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見近錄
關燈
小
中
大
禁中,遂禦封匣而歸之,今人罕得見者。
金州道左有石洞,入洞十裡,有石門,門間有仙人象,半掩扉,外又有白石龍一條。
凡觀者,必執炬而入,有落燼即旋失去之。
每旱,必往祈請,及出洞門,必有書字,記雨之多少。
商人或過洞外,必森然心動,莫不加敬。
夔峽将至滟滪堆,峽左岩上有題“聖泉”二字,泉上有大石,謂之洞石,而初無泉也。
至者擊石大呼,則水自石下出。
予嘗往焚香,俾舟人擊之,舟人呼曰:“山神、土地,人渴矣。
”久之,不報。
一卒無室家,複大呼曰:“龍王、龍王,萬姓渴矣。
”随聲,水大注,時正月雪寒,其水如湯,或曰:夏則如冰,凡呼者,必以萬歲,必以龍王而呼之,水于是出矣。
範文正以司谏出使江南,至宿州,聞郭後廢,乃複馳歸京師。
至國門,呂文靖遣其長子候之,曰:“司谏其來,以廢後事耶”文正不答。
既得對,乃盛言之,竟以是罷職。
李邦直、張粹明嘗謂予曰:神宗晚年建立三省,所以分執政權,而互相考察,規模遠矣。
今上初俾侍宴,其後喻執政曰:“延安郡王可出閣,當議宮僚。
”乃曰:司馬光端重,宜為宮官。
亦漢羽翼之謂也。
如呂公著、孫覺皆可作之,其下當擇功臣子弟,若文贻慶可任洗馬之類,此《孟子》謂“巨室大家人所慕”之意,足以取重春宮矣。
除目具,而神宗棄天下,今司馬公之來,是末命也。
六侄震嘗謂予曰:神宗一日召執政詣天章閣,而吳雍與震預召,時為中書檢正官也。
及對,及議官制除目。
初,執政進呈三省印,上曰:“始欲以金,而今禦寶乃金也,塗金可耳。
”執政既進除目,上笑曰:“三省、密院官,姑置之。
”乃議吏部而下,及某官除某乙,則俾雍、震互書之。
至太常少卿,上曰:“此必慎擇人。
”執政屢薦名,皆不應上意。
至禮部郎中。
則曰:“此南宮舍人,非他曹可比,可除劉摯。
”至著作郎,則曰:“此非蘇轼不可。
”少選,上默久之,曰:“得之矣,太常少卿可除範純仁。
”既畢,即曰:“朕與高遵裕期,某日當下靈武,候告其捷,當大慶赍。
至是,官制可行,除目可下。
”仍戒之曰:“外人有知者,不過卿等數人,勿洩耳。
”又命執政戒雍、震,其後靈武失律,官制隔歲乃下,比之初議,十改五六矣。
蘇子瞻既貶黃州,神宗每憐之。
一日,語執政曰:“《國史》大事,朕意欲俾蘇轼成之。
”執政有難色,上曰:“非轼,則用曾鞏。
”其後,鞏亦不副上意。
上複有旨起蘇轼,以本官知江州,中書蔡持正、張粹明受命,震當詞頭。
明日,改承議郎、江州太平觀。
又明日,命格,不下。
曰:皆王禹玉力也。
王和甫嘗言,蘇子瞻在黃州,上數欲用之,王禹玉辄曰:“轼嘗有‘此心惟有蟄龍知’之句,陛下龍飛在天而不敬,乃反欲求蟄龍乎”章子厚曰:“龍者,非獨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龍也。
”上曰:“自古稱龍者多矣,如荀氏八龍,孔明卧龍,豈人君也”及退,子厚诘之,曰:“相公乃欲覆人之家族耶”禹玉曰:“它舒亶言爾。
”子厚曰:“亶之唾,亦可食乎” 揚州後土廟有瓊花一株,宋丞相構亭花側曰“無雙”,謂天下無别株也。
仁宗慶曆中,嘗分植禁中,明春辄枯,遂複載還廟中,郁茂如故。
張文懿為社洪令,時出城過村寺,寺老僧必迎于道,邂逅過之,亦必出迎。
文懿怪而诘之,僧曰:“長官來,則山神夜夢告某曰:相公至矣。
”一日複往,而僧不出,文懿曰:“不出,何也”僧謝曰:“神不我告也。
”文懿以為誕,使僧問其所以,夜夢告曰:長官誤斷殺牛事,天符已下,不複相矣。
文懿驚駭,省之,果嘗有殺牛事也,遂複改正。
明日再過寺,僧複出曰:“昨夕山神雲:長官複為相,明日當來,但減算耳。
”後文懿三入中書。
史朝請琳雲,其舅張仲元患風軿,平生餌桑螵、蛸圓。
及死,自口吻有黑氣,出戶數丈。
視之,螵蛸無數。
榮州威遠縣民,間忽有雷電入其舍。
須臾,霆震已,而于其柱題曰“G々”二字,不知其何謂也。
太宗即位,以太祖諸子并稱皇子,嘗曰:“猶我子,曰何有分别。
”其後,皇族遂不以疏密尊卑,皆加皇字,故有皇兄之類,非典故也。
予丞宗正,嘗建言乞如《春秋》之制,名冠其父祖所封國,王子曰王子,公孫惟皇子得稱焉。
時呂申公喻太常少卿梁焘,沮格不行。
宗正寺玉牒仙源類譜皇屬籍,自慶曆八年張文定以翰林學士為宗正寺修玉牒官修進之後,至元祐元年,凡四十五年,玉牒官皆一時名人宋次道輩是也,未嘗成書。
神宗朝官制行,分隸宗正寺。
至予為丞,方建明修完。
其間最難取會者,宮禁中事與皇族女夫官位耳。
蓋慶曆前,皇族女尚少,至元祐間,不下萬員。
予請于朝,宮禁事乞會内侍省、禦藥院;皇族女夫,附于屬籍,不必書其官,但書某适某人可也。
朝旨從之,遂獲成書。
然《玉牒》事迹,皆取三省樞密院《時政記》與《日曆》修著,其禁嚴甚。
元祐末,遂令史院官修撰,送宗正寺書錄。
蓋丞失其人,非典故與官制也。
亦自予罷丞,今十餘年,不聞複進書矣。
國書嚴奉,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來,有金花白羅紙、金花紅羅褾黃金軸。
神宗時,诏為黃金梵筴以軸,大難披閱也。
予進神宗《玉牒》,如用此制,又以黃金為匣,鎖鑰皆黃金也。
進畢,奉安于太廟南宗正寺玉牒殿。
予初白執政官,乞修寺書,自司馬丞相、呂丞相而下,無一人知此典制者。
皆曰:“《玉牒》,用玉簡刊刻如冊者也。
”其《玉牒》典制尚不悉知,書之廢亦宜矣。
史朝請琳雲,通判許州有路分都監郭虞卿妻乳母禮塔數年,禮數将滿,嘗以薏苡記其數,薏苡忽自器中跳踯,視之,舍利滿前,皆自薏苡中出,凡得數勺。
須臾,所禮銀塔中靈光煥然,舍利如雨。
又須臾,乳媪兩膝生舍利無數,禮塔,則舍利隐痛。
媪益勤不懈,數日,失塔所在。
黃魯直嘗問王荊公:“世謂四選詩,丞相以歐、韓高于李太白耶”荊公曰:“不然。
陳和叔嘗問四家之詩,乘閑簽示和叔,時書史适先持杜集來,而和叔遂以其所送先後編集,初無高下也。
李、杜自昔齊名者也,何可下之。
”魯直歸,問和叔,和叔與荊公之說同。
今人乃以太白下歐、韓,而不可破也。
孫威敏治平中,起自谪官以觀文殿學士知慶州,至鄭州,會西使至,時威敏已授館驿中。
州将白威敏徙居,曰:“我,大臣,可為陪臣避耶”已而,使至,威敏大啟其門,設矮榻,偃卧堂上,鼓笛自若。
西使至門,望而問之,左右曰:“慶州孫經略也。
”西人俯首而過。
張文定留守南京,高麗使者至,例當留守迎送。
文定曰:“我,前執政也,可與陪臣禮乎”遂不出,而遣少尹。
尋以其事聞,神宗以為得體,仍令中書降旨揚州,令陳升之如張某所請。
司農寺請鬻祠廟,每軀若幹錢。
張文定留守南京,而以其事聞于神宗,大駭之,即批其奏曰:“慢神黩禮,無甚于此。
”诏天下速罷之,司農官罰金。
全州推官母王氏,朱道誠之妻也。
日誦士句觀音心咒,時年四十九,病笃,家人方治後事。
王氏恍然見青衣人曰:“爾平生持觀世音心咒,但複少十九字,增之,當益壽。
”王曰:“我不識字,奈何”青衣曰:“随聲誦記之。
”乃曰:“天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
”久之而醒,疾亦尋愈,後至七十九。
其孫浩,信厚士也,為予道其詳如此。
金州道左有石洞,入洞十裡,有石門,門間有仙人象,半掩扉,外又有白石龍一條。
凡觀者,必執炬而入,有落燼即旋失去之。
每旱,必往祈請,及出洞門,必有書字,記雨之多少。
商人或過洞外,必森然心動,莫不加敬。
夔峽将至滟滪堆,峽左岩上有題“聖泉”二字,泉上有大石,謂之洞石,而初無泉也。
至者擊石大呼,則水自石下出。
予嘗往焚香,俾舟人擊之,舟人呼曰:“山神、土地,人渴矣。
”久之,不報。
一卒無室家,複大呼曰:“龍王、龍王,萬姓渴矣。
”随聲,水大注,時正月雪寒,其水如湯,或曰:夏則如冰,凡呼者,必以萬歲,必以龍王而呼之,水于是出矣。
範文正以司谏出使江南,至宿州,聞郭後廢,乃複馳歸京師。
至國門,呂文靖遣其長子候之,曰:“司谏其來,以廢後事耶”文正不答。
既得對,乃盛言之,竟以是罷職。
李邦直、張粹明嘗謂予曰:神宗晚年建立三省,所以分執政權,而互相考察,規模遠矣。
今上初俾侍宴,其後喻執政曰:“延安郡王可出閣,當議宮僚。
”乃曰:司馬光端重,宜為宮官。
亦漢羽翼之謂也。
如呂公著、孫覺皆可作之,其下當擇功臣子弟,若文贻慶可任洗馬之類,此《孟子》謂“巨室大家人所慕”之意,足以取重春宮矣。
除目具,而神宗棄天下,今司馬公之來,是末命也。
六侄震嘗謂予曰:神宗一日召執政詣天章閣,而吳雍與震預召,時為中書檢正官也。
及對,及議官制除目。
初,執政進呈三省印,上曰:“始欲以金,而今禦寶乃金也,塗金可耳。
”執政既進除目,上笑曰:“三省、密院官,姑置之。
”乃議吏部而下,及某官除某乙,則俾雍、震互書之。
至太常少卿,上曰:“此必慎擇人。
”執政屢薦名,皆不應上意。
至禮部郎中。
則曰:“此南宮舍人,非他曹可比,可除劉摯。
”至著作郎,則曰:“此非蘇轼不可。
”少選,上默久之,曰:“得之矣,太常少卿可除範純仁。
”既畢,即曰:“朕與高遵裕期,某日當下靈武,候告其捷,當大慶赍。
至是,官制可行,除目可下。
”仍戒之曰:“外人有知者,不過卿等數人,勿洩耳。
”又命執政戒雍、震,其後靈武失律,官制隔歲乃下,比之初議,十改五六矣。
蘇子瞻既貶黃州,神宗每憐之。
一日,語執政曰:“《國史》大事,朕意欲俾蘇轼成之。
”執政有難色,上曰:“非轼,則用曾鞏。
”其後,鞏亦不副上意。
上複有旨起蘇轼,以本官知江州,中書蔡持正、張粹明受命,震當詞頭。
明日,改承議郎、江州太平觀。
又明日,命格,不下。
曰:皆王禹玉力也。
王和甫嘗言,蘇子瞻在黃州,上數欲用之,王禹玉辄曰:“轼嘗有‘此心惟有蟄龍知’之句,陛下龍飛在天而不敬,乃反欲求蟄龍乎”章子厚曰:“龍者,非獨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龍也。
”上曰:“自古稱龍者多矣,如荀氏八龍,孔明卧龍,豈人君也”及退,子厚诘之,曰:“相公乃欲覆人之家族耶”禹玉曰:“它舒亶言爾。
”子厚曰:“亶之唾,亦可食乎” 揚州後土廟有瓊花一株,宋丞相構亭花側曰“無雙”,謂天下無别株也。
仁宗慶曆中,嘗分植禁中,明春辄枯,遂複載還廟中,郁茂如故。
張文懿為社洪令,時出城過村寺,寺老僧必迎于道,邂逅過之,亦必出迎。
文懿怪而诘之,僧曰:“長官來,則山神夜夢告某曰:相公至矣。
”一日複往,而僧不出,文懿曰:“不出,何也”僧謝曰:“神不我告也。
”文懿以為誕,使僧問其所以,夜夢告曰:長官誤斷殺牛事,天符已下,不複相矣。
文懿驚駭,省之,果嘗有殺牛事也,遂複改正。
明日再過寺,僧複出曰:“昨夕山神雲:長官複為相,明日當來,但減算耳。
”後文懿三入中書。
史朝請琳雲,其舅張仲元患風軿,平生餌桑螵、蛸圓。
及死,自口吻有黑氣,出戶數丈。
視之,螵蛸無數。
榮州威遠縣民,間忽有雷電入其舍。
須臾,霆震已,而于其柱題曰“G々”二字,不知其何謂也。
太宗即位,以太祖諸子并稱皇子,嘗曰:“猶我子,曰何有分别。
”其後,皇族遂不以疏密尊卑,皆加皇字,故有皇兄之類,非典故也。
予丞宗正,嘗建言乞如《春秋》之制,名冠其父祖所封國,王子曰王子,公孫惟皇子得稱焉。
時呂申公喻太常少卿梁焘,沮格不行。
宗正寺玉牒仙源類譜皇屬籍,自慶曆八年張文定以翰林學士為宗正寺修玉牒官修進之後,至元祐元年,凡四十五年,玉牒官皆一時名人宋次道輩是也,未嘗成書。
神宗朝官制行,分隸宗正寺。
至予為丞,方建明修完。
其間最難取會者,宮禁中事與皇族女夫官位耳。
蓋慶曆前,皇族女尚少,至元祐間,不下萬員。
予請于朝,宮禁事乞會内侍省、禦藥院;皇族女夫,附于屬籍,不必書其官,但書某适某人可也。
朝旨從之,遂獲成書。
然《玉牒》事迹,皆取三省樞密院《時政記》與《日曆》修著,其禁嚴甚。
元祐末,遂令史院官修撰,送宗正寺書錄。
蓋丞失其人,非典故與官制也。
亦自予罷丞,今十餘年,不聞複進書矣。
國書嚴奉,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來,有金花白羅紙、金花紅羅褾黃金軸。
神宗時,诏為黃金梵筴以軸,大難披閱也。
予進神宗《玉牒》,如用此制,又以黃金為匣,鎖鑰皆黃金也。
進畢,奉安于太廟南宗正寺玉牒殿。
予初白執政官,乞修寺書,自司馬丞相、呂丞相而下,無一人知此典制者。
皆曰:“《玉牒》,用玉簡刊刻如冊者也。
”其《玉牒》典制尚不悉知,書之廢亦宜矣。
史朝請琳雲,通判許州有路分都監郭虞卿妻乳母禮塔數年,禮數将滿,嘗以薏苡記其數,薏苡忽自器中跳踯,視之,舍利滿前,皆自薏苡中出,凡得數勺。
須臾,所禮銀塔中靈光煥然,舍利如雨。
又須臾,乳媪兩膝生舍利無數,禮塔,則舍利隐痛。
媪益勤不懈,數日,失塔所在。
黃魯直嘗問王荊公:“世謂四選詩,丞相以歐、韓高于李太白耶”荊公曰:“不然。
陳和叔嘗問四家之詩,乘閑簽示和叔,時書史适先持杜集來,而和叔遂以其所送先後編集,初無高下也。
李、杜自昔齊名者也,何可下之。
”魯直歸,問和叔,和叔與荊公之說同。
今人乃以太白下歐、韓,而不可破也。
孫威敏治平中,起自谪官以觀文殿學士知慶州,至鄭州,會西使至,時威敏已授館驿中。
州将白威敏徙居,曰:“我,大臣,可為陪臣避耶”已而,使至,威敏大啟其門,設矮榻,偃卧堂上,鼓笛自若。
西使至門,望而問之,左右曰:“慶州孫經略也。
”西人俯首而過。
張文定留守南京,高麗使者至,例當留守迎送。
文定曰:“我,前執政也,可與陪臣禮乎”遂不出,而遣少尹。
尋以其事聞,神宗以為得體,仍令中書降旨揚州,令陳升之如張某所請。
司農寺請鬻祠廟,每軀若幹錢。
張文定留守南京,而以其事聞于神宗,大駭之,即批其奏曰:“慢神黩禮,無甚于此。
”诏天下速罷之,司農官罰金。
全州推官母王氏,朱道誠之妻也。
日誦士句觀音心咒,時年四十九,病笃,家人方治後事。
王氏恍然見青衣人曰:“爾平生持觀世音心咒,但複少十九字,增之,當益壽。
”王曰:“我不識字,奈何”青衣曰:“随聲誦記之。
”乃曰:“天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
”久之而醒,疾亦尋愈,後至七十九。
其孫浩,信厚士也,為予道其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