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塞着,書包就變臃腫了。

    抽出一本,翻開,裡面的字都是草書。

     秧寶寶看着媽媽,媽媽漸漸清晰起來,也是陌生的。

    頭發剪了,削得很薄,貼在耳上,猛一看,像個男中學生。

    媽媽穿了一件翻領恤衫,束在長褲裡邊,也像個男中學生。

    媽媽翻撿書包的動作,快而且果斷,眼光也變得鋒利。

    不過,當媽媽向她伏身過來的時候,她嗅到了媽媽的氣味,這才是熟悉的。

    于是,她向媽媽身邊挪了挪。

    媽媽卻站起來,扯開秧寶寶身上的毛巾毯,說:秧寶你好起來了,媽媽去外婆家,給外婆敷藥膏,端午十二點鐘正點敷上,風濕痛才會好。

    秧寶寶說:我也去!媽媽說:敷過藥膏,媽媽再來帶你,去照相館拍照。

    說罷就出了門去。

    媽媽的身姿有一股凜然的氣勢,忽忽地從陽台上過去了。

     秧寶寶又在床上坐了一會兒。

    方才一幕,就好像做夢一般。

    這時候,陽台上響起了腳步聲,李老師進來了,彎腰将秧寶寶的毛巾毯疊好,讓秧寶寶下床,催她去洗臉刷牙,說:媽媽生氣了,飯也不吃就走了。

    秧寶寶草草漱洗完,換了衣服,來到客堂。

    桌上擺好了菜,因是端午,殺了一隻鵝,單是鵝肝,鵝肫,就切了一盤。

    鵝肉盛了兩碗,一碗白斬,一碗紅燒。

    又蒸了一條鳗魚,黴幹菜作底。

    還有蝦,魚,火腿腸。

    和她來到的第一天一樣,菜碗都鋪在桌沿上了。

    與平日裡散漫的吃飯作風不同,全家人都圍桌坐着,表情異常地嚴肅着。

    等她坐好,李老師說:吃吧。

    自己卻站到秧寶寶身後,将她頭發打散,替她梳頭,笑着說:秧寶,你兩頓并一頓了。

    閃閃騰地起身,端了小毛的碗,各樣好菜搛了一些,拉了小毛到一邊吃去了。

    顧老師又說了一遍,吃吧,大家才慢慢動了筷子。

     端午節的中午,家家門裡都飄出黃酒的香氣,還有煎,炸,烹煮的香氣。

    門上系着艾草,小孩子手裡提着一串串小粽子。

    都在快樂地過節。

    李老師家的這頓飯,酒也喝了,菜也吃了,粽子也煮了。

    可是鵝肉燒老了,鳗魚沒洗幹淨肚腸,黃酒大約是買了假貨,不像黃酒,像米醋,鲫魚裡吃出了火油味。

    一頓飯草草結束,各回各的房間。

    秧寶寶一個人坐在客堂的沙發上看電視,等媽媽來接她拍照片。

    李老師也不睡午覺,進進出出,點艾草薰房間。

    房間裡逐漸彌漫起艾草的苦香氣和一層薄薄的煙霧。

    中午的電視沒什麼意思,多是廣告。

    等廣告過去,以為後面會有什麼有趣的,臨了卻是電視大學教課。

    于是,換一個台,再等。

    秧寶寶眼睛盯着電視屏幕,耳朵卻豎起着,聽樓梯上的腳步。

    每一陣腳步聲,她都覺得是媽媽的,可等到媽媽真的走上樓梯的時候,她就知道那全不是了。

    趕緊跑到門口,推開紗門。

    這一回,媽媽連門都沒有進,讓秧寶寶出來。

    秧寶寶來不及地換了鞋,跟着下了樓。

     此時已近三點,太陽雖然很辣,畢竟有點斜了。

    媽媽張開一把布傘,一大一小兩個身影,就罩在布傘的花影裡了。

    她們向西走,到鎮上新開的影樓折照片,好帶去溫州給爸爸看。

    爸爸也是非常想念秧寶寶的,無奈生意太忙,抽不出身回來。

    想到爸爸,秧寶寶心裡覺得是很模糊的一個人了。

    她緊緊地拉着媽媽的手,手是熟悉的。

    媽媽在一點一點回來,又變成原先的那一個了。

     路上,媽媽對秧寶寶說,李老師真不像話,一點不盡責任;方才遇見秧寶寶的班主任,說秧寶寶的學習落得很快;而且,一身上下弄得那樣邋遢,人也瘦了一圈;秧寶寶在他們家,并不是白住,每月給五百塊錢呢!媽媽又說:我已經扔給她幾句話了,秧寶寶,你再忍一忍,媽媽重新找個人家,轉過去。

    秧寶寶想起了中午飯的情景,不快地掙脫了媽媽的手,走快一點,走在媽媽前邊。

    太陽便曬着她了。

     這時,她們已經來到才街的橋頭。

    影樓不過橋,開在路北,是通往新街的隘口,又沾着老街的人氣,市口是很好的。

    原先是個日用百貨店,後來倒閉了,被鎮上一個姓錢的老闆盤了下來。

    這個錢老闆高中畢業後到杭州,和朋友搭夥,在西湖邊上給遊客拍照,一邊在業餘攝影班學習。

    賺了本錢,也賺了本事。

    他通過朋友的路子,賤價買了一台舊的柯達印相機,回到鎮上,開了影樓。

    影樓取名“小斜,一是因為在家排老小,二是用其“斜反襯其“大”。

    他按杭州影樓的格式,開了櫥窗,窗内用衣架支起兩套婚紗,将借來的婚紗照片翻拍後裝進鏡框,陳列起來。

    門口立着“柯達”廣告女郎的硬紙型,真人一般高,遠看以為是個活人,到跟前則一驚。

    剛開張的時候,很是轟動了一陣,是這小鎮子古往今來首屈一指的摩登了。

    但真正來拍婚紗照的卻并不多,多的還是學生來拍報名照,打工的外鄉,尤其是那些打工妹,拍有背景的彩色照,寄給家中的大人,孩子,或者說好的對象。

    生意僅隻過得去,離預期的熱烈差得遠了,所以,影樓漸漸地開始做些其他的生意:發卡,别針,鑰匙圈,小學生喜歡的黏花紙,還有無痛穿耳孔。

    那兩襲婚紗呢,罩上了灰塵,顔色也褪了。

     今天,影樓裡卻很擁擠。

    攝影間裡滿了,就漫到外間店堂裡,都是來鎮上打工的外鄉人。

    秧寶寶的媽媽因認識錢老闆的娘子妹囡,就擠進櫃台裡邊,付錢開票。

    妹囡拉開把折疊椅讓她坐下,兩人多時不見面,互問了些近況。

    媽媽向妹囡讨一把梳子,要給秧寶寶重新梳頭,說李老師梳的頭忒難看,鄉氣得很。

    秧寶寶站到一邊,不讓媽媽梳,媽媽也隻好随她去。

    她伏在櫃台上,看照相館裡擁着的這些人裡有沒有自己認識的。

    有那麼幾個,也擠得很遠,并且,自己顧自己說話,根本注意不到秧寶寶。

    女工們則對着鏡子,玻璃櫥窗,或者不鏽鋼門框,凡一切能照見人影的地方,梳頭發,整衣衫,将一支口紅傳來傳去的塗嘴唇。

     媽媽問妹囡,怎麼有這許多人來拍照,妹囡就說出了一樁悚人的新聞。

     三天前,南邊十裡的管墅鄉,一個天目山過來販毛竹的老頭被殺掉了。

    想想看,販毛竹的能有多少錢?統共一千塊被搶走,再搭上一條老命,多造孽!兩人感歎了一陣,妹囡再又繼續往下說。

    警察像篦頭發一樣,四鄉八裡地排查,據說有線索表明,可能是外來人口作的案。

    并且,從現場腳印看,至少有三個案犯,這就更吓人了。

    昨天,公安局下來指令,所有的用工單位,都要給自己的外來工辦暫住證,證上要貼照片。

    就有幾片廠來聯系拍照,昨晚上直拍到十點鐘。

    媽媽開玩笑說:這一下,你們要發了!妹囡就說:價壓得很低的,就當是批發吧,又是都熟人,不好意思,利是薄的來! 等了一會兒,人一點不見少,照相間裡出來一批,店堂裡就進來一夥。

    媽媽着急了,看看手表,對妹囡說,能不能插個隊,她還要到紹興趕夜班車去溫州。

    妹姻就站起身,拔開擁在照相間口上的人,擠進去。

    一會兒出來說,因為每一張照片都是編号的,好和人對起來,一卷膠卷中間插進去一張别的,就容易弄混,或者就拍寶麗來一次性快照,當場可看見照片,隻是沒有底片。

    媽媽同意了,便拉了秧寶寶跟着妹囡擠進去。

    照相間本來就小,壅了人,又開着高支光的燈,熱氣蒸騰。

    碰巧遇見一個熟識的女工,秧寶寶就問:黃久香來了嗎?那女孩沒開口,旁邊一個夥子卻說道:你隻問黃久香,怎麼不問我來沒來?秧寶寶一翻眼皮:我又不認得你!大家都笑了。

    媽媽拉她,說:小姑娘這樣會搭讪?油腔滑調的。

     母女二人坐好在凳上,燈開了,候在邊上的打工仔便朝秧寶寶擠眉弄眼逗她,她并不理睬。

    結果,出來的照片,秧寶寶是繃臉,噘嘴,生氣似的。

    媽媽讓秧寶寶看了看,就很珍貴地的把照片收起來,向妹囡道了謝,離開了影樓。

     太陽已經斜了,菜市場口上又開始喧鬧起來,橋頭上可見老街的瓦屋頂,一重重,覆着斜陽。

    有一些腳劃船往來。

     媽媽買了一隻油煎粽子,插在一根竹棍上,讓秧寶寶吃。

    路邊的幾具爐子,已經捅開火,坐着水,或者高湯,準備開夜市。

    有一張小方桌邊,早早坐好了幾個外鄉人,要了啤酒,浸在桶裡冰着。

    媽媽告訴秧寶寶,給外婆敷好藥膏出來,她又到沈婁老屋去看了看。

    媽媽說:公公老了,人氣不足了,撐不住房子了。

    老屋茺得曆害,後院裡野草長得比南瓜藤還旺,水池子全叫樹葉蓋滿。

    公公養的一群小雞,也叫黃鼠狼吃了十之八九。

    可是,秧寶寶說,園子裡結葫蘆了,第一隻葫蘆,公公就送來給我的。

    媽媽說,公公就是這樣的人,從來不肯白受人家的好處。

     走到李老師樓下,媽媽對李老師的怨氣稍微平息了一些,可能還想到,秧寶寶住在李老師家,也不可弄得太僵。

    所以,送秧寶寶上去,又進房間同李老師說了些客套話,讓李老師多多管教秧寶寶,不要對她留情。

    李老師就笑道:秧寶,聽見嗎?李老師有了尚方寶劍,要立規矩了。

    媽媽塞了些零錢,讓秧寶寶收好。

    最後趁李老師沒看見,伏在耳邊小聲說:秧寶乖,再忍幾日,媽媽給你換人家。

    秧寶寶一别頭,掉過身走開了。

    媽媽對了她的背影望幾眼,眼睛一紅,轉身出了門。

     這一日餘下的時間裡,秧寶寶都很乖,雖然還是不同任何人說話。

    她沒讓人叫,就自己坐到桌邊吃了飯。

    然後,到陽台竹竿上,挑了自己的衣服洗澡。

    洗好澡,又開始做功課。

    樓下蔣芽兒叫她,她卻當做聽不見。

    小毛認錯了人,從她身前擠過,雙手在她膝蓋上撐着跳了一下,她也沒有将他的小手撣開。

    她早早就睡下了,閉着眼睛,聽見李老師走進來。

    她已經聽得出李老師的腳步聲,一雙磨薄的海綿底拖鞋,擦着陽台的水泥地,有點急促,又有點拖。

    李老師走進來,蹲在她床腳下點蚊香。

    陶土的,蓋上盤一條小龍,小龍身下有三個出煙孔的蚊香罐,輕輕地磕碰着。

    秧寶寶忽然難過起來,她想,她其實對李老師沒有一點兒意見,她隻是心裡不開心。

    她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就是不開心。

     這天放學以後,秧寶寶去了沈婁。

    她沒有告訴蔣芽兒,自己一個人朝着與李老師家相反的方向,向西走去。

     這條回家的路,有多少時間沒有走了啊!什麼都是原樣。

    通往新街的口上,那個修車鋪前,依舊放着一個冷飲櫃,旁邊立一塊硬紙闆,寫着冷飲的種類名稱,其中有一種“青蘋果”是秧寶寶最經常買的。

    車鋪裡,總是聚着一堆人,打麻将。

    現在,這堆人還在。

    車鋪後面,有幾架葫蘆,結了大小小的青葫蘆。

    新街邊的工廠,花崗岩的牆壁下,伸縮門前站立的保安,也是原先那一個。

    再過去些,有個炸油條的還在。

    日頭下一鍋熱油,涼了燒開,燒開了又涼,不知用了多久,顔色變黑了,炸出的油條也是黑乎乎的,但并不妨礙有人來買他的油條。

    新街邊,原先圈好的宅基地,這時動工了。

    地基已經打好,牆砌到二層,地裡摞着水泥預制闆,木料,磚。

    有幾塊秧闆出苗了,隻一點點綠,卻很均勻地布着,看上去,像一張星星網。

    一切都還是那樣,甚至,迎面而來的幾個鄉人,雖然不是沈婁的,卻也是面熟。

    可是,又好像全不同了。

     在路的另一邊,也是孤零零地走着另一個人,她就是張柔桑。

    張柔桑家住張墅,與沈婁相鄰。

    以往,她們倆都是一同去上學,再一同回家。

    現在,她們疏遠了,變成了陌生人。

    其實,她們彼此都看見對方,卻都裝做沒看見,積壓自低頭走自己的路。

    有一些共同的往事此時想起來了,并沒有使她們親近,反而,因為不好意思,更加回避對方的眼光。

    下午三四點鐘的太陽,已到了西邊,所以,她們是迎着太陽走的。

    兩人背着書包,因為書包太重,不得不伸長了細細的脖頸,一步一步邁着,各在路的一邊。

    太陽還有些眩目,卻不是刺眼,望出去,萬物都籠着一層金。

    現在,已經看得見沈婁的一排大糞缸了。

    沈婁裡,誰家的鵝娘踱到新街沿上,張望着,一股熟悉的氣味撲鼻而來。

    是人糞,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