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緻死的病症”是絕望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被無限化&rdquo中就&mdash&mdash在一種最嚴格的意義上&mdash&mdash回到它自己。
[25]直譯的話就是:在這&ldquo去完成那無限地小的一部分工作(這工作尚能在今天、在這個小時中、在這個瞬間裡被完成)&rdquo之中,與自身相距得最遙遠(在它在意圖和決定中被最高度地無限化了的時候),而在同一瞬間,它是與它自身最接近的。
[26][一隻麻雀能夠活着&hellip&hellip一無所知]見《馬太福音》(10∶29):&ldquo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麼。
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
&rdquo [27][這樣的情況并沒有為世界上帶來什麼大騷動]就是說,世界并沒有對之提出抗議。
[28][最大的危險,亦即&ldquo失去自己&rdquo]見《路加福音》(9∶25):(耶稣說)&ldquo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什麼益處呢。
&rdquo [29]五塊錢(Rbd)。
5[Rbd]五塊國家銀行币。
國家銀行币是丹麥在1818年發行的一種錢币;一國家銀行币有六馬克,一馬克又有十六斯基令(skilling)。
五塊國家銀行币相當于一個手工匠學徒一星期的工資。
一雙鞋三國家銀行币,《緻死的疾病》一塊國家銀行币。
[30]&ldquo那辯證的事實&rdquo,直譯應當是&ldquo那辯證的&rdquo。
[31]&ldquo這一個是它自己的對立面。
&rdquo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中,&ldquo這一個&rdquo總是走向其對立面。
從辯證法角度看,黑格爾是通過連續的中介轉換而達成正反合的内在性的辯證運動,而克爾凱郭爾則認為&ldquo人作為正定的綜合&rdquo的達成在于那種超驗的跳躍。
而從對立面來講,黑格爾往往是&ldquo相互在對方中擁有自己的&rdquo對立。
但是對于克爾凱郭爾,對立是非此即彼的對立。
[32]受限定性(Begrændsethed)。
[33]狹隘性(Bornerethed)。
[34]局限性(Indskrænkethed)。
[35][那不可少的一件]見《路加福音》(10∶38&mdash42):&ldquo耶稣進了一個村莊。
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他到自己家裡。
他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稣腳前坐着聽他得道。
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麼。
請吩咐他來幫助我。
耶稣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
但是不可少的隻有一件。
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rdquo [36]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德語:Einerlei(千篇一律)。
[37]&ldquo不去&lsquo是自己&rsquo,而去成為了一個數字、成為這種&lsquo永恒的千篇一律&rsquo的又一次重複、又一個人&rdquo。
[38]&ldquo自為&rdquo:就是說&ldquo作為自己的對象&rdquo。
詳見前面的注腳。
[39][成為一種模仿、成為數字而混進人群之中]就是說,成為人群中的又一個模仿者,亦即,一個人雲亦雲者。
[40]就是說,這時,人是一個自己決定自己的人。
[41]罪(Synden)。
[42][我怯懦地赢得了一切塵世間的好處&mdash&mdash而失去了我自己]見《馬太福音》(16∶26):&ldquo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rdquo [43][典押給世界]聯系到成語&ldquo把自己典押給魔鬼&rdquo。
出售了自己,與世界簽下魔鬼契約。
參看草稿:Jf.Pap.Ⅷ2B150,7. [44]&ldquo他們不是&lsquo他們自己&rsquo&rdquo。
[45]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希臘語:&alpha&pi&epsilon&iota?&omicron&nu&ndash&pi&epsilon?&alpha〈那有限的/無限的〉。
在畢達哥拉斯的範疇版上作為第一對立的形而上學概念或原則。
對此亞裡士多德在《形而上學》(986a22ff.)有描述。
柏拉圖曾經多次使用這概念。
比如說在《斐利布斯篇》(26d)中。
[46]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希臘語:&kappa&alpha&tau&alpha&delta&upsilon&nu&alpha&mu&iota&nu(根據可能)。
[47]這裡,&ldquo去成為&rdquo對于自我是可能性的運動,可以理解為一種&ldquo出離&rdquo,而在這種出離之後,如果自我沒有失去必然性,那麼&ldquo去成為自己&rdquo,就是必然性的運動,一種回歸。
失去了必然性,就意味了在可能性之中無家可歸。
[48]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希臘語:&kappa&alpha&tau&alpha&delta&upsilon&nu&alpha&mu&iota&nu(根據可能)。
[49]幻覺迷景(Phantasmagorier)。
[50]是指黑格爾的說法。
[51][哲學家們所解說的那樣,&mdash&mdash&ldquo必然性是可能性和現實性的統一&rdquo]在康德的首要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中列出了四組知性概念,之中有一個是模态,被分為可能、存在、必然(克爾凱郭爾在筆記中提及)。
在康德那裡,一組中的第三個概念總是在前兩個概念的關聯上被構建的。
這樣,&ldquo必然&rdquo标示了那與自身的&ldquo可能&rdquo一天給定的&ldquo存在&rdquo。
在《小邏輯》之中,黑格爾以康德的定性為出發點進行了深化:&ldquo必然性誠然可以正确地界說為可能性與現實性的統一。
但單是這樣空洞的說法,便會使必然性這一規定〔或範疇〕顯得膚淺,因而不易了解。
&rdquo(賀麟譯《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2版,第305頁)。
而在《邏輯學》中的&ldquo現實&rdquo一章節中,黑格爾把實在的必然性定性為&ldquo現實在可能性中被揚棄之有,反之,[也是可能在現實中被揚棄之有],當必然就是一個環節到另一環節的單純轉化時,它也是這兩環節的單純的、肯定的統一,&hellip&hellip這時每一環節在另一環節中都隻是與自己本身消融&rdquo。
(楊一之譯,《邏輯學》,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205頁)。
另外可以參看《哲學片斷》中的&ldquo間奏曲&rdquo。
[52]力(Kraft)。
[53][在童話和民間傳說中經常講述的,一個騎士突然看見一隻罕見的異鳥]這故事來源不詳。
在德國童話《僧侶與鳥》之中有類似的情節。
[54]如果我直譯原句,則應當是&ldquo個體沉郁地愛着地追逐恐懼之可能性&hellip&hellip&rdquo。
恐懼有着雙重性,&mdash&mdash&ldquo好感地反感和反感地好感&rdquo,所以&ldquo沉郁&rdquo和&ldquo愛着&rdquo這矛盾着的兩個心境都必須被強調出來。
但是,考慮到&ldquo沉郁地愛着地追逐&rdquo太拗口而不符合漢語習慣,所以我将之譯寫為&ldquo懷着沉郁的愛,個體追逐恐懼之可能性&hellip&hellip&rdquo,雖然強調作用被減弱,但是大意不變。
這裡作出說明。
[55]&ldquo或者說,他為&lsquo自己可能會死在某樣東西之中&rsquo而恐懼,然而他卻恰恰死在這東西之中&rdquo這一句是譯者的改寫。
直譯就是&ldquo或者死在那他所恐懼的就是死于之中的東西之中&rdquo。
[56]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57]希望(Haaben),是動詞名詞化。
[58]絕望(Fortvivlen)。
[59]這個句子中的&ldquo希望&rdquo和&ldquo絕望&rdquo都是動詞名詞化。
[60][對于上帝一切都是可能的]《馬太福音》(19∶26):&ldquo耶稣看着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
在神凡事都能。
&rdquo另見《馬可福音》(10∶27)、(14∶36)《路加福音》(1∶37)。
[61]這個&ldquo絕望&rdquo是名詞,但是後面有動詞&ldquo絕望&rdquo出現,為了避免混淆,我在句子中使用&ldquo去絕望&rdquo來譯示動詞&ldquo絕望&rdquo。
[62]通常人們說&ldquo得到&lsquo能夠好好讀一本書&rsquo的安甯&rdquo,而這裡所說的是&ldquo得到&lsquo能夠好好絕望&rsquo的安甯&rdquo。
[63]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德語:VerwünschtseiVetter,dermichabgelenktVondembequemenWegezurVerzweiflung.〈該死你,表弟,你将我從那通向&ldquo絕望&rdquo的舒适道路上引了出來〉。
[RichardⅡVerwünschtsei&hellip3dieAkt.3dieScene]在施萊格爾的德文莎士比亞翻譯中是第三幕第三場,但是在英文原版(和中文版)中是第三幕第二場,原文為:&ldquoBeshrewthee,sousin,whichdidstleadmeforth/ofthatsweetwayIwasintodespair!&rdquo [64][如果一個人昏倒,那麼人們就呼叫拿水來,科隆水(EaudeCologne),霍夫曼乙醚嗅劑]當時弄醒昏暈的人的最佳方法就是往病人頭上灑冷水、在鼻子下滴&ldquo嗅水&rdquo或者讓他聞一勺子霍夫曼乙醚嗅劑或者一塊糖。
霍夫曼乙醚嗅劑(Hoffmannsdraaber):以德國醫生霍夫曼(FriedrichHoffmann1660&mdash1742)命名的混合劑,用來針對惡心、昏暈、乏力,等等。
克爾凱郭爾在這裡可能是指海貝爾的獨白短劇《是》(1839年),之中講到船在風浪中,有人叫喊&ldquo霍夫曼滴劑,霍夫曼滴劑!&rdquo [65]在這裡&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66][決定論者、宿命論者]決定論認為人生中的每一種發展都是嚴格的受着因果性的決定,因此沒有自由意志的空間。
宿命論則聯系到對于命運的信仰,認為一切都是命運決定的後果,不管它是盲目的命運還是上帝的預先決定。
[67][死于饑餓&hellip&hellip,因為一切食物都變成了金子]根據希臘神話傳說,福利吉恩的國王米達斯從巴庫斯那裡得到手指點金術,結果手到之處,一切變為黃金,包括食物,他不得不去帕克托羅斯的河中沐浴以消除這種法術。
[68]呼吸(Respiration)。
[Respiration]衍生自respirare,呼氣吸氣。
[69][祈禱就是呼吸]很普遍的基督教觀念,比如說祈禱作為靈魂的呼吸,可以回溯到奧古斯丁。
[70]&ldquo那幾率可能的&rdquo,就是說那出自概率(&ldquo幾率性&rdquo)來說是&ldquo有可能的&rdquo的東西。
[71]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qvantumsatis(足夠多)。
[qvantumsatis]拉丁語:需要多少就有多少,足夠多。
[72]對于&ldquo通過上帝能夠将一個自我拯救出這種确定的毀滅&rdquo這一點,&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缺少信仰的可能性,因此這尖矛市民不會相信&ldquo通過上帝能夠将一個自我拯救出這種确定的毀滅&rdquo。
[73]這裡的&ldquo為求&rdquo是丹麥語的介詞om,一般解釋為&ldquo關于&rdquo。
詞義本身之中包含有&ldquo為了達到&hellip&hellip&rdquo或者&ldquo&hellip&hellip以求&hellip&hellip&rdquo的意思,但是考慮到這種介詞的多義性無法被轉化到中文中,所以雖然在這裡翻譯為&ldquo為求&rdquo,但在後文中一般翻譯為&ldquo關于&rdquo。
[74]這個&ldquo絕望的&rdquo是一個形容詞。
[75]對&ldquo對自己是絕望一無所知的絕望,或者對擁有一個自我和一個永恒的自我的絕望的無知&rdquo這個标題的解說: 對自己是絕望一無所知的絕望:這種絕望對&ldquo自己是絕望&rdquo一無所知。
對擁有一個自我和一個永恒的自我的絕望的無知:對&ldquo擁有一個自我和一個永恒的自我&rdquo的無知,這種無知是&ldquo絕望的無知&rdquo。
[76]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Veritasestindexsuietfalsi(真理是自己的和謬誤的标準)。
[Veritasestindexsuietfalsi]拉丁語:真理是自己的和謬誤的标準。
經常被認作是出自斯賓諾薩的《倫理學》。
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是哲學文獻中的一般用語。
[77][像蘇格拉底那樣地将&ldquo處于謬誤&rdquo視作是最大的不幸]見柏拉圖的《克拉底魯篇》428d。
另外,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Laertius)的哲學史。
《DiogenesLaertius》Ⅱ,5,31。
[78]就是說他不是精神,而讓他&ldquo去是精神&rdquo對于他是不敢和無法忍受的。
[79]按丹麥習慣所說的廳層就是中國習慣所說的一樓,而按丹麥習慣所說的一樓就是中國習慣所說的二樓。
[80]雖然這裡&ldquo是人&rdquo這說法很不符合漢語習慣,但因為這動詞不定式&ldquo是&rdquo和名詞&ldquo人&rdquo都是作者要強調的東西。
為了理解上的方便,我在這裡給出一個改寫:&ldquo而如果我們把&lsquo一個人是人&rsquo的情形和這房子的情形作比較,&hellip&hellip。
&rdquo [81]存在(Tilværelsen)。
[82][一個思想家建立起一個巨大的建築&hellip&hellip至多是在一個門房裡]針對黑格爾和黑格爾主義者們的體系建設,一種立足于特别的思辨邏輯方法而構建出的百科全書式的體系,并以同樣的方法為基礎來建立一種世界曆史。
這種體系建設使得個體的人消失在整體之中。
相關的批判在《哲學片段》和《非科學後記》中有屢屢提及。
[83][參看維吉利烏斯·豪夫尼恩希斯所著《概念恐懼》&hellip&hellip被認出來的]參看《概念恐懼》(1844年)第三章第一節(&ldquo無精神性的恐懼&rdquo)。
維吉利烏斯·豪夫尼恩希斯,拉丁語:來自哥本哈根的醒覺者,或者,來自哥本哈根的巡夜人。
[84]存在(Tilværelsen)。
[85]&ldquo否定性的東西(Negativt)。
&rdquo [86][民間傳說&hellip&hellip魔法就無法被消解]格林兄弟所譯《愛爾蘭精靈童話》(IrischeElfenmärchen)。
西蘭島的音樂劇&ldquo精靈王劇&rdquo能夠強迫所有人都跳舞不停,如果奏樂者不倒過來演奏的話,一切就不會停下。
[87][死滅性(Uddøethed)]沒有精神活動的狀态。
[88][消耗類病症患者]各種使得身體漸漸退化消蝕的慢性病,比如說肺病。
[89][異教和自然的人&hellip&hellip這種&ldquo愛&rdquo在本質上都是&ldquo自愛&rdquo]克爾凱郭爾在《愛的作為》(1847年)中闡述了這一關系。
[9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法語:enmasse(全體地)。
[91]在這個段落中所出現的&ldquo人的&rdquo,都是形容詞,而不是名詞所有格。
[92]存在(Tilværelsen)。
[93][古代的教堂神甫們談論到&ldquo異教文化的美德是燦爛的罪惡&rdquo]再現中世紀神父們的說詞,這一固定的說法可以回溯到奧古斯丁(《上帝之城》19∶25)。
克爾凱郭爾經常用到這說法,比如說,在《哲學碎片》中。
[94][異教徒&hellip&hellip在贊美自殺]主要是指斯多葛學派,贊美自殺。
比如說在柏拉圖那裡則有所不同,&mdash&mdash他在一些地方認為自殺是對上帝的反叛。
見《斐多》等。
[95]存在(Tilværelsen)。
[96]罪(Synd)。
[97]就是說,自己&mdash謀殺&mdash自己。
[98][如果是要從異教文化的立場來勸誡人不要自殺&hellip&hellip使得人破壞了他對于他人的義務關系]亞裡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五書第十一章中提及了這一說法。
[99][自殺中的關鍵:這自殺正是一種對于上帝的犯罪]見柏拉圖的《斐多篇》(61e&mdash62c)中蘇格拉底的論證。
[100][倒置論證法]希臘語Hysteron&mdashProteron,倒置論證法,就是說,把通過需要證明的命題而推出的命題定為前提。
是一種邏輯上的謬誤推論。
[101][維吉利烏斯·豪夫尼恩希斯&hellip&hellip&ldquo無精神性&rdquo]見《概念恐懼》(&ldquo無精神性的恐懼&rdquo)第三章第一節: 在&ldquo無精神性&rdquo之中沒有恐懼,因為它太幸福滿足太缺少精神了,所以無法具備恐懼。
但這是一個令人傷心的原因,并且因為這個原因,&ldquo異教&rdquo不同于&ldquo無精神性&rdquo,因為就運動方向而言前者是向着&ldquo精神&rdquo,而後者則是背離着&ldquo精神&rdquo。
因此,異教,如果我們想這樣說的話,是一種精神的缺席,這樣它就與&ldquo無精神性&rdquo有着極大的區别。
因此,&ldquo異教&rdquo也比&ldquo無精神性&rdquo好得多。
[102]換一種說法就是說: 這樣一種絕望:它意識到自己&ldquo是絕望&rdquo、它意識到自己擁有一個在之中有着&ldquo某種永恒的東西&rdquo的自我,并且在這時要麼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要麼絕望地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
[103][在以後]這樣一部分從來就沒有被寫出來過。
在後面的一個注腳裡談及了這個主題。
[104]對抗(Trods)。
[105]從心理學的角度,如果我們在現實之中看一下,那麼我們有時候就會有機會确認:這種&ldquo思路正确并且因此是應當并且必須發生作用&rdquo的想法也确實是發生了作用,并且這種劃分法包括了&ldquo絕望&rdquo的整個現實性;因為,牽涉到小孩子,人們無疑不談論絕望,而隻是談論壞脾氣,因為人們隻有權去預設&ldquo那永恒的&rdquo根據可能在小孩子身上在場,并且人們也無權去向這小孩子提出人們向成年人所提出的要求,&mdash&mdash在成年人身上,人們所要求的是他應當具備&ldquo那永恒的&rdquo。
然而我卻還是絕不會否認,在女人那裡也能夠出現各種男人性的絕望形式,并且反過來在男人那裡也會出現女人性的絕望形式;但這是例外。
很明顯,&ldquo那理想的&rdquo也隻是罕見的;并且隻有在純粹理想的意義上,這種介于男人性和女人性的絕望之間的區别才完全真實地成立。
不管女人能夠比男人在多麼大的程度上更柔情善感,她既沒有那種自私地發展出來的關于&ldquo自我&rdquo的觀念,也沒有決定性意義上的理智性。
相反女人的本質是奉獻性,是奉獻;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它就是非女人性的。
相當奇怪,沒有人能夠像一個女人那樣地腼腆(而這個詞正是出自針對女人的語言)、像一個女人那樣地幾乎是殘酷地挑剔而難伺候,而女人的本質卻是奉獻性,所有這些卻恰恰(這正是那奇妙的地方)從根本上說是&ldquo她的本質是奉獻性&rdquo的表現。
因為,恰恰是由于她在她的本質中攜帶有全部的女人性的奉獻性,所以大自然慈愛地賦予她一種本能,與這種&ldquo本能&rdquo的精妙性相比,那最深入的、最顯著地發展了的男人性的反思仿佛就是&ldquo烏有&rdquo。
女人的這種奉獻性,這種(如果我用希臘的方式來說)神聖的天賦和财富,實在是一種太偉大的&ldquo善的東西&rdquo而根本不應當被盲目地抛棄;然而卻沒有任何注目着的&ldquo人的反思&rdquo能夠有能力足夠敏銳地明察如何正确地使用它。
所以大自然關心着她:出于本能,她能夠盲目地比那最目光敏銳的反思看得更清楚;出于本能,她看出&ldquo她應當仰慕的東西&rdquo在哪裡、&ldquo她應當獻身于之中的東西&rdquo是什麼。
奉獻性是女人所具備的&ldquo那唯一的&rdquo,所以大自然作為保護者看護着她。
也是因此,女人性在一種變形之中才進入存在;在無限的腼腆性将自己在光輝中化身為女人的奉獻性時,它進入存在。
但是,&ldquo奉獻性是女人的本質&rdquo,這個事實又進入絕望,它又是絕望的外在方式。
在&ldquo奉獻性&rdquo中她失去了自己,并且隻有這樣她才是幸福的,隻有這樣她才是她自己;如果一個女人是幸福的而沒有獻身,就是說,沒有奉獻出她的自我&mdash&mdash不管她是将之奉獻給什麼,那麼,她就完全地是非女人性的。
男人也奉獻,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他就是一個糟糕的男人;但是他的自我不是&ldquo奉獻&rdquo(這是對于女性的實質性的&ldquo奉獻&rdquo的表達),他也不是通過&ldquo奉獻&rdquo(像女人在另一種意義上所做的)而得到他的自我,他有着他自己;他奉獻,但是他的自我還是留在他自己這裡作為一種關于&ldquo奉獻&rdquo的清醒意識,相反女人真正地将自己、将自己的自我投入到那她向之奉獻的東西中去。
如果現在這種接受她的奉獻的東西被去掉了,那麼她的自我也就消失了,并且她的絕望就是:不想要&ldquo是她自己&rdquo。
&mdash&mdash男人不是以這樣的方式奉獻的;而第二種形式的絕望也表達出&ldquo那男人的&rdquo:絕望地想要&ldquo是他自己&rdquo。
和&ldquo女人性&rdquo的絕望間的關系。
但是不要忘記:這裡所談不是關于向上帝的&ldquo奉獻&rdquo,或者&ldquo上帝-關系&rdquo,--對之我們将在第二部分中才讨論。
相對于上帝,像&ldquo男人-女人&rdquo這樣的差異就消失了,這時,對于男人正如對于女人:&ldquo奉獻&rdquo就是自我,并且通過&ldquo奉獻&rdquo而得到自我。
這種情況對于男人和對于女人都一樣,盡管通常在現實中的情況很可能是:女人隻有通過男人才使自己去和上帝發生關系。
[106]對克爾凱郭爾的腳注的注腳: 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希臘語:&kappa&alpha&tau&alpha&delta&upsilon&nu&alpha&mu&iota&nu(根據可能)。
&ldquo人的反思&rdquo: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相對于上帝,像&ldquo男人&mdash女人&rdquo這樣的差異就消失了]參看《加拉太書》(3∶28),保羅描述受洗信基督說:&ldquo并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
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稣裡都成為一了。
&rdquo [女人隻有通過男人才使自己去和上帝發生關系]《歌林多前書》(11∶3):&ldquo男人本不該蒙着頭,因為他是神的形像和榮耀,但女人是男人的榮耀。
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
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
并且男人不是為女人造的。
女人乃是為男人造的。
&rdquo [107]承受(Liden)。
[108]在丹麥文版中,在&ldquo那其他的&rdquo後面跟有一個括号,括号中是希臘語:&tau&omicron&epsilon&tau&epsilon&rho&omicron&nu(那其他的)。
[109][甚至有着&ldquo欲求着的狀态&rdquo,這個自我也還是一個&ldquo與格(Dativ)&rdquo]就是說,在欲求的時候,這個自我不是獨立的自我(主格),不是一個&ldquo想要什麼&rdquo的行為者,而是一個帶有兒童式的或者不反思的欲望的被動的接受者(與格)。
與格(dativ):一些印歐語系語言的語法格,如拉丁語和俄語。
在德語中&ldquo與格&rdquo是&ldquo第三格&rdquo。
在現代丹麥語和英語中,并不明顯地區分出與格和其他賓格,當然與格意義還是起着作用,在意義上相當于英語的to和for後面所跟的賓語。
比如說,在&ldquo那木匠給他兒子做了一個玩具&rdquo這個句子中,&ldquo他兒子&rdquo是句子成分中的與格成分。
後面的&ldquo賓格我(mig)&rdquo:丹麥語mig相當于英語me。
[110]賓格我(mig)。
[111]這裡,在&ldquo這種東西就被從他那裡剝奪掉了&rdquo中的&ldquo他&rdquo就是一個與格的&ldquo他&rdquo。
[112]這裡是一個動詞名詞化的&ldquo絕望&rdquo,為了不被誤解為簡單名詞&ldquo絕望&rdquo,我用&ldquo變得絕望&rdquo來強調它的動詞性。
[113]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quidnimis(過分)。
[114]逆轉性(Bagvendthed)。
[115]由于中文無法區分出過去時所以我在這裡增加一個&ldquo在之前&rdquo。
[116][以十塊錢的價錢,牧師引導他進入永恒]是指當時的這樣一種關系:牧師接收特定的費用來為屍體做禱告。
具體可參看《克裡斯提安四世丹麥法律》。
十塊錢,是指十塊丹麥國家銀行币。
十塊錢足足可用來支付牧師做一次講演。
[117]作為&ldquo悲劇的&mdash喜劇的&rdquo的關系中的一個面翻譯的話,就是&ldquo無限地喜劇的&rdquo。
[118]這裡的&ldquo在絕望&rdquo過去時,由于中文無法區分出過去時所以我在這裡增加一個&ldquo在之前本來&rdquo。
[119]《摩爾居民故事》(Molbohistorier)裡的故事有類似的情節,但是那個故事是農夫的新褲子被偷換了舊的所以認不出自己的腿。
[120]參看克爾凱郭爾的日記AA:12(1835):正如孩子要花很長時間才學會将自身與外在對象區分開,以這樣的方式,孩子要花很多時間才稍稍将自己與外部世界區分開,&hellip&hellip在更高的精神的層面裡,同樣的現象也以這樣的方式重複。
[121]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122][他自己]對家庭中的一家之主的固定稱呼;府邸的主人。
[123][關于&ldquo不朽性&rdquo的問題]指過去的關于靈魂的不朽性的全面的辯論。
比如說可以參看《終結中的非科學後記》(1846)和《基督教講演》(1848)。
[124]作為&ldquo可笑的&mdash可怕的&rdquo對立,我翻譯成&ldquo可笑的&rdquo。
作為&ldquo悲劇的&mdash喜劇的&rdquo的關系中的一個面翻譯的話,就是&ldquo喜劇性的方面&rdquo。
[125]作為&ldquo可笑的&mdash可怕的&rdquo對立,我翻譯成&ldquo可笑的&rdquo。
作為&ldquo悲劇的&mdash喜劇的&rdquo的關系中的一個面翻譯的話,就是&ldquo無限地喜劇的&rdquo。
[126]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德語:undringsumherliegtschönegrüneWeide(而四周環繞到處都是美麗的綠草坪)。
[undringsumherliegtschönegrüneWeide]引自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分。
第1479行(研究室場景)。
這裡靡菲斯特想要說服浮士德離開研究和思辨,讓他進入生活。
[127]這個&ldquo絕望的&rdquo是形容詞而不是所有格的名詞。
[128]就是說&ldquo人也并非在成長中擺脫幻覺&rdquo。
[129]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fuimus(我們曾經是)。
相應用語來自維吉爾(Virgil)的《埃涅阿斯紀》(Aeneid)。
[130]他是真正地絕望的。
而他之所以是真正的&ldquo無精神地絕望&rdquo,&mdash&mdash這恰恰是因為他以為自己不絕望并且永遠也不會再絕望。
他的&ldquo不絕望&rdquo幻覺正表明了他的絕望。
[131][蘇格拉底&hellip&hellip愛年輕人們]在柏拉圖的對話之中有許多處提到蘇格拉底對年輕人的愛。
克爾凱郭爾在《論概念反諷》(1841)以及《愛的作為》(1847)中談及這個。
[132]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futuro(在未來)。
[133]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præterito(在過去)。
[134]悔(Angeren)。
[135]&ldquo銷贓者&rdquo(Hæler)在丹麥語裡和&ldquo治療者(Heler)&rdquo同音,&mdash&mdash與&ldquo治療&rdquo(athele)音近。
[136]這裡這個&ldquo單個的東西&rdquo就是指前面的這個&ldquo某種塵俗的東西&rdquo。
[137]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toto(全然的)。
[138]這個&ldquo現實的&rdquo是一個形容詞。
[139]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toto(全然的)。
[140]這個&ldquo絕望&rdquo是動詞。
[141]丹麥語介詞Om的詞義本身之中包含有&ldquo為了達到&hellip&hellip&rdquo或者&ldquo&hellip&hellip以求&hellip&hellip&rdquo的意思,但是考慮到這種介詞的多義性無法被轉化到中文中,所以在正文中的大多數地方我将之翻譯為&ldquo關于&rdquo,而讀者們可以将之同時理解為&ldquo為求&rdquo、&ldquo環繞着&rdquo。
&ldquo為求(om)&lsquo那永恒的&rsquo的絕望&rdquo和&ldquo為求(om)&lsquo他自己/他的自我&rsquo的絕望&rdquo,等等。
[142][一種關于&ldquo那永恒的&rdquo或者對于其自己的絕望]就&ldquo關于&hellip&hellip的絕望&rdquo和&ldquo對于&hellip&hellip的絕望&rdquo的區别,可參看下面的對克爾凱郭爾腳注以及對其腳注的注腳。
[143]所以從語言上出發這樣說是對的:對于&ldquo那塵俗的&rdquo的絕望(機緣)、關于&ldquo那永恒的&rdquo,但是對于其自己的絕望;因為這個又是對于絕望的機緣的另一種表達,&mdash&mdash絕望在概念中總是關于&ldquo那永恒的&rdquo,而對于什麼東西人感到絕望則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人們對于那将人困陷在絕望中的東西感到絕望:對于自己的不幸事故、對于&ldquo那塵俗的&rdquo、對于巨大價值的喪失,等等;但是人們感到絕望是關于那(正确地理解的話)将人從絕望中解放出來的東西:關于&ldquo那永恒的&rdquo、關于自己的拯救、關于自身力量,等等。
在對自我的關系上,人們兩者都說及:對于和關于其自己絕望,因為自我是雙重辯證的。
這就是朦胧性&mdash&mdash特别是在所有低級形式的絕望中,并且幾乎是在每一個絕望着的人那裡:他是如此充滿激情地明确看見和知道&ldquo對于什麼東西他感到絕望&rdquo,但是對&ldquo這是關于什麼&rdquo的考慮則避開了他。
&ldquo痊愈&rdquo的前提條件一直就是這種回頭皈依;而純粹從哲學上看,這就成為一種非常微妙的問題:有沒有這種可能&mdash&mdash一個人能夠&ldquo是絕望的&rdquo并且完完全全地意識到&ldquo他是在關于什麼而絕望&rdquo。
[144][對于(over)&ldquo那塵俗的&rdquo的絕望(機緣)、關于(om)&ldquo那永恒的&rdquo]over标示了絕望的原因或者機緣,而om則指向絕望所牽涉到的、所關心的。
over和om都是丹麥語中的介詞根據不同的上下文聯系這over和om可以有不同的翻譯解釋,包括&ldquo對于&rdquo和&ldquo關于&rdquo。
而克爾凱郭爾所想在這裡強調的是,在他使用over(&ldquo對于&rdquo)時,絕望是為&ldquo那将人困陷在那絕望中的東西&rdquo感到絕望,而在他使用om(&ldquo關于&rdquo)的時候,絕望是為(無法達到)&ldquo将人從那絕望中解放出來的東西&rdquo而絕望。
就是說,在他使用over(&ldquo對于&rdquo)時,絕望包含有&ldquo不想要卻無法避免&rdquo的意義;而在他使用om(&ldquo關于&rdquo)時,絕望則包含有&ldquo想要卻得不到&rdquo的意義。
om的詞義本身之中包含有&ldquo為了達到&hellip&hellip&rdquo或者&ldquo&hellip&hellip以求&hellip&hellip&rdquo、&ldquo為求&rdquo、&ldquo環繞&rdquo等意思。
而over除了&ldquo對于&rdquo之外也有&ldquo在&hellip&hellip之上&rdquo的意義。
[145]這個&ldquo絕望&rdquo是動詞不定式。
[146]也可改寫為:他為求&ldquo那永恒的&rdquo而絕望。
[147]内閉性(Indesluttethed)。
[148]&ldquo脫口說出一切&rdquo,如果按原文直譯是:&ldquo讓一切跑出來。
&rdquo [讓一切跑出來]如同裹尿布的小孩大小便失禁。
在草稿(Pap.Ⅷ2B157,2)中,克爾凱郭爾這麼寫:&ldquo最初的童年階段,在這種狀态下這小孩子帶着可愛的爛漫讓一切跑出來,放在褲子裡,一種常常帶着自負自稱是&lsquo真相&rsquo或者&lsquo是真實的&rsquo的直接性,這也确實是真實的,就像&lsquo一個年長者不會在一有需要就馬上放在褲子裡而是稍稍等待&rsquo是一種不真實一樣。
&rdquo [149][持恒的社會性交往]當時有一個哥本哈根的俱樂部,叫作&ldquo持恒公民社交&rdquo。
1798年成立,其宗旨是&ldquo共同的愉快和相互間好的交往&rdquo。
該俱樂部安排舞會和晚餐,成員可以借用俱樂部的房間來比如說玩桌球之類。
[150][對于犯罪者的懲罰]關聯到對丹麥監獄制度的改革,監獄委員會在1841年提出了關于丹麥監獄是否應當按美國賓夕法尼亞的監獄制度那樣在丹麥推行隔離監獄。
有的人提出孤獨有益于罪犯進行深入的沉思,變得對于宗教易于接受。
[151]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horissuccesivis(一小時接着一小時地)。
[152][這些小時不是作為永恒來生活]暗指當時被翻譯成丹麥語的德國神學家欣滕尼斯的祈禱書《作為永恒來生活的小時》。
[153][複雜糾纏&hellip&hellip結頭]劇作學中的用法:糾葛,伏線,勾心鬥角的劇烈化。
[154]&ldquo思想自相纏繞的方式&rdquo,就是說,這方式,&mdash&mdash思想以這方式來自相纏繞。
[155]&ldquo關于&lsquo自我&rsquo的絕望&rdquo:亦即&ldquo為求&lsquo自我&rsquo的絕望&rdquo。
[156][理查三世為了避免聽見母親的詛咒時所使用的方式]指莎士比亞《理查三世》第四幕第四場。
理查三世用鼓聲來蓋沒他母親的說話聲。
[157]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omnibusnumerisabsoluta(在每一個方面完全無條件地)。
[158]也可以理解為:在虛構創作的意義上。
[159]災難(Katastrophen)。
[Katastrophen]災難。
這個詞在劇作學中的用法:關鍵性的轉折,通過這轉折,糾葛的結頭被解開。
[16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poetice〈以詩歌的方式,以虛構的方式〉。
[161][轉化]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之中常用到這個詞,概念根據理性的辯證性質會轉化為其對立面,于是真相就在一個更高的同一之中出現,這更高者保留了差異和同一。
[162]&ldquo關于&lsquo那永恒的&rsquo對于其自身的絕望&rdquo:&ldquo為求&lsquo那永恒的&rsquo而對于其自身的絕望。
&rdquo [163]&ldquo絕望的濫用&rdquo中的&ldquo絕望的&rdquo是形容詞,而不是名稱所有格。
[164]這個&ldquo作為&rdquo是&ldquo有所作為&rdquo的&ldquo作為&rdquo而不是&ldquo作為某某東西&rdquo的&ldquo作為&rdquo。
克爾凱郭爾著作《愛的作為》中的&ldquo作為&rdquo就是這個&ldquo作為&rdquo。
[165]承受(Liden)。
[166]&ldquo否定的自我&rdquo中的&ldquo否定的&rdquo是形容詞,而不是名稱所有格。
[167]&ldquo否定的自我&rdquo中的&ldquo否定的&rdquo是形容詞,而不是名稱所有格。
[168][在開始之中]指《創世記》(1∶1)&ldquo起初神創造天地&rdquo,以及《約翰福音》(1∶1)&ldquo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rdquo。
這裡的&ldquo起初&rdquo和&ldquo太初&rdquo,在丹麥語中都是&ldquoIBegyndelsen&rdquo,字面直譯就是&ldquo在開始中&rdquo。
[169]如果稍作日常用語式的修改,或可将之改譯為&ldquo作為無限的形式&rdquo,但是,必須強調出&ldquo是&rdquo和&ldquo成為&rdquo的區别,并且必須強調出他所借助的是一種行為&mdash&mdash&ldquo是無限的形式&rdquo。
[170][斯多葛主義&hellip&hellip不僅僅隻是考慮到那個宗派]就是說,不僅僅隻是想着哲學學派斯多葛主義,而是想着所有這樣一種類型&ldquo讓信者首先是構建他們自己的生活、從頭開始創造出自己&rdquo的人生哲學。
[171]&ldquo承受着的&rdquo也就是&ldquo被動的&rdquo。
比如說,在費希特的《科學理論》之中有着Tuend和Leidend的區别,一些中文譯本将Leidend翻譯為&ldquo被動的&rdquo。
[172]這個&ldquo承受&rdquo是動詞不定式。
[173][普羅米修斯從諸神那裡所偷盜來的火]在希臘神話中,提坦普羅米修斯從諸神那裡盜火給人類,為此他被釘在懸崖上,兀鷹每天啄食他的肝,而在夜晚肝又重新長好。
[174]亦即那将自我其分為&ldquo行為着的自我&rdquo和&ldquo承受着的自我&rdquo的過程。
[175]&ldquo自我的内容在任何一個瞬間都不是固定不變的&rdquo,嚴格意義上的翻譯應當是:&ldquo那自我所是的東西,在任何一個瞬間都不是固定不變的。
&rdquo因為考慮到不符合漢語習慣,所以改寫。
但是使用這個&ldquo内容&rdquo可以算是一種非法的概念使用。
[176][在同樣的程度上既作為一種解開的力量又作為一種捆綁的力量而起作用]見《馬太福音》(16∶19):&ldquo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
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
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rdquo [177][持恒地與空氣決鬥]見《歌林多前書》(9∶26)保羅這樣寫關于他自己:&ldquo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
&rdquo [178][心靈甯靜Ataraxi]心念的無動于衷,這是希臘人生哲學,尤其是犬儒主義、斯多葛主義和懷疑主義的至高美德。
[179]這裡的這個&ldquo苦難(Kors)&rdquo在丹麥文或者其他西文中是&ldquo十字架&rdquo所轉義出來的。
原始意義是&ldquo十字架&rdquo、&ldquo叉&rdquo等和X形有關的東西。
[180][某種會被基督徒稱為是&ldquo苦難&rdquo的東西、一種根本損害]一種關系、一種艱難、一種根本損害以及諸如此類,可以導緻麻煩、苦難,但人卻又不得不去耐心承受的東西。
比如說,保羅所談論的身上有刺或者肉體中刺。
[181]&ldquo否定的自我&rdquo中的&ldquo否定的&rdquo是形容詞,而不是名稱所有格。
[182]這裡的這個&ldquo實驗想象&rdquo是動詞(不定式)。
[183]普羅米修斯被釘在峭壁上。
[184]這裡的這個&ldquo苦難&rdquo又一次是&ldquo十字架&rdquo轉義出來的。
[185][肉體中刺]&ldquo肉體中刺&rdquo是克爾凱郭爾常用的喻語。
它刺激單個的人向那倫理的方向運動。
在《歌林多後書》(12∶7&mdash9)中保羅說:&ldquo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于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于自高。
為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
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rdquo [186]另外,提醒一下,在這裡,正是從這個觀點上我們會看出,在世界上有許多在&ldquo放棄&rdquo的名下衣冠楚楚地出現的東西,而這其實是一種類型的絕望,這種絕望:&ldquo絕望地想要&lsquo是其抽象的自我&rsquo、絕望地想要隻滿足于&lsquo那永恒的&rsquo并且能夠以此來對抗或者忽略在&lsquo那塵俗的&rsquo和&lsquo那現世的&rsquo之中的苦難&rdquo。
&ldquo放棄&rdquo的辯證法其實是這個:想要&ldquo是其永恒的自我&rdquo,并且考慮到某種确定的&ldquo在之中自我承受着苦難&rdquo的東西而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而同時用&ldquo它還可以消失在永恒性之中&rdquo來安慰自己,并且因此而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可以不去接受下&ldquo現世性&rdquo中的自我。
雖然自我在這種情形之下承受着痛苦,它卻不想承認這是自我的一部分。
就是說,不想信仰着地在這之下謙卑自己。
這樣,被看作是&ldquo絕望&rdquo的&ldquo放棄&rdquo在本質上是與&ldquo絕望地不想要是自己&rdquo不同的,因為它絕望地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但卻有着一個&ldquo單個情形&rdquo作為例外:考慮到這單個情形,它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
[187]存在(Tilværelsen)。
[188][依據于那荒謬的]這一表述在《重複》(1843)和《概念恐懼》(1844)之中都被用到,但尤其是在《畏懼與顫栗》(1843)和《終結中的非科學後記》(1846)中得到展開。
[189][對上帝一切都是可能的]見前面對這句話的注腳。
[190][幫助者]《希伯來書》(13∶6):&ldquo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
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rdquo [191]見《概念恐懼》第四章第二節。
&ldquo對&lsquo那善的&rsquo的恐懼。
&rdquo [192][&ldquo魔性的&rdquo這個詞在這裡是以純粹希臘意義來理解的]&ldquo魔性的(dæmoniske)&rdquo來自希臘語daimon,意為一種超人的生靈。
這裡是指把&ldquo魔&rdquo解讀為介于人與神之間的生靈。
[193]&ldquo内在性&rdquo,有時候我也會将之譯成&ldquo真摯性&rdquo。
[194]無所謂(Indifferents)。
[195][迷信故事之中穴居巨人通過一個沒有人能看得見的縫隙而消失]有可能是關于斯萊斯的山怪呂貝查爾(Rübezahl)的民間故事。
在穆莎伊斯的《德國民間童話》中的第三個傳說。
[196]内閉(Indelukke)。
[197]排外地(udelukkende)。
如果是按平常意義來翻譯這個詞的話,就是&ldquo純粹完全&rdquo或者&ldquo全然地&rdquo。
[198]在希臘神話中,坦塔羅斯因洩露天機被罰永世站在上有果樹的水中,想喝水時水就退走,想吃東西時那有着果子的樹枝即升高而使他無法達到。
[199]存在(Tilværelsen)。
[200]在這裡&mdash&mdash&ldquo将自己強加給它、強行使自己挑釁它,出于惡意而想要依附于它&rdquo中的三個&ldquo它&rdquo都是指那設定了自我的那種力量。
[201]就是說,與批駁的對象對得上号,而不是離題而不對口的批判。
[202]存在(Tilværelsen)。
[25]直譯的話就是:在這&ldquo去完成那無限地小的一部分工作(這工作尚能在今天、在這個小時中、在這個瞬間裡被完成)&rdquo之中,與自身相距得最遙遠(在它在意圖和決定中被最高度地無限化了的時候),而在同一瞬間,它是與它自身最接近的。
[26][一隻麻雀能夠活着&hellip&hellip一無所知]見《馬太福音》(10∶29):&ldquo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麼。
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
&rdquo [27][這樣的情況并沒有為世界上帶來什麼大騷動]就是說,世界并沒有對之提出抗議。
[28][最大的危險,亦即&ldquo失去自己&rdquo]見《路加福音》(9∶25):(耶稣說)&ldquo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什麼益處呢。
&rdquo [29]五塊錢(Rbd)。
5[Rbd]五塊國家銀行币。
國家銀行币是丹麥在1818年發行的一種錢币;一國家銀行币有六馬克,一馬克又有十六斯基令(skilling)。
五塊國家銀行币相當于一個手工匠學徒一星期的工資。
一雙鞋三國家銀行币,《緻死的疾病》一塊國家銀行币。
[30]&ldquo那辯證的事實&rdquo,直譯應當是&ldquo那辯證的&rdquo。
[31]&ldquo這一個是它自己的對立面。
&rdquo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中,&ldquo這一個&rdquo總是走向其對立面。
從辯證法角度看,黑格爾是通過連續的中介轉換而達成正反合的内在性的辯證運動,而克爾凱郭爾則認為&ldquo人作為正定的綜合&rdquo的達成在于那種超驗的跳躍。
而從對立面來講,黑格爾往往是&ldquo相互在對方中擁有自己的&rdquo對立。
但是對于克爾凱郭爾,對立是非此即彼的對立。
[32]受限定性(Begrændsethed)。
[33]狹隘性(Bornerethed)。
[34]局限性(Indskrænkethed)。
[35][那不可少的一件]見《路加福音》(10∶38&mdash42):&ldquo耶稣進了一個村莊。
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他到自己家裡。
他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稣腳前坐着聽他得道。
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麼。
請吩咐他來幫助我。
耶稣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
但是不可少的隻有一件。
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rdquo [36]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德語:Einerlei(千篇一律)。
[37]&ldquo不去&lsquo是自己&rsquo,而去成為了一個數字、成為這種&lsquo永恒的千篇一律&rsquo的又一次重複、又一個人&rdquo。
[38]&ldquo自為&rdquo:就是說&ldquo作為自己的對象&rdquo。
詳見前面的注腳。
[39][成為一種模仿、成為數字而混進人群之中]就是說,成為人群中的又一個模仿者,亦即,一個人雲亦雲者。
[40]就是說,這時,人是一個自己決定自己的人。
[41]罪(Synden)。
[42][我怯懦地赢得了一切塵世間的好處&mdash&mdash而失去了我自己]見《馬太福音》(16∶26):&ldquo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rdquo [43][典押給世界]聯系到成語&ldquo把自己典押給魔鬼&rdquo。
出售了自己,與世界簽下魔鬼契約。
參看草稿:Jf.Pap.Ⅷ2B150,7. [44]&ldquo他們不是&lsquo他們自己&rsquo&rdquo。
[45]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希臘語:&alpha&pi&epsilon&iota?&omicron&nu&ndash&pi&epsilon?&alpha〈那有限的/無限的〉。
在畢達哥拉斯的範疇版上作為第一對立的形而上學概念或原則。
對此亞裡士多德在《形而上學》(986a22ff.)有描述。
柏拉圖曾經多次使用這概念。
比如說在《斐利布斯篇》(26d)中。
[46]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希臘語:&kappa&alpha&tau&alpha&delta&upsilon&nu&alpha&mu&iota&nu(根據可能)。
[47]這裡,&ldquo去成為&rdquo對于自我是可能性的運動,可以理解為一種&ldquo出離&rdquo,而在這種出離之後,如果自我沒有失去必然性,那麼&ldquo去成為自己&rdquo,就是必然性的運動,一種回歸。
失去了必然性,就意味了在可能性之中無家可歸。
[48]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希臘語:&kappa&alpha&tau&alpha&delta&upsilon&nu&alpha&mu&iota&nu(根據可能)。
[49]幻覺迷景(Phantasmagorier)。
[50]是指黑格爾的說法。
[51][哲學家們所解說的那樣,&mdash&mdash&ldquo必然性是可能性和現實性的統一&rdquo]在康德的首要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中列出了四組知性概念,之中有一個是模态,被分為可能、存在、必然(克爾凱郭爾在筆記中提及)。
在康德那裡,一組中的第三個概念總是在前兩個概念的關聯上被構建的。
這樣,&ldquo必然&rdquo标示了那與自身的&ldquo可能&rdquo一天給定的&ldquo存在&rdquo。
在《小邏輯》之中,黑格爾以康德的定性為出發點進行了深化:&ldquo必然性誠然可以正确地界說為可能性與現實性的統一。
但單是這樣空洞的說法,便會使必然性這一規定〔或範疇〕顯得膚淺,因而不易了解。
&rdquo(賀麟譯《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2版,第305頁)。
而在《邏輯學》中的&ldquo現實&rdquo一章節中,黑格爾把實在的必然性定性為&ldquo現實在可能性中被揚棄之有,反之,[也是可能在現實中被揚棄之有],當必然就是一個環節到另一環節的單純轉化時,它也是這兩環節的單純的、肯定的統一,&hellip&hellip這時每一環節在另一環節中都隻是與自己本身消融&rdquo。
(楊一之譯,《邏輯學》,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205頁)。
另外可以參看《哲學片斷》中的&ldquo間奏曲&rdquo。
[52]力(Kraft)。
[53][在童話和民間傳說中經常講述的,一個騎士突然看見一隻罕見的異鳥]這故事來源不詳。
在德國童話《僧侶與鳥》之中有類似的情節。
[54]如果我直譯原句,則應當是&ldquo個體沉郁地愛着地追逐恐懼之可能性&hellip&hellip&rdquo。
恐懼有着雙重性,&mdash&mdash&ldquo好感地反感和反感地好感&rdquo,所以&ldquo沉郁&rdquo和&ldquo愛着&rdquo這矛盾着的兩個心境都必須被強調出來。
但是,考慮到&ldquo沉郁地愛着地追逐&rdquo太拗口而不符合漢語習慣,所以我将之譯寫為&ldquo懷着沉郁的愛,個體追逐恐懼之可能性&hellip&hellip&rdquo,雖然強調作用被減弱,但是大意不變。
這裡作出說明。
[55]&ldquo或者說,他為&lsquo自己可能會死在某樣東西之中&rsquo而恐懼,然而他卻恰恰死在這東西之中&rdquo這一句是譯者的改寫。
直譯就是&ldquo或者死在那他所恐懼的就是死于之中的東西之中&rdquo。
[56]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57]希望(Haaben),是動詞名詞化。
[58]絕望(Fortvivlen)。
[59]這個句子中的&ldquo希望&rdquo和&ldquo絕望&rdquo都是動詞名詞化。
[60][對于上帝一切都是可能的]《馬太福音》(19∶26):&ldquo耶稣看着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
在神凡事都能。
&rdquo另見《馬可福音》(10∶27)、(14∶36)《路加福音》(1∶37)。
[61]這個&ldquo絕望&rdquo是名詞,但是後面有動詞&ldquo絕望&rdquo出現,為了避免混淆,我在句子中使用&ldquo去絕望&rdquo來譯示動詞&ldquo絕望&rdquo。
[62]通常人們說&ldquo得到&lsquo能夠好好讀一本書&rsquo的安甯&rdquo,而這裡所說的是&ldquo得到&lsquo能夠好好絕望&rsquo的安甯&rdquo。
[63]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德語:VerwünschtseiVetter,dermichabgelenktVondembequemenWegezurVerzweiflung.〈該死你,表弟,你将我從那通向&ldquo絕望&rdquo的舒适道路上引了出來〉。
[RichardⅡVerwünschtsei&hellip3dieAkt.3dieScene]在施萊格爾的德文莎士比亞翻譯中是第三幕第三場,但是在英文原版(和中文版)中是第三幕第二場,原文為:&ldquoBeshrewthee,sousin,whichdidstleadmeforth/ofthatsweetwayIwasintodespair!&rdquo [64][如果一個人昏倒,那麼人們就呼叫拿水來,科隆水(EaudeCologne),霍夫曼乙醚嗅劑]當時弄醒昏暈的人的最佳方法就是往病人頭上灑冷水、在鼻子下滴&ldquo嗅水&rdquo或者讓他聞一勺子霍夫曼乙醚嗅劑或者一塊糖。
霍夫曼乙醚嗅劑(Hoffmannsdraaber):以德國醫生霍夫曼(FriedrichHoffmann1660&mdash1742)命名的混合劑,用來針對惡心、昏暈、乏力,等等。
克爾凱郭爾在這裡可能是指海貝爾的獨白短劇《是》(1839年),之中講到船在風浪中,有人叫喊&ldquo霍夫曼滴劑,霍夫曼滴劑!&rdquo [65]在這裡&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66][決定論者、宿命論者]決定論認為人生中的每一種發展都是嚴格的受着因果性的決定,因此沒有自由意志的空間。
宿命論則聯系到對于命運的信仰,認為一切都是命運決定的後果,不管它是盲目的命運還是上帝的預先決定。
[67][死于饑餓&hellip&hellip,因為一切食物都變成了金子]根據希臘神話傳說,福利吉恩的國王米達斯從巴庫斯那裡得到手指點金術,結果手到之處,一切變為黃金,包括食物,他不得不去帕克托羅斯的河中沐浴以消除這種法術。
[68]呼吸(Respiration)。
[Respiration]衍生自respirare,呼氣吸氣。
[69][祈禱就是呼吸]很普遍的基督教觀念,比如說祈禱作為靈魂的呼吸,可以回溯到奧古斯丁。
[70]&ldquo那幾率可能的&rdquo,就是說那出自概率(&ldquo幾率性&rdquo)來說是&ldquo有可能的&rdquo的東西。
[71]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qvantumsatis(足夠多)。
[qvantumsatis]拉丁語:需要多少就有多少,足夠多。
[72]對于&ldquo通過上帝能夠将一個自我拯救出這種确定的毀滅&rdquo這一點,&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缺少信仰的可能性,因此這尖矛市民不會相信&ldquo通過上帝能夠将一個自我拯救出這種确定的毀滅&rdquo。
[73]這裡的&ldquo為求&rdquo是丹麥語的介詞om,一般解釋為&ldquo關于&rdquo。
詞義本身之中包含有&ldquo為了達到&hellip&hellip&rdquo或者&ldquo&hellip&hellip以求&hellip&hellip&rdquo的意思,但是考慮到這種介詞的多義性無法被轉化到中文中,所以雖然在這裡翻譯為&ldquo為求&rdquo,但在後文中一般翻譯為&ldquo關于&rdquo。
[74]這個&ldquo絕望的&rdquo是一個形容詞。
[75]對&ldquo對自己是絕望一無所知的絕望,或者對擁有一個自我和一個永恒的自我的絕望的無知&rdquo這個标題的解說: 對自己是絕望一無所知的絕望:這種絕望對&ldquo自己是絕望&rdquo一無所知。
對擁有一個自我和一個永恒的自我的絕望的無知:對&ldquo擁有一個自我和一個永恒的自我&rdquo的無知,這種無知是&ldquo絕望的無知&rdquo。
[76]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Veritasestindexsuietfalsi(真理是自己的和謬誤的标準)。
[Veritasestindexsuietfalsi]拉丁語:真理是自己的和謬誤的标準。
經常被認作是出自斯賓諾薩的《倫理學》。
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是哲學文獻中的一般用語。
[77][像蘇格拉底那樣地将&ldquo處于謬誤&rdquo視作是最大的不幸]見柏拉圖的《克拉底魯篇》428d。
另外,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Laertius)的哲學史。
《DiogenesLaertius》Ⅱ,5,31。
[78]就是說他不是精神,而讓他&ldquo去是精神&rdquo對于他是不敢和無法忍受的。
[79]按丹麥習慣所說的廳層就是中國習慣所說的一樓,而按丹麥習慣所說的一樓就是中國習慣所說的二樓。
[80]雖然這裡&ldquo是人&rdquo這說法很不符合漢語習慣,但因為這動詞不定式&ldquo是&rdquo和名詞&ldquo人&rdquo都是作者要強調的東西。
為了理解上的方便,我在這裡給出一個改寫:&ldquo而如果我們把&lsquo一個人是人&rsquo的情形和這房子的情形作比較,&hellip&hellip。
&rdquo [81]存在(Tilværelsen)。
[82][一個思想家建立起一個巨大的建築&hellip&hellip至多是在一個門房裡]針對黑格爾和黑格爾主義者們的體系建設,一種立足于特别的思辨邏輯方法而構建出的百科全書式的體系,并以同樣的方法為基礎來建立一種世界曆史。
這種體系建設使得個體的人消失在整體之中。
相關的批判在《哲學片段》和《非科學後記》中有屢屢提及。
[83][參看維吉利烏斯·豪夫尼恩希斯所著《概念恐懼》&hellip&hellip被認出來的]參看《概念恐懼》(1844年)第三章第一節(&ldquo無精神性的恐懼&rdquo)。
維吉利烏斯·豪夫尼恩希斯,拉丁語:來自哥本哈根的醒覺者,或者,來自哥本哈根的巡夜人。
[84]存在(Tilværelsen)。
[85]&ldquo否定性的東西(Negativt)。
&rdquo [86][民間傳說&hellip&hellip魔法就無法被消解]格林兄弟所譯《愛爾蘭精靈童話》(IrischeElfenmärchen)。
西蘭島的音樂劇&ldquo精靈王劇&rdquo能夠強迫所有人都跳舞不停,如果奏樂者不倒過來演奏的話,一切就不會停下。
[87][死滅性(Uddøethed)]沒有精神活動的狀态。
[88][消耗類病症患者]各種使得身體漸漸退化消蝕的慢性病,比如說肺病。
[89][異教和自然的人&hellip&hellip這種&ldquo愛&rdquo在本質上都是&ldquo自愛&rdquo]克爾凱郭爾在《愛的作為》(1847年)中闡述了這一關系。
[9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法語:enmasse(全體地)。
[91]在這個段落中所出現的&ldquo人的&rdquo,都是形容詞,而不是名詞所有格。
[92]存在(Tilværelsen)。
[93][古代的教堂神甫們談論到&ldquo異教文化的美德是燦爛的罪惡&rdquo]再現中世紀神父們的說詞,這一固定的說法可以回溯到奧古斯丁(《上帝之城》19∶25)。
克爾凱郭爾經常用到這說法,比如說,在《哲學碎片》中。
[94][異教徒&hellip&hellip在贊美自殺]主要是指斯多葛學派,贊美自殺。
比如說在柏拉圖那裡則有所不同,&mdash&mdash他在一些地方認為自殺是對上帝的反叛。
見《斐多》等。
[95]存在(Tilværelsen)。
[96]罪(Synd)。
[97]就是說,自己&mdash謀殺&mdash自己。
[98][如果是要從異教文化的立場來勸誡人不要自殺&hellip&hellip使得人破壞了他對于他人的義務關系]亞裡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五書第十一章中提及了這一說法。
[99][自殺中的關鍵:這自殺正是一種對于上帝的犯罪]見柏拉圖的《斐多篇》(61e&mdash62c)中蘇格拉底的論證。
[100][倒置論證法]希臘語Hysteron&mdashProteron,倒置論證法,就是說,把通過需要證明的命題而推出的命題定為前提。
是一種邏輯上的謬誤推論。
[101][維吉利烏斯·豪夫尼恩希斯&hellip&hellip&ldquo無精神性&rdquo]見《概念恐懼》(&ldquo無精神性的恐懼&rdquo)第三章第一節: 在&ldquo無精神性&rdquo之中沒有恐懼,因為它太幸福滿足太缺少精神了,所以無法具備恐懼。
但這是一個令人傷心的原因,并且因為這個原因,&ldquo異教&rdquo不同于&ldquo無精神性&rdquo,因為就運動方向而言前者是向着&ldquo精神&rdquo,而後者則是背離着&ldquo精神&rdquo。
因此,異教,如果我們想這樣說的話,是一種精神的缺席,這樣它就與&ldquo無精神性&rdquo有着極大的區别。
因此,&ldquo異教&rdquo也比&ldquo無精神性&rdquo好得多。
[102]換一種說法就是說: 這樣一種絕望:它意識到自己&ldquo是絕望&rdquo、它意識到自己擁有一個在之中有着&ldquo某種永恒的東西&rdquo的自我,并且在這時要麼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要麼絕望地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
[103][在以後]這樣一部分從來就沒有被寫出來過。
在後面的一個注腳裡談及了這個主題。
[104]對抗(Trods)。
[105]從心理學的角度,如果我們在現實之中看一下,那麼我們有時候就會有機會确認:這種&ldquo思路正确并且因此是應當并且必須發生作用&rdquo的想法也确實是發生了作用,并且這種劃分法包括了&ldquo絕望&rdquo的整個現實性;因為,牽涉到小孩子,人們無疑不談論絕望,而隻是談論壞脾氣,因為人們隻有權去預設&ldquo那永恒的&rdquo根據可能在小孩子身上在場,并且人們也無權去向這小孩子提出人們向成年人所提出的要求,&mdash&mdash在成年人身上,人們所要求的是他應當具備&ldquo那永恒的&rdquo。
然而我卻還是絕不會否認,在女人那裡也能夠出現各種男人性的絕望形式,并且反過來在男人那裡也會出現女人性的絕望形式;但這是例外。
很明顯,&ldquo那理想的&rdquo也隻是罕見的;并且隻有在純粹理想的意義上,這種介于男人性和女人性的絕望之間的區别才完全真實地成立。
不管女人能夠比男人在多麼大的程度上更柔情善感,她既沒有那種自私地發展出來的關于&ldquo自我&rdquo的觀念,也沒有決定性意義上的理智性。
相反女人的本質是奉獻性,是奉獻;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它就是非女人性的。
相當奇怪,沒有人能夠像一個女人那樣地腼腆(而這個詞正是出自針對女人的語言)、像一個女人那樣地幾乎是殘酷地挑剔而難伺候,而女人的本質卻是奉獻性,所有這些卻恰恰(這正是那奇妙的地方)從根本上說是&ldquo她的本質是奉獻性&rdquo的表現。
因為,恰恰是由于她在她的本質中攜帶有全部的女人性的奉獻性,所以大自然慈愛地賦予她一種本能,與這種&ldquo本能&rdquo的精妙性相比,那最深入的、最顯著地發展了的男人性的反思仿佛就是&ldquo烏有&rdquo。
女人的這種奉獻性,這種(如果我用希臘的方式來說)神聖的天賦和财富,實在是一種太偉大的&ldquo善的東西&rdquo而根本不應當被盲目地抛棄;然而卻沒有任何注目着的&ldquo人的反思&rdquo能夠有能力足夠敏銳地明察如何正确地使用它。
所以大自然關心着她:出于本能,她能夠盲目地比那最目光敏銳的反思看得更清楚;出于本能,她看出&ldquo她應當仰慕的東西&rdquo在哪裡、&ldquo她應當獻身于之中的東西&rdquo是什麼。
奉獻性是女人所具備的&ldquo那唯一的&rdquo,所以大自然作為保護者看護着她。
也是因此,女人性在一種變形之中才進入存在;在無限的腼腆性将自己在光輝中化身為女人的奉獻性時,它進入存在。
但是,&ldquo奉獻性是女人的本質&rdquo,這個事實又進入絕望,它又是絕望的外在方式。
在&ldquo奉獻性&rdquo中她失去了自己,并且隻有這樣她才是幸福的,隻有這樣她才是她自己;如果一個女人是幸福的而沒有獻身,就是說,沒有奉獻出她的自我&mdash&mdash不管她是将之奉獻給什麼,那麼,她就完全地是非女人性的。
男人也奉獻,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他就是一個糟糕的男人;但是他的自我不是&ldquo奉獻&rdquo(這是對于女性的實質性的&ldquo奉獻&rdquo的表達),他也不是通過&ldquo奉獻&rdquo(像女人在另一種意義上所做的)而得到他的自我,他有着他自己;他奉獻,但是他的自我還是留在他自己這裡作為一種關于&ldquo奉獻&rdquo的清醒意識,相反女人真正地将自己、将自己的自我投入到那她向之奉獻的東西中去。
如果現在這種接受她的奉獻的東西被去掉了,那麼她的自我也就消失了,并且她的絕望就是:不想要&ldquo是她自己&rdquo。
&mdash&mdash男人不是以這樣的方式奉獻的;而第二種形式的絕望也表達出&ldquo那男人的&rdquo:絕望地想要&ldquo是他自己&rdquo。
和&ldquo女人性&rdquo的絕望間的關系。
但是不要忘記:這裡所談不是關于向上帝的&ldquo奉獻&rdquo,或者&ldquo上帝-關系&rdquo,--對之我們将在第二部分中才讨論。
相對于上帝,像&ldquo男人-女人&rdquo這樣的差異就消失了,這時,對于男人正如對于女人:&ldquo奉獻&rdquo就是自我,并且通過&ldquo奉獻&rdquo而得到自我。
這種情況對于男人和對于女人都一樣,盡管通常在現實中的情況很可能是:女人隻有通過男人才使自己去和上帝發生關系。
[106]對克爾凱郭爾的腳注的注腳: 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希臘語:&kappa&alpha&tau&alpha&delta&upsilon&nu&alpha&mu&iota&nu(根據可能)。
&ldquo人的反思&rdquo: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相對于上帝,像&ldquo男人&mdash女人&rdquo這樣的差異就消失了]參看《加拉太書》(3∶28),保羅描述受洗信基督說:&ldquo并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
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稣裡都成為一了。
&rdquo [女人隻有通過男人才使自己去和上帝發生關系]《歌林多前書》(11∶3):&ldquo男人本不該蒙着頭,因為他是神的形像和榮耀,但女人是男人的榮耀。
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
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
并且男人不是為女人造的。
女人乃是為男人造的。
&rdquo [107]承受(Liden)。
[108]在丹麥文版中,在&ldquo那其他的&rdquo後面跟有一個括号,括号中是希臘語:&tau&omicron&epsilon&tau&epsilon&rho&omicron&nu(那其他的)。
[109][甚至有着&ldquo欲求着的狀态&rdquo,這個自我也還是一個&ldquo與格(Dativ)&rdquo]就是說,在欲求的時候,這個自我不是獨立的自我(主格),不是一個&ldquo想要什麼&rdquo的行為者,而是一個帶有兒童式的或者不反思的欲望的被動的接受者(與格)。
與格(dativ):一些印歐語系語言的語法格,如拉丁語和俄語。
在德語中&ldquo與格&rdquo是&ldquo第三格&rdquo。
在現代丹麥語和英語中,并不明顯地區分出與格和其他賓格,當然與格意義還是起着作用,在意義上相當于英語的to和for後面所跟的賓語。
比如說,在&ldquo那木匠給他兒子做了一個玩具&rdquo這個句子中,&ldquo他兒子&rdquo是句子成分中的與格成分。
後面的&ldquo賓格我(mig)&rdquo:丹麥語mig相當于英語me。
[110]賓格我(mig)。
[111]這裡,在&ldquo這種東西就被從他那裡剝奪掉了&rdquo中的&ldquo他&rdquo就是一個與格的&ldquo他&rdquo。
[112]這裡是一個動詞名詞化的&ldquo絕望&rdquo,為了不被誤解為簡單名詞&ldquo絕望&rdquo,我用&ldquo變得絕望&rdquo來強調它的動詞性。
[113]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quidnimis(過分)。
[114]逆轉性(Bagvendthed)。
[115]由于中文無法區分出過去時所以我在這裡增加一個&ldquo在之前&rdquo。
[116][以十塊錢的價錢,牧師引導他進入永恒]是指當時的這樣一種關系:牧師接收特定的費用來為屍體做禱告。
具體可參看《克裡斯提安四世丹麥法律》。
十塊錢,是指十塊丹麥國家銀行币。
十塊錢足足可用來支付牧師做一次講演。
[117]作為&ldquo悲劇的&mdash喜劇的&rdquo的關系中的一個面翻譯的話,就是&ldquo無限地喜劇的&rdquo。
[118]這裡的&ldquo在絕望&rdquo過去時,由于中文無法區分出過去時所以我在這裡增加一個&ldquo在之前本來&rdquo。
[119]《摩爾居民故事》(Molbohistorier)裡的故事有類似的情節,但是那個故事是農夫的新褲子被偷換了舊的所以認不出自己的腿。
[120]參看克爾凱郭爾的日記AA:12(1835):正如孩子要花很長時間才學會将自身與外在對象區分開,以這樣的方式,孩子要花很多時間才稍稍将自己與外部世界區分開,&hellip&hellip在更高的精神的層面裡,同樣的現象也以這樣的方式重複。
[121]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122][他自己]對家庭中的一家之主的固定稱呼;府邸的主人。
[123][關于&ldquo不朽性&rdquo的問題]指過去的關于靈魂的不朽性的全面的辯論。
比如說可以參看《終結中的非科學後記》(1846)和《基督教講演》(1848)。
[124]作為&ldquo可笑的&mdash可怕的&rdquo對立,我翻譯成&ldquo可笑的&rdquo。
作為&ldquo悲劇的&mdash喜劇的&rdquo的關系中的一個面翻譯的話,就是&ldquo喜劇性的方面&rdquo。
[125]作為&ldquo可笑的&mdash可怕的&rdquo對立,我翻譯成&ldquo可笑的&rdquo。
作為&ldquo悲劇的&mdash喜劇的&rdquo的關系中的一個面翻譯的話,就是&ldquo無限地喜劇的&rdquo。
[126]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德語:undringsumherliegtschönegrüneWeide(而四周環繞到處都是美麗的綠草坪)。
[undringsumherliegtschönegrüneWeide]引自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分。
第1479行(研究室場景)。
這裡靡菲斯特想要說服浮士德離開研究和思辨,讓他進入生活。
[127]這個&ldquo絕望的&rdquo是形容詞而不是所有格的名詞。
[128]就是說&ldquo人也并非在成長中擺脫幻覺&rdquo。
[129]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fuimus(我們曾經是)。
相應用語來自維吉爾(Virgil)的《埃涅阿斯紀》(Aeneid)。
[130]他是真正地絕望的。
而他之所以是真正的&ldquo無精神地絕望&rdquo,&mdash&mdash這恰恰是因為他以為自己不絕望并且永遠也不會再絕望。
他的&ldquo不絕望&rdquo幻覺正表明了他的絕望。
[131][蘇格拉底&hellip&hellip愛年輕人們]在柏拉圖的對話之中有許多處提到蘇格拉底對年輕人的愛。
克爾凱郭爾在《論概念反諷》(1841)以及《愛的作為》(1847)中談及這個。
[132]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futuro(在未來)。
[133]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præterito(在過去)。
[134]悔(Angeren)。
[135]&ldquo銷贓者&rdquo(Hæler)在丹麥語裡和&ldquo治療者(Heler)&rdquo同音,&mdash&mdash與&ldquo治療&rdquo(athele)音近。
[136]這裡這個&ldquo單個的東西&rdquo就是指前面的這個&ldquo某種塵俗的東西&rdquo。
[137]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toto(全然的)。
[138]這個&ldquo現實的&rdquo是一個形容詞。
[139]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toto(全然的)。
[140]這個&ldquo絕望&rdquo是動詞。
[141]丹麥語介詞Om的詞義本身之中包含有&ldquo為了達到&hellip&hellip&rdquo或者&ldquo&hellip&hellip以求&hellip&hellip&rdquo的意思,但是考慮到這種介詞的多義性無法被轉化到中文中,所以在正文中的大多數地方我将之翻譯為&ldquo關于&rdquo,而讀者們可以将之同時理解為&ldquo為求&rdquo、&ldquo環繞着&rdquo。
&ldquo為求(om)&lsquo那永恒的&rsquo的絕望&rdquo和&ldquo為求(om)&lsquo他自己/他的自我&rsquo的絕望&rdquo,等等。
[142][一種關于&ldquo那永恒的&rdquo或者對于其自己的絕望]就&ldquo關于&hellip&hellip的絕望&rdquo和&ldquo對于&hellip&hellip的絕望&rdquo的區别,可參看下面的對克爾凱郭爾腳注以及對其腳注的注腳。
[143]所以從語言上出發這樣說是對的:對于&ldquo那塵俗的&rdquo的絕望(機緣)、關于&ldquo那永恒的&rdquo,但是對于其自己的絕望;因為這個又是對于絕望的機緣的另一種表達,&mdash&mdash絕望在概念中總是關于&ldquo那永恒的&rdquo,而對于什麼東西人感到絕望則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人們對于那将人困陷在絕望中的東西感到絕望:對于自己的不幸事故、對于&ldquo那塵俗的&rdquo、對于巨大價值的喪失,等等;但是人們感到絕望是關于那(正确地理解的話)将人從絕望中解放出來的東西:關于&ldquo那永恒的&rdquo、關于自己的拯救、關于自身力量,等等。
在對自我的關系上,人們兩者都說及:對于和關于其自己絕望,因為自我是雙重辯證的。
這就是朦胧性&mdash&mdash特别是在所有低級形式的絕望中,并且幾乎是在每一個絕望着的人那裡:他是如此充滿激情地明确看見和知道&ldquo對于什麼東西他感到絕望&rdquo,但是對&ldquo這是關于什麼&rdquo的考慮則避開了他。
&ldquo痊愈&rdquo的前提條件一直就是這種回頭皈依;而純粹從哲學上看,這就成為一種非常微妙的問題:有沒有這種可能&mdash&mdash一個人能夠&ldquo是絕望的&rdquo并且完完全全地意識到&ldquo他是在關于什麼而絕望&rdquo。
[144][對于(over)&ldquo那塵俗的&rdquo的絕望(機緣)、關于(om)&ldquo那永恒的&rdquo]over标示了絕望的原因或者機緣,而om則指向絕望所牽涉到的、所關心的。
over和om都是丹麥語中的介詞根據不同的上下文聯系這over和om可以有不同的翻譯解釋,包括&ldquo對于&rdquo和&ldquo關于&rdquo。
而克爾凱郭爾所想在這裡強調的是,在他使用over(&ldquo對于&rdquo)時,絕望是為&ldquo那将人困陷在那絕望中的東西&rdquo感到絕望,而在他使用om(&ldquo關于&rdquo)的時候,絕望是為(無法達到)&ldquo将人從那絕望中解放出來的東西&rdquo而絕望。
就是說,在他使用over(&ldquo對于&rdquo)時,絕望包含有&ldquo不想要卻無法避免&rdquo的意義;而在他使用om(&ldquo關于&rdquo)時,絕望則包含有&ldquo想要卻得不到&rdquo的意義。
om的詞義本身之中包含有&ldquo為了達到&hellip&hellip&rdquo或者&ldquo&hellip&hellip以求&hellip&hellip&rdquo、&ldquo為求&rdquo、&ldquo環繞&rdquo等意思。
而over除了&ldquo對于&rdquo之外也有&ldquo在&hellip&hellip之上&rdquo的意義。
[145]這個&ldquo絕望&rdquo是動詞不定式。
[146]也可改寫為:他為求&ldquo那永恒的&rdquo而絕望。
[147]内閉性(Indesluttethed)。
[148]&ldquo脫口說出一切&rdquo,如果按原文直譯是:&ldquo讓一切跑出來。
&rdquo [讓一切跑出來]如同裹尿布的小孩大小便失禁。
在草稿(Pap.Ⅷ2B157,2)中,克爾凱郭爾這麼寫:&ldquo最初的童年階段,在這種狀态下這小孩子帶着可愛的爛漫讓一切跑出來,放在褲子裡,一種常常帶着自負自稱是&lsquo真相&rsquo或者&lsquo是真實的&rsquo的直接性,這也确實是真實的,就像&lsquo一個年長者不會在一有需要就馬上放在褲子裡而是稍稍等待&rsquo是一種不真實一樣。
&rdquo [149][持恒的社會性交往]當時有一個哥本哈根的俱樂部,叫作&ldquo持恒公民社交&rdquo。
1798年成立,其宗旨是&ldquo共同的愉快和相互間好的交往&rdquo。
該俱樂部安排舞會和晚餐,成員可以借用俱樂部的房間來比如說玩桌球之類。
[150][對于犯罪者的懲罰]關聯到對丹麥監獄制度的改革,監獄委員會在1841年提出了關于丹麥監獄是否應當按美國賓夕法尼亞的監獄制度那樣在丹麥推行隔離監獄。
有的人提出孤獨有益于罪犯進行深入的沉思,變得對于宗教易于接受。
[151]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horissuccesivis(一小時接着一小時地)。
[152][這些小時不是作為永恒來生活]暗指當時被翻譯成丹麥語的德國神學家欣滕尼斯的祈禱書《作為永恒來生活的小時》。
[153][複雜糾纏&hellip&hellip結頭]劇作學中的用法:糾葛,伏線,勾心鬥角的劇烈化。
[154]&ldquo思想自相纏繞的方式&rdquo,就是說,這方式,&mdash&mdash思想以這方式來自相纏繞。
[155]&ldquo關于&lsquo自我&rsquo的絕望&rdquo:亦即&ldquo為求&lsquo自我&rsquo的絕望&rdquo。
[156][理查三世為了避免聽見母親的詛咒時所使用的方式]指莎士比亞《理查三世》第四幕第四場。
理查三世用鼓聲來蓋沒他母親的說話聲。
[157]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omnibusnumerisabsoluta(在每一個方面完全無條件地)。
[158]也可以理解為:在虛構創作的意義上。
[159]災難(Katastrophen)。
[Katastrophen]災難。
這個詞在劇作學中的用法:關鍵性的轉折,通過這轉折,糾葛的結頭被解開。
[16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poetice〈以詩歌的方式,以虛構的方式〉。
[161][轉化]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之中常用到這個詞,概念根據理性的辯證性質會轉化為其對立面,于是真相就在一個更高的同一之中出現,這更高者保留了差異和同一。
[162]&ldquo關于&lsquo那永恒的&rsquo對于其自身的絕望&rdquo:&ldquo為求&lsquo那永恒的&rsquo而對于其自身的絕望。
&rdquo [163]&ldquo絕望的濫用&rdquo中的&ldquo絕望的&rdquo是形容詞,而不是名稱所有格。
[164]這個&ldquo作為&rdquo是&ldquo有所作為&rdquo的&ldquo作為&rdquo而不是&ldquo作為某某東西&rdquo的&ldquo作為&rdquo。
克爾凱郭爾著作《愛的作為》中的&ldquo作為&rdquo就是這個&ldquo作為&rdquo。
[165]承受(Liden)。
[166]&ldquo否定的自我&rdquo中的&ldquo否定的&rdquo是形容詞,而不是名稱所有格。
[167]&ldquo否定的自我&rdquo中的&ldquo否定的&rdquo是形容詞,而不是名稱所有格。
[168][在開始之中]指《創世記》(1∶1)&ldquo起初神創造天地&rdquo,以及《約翰福音》(1∶1)&ldquo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rdquo。
這裡的&ldquo起初&rdquo和&ldquo太初&rdquo,在丹麥語中都是&ldquoIBegyndelsen&rdquo,字面直譯就是&ldquo在開始中&rdquo。
[169]如果稍作日常用語式的修改,或可将之改譯為&ldquo作為無限的形式&rdquo,但是,必須強調出&ldquo是&rdquo和&ldquo成為&rdquo的區别,并且必須強調出他所借助的是一種行為&mdash&mdash&ldquo是無限的形式&rdquo。
[170][斯多葛主義&hellip&hellip不僅僅隻是考慮到那個宗派]就是說,不僅僅隻是想着哲學學派斯多葛主義,而是想着所有這樣一種類型&ldquo讓信者首先是構建他們自己的生活、從頭開始創造出自己&rdquo的人生哲學。
[171]&ldquo承受着的&rdquo也就是&ldquo被動的&rdquo。
比如說,在費希特的《科學理論》之中有着Tuend和Leidend的區别,一些中文譯本将Leidend翻譯為&ldquo被動的&rdquo。
[172]這個&ldquo承受&rdquo是動詞不定式。
[173][普羅米修斯從諸神那裡所偷盜來的火]在希臘神話中,提坦普羅米修斯從諸神那裡盜火給人類,為此他被釘在懸崖上,兀鷹每天啄食他的肝,而在夜晚肝又重新長好。
[174]亦即那将自我其分為&ldquo行為着的自我&rdquo和&ldquo承受着的自我&rdquo的過程。
[175]&ldquo自我的内容在任何一個瞬間都不是固定不變的&rdquo,嚴格意義上的翻譯應當是:&ldquo那自我所是的東西,在任何一個瞬間都不是固定不變的。
&rdquo因為考慮到不符合漢語習慣,所以改寫。
但是使用這個&ldquo内容&rdquo可以算是一種非法的概念使用。
[176][在同樣的程度上既作為一種解開的力量又作為一種捆綁的力量而起作用]見《馬太福音》(16∶19):&ldquo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
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
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rdquo [177][持恒地與空氣決鬥]見《歌林多前書》(9∶26)保羅這樣寫關于他自己:&ldquo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
&rdquo [178][心靈甯靜Ataraxi]心念的無動于衷,這是希臘人生哲學,尤其是犬儒主義、斯多葛主義和懷疑主義的至高美德。
[179]這裡的這個&ldquo苦難(Kors)&rdquo在丹麥文或者其他西文中是&ldquo十字架&rdquo所轉義出來的。
原始意義是&ldquo十字架&rdquo、&ldquo叉&rdquo等和X形有關的東西。
[180][某種會被基督徒稱為是&ldquo苦難&rdquo的東西、一種根本損害]一種關系、一種艱難、一種根本損害以及諸如此類,可以導緻麻煩、苦難,但人卻又不得不去耐心承受的東西。
比如說,保羅所談論的身上有刺或者肉體中刺。
[181]&ldquo否定的自我&rdquo中的&ldquo否定的&rdquo是形容詞,而不是名稱所有格。
[182]這裡的這個&ldquo實驗想象&rdquo是動詞(不定式)。
[183]普羅米修斯被釘在峭壁上。
[184]這裡的這個&ldquo苦難&rdquo又一次是&ldquo十字架&rdquo轉義出來的。
[185][肉體中刺]&ldquo肉體中刺&rdquo是克爾凱郭爾常用的喻語。
它刺激單個的人向那倫理的方向運動。
在《歌林多後書》(12∶7&mdash9)中保羅說:&ldquo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于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于自高。
為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
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rdquo [186]另外,提醒一下,在這裡,正是從這個觀點上我們會看出,在世界上有許多在&ldquo放棄&rdquo的名下衣冠楚楚地出現的東西,而這其實是一種類型的絕望,這種絕望:&ldquo絕望地想要&lsquo是其抽象的自我&rsquo、絕望地想要隻滿足于&lsquo那永恒的&rsquo并且能夠以此來對抗或者忽略在&lsquo那塵俗的&rsquo和&lsquo那現世的&rsquo之中的苦難&rdquo。
&ldquo放棄&rdquo的辯證法其實是這個:想要&ldquo是其永恒的自我&rdquo,并且考慮到某種确定的&ldquo在之中自我承受着苦難&rdquo的東西而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而同時用&ldquo它還可以消失在永恒性之中&rdquo來安慰自己,并且因此而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可以不去接受下&ldquo現世性&rdquo中的自我。
雖然自我在這種情形之下承受着痛苦,它卻不想承認這是自我的一部分。
就是說,不想信仰着地在這之下謙卑自己。
這樣,被看作是&ldquo絕望&rdquo的&ldquo放棄&rdquo在本質上是與&ldquo絕望地不想要是自己&rdquo不同的,因為它絕望地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但卻有着一個&ldquo單個情形&rdquo作為例外:考慮到這單個情形,它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
[187]存在(Tilværelsen)。
[188][依據于那荒謬的]這一表述在《重複》(1843)和《概念恐懼》(1844)之中都被用到,但尤其是在《畏懼與顫栗》(1843)和《終結中的非科學後記》(1846)中得到展開。
[189][對上帝一切都是可能的]見前面對這句話的注腳。
[190][幫助者]《希伯來書》(13∶6):&ldquo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
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rdquo [191]見《概念恐懼》第四章第二節。
&ldquo對&lsquo那善的&rsquo的恐懼。
&rdquo [192][&ldquo魔性的&rdquo這個詞在這裡是以純粹希臘意義來理解的]&ldquo魔性的(dæmoniske)&rdquo來自希臘語daimon,意為一種超人的生靈。
這裡是指把&ldquo魔&rdquo解讀為介于人與神之間的生靈。
[193]&ldquo内在性&rdquo,有時候我也會将之譯成&ldquo真摯性&rdquo。
[194]無所謂(Indifferents)。
[195][迷信故事之中穴居巨人通過一個沒有人能看得見的縫隙而消失]有可能是關于斯萊斯的山怪呂貝查爾(Rübezahl)的民間故事。
在穆莎伊斯的《德國民間童話》中的第三個傳說。
[196]内閉(Indelukke)。
[197]排外地(udelukkende)。
如果是按平常意義來翻譯這個詞的話,就是&ldquo純粹完全&rdquo或者&ldquo全然地&rdquo。
[198]在希臘神話中,坦塔羅斯因洩露天機被罰永世站在上有果樹的水中,想喝水時水就退走,想吃東西時那有着果子的樹枝即升高而使他無法達到。
[199]存在(Tilværelsen)。
[200]在這裡&mdash&mdash&ldquo将自己強加給它、強行使自己挑釁它,出于惡意而想要依附于它&rdquo中的三個&ldquo它&rdquo都是指那設定了自我的那種力量。
[201]就是說,與批駁的對象對得上号,而不是離題而不對口的批判。
[202]存在(Tilværel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