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教育與承傳 (1946)

關燈
h無論你告訴它教什麼。

    他們這樣做,是不知不覺,從早到晚。

    要是我們的意思是說,現在就讓成人成為基督徒,甚至不限于成人範圍,廣布準基督教的識見(perceptions)和德性(virtues),廣布豐饒的柏拉圖式或維吉爾式信仰光影(penumbraoftheFaith),從而更化未來教師之類型&mdash&mdash要是我們的意思是,這樣去做就是服務于子孫後代的重中之重,那麼,這真實不虛。

     所以,至少在我看來,我不知道該書作者在多大程度上會同意我,他已經揭露了現代教育的實際運作。

    為此而譴責過去十年的校長們,有些可笑。

    多數校長未能傳承基督信仰,是因為他們并無基督信仰。

    你會因無兒無女而譴責閹人麼?會因不能供血而譴責石頭麼?那些少數校長,被孤立于敵對環境之中,可能已竭盡全力,甚至還成就驚人,可是他們權力極為有限。

    我們的作者也表明,學生之無知與愚頑,往往能夠去除&mdash&mdash遠非我們所擔恐的那樣根深蒂固。

    我并非從此得出道德教訓說,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ldquo全身心投入學校&rdquo。

    原因之一就是,我并不認為,會允許我們這樣做。

    在接下來的四十年裡,英國不大可能有這樣一個政府,在其國家教育系統中,會鼓勵或退而求其次容忍任何激進的基督教元素。

    哪裡的風潮趨于增加國家控制,哪裡的基督信仰事實上就會被當成敵人(盡管很長時間口頭上并非如此)。

    因為基督教之主張,一方面是切己的(personal),一方面又是普世的(ecumenical)。

    這兩方面,都與全能政府(omnicompetentgovernment)相對立。

    恰如學問,恰如家庭,恰如任一古老而自由的職業,恰如習慣法(thecommonlaw),基督教給了個體反抗國家的一席之地。

    因而盧梭,極權國家的教父,管窺蠡測,對基督教所發議論足夠睿智:&ldquo據我所知,再沒有比這更背離社會精神的了。

    &rdquo其二,即便容許我們給現有學校現有教師強加一個基督教課程,我們也隻會使教師變成僞君子,并因而使得學生成為鐵石心腸。

     當然,我所談的隻是已經蓋上世俗烙印的大部分學校。

    要是有人在全權政府鞭長莫及的某些角落,能夠創辦或保存一個真正的基督教學校,那就是另一碼事了。

    他的義務是明擺着的。

     因而我并不認為,使英國重受洗禮的希望,就在于力圖&ldquo占領&rdquo(getat)學校。

    在這個意義上,教育并不為本。

    讓成年鄰人及青少年鄰人(剛從學校畢業)歸信,乃實踐之事(apracticalthing)。

    實習生、大學生、通訊業工會的年青工人,都是顯見目标:可是,任何人及每個人都是目标(atarget)。

    假如你使今日之成人成為基督徒,明日之兒童就會受到基督教教育。

    一個社會傳接給其年青人的,就是它所擁有的,而且定非其他。

    這工作甚是緊迫,因為在我們四周,人在消亡(menperisharoundus)。

    然而,無需為此大事變(theultimateevent)寝食難安。

    隻要基督徒後繼有人而非基督徒則無,一個人就無需為下個世紀而焦慮。

    那些崇拜生命力(Life-Force)的人,對承傳基督信仰并無多大貢獻;那些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塵世未來的人,則不大信任基督信仰。

    要是這些進程還在繼續,最終結果幾乎就确定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