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西泠韻跡
關燈
小
中
大
春遣興,賤妾來遲去慢,這些風花雪月之罪,妾處煙花,不能自主,故年年月月日日,皆所不免。
賤妾雖萬死,亦不能盡償,蓋不獨為相公一人而坐,還望開恩垂諒。
」觀察道:「這也罷了,但你今日之來,還是求生,還是求死?」小小道:「『愛之則欲其生,惡之則欲其死』,悉在相公欲中,賤妾安能自定?」觀察聽了,不禁大笑起來,道:「風流聰慧,果然名下無虛,但此皆口舌之辯才,卻非實學。
你若再能賦詩可觀,我不獨不加罪,且當優禮。
」小小便請題。
觀察因指著瓶內梅花道:「今日賞梅,就以此為題。
」小小聽了,也不思索,信口長吟道: 梅花雖做骨,怎敢敵春寒? 若要分紅白,還須青眼看。
孟觀察聽了,知詩意皆包含著眼前之事,又不亢,又不卑,直喜得眉歡眼笑。
遂走下坐來,親手攙定小小道:「原來芳卿果是女中才子,本司誤認,失敬多矣。
」因邀之人坐,小小道:「賤妾何才?止不過情詞曲折,偶會相公之意耳。
」觀察道:「情詞會意,正才人之所難。
」遂攜了小小,並坐在上面,歡然而飲。
飲酒之間,小小左顧右盼,詼諧談笑,引得滿座盡傾。
觀察此時,見他偎偎倚倚,不覺神魂俱蕩。
欲要留小小在船中,又恐官箴不便,直吃得酕醄大醉,然後差人明燈持火,送了小小回家,卻與小小暗約下,到夜靜時,悄悄移小船到鏡閣下相就。
如此者一連三夜,大快其心,贈了小小千金,方才別去。
正是: 一怒雙眸裂,回嗔滿面春。
非關情性改,總是色迷人。
孟觀察去後,賈姨因問道:「這觀察接甥女不去,特著府縣來拿,何等威嚴。
自你去請罪,我還替你耽著一把幹係。
為何見了你,隻幾句言語,說得他大笑起來,這是何緣故?」小小道:「姨娘有所不知,但凡先要見甥女,後因不得見而惱怒者,皆是欣慕我才色之美,願得一見者也。
至於苦不得見方惱,則此惱非他本心,皆因不得見而生,故甥女妝飾得可人,先安慰定他的欣慕之心,則後來之惱怒,不待言而自消矣。
若青衣蓬首,被他看得不才不美,無可欣慕。
不更益其惱怒乎?我拿定他是個色厲而內荏之人,故敢直見之而不畏。
」賈姨聽了,不勝歡喜道:「我也做了半生妓女,進門訣、枕席上的訣、啟發人錢鈔的訣、死留不放的訣,倒也頗通,從不知妓女中還有這許多竅脈。
怪不得甥女享此大名,原來還有這個秘訣。
」蘇小小笑道:「有何秘訣?大都人情如此耳。
」 自有孟觀察這番舉動遠近傳聞,蘇小小不獨貌美,兼有應變之才、聲名一發重了。
蘇小小卻暗暗自思道:「我做了數年妓女,富貴繁華,無不盡享;風流滋味,無不遍嘗;從不曾受人一毫輕賤,亦可謂僥天之幸了。
須乘此車馬未稀,早尋個桃源歸去,斷不可流落爐頭,償王孫之債。
」主意定了,遂懨懨托病,淡淡辭人。
或戒飲於繡佛之前,或遁跡於神龍之尾。
蜂蝶原忙,而花枝業不知處;樓台自在,而歌舞悄不聞聲。
此雖人事看明,巧於迴避;誰知天心有在,樂於成全。
忽一日,小小偶同了一個知己朋友,看荷花回來,受了些暑熱之氣,到夜來又貪涼,坐在露台,此時是七月半後,已交秋風冷,不期坐久,又冒了些風寒,染成一病,臥床不起。
醫生來看,都說是兩感,多兇少吉。
誰知小小父母久無,親戚雖有,卻也久疏,惟有賈姨娘往來親密,見小小病體十分沉重,甚是著急。
因含眼淚說道:「你點點年紀,享了這等大名,正好嘲風弄月的,快活受用,奈何大之不仁,降此重疾。
」小小道:「姨娘不要錯怪了天。
此非天之不仁,正是天仁而成全我處,你想甥女一個女子,朝夕與鴻儒巨卿詼諧談笑。
得此大名者,不過恃此少年之顏色耳。
須知顏色妙在青春,一過了青春,便漸漸要衰敗,為人厭棄。
人一厭棄,則並從前之芳名掃地矣。
若說此時,眉尚可畫,鬢尚堪撩,我想縱青黛有靈,亦不過再五年、十年止矣。
而五年、十年,無非轉眼,何如乘此香溫溫、甜蜜蜜、垂涎刮目之時,借風露天寒,萎芳香於一旦;假巫山雲夢,謝塵世於片時;使的的紅顏,不至出白頭之醜;累累黃土,尚動人青鬢之思。
失者片時,得者千古,真不大為得計乎?姨娘當為甥女歡喜,不當為甥女悲傷。
」賈姨道:「說便是這等說,算便是這等算,但人身難得,就是饑寒迫切、還要苟延性命,何況你錦繡叢中之人,一旦棄捐,怎生割捨?你還須保重。
」小小似聽不聽,略不再言。
賈姨過了一日,見他沉重,又因問道:「你交廣情多,不知可有甚未了,要情人緻意否?就是後事,從豐從儉,亦望示知。
」小小聽了,勉強道:「交乃浮雲也,情猶流水也,隨有隨無,忽生忽滅,有何不了?緻意於誰?至於蓋棺以後,我已物化形消,於豐儉何有?悉聽人情可也。
但生於西泠,死於西憐,埋骨幹西泠,庶不負我蘇小小山水之癖。
」說罷,竟奄然而逝。
賈姨痛哭了一場,此時衣衾棺槨已預備端正,遂收殮了,停於中堂。
賈姨見小小積上許多銀錢,欲要在他面上多用些,又恐妓家無靠,惹人是非,故退退縮縮,不敢舉行。
忽一日,三四個青衣差人飛馬來問道:「蘇姑娘在家麼?若在家,可少留半;若出門,可速速請回。
我們滑州刺史鮑相公,立刻就要來面拜。
」賈姨聽見,不禁哭了出來道:「蘇姑娘在是在家,隻可恨死了,不能接待。
若是這鮑相公要追歡賣俏,就煩尊駕稟聲,不消來了。
」差人聽說,都吃驚道:「聞說蘇姑娘隻好二十餘歲,為何就死了?果是真麼?」賈姨道:「現停樞在堂,如何假得?」差人沒法,隻得飛馬去了。
不多時,早望見那鮑刺史換了白衣白冠,轎也不乘,直走馬而來。
到西泠橋邊,便跳下馬來,步行到門,竟鳴嗚咽咽的哭了進乘來。
及到樞前,不禁撫棺大慟道:「蘇芳卿耶!你是個千秋具慧眼,有血性的奇女子。
既知我鮑仁是個英雄,慨然贈我百金,去求功名,怎麼就不待我鮑仁功名成就,來謝知己,竟辭世而去耶?芳卿既去,卻教鮑仁這一腔知己之感,向誰去說?豈不痛哉!」哭罷,思量了半晌,忽又大慟起來道:「這一段知己之感,還說是我鮑仁的私情,就以公論,天既生芳卿這般如花之貌,詠雪之才,縱才貌太美,犯了陰陽之忌,也須念生才之難,略略寬假其年,奈何花才吐蕊,月尚垂鉤,竟一旦奪之那?蒼天耶!何不仁之至此那?」隻哭得聲息都無。
賈姨此時已問明侍兒,知是小小贈金之人,因在旁勸解道:「相公貴人,不要為亡甥女些小事,痛傷了貴體。
」鮑刺史道:「媽媽,你不知道:人之相知,貴乎知心。
他小小一女子,在貧賤時,能知我心,慨然相贈。
我堂堂男子,既富且貴,反因來遲不能少申一報,非負心而何?日後冥冥相見,豈不愧死?」賈姨道:「相公既有此不忘之情,要報亡甥女,也還容易。
」鮑刺史道:「他己玉碎香消,怎能相報?」賈姨道:「亡甥女繁華了一生,今寂寂孤魂,停棺於此,尚不知葬於何所,殊屬傷心。
相公若能擇西泠三尺土,為亡甥女埋骨,使其繁華於始,而又能繁華於終,則亡甥女九泉有知,定當感激深厚。
」 鮑刺史聽了,方才大喜道:「媽媽此言,甚是有理。
」遂叫堪輿,在西泠橋側擇了一塊吉地。
又叫匠人興工動土,造成一座墳墓。
又自山名發帖,邀請闔郡鄉紳士大夫,都來為蘇小小開喪出殯。
眾人見鮑刺史有此義舉,誰敢不來?一時的祭禮盈庭。
到那下葬之日,夾道而觀者,人山人海。
鮑刺史乃白衣白冠。
親送蘇小小之柩葬於西泠。
墳墓之內,立一石碑,上題曰「錢塘蘇小小之墓」。
又為他置下祭田,為賈姨守墓之費。
臨行又哭奠一場,然後辭去。
有此一段佳話,故蘇小小之芳名,至今與西湖並傳不朽雲。
賤妾雖萬死,亦不能盡償,蓋不獨為相公一人而坐,還望開恩垂諒。
」觀察道:「這也罷了,但你今日之來,還是求生,還是求死?」小小道:「『愛之則欲其生,惡之則欲其死』,悉在相公欲中,賤妾安能自定?」觀察聽了,不禁大笑起來,道:「風流聰慧,果然名下無虛,但此皆口舌之辯才,卻非實學。
你若再能賦詩可觀,我不獨不加罪,且當優禮。
」小小便請題。
觀察因指著瓶內梅花道:「今日賞梅,就以此為題。
」小小聽了,也不思索,信口長吟道: 梅花雖做骨,怎敢敵春寒? 若要分紅白,還須青眼看。
孟觀察聽了,知詩意皆包含著眼前之事,又不亢,又不卑,直喜得眉歡眼笑。
遂走下坐來,親手攙定小小道:「原來芳卿果是女中才子,本司誤認,失敬多矣。
」因邀之人坐,小小道:「賤妾何才?止不過情詞曲折,偶會相公之意耳。
」觀察道:「情詞會意,正才人之所難。
」遂攜了小小,並坐在上面,歡然而飲。
飲酒之間,小小左顧右盼,詼諧談笑,引得滿座盡傾。
觀察此時,見他偎偎倚倚,不覺神魂俱蕩。
欲要留小小在船中,又恐官箴不便,直吃得酕醄大醉,然後差人明燈持火,送了小小回家,卻與小小暗約下,到夜靜時,悄悄移小船到鏡閣下相就。
如此者一連三夜,大快其心,贈了小小千金,方才別去。
正是: 一怒雙眸裂,回嗔滿面春。
非關情性改,總是色迷人。
孟觀察去後,賈姨因問道:「這觀察接甥女不去,特著府縣來拿,何等威嚴。
自你去請罪,我還替你耽著一把幹係。
為何見了你,隻幾句言語,說得他大笑起來,這是何緣故?」小小道:「姨娘有所不知,但凡先要見甥女,後因不得見而惱怒者,皆是欣慕我才色之美,願得一見者也。
至於苦不得見方惱,則此惱非他本心,皆因不得見而生,故甥女妝飾得可人,先安慰定他的欣慕之心,則後來之惱怒,不待言而自消矣。
若青衣蓬首,被他看得不才不美,無可欣慕。
不更益其惱怒乎?我拿定他是個色厲而內荏之人,故敢直見之而不畏。
」賈姨聽了,不勝歡喜道:「我也做了半生妓女,進門訣、枕席上的訣、啟發人錢鈔的訣、死留不放的訣,倒也頗通,從不知妓女中還有這許多竅脈。
怪不得甥女享此大名,原來還有這個秘訣。
」蘇小小笑道:「有何秘訣?大都人情如此耳。
」 自有孟觀察這番舉動遠近傳聞,蘇小小不獨貌美,兼有應變之才、聲名一發重了。
蘇小小卻暗暗自思道:「我做了數年妓女,富貴繁華,無不盡享;風流滋味,無不遍嘗;從不曾受人一毫輕賤,亦可謂僥天之幸了。
須乘此車馬未稀,早尋個桃源歸去,斷不可流落爐頭,償王孫之債。
」主意定了,遂懨懨托病,淡淡辭人。
或戒飲於繡佛之前,或遁跡於神龍之尾。
蜂蝶原忙,而花枝業不知處;樓台自在,而歌舞悄不聞聲。
此雖人事看明,巧於迴避;誰知天心有在,樂於成全。
忽一日,小小偶同了一個知己朋友,看荷花回來,受了些暑熱之氣,到夜來又貪涼,坐在露台,此時是七月半後,已交秋風冷,不期坐久,又冒了些風寒,染成一病,臥床不起。
醫生來看,都說是兩感,多兇少吉。
誰知小小父母久無,親戚雖有,卻也久疏,惟有賈姨娘往來親密,見小小病體十分沉重,甚是著急。
因含眼淚說道:「你點點年紀,享了這等大名,正好嘲風弄月的,快活受用,奈何大之不仁,降此重疾。
」小小道:「姨娘不要錯怪了天。
此非天之不仁,正是天仁而成全我處,你想甥女一個女子,朝夕與鴻儒巨卿詼諧談笑。
得此大名者,不過恃此少年之顏色耳。
須知顏色妙在青春,一過了青春,便漸漸要衰敗,為人厭棄。
人一厭棄,則並從前之芳名掃地矣。
若說此時,眉尚可畫,鬢尚堪撩,我想縱青黛有靈,亦不過再五年、十年止矣。
而五年、十年,無非轉眼,何如乘此香溫溫、甜蜜蜜、垂涎刮目之時,借風露天寒,萎芳香於一旦;假巫山雲夢,謝塵世於片時;使的的紅顏,不至出白頭之醜;累累黃土,尚動人青鬢之思。
失者片時,得者千古,真不大為得計乎?姨娘當為甥女歡喜,不當為甥女悲傷。
」賈姨道:「說便是這等說,算便是這等算,但人身難得,就是饑寒迫切、還要苟延性命,何況你錦繡叢中之人,一旦棄捐,怎生割捨?你還須保重。
」小小似聽不聽,略不再言。
賈姨過了一日,見他沉重,又因問道:「你交廣情多,不知可有甚未了,要情人緻意否?就是後事,從豐從儉,亦望示知。
」小小聽了,勉強道:「交乃浮雲也,情猶流水也,隨有隨無,忽生忽滅,有何不了?緻意於誰?至於蓋棺以後,我已物化形消,於豐儉何有?悉聽人情可也。
但生於西泠,死於西憐,埋骨幹西泠,庶不負我蘇小小山水之癖。
」說罷,竟奄然而逝。
賈姨痛哭了一場,此時衣衾棺槨已預備端正,遂收殮了,停於中堂。
賈姨見小小積上許多銀錢,欲要在他面上多用些,又恐妓家無靠,惹人是非,故退退縮縮,不敢舉行。
忽一日,三四個青衣差人飛馬來問道:「蘇姑娘在家麼?若在家,可少留半;若出門,可速速請回。
我們滑州刺史鮑相公,立刻就要來面拜。
」賈姨聽見,不禁哭了出來道:「蘇姑娘在是在家,隻可恨死了,不能接待。
若是這鮑相公要追歡賣俏,就煩尊駕稟聲,不消來了。
」差人聽說,都吃驚道:「聞說蘇姑娘隻好二十餘歲,為何就死了?果是真麼?」賈姨道:「現停樞在堂,如何假得?」差人沒法,隻得飛馬去了。
不多時,早望見那鮑刺史換了白衣白冠,轎也不乘,直走馬而來。
到西泠橋邊,便跳下馬來,步行到門,竟鳴嗚咽咽的哭了進乘來。
及到樞前,不禁撫棺大慟道:「蘇芳卿耶!你是個千秋具慧眼,有血性的奇女子。
既知我鮑仁是個英雄,慨然贈我百金,去求功名,怎麼就不待我鮑仁功名成就,來謝知己,竟辭世而去耶?芳卿既去,卻教鮑仁這一腔知己之感,向誰去說?豈不痛哉!」哭罷,思量了半晌,忽又大慟起來道:「這一段知己之感,還說是我鮑仁的私情,就以公論,天既生芳卿這般如花之貌,詠雪之才,縱才貌太美,犯了陰陽之忌,也須念生才之難,略略寬假其年,奈何花才吐蕊,月尚垂鉤,竟一旦奪之那?蒼天耶!何不仁之至此那?」隻哭得聲息都無。
賈姨此時已問明侍兒,知是小小贈金之人,因在旁勸解道:「相公貴人,不要為亡甥女些小事,痛傷了貴體。
」鮑刺史道:「媽媽,你不知道:人之相知,貴乎知心。
他小小一女子,在貧賤時,能知我心,慨然相贈。
我堂堂男子,既富且貴,反因來遲不能少申一報,非負心而何?日後冥冥相見,豈不愧死?」賈姨道:「相公既有此不忘之情,要報亡甥女,也還容易。
」鮑刺史道:「他己玉碎香消,怎能相報?」賈姨道:「亡甥女繁華了一生,今寂寂孤魂,停棺於此,尚不知葬於何所,殊屬傷心。
相公若能擇西泠三尺土,為亡甥女埋骨,使其繁華於始,而又能繁華於終,則亡甥女九泉有知,定當感激深厚。
」 鮑刺史聽了,方才大喜道:「媽媽此言,甚是有理。
」遂叫堪輿,在西泠橋側擇了一塊吉地。
又叫匠人興工動土,造成一座墳墓。
又自山名發帖,邀請闔郡鄉紳士大夫,都來為蘇小小開喪出殯。
眾人見鮑刺史有此義舉,誰敢不來?一時的祭禮盈庭。
到那下葬之日,夾道而觀者,人山人海。
鮑刺史乃白衣白冠。
親送蘇小小之柩葬於西泠。
墳墓之內,立一石碑,上題曰「錢塘蘇小小之墓」。
又為他置下祭田,為賈姨守墓之費。
臨行又哭奠一場,然後辭去。
有此一段佳話,故蘇小小之芳名,至今與西湖並傳不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