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小
中
大
o純粹的&rdquo自然意識開始而發展為&ldquo世界的精神&rdquo的發展史中的一個環節。
而在《精神現象學》的序言結尾處,黑格爾寫道:&ldquo此外,在我們現在生活着的這一個時代裡,精神的普遍性已經大大地加強,個别性已理所當然地變得無關重要,而且普遍性還在堅持着并要求占有它的整個範圍和既成财富,因而精神的全部事業中屬于個人活動範圍的那一部分,隻能是微不足道的。
因為這種情況,作者個人就必須如科學的性質所已表明的那樣,更加忘我,從而成為他能夠成的人,做出他能夠做的事!但是,正如個人對自己不作奢望,為自己不多要求一樣,人們對于作者個人也必須力避要求過多。
&rdquo(中文賀麟、王玖興譯本《精神現象學》,商務印書館1997年,北京。
上卷第50頁。
) 同時&ldquo世界曆史&rdquo也針對了格隆德維(N.F.S.Grundtvig)及其追随者的那種所謂的&ldquo世界視角&rdquo。
[7]這裡的&ldquo關懷&rdquo是有着&ldquo為&hellip&hellip擔憂&rdquo的意思的。
[8]關懷(Bekymring)。
這個&ldquoBekymring&rdquo有着對人對事的&ldquo關心關懷&rdquo、對尚不知情的事物的&ldquo憂慮&rdquo的意思。
因此有的地方我也将之翻譯為&ldquo憂慮&rdquo,比如說&ldquo因為我事先已經用掉了我的所有憂慮,然而它們卻仍然全都還留在那裡&rdquo(參見《非此即彼》上)。
[9]&ldquo漠不關心&rdquo,或者也可翻譯成&ldquo無所謂&rdquo,與&ldquo關懷&rdquo(也就是和&ldquo嚴肅&rdquo)正相反。
冷眼旁觀所得的客觀知識正是一種&ldquo漠不關心的&rdquo知識,而&ldquo關懷&rdquo和&ldquo嚴肅&rdquo則要求&ldquo單個的人&rdquo的意志的主觀參與。
[10][師範生(Seminarist)]在正常的意義上,Seminarist是指師範學校學生或畢業後的教師;但用作貶義詞的時候就是指&ldquo一個半瓶子水的小知識分子&rdquo或者&ldquo稍有學識的家夥&rdquo。
在寫給拉斯穆斯·尼爾森的信(1849年8月4日)中,克爾凱郭爾說,安提&mdash克裡馬庫斯把自己看作是一個&ldquo稍有學識的家夥(Seminarist)&rdquo,而克爾凱郭爾将自己稱作&ldquo一種稍有學識的家夥(Seminarist)的大師級學徒&rdquo,這種人&ldquo能夠讓教授們吓得跳起來&rdquo。
[11][更莊重的文風&hellip&hellip很容易變得不具有任何意義]看來克爾凱郭爾本來是想要使用宗教講演或者布道的形式。
見後面對&ldquo序言&rdquo的注腳。
[12][在基督教用語中也是如此,死亡是對于&ldquo最嚴重的精神上的糟糕狀态&rdquo的表述]可能是指保羅在《羅馬書》(5∶12)中所寫的&ldquo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于是死就臨到衆人,因為衆人都犯了罪&rdquo。
也參看《羅馬書》(5∶21;6∶16和6∶23)。
[13][去棄世而死]這是保羅那裡的一個中心想法,人類通過基督而從&ldquo罪&rdquo中死脫出來。
參看《羅馬書》(6∶2&mdash3):&ldquo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着呢。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麼。
&rdquo也參看《彼得前書》(2∶24):&ldquo他被挂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
&rdquo這一想法以這樣一種方式在虔誠教派那裡得到強化:人的生命是每天從&ldquo罪&rdquo、從現世性、從有限性以及從自我否定的世界中的死亡出離,這樣着重點就從&ldquo人類通過基督而從&lsquo罪&rsquo中死脫出來&rdquo轉移到了&ldquo人也應當通過信仰而從&lsquo罪&rsquo中死脫出來&rdquo。
而在《精神現象學》的序言結尾處,黑格爾寫道:&ldquo此外,在我們現在生活着的這一個時代裡,精神的普遍性已經大大地加強,個别性已理所當然地變得無關重要,而且普遍性還在堅持着并要求占有它的整個範圍和既成财富,因而精神的全部事業中屬于個人活動範圍的那一部分,隻能是微不足道的。
因為這種情況,作者個人就必須如科學的性質所已表明的那樣,更加忘我,從而成為他能夠成的人,做出他能夠做的事!但是,正如個人對自己不作奢望,為自己不多要求一樣,人們對于作者個人也必須力避要求過多。
&rdquo(中文賀麟、王玖興譯本《精神現象學》,商務印書館1997年,北京。
上卷第50頁。
) 同時&ldquo世界曆史&rdquo也針對了格隆德維(N.F.S.Grundtvig)及其追随者的那種所謂的&ldquo世界視角&rdquo。
[7]這裡的&ldquo關懷&rdquo是有着&ldquo為&hellip&hellip擔憂&rdquo的意思的。
[8]關懷(Bekymring)。
這個&ldquoBekymring&rdquo有着對人對事的&ldquo關心關懷&rdquo、對尚不知情的事物的&ldquo憂慮&rdquo的意思。
因此有的地方我也将之翻譯為&ldquo憂慮&rdquo,比如說&ldquo因為我事先已經用掉了我的所有憂慮,然而它們卻仍然全都還留在那裡&rdquo(參見《非此即彼》上)。
[9]&ldquo漠不關心&rdquo,或者也可翻譯成&ldquo無所謂&rdquo,與&ldquo關懷&rdquo(也就是和&ldquo嚴肅&rdquo)正相反。
冷眼旁觀所得的客觀知識正是一種&ldquo漠不關心的&rdquo知識,而&ldquo關懷&rdquo和&ldquo嚴肅&rdquo則要求&ldquo單個的人&rdquo的意志的主觀參與。
[10][師範生(Seminarist)]在正常的意義上,Seminarist是指師範學校學生或畢業後的教師;但用作貶義詞的時候就是指&ldquo一個半瓶子水的小知識分子&rdquo或者&ldquo稍有學識的家夥&rdquo。
在寫給拉斯穆斯·尼爾森的信(1849年8月4日)中,克爾凱郭爾說,安提&mdash克裡馬庫斯把自己看作是一個&ldquo稍有學識的家夥(Seminarist)&rdquo,而克爾凱郭爾将自己稱作&ldquo一種稍有學識的家夥(Seminarist)的大師級學徒&rdquo,這種人&ldquo能夠讓教授們吓得跳起來&rdquo。
[11][更莊重的文風&hellip&hellip很容易變得不具有任何意義]看來克爾凱郭爾本來是想要使用宗教講演或者布道的形式。
見後面對&ldquo序言&rdquo的注腳。
[12][在基督教用語中也是如此,死亡是對于&ldquo最嚴重的精神上的糟糕狀态&rdquo的表述]可能是指保羅在《羅馬書》(5∶12)中所寫的&ldquo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于是死就臨到衆人,因為衆人都犯了罪&rdquo。
也參看《羅馬書》(5∶21;6∶16和6∶23)。
[13][去棄世而死]這是保羅那裡的一個中心想法,人類通過基督而從&ldquo罪&rdquo中死脫出來。
參看《羅馬書》(6∶2&mdash3):&ldquo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着呢。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麼。
&rdquo也參看《彼得前書》(2∶24):&ldquo他被挂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
&rdquo這一想法以這樣一種方式在虔誠教派那裡得到強化:人的生命是每天從&ldquo罪&rdquo、從現世性、從有限性以及從自我否定的世界中的死亡出離,這樣着重點就從&ldquo人類通過基督而從&lsquo罪&rsquo中死脫出來&rdquo轉移到了&ldquo人也應當通過信仰而從&lsquo罪&rsquo中死脫出來&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