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奇女傳 第三十二回 木蘭三上陳情表 太宗建廟旌賢良

關燈
派妄念,千頭萬緒,總在心面上滾來滾去,這就名為欲界。

    爾于此時,任他紛紛亂亂,一心守住主人,久而久之,覺妄念滅盡,心内如如在在,又覺此心非心,竟是一個光明境界。

    于光明界内,又覺有一個主宰,不動不搖。

    古人雲:外無私欲,内合天理,允執厥中者,此也。

    又雲:恍兮惚兮,其中有真。

    象帝之先,亦指此也。

    但此時雖雲自見道心,切不可自謂有得,着一毫意念在内。

    若有意念,即為着了實相。

    古人雲:外着實相,内心即亂;内着實相,真性不空。

    不空則真性不靈,真切實語也。

    ”琰曰:“儒者之用心以誠,道家之用心以虛。

    誠則有主,虛則不窒,敢問二教同異之間,相去若何?”于飛曰:“聖人恐人用誠字太過,則近于固執,故繼以明字;太上恐人用虛字太過,則無實際工夫,故繼之以一字,其間并無同異之處。

    ”琰又問曰:“道家雲降龍伏虎,有是事乎?”于飛曰:“心靈如龍,念猛如虎,心靜則龍降,念止則虎伏。

    ”琰曰:“如何分先天、後天?”于飛曰:“心靜念止是先天,心動念馳是後天。

    ”琰曰:“佛家言性全是談空,不知其中亦有實際工夫否?”鐵冠道人曰:“大悟山焦周和尚得喪吾心法,賢侄何不去問于彼?” 楊琰即回家備禮,向大悟而來。

    焦周聞之,迎入方丈相見。

    禮畢,琰見焦周座間置《論語》一部,琰笑曰:“和尚念儒書何用?”周曰:“悟禅。

    ”琰曰:“在何句上悟?”周曰:“在毋意、毋固、毋必、毋我上悟。

    ”琰曰:“忍無而不無,若何?”周曰:“有若無。

    ”琰曰:“若不有而有?”周曰:“空空如也。

    ”琰拜曰:“吾師真不愧為喪吾徒弟。

    ”是夜二人同榻而卧,次日五鼓,衆和尚來撞鐘擂鼓,焚香課誦。

    焦周起來,亦向經堂禮佛稱揚。

    楊琰心中想道:不知焦周亦誦何經?急忙起來,輕步至焦周背後一看,卻念的是《中庸》。

    琰問曰:“子念《中庸》何為?”周曰:“悟禅。

    ”琰曰:“從何句起?”周曰:“天命之謂性起。

    ”琰曰:“從何句終?”周曰:“無聲無臭至矣。

    ”琰曰:“《中庸》實際在何句?”周曰:“所以行之者,一也。

    ”楊琰深為拜服曰:“吾欲延師于家,接谌于飛、張良貞同至合下,盤桓論道若何?”周曰:“吾亦欲會二公久矣。

    ”遂欣然下山,四人相見,依長晚序坐,談心數日。

    有時念及木蘭、喪吾諸人,未免有一番傷感。

     一日,琰問曰:“學道人以何字為先?”鐵冠曰:“以我字為先。

    ”琰曰:“我字左右皆戈,人心懷我字,則滿腔皆是私念。

    又輕人自恃,正人君子不來親附。

    若躁戈而立,戕人自戕,不足有為。

    人能克除我字,則心公而直,公則不私,直則不屈,仁道近焉。

    叔父雲以我字為先,是此意也。

    ”鐵冠曰:“此性學之論我字也。

    凡有命學,在性中立命,也要在我字推求出來,方是大學問。

    ”楊琰靜居七日,參悟不出,出見鐵冠、于飛、焦周三人,同觀太極圖。

    楊琰大悟,向三人叩拜曰:“弟子聞命矣。

    我字中間一橫象太極,二縱象兩儀,四八象四象。

    仔細玩之,五行八卦皆備,斯其為我乎?”鐵冠喜躍曰:“如是如是。

    ”谌于飛乃擊桌而歌曰: 天地三才互相依,一身萬法皆為備。

     身中有個太極圈,圈中一點是性命。

     總于心内自修持,千言萬語說不盡。

     涵養不睹不聞時,動靜關中心常定。

     鐵冠道人乃歌曰: 不無不有正當中,潛修真性似潛龍。

     養就明珠飛騰日,風雲雷雨贊化工。

     贊化工能顯神通,接引衆生出牢籠。

     但教心地常清靜,三乘妙法此為宗。

     焦周和尚乃歌曰: 文佛心印偈三千,妙法無為亦無言。

     性空何用持戒定,戒定隻緣要心堅。

     能于諸相不留心,更向何處問真诠。

     真诠一句為君說,念頭止盡是先天。

     楊琰乃歌曰: 性天心地兩無分,一體同參見月明。

     月明隻為光能照,靜裡乾坤别有春。

     對鏡不迷為煉性,煉性常如活死人。

     此法空中有實相,黍珠一點是元神。

     四人歌罷,彼此相賞,以後詩詞,難于盡錄。

    後來于飛八十四歲乃終,鐵冠道人九十六歲而終,焦周一百二十歲而終,楊琰八十二歲而亡。

    人稱“西陵四老”。

    本朝康熙年間,大悟山又出一僧,名沖元和尚。

    明心見性,說法度人。

    先示歸期,端坐而化,葬于素山寺後。

    木蘭山出一計道人,能知過去未來,白日飛升。

    二公皆與四川巡撫姚公為密友。

    往來詩詞,不必細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