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止嗔戒怒名師規徒 報德酬恩愛女作妾

關燈


    他說前次因到鹹甯縣,看一個多年不見的朋友,那朋友留他住幾日。

    他住在朋友家,閑着無事,就獨自出外閑逛,不知在什麼所在,見了一樁不平的事,他出來調解,調解不了,他就冒起火來,竟把一個人打死了。

    他卻不肯逃走,改了姓名,親到鹹甯縣出首。

    那縣官很好,說他是個義烈漢子,極力設法替他開脫,隻在監裡住了幾月,這回萬壽大赦,就把他赦出來了。

    他心裡非常感激那縣官,知道那縣官五十多歲了,還沒有兒子,平日殺綠林中人,又殺得最多,綠林中人恨那縣官到了極處,隻因在鹹甯縣任上,奈何他不得;一等他下任,便要動手劫殺他全家。

    楊海峰早知道這些情形,于今既感激那縣官,自然不能不報答他。

     &ldquo楊海峰的女兒,年紀雖隻得一十七歲,模樣兒是不待說,全不像他老子那般嘴臉,就是武藝,也比他老子強得多。

    他老子受了那縣官的恩,沒法報答,回家和她商量,打算将她送給那縣官做妾。

    一來想替那縣官生一兩個兒子,承宗接代;二來有他女兒這種本領,也可保護那縣官全家,免得下任時,被綠林中人暗害。

    但是他心裡有些怕他女兒不願意,從鹹甯回來,打我家經過,要接我母親去他家勸導。

    我母親因上了年紀,近來身體有些不快,不曾去得。

    卻好,他女兒很孝順,他在監裡的時候,他女兒半夜裡,悄悄偷探了幾次監,幾回要扭斷鎖,放他老子出來,他老子罵她道:&lsquo我若想逃,也不自首了。

    你這丫頭要胡鬧,就真送了我的性命了,并且縣太爺待我這般恩深義重,我怎忍心越獄脫逃,去害他擔處分呢?&rsquo女兒見他老子這麼說,才不敢扭鎖了。

    楊海峰把想報答縣官的話,向他女兒說出來,他女兒一點也沒露出不願意的樣子來。

    這回就是送他女兒到鹹甯去,但不知道那縣官肯收他女兒做妾也不。

    &rdquo 雪門和尚大笑道:&ldquo原來有這麼一回事,我在西安,雖與鹹甯相離不遠,隻是終日不出門,又少和人來往,所以一些兒不曾得着消息。

    既有這麼一回事,我們果是用不着再去陳倉山了。

    &rdquo 朱鎮嶽問道:&ldquo不去陳倉山,就從此改道去劉家坡麼?&rdquo雪門和尚搖頭道:&ldquo劉家坡不能就從這裡去。

    我們已到了這裡,離天台山不遠了,天台山上也很有幾個人物,我原來打算先帶你到陳倉山,見過楊海峰之後,就去天台山盤桓幾日,于今隻得直去天台山了。

    &rdquo 王長勝從旁賠着笑臉說道:&ldquo老師父和朱公子要去天台山,也是從寶雞縣去的道路好走些。

    今夜雖沒有多久的時間了,隻是在這山裡,莫說安睡,便是坐的地方也沒有。

    我想請兩位就此同去寶雞縣,舍間雖逼仄不潔淨,隻是權且休息,比這荒山上,總得安逸些兒。

    并且這件案子,若不是遇着兩位,辦不活,受追比,還在其次,不過皮肉上受點兒苦;這位公差爺誤中了藥弩,不是老師父的靈丹妙藥,還了得嗎?我這一條小性命就此送定了,是不待說,還不知道一死能不能了結?我一條小性命送了,卻沒什麼要緊,老師父請說,舍間一家老小如何過活?兩位不但是我的救命恩人,要算是舍間一家老小的救命恩人。

    我若就是這麼放兩位走了,那還有一些兒人心嗎?&rdquo 雪門和尚已揚手止住王長勝,不教他再說下去,随打着哈哈笑道:&ldquo我們無心替你辦活了這樁案子,替地方除了一個大害,算不了什麼恩。

    至于治好了公差,更是我們應做的事。

    世間哪有見人要死,自己能夠救得活,竟忍心袖手旁觀,不去施救的道理?況我是一個出家人,存心專以慈悲救人為本,這說得上是你家的救命恩人嗎?你這些話快不要提了,要我兩人到你家去,倒也使得,就拾掇了走吧!&rdquo王長勝聽得肯去寶雞縣,登時歡喜得什麼似的,一疊連聲叫夥伴,擡公差,搬猴屍,扛獵具,一行人循着道路下山。

     走到寶雞城,已是天光将亮了,他們系奉命辦案的,不必等天明開城,随時可以叫開城門進去。

    當下王長勝在前,叫開了城門。

    王長勝向雪門和尚道:&ldquo讓他們先去縣衙,我陪老師父和朱公子到了舍間,再去消差不遲。

    我想這時分,縣太爺正睡得安穩,決不會立刻升堂。

    &rdquo 和尚笑着搖頭道:&ldquo那如何使得?你是個為首的人,倘若縣太爺聞報就升堂,傳呼你時,怎樣使得?并且公差受了重傷,縣太爺聽了,必更升堂得快。

    我和你們一陣到縣衙裡去,且消了差再說。

    &rdquo王長勝更是喜出天外。

     不一會兒到了縣衙,天光已經大亮,各店家都開市了。

    雪門和尚見縣衙旁邊有一家茶樓,進去喝茶的人已不少了,便向王長勝說道:&ldquo你們去消差,我二人在這茶樓上等你。

    &rdquo王長勝連聲應&ldquo好&rdquo。

    師徒二人,遂上了茶樓,揀了一張桌子,師徒分上下坐了,即有堂倌過來招呼。

     朱鎮嶽雖昨夜曾吃了幹糧,此時腹中尚不覺饑餓,隻是口裡淡得很。

    見堂倌過來,就忙着問道:&ldquo你這裡有什麼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