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關燈
小
中
大
縱火最困難的白天向自己的堅定立志的行為緩慢地移動着腳步。
他的前方有火和破壞,他的背後有被遺棄了的秩序。
我從他的帶着幾許嚴肅的制服背影中,産生了這樣的感覺。
也許我在腦海裡做過這樣的描繪,一個年輕的縱火者的背影就應該是這樣子的。
陽光照射的裹着黑嘩叽服的脊背布滿了不吉利的兇兆。
我放慢了腳步,準備尾随這個學生。
走着走着,我竟覺得他的左肩稍傾斜的背影,似乎就是我的背影。
他遠比我英俊,但他無疑是與我同樣的孤獨、同樣的不幸、同樣從美的妄念中波同樣的行為所驅使。
我尾随着他,不知不覺地産生了這樣的感覺:我仿佛預先看到了自己的行為。
晚春的下午,明媚的氣氛極度的沉悶,這樣的事是很容易發生的。
也就是說,我變成了雙重結構,我的分身預先模仿了我的行為,當我一旦堅決實行的時候,就會讓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平素看不見的我自身的形象。
總不見公共汽車的影子,公路上渺無人迹。
正法山妙心寺的巨大的南門通将過來。
左右兩扇大大地敞開的門,仿佛要把所有的現象都統統地吞進去。
從這裡眺望,它那巨大的框架裡,并吞了敕使門和山門的位子重複的狀況、佛殿的屋脊瓦、繁多的松樹,再加上被鮮明地切開的一部分藍天,甚至還有幾片薄雲。
走近大門,可以看見寬闊的寺廟内縱橫走向的石闆地和許多小廟的牆壁等等無盡的東西也加進其中。
然而,一旦跨進門裡,就知道這座神秘的大門,在其門内收有蒼穹的全部和雲彩的全部。
所謂大寺廟就是這樣的玩意兒。
學生鑽進了大門。
他繞過敕使門的外側,伫立在山門前的荷花池畔。
然後又站立在橫跨地面的中國式的石橋上,仰望着聳立的山門。
我想:“他縱火的目标就是那座山門吧?” 那是一座壯麗的山門,被火包圍是最合适不過了。
在這樣一個明媚的下午,大概不可能看見火吧。
于是它被大量的濃煙所包圍,看不見的火焰舔着天空的情景,隻有透過望及的蒼穹歪歪扭扭地搖晃着才曉得的吧。
學生走近山門了。
他為了不讓我家覺,繞向山門的東側偷看了我一眼。
正值出外化緣的僧侶回寺廟的時刻。
僧侶們腳用草鞋,三人一隊成群地從東邊的小徑踏着石闆路并排走過來。
草笠都挂在手上。
回到住處之前,他們都遵循化緣的規矩,隻能将視線掃到眼前三四尺的地方,彼此不得交頭接耳,靜靜地在我的面前走過,據向右邊了。
學生在山門苦又躊躇起來。
終于,他将身于靠在一根柱子上,從衣兜裡掏出了剛才買來的香煙,然後慌裡慌張地環視了四周。
我心想;他準是借抽煙來引火吧。
果然不出所料,他嘴裡叼着一支煙,湊近臉劃着火柴。
瞬間,火柴的火苗閃爍着小小的透明的亮光。
我覺得學生的眼裡甚至看不見火的顔色,因為這時午後的陽光正好包圍着山門的三方,隻在我所在的一邊投下了影子。
短暫的瞬間,火苗于傳在荷花池畔的山門柱旁的學生的臉龐近處,浮現出類似火的虛幻議的東西。
接着,在他的猛然揮動的手上熄滅了。
僅是火柴熄滅,學生似乎心裡仍然感到不放心。
他又用鞋底小心地将扔在基石上的煙火踩了踩,然後愉快地抽起煙來,将被遺留下來的我的失望置于一旁,自已踱過了石橋,經過敕使門,悠然地出了在投下延伸着成排房屋的影子的大路上看得見的南門,走遠了。
他不是縱火者,隻是一個在散步的學生。
也許僅僅是一個有點無聊、有點貧寒的青年罷了。
對于把這-一看在眼裡的我來說,并不喜歡他那種謹小慎微,譬如不是為了放火,而隻是為了抽一支煙卻如此膽怯地環顧四周。
也就是說,那種學生哥的逃避法規的小氣的喜悅,那種小心地踩踏已經熄滅了的煙火的态度,實是過于謹慎了。
總之,他的“文化素質”,尤其是後面的玩意兒,我是很不欣賞的。
就是靠這種分文不值的素貢,他的小小的火苗被安全管理了。
他大概在為自己是火苗管理人、是一位對社會毫不懈怠的完美的管火人而自鳴得意吧。
明治維新以後,京都城内外的古老寺廟所以很少被焚,就是這種素質的賞賜。
即使偶然失火,火也會被踩滅、被分截,乃至被管理的。
以前絕非如此。
知思院在永享三年失火,其後還多次征受人劫。
明德四年,南禅寺本院的佛殿、法堂、金剛殿、大雲庵等都失過火。
延曆寺在元龜二年化為灰燼。
建仁寺在天文二十一年罹難于戰火。
三十三間堂在建長元年毀于一旦。
本能寺則在天正十年的兵荒馬亂中焚毀…… 那時,火與火互相親近了。
火不會像現在這樣被分截、被貶低,火總是能夠同别的火攜起手來,糾合成無數的火。
大概人也是這樣的吧。
火不論在哪裡,都能夠召喚别的火,它的呼聲很快地傳達到了。
各個寺廟的被焚,全是由于失火、連遭火災或是戰火所緻,并沒有留下縱火的記錄。
即使古時某個時代有像我這樣的男子漢,他也隻能是屏住氣息。
台縣等待時機。
各個寺廟有如一日一定會被焚毀的。
火是豐富而放肆的。
隻要等待,鑽空子的火就一定會相繼而起,火與火就一定會攜手完成它應該完成的使命。
實際上,金閣隻不過是由于罕見的偶然才免于火災。
火自然而起,滅亡和否定是常态,建造起來的寺廟一定會被焚毀,佛教的原理和規則是嚴密地支配着人間的。
即使是縱火,那也是過分地訴諸自然、訴諸火的各種力量。
所以曆史學家無論誰都不把它當做縱火來看待。
那時候,人間是不安甯的。
1950年的現在,人間的不安也不亞于當年。
如果說各個寺廟由于不安甯而被焚毀,那麼今天的金閣豈有不被焚毀的道理呢? 我做得上課,卻惟獨經常去圖書館。
5月的一天,我遇見了我一直回避的柏木。
他看見我回避的樣子,就興緻勃勃地追趕上來。
我心想:假使我拔腿就跑,他的X型的腿是不可能追上的。
但是,這種想法反而使我停住了腳步。
柏木揪住我的肩膀,氣喘籲籲。
這大概是在放學後的五點半光景,為了避免碰見柏木,我從圖書館出來後,繞到校舍後面,從西邊簡易的教室和高高的石牆之間的通路走過來。
那裡是一片荒地,野菊叢生,地上扔下了許多紙屑和空罐,悄悄地溜進來的孩子們在投棒球。
他們的喧嚣聲越過玻璃門窗,使放學後落滿灰塵的成排書桌的教室顯得格外空蕩無人。
我停住腳步,是在我經過那裡向主樓西側走去,來到挂着“工作室”牌子的花道部小屋前的時候。
沿牆聳立的成排樟樹,越過小屋屋頂,把透過陽光的細小的葉影,映現在主樓的紅磚牆上。
沐裕着夕照的紅磚美極了。
柏木喘着粗氣,靠牆支持着身子。
樟樹搖曳的葉影,給他那副總是憔悴的臉增添了光彩,并投以奇妙地躍動的影子。
也許是與他不相稱的紅磚的反襯下才顯得這樣的吧。
“是5100元哩。
”柏木說,“到這個5月底,就是5100元哩。
你的這筆債,要靠自己是越來越難以還清喽。
” 柏木說着從衣兜裡把折疊得整整齊齊的措據--這些借據他總是放在衣兜裡——掏了出來,攤開讓我看
他的前方有火和破壞,他的背後有被遺棄了的秩序。
我從他的帶着幾許嚴肅的制服背影中,産生了這樣的感覺。
也許我在腦海裡做過這樣的描繪,一個年輕的縱火者的背影就應該是這樣子的。
陽光照射的裹着黑嘩叽服的脊背布滿了不吉利的兇兆。
我放慢了腳步,準備尾随這個學生。
走着走着,我竟覺得他的左肩稍傾斜的背影,似乎就是我的背影。
他遠比我英俊,但他無疑是與我同樣的孤獨、同樣的不幸、同樣從美的妄念中波同樣的行為所驅使。
我尾随着他,不知不覺地産生了這樣的感覺:我仿佛預先看到了自己的行為。
晚春的下午,明媚的氣氛極度的沉悶,這樣的事是很容易發生的。
也就是說,我變成了雙重結構,我的分身預先模仿了我的行為,當我一旦堅決實行的時候,就會讓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平素看不見的我自身的形象。
總不見公共汽車的影子,公路上渺無人迹。
正法山妙心寺的巨大的南門通将過來。
左右兩扇大大地敞開的門,仿佛要把所有的現象都統統地吞進去。
從這裡眺望,它那巨大的框架裡,并吞了敕使門和山門的位子重複的狀況、佛殿的屋脊瓦、繁多的松樹,再加上被鮮明地切開的一部分藍天,甚至還有幾片薄雲。
走近大門,可以看見寬闊的寺廟内縱橫走向的石闆地和許多小廟的牆壁等等無盡的東西也加進其中。
然而,一旦跨進門裡,就知道這座神秘的大門,在其門内收有蒼穹的全部和雲彩的全部。
所謂大寺廟就是這樣的玩意兒。
學生鑽進了大門。
他繞過敕使門的外側,伫立在山門前的荷花池畔。
然後又站立在橫跨地面的中國式的石橋上,仰望着聳立的山門。
我想:“他縱火的目标就是那座山門吧?” 那是一座壯麗的山門,被火包圍是最合适不過了。
在這樣一個明媚的下午,大概不可能看見火吧。
于是它被大量的濃煙所包圍,看不見的火焰舔着天空的情景,隻有透過望及的蒼穹歪歪扭扭地搖晃着才曉得的吧。
學生走近山門了。
他為了不讓我家覺,繞向山門的東側偷看了我一眼。
正值出外化緣的僧侶回寺廟的時刻。
僧侶們腳用草鞋,三人一隊成群地從東邊的小徑踏着石闆路并排走過來。
草笠都挂在手上。
回到住處之前,他們都遵循化緣的規矩,隻能将視線掃到眼前三四尺的地方,彼此不得交頭接耳,靜靜地在我的面前走過,據向右邊了。
學生在山門苦又躊躇起來。
終于,他将身于靠在一根柱子上,從衣兜裡掏出了剛才買來的香煙,然後慌裡慌張地環視了四周。
我心想;他準是借抽煙來引火吧。
果然不出所料,他嘴裡叼着一支煙,湊近臉劃着火柴。
瞬間,火柴的火苗閃爍着小小的透明的亮光。
我覺得學生的眼裡甚至看不見火的顔色,因為這時午後的陽光正好包圍着山門的三方,隻在我所在的一邊投下了影子。
短暫的瞬間,火苗于傳在荷花池畔的山門柱旁的學生的臉龐近處,浮現出類似火的虛幻議的東西。
接着,在他的猛然揮動的手上熄滅了。
僅是火柴熄滅,學生似乎心裡仍然感到不放心。
他又用鞋底小心地将扔在基石上的煙火踩了踩,然後愉快地抽起煙來,将被遺留下來的我的失望置于一旁,自已踱過了石橋,經過敕使門,悠然地出了在投下延伸着成排房屋的影子的大路上看得見的南門,走遠了。
他不是縱火者,隻是一個在散步的學生。
也許僅僅是一個有點無聊、有點貧寒的青年罷了。
對于把這-一看在眼裡的我來說,并不喜歡他那種謹小慎微,譬如不是為了放火,而隻是為了抽一支煙卻如此膽怯地環顧四周。
也就是說,那種學生哥的逃避法規的小氣的喜悅,那種小心地踩踏已經熄滅了的煙火的态度,實是過于謹慎了。
總之,他的“文化素質”,尤其是後面的玩意兒,我是很不欣賞的。
就是靠這種分文不值的素貢,他的小小的火苗被安全管理了。
他大概在為自己是火苗管理人、是一位對社會毫不懈怠的完美的管火人而自鳴得意吧。
明治維新以後,京都城内外的古老寺廟所以很少被焚,就是這種素質的賞賜。
即使偶然失火,火也會被踩滅、被分截,乃至被管理的。
以前絕非如此。
知思院在永享三年失火,其後還多次征受人劫。
明德四年,南禅寺本院的佛殿、法堂、金剛殿、大雲庵等都失過火。
延曆寺在元龜二年化為灰燼。
建仁寺在天文二十一年罹難于戰火。
三十三間堂在建長元年毀于一旦。
本能寺則在天正十年的兵荒馬亂中焚毀…… 那時,火與火互相親近了。
火不會像現在這樣被分截、被貶低,火總是能夠同别的火攜起手來,糾合成無數的火。
大概人也是這樣的吧。
火不論在哪裡,都能夠召喚别的火,它的呼聲很快地傳達到了。
各個寺廟的被焚,全是由于失火、連遭火災或是戰火所緻,并沒有留下縱火的記錄。
即使古時某個時代有像我這樣的男子漢,他也隻能是屏住氣息。
台縣等待時機。
各個寺廟有如一日一定會被焚毀的。
火是豐富而放肆的。
隻要等待,鑽空子的火就一定會相繼而起,火與火就一定會攜手完成它應該完成的使命。
實際上,金閣隻不過是由于罕見的偶然才免于火災。
火自然而起,滅亡和否定是常态,建造起來的寺廟一定會被焚毀,佛教的原理和規則是嚴密地支配着人間的。
即使是縱火,那也是過分地訴諸自然、訴諸火的各種力量。
所以曆史學家無論誰都不把它當做縱火來看待。
那時候,人間是不安甯的。
1950年的現在,人間的不安也不亞于當年。
如果說各個寺廟由于不安甯而被焚毀,那麼今天的金閣豈有不被焚毀的道理呢? 我做得上課,卻惟獨經常去圖書館。
5月的一天,我遇見了我一直回避的柏木。
他看見我回避的樣子,就興緻勃勃地追趕上來。
我心想:假使我拔腿就跑,他的X型的腿是不可能追上的。
但是,這種想法反而使我停住了腳步。
柏木揪住我的肩膀,氣喘籲籲。
這大概是在放學後的五點半光景,為了避免碰見柏木,我從圖書館出來後,繞到校舍後面,從西邊簡易的教室和高高的石牆之間的通路走過來。
那裡是一片荒地,野菊叢生,地上扔下了許多紙屑和空罐,悄悄地溜進來的孩子們在投棒球。
他們的喧嚣聲越過玻璃門窗,使放學後落滿灰塵的成排書桌的教室顯得格外空蕩無人。
我停住腳步,是在我經過那裡向主樓西側走去,來到挂着“工作室”牌子的花道部小屋前的時候。
沿牆聳立的成排樟樹,越過小屋屋頂,把透過陽光的細小的葉影,映現在主樓的紅磚牆上。
沐裕着夕照的紅磚美極了。
柏木喘着粗氣,靠牆支持着身子。
樟樹搖曳的葉影,給他那副總是憔悴的臉增添了光彩,并投以奇妙地躍動的影子。
也許是與他不相稱的紅磚的反襯下才顯得這樣的吧。
“是5100元哩。
”柏木說,“到這個5月底,就是5100元哩。
你的這筆債,要靠自己是越來越難以還清喽。
” 柏木說着從衣兜裡把折疊得整整齊齊的措據--這些借據他總是放在衣兜裡——掏了出來,攤開讓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