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上書
關燈
小
中
大
通進司上皇帝書
月日,宣德郎、守太子中允、充館閣校勘臣歐陽修謹昧死載拜上書於皇帝闕下。
臣伏見國家自元昊叛逆關西用兵以來,為國言事者眾矣。
臣初竊為三策,以料賊情。
然臣迂儒,不識兵之大計,始猶遲疑,未敢自信。
今兵興既久,賊形已露,如臣素料,頗不甚遠。
故竊自謂有可以助萬一而塵聽覽者,謹條以聞。
惟陛下仁聖,寬其狂妄之誅,幸甚! 夫關西弛備而民不見兵者,二三十年矣。
使賊萌亂之初,藏形隱計,卒然而來。
當是時,吾之邊屯寡弱,城堡未完,民習久安而易驚,將非素選而敗怯。
使其羊驅豕突,可以奮然而深入。
然國威未挫,民力未疲,彼得城而居,不能久守,虜掠而去,可邀擊其歸。
此下策也,故賊知而不為之。
戎狄侵邊,自古為患。
其攻城掠野,敗則走而勝則來,蓋其常事。
此中策也,故賊兼而用之。
若夫假僭名號,以威其眾,先擊吾之易取者一二以悅其心,然後訓養精銳為長久之謀。
故其來也,雖勝而不前,不敗而自退,所以誘吾兵而勞之也。
或擊吾東,或擊吾西,乍出乍入,所以使吾兵分備多而不得減息也。
吾欲速攻,賊方新銳;坐而待戰,彼則不來。
如此相持,不三四歲,吾兵已老,民力已疲,不幸又遇水旱之災,調斂不勝而盜賊群起,彼方奮起全銳擊吾困弊,可也。
使吾不堪其困,忿而出攻,決於一戰,彼以逸而待吾勞,亦可也。
幸吾苦兵,計未知出,遂求通聘,以邀歲時之賂,度吾困急,不得不從,亦可也。
是吾力一困,則賊謀無施而不可。
此兵法所以不戰而疲人兵者,上策也,而賊今方用之。
今三十萬之兵食於西者二歲矣,又十四五萬之鄉兵不耕而自食其民,自古未有四五十萬之兵連年仰食而國力不困者也。
臣聞元昊之為賊,威能畏其下,恩能死其人。
自初僭叛,嫚書已上。
逾年而不出,一出則鋒不可當,執劫蕃官,獲吾將帥,多禮而不殺。
此其兇謀所蓄,皆非倉卒者也。
奈何彼能以上策而疲吾,吾不自知其已困;彼為久計以撓我,我無長策而制之哉!夫訓兵養士,伺隙乘便,用間出奇,此將帥之職也,所謂閫外之事而君不禦者,可也。
至於外料賊謀之心,內察國家之勢,知彼知此,因謀制敵,此朝廷之大計也,所謂廟算而勝者也,不可以不思。
今賊謀可知,以久而疲我耳;吾勢可察,西人已困也。
誠能豐財積粟,以紓西人而完國壯兵,則賊謀沮而廟算得矣。
夫兵,攻守而已,然皆以財用為強弱也。
守非財用而不久,此不待言,請試言攻。
昔秦席六世之強,資以事胡,卒困天下而不得志。
漢因文景之富力,三舉而才得河南。
隋唐突厥、吐蕃常與中國相勝敗,擊而勝之有矣,未有舉而滅者。
秦漢尤強者,其所攻,今元昊之地是也。
況自劉平陷沒,賊鋒熾銳,未嘗挫衄。
攻守之計,非臣所知。
天威所加,雖終期於掃盡,然臨邊之將尚未聞得賊釁隙,挫其兇鋒。
是攻守皆未有休息之期,而財用不為長久之計,臣未見其可也。
四五十萬之人坐而仰食,然關西之地物不加多,關東所有莫能運緻,掊克細碎既以無益而罷之矣。
至於鬻官入粟,下無應者;改法榷貨,而商旅不行。
是四五十萬之人,惟取足於西人而已,西人何為而不困!困而不起為盜者,須水旱爾。
外為賊謀之所疲,內遭水旱而多故,天下之患,可勝道哉!夫關西之物不能加多,則必通其漕運而緻之。
漕運已通,而關東之物不充,則無得而西矣。
故臣以為謂通漕運、盡地利、權商賈,三術並施,則財用足而西人紓,國力完而兵可久,以守以攻,惟上所使。
夫小瑣目前之利,既不足為長久之謀,非旦夕而可效。
故為長久而計者,初若迂愚而可笑,在必而行之,則其利博矣。
故臣區區不敢避迂愚之責,請上便宜三事,惟陛下裁擇。
其一曰「通漕運」。
臣聞今為西計者,皆患漕運之不通,臣以謂但未求之耳。
今京師在汴,漕運不西,而人之習見者遂以為不能西。
不知秦、漢、隋、唐其都在雍,則天下之物皆可緻之西也。
山川地形非有變易於古,其路皆在,昔人可行,今人胡為而不可?漢初,歲漕山東粟數十萬石,是時運路未修,其漕尚少。
其後武帝益修渭渠,至漕百餘萬石。
隋文帝時,沿水為倉,轉相運置,而關東、汾、晉之粟皆至渭南,運物最多,其遺倉之跡往往皆在。
然皆尚有三門之險。
自唐裴耀卿又尋隋跡,於三門東、西置倉,開山十八裡,為陸運以避其險,卒泝河而入渭,當時歲運不減二三百萬石。
其後劉晏遵耀卿之路,悉漕江淮之米以實關西。
後世言能經財利而善漕運者,耀卿與晏為首。
今江淮之米歲入於汴者六百萬石,誠能分給關西,得一二百萬石足矣。
今兵之食汴漕者出戍甚眾,有司不惜百萬之粟分而及之,其患者,三門阻其中爾。
今宜浚治汴渠,使歲運不阻
臣伏見國家自元昊叛逆關西用兵以來,為國言事者眾矣。
臣初竊為三策,以料賊情。
然臣迂儒,不識兵之大計,始猶遲疑,未敢自信。
今兵興既久,賊形已露,如臣素料,頗不甚遠。
故竊自謂有可以助萬一而塵聽覽者,謹條以聞。
惟陛下仁聖,寬其狂妄之誅,幸甚! 夫關西弛備而民不見兵者,二三十年矣。
使賊萌亂之初,藏形隱計,卒然而來。
當是時,吾之邊屯寡弱,城堡未完,民習久安而易驚,將非素選而敗怯。
使其羊驅豕突,可以奮然而深入。
然國威未挫,民力未疲,彼得城而居,不能久守,虜掠而去,可邀擊其歸。
此下策也,故賊知而不為之。
戎狄侵邊,自古為患。
其攻城掠野,敗則走而勝則來,蓋其常事。
此中策也,故賊兼而用之。
若夫假僭名號,以威其眾,先擊吾之易取者一二以悅其心,然後訓養精銳為長久之謀。
故其來也,雖勝而不前,不敗而自退,所以誘吾兵而勞之也。
或擊吾東,或擊吾西,乍出乍入,所以使吾兵分備多而不得減息也。
吾欲速攻,賊方新銳;坐而待戰,彼則不來。
如此相持,不三四歲,吾兵已老,民力已疲,不幸又遇水旱之災,調斂不勝而盜賊群起,彼方奮起全銳擊吾困弊,可也。
使吾不堪其困,忿而出攻,決於一戰,彼以逸而待吾勞,亦可也。
幸吾苦兵,計未知出,遂求通聘,以邀歲時之賂,度吾困急,不得不從,亦可也。
是吾力一困,則賊謀無施而不可。
此兵法所以不戰而疲人兵者,上策也,而賊今方用之。
今三十萬之兵食於西者二歲矣,又十四五萬之鄉兵不耕而自食其民,自古未有四五十萬之兵連年仰食而國力不困者也。
臣聞元昊之為賊,威能畏其下,恩能死其人。
自初僭叛,嫚書已上。
逾年而不出,一出則鋒不可當,執劫蕃官,獲吾將帥,多禮而不殺。
此其兇謀所蓄,皆非倉卒者也。
奈何彼能以上策而疲吾,吾不自知其已困;彼為久計以撓我,我無長策而制之哉!夫訓兵養士,伺隙乘便,用間出奇,此將帥之職也,所謂閫外之事而君不禦者,可也。
至於外料賊謀之心,內察國家之勢,知彼知此,因謀制敵,此朝廷之大計也,所謂廟算而勝者也,不可以不思。
今賊謀可知,以久而疲我耳;吾勢可察,西人已困也。
誠能豐財積粟,以紓西人而完國壯兵,則賊謀沮而廟算得矣。
夫兵,攻守而已,然皆以財用為強弱也。
守非財用而不久,此不待言,請試言攻。
昔秦席六世之強,資以事胡,卒困天下而不得志。
漢因文景之富力,三舉而才得河南。
隋唐突厥、吐蕃常與中國相勝敗,擊而勝之有矣,未有舉而滅者。
秦漢尤強者,其所攻,今元昊之地是也。
況自劉平陷沒,賊鋒熾銳,未嘗挫衄。
攻守之計,非臣所知。
天威所加,雖終期於掃盡,然臨邊之將尚未聞得賊釁隙,挫其兇鋒。
是攻守皆未有休息之期,而財用不為長久之計,臣未見其可也。
四五十萬之人坐而仰食,然關西之地物不加多,關東所有莫能運緻,掊克細碎既以無益而罷之矣。
至於鬻官入粟,下無應者;改法榷貨,而商旅不行。
是四五十萬之人,惟取足於西人而已,西人何為而不困!困而不起為盜者,須水旱爾。
外為賊謀之所疲,內遭水旱而多故,天下之患,可勝道哉!夫關西之物不能加多,則必通其漕運而緻之。
漕運已通,而關東之物不充,則無得而西矣。
故臣以為謂通漕運、盡地利、權商賈,三術並施,則財用足而西人紓,國力完而兵可久,以守以攻,惟上所使。
夫小瑣目前之利,既不足為長久之謀,非旦夕而可效。
故為長久而計者,初若迂愚而可笑,在必而行之,則其利博矣。
故臣區區不敢避迂愚之責,請上便宜三事,惟陛下裁擇。
其一曰「通漕運」。
臣聞今為西計者,皆患漕運之不通,臣以謂但未求之耳。
今京師在汴,漕運不西,而人之習見者遂以為不能西。
不知秦、漢、隋、唐其都在雍,則天下之物皆可緻之西也。
山川地形非有變易於古,其路皆在,昔人可行,今人胡為而不可?漢初,歲漕山東粟數十萬石,是時運路未修,其漕尚少。
其後武帝益修渭渠,至漕百餘萬石。
隋文帝時,沿水為倉,轉相運置,而關東、汾、晉之粟皆至渭南,運物最多,其遺倉之跡往往皆在。
然皆尚有三門之險。
自唐裴耀卿又尋隋跡,於三門東、西置倉,開山十八裡,為陸運以避其險,卒泝河而入渭,當時歲運不減二三百萬石。
其後劉晏遵耀卿之路,悉漕江淮之米以實關西。
後世言能經財利而善漕運者,耀卿與晏為首。
今江淮之米歲入於汴者六百萬石,誠能分給關西,得一二百萬石足矣。
今兵之食汴漕者出戍甚眾,有司不惜百萬之粟分而及之,其患者,三門阻其中爾。
今宜浚治汴渠,使歲運不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