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關燈
小
中
大
參加一個老施主的葬禮,這主人距此地約需兩個多小時火車的路程,所以老師頭天晚上就宣布他早晨五點半出發。
副司陪同前往。
我們也為了趕得上老師的出門時間,必須四點起床,做好清掃工作以及備好早餐。
副司照料老師的這段時間,我們起床後就上早課,誦讀經文。
昏暗而寒冷的寺廚那邊,不斷地響起用吊桶汲水的吱吱聲。
寺廟的人都在忙于盥說。
後院的公雞的啼鳴清徹而響亮,劃破了晚秋黎明前的黑暗,東方吐白了。
我們合攏僧衣的袖口,急匆匆地走到客殿的佛壇前。
在黎明前的冷空氣中,這間不曾睡過人的寬敞的和式房間,有着一種不可抵禦似的寒冷之感。
燭台上的火焰搖搖曳曳。
我們三拜之後,站着叩頭,和着征聲跪坐叩頭,如此反複三次。
早課誦經時,在集體誦經的男聲中,我經常感受到勃勃的生機。
一天中以早課的誦經聲最激越,它足以把整夜的妄念吹散,仿佛是從聲帶中迸發出黑色的水花。
我不知道自己的事究竟如何。
雖然不知道,但一想到我的聲音也同樣可以把男人的污穢撒向四方,這時它竟奇妙地使我增加了勇氣。
我們還沒有用完早餐,老師出發的時間到了。
按寺廟的規矩,老師出門,寺廟衆憎都要在正門前列隊歡送。
天還沒有發白。
上空布滿了星星。
在星光的照耀下,一直通到山門前的這段石台階,白晃晃地向前延伸c四處都落上了巨大的泡樹、梅樹、松樹的影子。
影子融化在影子裡,占據着整個地面。
我穿了件有破口的毛衣,拂曉的冷空氣從我的胳膊肘滲透了進來。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無言中進行。
我們默默地低下頭來,老師幾乎沒有反應。
隻聽見老師和副司走在台階上的咯咯咯咯的木屣聲,越走距我越遠。
我們一直目送到完全看不見他們的背影。
這是禅家的禮節。
他們走遠了,我們看見的并不是他們的背影的全部,而隻是僧衣的潔白的下擺和潔白的布襪子。
有時我以為已經看不見了,但那是樹影遮擋住了。
不一會兒,潔白的下擺和潔白的布襪子又出現在影子的遠方,腳步聲的回響卻反而更高了。
我們凝眸目送着他們。
一直目送到他們兩人走出山門全然看不見蹤影了。
對于目送者來說,這段時間是相當漫長的。
那時候,我心中産生了一股異樣的沖動。
猶如重要的話要脫口而出卻被給巴所阻礙時一樣,這股沖動就在我的喉嚨裡燃燒。
我渴望解放。
過去母親暗示過的讓我繼承住持之職的希望是愚蠢的。
這時候我連升大學的希望也渺然了。
我渴望從對我無言的支配。
無言的壓迫中逃脫出來。
那時候,不能說我沒有勇氣。
我懂得坦白者的勇氣!二十年來我緘口不言地生活過來,我懂得坦白的價值。
難道說我過分了嗎?我對抗老師的無言而堅持不坦白,或許是為了試一試“行惡可能嗎”。
如果我堅持到最後也不忏悔,行惡就已經成為可能,哪怕隻是小小的行惡。
然而,我看到老師的潔白的下擺和潔白的布濃于在小樹林的陰影中若隐若現,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遠去的時候,我的喉嚨裡燃燒着的力量,幾乎變成難以控制的力量。
我想把所有的一切都坦白出來。
我想追上老師,拽住他的衣袖,逐一地大聲陳述那雪天發生的事。
決不是對老師的尊敬才促使我如是想的。
而對我來說,老師的力量似是一種強有力的物理性的力量。
……但是,假如我坦白出來,我人生中最初的小小的罪惡也就瓦解,這種思緒制止了我,仿佛有什麼東西緊緊地拽住我的後背。
此時老和尚的身影已鑽出了山門,在蒙蒙亮的天空下消失了。
頓時大家獲得了解放,熙熙攘攘地跑進了正門裡。
我正在發呆,離川拍了拍我的肩膀。
我的肩膀蘇醒了。
這瘦骨嶙峋的醜陋的肩膀又恢複了自豪。
……盡管有這樣的經曆,但結果如上所述,我還是進了大各大學。
不需要忏海。
此後過了數日,老師把我和鶴川喚去,簡單地吩咐了一句:應該開始準備考試了,為照顧備考,免去你們幹雜務吧。
我就這樣升了大學。
但是,不等于說一切都因此而了結。
老師這種态度,依然沒有說明任何問題。
即使是繼承人的問題,也不知道他有什麼打算,完全摸不着頭腦。
大谷大學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觸思想的地方,也是我對自由選擇的思想感到親近的地方,這裡成了我人生轉折的所在。
這所大學創始于距今近三百年前,即寬文五年,将築紫觀音寺的大學家遷到京都的積殼鄰内,這就是這所大學的前身。
從此以後,這裡很長時間就成為大谷派本願寺弟子的修道院。
到了本願寺第十五世常如宗主時,浪華的門徒高木宗賢給寺廟捐獻了錢财,選定格北烏丸頭地方興建了校舍。
占地一萬二千七百坪①,作為大學并不算大,但它卻不僅成為大谷派,而且成為各宗各派的青年來學習研修佛教哲學基礎知識的據點—— ①坪:土地的面積單位。
一坪約等于3.3平方米。
古老的磚門把電車道和大學體育場相隔,面對着西邊天空下的層層疊疊的比睿山。
一進磚門就是一條碎石路,一直通到主樓門前的停車處。
主樓是一座古老的沉郁的二層紅磚房子。
正門的門樓頂上,屹立着青銅的城樓,說它是鐘樓又看不見鐘,說它是時鐘台,又沒有時鐘。
于是這座城樓在纖細的避雷針下,用它的空洞的方形窗口,把蔚藍的天空裁剪了下來。
正門旁邊,植有一株老菩提樹,莊嚴的繁枝茂葉,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出青銅色。
校舍從主樓起,不斷擴建,毫無規則地聯在一起,不過,大多是陳舊的木質結構平房。
這所學校是禁止穿鞋進屋的,一棟房與一棟房之間是由剛破損的竹葦鋪成的無盡頭的走廊聯結起來的。
校方像臨時想起來似的,隻修補了竹葦破損的部分。
從這棟房走到那棟房,腳闆仿佛是踩在從最新的木色到陳舊的木色的、各種濃淡有緻的鑲嵌工藝品上似的。
我像任何學校的新生一樣,每天都是帶着新鮮的心情上學,但内心總湧上一股漫無邊際的思緒。
我熟悉的,隻有鶴川一人,談得投機的,也隻有鶴川一人。
連鶴川本人似乎也感到這樣下去,我們就會失去難得來到這個新世界的意義。
幾天後,休息的時間,我們兩人特意分開,各自試圖開拓新的朋友。
然而,結巴的我卻連這種勇氣也沒有,因此随着鶴川的朋友不斷增加,我就愈發變得孤獨了。
大學預科一年所修的課程有修身、國語、漢文、華語、英語、曆史、佛典、邏輯、數學、體操等十個課目。
邏輯課從開始就使我感到苦惱。
有一天,上完這節課,午休時我帶着兩三個問題,試圖求教于一個我所期待的同學。
這同學經常離群,獨自在後院花壇旁吃盒飯。
這種習慣仿佛是一種儀式,其難看的食相也是相當孤僻的,所以誰也不接近他。
他也不與同學交談,仿佛在拒絕友誼。
我知道他名叫柏木。
柏木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那雙嚴重的X型的腿,走路實在艱難。
總是像在泥濘中行走,一隻腳好不容易從泥濘中撥出,另一隻腳又深深地陷了進去。
每邁一步,全身躍動,他的行走就是一種誇張的舞蹈,完全失去了常态。
入學當初,我就注意柏木并不是沒有緣由的。
他的殘廢使我放心了。
他的X型的腿從一開始就意味着對我所處的
副司陪同前往。
我們也為了趕得上老師的出門時間,必須四點起床,做好清掃工作以及備好早餐。
副司照料老師的這段時間,我們起床後就上早課,誦讀經文。
昏暗而寒冷的寺廚那邊,不斷地響起用吊桶汲水的吱吱聲。
寺廟的人都在忙于盥說。
後院的公雞的啼鳴清徹而響亮,劃破了晚秋黎明前的黑暗,東方吐白了。
我們合攏僧衣的袖口,急匆匆地走到客殿的佛壇前。
在黎明前的冷空氣中,這間不曾睡過人的寬敞的和式房間,有着一種不可抵禦似的寒冷之感。
燭台上的火焰搖搖曳曳。
我們三拜之後,站着叩頭,和着征聲跪坐叩頭,如此反複三次。
早課誦經時,在集體誦經的男聲中,我經常感受到勃勃的生機。
一天中以早課的誦經聲最激越,它足以把整夜的妄念吹散,仿佛是從聲帶中迸發出黑色的水花。
我不知道自己的事究竟如何。
雖然不知道,但一想到我的聲音也同樣可以把男人的污穢撒向四方,這時它竟奇妙地使我增加了勇氣。
我們還沒有用完早餐,老師出發的時間到了。
按寺廟的規矩,老師出門,寺廟衆憎都要在正門前列隊歡送。
天還沒有發白。
上空布滿了星星。
在星光的照耀下,一直通到山門前的這段石台階,白晃晃地向前延伸c四處都落上了巨大的泡樹、梅樹、松樹的影子。
影子融化在影子裡,占據着整個地面。
我穿了件有破口的毛衣,拂曉的冷空氣從我的胳膊肘滲透了進來。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無言中進行。
我們默默地低下頭來,老師幾乎沒有反應。
隻聽見老師和副司走在台階上的咯咯咯咯的木屣聲,越走距我越遠。
我們一直目送到完全看不見他們的背影。
這是禅家的禮節。
他們走遠了,我們看見的并不是他們的背影的全部,而隻是僧衣的潔白的下擺和潔白的布襪子。
有時我以為已經看不見了,但那是樹影遮擋住了。
不一會兒,潔白的下擺和潔白的布襪子又出現在影子的遠方,腳步聲的回響卻反而更高了。
我們凝眸目送着他們。
一直目送到他們兩人走出山門全然看不見蹤影了。
對于目送者來說,這段時間是相當漫長的。
那時候,我心中産生了一股異樣的沖動。
猶如重要的話要脫口而出卻被給巴所阻礙時一樣,這股沖動就在我的喉嚨裡燃燒。
我渴望解放。
過去母親暗示過的讓我繼承住持之職的希望是愚蠢的。
這時候我連升大學的希望也渺然了。
我渴望從對我無言的支配。
無言的壓迫中逃脫出來。
那時候,不能說我沒有勇氣。
我懂得坦白者的勇氣!二十年來我緘口不言地生活過來,我懂得坦白的價值。
難道說我過分了嗎?我對抗老師的無言而堅持不坦白,或許是為了試一試“行惡可能嗎”。
如果我堅持到最後也不忏悔,行惡就已經成為可能,哪怕隻是小小的行惡。
然而,我看到老師的潔白的下擺和潔白的布濃于在小樹林的陰影中若隐若現,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遠去的時候,我的喉嚨裡燃燒着的力量,幾乎變成難以控制的力量。
我想把所有的一切都坦白出來。
我想追上老師,拽住他的衣袖,逐一地大聲陳述那雪天發生的事。
決不是對老師的尊敬才促使我如是想的。
而對我來說,老師的力量似是一種強有力的物理性的力量。
……但是,假如我坦白出來,我人生中最初的小小的罪惡也就瓦解,這種思緒制止了我,仿佛有什麼東西緊緊地拽住我的後背。
此時老和尚的身影已鑽出了山門,在蒙蒙亮的天空下消失了。
頓時大家獲得了解放,熙熙攘攘地跑進了正門裡。
我正在發呆,離川拍了拍我的肩膀。
我的肩膀蘇醒了。
這瘦骨嶙峋的醜陋的肩膀又恢複了自豪。
……盡管有這樣的經曆,但結果如上所述,我還是進了大各大學。
不需要忏海。
此後過了數日,老師把我和鶴川喚去,簡單地吩咐了一句:應該開始準備考試了,為照顧備考,免去你們幹雜務吧。
我就這樣升了大學。
但是,不等于說一切都因此而了結。
老師這種态度,依然沒有說明任何問題。
即使是繼承人的問題,也不知道他有什麼打算,完全摸不着頭腦。
大谷大學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觸思想的地方,也是我對自由選擇的思想感到親近的地方,這裡成了我人生轉折的所在。
這所大學創始于距今近三百年前,即寬文五年,将築紫觀音寺的大學家遷到京都的積殼鄰内,這就是這所大學的前身。
從此以後,這裡很長時間就成為大谷派本願寺弟子的修道院。
到了本願寺第十五世常如宗主時,浪華的門徒高木宗賢給寺廟捐獻了錢财,選定格北烏丸頭地方興建了校舍。
占地一萬二千七百坪①,作為大學并不算大,但它卻不僅成為大谷派,而且成為各宗各派的青年來學習研修佛教哲學基礎知識的據點—— ①坪:土地的面積單位。
一坪約等于3.3平方米。
古老的磚門把電車道和大學體育場相隔,面對着西邊天空下的層層疊疊的比睿山。
一進磚門就是一條碎石路,一直通到主樓門前的停車處。
主樓是一座古老的沉郁的二層紅磚房子。
正門的門樓頂上,屹立着青銅的城樓,說它是鐘樓又看不見鐘,說它是時鐘台,又沒有時鐘。
于是這座城樓在纖細的避雷針下,用它的空洞的方形窗口,把蔚藍的天空裁剪了下來。
正門旁邊,植有一株老菩提樹,莊嚴的繁枝茂葉,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出青銅色。
校舍從主樓起,不斷擴建,毫無規則地聯在一起,不過,大多是陳舊的木質結構平房。
這所學校是禁止穿鞋進屋的,一棟房與一棟房之間是由剛破損的竹葦鋪成的無盡頭的走廊聯結起來的。
校方像臨時想起來似的,隻修補了竹葦破損的部分。
從這棟房走到那棟房,腳闆仿佛是踩在從最新的木色到陳舊的木色的、各種濃淡有緻的鑲嵌工藝品上似的。
我像任何學校的新生一樣,每天都是帶着新鮮的心情上學,但内心總湧上一股漫無邊際的思緒。
我熟悉的,隻有鶴川一人,談得投機的,也隻有鶴川一人。
連鶴川本人似乎也感到這樣下去,我們就會失去難得來到這個新世界的意義。
幾天後,休息的時間,我們兩人特意分開,各自試圖開拓新的朋友。
然而,結巴的我卻連這種勇氣也沒有,因此随着鶴川的朋友不斷增加,我就愈發變得孤獨了。
大學預科一年所修的課程有修身、國語、漢文、華語、英語、曆史、佛典、邏輯、數學、體操等十個課目。
邏輯課從開始就使我感到苦惱。
有一天,上完這節課,午休時我帶着兩三個問題,試圖求教于一個我所期待的同學。
這同學經常離群,獨自在後院花壇旁吃盒飯。
這種習慣仿佛是一種儀式,其難看的食相也是相當孤僻的,所以誰也不接近他。
他也不與同學交談,仿佛在拒絕友誼。
我知道他名叫柏木。
柏木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那雙嚴重的X型的腿,走路實在艱難。
總是像在泥濘中行走,一隻腳好不容易從泥濘中撥出,另一隻腳又深深地陷了進去。
每邁一步,全身躍動,他的行走就是一種誇張的舞蹈,完全失去了常态。
入學當初,我就注意柏木并不是沒有緣由的。
他的殘廢使我放心了。
他的X型的腿從一開始就意味着對我所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