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關燈
符合這個比喻的。

    所謂事故死亡這種純粹的死,的确合乎他的無比純潔的生的結構。

    通過瞬間的沖突接觸之後,他的生同他的死化合了。

    這是迅速的化學作用……毫無疑問,那光明磊落的怪青年,隻有通過這種過激的方法才能同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死聯結在一起。

     可以斷言,鶴川所居住的世界即使洋溢着明朗的感情和善意,但他也并不是仰仗誤解和樂觀的判斷而居住在那裡的。

    他那顆在這個世界難以實現的光明磊落的心,是以一種力量,一種堅韌的柔軟性來保證的,這就成為他的運動的法則。

    他把我明暗的感情-一譯成明朗的感情,這種做法含有某種無比正确的東西。

    這種光明,同我的陰暗在每一角落裡都過分地照應,過分地顯示出詳細的對比,所以有時我不免懷疑起使川是否如實地産生過我這樣的心位來了。

    其實并不是如此!他的世界的光明是純粹的,也是偏頗的,它建立其自身的細緻的體系,它的精密程度也許接近于醜惡的精密程度。

    倘使這個青年人不屈不撓的肉體力量不是在不斷地支撐着它而運動的話,也許這個光明的透明的世界就會突然瓦解。

    他勇往直前地奔跑。

    于是卡車輾軋了他的肉體。

     鶴川明朗的容貌、修長的軀體,的确成為他給人以好感的源泉,如今這些都已喪失,卻又把我引人有關人類可視部分的神秘的思考。

    我覺得隻要我們的目光所及處所存在的東西,都在那樣地行使着光明的力量,這是多麼不可思議阿!我覺得,精神為了擁有如此樸素的實在感,不知該向肉體學習多少的東西。

    常言道,禅以無相為體,知道自己的心是無形無根的東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見性①。

    不過,能夠如實地看到無相的能力,恐怕必須是對形态的較力極度敏銳的。

    不能以無私的敏銳性來看形和相的人,又怎能那樣清楚地看到無形和無相呢?又怎能清楚地知道無形和無相呢?于是,像鶴川這樣光憑在那裡存在就發光的人,而且是目光、手都可觸及的人,也就應該稱做是為生而生的人。

    此刻他已經逝去,這種明了的形态,就是不明了的無形形态的更為明确的比喻,其實在感就是無形的虛無的更為實在的模型,他這個人恐怕不過是這種比喻罷了。

    譬如,他同5月的花叢很相似,很相配,這不是因為别的,而正是因為他在5月突然逝去,所以他與投進他的靈樞裡的花兒是很相似,很相配的—— ①見性:佛教用語,即大徹大悟的意思。

     不管怎麼說,我的生中缺乏像鶴川的生那樣堅定的象征性。

    就是為此,我很需要他。

    而且最令人妒忌的是,他一生中絲毫沒有一種像我這樣的意識,即肩負着獨特性或獨自使命的意識。

    而正是這種獨特性奪走了生的象征性,奪走了可使他的人生比喻成别的什麼的象征性,從而也奪走了生的擴展和共同性,以緻成為永遠擺脫不掉的孤獨的根源。

    這是不可思議的事。

    我連與虛無的共同性都沒有了。

     我開始孤獨了。

    此後我再沒有見過房東姑娘,同柏木的交往也不像先前那樣密切了。

    柏木的生活方式的魅力盡管仍然深深地吸引着我,但我對此多少也有所抵觸,即使不是出自本願,也還是疏遠了,因為我覺得這樣做是對鶴川的一種悼念。

    我曾給母親去信,信中斷然寫道:在我出人頭地之前,請不要來探望我。

    這些話先前也曾親口對母親說過,可是不再次用強硬的語調寫信寄去就放心不下。

    母親的回信,用讷讷的詞句羅列了一通諸如她勤奮地幫助伯父幹農活以及寫了簡單的訓導之類的話,最後還添了這樣一句:“要親眼一睹你當上鹿苑寺住持的風采,我死才瞑目。

    ”我恨這行字。

    此後數日,這行字使我深感不安。

     整個夏季我都沒有造訪母親的寄居地。

    由于夥食粗劣,夏天我的身體也夠受的。

    9月10日以後的一天,氣象預報說可能有強飓風襲來。

    需要有人去金閣值夜班。

    我提出願意去當班。

     從這時候起,我覺得我對金閣的感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雖然不能說是憎恨,但我有一種預感,自己心中漸漸萌生了一種與金閣決不相容的東西,無疑這種事态終究會發生的。

    自從我遊龜山公園之後,這種感情變得明顯了。

    不過,我害怕給它起個名字。

    然而,由于要值一宿的夜班,寺廟将金閣全委托給我,我高興得喜形于色。

     我拿到了究竟頂的鑰匙。

    這是金閣的第三層樓閣,尤為珍貴,在離地面42尺高的門楣上,高雅地懸挂着一幅後小松帝①的禦筆橫匾—— ①後小松帝(1377-1433):日本第一百代天皇。

     收音機廣播時時刻刻都傳來飓風快到的消息。

    但總是不見飓風到來的迹象。

    下午陣雨停息了。

    明月懸在夜空中,寺廟的人走到庭院裡觀察氣象情況,紛紛議論說,這是暴風雨前夕的沉靜。

     寺廟一片幽寂。

    金閣裡隻有我獨自一人。

    我站在月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時,就感到金閣沉重而奢華的黑暗包圍着我,我心曠神恰,漸漸深深地沉浸在這種現實的感覺中。

    這種感覺又原封不動地變成了幻覺。

    我清醒過來時,才知道如今我如實地沉湎于在龜山公園時那種被人生隔絕的幻影裡。

     我孤身獨影,絕對的金閣包圍着我。

    不知是應該說我擁有金閣,或說金閣擁有我。

    抑或是那裡産生了罕見的均衡,使得我就是金閣、金閣就是我這種狀态成為可能呢? 晚上11點光景,風越刮越猛。

    我憑着手電的光登上了究竟頂,用鑰匙打開了它的門鎖。

     我倚靠在究竟頂的欄杆上。

    風是東南風。

    上空還沒有出現什麼變化。

    鏡湖地的水草上閃爍着月光,蟲聲和蛙鳴此起彼伏,占據着四周。

     最初,勁風從正面吹拂着我的臉頰,幾乎可以說一種官能性的戰栗流遍了我的肌膚。

    風就那樣像地獄之風無休止地越刮越兇猛,仿佛是一種征兆:風要将我連同金閣一起刮倒。

    我的心在金閣裡,同時也在風上。

    規定着我的世界結構的金閣,它的沒有被風掀起的帷幔,泰然自若地沐浴在月光中。

    可是風,我的兇惡的意志,一定會奪走金閣傲慢的存在的意義。

     是啊。

    當時我被美所包圍,确實是落在美境中。

    然而我懷疑:倘使不是在無休止地猛刮的兇暴的風的意志支撐下,我能那樣萬全地被美所包圍嗎?正像柏木叱責我“結巴!結巴”那樣,我也嘗試着鞭答風,呼喚出鼓勵駿馬的話語: “使勁刮呀!使勁刮!風速再快些!再強勁些!” 森林開始沙沙作響。

    池邊葳蕤的樹枝相互摩挲着。

    夜空失去了平靜的藍色,呈現一片深青灰色,混混濁濁的。

    蟲鳴未衰,風卻席卷着大地,越刮越厲害,風嘯猶如遠方神秘的笛聲越來越近了。

     我看見一塊塊的雲朵掠過月前,宛如千軍萬馬似地從群山那邊由南而北壓将過來。

    有厚厚的雲層,也有薄薄的雲彩。

    有長長的大片,也有孤零的斷片。

    所有的一塊塊雲朵都是從天的南邊呈現,從月前掠過,籠罩着金閣的房頂,仿佛急于去辦什麼大事似的,朝北奔去。

    我仿佛聽見頭上的金鳳凰的啼鳴聲。

     風突然平靜,複又強勁起來。

    森林敏感地豎起耳朵傾聽,忽而沉寂,忽而喧嚣。

    地面上的月影也随之忽暗忽明,迅速地一掃而過。

     層疊的山巒盤繞着厚厚的積雲,活像一隻大手在空中伸展,翻動,互相壓擠着飛将過來,一派磅礴的氣勢。

    從雲縫隙可以清楚地看到部分天空,突然又被雲朵覆蓋住。

    然而,薄薄的雲層掠過時,透過薄雲還可以看到勾劃出朦胧光環的月亮。

     夜間天空自始至終就是這樣運動着。

    但是,民就這麼個程度,沒有更兇猛的迹象。

    我憑欄人睡了。

    翌日清晨是個大晴天,寺廟的老仆來把我喚醒,告訴我飓風幸好已過京都市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