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記宴 (1945)
關燈
小
中
大
益)。
試想,醫生說酗酒傷身,除了糊塗蛋,誰會因醫生本人嗜酒而鄙棄醫生的告誡呢?我憂心的是這一事實:牧師根本沒有告訴我們家庭生活之艱難,未告訴我們它也像每種生活方式一樣,有其特有的誘惑與敗壞。
他大談特談,仿佛&ldquo家&rdquo是一付靈丹妙藥,一種魔力,其本身鐵定産出幸福與德性。
問題不在于他不真誠,而在于他是個糊塗蛋。
他根本沒有從切身的家庭體驗出發去談,他隻是自動複制一個感傷傳統(sentimentaltradition)&mdash&mdash而且碰巧就是個假傳統(afalsetradition)。
會衆不再聽他,原因就在于此。
基督教之教師,假如期望重喚基督徒衆回歸天倫之樂&mdash&mdash而且我個人相信,必須重喚人們回歸&mdash&mdash第一必需就是,停止對家庭生活說謊,代之以切實教導(realisticteaching)。
根本原則,或許可略陳如下: 1.因為堕落(theFall),無論何種組織何種生活方式,都不會自然而然行得正。
在中世紀,有些人以為,隻要加入某一修會(areligiousorder),自己就會自動變得聖潔變得幸福:那個時代的鄉土文學(nativeliterature),整體上回響着對這一緻命錯誤之揭露。
在19世紀,一些人以為,一夫一妻的家庭會自動使他們聖潔、幸福。
現代以來粗野的反家庭文學&mdash&mdash塞缪爾·巴特勒們,戈斯們, 蕭伯納們&mdash&mdash揭曉了答案。
在這兩個地方,&ldquo拆穿家們&rdquo或許犯了原則錯誤,或許忘記了&ldquo濫用不廢善用&rdquo的箴言:可是在事實方面,他們卻一點沒錯。
家庭生活與修道生活,都往往令人作嘔。
而且應當注意,二者的嚴肅捍衛者都深知其危險,都擺脫了感傷幻象(sentimentalillusion)。
《效法基督》的作者深知(無人知之更深),修道生活誤入歧途是何等容易。
夏洛特·楊格使之昭然若揭的是,天倫之樂并非塵世至天堂的通行證,而是一項艱巨使命&mdash&mdash海上遍布暗礁和冰灘,隻有藉天國海圖(celestialchart)才能遠航。
這是我們必須弄清的第一點。
家,與國一樣,可以獻給上帝,可被歸化(converted)被救贖(redeemed),并因而成為特定福音(blessings)和恩典(graces)之通道。
然而,恰如其他任何物事,它是屬人的,它需要救贖。
未得救贖,它将隻會産生特定引誘、敗壞和傷痛。
仁愛(Charity),始于家:不仁,亦始于家。
2.說起家庭生活之歸化(conversion)或聖化(sanctification),務須留意,我們所指的并不隻是葆有自然親情(naturalaffection)意義上的&ldquo愛&rdquo。
愛(自然親情意義上的),并不夠。
親情(affection)與仁愛(charity)不同,它并非持久幸福之原因。
讓親情任其自然,最終會變成貪婪、唠叨、嫉妒、苛求、怯懦。
所愛對象不在面前,它會痛苦&mdash&mdash可是,所愛對象在面前,也不會有長時間的樂享作為回報。
在牧師家的餐桌上,親情甚至是争吵的部分原因。
父親的糊塗,令兒
試想,醫生說酗酒傷身,除了糊塗蛋,誰會因醫生本人嗜酒而鄙棄醫生的告誡呢?我憂心的是這一事實:牧師根本沒有告訴我們家庭生活之艱難,未告訴我們它也像每種生活方式一樣,有其特有的誘惑與敗壞。
他大談特談,仿佛&ldquo家&rdquo是一付靈丹妙藥,一種魔力,其本身鐵定産出幸福與德性。
問題不在于他不真誠,而在于他是個糊塗蛋。
他根本沒有從切身的家庭體驗出發去談,他隻是自動複制一個感傷傳統(sentimentaltradition)&mdash&mdash而且碰巧就是個假傳統(afalsetradition)。
會衆不再聽他,原因就在于此。
基督教之教師,假如期望重喚基督徒衆回歸天倫之樂&mdash&mdash而且我個人相信,必須重喚人們回歸&mdash&mdash第一必需就是,停止對家庭生活說謊,代之以切實教導(realisticteaching)。
根本原則,或許可略陳如下: 1.因為堕落(theFall),無論何種組織何種生活方式,都不會自然而然行得正。
在中世紀,有些人以為,隻要加入某一修會(areligiousorder),自己就會自動變得聖潔變得幸福:那個時代的鄉土文學(nativeliterature),整體上回響着對這一緻命錯誤之揭露。
在19世紀,一些人以為,一夫一妻的家庭會自動使他們聖潔、幸福。
現代以來粗野的反家庭文學&mdash&mdash塞缪爾·巴特勒們,戈斯們, 蕭伯納們&mdash&mdash揭曉了答案。
在這兩個地方,&ldquo拆穿家們&rdquo或許犯了原則錯誤,或許忘記了&ldquo濫用不廢善用&rdquo的箴言:可是在事實方面,他們卻一點沒錯。
家庭生活與修道生活,都往往令人作嘔。
而且應當注意,二者的嚴肅捍衛者都深知其危險,都擺脫了感傷幻象(sentimentalillusion)。
《效法基督》的作者深知(無人知之更深),修道生活誤入歧途是何等容易。
夏洛特·楊格使之昭然若揭的是,天倫之樂并非塵世至天堂的通行證,而是一項艱巨使命&mdash&mdash海上遍布暗礁和冰灘,隻有藉天國海圖(celestialchart)才能遠航。
這是我們必須弄清的第一點。
家,與國一樣,可以獻給上帝,可被歸化(converted)被救贖(redeemed),并因而成為特定福音(blessings)和恩典(graces)之通道。
然而,恰如其他任何物事,它是屬人的,它需要救贖。
未得救贖,它将隻會産生特定引誘、敗壞和傷痛。
仁愛(Charity),始于家:不仁,亦始于家。
2.說起家庭生活之歸化(conversion)或聖化(sanctification),務須留意,我們所指的并不隻是葆有自然親情(naturalaffection)意義上的&ldquo愛&rdquo。
愛(自然親情意義上的),并不夠。
親情(affection)與仁愛(charity)不同,它并非持久幸福之原因。
讓親情任其自然,最終會變成貪婪、唠叨、嫉妒、苛求、怯懦。
所愛對象不在面前,它會痛苦&mdash&mdash可是,所愛對象在面前,也不會有長時間的樂享作為回報。
在牧師家的餐桌上,親情甚至是争吵的部分原因。
父親的糊塗,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