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劄子
關燈
小
中
大
聽約,用此為說,亦可解和。
臣所以區區惟願未和者,蓋臣愚慮知不和患輕,易為處置,和後患大,不可支吾。
臣前後奏章,論列已備,此乃天下安危大計。
聖心日夜所憂。
臣為言事之官,見利害甚明,若不極言,罪當誅戮。
伏望省覽。
取進止。
論與西賊大斤茶劄子 臣伏睹昨者西賊來議通和,朝廷許物數目不少,內茶一色,元計五萬斤。
緣中國茶法大斤小斤不同,當初擬議之時,朝廷謀慮不審,不曾明有指定斤數。
竊慮西賊通和之後,須要大斤,若五萬斤大斤,是三十萬小斤之數。
如此,則金帛二十萬,茶三十萬,乃是五十萬物。
真宗時,契丹大舉至澶州,隻用三十萬物。
三十年後,乘國家用兵之際,兩國交爭,方添及五十萬。
今元昊一隅之敵,一口便與五十萬物,臣請略言為國家大患一兩事,不知為國計者何以處之?三十萬斤之茶,自南方水陸二三千裡,方至西界。
當今民力困乏,陛下不恥屈誌就和,本為休民息力,若歲般輦不絕,隻此一物,可使中國公私俱困,此大患一也。
計元昊境土人民,歲得三十萬茶,其用已足。
然則兩榷場舍茶之外,須至別降好物博易賊中無用之物,其大患二也。
契丹常與中國為敵國,指元昊為小邦,若見元昊得物之數與彼同,則須更要增添,何以應副?不過雲茶不比銀、絹,本是粗物,則彼必須亦要十數萬大斤。
中國大貨利止於茶鹽而已,今西賊一歲三十萬斤,北敵更要三二十萬,中國豈得不困?此其大患三也。
昨與西賊議和之初,大臣急欲事就,不顧國家利害,惟恐許物不多。
及和議將成,契丹語洩,兩府方有悔和之色,然許物已多,不可追改。
今天幸有此一事,尚可罷和。
臣乞陛下特召兩府大臣共議,保得久遠,供給四夷,中國不困,則雖大斤不惜。
若其為患如臣所說,不至妄言,即乞早議定計。
取進止。
言西邊事宜第二劄子 臣近曾上言諒祚為邊患,朝廷宜早圖禦備,及乞遣一重臣親與邊將議定攻守大計等事。
至今多日,未蒙降出施行。
臣竊見慶曆中元昊作過時,朝廷輕敵玩寇,無素定之謀。
每遇邊奏急來,則上下惶恐,倉卒指揮。
既多不中事機,所以落賊奸便,敗軍殺將,可為痛心。
今者諒祚以萬騎寇秦、渭兩路,焚燒數百裡間,掃蕩俱盡,而兩路將帥不敢出一人一騎,則國威固已挫矣。
諒祚負恩背德如此,陛下未能發兵誅討,但遣使者齎詔書賜之,又拒而不納,使者羞愧俯首,懷詔而回,則大國不勝其辱矣。
當陛下臨禦之初,遭此狂童,威沮國辱,此臣等之罪也。
臣謂陛下宜赫然發憤,以邊事切責大臣。
至於山川形勢有利有不利,士卒勇怯孰可用孰不可用,何處宜攻,何處宜守,何兵宜屯某地,何將可付某兵,如此等事甚多,皆陛下聖慮所宜及者。
臣謂陛下宜因閑時禦便殿,召當職之臣,使按圖指畫,各陳所見。
陛下可以不下席而盡在目前,然後製以神機睿略,責將相以成功。
而陛下以萬機之繁,既未及此;兩府之臣如臣等日所進呈,又皆常程公事,亦未嘗聚首合謀,講定大計。
外則四路邊臣,自賊馬過後,亦不聞別有擘畫。
臣恐上下因循,又如慶曆之初矣。
近者韓琦曾將慶曆中議山界文字進呈,此邊事百端中一端爾。
蓋琦亦患事未講求,假此文字為題目,以牽合眾之人論爾。
自進呈後,尋送密院,至今多日,亦未曾擬議。
臣以非才,陛下任之政府,便是國之謀臣。
若其謀慮淺近,所言狂妄,自可黜去不疑。
臣亦昨因目疾,懇求解職,曲蒙聖恩,未許其去。
既使在其位,又棄其言而不問,使臣屍祿厚顏,何以自處?所有臣前來所上奏狀,欲望聖慈降付中書、密院,與韓琦山界文字一處商量。
若其言果不足取,棄之未晚。
今取進止。
論西賊占延州侵地劄子 臣竊聞元昊近於延州界上修築城壘,強占秦地,欲先得地,然後議和,故楊守素未來,而占地之謀先發,又聞邊將不肯力爭。
此事所係利害甚大。
臣料賊意,見朝廷累年用兵有敗無勝,一旦計無所出,厚以金帛買和,知我將相無人,便欲輕視中國,一面邀求賂遺,一面侵占邊疆。
不惟驕賊之心難從,實亦為國之害不細。
今若縱賊於侵地立起堡塞,則延州四面更無捍蔽,便為孤壘。
其賊盡據要害之地,他時有事,延州不可保守。
若失延州,則關中遂為賊有。
以此而言,則所侵之地不可不爭。
伏況西賊議和,事連北敵。
今人無愚智,皆知和為不便,但患國家許物已多,難為中悔,若得別因他事,猶可絕和。
何況此侵地是中國合爭之事,豈可不爭?臣謂今欲急和而不顧利害者,不過邊臣外憚於禦賊,而內欲邀議和之功,以希進用耳,故不肯擊逐羌人,力爭侵地。
蓋小人無識,隻苟日前榮進之利,不思國家久遠之害。
是國家屈就通和,隻與邊臣為一時進身之利,而使社稷受無涯之患。
陛下為社稷計,豈不深思!大臣為社稷謀,豈不極慮!伏望聖慈遣一使往延州,令龐籍力爭,取昊賊先侵之地,不令築城堡塞。
若緣此一事得絕和議,則社稷之福也。
臣仍慮西賊來人,尚有青鹽之說,此事人人皆知不可許。
亦慮小人無識急於就和者,尚陳鹽利,以惑聖聰。
伏望聖慈,不納浮議。
取進止。
臣所以區區惟願未和者,蓋臣愚慮知不和患輕,易為處置,和後患大,不可支吾。
臣前後奏章,論列已備,此乃天下安危大計。
聖心日夜所憂。
臣為言事之官,見利害甚明,若不極言,罪當誅戮。
伏望省覽。
取進止。
論與西賊大斤茶劄子 臣伏睹昨者西賊來議通和,朝廷許物數目不少,內茶一色,元計五萬斤。
緣中國茶法大斤小斤不同,當初擬議之時,朝廷謀慮不審,不曾明有指定斤數。
竊慮西賊通和之後,須要大斤,若五萬斤大斤,是三十萬小斤之數。
如此,則金帛二十萬,茶三十萬,乃是五十萬物。
真宗時,契丹大舉至澶州,隻用三十萬物。
三十年後,乘國家用兵之際,兩國交爭,方添及五十萬。
今元昊一隅之敵,一口便與五十萬物,臣請略言為國家大患一兩事,不知為國計者何以處之?三十萬斤之茶,自南方水陸二三千裡,方至西界。
當今民力困乏,陛下不恥屈誌就和,本為休民息力,若歲般輦不絕,隻此一物,可使中國公私俱困,此大患一也。
計元昊境土人民,歲得三十萬茶,其用已足。
然則兩榷場舍茶之外,須至別降好物博易賊中無用之物,其大患二也。
契丹常與中國為敵國,指元昊為小邦,若見元昊得物之數與彼同,則須更要增添,何以應副?不過雲茶不比銀、絹,本是粗物,則彼必須亦要十數萬大斤。
中國大貨利止於茶鹽而已,今西賊一歲三十萬斤,北敵更要三二十萬,中國豈得不困?此其大患三也。
昨與西賊議和之初,大臣急欲事就,不顧國家利害,惟恐許物不多。
及和議將成,契丹語洩,兩府方有悔和之色,然許物已多,不可追改。
今天幸有此一事,尚可罷和。
臣乞陛下特召兩府大臣共議,保得久遠,供給四夷,中國不困,則雖大斤不惜。
若其為患如臣所說,不至妄言,即乞早議定計。
取進止。
言西邊事宜第二劄子 臣近曾上言諒祚為邊患,朝廷宜早圖禦備,及乞遣一重臣親與邊將議定攻守大計等事。
至今多日,未蒙降出施行。
臣竊見慶曆中元昊作過時,朝廷輕敵玩寇,無素定之謀。
每遇邊奏急來,則上下惶恐,倉卒指揮。
既多不中事機,所以落賊奸便,敗軍殺將,可為痛心。
今者諒祚以萬騎寇秦、渭兩路,焚燒數百裡間,掃蕩俱盡,而兩路將帥不敢出一人一騎,則國威固已挫矣。
諒祚負恩背德如此,陛下未能發兵誅討,但遣使者齎詔書賜之,又拒而不納,使者羞愧俯首,懷詔而回,則大國不勝其辱矣。
當陛下臨禦之初,遭此狂童,威沮國辱,此臣等之罪也。
臣謂陛下宜赫然發憤,以邊事切責大臣。
至於山川形勢有利有不利,士卒勇怯孰可用孰不可用,何處宜攻,何處宜守,何兵宜屯某地,何將可付某兵,如此等事甚多,皆陛下聖慮所宜及者。
臣謂陛下宜因閑時禦便殿,召當職之臣,使按圖指畫,各陳所見。
陛下可以不下席而盡在目前,然後製以神機睿略,責將相以成功。
而陛下以萬機之繁,既未及此;兩府之臣如臣等日所進呈,又皆常程公事,亦未嘗聚首合謀,講定大計。
外則四路邊臣,自賊馬過後,亦不聞別有擘畫。
臣恐上下因循,又如慶曆之初矣。
近者韓琦曾將慶曆中議山界文字進呈,此邊事百端中一端爾。
蓋琦亦患事未講求,假此文字為題目,以牽合眾之人論爾。
自進呈後,尋送密院,至今多日,亦未曾擬議。
臣以非才,陛下任之政府,便是國之謀臣。
若其謀慮淺近,所言狂妄,自可黜去不疑。
臣亦昨因目疾,懇求解職,曲蒙聖恩,未許其去。
既使在其位,又棄其言而不問,使臣屍祿厚顏,何以自處?所有臣前來所上奏狀,欲望聖慈降付中書、密院,與韓琦山界文字一處商量。
若其言果不足取,棄之未晚。
今取進止。
論西賊占延州侵地劄子 臣竊聞元昊近於延州界上修築城壘,強占秦地,欲先得地,然後議和,故楊守素未來,而占地之謀先發,又聞邊將不肯力爭。
此事所係利害甚大。
臣料賊意,見朝廷累年用兵有敗無勝,一旦計無所出,厚以金帛買和,知我將相無人,便欲輕視中國,一面邀求賂遺,一面侵占邊疆。
不惟驕賊之心難從,實亦為國之害不細。
今若縱賊於侵地立起堡塞,則延州四面更無捍蔽,便為孤壘。
其賊盡據要害之地,他時有事,延州不可保守。
若失延州,則關中遂為賊有。
以此而言,則所侵之地不可不爭。
伏況西賊議和,事連北敵。
今人無愚智,皆知和為不便,但患國家許物已多,難為中悔,若得別因他事,猶可絕和。
何況此侵地是中國合爭之事,豈可不爭?臣謂今欲急和而不顧利害者,不過邊臣外憚於禦賊,而內欲邀議和之功,以希進用耳,故不肯擊逐羌人,力爭侵地。
蓋小人無識,隻苟日前榮進之利,不思國家久遠之害。
是國家屈就通和,隻與邊臣為一時進身之利,而使社稷受無涯之患。
陛下為社稷計,豈不深思!大臣為社稷謀,豈不極慮!伏望聖慈遣一使往延州,令龐籍力爭,取昊賊先侵之地,不令築城堡塞。
若緣此一事得絕和議,則社稷之福也。
臣仍慮西賊來人,尚有青鹽之說,此事人人皆知不可許。
亦慮小人無識急於就和者,尚陳鹽利,以惑聖聰。
伏望聖慈,不納浮議。
取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