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緻死的病症”是絕望
關燈
小
中
大
一切都是可能的&rdquo,或者&ldquo一切都是可能的&rdquo是上帝;隻有在一個人的本質受到了如此的震撼以至于他通過懂得&ldquo一切都是可能的&rdquo而成為&ldquo精神&rdquo的時候,隻有在這種情況下他才是投身于上帝了的。
上帝的意志是&ldquo那可能的&rdquo,&mdash&mdash這使得我能夠祈禱;如果他的意志隻是&ldquo那必然的&rdquo,那麼人從本質上說就會和動物一樣的沒有語言表達能力。
而尖矛市民性,輕浮瑣屑性的情況則有所不同,盡管這在本質上也是缺乏可能性。
&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是&ldquo無精神性&rdquo,而決定論和宿命論則是精神之絕望;但是&ldquo無精神性&rdquo也是一種絕望。
&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缺乏&ldquo精神&rdquo的每一種定性而完全地癡迷于&ldquo那幾率可能的&rdquo[70],&mdash&mdash在之中&ldquo那可能的&rdquo隻有着其一小點的位置;這樣,它缺乏&ldquo去留意于上帝&rdquo的可能性。
沒有幻想,正如尖矛市民一向是如此,他生活在一種對于各種經驗的無足輕重的總和中:關于世事如何發生、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通常所發生的;另外這尖矛市民可以是啤酒店老闆或者首相。
以這樣的方式,尖矛市民失去了自己和上帝。
因為要&ldquo去留意于自己和上帝&rdquo,幻想就必須像秋千一樣地把一個人搖蕩到比&ldquo幾率性的不良氛圍&rdquo更高的位置,它必須把一個人拉出這不良氛圍;并且通過使得那&ldquo超越每一種經驗的足夠多[71]的東西&rdquo成為可能,而學會去希望和去畏懼,或者去畏懼和去希望。
然而,幻想是尖矛市民所沒有的,所不想要有的,所厭惡的。
于是在這裡沒有什麼助益。
而如果生活在某一時刻用各種驚怖來作為一種幫助來刺激他,并且這些驚怖超越了瑣碎經驗的鹦鹉學舌之智,那麼&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就絕望起來,&mdash&mdash這就是說,事情于是明了:那所發生了的事情就是絕望;對于&ldquo通過上帝能夠将一個自我拯救出這種确定的毀滅&rdquo這一點,&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缺少信仰的可能性[72]。
宿命論和決定論卻具備足夠的&ldquo幻想&rdquo去為求&ldquo可能性&rdquo而絕望[73],具有足夠的&ldquo可能性&rdquo去發現&ldquo不可能性”&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在無足輕重的瑣碎事務中找到安甯,順利或者坎坷,都一樣地絕望。
宿命論和決定論缺乏&ldquo去放松&rdquo和&ldquo去鎮靜緩解&rdquo的可能性,缺乏&ldquo去調劑安頓必然性&rdquo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作為&ldquo緩解&rdquo的可能性;&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缺少可能性,缺乏那作為&ldquo從無精神性之中覺醒&rdquo的可能性。
因為&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認為自己支配着可能性、把這種巨大的伸縮性騙入了&ldquo幾率性&rdquo的圈套或者瘋人院,認為自己已經将它抓了起來;它把&ldquo可能性&rdquo關在&ldquo幾率性&rdquo的牢籠之中,帶來帶去地展覽,自欺欺人地以為自己是主人,卻毫不留意到:正是因此,它把它自己捕捉起來而使自己成為了&ldquo無精神性&rdquo的奴隸,一切之中最可悲的東西。
因為這個:如果一個人在可能性中迷路,那麼他是帶着&ldquo絕望&rdquo的無畏在翩翩起舞;如果對于一個人,一切都變得必然,那麼,他就是被擠壓在絕望中,對&ldquo存在&rdquo感到力不從心;而尖矛市民性則是無精神地大獲全勝。
B在&ldquo意識&rdquo這個定性之下看絕望 意識的程度在上升之中,或者,意識的程度是相對于&ldquo絕望中持恒地上升的強度&rdquo的上升而上升;意識越多,絕望也就越強烈。
我們在任何地方都能看見這種情況,最清晰是在&ldquo絕望&rdquo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中。
魔鬼的絕望是最強烈的絕望,因為魔鬼是純粹的精神,并且因此也是絕對的意識和透明性;在魔鬼身上沒有任何能夠用來作為緩和借口的朦胧性,所以他的絕望是最絕對的對抗。
這是絕望的最大值。
絕望的最小值是一種狀态,這種狀态(在人之常情上人們可能會忍不住要說)在一種無辜性之中對于&ldquo這是絕望&rdquo根本一無所知。
在&ldquo無意識性&rdquo以這樣的方式處于最大值時,絕望就最少;将這樣一種狀态稱作&ldquo絕望&rdquo是否正确,這幾乎就像是一個辯證的問題。
a)&ldquo對&lsquo自己是絕望&rsquo一無所知&rdquo的絕望,或者對&ldquo擁有一個自我和一個永恒的自我&rdquo的&ldquo絕望的[74]無知&rdquo[75] &ldquo這種狀态仍還是絕望并且适合于被稱作絕望&rdquo,這是對那種被人們在最佳意義上稱作是&ldquo真理的固執性&rdquo的東西的一種表述。
真理是自己的和謬誤的标準[76]。
但是這種真理的固執性無疑是沒有得到注重,正如一般地說來人們也遠遠地不會把與&ldquo那真的&rdquo的關系、把&ldquo讓自己去與&lsquo那真的&rsquo發生關系&rdquo看作是最高的善,正如他們更遠遠地不會像蘇格拉底那樣地将&ldquo處于謬誤?&rdquo視作是最大的不幸[77];通常&ldquo那感官性的&rdquo在他們身上所占的比重遠遠要大于他們的理智性。
這樣,如果一個人看上去是幸福的、自欺欺人地以為自己是幸福的,然而如果在真相之光之下觀察他卻是不幸的,那麼,在通常情況下,他根本不會願意被從這種謬誤之中被強拉出來。
相反,他會感到惱恨,他把那拉他的人看作他仇恨最深的敵人,他把這拉他的行為看成是一種攻擊,以這樣一種方式看來甚至是某種接近于謀殺的行為,這叫作:謀殺他的幸福。
為什麼會如此?這是因為,&ldquo那感官性的&rdquo和&ldquo那感官性&mdash靈魂性的&rdquo完全地支配了他;這是因為,他生活在&ldquo那感官性的&rdquo的各種範疇中,比如說&ldquo那令人舒服的&rdquo和&ldquo那令人不舒服的&rdquo,他向&ldquo精神&rdquo、&ldquo真相&rdquo等說再見一路順風;這是因為,他感官性程度太高以緻沒有勇氣去大膽作為精神并忍受堅持作為精神[78]。
不管人們會是多麼的虛榮和自欺欺人,但是關于他們自己,他們常常卻隻具備非常貧乏的觀念,就是說,他們沒有關于&ldquo去是精神&rdquo、&ldquo去是人所能夠是的那絕對的&rdquo的觀念;但由于他們相互間的比較,他們卻是虛榮和自欺欺人的。
如果我們設想一幢房子,由地下室、廳層和一樓[79]構成,居住者們以這樣的方式居住進來或者被這樣地安置:在每層的居民之間有着或者被考慮安排了一種層次區别;而如果我們把&ldquo是人&rdquo[80]與一幢這樣的房子作比較的話,那麼很抱歉,這樣一種可悲而可笑的情形恰恰是大多數人的情形:他們在他們自己的房子裡甯可住地下室。
每一個人都是&ldquo靈魂&mdash肉體的&rdquo綜合并且天生有着&ldquo是精神&rdquo的禀賦,這是個建築;但是他甯願住地下室,這就是說,他甯願處在&ldquo那感官性的&rdquo的各種定性之中。
并且,他不僅僅是喜歡住地下室,而且他對于&ldquo住地下室&rdquo愛到這樣的程度,以至于如果有人建議他去住那空關着可由他任意使用的上層好房間(因為他所住的是他自己的房子),他就會變得惱恨。
不,這&ldquo處在謬誤之中&rdquo是人們所最不畏懼的;這完全不是蘇格拉底的方式。
對此,我們可以看一些這方面令人驚奇的例子,這些例子非常充分地說明了這種情況。
一個思想家建立起一個巨大的建築,一個體系,一整個包容了&ldquo存在&rdquo[81]和&ldquo世界曆史&rdquo的體系;而如果我們去觀察他的個人生活,那麼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這種可怕而可笑的情形:他自己并不住在這個巨大的、穹窿的宮殿裡,而是住在旁邊的一個工棚裡,或者一個狗窩裡,或者至多是在一個門房裡[82]。
如果有人提醒他留意這種矛盾情況,哪怕隻是說了一句話,他馬上就會覺得是受到了侮辱。
因為他不怕處在謬誤之中,隻要他能夠完成他的體系就行,他甯可借助于&ldquo處在謬誤之中&rdquo來完成這體系。
于是,&ldquo絕望了的人自己并不知道他的狀态是絕望&rdquo也無所謂,這與事情本身沒有什麼關系,他還是一樣地絕望。
如果絕望是一種谵妄,那麼,&ldquo一個人對此的不知&rdquo就隻是更多的谵妄,他另外還在&ldquo謬誤&rdquo之中。
無知性對于&ldquo絕望&rdquo的關系如同對于&ldquo恐懼&rdquo的關系(參看維吉利烏斯·豪夫尼恩希斯所著《概念恐懼》),&ldquo無精神性&rdquo的恐懼恰恰是在這種無精神的&ldquo安全性&rdquo上被辨認出來的[83]。
然而&ldquo恐懼&rdquo還是在根本之中,如此,&ldquo絕望&rdquo也在根本之中,并且,到了感性欺騙的魔法失效的時候,到了&ldquo存在&rdquo[84]開始蹒跚搖晃的時候,&ldquo絕望&rdquo也就馬上作為根本之中的東西而顯現出來。
如果絕望者對&ldquo他自己是絕望的&rdquo是無知的,那麼,與那自覺意識到這絕望狀态的人相比,他隻是距離&ldquo真相&rdquo和&ldquo拯救&rdquo更遙遠的一種否定性的東西[85]。
絕望自身是一種否定性,對之的無知是一種新的否定性。
但是為了達到真相,我們就必須走通每一個否定性;因為這裡的情形正像民間傳說之中所描述的&ldquo消除掉一種特定的魔法&rdquo:這出戲必須反溯地徹底向回演一遍,否則魔法就無法被消解[86]。
然而這隻是在一種意義上,在一種純粹的辯證意義上說是如此:與那自知絕望卻還是留在絕望中的人相比,那對其自身的絕望無知的人距離&ldquo真相&rdquo和&ldquo拯救&rdquo更遠;因為在另一種意義上,在倫理&mdash辯證的意義上,有意識地停留在絕望中的絕望者距離&ldquo拯救&rdquo更遙遠,既然他的絕望更強烈。
但是&ldquo無知性&rdquo,它距離&ldquo消除絕望&rdquo或者&ldquo使得絕望成為不絕望&rdquo實在太遙遠,以至于它相反可以是&ldquo絕望&rdquo的最危險的形式。
在&ldquo無知性&rdquo之中,絕望者(這對他自己是一種敗壞)以一種方式确保了自己不去留意于絕望的情況,這就是說,他在絕望的勢力之下是徹底安全的。
在對于&ldquo是絕望&rdquo的無知性中,這人距離&ldquo意識到自己是精神&rdquo是最遠的。
而這&ldquo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精神&rdquo正是絕望,這絕望是&ldquo無精神性”另外,這狀态要麼是一種完全的&ldquo死滅性&rdquo[87],一種僅僅是呆闆單調的生命;要麼是一種強力的生命,但它的秘密卻是絕望。
在後一種情況中,絕望者的情形如同消耗類病症患者[88]:正是在病症最嚴重的時候,他感覺最佳,并且把自己看成最健康的,可能其他人也覺得他健康矍铄。
這種形式的絕望(對絕望的無知性)在這世界裡是最普遍的了,是的,這被人們稱為是&ldquo世界&rdquo的,或者更确切地定性的話,被基督教稱為是&ldquo世界&rdquo的,亦即,&ldquo異教&rdquo和&ldquo在基督教中的那自然的人&rdquo,異教作為它在曆史上所曾經是和正是的情形,以及那在基督教中的異教,所有這一切恰恰是這種類型的絕望,是絕望,但它對之卻無所知。
無疑,就是在異教中和自然的人那裡也有着對&ldquo是絕望的&rdquo和&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的區分,這就是,他們談論絕望,仿佛隻是一些&ldquo單個的人&rdquo是絕望的。
但是這一區分就像異教和自然的人對&ldquo愛&rdquo和&ldquo自愛&rdquo所做的那種區分一樣地不可靠,&mdash&mdash在後者的區分中仿佛并非所有他們的這種&ldquo愛&rdquo在本質上都是&ldquo自愛&rdquo[89]。
然而,到這種不可靠的區分為止,進一步深入則是過去的和現在的異教和自然的人所無法達到的,因為這絕望的特征正是:對于&ldquo這是絕望&rdquo的無知。
由此我們很容易看出,審美意義所說的這個&ldquo無精神性&rdquo概念根本無法給出對于&ldquo什麼是絕望什麼不是絕望&rdquo的判斷尺度,附帶說一下,其實這也是理所當然;也就是說,既然我們在審美上無法決定&ldquo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神&rdquo,那麼,&ldquo那審美的&rdquo又怎麼會有能力去回答這樣一個對于它來說是根本不存在的問題呢!如果我們去否認,不管是各種異教文化全體[90]還是單個的異教徒,他們都曾完成過令人驚奇的偉業,這些偉業曾經并且還将激發詩人的靈感,如果我們去否認,異教世界展示了讓我們在美學上驚歎不已的各種例子,那麼,這種否認無疑就會是一種極大的愚蠢。
如果我們去否認,在異教文化的世界裡有着,并且自然的人也能夠有,一種富于最高審美享受的生活,這種生活以最有品味的方式來使用每一種造化所賜的恩惠,甚至讓藝術和科學去服務于&ldquo對享樂進行提高、美化和高尚化&rdquo,那麼,這種否認同樣也将是一種荒唐。
不,對&ldquo無精神性&rdquo的審美定性是無法為&ldquo什麼是絕望、什麼不是絕望&rdquo給出衡量尺度的;我們所必須使用的定性是倫理&mdash宗教的:&ldquo精神&rdquo,或者在否定的意義上:&ldquo對精神的缺乏&rdquo、&ldquo無精神性&rdquo。
每一個&ldquo人的[91]存在&rdquo,如果它不是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是&ldquo精神&rdquo或者相對于上帝自己意識到自己是作為&ldquo精神”每一個&ldquo人的存在&rdquo,如果它不是這樣透明地依據于上帝,而隻是朦胧地停留和沉迷在某種抽象普遍的東西中(國家、民族,等等),或者在對于它的&ldquo自我&rdquo的昏昧不解中把它的各種能力看成是作用力而不是從更深的意義上自覺意識到&ldquo他是從哪裡得到這些能力的&rdquo、把他的&ldquo自我&rdquo看成是一種不可名狀的&ldquo某物&rdquo(如果這&ldquo自我&rdquo要去被内在地理解的話);&mdash&mdash每一個這樣的存在,哪怕它達到了最令人驚歎的奇迹,哪怕它解釋了整個&ldquo存在&rdquo[92],不管它在審美的意義上怎樣強烈地享受着生活:每一個這樣的存在仍還是絕望。
在那些古代的教堂神甫們談論到&ldquo異教文化的美德是燦爛的罪惡&rdquo[93]時,所說的就是這個;他們認為異教文化的内在是絕望,異教徒不自覺到自己面對上帝是&ldquo精神&rdquo。
也正是因此(我将把這個作為一個例子來引用,而另外它與這裡的整個考究還有着一種更深的關系),對于自殺行為,異教徒所作出的判定明顯地是輕率的,是的,簡直是在贊美自殺[94];而對于&ldquo精神&rdquo來說,自殺&mdash&mdash這樣突然逃出&ldquo存在&rdquo[95],這種對上帝的反叛,是一種最決定性的罪[96]。
異教徒缺乏精神對自我的定性,所以這樣判定自殺[97];而一個這樣做的異教徒,他卻在道德上嚴厲地譴責偷盜、不貞,以及諸如此類。
他缺乏對于自殺的觀點,他缺少&ldquo上帝&mdash關系&rdquo和&ldquo自我”純粹站在異教的立場上考慮,自殺是無關緊要的事情,是那種每一個人隻要他願意就能做的事情,因為這與任何别人都無關。
如果是要從異教文化的立場來勸誡人不要自殺,那麼這就必定是繞一個很大的圈子來顯示自殺使得人破壞了他對于他人的義務關系[98]。
異教徒完全地避開自殺中的關鍵:這自殺正是一種對于上帝的犯罪[99]。
所以人們不能夠說&ldquo自殺是絕望&rdquo,這說法是一種缺乏思想的倒置論證法[100];人們可以說&ldquo異教徒如此地以他的這種方式判定自殺&rdquo是絕望。
然而,區别還是存在着并且會繼續存在下去,在嚴格意義上的異教與基督教世界中的異教之間有着一種質的區别,對于這種區别,維吉利烏斯·豪夫尼恩希斯在&ldquo恐懼&rdquo的問題上提請過人們注意:異教固然缺乏&ldquo精神&rdquo,但是它被定性為向着&ldquo精神&rdquo的方向的,而那在基督教世界之中的異教缺乏&ldquo精神&rdquo并且向着一種背離着&ldquo精神&rdquo的方向,或者說是通過一種離棄而缺乏&ldquo精神&rdquo,所以它在最嚴格的意義上是一種&ldquo無精神性&rdquo[101]。
b)自己意識到&ldquo是絕望&rdquo、自己意識到&ldquo擁有一個在之中有着&lsquo某種永恒的東西&rsquo的自我&rdquo,并且在這時要麼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要麼絕望地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的絕望[102] 在這裡我們當然要作出這樣的區分:那自己意識到自己的絕望的人,對于&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是不是具有真正的觀念。
固然一個人能夠根據他所具備的觀念去說自己是絕望的&mdash&mdash這沒有錯,并且在&ldquo他是絕望的&rdquo這個問題上他也可以是對的,但是他還是有一樣東西沒有說:他對絕望有着一種真實的觀念;&mdash&mdash在人們用那真實的觀念觀察了他的生命之後,有可能會說:在根本上你遠遠地比你自己所知更絕望,絕望在你内心中比你自己所知遠遠要更深地紮着根。
如此(讓我們回顧前面的文字)就是異教徒的情形,如果他與其他的異教徒作比較而把自己看成是絕望的,就&ldquo他是絕望的&rdquo而言,無疑他是對的,但是如果他認為其他那些人不是絕望的,那麼他就是不對的,這就是說,關于絕望他沒有真實的觀念。
對于那被意識到的絕望,一方面要求有關于&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的真實觀念。
另一方面則要求對自身的明了性,就是說,明了性和絕望因此能夠在一起被考慮。
對于&ldquo一個人是絕望的&rdquo的自身明了性能夠在怎樣的程度上完美地與&ldquo是絕望的&rdquo結合為一體,就是說,這一&ldquo認識&rdquo和&ldquo自我認識&rdquo的明了性是否就這樣地可以将一個人從絕望中拉出來,使得他自己對于自己是如此地可怕乃至他停止&ldquo是絕望的”&mdash&mdash這是我們在這裡所不想要去決定的,我們甚至根本不想作出這方面的嘗試,因為在以後[103]我們會安排出一整個這方面的考察。
但是不去把思路進一步推到這種辯證的極端,在這裡我們隻是指出:正如意識對于&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的明了程度能夠是非常不同的,意識對于它自己的狀态&mdash&mdash&ldquo它是絕望&rdquo的明了程度也是如此。
現實之中的生命太複雜多樣,所以無法去單純地展示出這樣的一些抽象的對立面,比如說那介于&ldquo完全無知于自己是絕望&rdquo的絕望和&ldquo完全意識到自己是絕望&rdquo的絕望之間的對立。
在最通常的情況下,絕望者的狀态可能會是一種對于他自己的狀态的半蒙昧感,&mdash&mdash當然這之中還是又有着複雜多樣的細微差别的。
他可能會這樣地在一定的程度上知道自己&mdash&mdash&ldquo他是絕望的&rdquo,他在自己身上感覺到這個,正如一個人在自己身上感覺到有一種疾病在自己體内,但是他不想去确實地承認這病症是怎樣的一種。
在一個瞬間裡他幾乎很清晰地看見,他是絕望的;但是在另一個瞬間他又覺得他的不舒服是有着别的原因,這原因是在于某種外在的東西、在他之外的&ldquo某物&rdquo,而如果這外在關系改變了,那麼他就不是絕望的。
或者,也許他可以通過消遣娛樂或者别的方式,比如說通過用工作和忙碌來作為分散注意力的手法來努力為自己保存一種對于他自己的狀态的朦胧感,然而卻又是以這樣的方式,他如此如此地做他所做的事情,他并不完全清楚為什麼他如此如此地做,&mdash&mdash他這樣做是為了得到朦胧感,而這卻是他所不完全明了的。
或者,也許他甚至自己意識到,他這樣工作是為了讓自己的靈魂沉浸到朦胧之中,他帶着一種特定的敏銳和聰明的盤算、帶着一種心理學意義上的洞察力去這樣做,但是在更深刻的意義上卻并非明确地自覺到&ldquo他在做什麼&rdquo、&ldquo他的行為有多麼絕望&rdquo等等。
在所有的朦胧和無知之中有着一種認識和意志間辯證的相互影響,并且因為&ldquo單純地強調認識&rdquo或者因為&ldquo單純地強調意志&rdquo,人們都會在對一個人的解讀中出錯。
但是,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指出的,意識的程度強化絕望。
一個人在他仍停留在絕望中的情況下所具備的對于絕望的觀念越是真實,在他仍停留在絕望中的情況下越是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絕望的,那麼,在同樣的程度上,絕望也就越強烈。
如果一個人認識到&ldquo自殺是絕望&rdquo,并且在相應的方面對&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有着真實的觀念,如果一個這樣的人自殺,那麼他的絕望要比一個自殺而對&ldquo自殺是絕望&rdquo沒有真實觀念的人更強烈;但是相反如果他沒有這真實的觀念的話,那麼他對&ldquo自殺&rdquo的不真實觀念則是相對比較不強烈的絕望。
在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自殺,他對自己的意識(自我意識)越明确,那麼,與另一個人相比,如果這另一個人的靈魂與他的靈魂相比是處在一種迷惑和朦胧狀态中,他的絕望也就越強烈。
現在,在下面的文字之中我将對&ldquo被意識到的絕望&rdquo的兩種形式作出這樣的考察:我同時也将在關于&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的意識中和在關于&ldquo一個人的狀态是絕望&rdquo的意識中,展示出一種上升,或者,換一個同樣是有決定性意義的角度:我将在關于自我的意識中展示出一種上升。
但是,&ldquo是絕望的&rdquo的對立面是&ldquo去信仰&rdquo,所以,在前面的文字中被作為表述公式而提出的那些東西也就完全是對的,這種表述公式描述了一種&ldquo在之中完全沒有絕望&rdquo的狀态,并且它也是對于&ldquo去信仰&rdquo的表述公式:在&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中,并且在&ldquo想要是自己&rdquo中,&ldquo自我&rdquo透明地依據于那設定了它的力量。
(參見甲A) 壹)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ldquo軟弱性&rdquo的絕望 這種形式的絕望被稱作是軟弱性的絕望,于是這之中已經包容了對于第二種形式(貳)&mdash&mdash絕望地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mdash&mdash的反思。
于是,這隻是相對的對立面。
如果完全沒有對抗[104],就不會有絕望;并且在&ldquo不想要是&rdquo這個表達詞本身之中也有着對抗。
在另一方面,甚至絕望之最高對抗也永遠無法離開軟弱性而存在。
差異隻是相對的。
這一種形式可謂是&ldquo女人性&rdquo的絕望,那另一種則可謂是&ldquo男人性&rdquo的。
[105][106] 1)對于&ldquo那塵俗的&rdquo或者對于某種塵俗的東西的絕望 這是純粹的直接性,或者包含有一種&ldquo量的自我反思&rdquo的直接性。
&mdash&mdash這裡沒有任何關于自我、關于&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或者關于&ldquo所處狀态是絕望&rdquo的無限的意識;絕望是一種單純的承受[107],一種對于&ldquo外在性&rdquo之壓力的屈服,它絕對不是作為行為而發自内在地出現的。
之所以在&ldquo直接性&rdquo的語言中出現諸如&ldquo自我&rdquo、&ldquo絕望&rdquo這樣的用詞,那是由于一種對于語言的(如果人們願意這樣說)無辜的濫用,一種字詞的遊戲,就好像小孩子們玩打仗遊戲。
直接的人(隻要&ldquo直接性&rdquo能夠完全沒有任何反思地在現實中出現)隻是在靈魂的意義上得以定性的,他的&ldquo自我&rdquo、他自己隻是一種在現實性和塵俗性的範圍裡的伴随物,處在與&ldquo那其他的&rdquo[108]的直接關聯之中,并且隻具有一種&ldquo仿佛在之中有着某種永恒的東西&rdquo的幻覺表象。
這樣,&ldquo自我&rdquo直接地和&ldquo他者&rdquo聯系在一起,有着願望的、欲求着的、享受着的等,但是被動的狀态;甚至有着&ldquo欲求着的狀态&rdquo,這個自我也還是一個&ldquo與格&rdquo[109],如同小孩子的&ldquo賓格我&rdquo[110]。
它的辯證法是:&ldquo那令人舒服的&rdquo和&ldquo那令人不舒服的”它的概念是:幸福、不幸、命運。
現在,有某事發生,有某事沖擊(沖&mdash向)這個直接的自我,這件&ldquo某事&rdquo把自我帶進了絕望;換一種方式這情形不會出現,因為自我在其自身之中沒有任何反思,那&ldquo帶進絕望的東西&rdquo必須是外來的,并且這絕望隻是一種單純的承受。
如果某種東西是這&ldquo直接的人&rdquo的生命的源泉,或者(如果他還是有着一小點内在反思)在某種東西之中有着一部分是他所特别依附的,那麼,因為&ldquo命運的一個打擊&rdquo,這東西就被從他那裡剝奪掉了[111],簡言之:他成為(他稱此為)不幸的,就是說他身上的&ldquo直接性&rdquo受到這樣一種挫折以至于無法對自己進行再生産:他絕望了。
或者,雖然這是一種在現實中很罕見的情形,但是辯證地看則确實如此:通過那種被&ldquo直接的人&rdquo稱作是&ldquo太大的幸福&rdquo的東西,這&ldquo直接性&rdquo的&ldquo變得絕望&rdquo[112]出現了;就是說,直接性就其自身而言是一種巨大的脆弱性,并且,每一個對它提出反思要求的過分[113]都将它帶入絕望。
這樣,他絕望,這就是說,通過一種奇怪的&ldquo逆轉性&rdquo[114]并且在一種與自身有關的完全神秘化中,他将之稱為&ldquo去絕望&rdquo。
然而,&ldquo去絕望&rdquo是&ldquo去喪失那永恒的&rdquo,&mdash&mdash這喪失是他所不談及的,是他夢不見的。
喪失&ldquo那塵俗的&rdquo,這就其本身而言不是&ldquo去絕望&rdquo,但是這卻是他所談論的,并且他将之稱作&ldquo去絕望&rdquo。
他所說的東西在一定的意義上是真實的,隻是,這并非是在他所以為的那種意義上的&ldquo是真實的”他處在一種逆轉的狀态中,并且他所說的東西必須被逆轉地理解:他站在那裡,一邊解釋着&ldquo他是絕望的&rdquo,一邊卻指着那不是&ldquo去絕望&rdquo的東西;然而事實上所發生也确是如此:&ldquo絕望&rdquo就在他的背後隻是他對之一無所知。
這就好像,如果一個人站在那裡背對着市政樓和法庭,卻指向自己所面對的地方說:前面就是市政樓和法庭;這人說對了,它是在前面,&mdash&mdash如果他轉過身來的話。
他不是絕望的,他絕望這說法不是真實的,然而他還是說對了,因為他說他絕望。
但是他稱自己是絕望了的,他把自己看成是死了,看成是自己的一個影子。
然而他卻沒有死,在這人身上(如果人們願意這麼說)還有着生命。
如果一切如此地突然被改變,一切外在的都變了,并且願望得到實現,那麼,在他身上就又會有生命回來,于是直接性就又挺立起來,并且他又重新開始生活。
但這是&ldquo直接性&rdquo所知道的唯一的掙紮方式,它唯一知道的:去絕望和昏倒,&mdash&mdash然而一切之中它所知得最少的恰恰是關于&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
它絕望和昏倒,并且它一動不動地躺在那裡仿佛它已經死去,一種如同&ldquo卧死伺機&rdquo的把戲;&ldquo直接性&rdquo的情況如同某些低級動物種類,它們除了靜卧裝死之外沒有任何别的武器或者防衛手段。
然而時間流逝,如果在外在的世界裡出現幫助,那麼也有生命又重新來到這絕望者的身上,他在他停止的地方重新開始,在之前他不是[115]一個自我并且他也沒有成為一個自我,而現在他繼續生活,隻是直接地被定性。
如果&ldquo外在性&rdquo的幫助不出現,那麼在現實之中常常發生着一些别的。
那麼,還是有生命又進入這個人,但是他說&ldquo他永遠也不再會成為他自己&rdquo。
他現在得到了一點對于生活的理解,他學着模仿那些其他人&mdash&mdash學他們是以怎樣方式生活的,并且現在他也如此地生活。
在基督教世界中,他也是一個基督徒,每個星期天上教堂,聆聽和理解牧師,甚至他們相互理解對方;他死去;以十塊錢的價錢,牧師引導他進入永恒[116]&mdash&mdash但是他不曾是一個&ldquo自我&rdquo,他沒有成為自我。
這種形式的絕望是: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或者更低級的: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一個自我”或者最低級的:絕望地想要&ldquo是一個别人而非自己&rdquo,希望一個新的自我。
從根本上說,直接性不具備自我,它不認識自己,也同樣地不能再重新認識它自己,所以通常就終結在童話般的東西之中。
在直接性絕望的時候,它甚至沒有足夠的自我去願望或者夢想&ldquo他終于還是成為了&lsquo他所沒有成為的東西&rsquo&rdquo。
&ldquo直接的人&rdquo通過另一種方式來幫助自己,他願&ldquo是一個别人&rdquo。
通過觀察各種直接的人,我們将很容易确定這一點;對于他們,在絕望的瞬間再也沒有什麼别的願望能夠比這個更強烈了:&ldquo成為了一個别人&rdquo或者&ldquo去成為别人&rdquo。
每一次遇上這樣的情況,我們都無法不為這樣一個絕望者感到好笑,按人之常情來說,他雖然絕望,但卻仍非常無辜。
這樣的一個絕望者在通常就是無限地滑稽可笑的[117]。
我們設想一個自我(在上帝之下沒有别的東西是能夠像&ldquo自我&rdquo那樣地永恒的),然後設想一個自我有了一個突發奇想而考慮&ldquo它成為一個其他而非自己&rdquo這種情況是不是可能。
然而如果有一個這樣的絕望者,如果他的唯一願望是這種&ldquo一切瘋狂的變化之中最瘋狂的&rdquo,那麼他就會愛上這種想象:這變化将能夠像人換衣服套裝那樣輕易地達成。
因為&ldquo直接的人&rdquo不認識自己,他隻是完全細節性地以衣服來認識自己,他認識(并且在這裡又是無限的可笑)這&ldquo自己&rdquo在外在性上具有一個自我。
我們很難找到更可笑的混淆了;因為一個自我恰恰是無限地不同于&ldquo外在性&rdquo。
現在,既然整個外在性對于&ldquo直接的人&rdquo來說是被改變了,并且在之前本來他是在絕望[118],那麼這時他向前走一步,他如此想&mdash&mdash這成為他的願望:如果我成為另一個人、讓我自己得到一個新的自我,會怎麼樣。
是啊,如果他成為另一個人&mdash&mdash難道那樣他還會重新認出他自己嗎?人們講關于一個農夫的故事[119]:這個農夫赤腿來到京城;并且他得到了很多錢,所以他能夠為自己買一雙長統襪和鞋子;盡管這樣他還是剩下很多錢,所以他能夠喝醉酒。
人們說:在他喝醉了酒之後回家的路上,他躺倒在公路上睡着了。
然後有馬車經過,車夫向他喊着,他必須讓開,否則的話馬車會碾過他的腿。
這個醉農夫醒過來并且朝他自己的腿看去,由于那長統襪和鞋子他無法認出它們是自己的腿,這時他說:車夫隻管駕駛,那不是我的腿。
在&ldquo直接的人&rdquo絕望的時候,他的情形就是如此,要不帶喜劇性而又真實地描述他是不可能的,用這種難懂的語言來談論自我和絕望(如果要我自己說的話)這已經是一種特别的技藝了。
在直接性被設想為擁有一種自我反思的時候,絕望就得到了某種修正;更大程度上的關于&ldquo自我&rdquo的意識出現了,并且由此也就有更大程度上的關于&ldquo絕望是什麼&rdquo和關于&ldquo一個人的狀态是絕望&rdquo的意識;這時,如果一個這樣的人談論&ldquo是絕望的&rdquo,那麼在這種談論中就出現了某種意義;但是這絕望在本質上是&ldquo軟弱性&rdquo的絕望,是&ldquo承受”它的形式是&mdash&mdash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
與純粹的&ldquo直接性&rdquo比較,這裡我們就馬上看出了進步:絕望并非總是通過一種沖擊、通過&ldquo發生了什麼&rdquo而出現,而是能夠通過自我反思本身而被達成;這樣如果有&ldquo絕望&rdquo在,那麼它就不僅僅是&ldquo承受&rdquo或者俯伏于&ldquo外在性&rdquo之下,而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的&ldquo自我活動性&rdquo,行為。
我們知道,這裡有着一定程度的自在反思,就是說一定程度的&ldquo對于其自我的深思默想”從這種&ldquo一定程度的自在反思&rdquo出發,&ldquo區分之行動&rdquo[120]開始了,在這行動之中&ldquo自我&rdquo注意到自己是本質地不同于外部世界、外在性以及這外在性對自我的影響。
但這隻是在一定的程度上。
在那帶着&ldquo一定程度的自在反思&rdquo的自我這時想要去接管這&ldquo自我&rdquo時,它就可能會在&ldquo自我&rdquo的結構、在&ldquo自我&rdquo的必然性之中遭遇到某種麻煩。
因為,正如沒有任何&ldquo人的[121]肉身&rdquo是完美的肉身,也沒有任何&ldquo自我&rdquo是完美的。
不管這種麻煩是什麼,他都會因為這種麻煩而瑟縮。
或者,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這發生的事情為他帶來一種對&ldquo直接性&rdquo的更深刻的決裂&mdash&mdash比起他通過他的反思而達到的那種脫離還要嚴重;或者他的幻想發現一種可能性,而一旦這可能性出場,它就成為與&ldquo直接性&rdquo的決裂。
于是他絕望。
與&ldquo自恃獨斷&rdquo的絕望相反,他的絕望是&ldquo軟弱性&rdquo的絕望、&ldquo自我&rdquo的承受;但是借助于他所具備的這種&ldquo一定程度的自在反思&rdquo,他嘗試着捍衛他的&ldquo自我&rdquo&mdash&mdash在這一點上他又是不同于純粹的直接性的人。
他明白,這種&ldquo放出自我&rdquo不過是一種虧盈的周轉;他不像&ldquo直接性的人&rdquo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因為遇到打擊而中風,相反,借助于&ldquo反思&rdquo,他明白,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他會失去的東西有很多;他作出承認,他有能力這樣做,為什麼?因為他在一定的程度上将他的自我和&ldquo外在性&rdquo分離開了,因為他對&ldquo在自我之中還是必定會有某種永恒的東西&rdquo有着一種朦胧的觀念。
然而,他如此地掙紮卻徒勞;他所遭遇到的麻煩要求一種對全部直接性的決裂,而對此他不具備自我反思或者倫理的反思;他不具備對一個&ldquo通過對一切外在事物的無限的抽象而赢得的自我&rdquo的意識;&mdash&mdash這樣的一個自我,與&ldquo直接性&rdquo的穿着外衣的自我正相反,這個赤裸裸的抽象自我是&ldquo無限的自我&rdquo的第一形式,并且,在一個&ldquo自我&rdquo接手它的現實自我及其麻煩和優勢的過程中,它也是推動這整個過程向前發展的東西&mdash&mdash,對這樣一個自我的意識是他所不具備的。
這樣,他絕望,而他的絕望是: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
相反,那可笑的&ldquo想要是一個别人&rdquo無疑并沒有在他身上發生;他維持着對他的&ldquo自我&rdquo的關系,相應地,&ldquo反思&rdquo将他和&ldquo自我&rdquo聯系在了一起。
不過這時,他相對于自我的情形就好像是一個人相對于其居所的情形(喜劇性的方面在于:自我對于它自己的關系卻不是一個人對于其居所的那種松散随便的關系),這居所讓人感到厭憎,因為在之中有着油煙,或者随便是因為什麼原因;這樣他就離棄它,但是他卻不走出去,他不去一個新的居所定居,他繼續把這舊的看作是他的居所;他盤算着這令他厭憎的情況會重新消失。
絕望者的情形便是如此。
隻要他與他的自我間的關系還有着這種麻煩,他就(用特别精辟的話說)不敢回歸他自己,他不想要&ldquo是他自己”而想來這情況會過去,事情可能會變化,陰沉的可能性或許将被忘記。
因此,隻要這種情況還在持續,他有時偶爾也會(所謂是)拜訪他自己,看看變化有沒有發生。
而一旦變化出現了,那麼他就又搬回家,&ldquo重新是他自己&rdquo,他這麼說;然而這隻說明了他在他從前停止的地方重新開始,他曾經如此&ldquo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個自我&rdquo并且也并沒有成為更多。
但是如果沒有變化發生,那麼他就以另一種方式來幫助自己。
本來,他應當是沿着&ldquo向内心之路&rdquo向前去,在真正的意義上成為自己,但是現在他轉向完全地離開這條通向内心的路。
這整個關于自我的問題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成為他靈魂的背景上的一道作裝飾的假門,這門裡面是虛無。
他接手了那些在他的語言中被他稱作是&ldquo他的自我&rdquo的東西,就是說,他所得到的各種能力、各種技藝等;然而他卻是以一種向外的意向來接手所有這一切,這時,他的意向是對着&ldquo那外在的&rdquo,對着那些被稱作是生活、&ldquo現實的、忙碌活躍的生活&rdquo的東西;他非常謹慎地對待他自己所具有的那一點點的&ldquo自在反思&rdquo,他怕背景中的東西又會重新出現。
然後他成功地将之一點一點地忘記;随着年華的流逝,他覺得這幾乎是可笑的,特别是在他與一些其他&ldquo對現實生活有着鑒賞力和适應性&rdquo的有着才幹而勤勉的人們有了很好的交往的時候。
好極了!現在他,如同小說中所寫的,已經幸福地結婚多年了,一個活躍而進取的丈夫、父親和公民,甚至還可能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家裡,在他的府邸,仆人們稱他為&ldquo他自己&rdquo[122];在城裡他和顯要頭面人物們共處;他的行為外觀是連帶着他的個人社會地位,或者連帶着他這種地位的人所具的體面,這就是說,這是一個根據其身份外觀來看的一個人物。
在基督教世界中他是一個基督徒(與&ldquo在異教文化中他将是異教徒&rdquo、&ldquo在荷蘭他将是荷蘭人&rdquo有着完全同一種意義),屬于那些相當有修養的基督徒中的一個。
關于&ldquo不朽性&rdquo的問題[123]常常使得他陷于深思,他也不止一次地去問了牧師:是不是存在這樣一種不朽性,是不是人真的能夠重新認出自己;這些問題,對于他來說必定是會引發出一種完全特殊的興趣,既然他沒有&ldquo自我&rdquo。
要真實地描述這一類絕望而不摻雜進一定的諷刺性的内容是不可能的。
可笑的方面[124]是在于他想要談論&ldquo已經絕望了”可怕的方面則在于:在他自己認為&ldquo克服了絕望&rdquo之後,他的狀态正是絕望。
在理想的意義上理解的話,那得到了這世界裡這麼多的贊美的&ldquo生活之睿智&rdquo、所有那魔鬼的大量良言智語和&ldquo等待時機再看&rdquo和&ldquo随遇而安&rdquo和&ldquo忘記它吧&rdquo,都是以一種在&ldquo從根本上說危險在哪裡、從根本上說危險是哪一個&rdquo問題上的徹底無知為基礎的;&mdash&mdash這是無限地可笑的[125]。
而這一倫理上的無知則又是那可怕的東西。
對于&ldquo那塵俗的&rdquo或者對于某種塵俗的東西的絕望是絕望的普遍類型,而特别是屬于第二種形式,作為帶有一種量的&ldquo自在反思&rdquo的直接性。
這絕望被斟酌反思得越深刻,它就越是罕見或者罕發于這個世界。
但是,這證明大多數人根本就還沒有特别地深入到&ldquo去絕望&rdquo之中,而絕不是反過來證明他們不絕望。
生活在&ldquo精神&rdquo這個定性之下的人非常少,哪怕隻是勉強地算生活在精神這個定性之下;哪怕隻是在這生命中作出嘗試的,這樣的人也并不多,而且在那些作嘗試的人中又有許多半途而廢。
他們沒有學會&ldquo去畏懼&rdquo,沒有學會&ldquo去應當&rdquo&mdash&mdash無所謂事情将會是怎樣,無限地無所謂不管還會發生其他什麼。
所以他們不能忍受那對于他們自己來說已經是一種矛盾的事物,這矛盾在外部世界的反光中則顯得遠遠地要更耀眼,以至于&ldquo關懷自己的靈魂&rdquo和&ldquo想要是精神&rdquo在這個外部世界裡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對時間的浪費,一種無法得到辯護的時間浪費,如果可能,應當以民法來對之進行懲罰,在每一次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時都以鄙夷和蔑視來對之懲罰,作為一種對人們的背叛、作為一種&ldquo瘋狂地以虛無來充填時間&rdquo的對抗性的精神錯亂。
然後,在他們的生命中有一個瞬間,呵,這是他們的最好時光,這時他們倒是開始向内心轉向,朝着内心的方向。
然後他們走向那最初的各種艱難,在那裡他們離開了原定的道路;對于他們仿佛是這路引向一種無告無慰的荒漠&mdash&mdash而四周環繞到處都是美麗的綠草坪[126]。
于是他們在四周尋找開去,并且馬上忘卻他們那一段最美好的時光,呵,并且忘卻了它,仿佛它是一種孩子氣。
同時他們還是基督徒&mdash&mdash因牧師們擔保了他們靈魂得救而得到了心靈安甯。
正如前面所說,這種絕望是最普遍的,它普遍到了這樣的程度,以至于人們僅僅由此可以為自己解說出那人際間相當普遍的看法來:&ldquo絕望&rdquo該是某種屬于青春的東西,某種隻在年輕時代出現的東西,而不屬于這個成熟的人&mdash&mdash他已經到了有審慎判斷力的年齡。
這是一種絕望的[127]謬誤,或者更正确地說一種絕望的錯誤判斷,這種錯誤判斷忽略了(&hellip&hellip忽略了,是這樣的,而更糟糕的是,它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它所忽略的東西卻幾乎是那關于人類所能說及的東西中的最美好的;因為更經常有着比這遠遠還要更糟糕的事情發生):從本質上看,大多數人事實上在他們的整個生命中從來就不曾發展得超出他們在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所曾經是的那樣一種&ldquo摻雜有一小份&lsquo自在反思&rsquo的直接性&rdquo。
不,絕望其實不是什麼隻出現在年輕人身上的東西,某種人們通過成長而自然而然地就擺脫的東西&mdash&mdash&ldquo正如人們在成長中擺脫幻覺&rdquo。
而人也并非是如此[128],盡管有人愚蠢到了如此地步而去這樣以為。
相反,人們太頻繁地能夠遇到男人女人和老人們有着孩子氣的幻覺,絲毫不遜色于任何年輕人。
但是,人們忽略了,幻覺在本質上有着兩種形式:&ldquo希望&rdquo的和&ldquo回憶&rdquo的幻覺。
青春有着&ldquo希望&rdquo的幻覺;而年長者則有&ldquo回憶&rdquo的幻覺,但是正因為他是在幻覺之中,他對幻覺的觀念也就是完全片面的,他以為幻覺隻是&ldquo希望&rdquo的幻覺。
自然,年長者不會被&ldquo希望&rdquo的幻覺騷擾,但是相反卻會被各種&mdash&mdash比如說這樣一種古怪的幻覺騷擾:從一個仿佛是更高的立足點毫無幻覺地俯視年輕人的幻覺。
年輕人處在幻覺之中,他對生活和對他自己希望着那非同尋常的東西;相應的我們經常在年長者那裡發現關于&ldquo他如何回憶其青春&rdquo的幻覺。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看上去仿佛現在已經放棄了所有幻覺的老年女人,不遜色于任何年輕女孩,在幻覺之中狂想,這幻覺牽涉到她如何地追憶她自己作為一個年輕女孩,那時她是多麼幸福,多麼漂亮等等。
這種&ldquo我們曾經是&rdquo[129](這是我們那麼頻繁地從一個年長的人那裡聽見的)完全是一種與年輕人的未來幻覺一樣大的幻覺;兩者都在撒謊或者虛構。
但是,&ldquo絕望隻屬于青春&rdquo&mdash&mdash這個錯誤判斷則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絕望的。
如果有人認為信仰和智慧的情形應當是相當輕而易舉的,認為它們其實是這樣自然而然地随着年齡生長正如牙齒、胡子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那麼,這在根本上就是一種大愚大笨,并且這恰恰就是對于&ldquo什麼是精神&rdquo的無知,另外也是一種對于&ldquo人是精神而不僅僅是一個動物&rdquo的認識錯誤。
不,不管一個人自然而然地達到什麼,并且不管自然而然有什麼東西出現,有一樣東西是确定地不會如此地被達到或者出現的:這東西就是信仰和智慧。
但事實就是如此,人(從精神上說)并不随着歲月而自然而然地達到什麼東西,&ldquo自然而然地達到&rdquo這種範疇恰恰是&ldquo精神&rdquo的最無法忍受的對立面;相反,随着歲月而自然而然地失去什麼東西,這情形倒是很容易發生。
随着年歲的增長,一個人可能失去那一點激情、情感、幻想,那一點他曾經有過的真摯,并且自然而然地走進那種在無足輕重的定性下對于生活的理解中(因為這種情形是自然而然的)。
這種改善了的狀态确實是随着歲月而出現的,&mdash&mdash他現在絕望地把這種狀态看成是一種善的東西,他輕易地向自己确定(并且在某種諷刺性的意義上說再沒有什麼東西是比這個更确定的了):&ldquo去絕望&rdquo這樣的事情現在是永遠也不會落在他身上了,不會的,他為自己作了保險;他
上帝的意志是&ldquo那可能的&rdquo,&mdash&mdash這使得我能夠祈禱;如果他的意志隻是&ldquo那必然的&rdquo,那麼人從本質上說就會和動物一樣的沒有語言表達能力。
而尖矛市民性,輕浮瑣屑性的情況則有所不同,盡管這在本質上也是缺乏可能性。
&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是&ldquo無精神性&rdquo,而決定論和宿命論則是精神之絕望;但是&ldquo無精神性&rdquo也是一種絕望。
&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缺乏&ldquo精神&rdquo的每一種定性而完全地癡迷于&ldquo那幾率可能的&rdquo[70],&mdash&mdash在之中&ldquo那可能的&rdquo隻有着其一小點的位置;這樣,它缺乏&ldquo去留意于上帝&rdquo的可能性。
沒有幻想,正如尖矛市民一向是如此,他生活在一種對于各種經驗的無足輕重的總和中:關于世事如何發生、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通常所發生的;另外這尖矛市民可以是啤酒店老闆或者首相。
以這樣的方式,尖矛市民失去了自己和上帝。
因為要&ldquo去留意于自己和上帝&rdquo,幻想就必須像秋千一樣地把一個人搖蕩到比&ldquo幾率性的不良氛圍&rdquo更高的位置,它必須把一個人拉出這不良氛圍;并且通過使得那&ldquo超越每一種經驗的足夠多[71]的東西&rdquo成為可能,而學會去希望和去畏懼,或者去畏懼和去希望。
然而,幻想是尖矛市民所沒有的,所不想要有的,所厭惡的。
于是在這裡沒有什麼助益。
而如果生活在某一時刻用各種驚怖來作為一種幫助來刺激他,并且這些驚怖超越了瑣碎經驗的鹦鹉學舌之智,那麼&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就絕望起來,&mdash&mdash這就是說,事情于是明了:那所發生了的事情就是絕望;對于&ldquo通過上帝能夠将一個自我拯救出這種确定的毀滅&rdquo這一點,&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缺少信仰的可能性[72]。
宿命論和決定論卻具備足夠的&ldquo幻想&rdquo去為求&ldquo可能性&rdquo而絕望[73],具有足夠的&ldquo可能性&rdquo去發現&ldquo不可能性”&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在無足輕重的瑣碎事務中找到安甯,順利或者坎坷,都一樣地絕望。
宿命論和決定論缺乏&ldquo去放松&rdquo和&ldquo去鎮靜緩解&rdquo的可能性,缺乏&ldquo去調劑安頓必然性&rdquo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作為&ldquo緩解&rdquo的可能性;&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缺少可能性,缺乏那作為&ldquo從無精神性之中覺醒&rdquo的可能性。
因為&ldquo尖矛市民性&rdquo認為自己支配着可能性、把這種巨大的伸縮性騙入了&ldquo幾率性&rdquo的圈套或者瘋人院,認為自己已經将它抓了起來;它把&ldquo可能性&rdquo關在&ldquo幾率性&rdquo的牢籠之中,帶來帶去地展覽,自欺欺人地以為自己是主人,卻毫不留意到:正是因此,它把它自己捕捉起來而使自己成為了&ldquo無精神性&rdquo的奴隸,一切之中最可悲的東西。
因為這個:如果一個人在可能性中迷路,那麼他是帶着&ldquo絕望&rdquo的無畏在翩翩起舞;如果對于一個人,一切都變得必然,那麼,他就是被擠壓在絕望中,對&ldquo存在&rdquo感到力不從心;而尖矛市民性則是無精神地大獲全勝。
B在&ldquo意識&rdquo這個定性之下看絕望 意識的程度在上升之中,或者,意識的程度是相對于&ldquo絕望中持恒地上升的強度&rdquo的上升而上升;意識越多,絕望也就越強烈。
我們在任何地方都能看見這種情況,最清晰是在&ldquo絕望&rdquo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中。
魔鬼的絕望是最強烈的絕望,因為魔鬼是純粹的精神,并且因此也是絕對的意識和透明性;在魔鬼身上沒有任何能夠用來作為緩和借口的朦胧性,所以他的絕望是最絕對的對抗。
這是絕望的最大值。
絕望的最小值是一種狀态,這種狀态(在人之常情上人們可能會忍不住要說)在一種無辜性之中對于&ldquo這是絕望&rdquo根本一無所知。
在&ldquo無意識性&rdquo以這樣的方式處于最大值時,絕望就最少;将這樣一種狀态稱作&ldquo絕望&rdquo是否正确,這幾乎就像是一個辯證的問題。
a)&ldquo對&lsquo自己是絕望&rsquo一無所知&rdquo的絕望,或者對&ldquo擁有一個自我和一個永恒的自我&rdquo的&ldquo絕望的[74]無知&rdquo[75] &ldquo這種狀态仍還是絕望并且适合于被稱作絕望&rdquo,這是對那種被人們在最佳意義上稱作是&ldquo真理的固執性&rdquo的東西的一種表述。
真理是自己的和謬誤的标準[76]。
但是這種真理的固執性無疑是沒有得到注重,正如一般地說來人們也遠遠地不會把與&ldquo那真的&rdquo的關系、把&ldquo讓自己去與&lsquo那真的&rsquo發生關系&rdquo看作是最高的善,正如他們更遠遠地不會像蘇格拉底那樣地将&ldquo處于謬誤?&rdquo視作是最大的不幸[77];通常&ldquo那感官性的&rdquo在他們身上所占的比重遠遠要大于他們的理智性。
這樣,如果一個人看上去是幸福的、自欺欺人地以為自己是幸福的,然而如果在真相之光之下觀察他卻是不幸的,那麼,在通常情況下,他根本不會願意被從這種謬誤之中被強拉出來。
相反,他會感到惱恨,他把那拉他的人看作他仇恨最深的敵人,他把這拉他的行為看成是一種攻擊,以這樣一種方式看來甚至是某種接近于謀殺的行為,這叫作:謀殺他的幸福。
為什麼會如此?這是因為,&ldquo那感官性的&rdquo和&ldquo那感官性&mdash靈魂性的&rdquo完全地支配了他;這是因為,他生活在&ldquo那感官性的&rdquo的各種範疇中,比如說&ldquo那令人舒服的&rdquo和&ldquo那令人不舒服的&rdquo,他向&ldquo精神&rdquo、&ldquo真相&rdquo等說再見一路順風;這是因為,他感官性程度太高以緻沒有勇氣去大膽作為精神并忍受堅持作為精神[78]。
不管人們會是多麼的虛榮和自欺欺人,但是關于他們自己,他們常常卻隻具備非常貧乏的觀念,就是說,他們沒有關于&ldquo去是精神&rdquo、&ldquo去是人所能夠是的那絕對的&rdquo的觀念;但由于他們相互間的比較,他們卻是虛榮和自欺欺人的。
如果我們設想一幢房子,由地下室、廳層和一樓[79]構成,居住者們以這樣的方式居住進來或者被這樣地安置:在每層的居民之間有着或者被考慮安排了一種層次區别;而如果我們把&ldquo是人&rdquo[80]與一幢這樣的房子作比較的話,那麼很抱歉,這樣一種可悲而可笑的情形恰恰是大多數人的情形:他們在他們自己的房子裡甯可住地下室。
每一個人都是&ldquo靈魂&mdash肉體的&rdquo綜合并且天生有着&ldquo是精神&rdquo的禀賦,這是個建築;但是他甯願住地下室,這就是說,他甯願處在&ldquo那感官性的&rdquo的各種定性之中。
并且,他不僅僅是喜歡住地下室,而且他對于&ldquo住地下室&rdquo愛到這樣的程度,以至于如果有人建議他去住那空關着可由他任意使用的上層好房間(因為他所住的是他自己的房子),他就會變得惱恨。
不,這&ldquo處在謬誤之中&rdquo是人們所最不畏懼的;這完全不是蘇格拉底的方式。
對此,我們可以看一些這方面令人驚奇的例子,這些例子非常充分地說明了這種情況。
一個思想家建立起一個巨大的建築,一個體系,一整個包容了&ldquo存在&rdquo[81]和&ldquo世界曆史&rdquo的體系;而如果我們去觀察他的個人生活,那麼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這種可怕而可笑的情形:他自己并不住在這個巨大的、穹窿的宮殿裡,而是住在旁邊的一個工棚裡,或者一個狗窩裡,或者至多是在一個門房裡[82]。
如果有人提醒他留意這種矛盾情況,哪怕隻是說了一句話,他馬上就會覺得是受到了侮辱。
因為他不怕處在謬誤之中,隻要他能夠完成他的體系就行,他甯可借助于&ldquo處在謬誤之中&rdquo來完成這體系。
于是,&ldquo絕望了的人自己并不知道他的狀态是絕望&rdquo也無所謂,這與事情本身沒有什麼關系,他還是一樣地絕望。
如果絕望是一種谵妄,那麼,&ldquo一個人對此的不知&rdquo就隻是更多的谵妄,他另外還在&ldquo謬誤&rdquo之中。
無知性對于&ldquo絕望&rdquo的關系如同對于&ldquo恐懼&rdquo的關系(參看維吉利烏斯·豪夫尼恩希斯所著《概念恐懼》),&ldquo無精神性&rdquo的恐懼恰恰是在這種無精神的&ldquo安全性&rdquo上被辨認出來的[83]。
然而&ldquo恐懼&rdquo還是在根本之中,如此,&ldquo絕望&rdquo也在根本之中,并且,到了感性欺騙的魔法失效的時候,到了&ldquo存在&rdquo[84]開始蹒跚搖晃的時候,&ldquo絕望&rdquo也就馬上作為根本之中的東西而顯現出來。
如果絕望者對&ldquo他自己是絕望的&rdquo是無知的,那麼,與那自覺意識到這絕望狀态的人相比,他隻是距離&ldquo真相&rdquo和&ldquo拯救&rdquo更遙遠的一種否定性的東西[85]。
絕望自身是一種否定性,對之的無知是一種新的否定性。
但是為了達到真相,我們就必須走通每一個否定性;因為這裡的情形正像民間傳說之中所描述的&ldquo消除掉一種特定的魔法&rdquo:這出戲必須反溯地徹底向回演一遍,否則魔法就無法被消解[86]。
然而這隻是在一種意義上,在一種純粹的辯證意義上說是如此:與那自知絕望卻還是留在絕望中的人相比,那對其自身的絕望無知的人距離&ldquo真相&rdquo和&ldquo拯救&rdquo更遠;因為在另一種意義上,在倫理&mdash辯證的意義上,有意識地停留在絕望中的絕望者距離&ldquo拯救&rdquo更遙遠,既然他的絕望更強烈。
但是&ldquo無知性&rdquo,它距離&ldquo消除絕望&rdquo或者&ldquo使得絕望成為不絕望&rdquo實在太遙遠,以至于它相反可以是&ldquo絕望&rdquo的最危險的形式。
在&ldquo無知性&rdquo之中,絕望者(這對他自己是一種敗壞)以一種方式确保了自己不去留意于絕望的情況,這就是說,他在絕望的勢力之下是徹底安全的。
在對于&ldquo是絕望&rdquo的無知性中,這人距離&ldquo意識到自己是精神&rdquo是最遠的。
而這&ldquo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精神&rdquo正是絕望,這絕望是&ldquo無精神性”另外,這狀态要麼是一種完全的&ldquo死滅性&rdquo[87],一種僅僅是呆闆單調的生命;要麼是一種強力的生命,但它的秘密卻是絕望。
在後一種情況中,絕望者的情形如同消耗類病症患者[88]:正是在病症最嚴重的時候,他感覺最佳,并且把自己看成最健康的,可能其他人也覺得他健康矍铄。
這種形式的絕望(對絕望的無知性)在這世界裡是最普遍的了,是的,這被人們稱為是&ldquo世界&rdquo的,或者更确切地定性的話,被基督教稱為是&ldquo世界&rdquo的,亦即,&ldquo異教&rdquo和&ldquo在基督教中的那自然的人&rdquo,異教作為它在曆史上所曾經是和正是的情形,以及那在基督教中的異教,所有這一切恰恰是這種類型的絕望,是絕望,但它對之卻無所知。
無疑,就是在異教中和自然的人那裡也有着對&ldquo是絕望的&rdquo和&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的區分,這就是,他們談論絕望,仿佛隻是一些&ldquo單個的人&rdquo是絕望的。
但是這一區分就像異教和自然的人對&ldquo愛&rdquo和&ldquo自愛&rdquo所做的那種區分一樣地不可靠,&mdash&mdash在後者的區分中仿佛并非所有他們的這種&ldquo愛&rdquo在本質上都是&ldquo自愛&rdquo[89]。
然而,到這種不可靠的區分為止,進一步深入則是過去的和現在的異教和自然的人所無法達到的,因為這絕望的特征正是:對于&ldquo這是絕望&rdquo的無知。
由此我們很容易看出,審美意義所說的這個&ldquo無精神性&rdquo概念根本無法給出對于&ldquo什麼是絕望什麼不是絕望&rdquo的判斷尺度,附帶說一下,其實這也是理所當然;也就是說,既然我們在審美上無法決定&ldquo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神&rdquo,那麼,&ldquo那審美的&rdquo又怎麼會有能力去回答這樣一個對于它來說是根本不存在的問題呢!如果我們去否認,不管是各種異教文化全體[90]還是單個的異教徒,他們都曾完成過令人驚奇的偉業,這些偉業曾經并且還将激發詩人的靈感,如果我們去否認,異教世界展示了讓我們在美學上驚歎不已的各種例子,那麼,這種否認無疑就會是一種極大的愚蠢。
如果我們去否認,在異教文化的世界裡有着,并且自然的人也能夠有,一種富于最高審美享受的生活,這種生活以最有品味的方式來使用每一種造化所賜的恩惠,甚至讓藝術和科學去服務于&ldquo對享樂進行提高、美化和高尚化&rdquo,那麼,這種否認同樣也将是一種荒唐。
不,對&ldquo無精神性&rdquo的審美定性是無法為&ldquo什麼是絕望、什麼不是絕望&rdquo給出衡量尺度的;我們所必須使用的定性是倫理&mdash宗教的:&ldquo精神&rdquo,或者在否定的意義上:&ldquo對精神的缺乏&rdquo、&ldquo無精神性&rdquo。
每一個&ldquo人的[91]存在&rdquo,如果它不是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是&ldquo精神&rdquo或者相對于上帝自己意識到自己是作為&ldquo精神”每一個&ldquo人的存在&rdquo,如果它不是這樣透明地依據于上帝,而隻是朦胧地停留和沉迷在某種抽象普遍的東西中(國家、民族,等等),或者在對于它的&ldquo自我&rdquo的昏昧不解中把它的各種能力看成是作用力而不是從更深的意義上自覺意識到&ldquo他是從哪裡得到這些能力的&rdquo、把他的&ldquo自我&rdquo看成是一種不可名狀的&ldquo某物&rdquo(如果這&ldquo自我&rdquo要去被内在地理解的話);&mdash&mdash每一個這樣的存在,哪怕它達到了最令人驚歎的奇迹,哪怕它解釋了整個&ldquo存在&rdquo[92],不管它在審美的意義上怎樣強烈地享受着生活:每一個這樣的存在仍還是絕望。
在那些古代的教堂神甫們談論到&ldquo異教文化的美德是燦爛的罪惡&rdquo[93]時,所說的就是這個;他們認為異教文化的内在是絕望,異教徒不自覺到自己面對上帝是&ldquo精神&rdquo。
也正是因此(我将把這個作為一個例子來引用,而另外它與這裡的整個考究還有着一種更深的關系),對于自殺行為,異教徒所作出的判定明顯地是輕率的,是的,簡直是在贊美自殺[94];而對于&ldquo精神&rdquo來說,自殺&mdash&mdash這樣突然逃出&ldquo存在&rdquo[95],這種對上帝的反叛,是一種最決定性的罪[96]。
異教徒缺乏精神對自我的定性,所以這樣判定自殺[97];而一個這樣做的異教徒,他卻在道德上嚴厲地譴責偷盜、不貞,以及諸如此類。
他缺乏對于自殺的觀點,他缺少&ldquo上帝&mdash關系&rdquo和&ldquo自我”純粹站在異教的立場上考慮,自殺是無關緊要的事情,是那種每一個人隻要他願意就能做的事情,因為這與任何别人都無關。
如果是要從異教文化的立場來勸誡人不要自殺,那麼這就必定是繞一個很大的圈子來顯示自殺使得人破壞了他對于他人的義務關系[98]。
異教徒完全地避開自殺中的關鍵:這自殺正是一種對于上帝的犯罪[99]。
所以人們不能夠說&ldquo自殺是絕望&rdquo,這說法是一種缺乏思想的倒置論證法[100];人們可以說&ldquo異教徒如此地以他的這種方式判定自殺&rdquo是絕望。
然而,區别還是存在着并且會繼續存在下去,在嚴格意義上的異教與基督教世界中的異教之間有着一種質的區别,對于這種區别,維吉利烏斯·豪夫尼恩希斯在&ldquo恐懼&rdquo的問題上提請過人們注意:異教固然缺乏&ldquo精神&rdquo,但是它被定性為向着&ldquo精神&rdquo的方向的,而那在基督教世界之中的異教缺乏&ldquo精神&rdquo并且向着一種背離着&ldquo精神&rdquo的方向,或者說是通過一種離棄而缺乏&ldquo精神&rdquo,所以它在最嚴格的意義上是一種&ldquo無精神性&rdquo[101]。
b)自己意識到&ldquo是絕望&rdquo、自己意識到&ldquo擁有一個在之中有着&lsquo某種永恒的東西&rsquo的自我&rdquo,并且在這時要麼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要麼絕望地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的絕望[102] 在這裡我們當然要作出這樣的區分:那自己意識到自己的絕望的人,對于&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是不是具有真正的觀念。
固然一個人能夠根據他所具備的觀念去說自己是絕望的&mdash&mdash這沒有錯,并且在&ldquo他是絕望的&rdquo這個問題上他也可以是對的,但是他還是有一樣東西沒有說:他對絕望有着一種真實的觀念;&mdash&mdash在人們用那真實的觀念觀察了他的生命之後,有可能會說:在根本上你遠遠地比你自己所知更絕望,絕望在你内心中比你自己所知遠遠要更深地紮着根。
如此(讓我們回顧前面的文字)就是異教徒的情形,如果他與其他的異教徒作比較而把自己看成是絕望的,就&ldquo他是絕望的&rdquo而言,無疑他是對的,但是如果他認為其他那些人不是絕望的,那麼他就是不對的,這就是說,關于絕望他沒有真實的觀念。
對于那被意識到的絕望,一方面要求有關于&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的真實觀念。
另一方面則要求對自身的明了性,就是說,明了性和絕望因此能夠在一起被考慮。
對于&ldquo一個人是絕望的&rdquo的自身明了性能夠在怎樣的程度上完美地與&ldquo是絕望的&rdquo結合為一體,就是說,這一&ldquo認識&rdquo和&ldquo自我認識&rdquo的明了性是否就這樣地可以将一個人從絕望中拉出來,使得他自己對于自己是如此地可怕乃至他停止&ldquo是絕望的”&mdash&mdash這是我們在這裡所不想要去決定的,我們甚至根本不想作出這方面的嘗試,因為在以後[103]我們會安排出一整個這方面的考察。
但是不去把思路進一步推到這種辯證的極端,在這裡我們隻是指出:正如意識對于&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的明了程度能夠是非常不同的,意識對于它自己的狀态&mdash&mdash&ldquo它是絕望&rdquo的明了程度也是如此。
現實之中的生命太複雜多樣,所以無法去單純地展示出這樣的一些抽象的對立面,比如說那介于&ldquo完全無知于自己是絕望&rdquo的絕望和&ldquo完全意識到自己是絕望&rdquo的絕望之間的對立。
在最通常的情況下,絕望者的狀态可能會是一種對于他自己的狀态的半蒙昧感,&mdash&mdash當然這之中還是又有着複雜多樣的細微差别的。
他可能會這樣地在一定的程度上知道自己&mdash&mdash&ldquo他是絕望的&rdquo,他在自己身上感覺到這個,正如一個人在自己身上感覺到有一種疾病在自己體内,但是他不想去确實地承認這病症是怎樣的一種。
在一個瞬間裡他幾乎很清晰地看見,他是絕望的;但是在另一個瞬間他又覺得他的不舒服是有着别的原因,這原因是在于某種外在的東西、在他之外的&ldquo某物&rdquo,而如果這外在關系改變了,那麼他就不是絕望的。
或者,也許他可以通過消遣娛樂或者别的方式,比如說通過用工作和忙碌來作為分散注意力的手法來努力為自己保存一種對于他自己的狀态的朦胧感,然而卻又是以這樣的方式,他如此如此地做他所做的事情,他并不完全清楚為什麼他如此如此地做,&mdash&mdash他這樣做是為了得到朦胧感,而這卻是他所不完全明了的。
或者,也許他甚至自己意識到,他這樣工作是為了讓自己的靈魂沉浸到朦胧之中,他帶着一種特定的敏銳和聰明的盤算、帶着一種心理學意義上的洞察力去這樣做,但是在更深刻的意義上卻并非明确地自覺到&ldquo他在做什麼&rdquo、&ldquo他的行為有多麼絕望&rdquo等等。
在所有的朦胧和無知之中有着一種認識和意志間辯證的相互影響,并且因為&ldquo單純地強調認識&rdquo或者因為&ldquo單純地強調意志&rdquo,人們都會在對一個人的解讀中出錯。
但是,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指出的,意識的程度強化絕望。
一個人在他仍停留在絕望中的情況下所具備的對于絕望的觀念越是真實,在他仍停留在絕望中的情況下越是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絕望的,那麼,在同樣的程度上,絕望也就越強烈。
如果一個人認識到&ldquo自殺是絕望&rdquo,并且在相應的方面對&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有着真實的觀念,如果一個這樣的人自殺,那麼他的絕望要比一個自殺而對&ldquo自殺是絕望&rdquo沒有真實觀念的人更強烈;但是相反如果他沒有這真實的觀念的話,那麼他對&ldquo自殺&rdquo的不真實觀念則是相對比較不強烈的絕望。
在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自殺,他對自己的意識(自我意識)越明确,那麼,與另一個人相比,如果這另一個人的靈魂與他的靈魂相比是處在一種迷惑和朦胧狀态中,他的絕望也就越強烈。
現在,在下面的文字之中我将對&ldquo被意識到的絕望&rdquo的兩種形式作出這樣的考察:我同時也将在關于&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的意識中和在關于&ldquo一個人的狀态是絕望&rdquo的意識中,展示出一種上升,或者,換一個同樣是有決定性意義的角度:我将在關于自我的意識中展示出一種上升。
但是,&ldquo是絕望的&rdquo的對立面是&ldquo去信仰&rdquo,所以,在前面的文字中被作為表述公式而提出的那些東西也就完全是對的,這種表述公式描述了一種&ldquo在之中完全沒有絕望&rdquo的狀态,并且它也是對于&ldquo去信仰&rdquo的表述公式:在&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中,并且在&ldquo想要是自己&rdquo中,&ldquo自我&rdquo透明地依據于那設定了它的力量。
(參見甲A) 壹)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ldquo軟弱性&rdquo的絕望 這種形式的絕望被稱作是軟弱性的絕望,于是這之中已經包容了對于第二種形式(貳)&mdash&mdash絕望地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mdash&mdash的反思。
于是,這隻是相對的對立面。
如果完全沒有對抗[104],就不會有絕望;并且在&ldquo不想要是&rdquo這個表達詞本身之中也有着對抗。
在另一方面,甚至絕望之最高對抗也永遠無法離開軟弱性而存在。
差異隻是相對的。
這一種形式可謂是&ldquo女人性&rdquo的絕望,那另一種則可謂是&ldquo男人性&rdquo的。
[105][106] 1)對于&ldquo那塵俗的&rdquo或者對于某種塵俗的東西的絕望 這是純粹的直接性,或者包含有一種&ldquo量的自我反思&rdquo的直接性。
&mdash&mdash這裡沒有任何關于自我、關于&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或者關于&ldquo所處狀态是絕望&rdquo的無限的意識;絕望是一種單純的承受[107],一種對于&ldquo外在性&rdquo之壓力的屈服,它絕對不是作為行為而發自内在地出現的。
之所以在&ldquo直接性&rdquo的語言中出現諸如&ldquo自我&rdquo、&ldquo絕望&rdquo這樣的用詞,那是由于一種對于語言的(如果人們願意這樣說)無辜的濫用,一種字詞的遊戲,就好像小孩子們玩打仗遊戲。
直接的人(隻要&ldquo直接性&rdquo能夠完全沒有任何反思地在現實中出現)隻是在靈魂的意義上得以定性的,他的&ldquo自我&rdquo、他自己隻是一種在現實性和塵俗性的範圍裡的伴随物,處在與&ldquo那其他的&rdquo[108]的直接關聯之中,并且隻具有一種&ldquo仿佛在之中有着某種永恒的東西&rdquo的幻覺表象。
這樣,&ldquo自我&rdquo直接地和&ldquo他者&rdquo聯系在一起,有着願望的、欲求着的、享受着的等,但是被動的狀态;甚至有着&ldquo欲求着的狀态&rdquo,這個自我也還是一個&ldquo與格&rdquo[109],如同小孩子的&ldquo賓格我&rdquo[110]。
它的辯證法是:&ldquo那令人舒服的&rdquo和&ldquo那令人不舒服的”它的概念是:幸福、不幸、命運。
現在,有某事發生,有某事沖擊(沖&mdash向)這個直接的自我,這件&ldquo某事&rdquo把自我帶進了絕望;換一種方式這情形不會出現,因為自我在其自身之中沒有任何反思,那&ldquo帶進絕望的東西&rdquo必須是外來的,并且這絕望隻是一種單純的承受。
如果某種東西是這&ldquo直接的人&rdquo的生命的源泉,或者(如果他還是有着一小點内在反思)在某種東西之中有着一部分是他所特别依附的,那麼,因為&ldquo命運的一個打擊&rdquo,這東西就被從他那裡剝奪掉了[111],簡言之:他成為(他稱此為)不幸的,就是說他身上的&ldquo直接性&rdquo受到這樣一種挫折以至于無法對自己進行再生産:他絕望了。
或者,雖然這是一種在現實中很罕見的情形,但是辯證地看則确實如此:通過那種被&ldquo直接的人&rdquo稱作是&ldquo太大的幸福&rdquo的東西,這&ldquo直接性&rdquo的&ldquo變得絕望&rdquo[112]出現了;就是說,直接性就其自身而言是一種巨大的脆弱性,并且,每一個對它提出反思要求的過分[113]都将它帶入絕望。
這樣,他絕望,這就是說,通過一種奇怪的&ldquo逆轉性&rdquo[114]并且在一種與自身有關的完全神秘化中,他将之稱為&ldquo去絕望&rdquo。
然而,&ldquo去絕望&rdquo是&ldquo去喪失那永恒的&rdquo,&mdash&mdash這喪失是他所不談及的,是他夢不見的。
喪失&ldquo那塵俗的&rdquo,這就其本身而言不是&ldquo去絕望&rdquo,但是這卻是他所談論的,并且他将之稱作&ldquo去絕望&rdquo。
他所說的東西在一定的意義上是真實的,隻是,這并非是在他所以為的那種意義上的&ldquo是真實的”他處在一種逆轉的狀态中,并且他所說的東西必須被逆轉地理解:他站在那裡,一邊解釋着&ldquo他是絕望的&rdquo,一邊卻指着那不是&ldquo去絕望&rdquo的東西;然而事實上所發生也确是如此:&ldquo絕望&rdquo就在他的背後隻是他對之一無所知。
這就好像,如果一個人站在那裡背對着市政樓和法庭,卻指向自己所面對的地方說:前面就是市政樓和法庭;這人說對了,它是在前面,&mdash&mdash如果他轉過身來的話。
他不是絕望的,他絕望這說法不是真實的,然而他還是說對了,因為他說他絕望。
但是他稱自己是絕望了的,他把自己看成是死了,看成是自己的一個影子。
然而他卻沒有死,在這人身上(如果人們願意這麼說)還有着生命。
如果一切如此地突然被改變,一切外在的都變了,并且願望得到實現,那麼,在他身上就又會有生命回來,于是直接性就又挺立起來,并且他又重新開始生活。
但這是&ldquo直接性&rdquo所知道的唯一的掙紮方式,它唯一知道的:去絕望和昏倒,&mdash&mdash然而一切之中它所知得最少的恰恰是關于&ldquo什麼是絕望&rdquo。
它絕望和昏倒,并且它一動不動地躺在那裡仿佛它已經死去,一種如同&ldquo卧死伺機&rdquo的把戲;&ldquo直接性&rdquo的情況如同某些低級動物種類,它們除了靜卧裝死之外沒有任何别的武器或者防衛手段。
然而時間流逝,如果在外在的世界裡出現幫助,那麼也有生命又重新來到這絕望者的身上,他在他停止的地方重新開始,在之前他不是[115]一個自我并且他也沒有成為一個自我,而現在他繼續生活,隻是直接地被定性。
如果&ldquo外在性&rdquo的幫助不出現,那麼在現實之中常常發生着一些别的。
那麼,還是有生命又進入這個人,但是他說&ldquo他永遠也不再會成為他自己&rdquo。
他現在得到了一點對于生活的理解,他學着模仿那些其他人&mdash&mdash學他們是以怎樣方式生活的,并且現在他也如此地生活。
在基督教世界中,他也是一個基督徒,每個星期天上教堂,聆聽和理解牧師,甚至他們相互理解對方;他死去;以十塊錢的價錢,牧師引導他進入永恒[116]&mdash&mdash但是他不曾是一個&ldquo自我&rdquo,他沒有成為自我。
這種形式的絕望是: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或者更低級的: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一個自我”或者最低級的:絕望地想要&ldquo是一個别人而非自己&rdquo,希望一個新的自我。
從根本上說,直接性不具備自我,它不認識自己,也同樣地不能再重新認識它自己,所以通常就終結在童話般的東西之中。
在直接性絕望的時候,它甚至沒有足夠的自我去願望或者夢想&ldquo他終于還是成為了&lsquo他所沒有成為的東西&rsquo&rdquo。
&ldquo直接的人&rdquo通過另一種方式來幫助自己,他願&ldquo是一個别人&rdquo。
通過觀察各種直接的人,我們将很容易确定這一點;對于他們,在絕望的瞬間再也沒有什麼别的願望能夠比這個更強烈了:&ldquo成為了一個别人&rdquo或者&ldquo去成為别人&rdquo。
每一次遇上這樣的情況,我們都無法不為這樣一個絕望者感到好笑,按人之常情來說,他雖然絕望,但卻仍非常無辜。
這樣的一個絕望者在通常就是無限地滑稽可笑的[117]。
我們設想一個自我(在上帝之下沒有别的東西是能夠像&ldquo自我&rdquo那樣地永恒的),然後設想一個自我有了一個突發奇想而考慮&ldquo它成為一個其他而非自己&rdquo這種情況是不是可能。
然而如果有一個這樣的絕望者,如果他的唯一願望是這種&ldquo一切瘋狂的變化之中最瘋狂的&rdquo,那麼他就會愛上這種想象:這變化将能夠像人換衣服套裝那樣輕易地達成。
因為&ldquo直接的人&rdquo不認識自己,他隻是完全細節性地以衣服來認識自己,他認識(并且在這裡又是無限的可笑)這&ldquo自己&rdquo在外在性上具有一個自我。
我們很難找到更可笑的混淆了;因為一個自我恰恰是無限地不同于&ldquo外在性&rdquo。
現在,既然整個外在性對于&ldquo直接的人&rdquo來說是被改變了,并且在之前本來他是在絕望[118],那麼這時他向前走一步,他如此想&mdash&mdash這成為他的願望:如果我成為另一個人、讓我自己得到一個新的自我,會怎麼樣。
是啊,如果他成為另一個人&mdash&mdash難道那樣他還會重新認出他自己嗎?人們講關于一個農夫的故事[119]:這個農夫赤腿來到京城;并且他得到了很多錢,所以他能夠為自己買一雙長統襪和鞋子;盡管這樣他還是剩下很多錢,所以他能夠喝醉酒。
人們說:在他喝醉了酒之後回家的路上,他躺倒在公路上睡着了。
然後有馬車經過,車夫向他喊着,他必須讓開,否則的話馬車會碾過他的腿。
這個醉農夫醒過來并且朝他自己的腿看去,由于那長統襪和鞋子他無法認出它們是自己的腿,這時他說:車夫隻管駕駛,那不是我的腿。
在&ldquo直接的人&rdquo絕望的時候,他的情形就是如此,要不帶喜劇性而又真實地描述他是不可能的,用這種難懂的語言來談論自我和絕望(如果要我自己說的話)這已經是一種特别的技藝了。
在直接性被設想為擁有一種自我反思的時候,絕望就得到了某種修正;更大程度上的關于&ldquo自我&rdquo的意識出現了,并且由此也就有更大程度上的關于&ldquo絕望是什麼&rdquo和關于&ldquo一個人的狀态是絕望&rdquo的意識;這時,如果一個這樣的人談論&ldquo是絕望的&rdquo,那麼在這種談論中就出現了某種意義;但是這絕望在本質上是&ldquo軟弱性&rdquo的絕望,是&ldquo承受”它的形式是&mdash&mdash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
與純粹的&ldquo直接性&rdquo比較,這裡我們就馬上看出了進步:絕望并非總是通過一種沖擊、通過&ldquo發生了什麼&rdquo而出現,而是能夠通過自我反思本身而被達成;這樣如果有&ldquo絕望&rdquo在,那麼它就不僅僅是&ldquo承受&rdquo或者俯伏于&ldquo外在性&rdquo之下,而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的&ldquo自我活動性&rdquo,行為。
我們知道,這裡有着一定程度的自在反思,就是說一定程度的&ldquo對于其自我的深思默想”從這種&ldquo一定程度的自在反思&rdquo出發,&ldquo區分之行動&rdquo[120]開始了,在這行動之中&ldquo自我&rdquo注意到自己是本質地不同于外部世界、外在性以及這外在性對自我的影響。
但這隻是在一定的程度上。
在那帶着&ldquo一定程度的自在反思&rdquo的自我這時想要去接管這&ldquo自我&rdquo時,它就可能會在&ldquo自我&rdquo的結構、在&ldquo自我&rdquo的必然性之中遭遇到某種麻煩。
因為,正如沒有任何&ldquo人的[121]肉身&rdquo是完美的肉身,也沒有任何&ldquo自我&rdquo是完美的。
不管這種麻煩是什麼,他都會因為這種麻煩而瑟縮。
或者,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這發生的事情為他帶來一種對&ldquo直接性&rdquo的更深刻的決裂&mdash&mdash比起他通過他的反思而達到的那種脫離還要嚴重;或者他的幻想發現一種可能性,而一旦這可能性出場,它就成為與&ldquo直接性&rdquo的決裂。
于是他絕望。
與&ldquo自恃獨斷&rdquo的絕望相反,他的絕望是&ldquo軟弱性&rdquo的絕望、&ldquo自我&rdquo的承受;但是借助于他所具備的這種&ldquo一定程度的自在反思&rdquo,他嘗試着捍衛他的&ldquo自我&rdquo&mdash&mdash在這一點上他又是不同于純粹的直接性的人。
他明白,這種&ldquo放出自我&rdquo不過是一種虧盈的周轉;他不像&ldquo直接性的人&rdquo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因為遇到打擊而中風,相反,借助于&ldquo反思&rdquo,他明白,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他會失去的東西有很多;他作出承認,他有能力這樣做,為什麼?因為他在一定的程度上将他的自我和&ldquo外在性&rdquo分離開了,因為他對&ldquo在自我之中還是必定會有某種永恒的東西&rdquo有着一種朦胧的觀念。
然而,他如此地掙紮卻徒勞;他所遭遇到的麻煩要求一種對全部直接性的決裂,而對此他不具備自我反思或者倫理的反思;他不具備對一個&ldquo通過對一切外在事物的無限的抽象而赢得的自我&rdquo的意識;&mdash&mdash這樣的一個自我,與&ldquo直接性&rdquo的穿着外衣的自我正相反,這個赤裸裸的抽象自我是&ldquo無限的自我&rdquo的第一形式,并且,在一個&ldquo自我&rdquo接手它的現實自我及其麻煩和優勢的過程中,它也是推動這整個過程向前發展的東西&mdash&mdash,對這樣一個自我的意識是他所不具備的。
這樣,他絕望,而他的絕望是: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
相反,那可笑的&ldquo想要是一個别人&rdquo無疑并沒有在他身上發生;他維持着對他的&ldquo自我&rdquo的關系,相應地,&ldquo反思&rdquo将他和&ldquo自我&rdquo聯系在了一起。
不過這時,他相對于自我的情形就好像是一個人相對于其居所的情形(喜劇性的方面在于:自我對于它自己的關系卻不是一個人對于其居所的那種松散随便的關系),這居所讓人感到厭憎,因為在之中有着油煙,或者随便是因為什麼原因;這樣他就離棄它,但是他卻不走出去,他不去一個新的居所定居,他繼續把這舊的看作是他的居所;他盤算着這令他厭憎的情況會重新消失。
絕望者的情形便是如此。
隻要他與他的自我間的關系還有着這種麻煩,他就(用特别精辟的話說)不敢回歸他自己,他不想要&ldquo是他自己”而想來這情況會過去,事情可能會變化,陰沉的可能性或許将被忘記。
因此,隻要這種情況還在持續,他有時偶爾也會(所謂是)拜訪他自己,看看變化有沒有發生。
而一旦變化出現了,那麼他就又搬回家,&ldquo重新是他自己&rdquo,他這麼說;然而這隻說明了他在他從前停止的地方重新開始,他曾經如此&ldquo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個自我&rdquo并且也并沒有成為更多。
但是如果沒有變化發生,那麼他就以另一種方式來幫助自己。
本來,他應當是沿着&ldquo向内心之路&rdquo向前去,在真正的意義上成為自己,但是現在他轉向完全地離開這條通向内心的路。
這整個關于自我的問題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成為他靈魂的背景上的一道作裝飾的假門,這門裡面是虛無。
他接手了那些在他的語言中被他稱作是&ldquo他的自我&rdquo的東西,就是說,他所得到的各種能力、各種技藝等;然而他卻是以一種向外的意向來接手所有這一切,這時,他的意向是對着&ldquo那外在的&rdquo,對着那些被稱作是生活、&ldquo現實的、忙碌活躍的生活&rdquo的東西;他非常謹慎地對待他自己所具有的那一點點的&ldquo自在反思&rdquo,他怕背景中的東西又會重新出現。
然後他成功地将之一點一點地忘記;随着年華的流逝,他覺得這幾乎是可笑的,特别是在他與一些其他&ldquo對現實生活有着鑒賞力和适應性&rdquo的有着才幹而勤勉的人們有了很好的交往的時候。
好極了!現在他,如同小說中所寫的,已經幸福地結婚多年了,一個活躍而進取的丈夫、父親和公民,甚至還可能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家裡,在他的府邸,仆人們稱他為&ldquo他自己&rdquo[122];在城裡他和顯要頭面人物們共處;他的行為外觀是連帶着他的個人社會地位,或者連帶着他這種地位的人所具的體面,這就是說,這是一個根據其身份外觀來看的一個人物。
在基督教世界中他是一個基督徒(與&ldquo在異教文化中他将是異教徒&rdquo、&ldquo在荷蘭他将是荷蘭人&rdquo有着完全同一種意義),屬于那些相當有修養的基督徒中的一個。
關于&ldquo不朽性&rdquo的問題[123]常常使得他陷于深思,他也不止一次地去問了牧師:是不是存在這樣一種不朽性,是不是人真的能夠重新認出自己;這些問題,對于他來說必定是會引發出一種完全特殊的興趣,既然他沒有&ldquo自我&rdquo。
要真實地描述這一類絕望而不摻雜進一定的諷刺性的内容是不可能的。
可笑的方面[124]是在于他想要談論&ldquo已經絕望了”可怕的方面則在于:在他自己認為&ldquo克服了絕望&rdquo之後,他的狀态正是絕望。
在理想的意義上理解的話,那得到了這世界裡這麼多的贊美的&ldquo生活之睿智&rdquo、所有那魔鬼的大量良言智語和&ldquo等待時機再看&rdquo和&ldquo随遇而安&rdquo和&ldquo忘記它吧&rdquo,都是以一種在&ldquo從根本上說危險在哪裡、從根本上說危險是哪一個&rdquo問題上的徹底無知為基礎的;&mdash&mdash這是無限地可笑的[125]。
而這一倫理上的無知則又是那可怕的東西。
對于&ldquo那塵俗的&rdquo或者對于某種塵俗的東西的絕望是絕望的普遍類型,而特别是屬于第二種形式,作為帶有一種量的&ldquo自在反思&rdquo的直接性。
這絕望被斟酌反思得越深刻,它就越是罕見或者罕發于這個世界。
但是,這證明大多數人根本就還沒有特别地深入到&ldquo去絕望&rdquo之中,而絕不是反過來證明他們不絕望。
生活在&ldquo精神&rdquo這個定性之下的人非常少,哪怕隻是勉強地算生活在精神這個定性之下;哪怕隻是在這生命中作出嘗試的,這樣的人也并不多,而且在那些作嘗試的人中又有許多半途而廢。
他們沒有學會&ldquo去畏懼&rdquo,沒有學會&ldquo去應當&rdquo&mdash&mdash無所謂事情将會是怎樣,無限地無所謂不管還會發生其他什麼。
所以他們不能忍受那對于他們自己來說已經是一種矛盾的事物,這矛盾在外部世界的反光中則顯得遠遠地要更耀眼,以至于&ldquo關懷自己的靈魂&rdquo和&ldquo想要是精神&rdquo在這個外部世界裡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對時間的浪費,一種無法得到辯護的時間浪費,如果可能,應當以民法來對之進行懲罰,在每一次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時都以鄙夷和蔑視來對之懲罰,作為一種對人們的背叛、作為一種&ldquo瘋狂地以虛無來充填時間&rdquo的對抗性的精神錯亂。
然後,在他們的生命中有一個瞬間,呵,這是他們的最好時光,這時他們倒是開始向内心轉向,朝着内心的方向。
然後他們走向那最初的各種艱難,在那裡他們離開了原定的道路;對于他們仿佛是這路引向一種無告無慰的荒漠&mdash&mdash而四周環繞到處都是美麗的綠草坪[126]。
于是他們在四周尋找開去,并且馬上忘卻他們那一段最美好的時光,呵,并且忘卻了它,仿佛它是一種孩子氣。
同時他們還是基督徒&mdash&mdash因牧師們擔保了他們靈魂得救而得到了心靈安甯。
正如前面所說,這種絕望是最普遍的,它普遍到了這樣的程度,以至于人們僅僅由此可以為自己解說出那人際間相當普遍的看法來:&ldquo絕望&rdquo該是某種屬于青春的東西,某種隻在年輕時代出現的東西,而不屬于這個成熟的人&mdash&mdash他已經到了有審慎判斷力的年齡。
這是一種絕望的[127]謬誤,或者更正确地說一種絕望的錯誤判斷,這種錯誤判斷忽略了(&hellip&hellip忽略了,是這樣的,而更糟糕的是,它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它所忽略的東西卻幾乎是那關于人類所能說及的東西中的最美好的;因為更經常有着比這遠遠還要更糟糕的事情發生):從本質上看,大多數人事實上在他們的整個生命中從來就不曾發展得超出他們在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所曾經是的那樣一種&ldquo摻雜有一小份&lsquo自在反思&rsquo的直接性&rdquo。
不,絕望其實不是什麼隻出現在年輕人身上的東西,某種人們通過成長而自然而然地就擺脫的東西&mdash&mdash&ldquo正如人們在成長中擺脫幻覺&rdquo。
而人也并非是如此[128],盡管有人愚蠢到了如此地步而去這樣以為。
相反,人們太頻繁地能夠遇到男人女人和老人們有着孩子氣的幻覺,絲毫不遜色于任何年輕人。
但是,人們忽略了,幻覺在本質上有着兩種形式:&ldquo希望&rdquo的和&ldquo回憶&rdquo的幻覺。
青春有着&ldquo希望&rdquo的幻覺;而年長者則有&ldquo回憶&rdquo的幻覺,但是正因為他是在幻覺之中,他對幻覺的觀念也就是完全片面的,他以為幻覺隻是&ldquo希望&rdquo的幻覺。
自然,年長者不會被&ldquo希望&rdquo的幻覺騷擾,但是相反卻會被各種&mdash&mdash比如說這樣一種古怪的幻覺騷擾:從一個仿佛是更高的立足點毫無幻覺地俯視年輕人的幻覺。
年輕人處在幻覺之中,他對生活和對他自己希望着那非同尋常的東西;相應的我們經常在年長者那裡發現關于&ldquo他如何回憶其青春&rdquo的幻覺。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看上去仿佛現在已經放棄了所有幻覺的老年女人,不遜色于任何年輕女孩,在幻覺之中狂想,這幻覺牽涉到她如何地追憶她自己作為一個年輕女孩,那時她是多麼幸福,多麼漂亮等等。
這種&ldquo我們曾經是&rdquo[129](這是我們那麼頻繁地從一個年長的人那裡聽見的)完全是一種與年輕人的未來幻覺一樣大的幻覺;兩者都在撒謊或者虛構。
但是,&ldquo絕望隻屬于青春&rdquo&mdash&mdash這個錯誤判斷則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絕望的。
如果有人認為信仰和智慧的情形應當是相當輕而易舉的,認為它們其實是這樣自然而然地随着年齡生長正如牙齒、胡子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那麼,這在根本上就是一種大愚大笨,并且這恰恰就是對于&ldquo什麼是精神&rdquo的無知,另外也是一種對于&ldquo人是精神而不僅僅是一個動物&rdquo的認識錯誤。
不,不管一個人自然而然地達到什麼,并且不管自然而然有什麼東西出現,有一樣東西是确定地不會如此地被達到或者出現的:這東西就是信仰和智慧。
但事實就是如此,人(從精神上說)并不随着歲月而自然而然地達到什麼東西,&ldquo自然而然地達到&rdquo這種範疇恰恰是&ldquo精神&rdquo的最無法忍受的對立面;相反,随着歲月而自然而然地失去什麼東西,這情形倒是很容易發生。
随着年歲的增長,一個人可能失去那一點激情、情感、幻想,那一點他曾經有過的真摯,并且自然而然地走進那種在無足輕重的定性下對于生活的理解中(因為這種情形是自然而然的)。
這種改善了的狀态确實是随着歲月而出現的,&mdash&mdash他現在絕望地把這種狀态看成是一種善的東西,他輕易地向自己确定(并且在某種諷刺性的意義上說再沒有什麼東西是比這個更确定的了):&ldquo去絕望&rdquo這樣的事情現在是永遠也不會落在他身上了,不會的,他為自己作了保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