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
關燈
小
中
大
這篇小說的題名似乎叫《奧克塔夫》更為确切,因為小說中最重要的主人公并不是阿爾芒絲,而是奧克塔夫這個哈姆雷特式的青年人。
自從莎士比亞塑造出那位憂郁的丹麥王子以後,憂郁症就成了西方文學作品中不少格調不凡、聰俊靈秀的青年主人公的通病。
這種患者在法國十九世紀上半期的文學中,幾乎就是成批地出現的:塞南古的奧培曼郁郁寡歡,完全沉浸在痛苦之中;諾迪埃的沙爾在生活中處處都擺脫不了&ldquo煩惱的心情”夏多布裡昂筆下的勒内的愁緒似乎充塞了整個宇宙,還有缪塞的沃達夫,他自稱屬于&ldquo憂郁的母親們生下的神經質的蒼白的激動的一代兒女&rdquo,從小就染上了&ldquo精神上的病毒&rdquo。
&ldquo當時生活在這個破碎了的世界上的,就是這樣一代憂愁的青年&rdquo,他們的憂郁症被稱為&ldquo世紀病&rdquo。
司湯達的奧克塔夫屬于他們的行列。
他年輕貌美,自不待言。
在十九世紀文學,特别是浪漫主義文學或者是頗有浪漫情調的文學中,這似乎已經是作品主人公所必備的條件。
為此,司湯達賦予了他&ldquo颀長的身材&rdquo,&ldquo高雅的舉止&rdquo,還有一雙&ldquo烏黑的美妙無雙的眼睛&rdquo。
同樣自不待言的,是他聰明穎慧、才智高超、博覽群書、出口不凡。
以其才貌而言,他比他上述的那些同胞兄弟有過之而無不及,完全屬于傳統文學中那種&ldquo風流小生&rdquo、翩翩美少年的類型,所不同的是,那些風流小生的才貌似乎生來隻是為了在情場上一帆風順或無堅不克的,而奧克塔夫的才貌,在司湯達的安排下,卻注定要在他自己的憂郁中白白地消耗掉。
這是司湯達既落俗套又不落俗套的第一個所在! 奧克塔夫的憂郁,即使不比文學中其他那些憂郁症患者嚴重,但也是難以緩解的,他明明是爵爺府第裡的一個少爺,卻認為&ldquo我的生活步步不幸,處處辛酸&rdquo,他不是&ldquo心情一直凄苦莫名&rdquo,就是&ldquo目光流露出地獄的痛苦&rdquo,舒适的生活、家庭的寵愛、周圍人的逢迎、愛情與結婚,都沒有使他擺脫這種&ldquo精神病&rdquo。
這無疑是一種奇特的病症,與飽食終日的凡夫俗子、追求享受的纨绔子弟無緣。
那麼,這種憂郁症的内情是什麼?病根何在? 如果說,憂郁與痛苦,是這種病的狀态,那麼,對外在的現實生活的反感與對自身存在的厭倦就是這種病的實情。
當然,最初的典型病例仍然是那位丹麥王子。
自從哈姆雷特對自己所處的王國發出&ldquo這是一座荒蕪不治的花園,裡面長滿了惡毒的莠草&rdquo這一指責,對自己的生命提出&ldquo活下去還是不活&rdquo的疑問以後,法國那些憂郁症的患者也莫不對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牢騷滿腹、落落寡合、橫眉冷對、憤世嫉俗,而對自己則又厭世輕生。
奧克塔夫也正是這樣。
他對他的社會,厭惡地發出這樣的感慨:&ldquo人有多麼卑劣啊!&rdquo對于他自己,他這樣沉思:&ldquo為什麼不了結這一生呢?&rdquo甚至痛苦地呼喊:&ldquo天哪,怎麼不把我壓死呀!&rdquo 盡管莎士比亞從十八世紀開始就對法國作家有了影響,而其影響到十九世紀前三十年又更為明顯,但我們很難說,法國文學中的這些憂郁症的患者,就一定是對哈姆雷特的模仿。
問題在于,哈姆雷特體現了這樣一個矛盾,即優秀個性與卑污社會環境的矛盾,而這種矛盾,在階級社會裡,又恰巧是帶有普遍性或永恒性的,并且,因個性愈是出類拔萃、社會環境愈是惡劣而愈有感人的悲劇意味,于是,這樣一個矛盾、這樣一種格局在以後的文學中就有可能重現。
如果考慮到法國十九世紀初正經曆着封建關系被徹底摧毀、資本主義秩序正在建立與鞏固的曆史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既有與舊時代、舊階級血肉相連因而在新時期喪失了一切,因而痛苦莫名、郁郁寡歡者,也有本來對新時期、新秩序充滿了幻想,但在并不美好的資本主義秩序面前感到失望與幻滅,因而陷于不可排遣的煩惱者,那麼,就不難理解,在法國十九世紀初期的文學中何以成批地産生了一批哈姆雷特式的憂郁症患者。
而且,作家們
自從莎士比亞塑造出那位憂郁的丹麥王子以後,憂郁症就成了西方文學作品中不少格調不凡、聰俊靈秀的青年主人公的通病。
這種患者在法國十九世紀上半期的文學中,幾乎就是成批地出現的:塞南古的奧培曼郁郁寡歡,完全沉浸在痛苦之中;諾迪埃的沙爾在生活中處處都擺脫不了&ldquo煩惱的心情”夏多布裡昂筆下的勒内的愁緒似乎充塞了整個宇宙,還有缪塞的沃達夫,他自稱屬于&ldquo憂郁的母親們生下的神經質的蒼白的激動的一代兒女&rdquo,從小就染上了&ldquo精神上的病毒&rdquo。
&ldquo當時生活在這個破碎了的世界上的,就是這樣一代憂愁的青年&rdquo,他們的憂郁症被稱為&ldquo世紀病&rdquo。
司湯達的奧克塔夫屬于他們的行列。
他年輕貌美,自不待言。
在十九世紀文學,特别是浪漫主義文學或者是頗有浪漫情調的文學中,這似乎已經是作品主人公所必備的條件。
為此,司湯達賦予了他&ldquo颀長的身材&rdquo,&ldquo高雅的舉止&rdquo,還有一雙&ldquo烏黑的美妙無雙的眼睛&rdquo。
同樣自不待言的,是他聰明穎慧、才智高超、博覽群書、出口不凡。
以其才貌而言,他比他上述的那些同胞兄弟有過之而無不及,完全屬于傳統文學中那種&ldquo風流小生&rdquo、翩翩美少年的類型,所不同的是,那些風流小生的才貌似乎生來隻是為了在情場上一帆風順或無堅不克的,而奧克塔夫的才貌,在司湯達的安排下,卻注定要在他自己的憂郁中白白地消耗掉。
這是司湯達既落俗套又不落俗套的第一個所在! 奧克塔夫的憂郁,即使不比文學中其他那些憂郁症患者嚴重,但也是難以緩解的,他明明是爵爺府第裡的一個少爺,卻認為&ldquo我的生活步步不幸,處處辛酸&rdquo,他不是&ldquo心情一直凄苦莫名&rdquo,就是&ldquo目光流露出地獄的痛苦&rdquo,舒适的生活、家庭的寵愛、周圍人的逢迎、愛情與結婚,都沒有使他擺脫這種&ldquo精神病&rdquo。
這無疑是一種奇特的病症,與飽食終日的凡夫俗子、追求享受的纨绔子弟無緣。
那麼,這種憂郁症的内情是什麼?病根何在? 如果說,憂郁與痛苦,是這種病的狀态,那麼,對外在的現實生活的反感與對自身存在的厭倦就是這種病的實情。
當然,最初的典型病例仍然是那位丹麥王子。
自從哈姆雷特對自己所處的王國發出&ldquo這是一座荒蕪不治的花園,裡面長滿了惡毒的莠草&rdquo這一指責,對自己的生命提出&ldquo活下去還是不活&rdquo的疑問以後,法國那些憂郁症的患者也莫不對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牢騷滿腹、落落寡合、橫眉冷對、憤世嫉俗,而對自己則又厭世輕生。
奧克塔夫也正是這樣。
他對他的社會,厭惡地發出這樣的感慨:&ldquo人有多麼卑劣啊!&rdquo對于他自己,他這樣沉思:&ldquo為什麼不了結這一生呢?&rdquo甚至痛苦地呼喊:&ldquo天哪,怎麼不把我壓死呀!&rdquo 盡管莎士比亞從十八世紀開始就對法國作家有了影響,而其影響到十九世紀前三十年又更為明顯,但我們很難說,法國文學中的這些憂郁症的患者,就一定是對哈姆雷特的模仿。
問題在于,哈姆雷特體現了這樣一個矛盾,即優秀個性與卑污社會環境的矛盾,而這種矛盾,在階級社會裡,又恰巧是帶有普遍性或永恒性的,并且,因個性愈是出類拔萃、社會環境愈是惡劣而愈有感人的悲劇意味,于是,這樣一個矛盾、這樣一種格局在以後的文學中就有可能重現。
如果考慮到法國十九世紀初正經曆着封建關系被徹底摧毀、資本主義秩序正在建立與鞏固的曆史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既有與舊時代、舊階級血肉相連因而在新時期喪失了一切,因而痛苦莫名、郁郁寡歡者,也有本來對新時期、新秩序充滿了幻想,但在并不美好的資本主義秩序面前感到失望與幻滅,因而陷于不可排遣的煩惱者,那麼,就不難理解,在法國十九世紀初期的文學中何以成批地産生了一批哈姆雷特式的憂郁症患者。
而且,作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