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1]
關燈
小
中
大
論或者所謂的戰略,是特别困難的。
可以說,隻有很少的人對其中的各種問題持有清晰的觀點,即了解其中各種事物之間必然的和不間斷的聯系。
在行動中,大多數人根據判斷情況時的直覺[6]行事,而這一直覺是随着人們天賦的多少而變化的,有的正确,有的則不那麼正确。
所有傑出的統帥就是這樣行動的。
他們判斷時的直覺之所以往往是正确的,部分是由于他們的偉大和天賦。
對統帥親為的行動來說,也永遠會是這個樣子。
對這樣的行動來說,這種判斷時的直覺也足夠了。
然而如果不是統帥本人行動,而是他要在讨論中說服别人行動,那就必須有明确的觀點,并指出事物的内在聯系。
由于在這方面的訓練還很落後,因此大部分讨論隻是一些沒有根據的話說來說去,結果不是各說各話、各執己見,就是為了顧及對方而妥協,走上毫無價值的折中之路。
因此在這些問題上持有明确的觀點并非無益,而且人的思想一般來說都傾向于要求具有明确性,要求找到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
如此富于哲理地建立軍事藝術[7]是非常困難的,加之人們在這方面的很多嘗試是非常糟糕的,因此大多數人得出結論,認為不可能建立這樣的理論,因為這裡涉及的是現有法則無法加以概括的東西。
假如不是有很多毫不困難就可以弄清楚的語句的話,我們就會同意這種看法,并放棄建立理論的任何嘗試。
這些語句包括:防禦雖帶有消極目的,卻是比進攻更有力的作戰形式,進攻雖帶有積極目的,卻是較防禦更弱的作戰形式;大的勝利一并決定小的勝利;針對某些重點所取得的勝利能産生戰略效果;佯動是弱于真正進攻的一種力量運用,因此隻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采用;勝利不僅體現在占領戰場,還體現在從肉體和精神上摧毀對方軍隊,而這種摧毀大多隻有在赢得會戰後的追擊中才能實現;經過戰鬥赢得的勝利,其戰果才總是最大的,因此對于從某一戰線和方向轉到另一戰線和方向,隻能視為一個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隻有在具有全面優勢或者在交通線和退卻線方面較對手占優勢時,才有權利進行迂回;隻有具備前一條中的同樣條件時,才能占領翼側陣地;任何進攻在前進過程中都會受到削弱。
*** [1]即編者在前言中提及的克勞塞維茨于1827年撰寫的文章。
&mdash&mdash譯者注 [2]&ldquo本性&rdquo(dieNatur),意為&ldquo本身即有的屬性&rdquo,此處指戰争本身具有的屬性,如暴力性、對政治的從屬性等。
以往有的中文譯本将其譯為&ldquo性質&rdquo,易使人誤解為戰争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
&mdash&mdash譯者注 [3]&ldquo政治&rdquo一詞,作者在此處使用了&ldquoStaatspolitik&rdquo,也可譯為&ldquo國家政策&rdquo,但由于作者在書中其他涉及戰争與政治關系的論述中均使用了&ldquoPolitik&rdquo一詞,為保持前後一緻,故在此将該詞譯為&ldquo政治&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4]在原作中,&ldquo手段&rdquo一詞,作者用的是複數(Mitteln),似可理解為戰争隻是政治以軍事、外交等多種手段延續的其中一種手段。
&mdash&mdash譯者注 [5]&ldquo引導&rdquo,原文&ldquoFührung&rdquo,依不同語境可譯為&ldquo指揮&rdquo&ldquo指導&rdquo&ldquo引導&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6]&ldquo判斷情況時的直覺&rdquo(TaktdesUrteils),如果直譯的話,也可譯為&ldquo判斷情況時的分寸感&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7]&ldquo軍事藝術&rdquo(dieKriegskunst),如果直譯的話,可譯為&ldquo戰争藝術&rdquo,但是從作者在第二篇第一章和第三章中所做分析來看,其含義不僅僅局限于戰争,故譯為&ldquo軍事藝術&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可以說,隻有很少的人對其中的各種問題持有清晰的觀點,即了解其中各種事物之間必然的和不間斷的聯系。
在行動中,大多數人根據判斷情況時的直覺[6]行事,而這一直覺是随着人們天賦的多少而變化的,有的正确,有的則不那麼正确。
所有傑出的統帥就是這樣行動的。
他們判斷時的直覺之所以往往是正确的,部分是由于他們的偉大和天賦。
對統帥親為的行動來說,也永遠會是這個樣子。
對這樣的行動來說,這種判斷時的直覺也足夠了。
然而如果不是統帥本人行動,而是他要在讨論中說服别人行動,那就必須有明确的觀點,并指出事物的内在聯系。
由于在這方面的訓練還很落後,因此大部分讨論隻是一些沒有根據的話說來說去,結果不是各說各話、各執己見,就是為了顧及對方而妥協,走上毫無價值的折中之路。
因此在這些問題上持有明确的觀點并非無益,而且人的思想一般來說都傾向于要求具有明确性,要求找到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
如此富于哲理地建立軍事藝術[7]是非常困難的,加之人們在這方面的很多嘗試是非常糟糕的,因此大多數人得出結論,認為不可能建立這樣的理論,因為這裡涉及的是現有法則無法加以概括的東西。
假如不是有很多毫不困難就可以弄清楚的語句的話,我們就會同意這種看法,并放棄建立理論的任何嘗試。
這些語句包括:防禦雖帶有消極目的,卻是比進攻更有力的作戰形式,進攻雖帶有積極目的,卻是較防禦更弱的作戰形式;大的勝利一并決定小的勝利;針對某些重點所取得的勝利能産生戰略效果;佯動是弱于真正進攻的一種力量運用,因此隻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采用;勝利不僅體現在占領戰場,還體現在從肉體和精神上摧毀對方軍隊,而這種摧毀大多隻有在赢得會戰後的追擊中才能實現;經過戰鬥赢得的勝利,其戰果才總是最大的,因此對于從某一戰線和方向轉到另一戰線和方向,隻能視為一個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隻有在具有全面優勢或者在交通線和退卻線方面較對手占優勢時,才有權利進行迂回;隻有具備前一條中的同樣條件時,才能占領翼側陣地;任何進攻在前進過程中都會受到削弱。
*** [1]即編者在前言中提及的克勞塞維茨于1827年撰寫的文章。
&mdash&mdash譯者注 [2]&ldquo本性&rdquo(dieNatur),意為&ldquo本身即有的屬性&rdquo,此處指戰争本身具有的屬性,如暴力性、對政治的從屬性等。
以往有的中文譯本将其譯為&ldquo性質&rdquo,易使人誤解為戰争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
&mdash&mdash譯者注 [3]&ldquo政治&rdquo一詞,作者在此處使用了&ldquoStaatspolitik&rdquo,也可譯為&ldquo國家政策&rdquo,但由于作者在書中其他涉及戰争與政治關系的論述中均使用了&ldquoPolitik&rdquo一詞,為保持前後一緻,故在此将該詞譯為&ldquo政治&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4]在原作中,&ldquo手段&rdquo一詞,作者用的是複數(Mitteln),似可理解為戰争隻是政治以軍事、外交等多種手段延續的其中一種手段。
&mdash&mdash譯者注 [5]&ldquo引導&rdquo,原文&ldquoFührung&rdquo,依不同語境可譯為&ldquo指揮&rdquo&ldquo指導&rdquo&ldquo引導&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6]&ldquo判斷情況時的直覺&rdquo(TaktdesUrteils),如果直譯的話,也可譯為&ldquo判斷情況時的分寸感&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7]&ldquo軍事藝術&rdquo(dieKriegskunst),如果直譯的話,可譯為&ldquo戰争藝術&rdquo,但是從作者在第二篇第一章和第三章中所做分析來看,其含義不僅僅局限于戰争,故譯為&ldquo軍事藝術&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