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上書
關燈
小
中
大
間所損數百萬。
議者不知利不可專,欲專而反損,但雲變法之未當。
變而不已,其損愈多。
夫欲十分之利皆歸於公,至其虧少十不得三,不若與商共之,常得其五也。
今為國之利多者,茶與鹽耳。
茶自變法已來,商賈不復,一歲之失,數年莫補,所在積朽,棄而焚之。
前日議者屢言三說之法為便,有司既以詳之矣;今誠能復之,使商賈有利而通行,則上下濟矣。
解池之鹽,積若山阜,今宜暫下其價,誘群商而散之,先為令曰「三年將復舊價」,則貪利之商爭先而輳矣。
夫茶者生於山而無窮,鹽者出於水而不竭,賤而散之三年,十未減其一二。
夫二物之所以貴者,以能為國資錢幣爾,今不散而積之,是惜朽壤也,夫何用哉?夫大商之能蕃其貨者,豈其錙銖躬自鬻於市哉?必有販夫小賈就而分之。
販夫小賈無利則不為,故大商不妒販夫之分其利者,恃其貨博,雖取利少,貨行流速,則積少而為多也。
今為大國者,有無窮不竭之貨,反妒大商之分其利,寧使無用而積為朽壤,何哉!故大商之善為術者,不惜其利而誘販夫;大國之善為術者,不惜其利而誘大商。
此與商賈共利,取少而緻多之術也。
又今商賈之難以術制者,以其積貨多而不急故也。
利厚則來,利薄則止,不可以號令召也。
故每有司變法,下利既薄,小商以無利而不能行,則大商方幸小商之不行,適得獨賣其貨,尚安肯勉趨薄利而來哉?故變法而刻利者,適足使小商不來而為大商賈積貨也。
今必以術制商,宜盡括其居積之物,官為賣而還之,使其貨盡而後變法。
夫大商以利為生,一歲不營利,則有惶惶之憂,彼必不能守積錢而閑居,得利雖薄,猶將勉而來。
此變法制商之術也。
夫欲誘商而通貨,莫若與之共利,此術之上也。
欲制商,使其不得不從,則莫若痛裁之,使無積貨。
此術之下也。
然此可制茶商耳,若鹽者,禁益密則冒法愈多而刑繁。
若乃縣官自為鬻市之事,此大商之不為,臣謂行之難久者也。
誠能不較錙銖而思遠大,則積朽之物散而錢幣通,可不勞而用足矣。
臣愚,不足以知時事。
若夫堅守以捍賊,利則出而擾之,凡小便宜,願且委之邊將。
至於積穀與錢,通其漕運,不二三歲,而國力漸豐,邊兵漸習,賊鋒漸挫,而有隙可乘,然後一舉而滅之,此萬全之策也。
願陛下以其小者責將帥,謀其大計而行之,則天下幸甚。
臣修昧死再拜。
準詔言事上書 月日,臣修謹昧死再拜上書於皇帝陛下。
臣近準詔書,許臣上書言事。
臣學識愚淺,不能廣引深遠,以明治亂之原,謹采當今急務,條為三弊五事,以應詔書所求,伏為陛下裁擇。
臣聞自古王者之治天下,雖有憂勤之心而不知緻治之要,則心愈勞而事愈乖;雖有納諫之明,而無力行之果斷,則言愈多而聽愈惑。
故為人君者,以細務而責人,專大事而獨斷,此緻治之要術也;納一言而可用,雖眾說不得以沮之,此力行之果斷也。
如此二者,天下無難治矣。
伏見國家自大兵一動,中外騷然。
陛下思社稷之安危,念兵民之疲弊,四五年來,聖心憂勞,可謂至矣。
然而兵日益老,賊日益強,並九州之力討一西戎小者,尚無一人敢前,今又北戎大者違盟而動,其將何以禦之?從來所患者夷狄,今夷狄叛矣;所惡者盜賊,今盜賊起矣;所憂者水旱,今水旱作矣;所賴者民力,今民力困矣;所須者財用,今財用乏矣。
陛下之心日憂於一日,天下之勢歲危於一歲。
此臣所謂用心雖勞,不知求緻治之要者也。
近年朝廷開廣言路,獻計之士不下數千,然而事緒轉多,支吾不暇。
從前所采,眾議紛紜,至於臨事,誰策可用?此臣所謂聽言雖多,不如力行之果斷者也。
伏思聖心所甚憂而當今所尚闕者,不過曰無兵也,無將也,無財用也,無禦戎之策也,無可任之臣也。
此五者,陛下憂其未有,而臣謂今皆有之。
然陛下未得而用者,未思其術也。
國家創業之初,四方割據,中國地狹,兵民不多,然尚能南取荊楚、收偽唐、定閩嶺,西平兩蜀,東下並、潞,北窺幽、燕。
當時所用兵財將吏,其數幾何?惟善用之,故不覺其少。
何況今日,承百年祖宗之業,盡有天下之富強,人眾物盛,十倍國初,故臣敢言有兵、有將、有財、有財用、有禦戎之策、有可任用之臣。
然陛下皆不得而用者,其故何哉?由朝廷有三大弊故也。
何謂三大弊?一曰不慎號令,二曰不明賞罰,三曰不責功實。
此三弊因循於上,則萬事遲慢廢壞於下。
臣聞號令者,天子之威也;賞罰者,天子之權也。
若號令不信,賞罰不當,則天下不服。
故又須責臣下以功實,然後號令不虛出,而賞罰不濫行。
是以慎號令,明賞罰,責功實,此三者帝王之奇術也。
自古人君,英雄如漢武帝,聰明如唐太宗,皆
議者不知利不可專,欲專而反損,但雲變法之未當。
變而不已,其損愈多。
夫欲十分之利皆歸於公,至其虧少十不得三,不若與商共之,常得其五也。
今為國之利多者,茶與鹽耳。
茶自變法已來,商賈不復,一歲之失,數年莫補,所在積朽,棄而焚之。
前日議者屢言三說之法為便,有司既以詳之矣;今誠能復之,使商賈有利而通行,則上下濟矣。
解池之鹽,積若山阜,今宜暫下其價,誘群商而散之,先為令曰「三年將復舊價」,則貪利之商爭先而輳矣。
夫茶者生於山而無窮,鹽者出於水而不竭,賤而散之三年,十未減其一二。
夫二物之所以貴者,以能為國資錢幣爾,今不散而積之,是惜朽壤也,夫何用哉?夫大商之能蕃其貨者,豈其錙銖躬自鬻於市哉?必有販夫小賈就而分之。
販夫小賈無利則不為,故大商不妒販夫之分其利者,恃其貨博,雖取利少,貨行流速,則積少而為多也。
今為大國者,有無窮不竭之貨,反妒大商之分其利,寧使無用而積為朽壤,何哉!故大商之善為術者,不惜其利而誘販夫;大國之善為術者,不惜其利而誘大商。
此與商賈共利,取少而緻多之術也。
又今商賈之難以術制者,以其積貨多而不急故也。
利厚則來,利薄則止,不可以號令召也。
故每有司變法,下利既薄,小商以無利而不能行,則大商方幸小商之不行,適得獨賣其貨,尚安肯勉趨薄利而來哉?故變法而刻利者,適足使小商不來而為大商賈積貨也。
今必以術制商,宜盡括其居積之物,官為賣而還之,使其貨盡而後變法。
夫大商以利為生,一歲不營利,則有惶惶之憂,彼必不能守積錢而閑居,得利雖薄,猶將勉而來。
此變法制商之術也。
夫欲誘商而通貨,莫若與之共利,此術之上也。
欲制商,使其不得不從,則莫若痛裁之,使無積貨。
此術之下也。
然此可制茶商耳,若鹽者,禁益密則冒法愈多而刑繁。
若乃縣官自為鬻市之事,此大商之不為,臣謂行之難久者也。
誠能不較錙銖而思遠大,則積朽之物散而錢幣通,可不勞而用足矣。
臣愚,不足以知時事。
若夫堅守以捍賊,利則出而擾之,凡小便宜,願且委之邊將。
至於積穀與錢,通其漕運,不二三歲,而國力漸豐,邊兵漸習,賊鋒漸挫,而有隙可乘,然後一舉而滅之,此萬全之策也。
願陛下以其小者責將帥,謀其大計而行之,則天下幸甚。
臣修昧死再拜。
準詔言事上書 月日,臣修謹昧死再拜上書於皇帝陛下。
臣近準詔書,許臣上書言事。
臣學識愚淺,不能廣引深遠,以明治亂之原,謹采當今急務,條為三弊五事,以應詔書所求,伏為陛下裁擇。
臣聞自古王者之治天下,雖有憂勤之心而不知緻治之要,則心愈勞而事愈乖;雖有納諫之明,而無力行之果斷,則言愈多而聽愈惑。
故為人君者,以細務而責人,專大事而獨斷,此緻治之要術也;納一言而可用,雖眾說不得以沮之,此力行之果斷也。
如此二者,天下無難治矣。
伏見國家自大兵一動,中外騷然。
陛下思社稷之安危,念兵民之疲弊,四五年來,聖心憂勞,可謂至矣。
然而兵日益老,賊日益強,並九州之力討一西戎小者,尚無一人敢前,今又北戎大者違盟而動,其將何以禦之?從來所患者夷狄,今夷狄叛矣;所惡者盜賊,今盜賊起矣;所憂者水旱,今水旱作矣;所賴者民力,今民力困矣;所須者財用,今財用乏矣。
陛下之心日憂於一日,天下之勢歲危於一歲。
此臣所謂用心雖勞,不知求緻治之要者也。
近年朝廷開廣言路,獻計之士不下數千,然而事緒轉多,支吾不暇。
從前所采,眾議紛紜,至於臨事,誰策可用?此臣所謂聽言雖多,不如力行之果斷者也。
伏思聖心所甚憂而當今所尚闕者,不過曰無兵也,無將也,無財用也,無禦戎之策也,無可任之臣也。
此五者,陛下憂其未有,而臣謂今皆有之。
然陛下未得而用者,未思其術也。
國家創業之初,四方割據,中國地狹,兵民不多,然尚能南取荊楚、收偽唐、定閩嶺,西平兩蜀,東下並、潞,北窺幽、燕。
當時所用兵財將吏,其數幾何?惟善用之,故不覺其少。
何況今日,承百年祖宗之業,盡有天下之富強,人眾物盛,十倍國初,故臣敢言有兵、有將、有財、有財用、有禦戎之策、有可任用之臣。
然陛下皆不得而用者,其故何哉?由朝廷有三大弊故也。
何謂三大弊?一曰不慎號令,二曰不明賞罰,三曰不責功實。
此三弊因循於上,則萬事遲慢廢壞於下。
臣聞號令者,天子之威也;賞罰者,天子之權也。
若號令不信,賞罰不當,則天下不服。
故又須責臣下以功實,然後號令不虛出,而賞罰不濫行。
是以慎號令,明賞罰,責功實,此三者帝王之奇術也。
自古人君,英雄如漢武帝,聰明如唐太宗,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