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暑假在漫長的白晝裡開始了。
這個小鎮子,在熾熱的陽光裡變得寂靜了。
河面反射着白亮的光,散發出一股硫橫的氣味。
那些五六層的新房,琉璃瓦的頂,金光四射,聳立在空臨的天空中。
尤其到了午後,鎮上簡直看不見一個人影,蟬鳴嘩啦啦地一片,是它們的天下。
鎮碑的花崗石面,在強光裡,變成金屬一樣的鋼藍,燙手似的。
上面的刻字反而變淺了,許多筆畫消失掉了。
底下也沒有人影。
但華舍鎮還是繁忙的。
載了石頭的拖拉機,在毫無遮蔽的新街上駛來駛往。
哥華公路上,走着小車和中巴。
四周田裡,蟬鳴之下,是輕紡車間機器的轟響。
仔細去聽,就能聽見這鎮子裡的蒸騰氣象。
因為罩在暑氣裡,變得悠遠了。
有貓,或者狗,在邊緣很清的一團團樹陰裡打盹。
小孩子,睡在竹榻上,竹榻安在老房子的穿堂裡,風咝咝的,也帶來河裡的硫磺味。
石橋的欄上,搭了誰家的棉花胎,一領橋一領橋過去,都是棉花胎,搭在橋欄上。
橋洞下面,水邊有一點幹地,縮着腳立了幾隻雞。
這個鎮子也還是安泰的。
在那破瓦的屋頂上,歪斜的木窗框裡面的舊家什,夏布幔子後面也是酣然的午睡。
金鈴子,叫蝈蝈,牆縫裡的蛐蛐兒,都睡着哩!恹氣裡夾着安甯。
可是,卻有一個小孩子,在這白日覺裡走來走去。
她的小身子,在橋上,水上,新街,老街,投下了清晰的影子,飛過來,飛過去。
暑假裡,覺睡得太多,她精神太好,而時間,又那麼漫長。
她就是秧寶寶。
蔣芽兒一放暑假,就去鄉下的外婆家了,黃久香也不見了,于是,她形單影隻。
在這靜谧的午後,格外地感覺孤寂。
好像,一個鎮子,隻剩她一個人了。
她啪啪地跑過石橋,腳步聲被蟬鳴吃掉了,沒有聲音。
白花花的水面上,那影子薄薄的一層,也不像是她。
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樣,秧寶寶不怕熱,太陽曬着頭頂,也不覺曬。
隻是恍惚,就像在夢裡。
明明是熟悉的地方,一下子變陌生了。
這樣的明亮的靜,她想找一些樂子,可是一切都凝固住了,止了聲色。
連那鎮北角停了産的織綢廠前邊,人家後牆陰地裡的水泥橋上,那個饒舌的老公公,也不見了。
她倒是找到了那座教堂,教堂矗立起來,不高,二層,水泥尖頂上立着一個十字架。
石頭基座上的磚牆面,刷了白石灰。
窗和門都是拱形的圓洞頂,還沒有鑲玻璃。
秧寶寶踩着石頭基登上去,朝裡看,一股水泥的涼氣撲面而來,裡面一片空寂。
深處的壁上留了一個龛,也空着。
從教堂背面的短巷走出來,那一片河岸也沒有人。
河對面的鴨棚,都靜着。
河面在烈日下,顔色變淺了。
草,葦葉,蘿蔔花,也都淺成一種灰白的顔色。
唱着菩薩戲登般的那個婁頭,本來就沒人,這會兒更是靜。
婁裡堆積着的塑料袋,泡沫塊更厚了,邊上泛着灰色的泡沫,一層一層壘起來。
秧寶寶在小埠頭上站了一會兒,風都是止的,婁上像罩了一層沙面,起着顆粒,返身上坡,走進木廊橋,橋面松支腐朽的木闆聲,聽來很空洞,虛虛的。
廊頂上的草稀了,漏進幾縷光,針樣的尖利,刺着眼。
走出去,下了斜坡,有過女子笑臉的那面山牆上的窗,開是開着,沒有人。
桃花枝子缤紛錯亂,就像張了一面網,其實是陽光。
秧寶寶走進了巷子,她有意地踢着腳,跑出啪啪的聲響,可那聲響更襯出了靜和無人。
巷子裡或開門,或掩門,都是無人。
巷口處有一眼井,低矮的井沿上,立了一麻雀。
她終于看見一隻活物了,跑過去,那麻雀悄無聲息地飛了。
站在巷口,又看見了河水,泊着一條船。
方才還沒有,現在有了。
船頭紮着一柄油布傘,還有一具小煤爐,老大卻跑開了。
這個鎮子,現在顯得無限的大了。
這個孩子在裡面,屋頂,是要仰極了脖頸去望;石闆長巷,要不歇氣地跑一陣才跑得到頭;橋呢,橫一領,豎一領,走也走不完;河道,是一張縱橫交錯的大網。
在這寂靜的暑氣氤氲的午後,這鎮子忽顯出它的精深,這小孩子怎麼都叫不應它。
秧寶寶不由有點害怕,不是夜晚裡怕黑的那種怕,而是一種近似于敬畏的怕。
她從橋上伏過低矮的石欄,看見水面上有一個小小的半身的人影,知道是自己,卻又不像。
由于水裡的污垢太厚,有些像油,影子便汪在面上,更虛了。
為證實是自己的影子,她伸出手,很矯揉地在頭頂上張開後面的三指,做一個孔雀羽冠的形狀,那影子的頭頂上,果然長出了三個翎子。
小孩子一個人的時候,反正沒有人看見,于是,就感到了自由。
這時候,秧寶寶就很做作地蹦跳着下了橋,兩隻手拈着裙邊,好像是一個芭蕾舞女演員在謝幕。
這鎮子成了她的舞台。
終于,終于屋檐斜下了一條影子,日頭走動了。
有一些叽叽喳喳的噪聲起來了,大約是蟲和鳥的啁啾。
水面也微微開始波動。
有幾扇門扉悄悄地翕動着,可是秧寶寶已經結束她的周遊,走在了回去的路上。
雖然她一直在等它醒來,可一旦醒來,其實也是老一套,反叫人意興闌珊。
新街兩邊,零落的店鋪裡,壅塞着悶熱與慵懶的空氣,從門廳裡流出來,是叫人氣餒的。
沒有一棵樹。
在小塊小塊田地的背景下,新街出奇地守則闊,平整。
秧寶寶感到日頭的截熱。
她走下路,在地裡誰家的架上,摘了幾片葫蘆葉,頂在頭上。
這個動作使她想起了黃久香,她是多麼遠的一個人了啊!連蔣芽兒都遠去了。
小孩子總是特别地感覺時間漫長。
她覺着,她一個人已經生活了很久。
她匆匆地走過鎮東的水泥橋,向李老師的家教工樓走去。
暑氣逼着她,腳闆心都是燙的。
最後幾步她是跑着的,一口氣跑進門洞,水泥樓道的涼氣鎮了她一下。
門敞開着,隔着紗門,可看見客堂裡沒有人,中間橫着小毛的三輪腳踏車,沙發上攤着些報紙,桌上用網罩扣着中午的剩飯菜。
她推開紗門進去,有一隻蒼蠅也跟了進來,在房間裡嗡嗡嘤嘤地飛。
秧寶寶就舉了蒼蠅拍,滿屋子撲打。
人們還在午覺,這時才兩點鐘,夏天的午後就是這麼漫長。
蒼蠅終于被撲倒在電視屏幕上,秧寶寶用蒼蠅拍托着它的屍體,送進竈間的畚箕裡。
竈間裡也是靜的,水鬥,水泥地,花崗岩的台子,全收幹了水分,變作灰白的顔色。
砧闆,也是曬白的,中間,凹進去的一處,起着幹燥的絨頭。
窗台上幾棵菜,幹癟地軟下了葉子。
窗戶對着的中學校的操場,空蕩蕩的,放假了,沒有人。
從窗戶的左角,勉強可見一角綠色的樓頂,是郵電局,靜伏在烈日之下,但樓頂上有一面旗子,卻在動着。
旗杆尖上,集着一點銳利的陽光。
再遠過去,視線就讓并排的學校樓房擋住了。
上方是沒有一絲雲的,白熱的天空。
秧寶寶收回了目光。
廚房裡的氣味這時候被蒸發出來,熟肉和生肉的氣味;魚蝦的氣味;米飯的香與馊的氣味;感菜鹵,豆腥氣,油醬,蔥姜,菜葉的腐味,全都收幹,變得蓬松爽利,四散開來。
其中還有一種不尋常的特别的氣味,就是草藥的幹澀的苦香。
秧寶寶摸了摸浸泡着草藥的藥罐,這是陸國慎的藥。
每天下午,由李老師煎好了,滗進保溫杯,然後,閃閃就騎車去柯橋醫院,送給陸國慎喝。
閃閃也放假了。
旁邊的不鏽鋼飯盒,也是陸國慎的。
有時候,家裡燒了好菜,就裝在裡面送給她吃。
陸國慎已經住進醫院半個月了,醫生說還要住半個月才保險。
秧寶寶幾乎覺着,再不可能看見陸國慎了。
李老師有一次去看陸國慎,問秧寶寶要不要一起去。
秧寶寶不回答,她想,她還沒有和陸國慎說話呢!當然,倘若李老師一定拉她去,她也就隻好去了。
可是李老師并沒有強求她,自己走了。
還有一次,李老師對閃閃說,帶秧寶寶一起去醫院玩玩,閃閃回答說:是醫院,不是公園。
秧寶寶心裡說:有什麼稀奇的!就走開去了。
秧寶寶揭開藥罐,看看裡面的藥浸得怎麼樣,卻聽見客堂裡有人走動,曉得是李老師起來了,便退出竈間。
果然,李老師彎腰在沙發上收拾報紙,又将小毛的三輪腳踏車推到牆根前,嘴裡說着:靠邊靠邊!然後就走進竈間煎藥了。
秧寶寶在沙發上坐下,心裡盤算:這一日李老師問要不要去柯橋醫院,去不去呢?竈間裡傳出瓦罐碰響的聲音,液化氣燃氣的呼呼聲。
再過一會兒,小毛也出來了。
秧寶寶沉浸在她的考慮之中,就沒有注意小毛靠着她坐下來,小毛也放假了。
接着,閃閃起來了,好像還沒有完全睡醒,神情恍惚地進到竈間和李老師說話,聲音已經是清醒的了。
秧寶寶豎起耳朵聽着,聽她們幾次提到陸國慎的名字,不知好還是不好。
草藥的苦味從竈間裡湧出來,一下子漫開了。
閃閃和李老師一起笑了,秧寶寶松下氣來,這才發現小毛緊緊挨着她,便向他瞪起眼,壓低聲說:去!小毛想起了母親關于不要惹秧寶寶的告誡,離她遠了些。
中藥煎好,滗在保溫瓶裡,潺潺地響了一陣,然後,閃閃提着藥瓶,在牆根下換好鞋,走了出去。
沒有人問秧寶寶,要不要去看陸國慎。
午後過去了,時間開始向黃昏裡走,腳步變得比較活潑。
光線也減緩了它的銳度和緊張,松弛了些,許多種顔色亦呈現出來,視野裡便不那麼空寂,而是趨向繁榮。
風也涼爽得多。
倘若要在鎮碑前伫步,看一遍碑文,便可知道這個鎮子的方位所在。
它在紹興市區西北面,距離十五公裡的地方。
最初是由華姓人在此居住,然後漸漸成鎮街,所以就叫華舍。
碑文上還寫道,同治初年,此地的絲綢業就開始繁榮,鼎盛時期,“有綢莊三十餘家,絲寓七十餘家,商店一百三十餘家”,所以,此鎮有句美譽,叫做:日出萬丈綢。
在這個鎮子的西南邊,約莫三公裡的地方,就是柯橋。
這可是個更古老也更繁榮的大鎮。
揣摸一遍,華舍的興起多少是因傍了柯橋的緣故。
絲綢客商從柯橋搖般到華舍,看過貨色,談妥價錢,然後,銀貨兩訖,裝船,解纜,開走。
沿了河道抵達柯橋,再從柯橋入運河,向北,向南。
所以,柯橋與這鎮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鎮民們的心目中,柯橋的威望比紹興還高。
柯橋的橋比他們高大;河流,比他們寬,長,四通八達;柯橋的屋脊都要比他們高三磚。
人們說起地方,是以柯橋為坐标,柯橋南,或者柯橋北。
人們說起曆史,是以柯橋為紀年,那時,柯橋的濟公橋還沒有呢!人們說起熱鬧,也是以柯橋為标準,比柯橋還旺盛!這就不得了啦。
在古代的畫面上,柯橋高牆堅瓦,屋脊鱗次栉比;河道裡船隻如梭,橋洞一眼套一眼,直下
這個小鎮子,在熾熱的陽光裡變得寂靜了。
河面反射着白亮的光,散發出一股硫橫的氣味。
那些五六層的新房,琉璃瓦的頂,金光四射,聳立在空臨的天空中。
尤其到了午後,鎮上簡直看不見一個人影,蟬鳴嘩啦啦地一片,是它們的天下。
鎮碑的花崗石面,在強光裡,變成金屬一樣的鋼藍,燙手似的。
上面的刻字反而變淺了,許多筆畫消失掉了。
底下也沒有人影。
但華舍鎮還是繁忙的。
載了石頭的拖拉機,在毫無遮蔽的新街上駛來駛往。
哥華公路上,走着小車和中巴。
四周田裡,蟬鳴之下,是輕紡車間機器的轟響。
仔細去聽,就能聽見這鎮子裡的蒸騰氣象。
因為罩在暑氣裡,變得悠遠了。
有貓,或者狗,在邊緣很清的一團團樹陰裡打盹。
小孩子,睡在竹榻上,竹榻安在老房子的穿堂裡,風咝咝的,也帶來河裡的硫磺味。
石橋的欄上,搭了誰家的棉花胎,一領橋一領橋過去,都是棉花胎,搭在橋欄上。
橋洞下面,水邊有一點幹地,縮着腳立了幾隻雞。
這個鎮子也還是安泰的。
在那破瓦的屋頂上,歪斜的木窗框裡面的舊家什,夏布幔子後面也是酣然的午睡。
金鈴子,叫蝈蝈,牆縫裡的蛐蛐兒,都睡着哩!恹氣裡夾着安甯。
可是,卻有一個小孩子,在這白日覺裡走來走去。
她的小身子,在橋上,水上,新街,老街,投下了清晰的影子,飛過來,飛過去。
暑假裡,覺睡得太多,她精神太好,而時間,又那麼漫長。
她就是秧寶寶。
蔣芽兒一放暑假,就去鄉下的外婆家了,黃久香也不見了,于是,她形單影隻。
在這靜谧的午後,格外地感覺孤寂。
好像,一個鎮子,隻剩她一個人了。
她啪啪地跑過石橋,腳步聲被蟬鳴吃掉了,沒有聲音。
白花花的水面上,那影子薄薄的一層,也不像是她。
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樣,秧寶寶不怕熱,太陽曬着頭頂,也不覺曬。
隻是恍惚,就像在夢裡。
明明是熟悉的地方,一下子變陌生了。
這樣的明亮的靜,她想找一些樂子,可是一切都凝固住了,止了聲色。
連那鎮北角停了産的織綢廠前邊,人家後牆陰地裡的水泥橋上,那個饒舌的老公公,也不見了。
她倒是找到了那座教堂,教堂矗立起來,不高,二層,水泥尖頂上立着一個十字架。
石頭基座上的磚牆面,刷了白石灰。
窗和門都是拱形的圓洞頂,還沒有鑲玻璃。
秧寶寶踩着石頭基登上去,朝裡看,一股水泥的涼氣撲面而來,裡面一片空寂。
深處的壁上留了一個龛,也空着。
從教堂背面的短巷走出來,那一片河岸也沒有人。
河對面的鴨棚,都靜着。
河面在烈日下,顔色變淺了。
草,葦葉,蘿蔔花,也都淺成一種灰白的顔色。
唱着菩薩戲登般的那個婁頭,本來就沒人,這會兒更是靜。
婁裡堆積着的塑料袋,泡沫塊更厚了,邊上泛着灰色的泡沫,一層一層壘起來。
秧寶寶在小埠頭上站了一會兒,風都是止的,婁上像罩了一層沙面,起着顆粒,返身上坡,走進木廊橋,橋面松支腐朽的木闆聲,聽來很空洞,虛虛的。
廊頂上的草稀了,漏進幾縷光,針樣的尖利,刺着眼。
走出去,下了斜坡,有過女子笑臉的那面山牆上的窗,開是開着,沒有人。
桃花枝子缤紛錯亂,就像張了一面網,其實是陽光。
秧寶寶走進了巷子,她有意地踢着腳,跑出啪啪的聲響,可那聲響更襯出了靜和無人。
巷子裡或開門,或掩門,都是無人。
巷口處有一眼井,低矮的井沿上,立了一麻雀。
她終于看見一隻活物了,跑過去,那麻雀悄無聲息地飛了。
站在巷口,又看見了河水,泊着一條船。
方才還沒有,現在有了。
船頭紮着一柄油布傘,還有一具小煤爐,老大卻跑開了。
這個鎮子,現在顯得無限的大了。
這個孩子在裡面,屋頂,是要仰極了脖頸去望;石闆長巷,要不歇氣地跑一陣才跑得到頭;橋呢,橫一領,豎一領,走也走不完;河道,是一張縱橫交錯的大網。
在這寂靜的暑氣氤氲的午後,這鎮子忽顯出它的精深,這小孩子怎麼都叫不應它。
秧寶寶不由有點害怕,不是夜晚裡怕黑的那種怕,而是一種近似于敬畏的怕。
她從橋上伏過低矮的石欄,看見水面上有一個小小的半身的人影,知道是自己,卻又不像。
由于水裡的污垢太厚,有些像油,影子便汪在面上,更虛了。
為證實是自己的影子,她伸出手,很矯揉地在頭頂上張開後面的三指,做一個孔雀羽冠的形狀,那影子的頭頂上,果然長出了三個翎子。
小孩子一個人的時候,反正沒有人看見,于是,就感到了自由。
這時候,秧寶寶就很做作地蹦跳着下了橋,兩隻手拈着裙邊,好像是一個芭蕾舞女演員在謝幕。
這鎮子成了她的舞台。
終于,終于屋檐斜下了一條影子,日頭走動了。
有一些叽叽喳喳的噪聲起來了,大約是蟲和鳥的啁啾。
水面也微微開始波動。
有幾扇門扉悄悄地翕動着,可是秧寶寶已經結束她的周遊,走在了回去的路上。
雖然她一直在等它醒來,可一旦醒來,其實也是老一套,反叫人意興闌珊。
新街兩邊,零落的店鋪裡,壅塞着悶熱與慵懶的空氣,從門廳裡流出來,是叫人氣餒的。
沒有一棵樹。
在小塊小塊田地的背景下,新街出奇地守則闊,平整。
秧寶寶感到日頭的截熱。
她走下路,在地裡誰家的架上,摘了幾片葫蘆葉,頂在頭上。
這個動作使她想起了黃久香,她是多麼遠的一個人了啊!連蔣芽兒都遠去了。
小孩子總是特别地感覺時間漫長。
她覺着,她一個人已經生活了很久。
她匆匆地走過鎮東的水泥橋,向李老師的家教工樓走去。
暑氣逼着她,腳闆心都是燙的。
最後幾步她是跑着的,一口氣跑進門洞,水泥樓道的涼氣鎮了她一下。
門敞開着,隔着紗門,可看見客堂裡沒有人,中間橫着小毛的三輪腳踏車,沙發上攤着些報紙,桌上用網罩扣着中午的剩飯菜。
她推開紗門進去,有一隻蒼蠅也跟了進來,在房間裡嗡嗡嘤嘤地飛。
秧寶寶就舉了蒼蠅拍,滿屋子撲打。
人們還在午覺,這時才兩點鐘,夏天的午後就是這麼漫長。
蒼蠅終于被撲倒在電視屏幕上,秧寶寶用蒼蠅拍托着它的屍體,送進竈間的畚箕裡。
竈間裡也是靜的,水鬥,水泥地,花崗岩的台子,全收幹了水分,變作灰白的顔色。
砧闆,也是曬白的,中間,凹進去的一處,起着幹燥的絨頭。
窗台上幾棵菜,幹癟地軟下了葉子。
窗戶對着的中學校的操場,空蕩蕩的,放假了,沒有人。
從窗戶的左角,勉強可見一角綠色的樓頂,是郵電局,靜伏在烈日之下,但樓頂上有一面旗子,卻在動着。
旗杆尖上,集着一點銳利的陽光。
再遠過去,視線就讓并排的學校樓房擋住了。
上方是沒有一絲雲的,白熱的天空。
秧寶寶收回了目光。
廚房裡的氣味這時候被蒸發出來,熟肉和生肉的氣味;魚蝦的氣味;米飯的香與馊的氣味;感菜鹵,豆腥氣,油醬,蔥姜,菜葉的腐味,全都收幹,變得蓬松爽利,四散開來。
其中還有一種不尋常的特别的氣味,就是草藥的幹澀的苦香。
秧寶寶摸了摸浸泡着草藥的藥罐,這是陸國慎的藥。
每天下午,由李老師煎好了,滗進保溫杯,然後,閃閃就騎車去柯橋醫院,送給陸國慎喝。
閃閃也放假了。
旁邊的不鏽鋼飯盒,也是陸國慎的。
有時候,家裡燒了好菜,就裝在裡面送給她吃。
陸國慎已經住進醫院半個月了,醫生說還要住半個月才保險。
秧寶寶幾乎覺着,再不可能看見陸國慎了。
李老師有一次去看陸國慎,問秧寶寶要不要一起去。
秧寶寶不回答,她想,她還沒有和陸國慎說話呢!當然,倘若李老師一定拉她去,她也就隻好去了。
可是李老師并沒有強求她,自己走了。
還有一次,李老師對閃閃說,帶秧寶寶一起去醫院玩玩,閃閃回答說:是醫院,不是公園。
秧寶寶心裡說:有什麼稀奇的!就走開去了。
秧寶寶揭開藥罐,看看裡面的藥浸得怎麼樣,卻聽見客堂裡有人走動,曉得是李老師起來了,便退出竈間。
果然,李老師彎腰在沙發上收拾報紙,又将小毛的三輪腳踏車推到牆根前,嘴裡說着:靠邊靠邊!然後就走進竈間煎藥了。
秧寶寶在沙發上坐下,心裡盤算:這一日李老師問要不要去柯橋醫院,去不去呢?竈間裡傳出瓦罐碰響的聲音,液化氣燃氣的呼呼聲。
再過一會兒,小毛也出來了。
秧寶寶沉浸在她的考慮之中,就沒有注意小毛靠着她坐下來,小毛也放假了。
接着,閃閃起來了,好像還沒有完全睡醒,神情恍惚地進到竈間和李老師說話,聲音已經是清醒的了。
秧寶寶豎起耳朵聽着,聽她們幾次提到陸國慎的名字,不知好還是不好。
草藥的苦味從竈間裡湧出來,一下子漫開了。
閃閃和李老師一起笑了,秧寶寶松下氣來,這才發現小毛緊緊挨着她,便向他瞪起眼,壓低聲說:去!小毛想起了母親關于不要惹秧寶寶的告誡,離她遠了些。
中藥煎好,滗在保溫瓶裡,潺潺地響了一陣,然後,閃閃提着藥瓶,在牆根下換好鞋,走了出去。
沒有人問秧寶寶,要不要去看陸國慎。
午後過去了,時間開始向黃昏裡走,腳步變得比較活潑。
光線也減緩了它的銳度和緊張,松弛了些,許多種顔色亦呈現出來,視野裡便不那麼空寂,而是趨向繁榮。
風也涼爽得多。
倘若要在鎮碑前伫步,看一遍碑文,便可知道這個鎮子的方位所在。
它在紹興市區西北面,距離十五公裡的地方。
最初是由華姓人在此居住,然後漸漸成鎮街,所以就叫華舍。
碑文上還寫道,同治初年,此地的絲綢業就開始繁榮,鼎盛時期,“有綢莊三十餘家,絲寓七十餘家,商店一百三十餘家”,所以,此鎮有句美譽,叫做:日出萬丈綢。
在這個鎮子的西南邊,約莫三公裡的地方,就是柯橋。
這可是個更古老也更繁榮的大鎮。
揣摸一遍,華舍的興起多少是因傍了柯橋的緣故。
絲綢客商從柯橋搖般到華舍,看過貨色,談妥價錢,然後,銀貨兩訖,裝船,解纜,開走。
沿了河道抵達柯橋,再從柯橋入運河,向北,向南。
所以,柯橋與這鎮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鎮民們的心目中,柯橋的威望比紹興還高。
柯橋的橋比他們高大;河流,比他們寬,長,四通八達;柯橋的屋脊都要比他們高三磚。
人們說起地方,是以柯橋為坐标,柯橋南,或者柯橋北。
人們說起曆史,是以柯橋為紀年,那時,柯橋的濟公橋還沒有呢!人們說起熱鬧,也是以柯橋為标準,比柯橋還旺盛!這就不得了啦。
在古代的畫面上,柯橋高牆堅瓦,屋脊鱗次栉比;河道裡船隻如梭,橋洞一眼套一眼,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