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錢塘霸跡

關燈
草莽英雄乘權奮起,而招集士卒,竊據一方以成霸王之業,往往有人,不為難也,然皆僥倖得之,不旋踵即驕橫失之;惟難在既成之後,能識時務,善察天心,不妄思非分以自趨喪亡,不獨身享榮名而子孫且保數世之利如錢郕王者,豈易得哉?嗟乎!此吾過西子湖濱,渴錢王柯而有感焉。

     王姓錢,名鏐,字具美,浙之臨安人也。

    初生時因有怪徵,父母欲棄之,賴得鄰人錢婆苦勸而留,故俗名「錢婆留」。

    少貧賤,及父母亡後,而孑然一身,愈覺無所為,卻喜他天生的驍勇絕人。

    此時東西兩浙之鹽務大有利息,但官禁甚嚴,無人敢於私販。

    錢鏐貧困無聊,遂招集了一班流亡漢子,暗暗販賣私鹽。

    捕人知風來捉,他卻自恃驍勇,盡皆被他打走,一時不能得他的蹤跡。

    如此數年,遂不乏錢財忽自想道:「販賣私鹽,此小人無賴事也,豈大丈夫之所為!」正是: 乘時思奮起,雌伏不為雄。

     壯志常留劍,指吞吳越中。

     唐僖宗乾符年間,適值狼山鎮守將王郢等,有功不賞,遂招眾為亂,一時猖撅,勢不可當。

    此時浙中雖有節度使悾蒞其地,不過虛應朝廷名號;至於謀討之事,竟不能行,全賴各縣鄉勇士團出力。

    那士團內有一人,姓董名昌,也是臨安人,最有英略。

    聞王郢作亂,遂欲起兵討之,因出示招集英俊。

    錢鏐訪知,不勝歡喜道:「此吾出身之會也。

    」遂往投之。

    董昌見其人物雄偉,氣宇不凡,不勝羨慕;又聞知也是臨安人,同出一鄉,更加歡喜,因用為前部位討王郢。

    王郢雖一時洶洶,然皆烏合,未經大戰,錢鏐兵至,前後衝擊,遂皆星做。

    正是: 幹戈閃爍列旌旗,戰士常隨鉦鼓齊。

     贏得將軍封萬戶,滔滔腥血賤輪蹄。

     朝廷聞董昌討賊有功,遂補為石鏡鎮將,董昌遂以錢鏐為石鏡兵馬使。

    自是,董昌與錢鏐之英名著於兩浙。

    到了中和年間,黃巢作亂,淮南節度使高駢遣一使者來召董昌到廣陵去議事。

    董昌見他宮尊權重,不敢不往,因帶了錢鏐同至廣陵進見。

    高駢因說道:「董將軍平王郢之亂,戰功矯矯一時。

    今黃巢犯順,橫攏中原,將軍既擁重兵,何不從予而討平之?亦一代之奇勛也。

    不知將軍有意否?」董昌聽了,一時不能答,因俄首而思。

    高駢因又說道:「此大事也,非魯莽應承得的,可退而熟思之,明日復我。

    」正是: 思深能勝敵,審處可談兵。

     不是同謀侶,何須強用心? 董昌因謝而辭出,與錢鏐商議。

    錢鏐道:「往討黃巢,固英雄之事,然從人牽制,未必便能成功。

    況鏐觀高公,不過虛揚討賊之名,實無討賊之意,不若以捍禦鄉裡為辭,歸而圖杭城以為根本。

    此實際也。

    」董昌聽了,大以為然。

    到次日,因進復高駢道:「以昌僻鄉士將,得從壇制旌節,進剿黃巢,以成不世之功,固大幸也;但思王郢雖亡,而餘黨尚潛林伏谷,末將若執量隨徵,倘潛伏者一旦復起,乘機鄉裡,則是後效未見一班而前功早已盡棄,故躊躇而不能立決也。

    望台相教之。

    」高駢聽了道:「將軍所思,實老成之見。

    既是這等。

    請回罷。

    」 董昌既還石鏡,兵馬漸多,以為杭州在其掌握,不妨緩圖;不期過不多時,忽聞朝廷命路審中為杭州刺史,董昌因驚思道:「杭州若有刺史,則我鎮將無能為矣。

    再相攘奪,未免傷情,何不高才捷足,先往據之?彼聞吾先至,懼而不來,則聲色俱可不動。

    即敢於赴任,同住一城,彼文我武,實亦無奈我何。

    」算計定了,即領兵將入據杭州,自稱都押司知州事。

    正是: 如機不妨先下手,事後方知志過人。

     杭州刺史路審中,正興興頭頭要到杭州來上任,不期才到得嘉興,早有人報知:「石鏡鎮將董昌,已入據杭州,自稱都押司,判理杭州之事矣。

    」路審中聞知,不勝驚懼,道:「董昌,鄉團也,自恃討王郢之功,往往橫行,補為鎮將,朝廷莫大之恩也,全不知感。

    今復入據杭州妄稱押司,此豈知禮義之人之所為?我若到任,與之爭辯,必遭其辱;莫若歸奏朝廷,再作區處。

    」因而回朝。

    正是: 兩人計較都相似,更看何人勝一籌。

     有人報知董昌,董昌大喜,以為得計。

    錢鏐因說董昌道:「天下事,雖可強為,然名分不正,終難服人;人不我服,禍之根也;路審中奉朝命而來為杭州刺史,名分甚正;今將軍乃以兵將之強,先人而據之,使路審中畏懼不敢至而逃回,此等舉動,實於名分有傷,雖朝廷微弱,不能興師討罪,倘草莽又有仗義英雄,如將軍奮起者,一旦執此以為口實,不知將軍何以應之?」正是: 英雄料事多周匝,絕倒當牟都押司。

     董昌聽了大驚道:「吾一時造次,實未思量及此。

    但事已外錯,卻將奈何?」錢鏐道:「將軍之在,名分不正也,今仍正其名分,則在者直矣。

    」董昌道:「名分如何能正?」錢鏐道:「要正也還不難。

    小將見鎮海節度使周寶,庸懦人也,況又多欲。

    若遣將吏,多齎金幣,請於周寶,求其表奏朝廷,以將軍為杭州刺史。

    彼若肯請,則朝廷無不從之理。

    朝廷命下,則將軍名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