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這一件事過後,秧寶寶連陸國慎也不理睬了。
早上,依然是陸國慎替她裝米,裝水,裝菜盒,但再沒有出門時小小地一揮手的一幕了。
而且,為了閃閃反對她與蔣芽兒在一起的一句話,她跟蔣芽兒更接近了。
但有一件事她卻不得不讓步,那就是由李老師替她梳頭。
每天早上,秧寶寶伏在桌上吃泡飯,李老師就在身後替她梳頭,吃好了,頭也梳好了。
李老師替秧寶寶梳的頭,比較簡潔。
将頭發全向腦後梳攏,用紅彈力繩緊緊地紮起來,然後再編辮子。
編到梢上,系牢。
最後用彩色發卡,沿了腦門兩邊,将碎發卡起來。
秧寶寶的眼睛又被吊了起來,但卻不像小姐和丫環,而是像村姑。
經曆了這件事,李老師也有了改變,她對秧寶寶加了管束,每天檢查她的作業,看有沒有拖欠,但她管不住秧寶寶下了課不回家,也管不住秧寶寶和蔣芽兒在一起。
每天下午,放學的秧寶寶和蔣芽兒在街上逛着,逛着,忽想起要向李老師交差,立地攤開作業本寫起來。
有時是在河邊拴船的石墩子上,有時在菜場裡擺攤的案子上,有時在橋欄杆上,抑或在沒有生意的落袋桌(台球桌)上,某家店鋪的櫃台上,甚至直接鋪在地上,趴下身子寫。
所以,秧寶寶的作業本就散發着各式各樣的氣味。
魚蝦的腥氣,爛菜皮的腐味,雞鴨的屎味,泥氣味,水氣味,塵土氣味,雜貨店的蚊香味,煙味,零食上的甘草味。
書包打開,一股雜七雜八的氣味樸鼻而來,嗆人得很。
但作業全寫好了,李老師無話可說。
要是說:秧寶寶,這字怎麼寫得這樣草?秧寶寶并不分辯,垂手立着,李老師就無奈了。
天氣一日一日熱起來,未到端午,卻熱得像伏天。
人們都說是水泥路的關系,不像石闆路吸熱,倒是将熱氣烘出來。
還有水泥樓房,尤其是那些馬賽克的貼面,更是不吸熱。
而琉璃瓦的尖頂則像小太陽,光芒四射。
于是,季候就好像早了一個時令。
每天晚上,吃罷飯,洗完澡,秧寶寶盤起來的發辮上橫插一根竹針,手裡也拿了一柄镂空雕花的香水扇,是蔣芽兒帶她到橋頭小小影樓買的。
然後,她們兩個一人持一柄折扇,小姐樣的,卻穿了短衫短褲,到鎮碑那裡乘涼去了。
到鎮碑下乘涼的,其實基本是固定的一些人,多是打工的外鄉人。
有安徽宣城的兩個打工妹,穿一樣的衣服,梳一樣的頭發,要不是臉形完全不一樣,就像是一對雙胞胎姐妹了。
兩人都不愛說話,睜着眼睛聽人家說,又聽不懂,人家笑的時候,她們嚴肅着,而人家不那麼好笑時,她們卻咯咯地笑起來。
打工仔裡,以江西人為多,似乎有些結幫的意思。
他們分别在不同的廠找工,最熱心的話題就是罵各自的老闆,比較各廠的條件,商量要不要跳槽。
其中有一個帶着老婆,一個身材苗條,眉眼很幹淨的女孩,頭發在頸後用一方手帕束起,頰邊垂着一雙長長的墜子,走起路來,就有些钗環叮當,袅袅婷婷。
她很乖巧地隐在她男人身後邊,從來不插嘴。
她男人是個身子瘦小但臉相有幾分精明的人,顯然,他是這群江西人的中心。
他一旦說話,人們就靜下來,而他呢,也将聲音放得很低,說的又是江西萍鄉的口音,就一點不知道是在說什麼了。
這時候氣氛就比較沉默。
田裡的蛙聲忽然變得十分喧嘩,蓋住了江西首腦的聲音。
他們都将身體聚攏起來,形成一團黑影。
安徽的姐妹不合時宜地笑了起來,笑聲相當刺耳,将人驚了一下。
因為工廠都是兩頭倒的,所以在另一些日子裡,來鎮碑乘涼的就是另一批人了。
這時,則是河南人的天下。
他們比較聒噪一些,說着家鄉話。
雖然他們來自河南不同的地方,但在本地人耳朵裡,那語音差不多是一緻的,也接近北方語系的官話。
他們中間有男有女,有二三對夫妻,這裡的老闆,有些是提供夫妻房的,這樣,别的待遇差一些,也有人願意留下了。
河南人似乎比較思鄉,他們喜歡談家鄉的人和事,口音又好懂。
所以,秧寶寶和蔣芽兒就更樂意同他們搭話,攙和在裡面,問這問那。
那幾個年輕的妻子,也許是想起了留在老家的小孩,所以也對她們很和善,借他們的扇子看看,又将自己的戒指項鍊讓她們欣賞,還打散了她們的頭發,替她們重新編辮子。
此外,還有一些時來時走的人,一對真正的貴州兄弟,三五個四川人,安徽颍上的一對男女,等等。
記不住他們的臉,卻也面熟,有個大緻印象。
這一日,鎮碑底下,來了一個新人。
她漸漸地從夜色中走過來,人們便知道這是一個新人。
因為暗,看不見她的面容,隻看見她從容的步态,很閑散地,一步一步。
她個子不高,略有些腿短,但卻是蜂腰,于是,腰和髋之間的曲線誇張了,走路就有些扭。
她的衣褲都要比她的身量緊一碼,布質又薄,于是,便裹在了身上,豐腴的身體一目了然。
她的頭發好像是燙過又剪短,在腦後紮一個結,在方才升起的月亮下,四周的卷曲碎發勾出一圈花邊。
本來在說話的人們都安靜下來,看着她一步一步走近,走上台階,在一個空位上坐下,不說話。
這時,她的臉迎着月光了,顯出了輪廓。
她的臉頰有一個弧度,漸漸收住,在颏部再形成一個曲度,勾出小巧飽滿的下颌。
從她臉部的陰影可見她挺秀的鼻梁,微翹的人中,以及鮮明的唇形。
她的一隻眼睛在暗影裡發亮,另一隻眼睛在光裡,卻幽深得很。
人們停了一會兒,再接着說話,卻忘了原先的話題了。
而且,一時也找不到新的話題。
東一句,西一句,很勉強地維持了一時,又停了下來。
鎮碑後邊的稻田裡,蛙聲又起來了。
稻田裡那個乘涼的老伯伯,身下的竹躺椅的嘎吱聲,還有半導體收音機調不準頻道的沙沙聲,也清晰入耳。
路對面華舍大酒店的霓虹燈,亮着一種紫色的光,更加深了夜色,每個字又都缺了筆畫。
有一個人說:像不像日本字?大家都笑起來,很欽佩此話的聰明。
新來的也笑了,不出聲,牙齒閃爍着貝類的光澤。
這時,月亮又升高了一些,可看見她膚色很白,不是蒼白的白,而是象牙般細膩的潤白。
氣氛稍稍活躍了,好像受到某種鼓勵,人們開始競相說話,看誰說得好,說得俏皮。
一個說此地人愛吃的一種食物,将苋菜稈子黴爛了,不臭不吃。
每日裡就有老頭子挑着擔子,穿行在巷内,喊着“苋菜梗”。
“苋”發“海”的音,“梗”則發“光”的音,就變成“海菜光”,“海菜光”,然後,男女老少都出來買“海菜光”。
大家都笑了,新來的也笑。
她将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一隻手覆蓋着膝蓋,另一隻手搖着一片南瓜葉,當扇子扇。
下一個人說的也是此地一種食物:活蛋。
馬上要孵出小鴨子來了,卻将這蛋煮了吃,敲開蛋殼,裡面頭是頭,腳是腳。
這話并不好笑,還有些恐怖。
就被幾個心軟的女孩止住,不讓說下去。
新來的也是笑,南瓜葉扇不來風,隻是在臉面前拂來拂去,臉就在南瓜葉後邊一掩一掩。
第三個人講的比較精彩,講某廠來了一個台灣老闆,坐下來談生意,剛有三句話來回,便拍闆簽字了,何以爽快至此?走前他的一句話揭開謎底。
他說:聽你們說話,就好像聽到我們蔣委員長說話。
其實此地與他蔣委員長家鄉甯波尚有一段路,但在外鄉人耳朵裡,也就差不多了。
這個笑話要想一想才笑的,而且越想越要笑。
就見那新來的,将南瓜葉咬在嘴裡,雖然不出聲,可肩膀笑得顫顫的。
這一個晚上,快樂地過去了。
下一日,她沒有來,可是人們已經知道,她是鎮碑往東的華威紡織廠新進的打工妹,姓黃,叫黃久香。
再下一日,下午,放學以後,秧寶寶和蔣芽兒在菜市口上,又遇見了她。
她乘坐在一輛三輪車上,腳邊放了一捆菜。
她還是穿着那一日略嫌窄小的白衫黑褲,一隻手支在車靠背扶着頭,另一隻手環在身側,那裡放了一隻小籃。
蔣芽兒就對秧寶寶說:看,黃久香!黃久香顯然是聽見了,回頭朝她倆一笑,然後從籃裡拿了一隻白蘭瓜,扔給了她們。
兩個小孩四隻手忙亂了陣,終于接住,三輪車已經走遠了。
就這樣,她們和黃久香認識了。
黃久香再一次來到鎮碑下面是三天之後。
這一回來,她帶了一塑料袋葵花子,分給大家吃。
她穿一身碎花布睡衣褲,袖子寬寬大大,直到臂肘,褲腿去隻到膝下,腳上趿一雙夾趾木拖鞋。
頭發還是草草地攏在頸後,勉強所一個結,兩邊散着些卷曲的碎發,懶理雲鬓的樣子。
雖然她很少開口,可她卻是個重要的聽衆,大家說話多少有些是說給她聽的。
都盡力拔高聲音,把話說得風趣。
她呢?隻是笑。
有誰來抓瓜子,她就把瓜子朝前送送。
偶爾要是說話,也是和那幾個女孩子說,說這個的頭發好,這麼長了都不開岔。
又教她每個月打個雞蛋清洗一回,比護發素效果好。
又說那個腳樣好,好在哪裡?腳底弓,腳背高,天生穿高跟鞋的腳。
還告訴說,高跟鞋的鞋跟特别重要,稍磨蝕一些就要換掌。
否則,斜了,從後面看就不好看了。
所以,漸漸地,女孩子們都聚到了她的身邊,與她擠坐在一條石欄杆上。
秧寶寶和蔣芽兒擠不進去,就站在她跟前,因覺着是她們的老熟人,很随便地從塑料袋裡拿葵花子吃。
她一旦臉朝向她倆,就很知己地對她們笑,讓人們覺得着,她和她們的關系挺特殊。
旁邊的女孩子嫌她倆站得太近,擋了風,就伸手拔開她們,她們不肯走開,打開折扇,一左一右地扇風,好象侍奉在小姐身邊的丫環。
這一個乘涼的晚上,比上一個夜晚還過得愉快。
月亮完全升起來了,是一輪滿月,将鎮碑,鎮碑前的柯華公路,鎮碑後的田野,照得明晃晃的。
連遠處的山巒都顯出淺淺的輪廓。
田間有一處工廠,車間窗口,一排小方格,透出燈光。
那裡正在生産,機器隆隆運轉。
對面大酒店的霓虹燈反倒暗了,那窗戶裡邊的快樂也變得晦澀,哪及得上他們這裡!風吹過來,帶來成熟的果蔬的香氣。
葫蘆,豇豆,南瓜,茄子,番茄,在河沿,溝邊,地頭地角,各自的架上棚上,吞吐空氣,進行着植物的血液循環。
有幾塊整好了,放了水的秧田,亮得像一面鏡子,散發着水和泥土的氣味。
不是香,而是豐肥的氣味。
喧嚷聲也平息下來,大家安靜地坐着,看前面路上,有從鎮裡面玩耍回來的打工仔,三五成群地過來,唱着流行歌,腳步雜沓。
過去很遠,才靜下來。
有一人竟睡着了,瞌充中從石欄上栽了下來。
一陣哄笑,大家方才起身要走。
這時,黃久香卻喚住人們,說:瓜子殼怎麼辦?幾個男工二話不說,提起腳,将瓜子殼掃到台階後面的田裡,别的人也跟着用腳掃着,一邊說:正好作肥料。
眨眼間,鎮碑底下的地坪,幹幹淨淨。
最後一人,将那空塑料袋再往田裡一抛。
白色透明的塑料袋被風托起來,飄到田的中間,老半天,還在空中,不肯落下。
此時,鎮碑旁完全安靜下來,沒有一個人了。
端午這天,上午十一點左右,秧寶寶的媽媽來了。
拎來一大包東西:雀巢咖啡,紅桃K,曲奇餅幹,還有一整隻火腿。
不容李老師推托,堅決放在客堂地上,就徑直到西邊房間看女兒了。
秧寶寶這時候還睡在床上。
蔣芽兒一家都去齊賢鎮,給石佛燒香。
沒有蔣芽兒,秧寶寶就沒有了去處,所以,就隻有睡覺了。
媽媽将她拍醒,毛巾毯底下鑽出一個毛茸茸的頭,發卡都睡掉了,碎頭發就披下來,眼睛從碎發後面茫然地看着她,不認識了似的。
秧寶!媽媽心疼地看着她,半個月不見,她已經改了樣子。
毛巾毯底下出的一雙腳,長大了些,眼睛也大了些,下巴卻尖了。
皮色比在鄉下還黑,而且粗糙了。
秧寶寶爬起來,盤腿坐在床上,這個姿勢也是陌生的。
毛巾毯纏在身上,圓領汗衫,短褲,統是皺巴巴的。
睡腫了的一邊臉頰上,印着枕席的花紋。
再看床下的一雙鞋,白鞋已成了黑鞋。
靠在牆角裡的書包辯不出顔色,拎起來,打開,一股氣味樸鼻而來。
課本,作業本,胡亂
早上,依然是陸國慎替她裝米,裝水,裝菜盒,但再沒有出門時小小地一揮手的一幕了。
而且,為了閃閃反對她與蔣芽兒在一起的一句話,她跟蔣芽兒更接近了。
但有一件事她卻不得不讓步,那就是由李老師替她梳頭。
每天早上,秧寶寶伏在桌上吃泡飯,李老師就在身後替她梳頭,吃好了,頭也梳好了。
李老師替秧寶寶梳的頭,比較簡潔。
将頭發全向腦後梳攏,用紅彈力繩緊緊地紮起來,然後再編辮子。
編到梢上,系牢。
最後用彩色發卡,沿了腦門兩邊,将碎發卡起來。
秧寶寶的眼睛又被吊了起來,但卻不像小姐和丫環,而是像村姑。
經曆了這件事,李老師也有了改變,她對秧寶寶加了管束,每天檢查她的作業,看有沒有拖欠,但她管不住秧寶寶下了課不回家,也管不住秧寶寶和蔣芽兒在一起。
每天下午,放學的秧寶寶和蔣芽兒在街上逛着,逛着,忽想起要向李老師交差,立地攤開作業本寫起來。
有時是在河邊拴船的石墩子上,有時在菜場裡擺攤的案子上,有時在橋欄杆上,抑或在沒有生意的落袋桌(台球桌)上,某家店鋪的櫃台上,甚至直接鋪在地上,趴下身子寫。
所以,秧寶寶的作業本就散發着各式各樣的氣味。
魚蝦的腥氣,爛菜皮的腐味,雞鴨的屎味,泥氣味,水氣味,塵土氣味,雜貨店的蚊香味,煙味,零食上的甘草味。
書包打開,一股雜七雜八的氣味樸鼻而來,嗆人得很。
但作業全寫好了,李老師無話可說。
要是說:秧寶寶,這字怎麼寫得這樣草?秧寶寶并不分辯,垂手立着,李老師就無奈了。
天氣一日一日熱起來,未到端午,卻熱得像伏天。
人們都說是水泥路的關系,不像石闆路吸熱,倒是将熱氣烘出來。
還有水泥樓房,尤其是那些馬賽克的貼面,更是不吸熱。
而琉璃瓦的尖頂則像小太陽,光芒四射。
于是,季候就好像早了一個時令。
每天晚上,吃罷飯,洗完澡,秧寶寶盤起來的發辮上橫插一根竹針,手裡也拿了一柄镂空雕花的香水扇,是蔣芽兒帶她到橋頭小小影樓買的。
然後,她們兩個一人持一柄折扇,小姐樣的,卻穿了短衫短褲,到鎮碑那裡乘涼去了。
到鎮碑下乘涼的,其實基本是固定的一些人,多是打工的外鄉人。
有安徽宣城的兩個打工妹,穿一樣的衣服,梳一樣的頭發,要不是臉形完全不一樣,就像是一對雙胞胎姐妹了。
兩人都不愛說話,睜着眼睛聽人家說,又聽不懂,人家笑的時候,她們嚴肅着,而人家不那麼好笑時,她們卻咯咯地笑起來。
打工仔裡,以江西人為多,似乎有些結幫的意思。
他們分别在不同的廠找工,最熱心的話題就是罵各自的老闆,比較各廠的條件,商量要不要跳槽。
其中有一個帶着老婆,一個身材苗條,眉眼很幹淨的女孩,頭發在頸後用一方手帕束起,頰邊垂着一雙長長的墜子,走起路來,就有些钗環叮當,袅袅婷婷。
她很乖巧地隐在她男人身後邊,從來不插嘴。
她男人是個身子瘦小但臉相有幾分精明的人,顯然,他是這群江西人的中心。
他一旦說話,人們就靜下來,而他呢,也将聲音放得很低,說的又是江西萍鄉的口音,就一點不知道是在說什麼了。
這時候氣氛就比較沉默。
田裡的蛙聲忽然變得十分喧嘩,蓋住了江西首腦的聲音。
他們都将身體聚攏起來,形成一團黑影。
安徽的姐妹不合時宜地笑了起來,笑聲相當刺耳,将人驚了一下。
因為工廠都是兩頭倒的,所以在另一些日子裡,來鎮碑乘涼的就是另一批人了。
這時,則是河南人的天下。
他們比較聒噪一些,說着家鄉話。
雖然他們來自河南不同的地方,但在本地人耳朵裡,那語音差不多是一緻的,也接近北方語系的官話。
他們中間有男有女,有二三對夫妻,這裡的老闆,有些是提供夫妻房的,這樣,别的待遇差一些,也有人願意留下了。
河南人似乎比較思鄉,他們喜歡談家鄉的人和事,口音又好懂。
所以,秧寶寶和蔣芽兒就更樂意同他們搭話,攙和在裡面,問這問那。
那幾個年輕的妻子,也許是想起了留在老家的小孩,所以也對她們很和善,借他們的扇子看看,又将自己的戒指項鍊讓她們欣賞,還打散了她們的頭發,替她們重新編辮子。
此外,還有一些時來時走的人,一對真正的貴州兄弟,三五個四川人,安徽颍上的一對男女,等等。
記不住他們的臉,卻也面熟,有個大緻印象。
這一日,鎮碑底下,來了一個新人。
她漸漸地從夜色中走過來,人們便知道這是一個新人。
因為暗,看不見她的面容,隻看見她從容的步态,很閑散地,一步一步。
她個子不高,略有些腿短,但卻是蜂腰,于是,腰和髋之間的曲線誇張了,走路就有些扭。
她的衣褲都要比她的身量緊一碼,布質又薄,于是,便裹在了身上,豐腴的身體一目了然。
她的頭發好像是燙過又剪短,在腦後紮一個結,在方才升起的月亮下,四周的卷曲碎發勾出一圈花邊。
本來在說話的人們都安靜下來,看着她一步一步走近,走上台階,在一個空位上坐下,不說話。
這時,她的臉迎着月光了,顯出了輪廓。
她的臉頰有一個弧度,漸漸收住,在颏部再形成一個曲度,勾出小巧飽滿的下颌。
從她臉部的陰影可見她挺秀的鼻梁,微翹的人中,以及鮮明的唇形。
她的一隻眼睛在暗影裡發亮,另一隻眼睛在光裡,卻幽深得很。
人們停了一會兒,再接着說話,卻忘了原先的話題了。
而且,一時也找不到新的話題。
東一句,西一句,很勉強地維持了一時,又停了下來。
鎮碑後邊的稻田裡,蛙聲又起來了。
稻田裡那個乘涼的老伯伯,身下的竹躺椅的嘎吱聲,還有半導體收音機調不準頻道的沙沙聲,也清晰入耳。
路對面華舍大酒店的霓虹燈,亮着一種紫色的光,更加深了夜色,每個字又都缺了筆畫。
有一個人說:像不像日本字?大家都笑起來,很欽佩此話的聰明。
新來的也笑了,不出聲,牙齒閃爍着貝類的光澤。
這時,月亮又升高了一些,可看見她膚色很白,不是蒼白的白,而是象牙般細膩的潤白。
氣氛稍稍活躍了,好像受到某種鼓勵,人們開始競相說話,看誰說得好,說得俏皮。
一個說此地人愛吃的一種食物,将苋菜稈子黴爛了,不臭不吃。
每日裡就有老頭子挑着擔子,穿行在巷内,喊着“苋菜梗”。
“苋”發“海”的音,“梗”則發“光”的音,就變成“海菜光”,“海菜光”,然後,男女老少都出來買“海菜光”。
大家都笑了,新來的也笑。
她将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一隻手覆蓋着膝蓋,另一隻手搖着一片南瓜葉,當扇子扇。
下一個人說的也是此地一種食物:活蛋。
馬上要孵出小鴨子來了,卻将這蛋煮了吃,敲開蛋殼,裡面頭是頭,腳是腳。
這話并不好笑,還有些恐怖。
就被幾個心軟的女孩止住,不讓說下去。
新來的也是笑,南瓜葉扇不來風,隻是在臉面前拂來拂去,臉就在南瓜葉後邊一掩一掩。
第三個人講的比較精彩,講某廠來了一個台灣老闆,坐下來談生意,剛有三句話來回,便拍闆簽字了,何以爽快至此?走前他的一句話揭開謎底。
他說:聽你們說話,就好像聽到我們蔣委員長說話。
其實此地與他蔣委員長家鄉甯波尚有一段路,但在外鄉人耳朵裡,也就差不多了。
這個笑話要想一想才笑的,而且越想越要笑。
就見那新來的,将南瓜葉咬在嘴裡,雖然不出聲,可肩膀笑得顫顫的。
這一個晚上,快樂地過去了。
下一日,她沒有來,可是人們已經知道,她是鎮碑往東的華威紡織廠新進的打工妹,姓黃,叫黃久香。
再下一日,下午,放學以後,秧寶寶和蔣芽兒在菜市口上,又遇見了她。
她乘坐在一輛三輪車上,腳邊放了一捆菜。
她還是穿着那一日略嫌窄小的白衫黑褲,一隻手支在車靠背扶着頭,另一隻手環在身側,那裡放了一隻小籃。
蔣芽兒就對秧寶寶說:看,黃久香!黃久香顯然是聽見了,回頭朝她倆一笑,然後從籃裡拿了一隻白蘭瓜,扔給了她們。
兩個小孩四隻手忙亂了陣,終于接住,三輪車已經走遠了。
就這樣,她們和黃久香認識了。
黃久香再一次來到鎮碑下面是三天之後。
這一回來,她帶了一塑料袋葵花子,分給大家吃。
她穿一身碎花布睡衣褲,袖子寬寬大大,直到臂肘,褲腿去隻到膝下,腳上趿一雙夾趾木拖鞋。
頭發還是草草地攏在頸後,勉強所一個結,兩邊散着些卷曲的碎發,懶理雲鬓的樣子。
雖然她很少開口,可她卻是個重要的聽衆,大家說話多少有些是說給她聽的。
都盡力拔高聲音,把話說得風趣。
她呢?隻是笑。
有誰來抓瓜子,她就把瓜子朝前送送。
偶爾要是說話,也是和那幾個女孩子說,說這個的頭發好,這麼長了都不開岔。
又教她每個月打個雞蛋清洗一回,比護發素效果好。
又說那個腳樣好,好在哪裡?腳底弓,腳背高,天生穿高跟鞋的腳。
還告訴說,高跟鞋的鞋跟特别重要,稍磨蝕一些就要換掌。
否則,斜了,從後面看就不好看了。
所以,漸漸地,女孩子們都聚到了她的身邊,與她擠坐在一條石欄杆上。
秧寶寶和蔣芽兒擠不進去,就站在她跟前,因覺着是她們的老熟人,很随便地從塑料袋裡拿葵花子吃。
她一旦臉朝向她倆,就很知己地對她們笑,讓人們覺得着,她和她們的關系挺特殊。
旁邊的女孩子嫌她倆站得太近,擋了風,就伸手拔開她們,她們不肯走開,打開折扇,一左一右地扇風,好象侍奉在小姐身邊的丫環。
這一個乘涼的晚上,比上一個夜晚還過得愉快。
月亮完全升起來了,是一輪滿月,将鎮碑,鎮碑前的柯華公路,鎮碑後的田野,照得明晃晃的。
連遠處的山巒都顯出淺淺的輪廓。
田間有一處工廠,車間窗口,一排小方格,透出燈光。
那裡正在生産,機器隆隆運轉。
對面大酒店的霓虹燈反倒暗了,那窗戶裡邊的快樂也變得晦澀,哪及得上他們這裡!風吹過來,帶來成熟的果蔬的香氣。
葫蘆,豇豆,南瓜,茄子,番茄,在河沿,溝邊,地頭地角,各自的架上棚上,吞吐空氣,進行着植物的血液循環。
有幾塊整好了,放了水的秧田,亮得像一面鏡子,散發着水和泥土的氣味。
不是香,而是豐肥的氣味。
喧嚷聲也平息下來,大家安靜地坐着,看前面路上,有從鎮裡面玩耍回來的打工仔,三五成群地過來,唱着流行歌,腳步雜沓。
過去很遠,才靜下來。
有一人竟睡着了,瞌充中從石欄上栽了下來。
一陣哄笑,大家方才起身要走。
這時,黃久香卻喚住人們,說:瓜子殼怎麼辦?幾個男工二話不說,提起腳,将瓜子殼掃到台階後面的田裡,别的人也跟着用腳掃着,一邊說:正好作肥料。
眨眼間,鎮碑底下的地坪,幹幹淨淨。
最後一人,将那空塑料袋再往田裡一抛。
白色透明的塑料袋被風托起來,飄到田的中間,老半天,還在空中,不肯落下。
此時,鎮碑旁完全安靜下來,沒有一個人了。
端午這天,上午十一點左右,秧寶寶的媽媽來了。
拎來一大包東西:雀巢咖啡,紅桃K,曲奇餅幹,還有一整隻火腿。
不容李老師推托,堅決放在客堂地上,就徑直到西邊房間看女兒了。
秧寶寶這時候還睡在床上。
蔣芽兒一家都去齊賢鎮,給石佛燒香。
沒有蔣芽兒,秧寶寶就沒有了去處,所以,就隻有睡覺了。
媽媽将她拍醒,毛巾毯底下鑽出一個毛茸茸的頭,發卡都睡掉了,碎頭發就披下來,眼睛從碎發後面茫然地看着她,不認識了似的。
秧寶!媽媽心疼地看着她,半個月不見,她已經改了樣子。
毛巾毯底下出的一雙腳,長大了些,眼睛也大了些,下巴卻尖了。
皮色比在鄉下還黑,而且粗糙了。
秧寶寶爬起來,盤腿坐在床上,這個姿勢也是陌生的。
毛巾毯纏在身上,圓領汗衫,短褲,統是皺巴巴的。
睡腫了的一邊臉頰上,印着枕席的花紋。
再看床下的一雙鞋,白鞋已成了黑鞋。
靠在牆角裡的書包辯不出顔色,拎起來,打開,一股氣味樸鼻而來。
課本,作業本,胡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