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燈
小
中
大
我現在發表的這部書絕非一部法國大革命史;這樣的曆史已有人繪聲繪色地寫過,我不想再寫。
本書是一部關于這場大革命的研究。
1789年,法國人以任何人民所從未嘗試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運斷為兩截,把過去與将來用一道鴻溝隔開。
為此,他們百般警惕,唯恐把過去的東西帶進他們的新天地:他們為自己制訂了種種限制,要把自己塑造得與父輩迥異;他們不遺餘力地要使自己面目一新。
我始終認為,在這項獨特的事業中,他們的成就遠較外人所想象的和他們自己最初所想象的要小。
我深信,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感情、習慣、思想,他們甚至是依靠這一切領導了這場摧毀舊制度的大革命;他們利用了舊制度的瓦礫來建造新社會的大廈,盡管他們并不情願這樣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績,必須暫時忘記我們今天看到的法國,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墳墓中的法國。
我在這裡試圖做的便是如此;但為達到此目的,我所付出的努力比我想象的要艱苦得多。
有關君主制最初幾個世紀、中世紀、文藝複興的曆史,大量的著作已作了深入的研究;我們不僅了解當時發生的各種事件,而且了解這些不同時期的法律、習慣、政府精神與民族精神。
但至今尚未有人下功夫同樣地、仔細地研究18世紀。
我們自以為十分了解18世紀的法國,因為我們清楚地看到它表面上那耀眼的光彩,因為我們掌握着當時最卓越人物的曆史細節,因為機智或雄辯的批評家們已使我們熟悉了18世紀顯赫的大作家們的著作。
但是,對于處理事務的方式、各種制度的真實實施、各階級相互的确切地位、被人漠視的階級的境況與感情,直至輿論風尚,我們隻有一些模糊的,而且常常是錯誤的認識。
我試圖深入到舊制度的心髒。
在年代上它離我們十分接近,隻是大革命把它同我們分隔開了。
為達此目的,我不僅重讀了18世紀的名著,而且研究了許多不大知名而且不值得知名的著作,這些著作并非精雕之作,卻更好地反映真實的時代精神。
我仔細閱讀所有的公共文告;大革命前夕,法國人在這些公共文告中表達了自己的見解與好惡。
省三級會議以及後來的省議會的會議記錄在這方面為我提供了大量啟示。
我特别研究了1789年三個等級起草的陳情書。
這些陳情書的手稿長達數卷,它們是法國舊社會的遺囑,是它的願望的最高體現,是它的最終意志的真實反映。
這是曆史上獨一無二的文獻。
而我覺得它還不夠。
在行政機構強大的國家裡,思想、願望、痛苦、利益與激情,通常遲早會暴露在政府的面前。
遍覽政府檔案不僅使人對其統治手段有一精确概念,而且能一眼看到整個國家的狀況。
今天,如果把充斥内政部和各省案卷中的密件全部給一個外國人看,他很快就會了解我們,甚于我們自己。
讀者将會看到,在18世紀,政府權力已經十分集中,極其強大,驚人地活躍,它不停地贊助、阻止或批準某項事業。
它許諾很多,給予也很多。
它以各種方式施加影響,不僅主持大政方針,而且幹涉家家戶戶,以及每一個人的私生活。
此外,它從不張揚,因而人們不怕在它眼前披露自己最隐秘的缺陷。
我花了很長時間在巴黎和幾個省研究政府留下的檔案。
果真如我所料,我在那裡發現了活生生的舊制度,它的思想,它的激情,它的偏見,它的實踐。
每個人都自由地用自己的語言講話,暴露他們最隐秘的想法。
我因此獲得了當代人所沒有的關于舊社會的許多概念;因為我看到了他們從未見到的資料。
随着這項研究的進展,我驚異地在昔日的法國處處看到許多今日法國突出的特點。
從中我發現許多原以為源于大革命的感情,許多我一直認為隻可能來自大革命的思想,和隻産生于大革命的習慣;我時時碰到深植于這片古老土壤中的當今社會的根系。
越接近1789年,我越清晰地看見産生大革命的那種精神是如何形成、誕生和壯大的。
這場革命的整個面貌逐漸展現在我眼前。
它已經預示出它的性格,它的特點;這就是它本身。
在這裡,我不僅發現了革命在其最初努力中所作所為的原因,而且也許更有甚者,發現了它将長期建樹的目标的先兆;因為大革命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在第一階段,法國人似乎要摧毀過去的一切;在第二階段,他們要恢複一部分已被遺棄的東西。
舊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習慣在1789年突然消失,在幾年後重又出現,恰
本書是一部關于這場大革命的研究。
1789年,法國人以任何人民所從未嘗試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運斷為兩截,把過去與将來用一道鴻溝隔開。
為此,他們百般警惕,唯恐把過去的東西帶進他們的新天地:他們為自己制訂了種種限制,要把自己塑造得與父輩迥異;他們不遺餘力地要使自己面目一新。
我始終認為,在這項獨特的事業中,他們的成就遠較外人所想象的和他們自己最初所想象的要小。
我深信,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感情、習慣、思想,他們甚至是依靠這一切領導了這場摧毀舊制度的大革命;他們利用了舊制度的瓦礫來建造新社會的大廈,盡管他們并不情願這樣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績,必須暫時忘記我們今天看到的法國,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墳墓中的法國。
我在這裡試圖做的便是如此;但為達到此目的,我所付出的努力比我想象的要艱苦得多。
有關君主制最初幾個世紀、中世紀、文藝複興的曆史,大量的著作已作了深入的研究;我們不僅了解當時發生的各種事件,而且了解這些不同時期的法律、習慣、政府精神與民族精神。
但至今尚未有人下功夫同樣地、仔細地研究18世紀。
我們自以為十分了解18世紀的法國,因為我們清楚地看到它表面上那耀眼的光彩,因為我們掌握着當時最卓越人物的曆史細節,因為機智或雄辯的批評家們已使我們熟悉了18世紀顯赫的大作家們的著作。
但是,對于處理事務的方式、各種制度的真實實施、各階級相互的确切地位、被人漠視的階級的境況與感情,直至輿論風尚,我們隻有一些模糊的,而且常常是錯誤的認識。
我試圖深入到舊制度的心髒。
在年代上它離我們十分接近,隻是大革命把它同我們分隔開了。
為達此目的,我不僅重讀了18世紀的名著,而且研究了許多不大知名而且不值得知名的著作,這些著作并非精雕之作,卻更好地反映真實的時代精神。
我仔細閱讀所有的公共文告;大革命前夕,法國人在這些公共文告中表達了自己的見解與好惡。
省三級會議以及後來的省議會的會議記錄在這方面為我提供了大量啟示。
我特别研究了1789年三個等級起草的陳情書。
這些陳情書的手稿長達數卷,它們是法國舊社會的遺囑,是它的願望的最高體現,是它的最終意志的真實反映。
這是曆史上獨一無二的文獻。
而我覺得它還不夠。
在行政機構強大的國家裡,思想、願望、痛苦、利益與激情,通常遲早會暴露在政府的面前。
遍覽政府檔案不僅使人對其統治手段有一精确概念,而且能一眼看到整個國家的狀況。
今天,如果把充斥内政部和各省案卷中的密件全部給一個外國人看,他很快就會了解我們,甚于我們自己。
讀者将會看到,在18世紀,政府權力已經十分集中,極其強大,驚人地活躍,它不停地贊助、阻止或批準某項事業。
它許諾很多,給予也很多。
它以各種方式施加影響,不僅主持大政方針,而且幹涉家家戶戶,以及每一個人的私生活。
此外,它從不張揚,因而人們不怕在它眼前披露自己最隐秘的缺陷。
我花了很長時間在巴黎和幾個省研究政府留下的檔案。
果真如我所料,我在那裡發現了活生生的舊制度,它的思想,它的激情,它的偏見,它的實踐。
每個人都自由地用自己的語言講話,暴露他們最隐秘的想法。
我因此獲得了當代人所沒有的關于舊社會的許多概念;因為我看到了他們從未見到的資料。
随着這項研究的進展,我驚異地在昔日的法國處處看到許多今日法國突出的特點。
從中我發現許多原以為源于大革命的感情,許多我一直認為隻可能來自大革命的思想,和隻産生于大革命的習慣;我時時碰到深植于這片古老土壤中的當今社會的根系。
越接近1789年,我越清晰地看見産生大革命的那種精神是如何形成、誕生和壯大的。
這場革命的整個面貌逐漸展現在我眼前。
它已經預示出它的性格,它的特點;這就是它本身。
在這裡,我不僅發現了革命在其最初努力中所作所為的原因,而且也許更有甚者,發現了它将長期建樹的目标的先兆;因為大革命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在第一階段,法國人似乎要摧毀過去的一切;在第二階段,他們要恢複一部分已被遺棄的東西。
舊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習慣在1789年突然消失,在幾年後重又出現,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