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大複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
關燈
小
中
大
法不依古格,被黃忠奮起神威,大吼一聲,攔腰一刀,将夏侯淵揮為兩段。
魏兵無路奔逃,個個跪地求降,不曾走脫一個。
黃忠鳴金收軍,來到中軍帳中報功。
孔明聞知前軍大捷,親自出營,迎接諸将,諸将感激不盡。
孔明道:“夏侯淵世之虎将,今被老将軍所殺,操賊喪膽矣!”記了黃忠第一功,魏延第二,諸将按照功勞,一一記上,以便啟禀大将軍封賞。
諸将謝了。
又命将陳式屍首好生收殓,差人運送回川安葬,厚恤家族。
投降魏兵,分營安插,饬地方官吏,即日掩埋戰士遺骨。
随令黃忠領兵五千,徑取南鄭,将新降魏兵編作先鋒,乘勝直進。
張嶷領兵三千,徇漢陰洵陽一帶州縣,張翼領兵三千,徇西鄉石泉一帶州縣。
三将領兵分頭自去不提。
孔明自領魏延諸将向南鄭進發,接應黃忠。
那南鄭城中,僅有毛玠率領三千餘人守城,聽得夏侯淵被殺,全軍覆沒,督率軍士,死守孤城,與張郃犄角,以候長安援兵。
黃忠攻打三日,均不能破。
正在懊惱,隻聽得城上殺喊連天,守兵自亂,城門大開,你道為何?原來是張魯餘黨,因夏侯淵殘殺過甚,恨心切齒,今日聽得夏侯淵被殺,川兵攻打南鄭,都以為祖師爺顯靈,一個個拿着菜刀面杖,在城中放火。
毛玠督兵掩殺,死者不知其數,那漏網的餘黨,便去開城迎接川兵。
黃忠見城門洞開,知有内變,身先士卒,躬冒矢石,軍士無不以一當十。
毛玠抵擋不住,棄了南鄭,投奔褒城去了。
孔明來到南鄭,安輯軍民,吩咐魏延道:“文長!你可領兵三千徑向褒城,多設金鼓,沿城鳴擊,張郃必棄城而走矣。
”魏延得令,來到褒城,沿城四面,大吹大擂,鬧得天搖地動。
張郃已得毛玠報告,夏侯淵被殺,南鄭已失,忽聽金鼓齊鳴,吓得心膽俱裂,與毛玠帶了殘餘人馬,望太白山小路而走,退入斜谷去了。
魏延馬超追殺了一陣,方才收兵。
兩人合兵,來見孔明。
孔明着實獎勵二将,又深贊李嚴招降孟達之功,諸将盡皆喜悅。
孔明教行軍司馬楊儀權領南鄭太守,招集流亡,修繕城郭,肅清土匪,掃蕩潰兵。
十日之間,王平張嶷張翼先後回軍,報告東川全境肅清。
孔明遣軍谘祭酒郤正回成都報捷,休兵三日,大賞将士。
令馬超李嚴王平,領兵一萬,由陳倉故道報,直出雍郿,會合馬岱姜維,攻取扶風武功,進撼長安南面。
馬超領兵去了。
令魏延領精兵三千,沿子午河出子午谷,徑襲長安;黃忠領兵八千随後接應。
令張嶷張翼領兵萬人,徑出斜谷,追趕張郃,步步為營,不許輕進。
留下偏将傅佥傅彤,輔助楊儀,緊守南鄭。
令雲長次子關索,引軍三千,駐紮漢陰,鎮撫新降城邑,就近與鄖陽各戌将互相策應。
諸将分頭領兵出發。
孔明自率大兵,離了南鄭,徑向子午谷進兵,接應黃忠魏延。
正是: 漢水連天,已接西南之訊;秦川匝地,乍揚東北之威。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曹操既定漢中,玄德以三郡歸吳,求伐合肥,而解西川之急,及操還許,而蜀師已出;張飛馬超分兵下辨取關,于是智奪瓦口隘,計奪天蕩山,以至斬夏侯淵,敗張郃,亮取漢中,瞞退斜谷,皆演義中收複東川大節目也。
本書至此,乃走筆而及之矣。
然欲令諸葛收複中原,克完一統大業,不先定漢中之地,不能策分兵東進之功,不先有篡弑之成,不足建興師複仇之幟;是以先寫代漢而興,而後振缟素六軍之旅;預寫阆中出鎮,即以陳漢中三路之兵。
以見師出,首重有名,而戰略又必識其所向也。
故本書将東川争戰,俱留于此一回中,一次了之;而案無不翻,善無不賞,如取米倉,取天蕩斬夏侯,敗張郃,取定軍,取陽平,皆與演義略同者也。
回天水,擾汧陽,降孟達,死陳式,取褒城,取南鄭,則皆與演義不同者也。
至曹兵退入斜谷,其結果又相同矣。
同者用存各将戰績不滅之功,不同者自見行軍兵法有别之理,于是武侯六出祁山之志,乃得大伸,而阿瞞一怒登極之惡,轉以自斃,又俱于此一回始之也。
劉備之不得成一統,在忘漢賊而興忿兵,自以猇亭為複仇之師,此所見識于千古者也。
本書于篡弑之後,特以大複仇劉玄德興師書,蓋必如此萬稱複仇也。
然備之征吳,趙雲谏之,多官谏之,諸葛瑾來和,又谏之,備尚有不知國賊所在者乎?所以輕重倒置者,殆以漢獻尚存于山陽,所謂成帝猶生之懷抱也。
今先寫遇弑既甚惡于華歆,亦暗明玄德忘其所忌,複挾國器,奈何不再興師書;發表興師,實專有風人之筆。
比事自見,特不著其形迹,讀者必多不覺,為賢者諱,仍自半字不饒,因特為作者明之。
褒城疑兵之擂鼓鳴金,使張郃棄城而走,亦猶演義中漢水之潰,陽平之棄,操所大疑于背水結陣,多棄馬匹軍器,與夫四下炮響,鼓角齊鳴,東門放火,西門呐喊,南門放火,北門擂鼓者也。
今操未至,故以張郃當之。
亦寫諸葛之仍為諸葛,不更為多添顔色,非欲偷懶竟剿襲演義也。
魏兵無路奔逃,個個跪地求降,不曾走脫一個。
黃忠鳴金收軍,來到中軍帳中報功。
孔明聞知前軍大捷,親自出營,迎接諸将,諸将感激不盡。
孔明道:“夏侯淵世之虎将,今被老将軍所殺,操賊喪膽矣!”記了黃忠第一功,魏延第二,諸将按照功勞,一一記上,以便啟禀大将軍封賞。
諸将謝了。
又命将陳式屍首好生收殓,差人運送回川安葬,厚恤家族。
投降魏兵,分營安插,饬地方官吏,即日掩埋戰士遺骨。
随令黃忠領兵五千,徑取南鄭,将新降魏兵編作先鋒,乘勝直進。
張嶷領兵三千,徇漢陰洵陽一帶州縣,張翼領兵三千,徇西鄉石泉一帶州縣。
三将領兵分頭自去不提。
孔明自領魏延諸将向南鄭進發,接應黃忠。
那南鄭城中,僅有毛玠率領三千餘人守城,聽得夏侯淵被殺,全軍覆沒,督率軍士,死守孤城,與張郃犄角,以候長安援兵。
黃忠攻打三日,均不能破。
正在懊惱,隻聽得城上殺喊連天,守兵自亂,城門大開,你道為何?原來是張魯餘黨,因夏侯淵殘殺過甚,恨心切齒,今日聽得夏侯淵被殺,川兵攻打南鄭,都以為祖師爺顯靈,一個個拿着菜刀面杖,在城中放火。
毛玠督兵掩殺,死者不知其數,那漏網的餘黨,便去開城迎接川兵。
黃忠見城門洞開,知有内變,身先士卒,躬冒矢石,軍士無不以一當十。
毛玠抵擋不住,棄了南鄭,投奔褒城去了。
孔明來到南鄭,安輯軍民,吩咐魏延道:“文長!你可領兵三千徑向褒城,多設金鼓,沿城鳴擊,張郃必棄城而走矣。
”魏延得令,來到褒城,沿城四面,大吹大擂,鬧得天搖地動。
張郃已得毛玠報告,夏侯淵被殺,南鄭已失,忽聽金鼓齊鳴,吓得心膽俱裂,與毛玠帶了殘餘人馬,望太白山小路而走,退入斜谷去了。
魏延馬超追殺了一陣,方才收兵。
兩人合兵,來見孔明。
孔明着實獎勵二将,又深贊李嚴招降孟達之功,諸将盡皆喜悅。
孔明教行軍司馬楊儀權領南鄭太守,招集流亡,修繕城郭,肅清土匪,掃蕩潰兵。
十日之間,王平張嶷張翼先後回軍,報告東川全境肅清。
孔明遣軍谘祭酒郤正回成都報捷,休兵三日,大賞将士。
令馬超李嚴王平,領兵一萬,由陳倉故道報,直出雍郿,會合馬岱姜維,攻取扶風武功,進撼長安南面。
馬超領兵去了。
令魏延領精兵三千,沿子午河出子午谷,徑襲長安;黃忠領兵八千随後接應。
令張嶷張翼領兵萬人,徑出斜谷,追趕張郃,步步為營,不許輕進。
留下偏将傅佥傅彤,輔助楊儀,緊守南鄭。
令雲長次子關索,引軍三千,駐紮漢陰,鎮撫新降城邑,就近與鄖陽各戌将互相策應。
諸将分頭領兵出發。
孔明自率大兵,離了南鄭,徑向子午谷進兵,接應黃忠魏延。
正是: 漢水連天,已接西南之訊;秦川匝地,乍揚東北之威。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曹操既定漢中,玄德以三郡歸吳,求伐合肥,而解西川之急,及操還許,而蜀師已出;張飛馬超分兵下辨取關,于是智奪瓦口隘,計奪天蕩山,以至斬夏侯淵,敗張郃,亮取漢中,瞞退斜谷,皆演義中收複東川大節目也。
本書至此,乃走筆而及之矣。
然欲令諸葛收複中原,克完一統大業,不先定漢中之地,不能策分兵東進之功,不先有篡弑之成,不足建興師複仇之幟;是以先寫代漢而興,而後振缟素六軍之旅;預寫阆中出鎮,即以陳漢中三路之兵。
以見師出,首重有名,而戰略又必識其所向也。
故本書将東川争戰,俱留于此一回中,一次了之;而案無不翻,善無不賞,如取米倉,取天蕩斬夏侯,敗張郃,取定軍,取陽平,皆與演義略同者也。
回天水,擾汧陽,降孟達,死陳式,取褒城,取南鄭,則皆與演義不同者也。
至曹兵退入斜谷,其結果又相同矣。
同者用存各将戰績不滅之功,不同者自見行軍兵法有别之理,于是武侯六出祁山之志,乃得大伸,而阿瞞一怒登極之惡,轉以自斃,又俱于此一回始之也。
劉備之不得成一統,在忘漢賊而興忿兵,自以猇亭為複仇之師,此所見識于千古者也。
本書于篡弑之後,特以大複仇劉玄德興師書,蓋必如此萬稱複仇也。
然備之征吳,趙雲谏之,多官谏之,諸葛瑾來和,又谏之,備尚有不知國賊所在者乎?所以輕重倒置者,殆以漢獻尚存于山陽,所謂成帝猶生之懷抱也。
今先寫遇弑既甚惡于華歆,亦暗明玄德忘其所忌,複挾國器,奈何不再興師書;發表興師,實專有風人之筆。
比事自見,特不著其形迹,讀者必多不覺,為賢者諱,仍自半字不饒,因特為作者明之。
褒城疑兵之擂鼓鳴金,使張郃棄城而走,亦猶演義中漢水之潰,陽平之棄,操所大疑于背水結陣,多棄馬匹軍器,與夫四下炮響,鼓角齊鳴,東門放火,西門呐喊,南門放火,北門擂鼓者也。
今操未至,故以張郃當之。
亦寫諸葛之仍為諸葛,不更為多添顔色,非欲偷懶竟剿襲演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