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殺劉暢懼罪請師系郅壽含冤畢命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章帝在位十三年,已經改元三次,承襲祖考遺業,國勢方隆,事從寬簡,朝野上下,并稱乂安。
章帝春秋方富,做了十餘年的太平皇帝,優遊度日,好算是福祿兩全。
偏至章和二年孟春,忽然得病,竟至彌留,顧命無甚要囑,但言毋起寝廟,如先帝舊制。
俄而崩逝,年隻三十一歲。
窦皇後素性機警,即召兄弟入宮,委任樞要;一面立太子肇為帝,當日嗣位,是謂和帝。
和帝甫及十齡,怎能親政?當由窦憲兄弟,召集公卿,提出要議,尊窦皇後為皇太後,臨朝訓政。
公卿等畏憚權威,不敢生異。
當即酌定臨朝典禮,頒诏施行。
到了春暮,奉葬章帝于敬陵,廟号肅宗。
窦太後欲令兄憲秉政,憲尚有所顧忌,未敢遽握總樞,因讓諸前太尉鄧彪,召為太傅。
彪字智伯,與中興元勳高密侯鄧禹同宗,父名邯,曾官渤海太守,受封鄳鄉侯。
彪少有至行,見稱鄉裡,旋遭父喪,願将遺封讓與異母弟,因此益得令名,為州郡所辟召;累遷至桂陽太守,亦有政聲,入為太仆,升任太尉,居官清白,為百僚式。
後來因病乞休,回籍已有四五年,至是複由公車征入,接奉窦太後特诏道: 先帝以明聖奉承祖宗至德要道,天下清靜,庶事鹹甯。
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聽政,外有大國賢王,并為藩屏,内有公卿大夫,統理本朝,恭己受成,夫何憂哉? 然守文之際,必有内輔,以參聽斷。
侍中憲朕之元兄,行能兼備,忠孝尤笃,是阿妹個人私言。
先帝所器,親受遺诏,當以舊典輔斯職焉!遺诏亦未必及憲。
憲固執謙讓,節不可奪,今供養兩宮,宿衛左右,厥事已重,亦不可複勞以政事。
故太尉鄧彪,元功之族,三讓彌高,海内歸仁,為群賢首;先帝褒表,欲以崇化。
今彪聰明康強,可謂老成黃耇矣!其以彪為太傅,賜爵關内侯,錄尚書事。
百官總己以聽,朕庶幾得專心内位。
于戲!讀如嗚呼。
群公其勉率百僚,各修厥職,愛養元元,綏以中和,稱朕意焉! 彪受命供職,名為朝中領袖,但國家大權,實操諸窦氏手中。
窦憲雖守侍中原職,卻是内幹機密,出宣诏命。
窦笃升任虎贲中郎将,笃弟景瓌,并得入為中常侍。
宮廷内外,隻知有窦氏兄弟,不知有太傅鄧彪。
彪且做了窦氏的傀儡,窦氏有所施為,辄令彪代奏,彪不能不依,窦遂得任所欲為。
憲父勳嘗坐罪緻死,見前文。
谒者韓纡,與劾勳案,此時纡已病殁,憲卻為父報仇,潛令門客刺殺纡子,割得首級,往祭父墓。
窦太後亦為快意,置諸不問。
都鄉侯暢,系齊武王劉縯孫,入京吊喪,多日不歸,私與步兵校尉鄧疊親屬,互相往來。
疊有母名元,出入宮中,為窦太後所親愛,暢即厚禮饋遺,托她入白太後,為己吹噓。
元直任不辭,入宮一二次,即為說妥,由太後特旨召見。
暢喜如所願,進見太後,極力谄媚,叩了好幾個響頭,說了好幾句谀詞。
婦人家最喜奉承,見暢口齒伶俐,禮貌謙卑,不由的引動歡腸,當作好人看待,問答了好多時,才令退去。
未幾複蒙召入,曆久始出。
又未幾再蒙召入,居然有說有笑,格外投機。
莫非要演呂後審食其故事麼?宮中誰敢多嘴,隻有窦憲瞧着,很是不悅,暗想太後一再召暢,定有隐情,暢若得寵,必緻奪權,甯止奪權而已。
不如先發制人,結果性命,再作後圖。
主見已定,便暗囑壯士,伺暢行蹤,乘機下手。
暢正滿志躊躇,專望太後賜他好處,按日至屯衛營中,聽候好音,不防背後跟着刺客,一不見機,竟緻飲刃,暈倒地上,斷命送終。
刺客早已揚去。
衛兵見了暢屍,當然駭愕,立即報聞。
窦太後得知消息,很是驚悼,與汝有何關系?即令窦憲嚴拿兇手。
憲反将殺人大罪,卸到暢弟利侯剛身上,說他兄弟不和,因有此變。
窦太後信為真言,就饬侍禦史與青州刺史,查究剛等罪狀。
原來剛封邑在青州,故兼令青州刺史考治。
尚書韓棱,上言賊在京師,不宜舍近就遠,恐為奸臣所笑。
窦憲得了此語,恐棱疑及己身,急請太後下诏責棱。
究竟賊膽心虛。
棱雖然被責,仍舊堅執前言。
三公皆袖手旁觀,莫敢發議,獨太尉何敞,進說太尉宋由道:“暢系宗室肺腑,茅土藩臣,來吊大憂,上書須報,乃親在武衛,緻此殘酷。
奉法諸吏,無從緝捕,蹤迹不明,主名不定。
敞得備股肱,職典賊曹,意欲親往糾察,力破此案!偏二府執事,二府謂司徒司空。
以為朝廷故事,三公不與聞賊盜,公縱奸慝,無人問咎。
敞不忍坐視,願充此役!”宋由乃許令查緝。
司徒司空二府,聞敞前往鈎考,亦遣偵吏随行,“天下無難事,總教有心人。
”結果查得刺暢兇手,實系窦憲主使,當即奏白太後。
太後勃然大怒,立向窦憲問狀。
何必盛怒至此?憲亦無從抵賴,匍匐謝罪。
太後竟将憲锢置内宮,有意加譴。
憲恐遭誅戮,自請出擊北匈奴,圖功贖死。
是時北匈奴歲饑,部衆離叛,鄰國四面侵擾,優留單于為鮮卑所殺,北庭大亂。
南單于屯屠何新立,上表漢廷,請乘北虜紛争,出兵征伐,破北成南,并為一國,令漢家無北顧憂。
窦太後得表,取示執金吾耿秉,秉極言可伐,獨尚書宋意上書谏阻,因未定議,窦憲乃想此出去,為逃死計。
究竟窦太後顧念同胞,未忍将長兄處死,不過一時氣憤,把他锢禁;轉思憲既有志圖功,樂得遣他出去,得能立功異域,也好塞住衆口,免
章帝春秋方富,做了十餘年的太平皇帝,優遊度日,好算是福祿兩全。
偏至章和二年孟春,忽然得病,竟至彌留,顧命無甚要囑,但言毋起寝廟,如先帝舊制。
俄而崩逝,年隻三十一歲。
窦皇後素性機警,即召兄弟入宮,委任樞要;一面立太子肇為帝,當日嗣位,是謂和帝。
和帝甫及十齡,怎能親政?當由窦憲兄弟,召集公卿,提出要議,尊窦皇後為皇太後,臨朝訓政。
公卿等畏憚權威,不敢生異。
當即酌定臨朝典禮,頒诏施行。
到了春暮,奉葬章帝于敬陵,廟号肅宗。
窦太後欲令兄憲秉政,憲尚有所顧忌,未敢遽握總樞,因讓諸前太尉鄧彪,召為太傅。
彪字智伯,與中興元勳高密侯鄧禹同宗,父名邯,曾官渤海太守,受封鄳鄉侯。
彪少有至行,見稱鄉裡,旋遭父喪,願将遺封讓與異母弟,因此益得令名,為州郡所辟召;累遷至桂陽太守,亦有政聲,入為太仆,升任太尉,居官清白,為百僚式。
後來因病乞休,回籍已有四五年,至是複由公車征入,接奉窦太後特诏道: 先帝以明聖奉承祖宗至德要道,天下清靜,庶事鹹甯。
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聽政,外有大國賢王,并為藩屏,内有公卿大夫,統理本朝,恭己受成,夫何憂哉? 然守文之際,必有内輔,以參聽斷。
侍中憲朕之元兄,行能兼備,忠孝尤笃,是阿妹個人私言。
先帝所器,親受遺诏,當以舊典輔斯職焉!遺诏亦未必及憲。
憲固執謙讓,節不可奪,今供養兩宮,宿衛左右,厥事已重,亦不可複勞以政事。
故太尉鄧彪,元功之族,三讓彌高,海内歸仁,為群賢首;先帝褒表,欲以崇化。
今彪聰明康強,可謂老成黃耇矣!其以彪為太傅,賜爵關内侯,錄尚書事。
百官總己以聽,朕庶幾得專心内位。
于戲!讀如嗚呼。
群公其勉率百僚,各修厥職,愛養元元,綏以中和,稱朕意焉! 彪受命供職,名為朝中領袖,但國家大權,實操諸窦氏手中。
窦憲雖守侍中原職,卻是内幹機密,出宣诏命。
窦笃升任虎贲中郎将,笃弟景瓌,并得入為中常侍。
宮廷内外,隻知有窦氏兄弟,不知有太傅鄧彪。
彪且做了窦氏的傀儡,窦氏有所施為,辄令彪代奏,彪不能不依,窦遂得任所欲為。
憲父勳嘗坐罪緻死,見前文。
谒者韓纡,與劾勳案,此時纡已病殁,憲卻為父報仇,潛令門客刺殺纡子,割得首級,往祭父墓。
窦太後亦為快意,置諸不問。
都鄉侯暢,系齊武王劉縯孫,入京吊喪,多日不歸,私與步兵校尉鄧疊親屬,互相往來。
疊有母名元,出入宮中,為窦太後所親愛,暢即厚禮饋遺,托她入白太後,為己吹噓。
元直任不辭,入宮一二次,即為說妥,由太後特旨召見。
暢喜如所願,進見太後,極力谄媚,叩了好幾個響頭,說了好幾句谀詞。
婦人家最喜奉承,見暢口齒伶俐,禮貌謙卑,不由的引動歡腸,當作好人看待,問答了好多時,才令退去。
未幾複蒙召入,曆久始出。
又未幾再蒙召入,居然有說有笑,格外投機。
莫非要演呂後審食其故事麼?宮中誰敢多嘴,隻有窦憲瞧着,很是不悅,暗想太後一再召暢,定有隐情,暢若得寵,必緻奪權,甯止奪權而已。
不如先發制人,結果性命,再作後圖。
主見已定,便暗囑壯士,伺暢行蹤,乘機下手。
暢正滿志躊躇,專望太後賜他好處,按日至屯衛營中,聽候好音,不防背後跟着刺客,一不見機,竟緻飲刃,暈倒地上,斷命送終。
刺客早已揚去。
衛兵見了暢屍,當然駭愕,立即報聞。
窦太後得知消息,很是驚悼,與汝有何關系?即令窦憲嚴拿兇手。
憲反将殺人大罪,卸到暢弟利侯剛身上,說他兄弟不和,因有此變。
窦太後信為真言,就饬侍禦史與青州刺史,查究剛等罪狀。
原來剛封邑在青州,故兼令青州刺史考治。
尚書韓棱,上言賊在京師,不宜舍近就遠,恐為奸臣所笑。
窦憲得了此語,恐棱疑及己身,急請太後下诏責棱。
究竟賊膽心虛。
棱雖然被責,仍舊堅執前言。
三公皆袖手旁觀,莫敢發議,獨太尉何敞,進說太尉宋由道:“暢系宗室肺腑,茅土藩臣,來吊大憂,上書須報,乃親在武衛,緻此殘酷。
奉法諸吏,無從緝捕,蹤迹不明,主名不定。
敞得備股肱,職典賊曹,意欲親往糾察,力破此案!偏二府執事,二府謂司徒司空。
以為朝廷故事,三公不與聞賊盜,公縱奸慝,無人問咎。
敞不忍坐視,願充此役!”宋由乃許令查緝。
司徒司空二府,聞敞前往鈎考,亦遣偵吏随行,“天下無難事,總教有心人。
”結果查得刺暢兇手,實系窦憲主使,當即奏白太後。
太後勃然大怒,立向窦憲問狀。
何必盛怒至此?憲亦無從抵賴,匍匐謝罪。
太後竟将憲锢置内宮,有意加譴。
憲恐遭誅戮,自請出擊北匈奴,圖功贖死。
是時北匈奴歲饑,部衆離叛,鄰國四面侵擾,優留單于為鮮卑所殺,北庭大亂。
南單于屯屠何新立,上表漢廷,請乘北虜紛争,出兵征伐,破北成南,并為一國,令漢家無北顧憂。
窦太後得表,取示執金吾耿秉,秉極言可伐,獨尚書宋意上書谏阻,因未定議,窦憲乃想此出去,為逃死計。
究竟窦太後顧念同胞,未忍将長兄處死,不過一時氣憤,把他锢禁;轉思憲既有志圖功,樂得遣他出去,得能立功異域,也好塞住衆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