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序

關燈
本書作者奧斯汀于1775年出生在英國漢普郡一個名叫斯蒂文森的村子裡,父親是一位鄉村教師。

    她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卻在父親主持的家學中大量涉獵各種書籍,獲益匪淺。

    15歲時,她便開始寫短劇、小品試筆,娛樂家人,21歲完成的小說已濟身英國文壇最佳作品行列。

     奧斯汀的小說均為愛情故事,但她本人卻終身未婚。

    她于1817年辭世,時年不足42歲。

     奧斯汀在22歲前已完成兩部小說,後經修訂,于1811年出版《理智與感傷》,1813年出版《傲慢與偏見》。

    她在27-28歲時寫出第三部小說《諾桑決寺》,膽直至她去世後1818年才發表。

    30歲後,她寫了另外三部作品,1814年出版《曼斯費爾花園》,1816年出版《愛瑪》,1818年出版《勸導》。

     奧斯汀所寫均為自己熟知的生活,大都是蘇格蘭鄉村和鄰近地區中産階級的生活。

    她描寫的生活圈子很小,但她的觀察細緻入微,構思睿智合理,任務刻畫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她的寫作風格樸素無華;情節巧妙跌宕,耐人尋味。

    一百多年來各國讀者對她的作品愛不釋手。

     《愛瑪》像奧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樣,情節圍繞着女主人公的擇偶活動而展開,着力揭示出當時英國社會潮流中,以婚配作為女子尋求經濟保障、提高經濟地位的惡習,中門第而不顧女子感情和作人權力的醜陋世尚。

    《愛瑪》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均追求與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與溝通,要求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權力,堅持獨立觀察、分析和選擇男子的自由。

    在當時的英國,這幾乎無異于反抗的呐喊。

     或許沒有那部小說在喜劇效果方面,能使奧斯汀的《愛瑪》像形見拙。

    這是一部匠心西獨具的天才之作。

    作品風格毫不矯揉造作,然而卻在叙述事件的同時,不是恰到好處地搔及讀者心頭的癢處。

    作者以她女性細緻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協的态度、自信的道德意識、無所顧忌的膽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頌真、善、美,鞭勒假、惡,這無疑觸動了同時代那些與作品人物不無類似之處的人們。

     《愛瑪》也像奧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樣,着墨于凡人瑣事,場景情節多比較平淡,但是他為什麼能創造出令讀者如醉如癡不忍釋卷的效果呢?回答應該說是多方面的. 在一個方面,它通過了主人公愛瑪營造了讀者閱讀時的自我陶醉的心理氛圍,一百多年來,《愛瑪》的讀者往往都是一口氣讀完它,然後對閱讀感受津津樂道。

    讀者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地位,不由自主的被吸引進主人公的角色,親自參與作品的情節發展。

    讀者随着故事的展開,與主人公保持着比較緊密的心理聯系,遇到還擊和荒誕的情節變化,便有與共鳴而忍俊不禁和捧腹大笑,讀到尴尬場面,讀者也頗感難為情。

     在另一個方面,《愛瑪》的情節又是一個謎,讀者在作者的引導下,試圖去解這個謎。

    從這個意義上講,《愛瑪》有類似一部神秘的的偵探小說。

    作者謹慎的将一些重要的線索掩蓋起來,知道需要時才揭示出真相。

    讀者從愛瑪的角度去觀察其他角色的感情和性格,不禁希望通過種種線索去探求真相。

    雖然讀者不能精确地預測到結果如何,但是,一種預先已經朦胧有所了解的感覺卻貫穿閱讀過程的始終,等到“秘密”揭示出來,讀者的感覺是早就有所預料。

    作者的這一手法,或許可以稱作對讀者虛榮心裡的滿足。

    作者仿佛在對讀者說:你我都知道愛瑪的觀念又多荒誕。

    這種感情強化了閱讀時的戲劇效果。

     《愛瑪》是奧斯汀的第五部小說,當時她的寫作技巧相對來說已經爐火純青。

     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經作者的巧妙構思,表面的因果關系與隐藏在幕後的本質緣故軍自然合理。

    女主人公根據表面現象,産生合情合理的推測和判斷,細心的讀者雖然不時産生種種疑惑,但思緒不有底随着愛瑪的觀察而發展,等到最後結果出現時,與表面現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