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白馬河邊争傳絕技 烏鴉山畔欣睹舊家

關燈
烏鴉山,天然是這個村落的城牆,團團圍住,隻有一個山口做出入的要道。

    在山口外面,看不見裡面的村落;在村落裡面,更看不見山口。

    當時,不肖生見了這種好地方,不覺失聲道好。

     向前行了半裡多路,才見有人家,房屋都很矮小,三五間一處,靠着山下,并不聯絡。

    又走了約半裡,便遠遠地望見前面山腳下,一片房屋連綿不斷,和個大市集一般,料想朱寶誠的家,必在那一片房子裡面了。

     正緊了一緊缰,向前疾走,忽迎面來了兩個年紀都在三十左右的人,身上的衣服雖很樸素,面上卻都顯出些書卷氣來,令人一望就知道是兩個讀書人。

    那兩人見了不肖生,即停步,用眼向不肖生打量。

    馬到切近,兩人同時拱手問道:&ldquo先生貴姓,從哪裡來,到敝處找誰呢?&rdquo 不肖生連忙跳下馬,說了姓名,以及拜訪朱寶誠先生的話,并問兩人的姓名。

    兩人很客氣,一個年紀稍大的答道:&ldquo先生想會的,便是家父。

    &rdquo随手指着旁邊這個道:&ldquo這是舍弟,名缙卿;我賤名國卿,寒舍就在前面不遠。

    請先生上馬,我兄弟當引道前行。

    &rdquo說着,複拱手要不肖生上馬。

     不肖生自不能不客氣一點,即牽着馬同行。

    一會兒,到了那像市鎮的地方,果有許多商店。

    那些商店的規模,和常德城裡的不差什麼。

    據朱國卿說,都是朱家一家人開設的,周圍四五十裡的人,都來這裡買貨物。

    因白馬河的水路便當,雖在鄉村之中,生意卻不冷落。

    加之朱家通族的人,沒有欺詐狡猾的,買賣都十分誠實,所以能與常德府城的生意競争。

     不肖生看了那些店家的情形,很相信朱國卿的話,不是無根據的。

    經過了二三十家店面,道路忽轉向右邊山凹裡。

    彎彎曲曲的,作斜坡形一個很大的莊院,建在半山之中。

    那莊院的磚瓦顔色,雖十分陳舊,卻也雄壯到十分,圍着莊院左右及後方的,全是合抱不交的參天古木。

    隻有前面大門口,是一個極大的草坪,沒有樹木。

    草坪南首,豎着兩條系馬的木樁,地下兩個上馬的石踏凳,再有幾個練武的方石,及絕大的仙人擔(貫二石餅于竹木之兩端,用以練力者),都埋在草内,大約至少也有十來年,不經人手去挪移它了。

     朱缙卿連忙過來接了缰索,拴在那系馬樁上。

    朱國卿引不肖生進了大門。

    遠望二門上,懸了一幅朱漆金字篆書的對聯,上寫&ldquo敝廬六百載,高堂八千春&rdquo,十個鬥大的金字。

    朱國卿指着二門的牆說道:&ldquo這三扇牆還是南宋時遺留下來的,以外也有元朝的,也有明朝的,也有清初的。

    在常德沒有比舍間再年代久遠的房子了。

    &rdquo 不肖生一面點頭應是,一面走近那牆跟前,看牆上雖是用白粉糊了,卻因糊得很薄,能看得出磚砌的痕來。

    那磚每塊足有一尺三寸長、四寸來厚,簡直就是和上海、香港建築高大洋房的紅磚一般,比城牆磚還要長大一倍,怪不得能支持五六百年之久。

    近數十年來,内地建造房屋的磚,十口隻怕還抵不了這一口。

    朱國卿即不說是南宋時遺留下來的,不肖生也能斷定不是明清之物。

     朱國卿又道:&ldquo這副對聯,是光緒庚子年(即二十六年)家祖母八十歲壽期,家大伯寫的。

    家祖母今年九十三歲了。

    &rdquo 不肖生聽了,心中不覺很詫異,怎麼古老人物,都聚在一塊兒了?但是心裡雖然詫異,卻很高興這回算不白辛苦,得見着這麼古的房屋,又能遇着這麼年老有福的人。

    便不見朱寶誠的劍術,也很值得了。

     不知朱家的劍術究竟如何,不肖生能不能瞧見朱家的劍術,且俟下回再寫。

     憶鳳樓主[1]評曰: 本書與《江湖奇俠傳》,雖同出不肖生一人之手,性質亦略複相同,然其描寫之點則大異。

    《奇俠傳》以雄奇為主,所寫者為當世劍俠之異事。

    本書以活潑為尚,所寫者,為一般小俠之豪情。

     讀《奇俠傳》,如聞虎嘯深山、龍吟大澤;讀本書,如見日出東海、花發南枝。

    明乎此,始可讀《奇俠傳》與本書。

     一部洋洋十萬餘言之大著作,頗苦不知從何說起。

    因以烏鴉山朱家為之引,此提綱挈領法也,非善為文章者莫能辦。

     烏鴉山朱家,确為喬家世家,&ldquo敝廬六百載,高堂八千春&rdquo一聯,語氣又何其闊大哉! *** [1]憶鳳樓主,即趙苕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