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們的遠古祖先(約180萬年前至1萬多年前)

關燈
第一節 遠古時代的地理環境 我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方,西部有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西南有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西北有阿爾泰山,北部有蒙古戈壁沙漠,東北有興安嶺和長白山,東邊和東南為海洋所環繞,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

    在這幅員十分遼闊的地理大單元内,西部和北部高寒少雨,史前人類較難生存和發展,更難以與外界發生交往;中部們東的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下遊氣候适宜,土壤肥沃,是我國史前文化最發達的地區。

    這一情況決定了我國史前文化起源的土著性和在世界諸史前文化中的獨特地位,決定了它在很長時期都基本上走着獨立發展的道路。

     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山脈和河流的走向大多自西而東,形成四個與緯度大緻平行的自然區域。

    從北往南算,第一個是塞北區,大緻在長城以北.包括東北、内蒙和新疆等地。

    屬溫帶氣候,年平均溫度僅0°&mdash10℃。

    除東北外,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為草原和荒漠景觀,年生長期一般低于20天。

    青藏高原緯度雖低,但因地勢特高,故自然條件與本區基本相似,現均為我國的主要牧業區或農牧混交區。

    第二個是華北區,大緻在長城以南和秦嶺&mdash&mdash淮河一線以北,主要是黃河流域。

    屬暖溫帶氣候,年平均溫度約10°&mdash15℃。

    年降水量約400&mdash800毫米,是半幹旱地區。

    年生長期約210&mdash270天。

    現為我國旱地作物的主要産區。

    第三個是華中區,大緻在秦嶺&mdash&mdash淮河以南和南嶺山脈以北,主要是長江流域。

    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約15°&mdash20℃,年降水量約800&mdash1500毫米,年生長期約270&mdash300天。

    溫暖濕潤,四季分明。

    現為我國水稻的主要産區。

    第四個是華南區,在南嶺山脈以南,包括台灣、福建南部、廣東、廣西南部、雲南南部、海南島和南海諸島。

    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約20°&mdash25℃,年降水量約1500&mdash2oo0毫米,全年都是生長期。

    現為我國水稻和熱帶作物的主要産區。

    各大區内的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也不完全一緻,因而還可細分為若幹亞區。

    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史前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

     現代科學證明,在整個史前時期,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也同世界上許多地方一樣,曾經發生過很大的變化。

    地質學者在全國範圍内發現了許多古冰川遺迹①,它們大體可分為五期,即龍川冰期、鄱陽冰期、大姑冰期、廬山冰期和大理冰期,其年代約從3oo萬年前至1萬多年前。

    每次冰期都使氣溫大幅度下降,海平面降低,動植物群落發生很大變化,尤其是緯度較高的地區,其變化更為明顯。

    而兩次冰期之間的間冰期則氣溫明顯上升,雨量增加,喜溫動植物繁榮滋長。

    除了這種大幅度的氣候波動以外,在每一冰期或間冰期也還有較小的氣候波動。

    這種氣候的波動和由它所引發的生态環境的變化,給史前文化的發展和遷徒帶來巨大的影響。

     ①SunTienching&YangHuaijen,1963:TheGreatIceAgeGlaciationinChina。

    TheVIthInternationCongressonQua-ternary.Vol.ш.pp.363-374. 第二節 最早的人類及其文化 考古發現證明,至少在180萬年以前,在中國的大地上就已有了人類的足迹,其時正是地質史上的更新世早期龍川冰期以後的一個時期。

     西侯度文化西侯度在山西省南部芮城縣西北隅的中條山陽坡,黃河從西邊和南邊繞過。

    在村後的人疙瘩北坡,有廣泛分布的河湖相砂礫薄層和交錯砂層,其中發現了一批石制品、有切割痕迹的鹿角、燒骨和大量動物化石①。

     石制品共32件,原料主要為各色石英岩,也有少量的脈石英和火山岩。

     石制品的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

    從石核和石片來看,打制的技術雖比較原始,但已有多種方法,包括錘擊法、砸擊法和碰砧法,這都是我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常用的幾種方法。

    石器種類已初步有所分化,可大緻分為單頁或雙面的砍斫器、凹刃、直刃或圓刃的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狀器等。

    這些石器大多為石片加工而成,且以單面加工者為主。

    它們是直至目前為止在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批石器(圖11)。

     圖1-1西侯度石器1.三棱大尖狀器;2.凹刃刮削器,3.直刃刮削器;4.砍砸器與石器共存的一些遺物中有帶切割或刮削痕迹的鹿角,也有燒過的動物骨骼、角和牙齒,許多動物的頭骨被砸碎。

    說明當時的人們獵取動物後,曾經肢解、燒烤,乃至砸開腦髓果腹,食餘的碎骨随地抛棄,而長角則被加工為某種器具。

     共存的動物化石種類頗多,主要有鴕鳥、大河狸、刺猬、兔、納瑪象、李氏野豬、雙叉麋鹿、晉南麋鹿、山西軸鹿、平額象、鼠狗、山西披毛犀、古闆齒犀、三門馬、三趾馬、古中國野牛、粗壯麗牛、步氏羚羊和步氏鹿等。

    其中絕屬的占47%,絕種的占100%,并且有古老的種如步氏羚羊等,因而被定為更新世早期的西侯度組。

    根據古地磁法的測定,西侯度組的年代約為距今180萬年。

     元謀人及其文化如果說西侯度隻發現人類的文化遺物而沒有發現人類自身的遺骸的話,那麼在雲南元謀上那蚌則是兩者兼有的一處遺址①。

     上那蚌在雲南北部元謀盆地的東緣,是一個由棕褐色粘土組成的小山丘,四周為沖溝所包圍,南邊有那蚌河流入金沙江的支流龍川江。

    在那裡曾發現兩顆人牙化石、石制品、帶有人工痕迹的動物骨片、燒骨和大量動物化石。

    出上層位在元謀階第四段下部的第廿五層,屬更新世早期。

    據古地磁測量距今170萬年左右。

    據說在這一層的下部更早的地層中也還發現有文化遺物。

    ①賈蘭坡、王建:《西侯度&mdash&mdash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遺址》,文物出版社,1978年。

    ①周國興、張興永主編:《元謀人&mdash&mdash雲南元謀古人類古文化圖文集》,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兩顆牙齒化石屬同一個體的上中門齒,石化程度很深,并呈現淺灰白色。

    其形體粗壯碩大。

    磨蝕程度不高,切緣剛露出齒質,可能屬于青年男性個體。

    這兩顆牙齒的特征是齒冠基部腫厚,底結節發達,呈圓丘狀隆起,有發達的指狀突,舌面有鏟形舌窩。

    基本形态同北京直立人較接近俪又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應為早期直立人或是由南方古猿纖細型向直立人過渡的一種形态,被命名為元謀直立人(Homoerectusyuanmounesis)。

     石制品主要為石英岩打制的刮削器,也有尖狀器和石片。

    主要用錘擊法制成,加工方法粗糙。

     化石産地中發現有許多哺乳動物肢骨碎片,有的碎片上有明顯的人工切削等痕迹。

    伴随這些骨片還有一些燒骨和大量炭屑,看來元謀人和西侯度文化的主人一樣都已懂得用火了。

     元謀人化石産地中發現的大量哺乳動物化石中有雲南馬、爪蹄獸、野豬、水牛、纖細原始鹿、劍齒象、豪儲、竹鼠、鬣狗、斯氏水鹿、雲南水鹿、山西軸鹿、最後枝角鹿等,其中以食草類動物為主。

    對植物孢粉的研究表明,松屬占三分之一,桤木屬占13%,草本植物則占40%,其中有禾本科、藜科和艾屬等草甸植物。

    表明當時的自然環境是氣候溫和,呈森林&mdash&mdash草原景觀。

    陽原小長梁的石器河北陽原小長粱的石器發現于曆來被認為是華北更新世早期标準地層泥河灣組中①。

    原料以燧石為主,也有脈石英、石英岩和水晶。

    制法有錘擊法和砸擊法,不少石片未經加工即直接使用,上面有清晰的使用痕迹。

    石器種類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等,形體普遍較小,個别器物似較進步。

    由于小長梁出石器的地層較厚,跨越的時間較長,遺物中也可能有較晚的成份。

    與小長梁石器伴生的動物有鬣狗、三門馬、三趾馬、腔齒犀、古菱鹵象、羚羊、牛類和鹿類等,多系已絕滅的動物,年代應為更新世早期。

     繼小長梁石器地點發現之後,1981年又在泥河灣對岸東谷地西北側發現了一處面積極大、遺物十分豐富的石器地點①。

    該處屬湖相堆積,石器發現于距地表約40米深處的灰綠色砂質粘土和黃綠色粉砂互層靠下部的粘上層中,下與侏羅紀礫石不鼈合接觸。

    據古地磁測定距今約100萬年,可能屬更新世早期到中期的交接點上。

     在東谷坨發現的石制品有石核、石片和許多廢棄的碎屑,石器中以刮削器最多,類型也很複雜,還有不少尖狀器,砍砸器甚少。

    總體特征是個體較小,加工精細,并己分出明确的類型,顯然不是最早的石器。

    與同時或稍早的石器相比,明顯不同于西侯度和元謀上那蚌者,而與附近的小長梁石器十分相近。

    鑒于東谷坨石器最為豐富,故有人稱之為東谷坨文化。

     中國是人類起源的搖籃嗎? 過去隻知道中國最早的人類化石是距今約50萬年的北京人。

    後來發現了①尤玉柱:《河北小長梁舊石器遺址的新材料及其時代問題》,《史前研究》1983年第1期。

    ①衛奇:《東谷坨舊石器初步觀察》,《人類學學報》1985年第4期。

    藍田人,據古地磁法測定距今約100萬年。

    二者都屬于更新世中期。

    早在1957年,賈蘭坡就提出最早的人類足迹應到更新世早期地層中去追尋①。

    後來果然陸續在更新世早期的地層中發現了西侯度文化、元謀人和小長梁石器,其年代距今已達一百七八十萬年。

    但是根據對西侯度石器的觀察,盡管在打制技術和類型方面比較古拙而原始,但從其已注意選料并運用了不同的打擊方法,制造出不同類型的石器來看,似乎已走過了相當漫長的路程。

    所以有的學者提出最早的人類遺骸還應到更加古老的地層中去尋求②。

     人們注意到,目前在非洲已育更多和更早的古人類化石及文化遺存的發現,其中最著名者是在東非發現的能人,年代達2oo萬年以上;在埃塞俄比亞阿法爾地方發現的石器則達260萬年以前。

    于是人們認為人類的起源地應在非洲和亞洲,而非洲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些。

     學術界早已公認,人是由類人猿發展而來的,但究竟是由哪種類人猿演化而來,因為什麼機制使類人猿向人的方向轉化,是什麼地方最具備從猿轉化為人的客觀條件,從而出現了最早的人類,則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課題而至今沒有取得一緻的結論。

     在所有古代類人猿中,大約生活在1500&mdash1000萬年前的旁遮普拉馬古猿是較接近于人的,有的學者認為它是最早人類的祖先。

    這種猿發現于印度旁遮普等地,我國雲南開遠小龍潭及祿豐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