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關燈
影更加完整。

    在各層房檐裡倒搖曳着夕照在池水的反射。

    比起四周的明亮來,這房檐裡側的反射更鮮明耀眼,恍如一幅誇張遠近法的繪畫,金閣的氣勢給人一種需要仰望的感覺。

     “怎麼樣?漂亮吧?一層叫法水院,二層叫潮音洞,三層叫究竟頂。

    ” 父親把瘦骨嶙峋的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我變換着各種角度或恻頭眺望。

    它已經引不起我任何的感動。

    它隻不過是一幢古老的黑乎乎的三層小建築物。

    頂尖上的鳳凰,也像隻烏鴉似的。

    豈止不美,甚至給人一種不調和、不穩定的感覺。

    我尋思:所謂美,難道黨是這樣不美的東西嗎? 倘使我是個謙虛好學的少年,在這樣輕易地氣餒之前,必定先悲歎自己鑒賞力之差吧。

    然而,我心中幻想的無與倫比的美,竟背叛了我,這種痛苦完全奪去了我所有的反省。

     我思想:難道金閣虛構的美,幻化成别的什麼東西了嗎?美為了保護自身,可能會诓騙人的眼睛。

    我本應更接近金閣,剔除使自己的眼中産生醜陋感覺的那種障礙,檢查一個個細微部分,親眼看看美的核心。

    既然我隻相信眼睛見得着的美,那麼采取這種态度是理所當然的。

     父親領着我畢恭畢敬地登上了法水院的廊道,我首先看到的是擺在玻璃櫥裡的精緻的金閣模型。

    我很喜歡這個模型。

    毋甯說它接近我夢想中的金閣。

    于是,大金閣的内部藏着模樣完全相同的小金閣,讓我聯想到猶如大宇宙中存在着小宇宙似的無限的呼應。

    我第一次夢幻到了。

    夢幻到比這模型更小巧而且更完整的金閣,以及比真實的金閣更無限大的、幾乎包容世界似的金閣。

     然而,我的腳并非永遠駐在模型前。

    父親順便把我領到聞名遐迩的國寶義滿像前。

    這尊木像用了義滿削發為僧之後的名字,稱為鹿苑院殿道義之像。

     在我看來,它隻不過是一首被煤煙熏黑了的奇妙的偶像,沒有覺得有任何一點美。

    再上二層的潮音洞,看到據說出自狩野正信①手筆的仙女奏樂藻井圖案。

    更上三層的究竟頂,即使看到各個角落殘存的可憐的金箔痕迹,也無法覺得它的美。

     我憑倚在精緻的欄杆上,心不在焉地俯視着地面。

    在夕陽的映照下,地面恍如生了鏽的古銅鏡,金閣的影子垂直地投落在鏡面上。

    水草和藻類的最下方,映現出傍晚的天空。

    這傍晚的天空,與我們頭上的天空不同。

    那是浪明的,充滿寂光①,從下方,從内倒把這個地上的世界完全吞噬,金閣就像黑油油的鏽透了的巨大的純金錢,沉落在其中……—— ①狩野正信(1434-1530):畫家,對中國畫與日本畫的結合做出很大功績。

     住持田山道诠和尚與父親是禅堂的學友。

    道诠和尚與父親共同度過三年的禅堂生活,這其間,他們同食同住,兩人都在據說是義滿将軍建立的相國寺專門道場修行,經過自古以來形成的終日垂頭和三日坐樣的儀式,然後才成為相國寺派的成員。

    不僅如此,直到後來,道诠法師興緻上來的時候還曾談及他同父親不僅是如此辛苦修行的學友,而且還是嫖友,他們在就寝時間之後,時常翻越土牆,出去嫖妓,尋歡作樂。

     我們父子拜谒金閣之後,再次返回大雄寶殿的正門,我們被引領穿過寬敞的長廊,來到了可以展望著名的陸舟松的庭院--大書院的住持房間。

     我穿着學生服端正地跪坐着,顯得十分拘謹。

    可是,父親來到這裡突然心情舒暢起來。

    父親和這裡的住持雖然出身相同,他們的福氣卻完全迥異。

    父親病弱,肌膚蒼白,是一副貧相,而道诠和尚簡直就像桃紅色的點心。

    和尚的桌面上如山似地摞滿了從四面八方寄來的小包裹、雜志、書、信等,都是未曾啟封的,很像一座華麗的寺廟。

    他用胖乎乎的手拿着剪子,靈巧地拆開了其中一個小包裹。

     “這是從東京寄來的點心。

    據說眼下這種點心很稀罕,隻獻給軍部和官廳,店鋪裡還買不到呐。

    ” 我們一邊喝談茶,一邊品嘗從未曾吃過的像是西式糕點的東西。

    吃的時候越緊張,糕點上的粉末就越掉落在我的膝上。

    當時我是穿着光亮的黑嘩叽制服。

     父親和住持對軍部和官僚隻重視神社而輕視寺廟--豈止輕視,甚至壓迫--十分憤慨,議論了今後如何經營寺廟的問題。

     住持微胖,當然臉上已刻上皺紋,連一道道皺紋的深處也洗得于幹淨淨。

    圓臉上惟有鼻子很高,成了流出的樹脂凝固起來似的形狀。

    臉兒雖是這副模樣,剃光的頭型卻很是威嚴,仿佛精力都凝聚在頭上,誰有頭部才是最具動物特征的。

     父親和住持的話題轉到僧堂時代的往事。

    我凝望着庭院裡的陸舟①寂光:佛語。

    由寂靜的真理而發出的真智的光照松,隻見巨松的技極低垂,錯落有緻,呈船形,誰有船首的樹枝全都高高伸展。

    臨近閉園時間,來了一群團體觀光客,從土牆另一邊的金閣方向傳來了一陣陣嘈雜聲。

    那腳步聲、人聲仿佛被春天黃昏的天空圾收了,聽起來聲音并不尖銳,略帶柔和、圓潤。

    腳步聲又如潮湧般地遠去了,令人感到好像踏過地面上的美藝衆生的腳步聲。

    我擡頭直勾勾地望着凝聚在夕照餘晖的金閣項上的鳳凰。

     “我把這孩子……” 聽到了父親這話聲,我猛然回頭朝向父親。

    在幾乎黑暗下來的室内,父親把我的未來托付給道诠法師了。

     一我想我也不會久留于人世了。

    怎麼樣,到時就将這孩子托付給你啦?” 道诠法師不愧是法師,他沒有講什麼敷衍的安慰話,隻說: “好,我來照料。

    ” 我震驚的是這兩人其後的愉快對話,談及各類名僧之死的轶聞。

    據說,有位名僧說了聲“啊!我真想死”,就死去了。

    有位名僧同歌德一樣,說了聲“給我更多的光明”,就死去了。

    還有位名僧彌留之際,還在計算自己的寺廟的錢财。

     住持宴請我們吃了一頓晚餐的粥。

    當晚在寺廟歇了一宿。

    晚飯後我催促父親再去看看金閣。

    因為月亮已經高懸。

     父親與住持闊别多年又重逢,甚為興奮,本已相當勞頓了,可一提及金閣,他端了一口氣,抓住我的肩膀就跟着走了。

     月亮從不動山的山際升起。

    金閣從背面承受着月光,折疊着黑暗而複雜的影子,寂然無聲,惟有究竟頂的花格子窗框,瀉入了清亮的月影。

    究竟頂四周通風,朦胧的月亮仿佛就呆在那裡。

     夜鳥啼鳴,從葦原島明處騰空而飛。

    我感到父親瘦骨嶙峋的手壓在我肩膀上的分量。

    當我把視線落在這肩膀上時,由于月光的關系,我看到父親的手正在變成白骨。

     我回到安岡之後,那樣令我失望的金閣,又一次在我心中逐漸複蘇了它的美,不知什麼時候竟成了比我看見之前更美的金閣。

    我說不出它什麼地方美。

    看來夢想中孕育着的東西,一旦經過現實的修正,反而變成刺激夢想了。

     我已不再在矚目的風景和事物中尋找金閣的幻影了。

    金閣漸漸變成深刻、堅固、實在的物體。

    它的一根根柱子、花格子窗、屋頂、屋頂尖上的鳳凰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仿佛伸手可及似的。

    它的纖巧的細部和複雜的全貌相互呼應,隻要取出任何一部分,金閣的全貌就會響起來,恍如想起音樂的一小節,整個樂章就會流瀉出來。

     “你說人世間最美的東西是金閣,這是真實的。

    ” 在給父親的信上,我第一次這樣寫道。

    父親把我帶回叔父家以後,旋即又返回那寂靜的海角寺廟了。

     母親給我回了一封電報。

    父親大量咯血,作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