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隆武紀事 上諱聿鍵,太祖高皇帝九世孫。

    其先封于南陽,國号唐。

    祖端王,惑于嬖人,欲立其子;囚世子義于承奉司。

    上方三歲,從之囚;年二十八,尚未請名。

    已世子遇毒薨;守道陳奇瑜、知府王之桂言于王曰:『世子薨逝不明;若其子不得嗣,事必發覺』。

    王懼,始為上請名,立為世孫。

     崇祯五年壬申,端王薨,上襲位;年三十一矣。

     七年甲戌,流寇猖獗。

    上蠲金修築南陽城,知府陳振豪弗授功;上以為言,诏逮振豪下獄。

    已又援潞王例,乞增兵三千人,以陳永福為參将領之;不許。

     八年乙亥冬,流寇再犯南陽。

    上疏言:『所有護衛一千二百人,半為汴梁班軍;乞念郡當賊沖,以全軍見還』。

    亦不許。

    會先帝欲行宗室換授法,禮臣陳子壯執不可。

    上遺書子壯争之,稱說典制、援引經傳,言言有本;廷臣固不及知也。

    已因督臣盧象升過南陽不朝,劾奏之。

    上好争宗藩大體,又所建請日煩,與廷臣多抵牾;先帝意亦不之善也。

     九年丙子八月,京師戒嚴,上倡義勤王。

    巡按禦史楊繩武以聞,奉旨切責;至裕州與賊遇,亡其内豎二人,乃返。

    事定,下禮部議,給事中馮可賓、锺炌議廢為庶人,安置鳳陽高牆。

    監送同知張有度欲以檻車械緻之,上自裁不殊。

    至鳳陽,陵奄索賄不遂,用祖制墩鎖法以困苦之。

    上不勝其辱,病幾殆;賴妃曾氏調護惟謹,至刲股以進,乃愈(妃曾氏,諸生曾文彥女,本籍江西;上即位,冊為皇後)。

    有司廪祿不時,資用乏絕。

    望氣者言:鳳陽高牆内有天子氣。

    淮撫路振飛聞之,以赈罪宗為名,入見上;上告以吏遇無禮狀。

    振飛疏請加恩罪宗,置吏無狀者石應诏于法;赈以私錢。

     甲申十七年,北京陷,南渡立國;大赦,出高牆。

    禮部奏請複王爵,不許;命徙居廣西平樂府。

     乙酉四月,上行至杭州,南都報陷。

    上勸潞王監國,拒北使之招降者;王不能聽。

    時鎮江總兵鄭鴻逵自京口至、戶部主事蘇觀生自南都至(觀生,由保舉為縣令起家),胥會于杭。

    杭已降,遂奉上入閩,以閏六月七日監國。

    鄭鴻逵請早正尊位以系人心,鄭芝龍意有所待,群臣亦多言監國名正,宜早出關号召天下;俟有收複功,建号未遲。

    不報。

    随于二十七日祭告天地、祖宗,即皇帝位于福州南郊。

    以布政司為行在,建行在太廟社稷,改福州府為天興府。

    立妃曾氏為皇後。

    大赦天下,以本年七月初一日以後為隆武元年。

    遙上宏光尊号為「聖安皇帝」。

    進封靖逆伯鄭鴻逵為靖逆侯、南安伯鄭芝龍為平逆侯,封鄭芝豹為澄濟伯、鄭彩為永勝伯;升蘇觀生禮部侍郎,尋加東閣大學士;叙擁戴功也。

    以黃道周人望所歸,特用為吏部尚書大學士。

    召起舊臣何吾驺、蔣德璟、黃景昉,又起朱繼祚、林欲揖、路振飛、曾櫻、熊開元等,皆相繼入閣。

    姜曰廣、吳甡、高宏圖、鄭三俊、陳子壯等,俱遣官敦請。

    其後,又以黃鳴俊、林增志、李先春、陳宏谧等為大學士;獨宏谧不至。

    以張肯堂為兵部尚書、李長倩戶部尚書、曹學佺禮部尚書兼蘭台館學士、吳春枝兵部右侍郎、周應期刑部尚書、鄭瑄工部尚書、馬思理通政使。

    一時耆碩,盡列卿貳。

    其科道各官,或起舊、或召起特授、或因大臣薦舉,破格用之;惟翰杯、吏部專循資格。

    而兵部職方一司,督撫藩鎮題請虛銜為軍前贊畫、監紀,至濫觞不可勝紀;上亦輕畀之。

    由是,清流往往恥與其列。

    上特重風節、喜文學,收羅名士,時欲破格用人。

    臣未入關,即蒙首輔黃道周疏薦徐鳴時、徐孚遠、吳德操及臣四人。

    嗚呼!鳴時、孚遠次第授官。

    臣後至,同德操上疏,言臣志在科舉,求俟鄉試。

    奉旨:『時方多事,朝廷破格用人。

    既經輔臣薦舉,着吏部即與試用,不必更俟鄉試』。

    然入關言事者,紛紛辄以口舌得官,近于濫矣。

    如鎮江錢邦芑,以諸生上書得當上意,實時實授禦史;吳門楊廷樞,遯迹不出,不由薦舉,手敕特授禦史;皆意表行事。

    或曰:上所重者,東林複社也。

    凡東林老宿,既無不征召。

    而庶吉士張元琳為其叔父瑞圖請谥,欲谥「文缪」;即上意可知矣。

    「禦制缙紳序」,極言先朝門戶之禍;分别東林、魏黨、南黨甚析;但于南黨,誤雲西林耳。

    至于翰杯一席,資格獨重。

    四川舉人徐永周以詩文見賞,特授簡讨;有言其不由進士起家,上笑曰:『予覽其詩文,意其為進士耳』;竟改禮部主事。

    攸縣舉人劉自□,為督師何騰蛟赍奏至行在。

    騰蛟力薦其才,召對稱旨,特授簡讨;以為騰蛟德也。

    詞林中乙榜,惟自□一人而已。

    故時有「重翰林、輕宰相」之議,以上所用大學士太多也。

     上性儉素,傷國家之難,敕斷葷酒,衣大布衣;後宮十餘人,皆老妪,于嗜好泊如也。

    特好讀書,博通典故,為文下筆數千言立就。

    手撰三诏又與魯監國書,凡館閣諸臣拟上者皆屏不用;親灑宸翰,洋洋灑灑,諸臣相顧皆不能及。

    又極獎忠義,聞江陰、泾縣人,以守城拒敵被屠,歎曰:『吾家子孫過此兩縣,三尺童子亦當哀而敬之』。

    批閱章湊,徹丙夜不休,其批旨有多至數百十言者;或送中宮代批。

    後亦讀書通文,每召對奏事,于屏後側聽;上回宮,與其決可否。

    時有二聖之稱。

     某有行宮詞:宮漏沉沉迥未眠,大家炳燭在甘泉。

    遙瞻禦筆珠簾裡,夜半頻聞手诏傳。

    外廷章奏晚猶通,侍史開封五夜同。

    傳道君王看不及,黃羅親裹送中宮。

    旌旗十萬護乘輿,二聖宮中共起居,長信宮人騎馬出,從龍隻有五車書。

    皆實錄也。

     規模闊大好(?),彷佛漢光武。

    平時思舊,皆以南陽故人目之。

    如路振飛遠隔三吳,募能召至者,賞銀五百兩,給以六品京秩。

    振飛至,即日拜相,官其子太平為卿。

     凡生平無德不報,于從龍諸臣,恩澤尤渥。

     某有故人行雲:漢家天子重故人,南陽耆舊衣冠新。

    羊裘巳随安車至,釣灘寂寞誰垂綸?罅沱麥飯蕪蒌粥,黃金大印報不足;其稱天子笃恩私,努力雲台慰主知。

    請君試看馮異賜,不是罅沱纔過時? 開儲賢館,定十二科取士;以蘇觀生領之。

    蓋由觀生不系科目起家,故令領其職,以寵之也。

    然人望不屬,所招緻者皆妄男子;稍知自好者,不肯與。

    上久亦厭而罷之。

    鄭芝龍有子名森,國學生。

    上愛其材器,賜國姓,改名成功;命提督禁旅,以驸馬都尉體統行事。

     八月,鄭芝龍集廷臣議戰守事宜:自仙霞關外,當守者一百餘處,應設守兵若幹,其戰兵以元年冬簡練,二年春出關。

    一出浙東、一出江右,略計共二十萬。

    合兩粵八閩饷計之,不支一半。

    請于兩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