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南屏醉跡
關燈
小
中
大
來,隻好那事罷了。
」長老道:「濟公應承了,必有個主意,他怎好騙我?今睡不起,想是多吃幾杯,且等他醒來,再作道理。
」監寺見長老迴護,不敢再言。
又過了一日,濟癲隻是酣酣熟睡,又不起來,監寺著急,因同了首座,又來見長老,道:「濟癲一連睡了兩日兩夜,叫又叫不醒,扶又扶不起,莫非醉傷了臟腑?可要請醫生來與他藥吃?」長老道:「不消得。
你不須著急,他自會起來。
」監寺與首座被長老拂了幾句,因對眾僧說道:「長老明明被濟癲騙了,卻不認錯,隻叫等他醒起來。
就是醒起來,終不然能到四川去!好笑,好笑。
」 不期濟公睡到第三日,忽然一咕嚕子爬了起來,大叫道:「大木來了。
快吩咐匠人搭起鷹架來扯。
」眾僧聽見,都笑的笑,說的說:「騙酒吃的,醉了三日,尚然不醒,還說夢話哩。
大木在那裡?就有大木,不過是扛是拽,怎麼叫人搭鷹架去扯?胡說,胡說!」濟癲叫了半晌,見沒人理他,隻得走到方丈來見長老,說道:「寺裡這些和尚甚是懶惰。
弟子費了許多心機力氣,化得大木來,隻叫他們吩咐匠工搭鷹架去扯,卻全然不理。
」長老聽了,也有些兀突,因問道:「你這大木是那裡化的?」濟癲道:「是四川山中化的。
」長老道:「既化了,卻從那裡來?」濟公道:「弟子想:大木路遠,若從江湖來,恐怕費力費時,故就便往海上來了。
」長老道:「若從海上來,必由鱉子門錢塘江上岸。
你怎叫搭鷹架扯木?」濟公道:「許多大木,若從錢塘江盤來,須費多少人工?弟子因見大殿前的醒心井,與海相通,故將眾本都運在井底下來了。
隻要搭架子去扯。
」 長老聽見濟公說得有源有委,來歷分明,不得不信。
因吩咐監寺快去搭鷹架。
監寺因回稟長老道:「老師父不要信他亂講。
他吃醉睡了三日,又不曾半步出門。
若說四川去化,好近路兒,怎生就化得大木來?就是有神通,化了從海裡來,怎能夠得到井底下?就是井底下通海,止不過泉眼相通,怎能容得許多大木?今要搭鷹架,未免徒費人工。
」濟公在旁聽了,笑道:「你一個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豈不聞『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何況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幾根木頭?」長老因叱監寺道:「叫你去搭鷹架,怎有許多閒說?」 監寺見長老發性,方不敢再言。
隻得退出,叫匠人在醒心井上,搭起一座大架子來,四面俱用轉輪,以收繩索,索上俱掛著鉤子,準備扯木。
眾匠人搭完了,走到井上一看,隻見滿滿的一井水,卻怎能有個木頭?因都大笑起來,道:「濟癲說癡話是慣的,也罷了,怎麼長老也癡起來?」監寺正要捉長老的白字,因來稟道:「鷹架俱已搭完,井中隻有清水,不見有別物,不知要扯些甚麼?」長老因問濟公道:「不知大木幾時方到?」濟公道:「也隻在三五日裡。
長老若是要緊,須再買一壺來請我?包管明日就到。
」長老道:「要酒吃何難?」因吩咐侍者,又買了兩瓶來請他受用。
濟公也不問長問短,吃得稀泥爛醉,又去睡了。
長老有些識見,也還耐著;眾僧看見,便三個一攢,五個一簇,說個不了,笑個不休。
不期到了次日,天才微明,濟公早爬起來,滿寺大叫道:「大木來了,大木來了!快叫工匠來扯!」眾人聽了,隻以為濟癲又發瘋了,俱不理他。
濟公自走入方丈,報知長老道:「大木已到井了,請老師父去拜受。
」長老聽了大喜,忙著了袈裟,親走到草殿上佛前禮拜了,然後喚監寺糾集眾工匠,到井邊來扯木。
監寺與眾工匠也隻付之一笑,但是長老吩咐,不敢不來。
及到了井邊一看,那裡有個木頭影兒?監寺要取笑長老,也不說有無,但隻請長老自看。
長老不知他是取笑,因走到井邊,低頭一看,隻見井水中間果露出一二尺長的一段木頭在水外。
長老看見,滿心歡喜,又討氈條,對著井拜了四拜,拜完,因看著濟癲說道:「濟公,真真難為你了。
」濟公道:「佛家公事,怎說難為?隻可恨這班賊禿,看著木頭,叫他糾人工扯扯,尚不肯動手。
」長老因對監寺道:「大木已到,為何還不動手?」監寺忙走到井邊,再一看時,忽見一段木頭高出水面,方吃了一驚,暗想道:「濟公的神通真不可思議矣。
」忙叫工匠繫下去,將繩上的鉤子鉤在木上,然後命人夫在轉輪上轉將上來。
扯起來的木頭都有五六尺為圓,七八丈長短。
扯了一株,又是一株冒出頭來。
長老因問濟公道:「這大木有多少株數?」濟癲道:「長老不要問,隻叫匠人來算一算。
若不夠用、隻管取,隻管有;若是夠用,就罷了。
也不可浪費。
」長老點頭道「是」。
因叫匠人估計,那幾顆為梁,那幾顆為柱。
扯到六七十顆上,匠人道:「已夠用了。
」隻說得一聲「夠了」,井中便再沒得冒起來了。
合寺皆驚以為神,而濟公又不知那裡去了。
自此之後,寺中諸事俱有次第,獨兩廊的影壁未畫。
臨安的顯宦俱已有過佈施,不可再去求他,獨有新任的王安撫未曾佈施,濟公就打帳去化他。
長老聽說,忙皺著眉,搖著頭說道:「這個官,萬萬不可去纏他。
若去纏他,不但不肯佈施,隻怕還要惹出禍來。
」濟公道:「這是為何?」長老道:「我聞得此官原是個窮秀才,未得第時,常到寺院投齋,受了僧人戲侮,所以大恨和尚。
曾怒題寺壁道:『遇客頭如鱉,逢齋項似鵝。
』這等懷嗔,化他何益?」濟公道:「他偏懷嗔,我偏去化他。
」遂帶著酒意,瘋瘋癲癲,一徑走到安撫前,探頭探腦的張望。
適值王安撫坐在堂上看見了,因叫人拿了進去,拍案大罵道:「你這大膽禿廝,怎敢立在我府門外張望?」濟癲道:「相公府門外人人可立,為何小僧立一立,便是大膽?」安撫道:「他人偶立立,便走去了。
你這禿廝,立而不去,又且探頭縮腦的張望,豈非大膽?」濟癲道:「小僧立而不去,是心要求見相公,因無人肯通,不得其門,故不得已而張望。
」安撫道:「你且說,要見我為著甚事?」濟癲道:「聞知相公惱和尚,小僧以為和尚乃佛門弟子,隻為梵修祝贊,暗為人增福壽,故賴人衣食,而不能衣食於人,無可惱處,故特來分辯。
」安撫聽了,默然良久,道:「我惱與不惱,你如何得知?且有甚分辯?」濟癲道:「小僧也無甚分辯,隻有一段姻緣,說與相公,求相公自省。
」安撫道:「你且說來。
說得好,免你責罰;說得不好,加倍用刑。
」 濟癲因說道:「昔日
」長老道:「濟公應承了,必有個主意,他怎好騙我?今睡不起,想是多吃幾杯,且等他醒來,再作道理。
」監寺見長老迴護,不敢再言。
又過了一日,濟癲隻是酣酣熟睡,又不起來,監寺著急,因同了首座,又來見長老,道:「濟癲一連睡了兩日兩夜,叫又叫不醒,扶又扶不起,莫非醉傷了臟腑?可要請醫生來與他藥吃?」長老道:「不消得。
你不須著急,他自會起來。
」監寺與首座被長老拂了幾句,因對眾僧說道:「長老明明被濟癲騙了,卻不認錯,隻叫等他醒起來。
就是醒起來,終不然能到四川去!好笑,好笑。
」 不期濟公睡到第三日,忽然一咕嚕子爬了起來,大叫道:「大木來了。
快吩咐匠人搭起鷹架來扯。
」眾僧聽見,都笑的笑,說的說:「騙酒吃的,醉了三日,尚然不醒,還說夢話哩。
大木在那裡?就有大木,不過是扛是拽,怎麼叫人搭鷹架去扯?胡說,胡說!」濟癲叫了半晌,見沒人理他,隻得走到方丈來見長老,說道:「寺裡這些和尚甚是懶惰。
弟子費了許多心機力氣,化得大木來,隻叫他們吩咐匠工搭鷹架去扯,卻全然不理。
」長老聽了,也有些兀突,因問道:「你這大木是那裡化的?」濟癲道:「是四川山中化的。
」長老道:「既化了,卻從那裡來?」濟公道:「弟子想:大木路遠,若從江湖來,恐怕費力費時,故就便往海上來了。
」長老道:「若從海上來,必由鱉子門錢塘江上岸。
你怎叫搭鷹架扯木?」濟公道:「許多大木,若從錢塘江盤來,須費多少人工?弟子因見大殿前的醒心井,與海相通,故將眾本都運在井底下來了。
隻要搭架子去扯。
」 長老聽見濟公說得有源有委,來歷分明,不得不信。
因吩咐監寺快去搭鷹架。
監寺因回稟長老道:「老師父不要信他亂講。
他吃醉睡了三日,又不曾半步出門。
若說四川去化,好近路兒,怎生就化得大木來?就是有神通,化了從海裡來,怎能夠得到井底下?就是井底下通海,止不過泉眼相通,怎能容得許多大木?今要搭鷹架,未免徒費人工。
」濟公在旁聽了,笑道:「你一個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豈不聞『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何況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幾根木頭?」長老因叱監寺道:「叫你去搭鷹架,怎有許多閒說?」 監寺見長老發性,方不敢再言。
隻得退出,叫匠人在醒心井上,搭起一座大架子來,四面俱用轉輪,以收繩索,索上俱掛著鉤子,準備扯木。
眾匠人搭完了,走到井上一看,隻見滿滿的一井水,卻怎能有個木頭?因都大笑起來,道:「濟癲說癡話是慣的,也罷了,怎麼長老也癡起來?」監寺正要捉長老的白字,因來稟道:「鷹架俱已搭完,井中隻有清水,不見有別物,不知要扯些甚麼?」長老因問濟公道:「不知大木幾時方到?」濟公道:「也隻在三五日裡。
長老若是要緊,須再買一壺來請我?包管明日就到。
」長老道:「要酒吃何難?」因吩咐侍者,又買了兩瓶來請他受用。
濟公也不問長問短,吃得稀泥爛醉,又去睡了。
長老有些識見,也還耐著;眾僧看見,便三個一攢,五個一簇,說個不了,笑個不休。
不期到了次日,天才微明,濟公早爬起來,滿寺大叫道:「大木來了,大木來了!快叫工匠來扯!」眾人聽了,隻以為濟癲又發瘋了,俱不理他。
濟公自走入方丈,報知長老道:「大木已到井了,請老師父去拜受。
」長老聽了大喜,忙著了袈裟,親走到草殿上佛前禮拜了,然後喚監寺糾集眾工匠,到井邊來扯木。
監寺與眾工匠也隻付之一笑,但是長老吩咐,不敢不來。
及到了井邊一看,那裡有個木頭影兒?監寺要取笑長老,也不說有無,但隻請長老自看。
長老不知他是取笑,因走到井邊,低頭一看,隻見井水中間果露出一二尺長的一段木頭在水外。
長老看見,滿心歡喜,又討氈條,對著井拜了四拜,拜完,因看著濟癲說道:「濟公,真真難為你了。
」濟公道:「佛家公事,怎說難為?隻可恨這班賊禿,看著木頭,叫他糾人工扯扯,尚不肯動手。
」長老因對監寺道:「大木已到,為何還不動手?」監寺忙走到井邊,再一看時,忽見一段木頭高出水面,方吃了一驚,暗想道:「濟公的神通真不可思議矣。
」忙叫工匠繫下去,將繩上的鉤子鉤在木上,然後命人夫在轉輪上轉將上來。
扯起來的木頭都有五六尺為圓,七八丈長短。
扯了一株,又是一株冒出頭來。
長老因問濟公道:「這大木有多少株數?」濟癲道:「長老不要問,隻叫匠人來算一算。
若不夠用、隻管取,隻管有;若是夠用,就罷了。
也不可浪費。
」長老點頭道「是」。
因叫匠人估計,那幾顆為梁,那幾顆為柱。
扯到六七十顆上,匠人道:「已夠用了。
」隻說得一聲「夠了」,井中便再沒得冒起來了。
合寺皆驚以為神,而濟公又不知那裡去了。
自此之後,寺中諸事俱有次第,獨兩廊的影壁未畫。
臨安的顯宦俱已有過佈施,不可再去求他,獨有新任的王安撫未曾佈施,濟公就打帳去化他。
長老聽說,忙皺著眉,搖著頭說道:「這個官,萬萬不可去纏他。
若去纏他,不但不肯佈施,隻怕還要惹出禍來。
」濟公道:「這是為何?」長老道:「我聞得此官原是個窮秀才,未得第時,常到寺院投齋,受了僧人戲侮,所以大恨和尚。
曾怒題寺壁道:『遇客頭如鱉,逢齋項似鵝。
』這等懷嗔,化他何益?」濟公道:「他偏懷嗔,我偏去化他。
」遂帶著酒意,瘋瘋癲癲,一徑走到安撫前,探頭探腦的張望。
適值王安撫坐在堂上看見了,因叫人拿了進去,拍案大罵道:「你這大膽禿廝,怎敢立在我府門外張望?」濟癲道:「相公府門外人人可立,為何小僧立一立,便是大膽?」安撫道:「他人偶立立,便走去了。
你這禿廝,立而不去,又且探頭縮腦的張望,豈非大膽?」濟癲道:「小僧立而不去,是心要求見相公,因無人肯通,不得其門,故不得已而張望。
」安撫道:「你且說,要見我為著甚事?」濟癲道:「聞知相公惱和尚,小僧以為和尚乃佛門弟子,隻為梵修祝贊,暗為人增福壽,故賴人衣食,而不能衣食於人,無可惱處,故特來分辯。
」安撫聽了,默然良久,道:「我惱與不惱,你如何得知?且有甚分辯?」濟癲道:「小僧也無甚分辯,隻有一段姻緣,說與相公,求相公自省。
」安撫道:「你且說來。
說得好,免你責罰;說得不好,加倍用刑。
」 濟癲因說道:「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