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三台夢跡

關燈
不敢做聲。

    獨于謙道:「不必固執。

    防變方略,我當任之。

    來與不來,與議儀注,固無害也。

    」遂具儀注。

    十五日,上皇至唐家嶺,先遣使到京,詔諭避位,免群臣迎。

    十六日,百官僅迎於安定門,上皇從東安門進,景泰迎拜,上皇答拜。

    拜畢,相抱持而哭。

    各述授受之意,推讓良久,乃送上皇至南宮,厚賞來使而去。

    正是: 上皇避位情兼禮,景帝迎歸禮近情。

     何事南宮一入後,遂令同氣不同聲。

     景帝見大位已定,聽黃竑易儲之說,遂立皇子見濟為皇太子,改封皇太子為沂王,滿朝文武,誰敢諫止?不意皇太子五月立得,十二月便得疾而斃。

    景帝大哭不已。

    早有禦史鍾同、禮部章倫上疏,請復立沂王為皇太子。

    景帝大怒,即下二人於獄拷訊,流血被體。

    逼令誣引大臣,並南宮通謀。

    二人不服,復加重刑,適天大風雨,黃沙四塞,方才停刑。

    一日,于謙見景帝,即面奏道:「臣竊見太子立未逾年,即遘疾而薨,此誠天意有屬,然鍾同、章倫二臣所奏,未為無當,乞陛下容而宥之。

    」景帝聞言,拂然不悅道:「卿亦為此言耶?」即輟駕入官,于謙悚然而去。

    內監興安見于公奏,因歎息道:「此足見於尚書忠心,為國固本也。

    」 于公自知威權已重,屢疏乞骸骨,歸老西湖。

    景帝十分信任,再三不許。

    于公見上不允,自知必死。

    嘗拍案歎息:「吾一腔熱血,竟不知灑於何地。

    」既而于公病,景帝差太監興安、舒良,更番看視。

    二人見于公自奉儉樸,不勝歎息。

    奏聞景帝,景帝亦為之歎息。

    因命尚食監,凡一應日用,醬醋小菜,果品之類,盡數給與。

    于公患痰病,禦醫奏治痰必須竹瀝。

    京中無竹。

    景帝親駕幸萬歲山,伐竹燒瀝,以賜于謙,亦異寵也。

    眾官見上優待于謙,便都誹謗起來。

    興安聞之大怒道:「你們都毀謗於廷益。

    如今朝廷正要用人,若有不要錢財,不貪官爵,不顧家計,日夜與國家分憂出力,何不保舉一人來,替換了於尚書?也是你們為臣子之事。

    汝眾人不要把私心亂謗,公論自然難逃。

    」眾官聽了,俱默默無言而退。

    正是: 廟堂故仗忠臣計,肘腋還須內宦全。

     不是興安廷叱眾,誰人為國惜于謙? 到了景泰七年,杭州西湖之水,忽然徹底乾枯。

    此時孫原貞正在浙江做巡撫,見此變異,因歎息道:「哲人其萎乎?吾正憂乎于公。

    」不期到了十二月二十八日,景帝忽遘重病,不能坐朝,于謙心中甚憂。

    捱到次年正月,景帝漸漸病重。

    于謙遂與眾官計議,請立沂王仍為東宮,奏請不允。

    于謙又約十七日面奏泣請。

    不期徐有貞見景帝有不起之色,便與石亨計議,要乘機奪開南宮之門,迎請上皇復位,以成不世之大功。

    石亨大喜,以為然。

    因一面通知太監曹吉祥、蔣冕奏白於皇太後;又一面通知南宮;又一面會同掌兵都督張▉、張▉及都禦史楊善;又一面假報北寇南侵,使于謙聞知,自去調度軍務;又乘著北寇之信,暗暗納兵入城。

     十六日晚,石亨等齊會於徐有貞宅中,徐有貞急急到台上觀看星象,下來道:「時在今夕,不可失也。

    」到了四鼓,天色晦冥。

    石亨等惶惑道:「事當濟否?」徐有貞大言道:「時至矣。

    」遂擁眾到南宮城,那城門都用鐵汁灌牢,眾遂毀壞垣門而入。

    上皇問道:「爾等何為?」徐有貞、石亨俯伏奏道:「請聖駕復登九五。

    」遂扶上皇乘輿,兵士戰驚,不能舉動。

    徐有貞急忙上前自推,石亨一齊扶著。

    忽天色光明,星月交輝,眾人呼噪,直入奉天殿,鳴鐘擊鼓,群臣盡皆失色。

     其夜于謙尚宿於朝房,與眾文武約定,次日祈遂前議。

    不意徐有貞、石亨等,希圖迎復之功,竟將順理之事,以為僥倖之圖。

    于謙見眾人有變,自知不免,然神色不變,徐整朝衣入班行禮。

    早聞得殿上傳旨,拿王文、于謙、範廣並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下獄。

    此皆徐有貞捏造其有謀迎立外藩之故也。

     後二日,景帝駕崩,遂改八年為天順元年,命徐有貞人閣辦事,石亨封忠國公,餘並升賞。

    徐有貞又唆給事王鎮上疏,劾奏王文、于謙要坐以謀反之律,淩遲處死,嚴加拷掠,必要招承迎立外藩之事。

    王文道:「若要迎立外藩,必要金牌符敕,今金牌符敕見存禁中,不奏知皇太後,誰敢竊取而行?」石亨等道:「雖無顯跡,其意則有。

    」王文道:「若以意欲二字誣陷文等,實不甘心。

    」瑣瑣辯之不已。

    于謙道:「汝辯之何益?石亨等意已如此。

    彼蓋欲踵秦檜『莫須有』之故智也。

    辯亦死,不辯亦死。

    忠臣豈恤死哉!」次日,石亨促成「迎立外藩,謀危社稷」之獄。

    天順看了,尚猶豫不忍道:「于謙曾有大功。

    」徐有貞、石亨二人忙上前道:「臣等出萬死一生,迎復陛下,若不置于謙等於死地,則今日之舉為無名。

    」上意遂決。

    二十二日早,獄中取出王文、于謙、範廣、王誠等,於西市受刑。

    王文猶稱冤不住口,于謙笑道:「我與汝不必辯,日後自有公論。

    」遂口吟亂世詩一首道: 成之與敗久相依,豈肯容人辯是非? 奸黨隻知讒得計,忠臣卻視死如歸。

     先天預定皆由數,突地加來盡是機。

     忍過一時三刻苦,芳名包管古今稀。

     吟畢,即引頸受刑,完了他「忠臣不怕死」一句。

    時年六十一。

    是日,陰霾四塞,日月無光,都人莫不垂淚。

    于公受害,太皇太後都不知道,既死方知。

    後上進宮來,朝太皇太後,方嗟歎道:「于謙曾有大功於我國家,為何就令至此,皇帝蒙塵時,若無于謙,國家不知何如。

    此皆奸人誤皇帝也。

    況迎立外藩,並無此事。

    」因而慘然。

    上亦為之動容,然悔無及矣。

    石亨曾薦陳汝言為兵部尚書,不上半年,贓私狼藉,抄沒財物於大內廡下者累累。

    上大怒道:「景泰間,任于謙久且專,沒無餘財。

    汝還未幾何,財帛之多如此!」石亨惟俯首默默。

    由是上益知于謙之冤,而惡石亨等矣。

     也先聞知于謙被殺,料中國無人,乘機殺進,人人驚慌,京城大震。

    恭順侯吳瑾在側道:「于謙若在,安得有寇至此。

    」上亦再三歎息。

    後徐、石二人爭權,徐有貞貶雲南衛充軍,石亨謀反事露,石彪斬首,石亨賜白羅勒死。

    於冕初發遼東衛充軍,至是赦歸,始發棺回杭,葬於西湖之三台山。

    至成化即位,於冕上疏,訟父親冤枉。

    上甚憐恤,因復其官爵,遣行人馬旋,賜于謙祭物祭文。

    其諭有雲:「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

    當國家之多難,保全盛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權奸之所害。

    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 弘治元年,有詔道:「少保于謙,有社稷功,可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付,諡肅愍。

    」又立祠墓所,名曰旌功,命有司春秋緻祭。

    萬曆年間,浙江巡撫傅孟春,偶有事宿於於墳,感夢于公,因上疏言所諡肅愍未合,改諡忠肅。

    自是之後,祈夢於祠下者,絡繹不絕。

    祠側遂造「祈兆所」,徹夜燈燭,如同白晝。

    誠心拜禱,其夢無不顯應。

     吾所謂正人之氣,若鬱鬱不散,又能隱隱躍躍,而發為千古徵兆者,此也。

    以此知西子湖靈秀之氣中,有正氣為之主宰,故為天下仰慕不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