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關燈
會的分工與分化,區系的組合與重組,以及曆史的傳說與真實,它們也是本卷有關章節的梗概。

    農業的發生是人類曆史上劃時代的重大事件,當然也是中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全世界少數幾個農業起源中心中,中國獨居其二。

    中國的農業以精耕細作為其特色,這在遠古時代便已露其端倪。

     我國古藉中有不少關于農業起源的傳說,有的說是神農發明了農業,有的說是烈山氏(或厲山氏)或炎帝之子名柱的發明了農業,周人相信是他們的祖先棄發明了農業,《史記·五帝本紀》則說黃帝“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看來黃帝又成了農業的發明者。

    說法雖不一緻,總之都是中國人自己的祖先發明了農業,而不是從外界學習來的。

     研究栽培作物起源的先驅德康多爾和瓦維諾夫都認為中國北方是粟和黍的起源地,何炳棣更系統地論證了中原是粟、黍等旱地作物起源的核心地區。

    近年來的一系列考古發現證明這些學者是很有見地的。

     大約在公元前6500年至前5000年,中國北方已出現一系列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其中有不少遺址發現了栽培谷物的遺存。

    如河北武安磁山遺址有許多窖穴中發現糧食朽灰,經灰象鑒定是栗;河南新鄭裴李崗和甘肅秦安大地灣都發現了炭化的黍,後一處還發現了油菜籽。

    這些過址所屬的新石器文化,都有比較發達的農業工具,其中又以磁山文化所在的中原地區最為發達。

    由此可見中國北方農業的起源還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而中原應是旱地農業起源的核心地區。

     廣義的中原大體相當于黃河中下遊,這裡屬暖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年雨量約500&mdash800毫米,集中于夏季高溫的七八月份。

    春秋冬三季都很幹旱,且冬季嚴寒,一月平均氣溫比地球上同緯度的其它地區低10℃以上。

    這個地區普遍存在的黃土持水和保肥能力都比較低,但有較好的毛細作用。

    這兩個條件制約了農業起源過程中選擇馴化作物品種的方向,即對肥、水要求不高,在幼苗期特别能耐旱而在速生期需要高溫多雨的作物。

    粟和黍正是符合這些條件的作物,它們在中原又有大量的野生祖本。

    在當地史前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們自然選擇了這兩種作物進行培植。

    而且在整個史前時期,二者都是華北地區的主要農作物。

     許多人認為中國南方應是稻作農業起源地之一,但具體範圍說法不一。

     有的主張起源于南嶺以南的兩廣地區,有的主張起源于雲南和印度支那北部山地或雲南&mdash&mdash阿薩姆地區,有的則主張起源于長江中下遊,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證明後一種說法是最接近曆史實際的。

     近年來在長江中遊發現了一系列大約相當子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遺址,分别稱為城背溪文化和彭頭山文化,其年代約當公元前7000年至前5000年。

    在這兩個文化的遺址中,已不止一次地發現了稻谷遺存,有的是用稻殼摻在泥土中抹牆壁,有的是用稻殼碎末摻在泥土中做陶器。

    往後在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和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中,這種做法更為普遍,已成為當地的一種文化傳統。

    同屬于長江水系的陝西漢中盆地亦發現有較早的稻餐遺存,分别出于西鄉李家村和何家灣遺址,屬老官台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

    所有這些稻谷遺存的年代都遠遠早于中國其它地區發現的稻谷遺存,也早于一般認為可能是稻作農業發源地的印度恒河流域和東南亞山地所發現的稻谷遺存,所以長江中下遊應是稻作農業起源的一個重要的中心。

     稻米有兩個基本亞種,一個是籼稻,或稱印度稻;一個是粳稻,或稱日本稻。

    現己查明粳稻起源于中國,日本的稻谷是從中國傳播過去的,所以有的學者建議将日本稻改稱為中國稻。

    一般認為,粳稻是從釉稻演化出來的,而籼稻的野生祖本是普通野生稻。

    我國普通野生稻最集中的分布區在廣東、廣西和海南島,長江流域隻發現少數幾處。

    為什麼長江中下遊在稻作農業的起源和早期發展中的地位反而比華南重要得多呢?因為華南大部分處于北回歸線以南,氣候炎熱,幾乎全年無冬,雨量充足,天然食物資源十分豐富。

    盡管野生稻到處都有,但因為收獲和加工都很麻煩,比起其它食物來也不見得特别好吃,所以人們不一定采集它。

    即使發現了它的食用價值,因為到處都可以采集到,就不一定考慮進行人工栽培。

    即使偶爾種植了一些,也沒有迫切的需要把它發展成一種繼續不斷的稻作農業。

    長江流域就不同了,那裡有較長而寒冷的冬季,迫切需要有能夠長期儲藏以備冬天之需的食物。

    人們一旦發現野生稻的食用價值和能夠長期儲藏的優點,自然會加意培植并設法擴大再生産。

    何況長江流域史前文化比較發達,人口較多而野生稻資源又少,就更有進行人工栽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恰巧在長江中下遊發現最古老和最發達的稻谷遺存而不是在别的地方,從而為稻作農業起源于長江中下遊找到了事實的根據和理論上的說明。

     由于在我國有兩個而不是一個農業起源中心,往後的發展又都各具特色,從而在史前時期就形成了南北而大農業經濟文化區和兩種農業體系。

    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華北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一直是以粟作農業為主的,那裡首先培育了栗和黍,可能還有大豆,園藝菜蔬有油菜、芥菜或白菜,經濟作物有大麻等。

    養育業是以與農業緊密結合的形式出現的。

    先後飼養的家吉有豬、狗、黃牛、山羊、綿羊、貓等,家禽有雞。

    以豬的數量為最多,其它幾類都很少。

    本區的農具主要有翻地的石鏟,收割用的鐮和爪鐮以及谷物加工月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本區農業大體經曆了以下幾個階段:一、磁山文化時期:已有一系列農村,但規模較小;種植谷物有粟和黍,飼養家畜家禽有豬、狗、雞,翻地用農具主要是舌形石鏟,收割用農具主要是石鐮,其中不少是有齒石鐮;谷物加工工具主要是大型石磨盤和石磨棒,磁山文化中有乳狀足的鞋底形石磨盤,是這個階段的代表性器物。

     二、仰韶文化時期:農業村落遺址顯著增多,規模擴大。

    種植谷物除栗、黍外,還從南方引進了水稻。

    飼養家畜中增加了少量綿羊、山羊和黃牛。

    翻地用農具仍是石鏟,但形态明顯地複雜化了,有舌形、心形、梯形、雙肩形和鞋底形等,後者主要分布于燕山及其以北的紅山文化範圍内,有人稱之為耜或犁。

    收割用農具大量增加,但形态一變為兩側帶缺口的或長方形的爪鐮。

    石磨盤和石磨棒顯著減少,且個體變小,也許這時随稻谷的引進而将加工稻谷的杵臼同時引入華北,部分地代替了磨盤和磨棒的功能。

     三、龍山文化時期:此時作物種類和家畜品種雖無多大變化,農具卻有明顯的進步。

    翻地農具已規範化為梯形或有肩石鏟,後者實為商代青銅鏟的祖型。

    收割用農具主要是石質或蚌質的鐮和爪鐮,且全為磨制,質量較差的陶質或打制石爪鐮都被淘汰了。

    用碳13方法測定古代人的食譜,得知仰韶文化時期粟、黍類食物隻占50%,龍山文化時期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