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狀

關燈
論乞廷議元昊通和事狀 右臣近有奏論,今後軍國大事不須秘密,請集百官廷議。

    近聞元昊再遣使人將至闕下,和之與否,決在此行。

    竊計廟謀,合思成算,臣謂此最大事也,天下安危係之。

    今公卿、士大夫愛君憂國者,人人各為陛下深思極慮,惟恐廟堂之失策,遂落夷狄之奸謀,眾口紛紛,各有論議。

     一曰天下困矣,不和則力不能支,少屈就之,可以紓患。

     一曰羌夷險詐,雖和而不敢罷兵,則與不和無異,是空包屈就之羞,全無紓患之實。

     一曰自屈誌講和之後,退而休息,練兵訓卒,以為後圖。

    然此亦必不能者,隻以河朔之事可知。

    蓋慮才和之後,便忘發憤,因循弛廢,為患轉深。

     一曰縱使元昊復臣,西邊減費,不弛武備,不忘後圖,然猶有大可憂者,北戎將攬通和之事以為己功,過有邀求,遂興兵革,是暫息小患於關西,復生大患於河北。

     臣忝為耳目之官,見國有大事,旁採外論,所聞如此異同,然大抵皆謂就和則難,不和則易,不和則害少,和則害多。

    然臣又不知朝廷之意,其議雲何? 臣見漢唐故事、大事必須廷議。

    蓋以朝廷示廣大,不欲自狹;謀臣思公共,不敢自強。

    故舉事多臧,眾口皆服。

    伏思國家自兵興以來,常秘大事,初欲隱藏護惜,不使人知,及其處置乖違,豈能掩蔽?臣謂莫若採大公之議,收眾善之謀,待其都無所長,自用廟謀未晚。

    其元昊請和一事,伏乞於使人未至之前,集百官廷議。

    臣隻自朝夕以來,諸處詢訪,已聞眾說如此。

    若使並集於廷,各陳所見,必有長策,以裨萬一。

    謹具狀。

     論西賊議和利害狀 右臣伏自如定等到京以來,竊聞朝議不許賊稱吾祖,必欲令其稱臣,然後許和。

    此乃國家大計,廟堂得策。

    蓋由陛下至聖至明,不苟目前之事,能慮向去之憂,斷自宸衷,決定大議。

    然數日來,風聞頗有無識之人妄陳愚見,不思遠患,欲急就和。

    臣雖知必不能上惑聖聰,然亦慮萬一少生疑沮,則必壞已成之計。

    臣職在言責,理合辨明。

     伏自西賊請和以來,眾議頗有異同,多謂朝廷若許賊不稱臣,則慮北戎別索中國名分,此誠大患。

    然臣猶謂縱使賊肯稱臣,則北戎尚有邀功責報之患,是臣與不臣,皆有後害。

    如不得已,則臣而通好猶勝不臣,然於後患不免也。

    此有識之士,憂國之人,所以不願急和者也。

     今若不許通和,不過懼賊來寇耳。

    且數年西兵遭賊而敗,非是賊能善戰,蓋由我自繆謀。

    今如遣範仲淹處置邊防,稍不失所,賊之勝負尚未可知。

    以彼驕兵,當吾整旅,使我因而獲勝,則善不可加。

    但得兩不相傷,亦已挫賊銳氣。

    縱仲淹不幸小敗,亦所失不至如前後之繆謀,是比於通和之後別有大患,則所損猶少。

    此善算之士、見遠之人,所以知不和害小,而不懼未和也。

     臣謂方今不羞屈志、急欲就和者,其人有五:一曰不忠於陛下者欲急和,二曰無識之人欲急和,三曰奸邪之人欲急和,四曰疲兵懦將欲急和,五曰陝西之民欲急和。

     自用兵以來,居廟堂者勞於斡運,在邊鄙者勞於戎事,若有避此勤勞,苟欲陛下屈節就和,而自偷目下安逸,他時後患任陛下獨當,此臣所謂不忠之臣欲急和者也。

    和而偷安,利在目下,和後大患,伏而未發,此臣所謂無識之人欲急和者也。

    自兵興以來,陛下憂勤庶政,今小人但欲苟和之後,寬陛下以太平無事,而望聖心怠於庶政,因欲進其邪佞,惑亂聰明,大抵古今人主憂勤,小人所不願也,此臣所謂奸邪之人欲急和也。

    屢敗之軍不知得人則勝,但謂賊來常敗,此臣所謂懦將疲兵欲急和也。

    此四者,皆不足聽也,惟西民困乏,意必望和,請因宣撫使告以朝廷非不欲和,而賊未遜順之意,然後深戒有司,寬其力役可也。

    其餘一切小人無識之論,伏望聖慈絕而不聽,使大議不沮,而善算有成,則社稷之福也。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言西邊事宜第一狀 右臣伏見諒祚狂僭,釁隙已多,不越歲年,必為邊患。

    臣本庸暗,不達時機,輒以外料敵情,內量事勢,鑒往年已驗之失,思今日可用之謀。

    雖兵不先言,俟見形而應變;然坐而制勝,亦大計之可圖。

    謹具條陳,庶裨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