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大夫多與蘇秦争寵者,而使人剌蘇秦不死,殊而走。
齊王使人求賊,不得。
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以殉于市,曰:蘇秦為燕作亂于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
于是如其言,而殺蘇秦者果自出。
齊王因而誅之。
燕聞之曰:甚矣齊之為蘇生報仇也。
蘇秦既死,其事大洩。
齊後聞之,乃恨怒燕,燕甚恐。
蘇秦之弟日代,代弟蘇厲,見兄遂,亦皆學。
及蘇秦死,代乃求見燕王,欲襲故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竊聞大王誼甚高。
鄙人不敏,釋??耨而幹大王,至于邯聞所見者绌于所聞于東周,臣牆負其志。
及至燕廷,觀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
燕王曰:子所謂明王者何如也?對曰:臣聞明王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
臣請谒王之過。
夫齊、趙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國也。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國,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慮之,此則計過無以聞者,非忠臣也。
王曰:夫齊者,固寡人之仇,所欲伐也,直患國敝力不足也。
子能以燕伐齊,則寡人舉國委子。
對曰:凡天下戰國七,燕處弱焉。
獨戰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
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韓、魏,韓、魏重。
且苟所附之國重,此必使王重矣。
今夫齊長王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畜聚竭,西困秦三年,士卒罷敝,北與燕人戰,覆三軍,得二将。
然而以其餘兵南面舉五千乘之大宋,而包十二諸侯,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惡足取乎?且臣聞之,數戰則民勞,久師則兵敝矣。
燕王曰:吾聞齊有清濟濁河,可以為固,長城钜防,足以為塞,誠有之乎?對曰:天時不與,雖有清濟濁河,惡足以為固?民力罷敝,雖有長城钜防,惡足以為塞?且異曰:濟西不師,所以備趙也;河圵不師,所以備燕也。
今濟西、河比盡,巳役矣,封内敝矣。
夫驕君必好利,而兇國之臣必貪于财。
王誠能無羞,寵子母弟以為質,寶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将有德燕而輕兇宋,則齊可兇巳。
燕王曰:吾終以子受命于天矣。
燕乃使一子質于齊,而蘇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
齊王怨蘇秦,欲囚蘇厲,燕質子為謝巳,遂委質為齊臣。
燕相子之與蘇代婚,而欲得燕權,乃使蘇代侍質子于齊,齊使代報燕。
燕王哙問曰:齊王其霸乎?曰:不能。
曰:何也?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專任子之,巳而讓位燕。
大亂,齊伐燕,殺王哙、子之。
燕立昭王,而蘇代、蘇厲遂不敢入。
薩,皆終歸齊,齊善待之。
蘇代過魏,魏為燕執代。
齊使人謂魏王曰:齊請以宋地封泾陽君,秦必不受。
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不信齊王與蘇子也。
今齊、魏不和,如此其甚,則齊不欺秦,秦信齊,齊、秦合,泾陽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齊、秦不合,天下無變,伐齊之形成矣。
于是出蘇代代之宋,宋善待之。
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夫列在萬乘而寄質于齊,名卑而權輕;奉萬乘,助齊伐宋,民勞而實費。
夫破宋殘楚,淮北肥大,齊雠強而國害,此三者,皆國之大敗也。
然且王行之者,将以取信于齊也。
齊加不信于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計過矣。
大以宋加之淮北,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一齊也。
比夷方七百裡,加之以魯、衛,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二齊也。
夫一齊之強燕,猶狼顧而不能文。
今以三齊臨燕,其祠必大矣。
雖然,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齊紫敗素也,而賈十倍。
越王勾踐栖于會稽,複殘強吳而霸天下,此皆因祀為福,轉敗為功者也。
今王若欲因福為福,轉敗為功,則莫若桃霸齊而尊之,使使盟于周室,焚秦符,曰:其大上計破秦,其次則長賓之。
秦挾賓以待破秦,王必患之。
秦五世伐諸侯,今為齊下秦,王之志苟得窮齊,不憚以國為功。
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言說秦王曰:燕、趙破宋肥齊,尊之,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
燕、趙不利,而勢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
然則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趙?令泾陽君、高陵君先于燕、趙,秦有變,因以為質,則燕、趙信秦。
秦為西帝,燕為圵帝,趙為中帝,立三帝以令于天下。
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則燕、趙伐之,天下孰敢不聽?天下服聽,因驅韓以伐齊,曰:必反宋地,歸楚、淮比,反宋地,歸楚、淮圵,燕趙之所利也。
此立三帝,燕趙之所願也。
夫實得所和,尊得所願,燕趙棄齊,如脫躧矣。
今不收燕、趙,齊霸必成。
諸侯贊齊而王不從,是國伐也。
諸侯贊齊而王從之,是名卑也。
今收燕趙,國安而名尊;不收燕趙,國危而名卑。
天去尊安而取卑危,智者不為也。
秦王聞若說,必若剌心,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苦言說秦,秦必取,齊必伐矣。
夫取秦,厚交也;伐齊,正利也。
尊厚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
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
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
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
乃召蘇代,複善待之,與謀伐齊,竟破齊,湣王出走。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
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湲雠也。
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
秦之行暴,正告天下,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漢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正漢,四日而至五渚。
寡人積甲宛東下,随,智者不及謀,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
王乃欲待天下之攻□谷,不亦遠乎?楚王為是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大行。
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
我離彌周而觸鄭,五日而國舉。
韓氏以為然。
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太原卷。
我下轵道,南陽,封冀,包兩周,乘夏水,浮輕舟,強弩在前,欽戈在後,決荥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外黃,濟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
陸攻則擊河内,水攻則滅大梁。
魏
齊王使人求賊,不得。
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以殉于市,曰:蘇秦為燕作亂于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
于是如其言,而殺蘇秦者果自出。
齊王因而誅之。
燕聞之曰:甚矣齊之為蘇生報仇也。
蘇秦既死,其事大洩。
齊後聞之,乃恨怒燕,燕甚恐。
蘇秦之弟日代,代弟蘇厲,見兄遂,亦皆學。
及蘇秦死,代乃求見燕王,欲襲故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竊聞大王誼甚高。
鄙人不敏,釋??耨而幹大王,至于邯聞所見者绌于所聞于東周,臣牆負其志。
及至燕廷,觀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
燕王曰:子所謂明王者何如也?對曰:臣聞明王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
臣請谒王之過。
夫齊、趙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國也。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國,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慮之,此則計過無以聞者,非忠臣也。
王曰:夫齊者,固寡人之仇,所欲伐也,直患國敝力不足也。
子能以燕伐齊,則寡人舉國委子。
對曰:凡天下戰國七,燕處弱焉。
獨戰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
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韓、魏,韓、魏重。
且苟所附之國重,此必使王重矣。
今夫齊長王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畜聚竭,西困秦三年,士卒罷敝,北與燕人戰,覆三軍,得二将。
然而以其餘兵南面舉五千乘之大宋,而包十二諸侯,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惡足取乎?且臣聞之,數戰則民勞,久師則兵敝矣。
燕王曰:吾聞齊有清濟濁河,可以為固,長城钜防,足以為塞,誠有之乎?對曰:天時不與,雖有清濟濁河,惡足以為固?民力罷敝,雖有長城钜防,惡足以為塞?且異曰:濟西不師,所以備趙也;河圵不師,所以備燕也。
今濟西、河比盡,巳役矣,封内敝矣。
夫驕君必好利,而兇國之臣必貪于财。
王誠能無羞,寵子母弟以為質,寶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将有德燕而輕兇宋,則齊可兇巳。
燕王曰:吾終以子受命于天矣。
燕乃使一子質于齊,而蘇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
齊王怨蘇秦,欲囚蘇厲,燕質子為謝巳,遂委質為齊臣。
燕相子之與蘇代婚,而欲得燕權,乃使蘇代侍質子于齊,齊使代報燕。
燕王哙問曰:齊王其霸乎?曰:不能。
曰:何也?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專任子之,巳而讓位燕。
大亂,齊伐燕,殺王哙、子之。
燕立昭王,而蘇代、蘇厲遂不敢入。
薩,皆終歸齊,齊善待之。
蘇代過魏,魏為燕執代。
齊使人謂魏王曰:齊請以宋地封泾陽君,秦必不受。
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不信齊王與蘇子也。
今齊、魏不和,如此其甚,則齊不欺秦,秦信齊,齊、秦合,泾陽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齊、秦不合,天下無變,伐齊之形成矣。
于是出蘇代代之宋,宋善待之。
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夫列在萬乘而寄質于齊,名卑而權輕;奉萬乘,助齊伐宋,民勞而實費。
夫破宋殘楚,淮北肥大,齊雠強而國害,此三者,皆國之大敗也。
然且王行之者,将以取信于齊也。
齊加不信于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計過矣。
大以宋加之淮北,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一齊也。
比夷方七百裡,加之以魯、衛,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二齊也。
夫一齊之強燕,猶狼顧而不能文。
今以三齊臨燕,其祠必大矣。
雖然,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齊紫敗素也,而賈十倍。
越王勾踐栖于會稽,複殘強吳而霸天下,此皆因祀為福,轉敗為功者也。
今王若欲因福為福,轉敗為功,則莫若桃霸齊而尊之,使使盟于周室,焚秦符,曰:其大上計破秦,其次則長賓之。
秦挾賓以待破秦,王必患之。
秦五世伐諸侯,今為齊下秦,王之志苟得窮齊,不憚以國為功。
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言說秦王曰:燕、趙破宋肥齊,尊之,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
燕、趙不利,而勢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
然則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趙?令泾陽君、高陵君先于燕、趙,秦有變,因以為質,則燕、趙信秦。
秦為西帝,燕為圵帝,趙為中帝,立三帝以令于天下。
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則燕、趙伐之,天下孰敢不聽?天下服聽,因驅韓以伐齊,曰:必反宋地,歸楚、淮比,反宋地,歸楚、淮圵,燕趙之所利也。
此立三帝,燕趙之所願也。
夫實得所和,尊得所願,燕趙棄齊,如脫躧矣。
今不收燕、趙,齊霸必成。
諸侯贊齊而王不從,是國伐也。
諸侯贊齊而王從之,是名卑也。
今收燕趙,國安而名尊;不收燕趙,國危而名卑。
天去尊安而取卑危,智者不為也。
秦王聞若說,必若剌心,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苦言說秦,秦必取,齊必伐矣。
夫取秦,厚交也;伐齊,正利也。
尊厚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
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
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
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
乃召蘇代,複善待之,與謀伐齊,竟破齊,湣王出走。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
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湲雠也。
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
秦之行暴,正告天下,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漢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正漢,四日而至五渚。
寡人積甲宛東下,随,智者不及謀,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
王乃欲待天下之攻□谷,不亦遠乎?楚王為是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大行。
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
我離彌周而觸鄭,五日而國舉。
韓氏以為然。
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太原卷。
我下轵道,南陽,封冀,包兩周,乘夏水,浮輕舟,強弩在前,欽戈在後,決荥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外黃,濟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
陸攻則擊河内,水攻則滅大梁。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