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蓋烏斯 克勞狄烏斯 尼祿
關燈
小
中
大
,掉頭抵禦東侵。
而瓦當斯并不退卻,一直堅持到公元58年中期。
其後,希爾卡尼亞人要求獨立,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這個政權至少存在了一個世紀(41)。
他們還立即派出使團去見尼祿,要求與羅馬人結盟。
公元59年,柯布羅(多米提亞斯)将這個使團打發回國。
直到公元58年,亞美尼亞的戰争才進入激烈時期。
對各次戰役的具體時間,塔西圖并未留下準确的記載。
不過他既然将記叙分為四部分,可見事件發生的順序是不會錯的了。
第一階段(42),塔西圖談到柯布羅如何進軍亞美尼亞(公元57年底),如何将軍隊化整為零去對付梯裡代茨的遊擊戰。
最後還談到他如何攻陷并搗毀阿塔克薩塔。
這一部分是以一段卡布羅勝利的消息在羅馬激起的高昂熱情的記叙來結束的。
第二階段(43),寫關于柯布羅如何向南進軍梯格蘭羅塞塔(公元59年)并收降了這座城市,如何(在公元60年)打擊重新發動戰争的梯裡代茨,以及如何将梯格蘭扶為亞美尼亞王,而後他返回叙利亞任總督。
與柯布羅的勝利相反,塔西圖記載的第三階段(44)寫到了恥辱的一面。
首先是關于梯格蘭,其次是在柯布羅被任命為叙利亞總督之後接替他擔任指揮官的L.凱森紐斯·派圖斯(L.CaesenniusPaetus)。
曾經當了國王的梯格蘭侵入帕西亞的阿狄亞賓省。
沃羅吉斯因而撤出希爾卡尼亞的戰争去同他交戰。
梯格蘭被迫退到梯格蘭羅塞塔,并在此遭到包圍。
最後柯布羅與沃羅吉斯達成了諒解,和平得以恢複。
公元61年,派圖斯被任命為亞美尼亞前線軍隊的指揮。
他宣布&ldquo要立即實行課稅、法律和羅馬的行政,以代替國王的空缺&rdquo(45)。
公元62年,他率軍開進亞美尼亞,卻在沃羅吉斯的打擊之下,被迫在蘭地亞(Rhandeia)簽訂了恥辱的投降書。
這次失敗後,柯布羅與沃羅吉斯達成了一項協議,規定羅馬軍和帕西亞軍同時撤出亞美尼亞。
最後塔西圖以描述為了展望勝利而建立在卡皮托萊恩(Capitoline)山上的紀念碑來結束他有關公元62年戰局的記載。
第四階段(46)談到尼祿決定繼續進行戰争,并任命柯布羅為東方最高軍事長官;談到柯布羅(公元63年)的備戰及率大軍進入亞美尼亞;最後是梯裡代茨的投降,并在尼祿的塑像前放下了王冠。
在關于戰争結束的總論中,塔西圖還記叙了梯格裡茨在羅馬被授予亞美尼亞王的稱号(47)。
公元62年或公元63年,博斯普魯斯王柯提斯被廢,其國并歸羅馬管轄(48)。
多瑙河下遊、北歐及萊茵河 公元58~63年 約在公元58年,密西亞總督T.普勞梯烏斯·西爾萬努斯·阿依裡阿努斯(TiberiusPlautiusSilvanusAelianus)接納了十多萬多瑙河彼岸的人民進入他的省份避難。
這一史實源自為普勞梯烏斯·西爾萬努斯建立的一座紀念碑的碑文。
該碑文還記叙了他曾平定一次剛剛爆發的薩爾馬特人的起義,降服了許多為羅馬所未聞的小國。
他還保護了巴斯塔尼人、諾克索蘭尼人和達西亞人。
顯然,一定是因為這些部落受到了某些敵人的侵犯。
碑文還提到在切森内蘇斯(在克裡米亞)受到西徐亞人攻擊時他曾給這個城市以支援。
碑文沒有提到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但可以肯定是在若幹年之内發生的事情。
有理由相信多瑙河流域人民的遷徙是在公元58年,而其他事件則發生在這一年和公元63年之間(49)。
公元58年,赫爾門杜裡人和恰提人之間發生了一次&ldquo大戰&rdquo(50)。
同年弗裡西人(51)在其首領維裡圖斯(Verritus)和馬洛裡克斯(Malorix)率領下遷移到羅馬的軍事地區&mdash&mdash留供軍隊使用的無居民地帶&mdash&mdash萊茵河下遊東岸;經長期談判,因L.杜比烏斯·阿維圖斯(L.DubiusAvitus)始終不同意,他們隻得撤出這一地區。
同年,阿姆普西瓦裡人被喬西人由他們的故土埃姆斯河畔趕走,他們也跑到這塊無居民的土地上去。
他們的首領波依奧卡魯斯(Boiocalus)向L.杜比烏斯·阿維圖斯提出留居的要求。
當這一要求尚在考慮之時,波依奧卡魯斯怒不可遏了,于是煽動布魯克特裡人、騰克特裡人和其他部落一起發動了戰争。
但杜比烏斯·阿維圖斯和T.柯梯裡亞斯·曼西亞(T.CurtiliusMancia)率領的大軍渡過了萊茵河。
這些部落為之大駭。
阿姆普西瓦裡人遂向烏西皮提人和圖班特人處退卻。
但&ldquo又被這些人趕走,于是又退到恰提人處,再退到切魯西人處,以求避難。
經過長期的遊蕩,他們就像乞丐一樣,一時受到友善的同情,一時又被當成仇敵。
他們的年輕人全部葬身異鄉,其他所有不能作戰的人則盡遭俘獲,成了對方的戰利品&rdquo(52)。
在不列颠也爆發了起義。
迪迪烏斯·伽魯斯的繼任人D.維拉尼亞斯·奈波斯(D.VeraniusNepos)企圖平息西盧爾人的一次起義,但因戰争中他們傷亡過重而未得逞(53)。
公元58年或公元59年接管權力的C.蘇冬尼亞斯·包裡努斯(C.SuetoniusPaulinus)(54)&ldquo不得不花了兩年時間去降服這些部落并加強他的衛戍力量&rdquo。
之後,他向莫納(Mona)發起進攻。
&ldquo這個國家民強勢大,也是流亡民族的一個庇護所&rdquo。
正當蘇冬尼亞斯同莫納人作戰時,依塞尼王普拉蘇塔古斯(Prasutagus)的遺孀布迪卡(Boudicca)在不列颠東部沿海地區領導了一次起義(55)。
特裡諾萬特人加入了依塞尼人,一齊摧毀了卡姆洛杜努姆(Camlodunum,今柯爾切斯特Colchester)。
第九軍團司令官Q.皮梯裡亞斯·塞裡阿魯斯(Q.PetiliusCerialis)急忙從林杜姆(Lindum,即林肯Lincoln)趕去,但被擊敗,他隻身逃脫。
蘇冬尼亞斯得到這一反叛的消息後,立即率軍南下。
但他也未能保衛龍迪紐姆(Londinium,即倫敦London)和維魯拉米姆(Verulamium,即聖·阿爾班斯St.Albans)。
這些城市均遭不列颠人洗劫一空。
在最後一仗中(地點不詳),布迪卡遭慘敗,随即服毒自殺。
(六) 羅馬對裡海通路的征伐 公元67~68年 公元64年或公元65年,蓬塔斯王國,包括柯爾奇斯,被并入羅馬帝國(56)。
公元67年(也可能是在公元66年),尼祿開始向伊伯利亞發兵,同時又在準備征戰阿爾巴尼亞(依塔西圖之說)或占領&ldquo由伊伯利亞通往薩爾馬特的路口&rdquo(依普林尼之說)。
公元68年,各路軍隊被召回,以對付高盧的C.朱利亞斯·文德克斯(C.JuliusVindex)(57)。
歐洲的事态 公元67~68年 公元67~68年冬,羅克索蘭尼人消滅了多瑙河下遊的兩個羅馬步兵隊。
由于羅馬方面沒有什麼反應,他們便進而以一支九千騎兵的大軍,于公元68~69年冬侵入密西亞。
在滿載戰利品返回的途中,他們受到密西亞軍的襲擊。
其時正值雨天,羅克索蘭尼的馬匹連連陷入融化的雪水中。
他們&ldquo就像被縛住了雙手般的被消滅了&rdquo(58)。
當尼祿還在希臘時(公元67年),不列颠的高盧居民&ldquo變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易于激怒&rdquo(59)。
在高盧,伽利亞·路格杜倫西斯(GalliaLugdunensis)總督C.朱利亞斯·文德克斯起兵反叛尼祿(公元68年初)。
其後,Ser.薩爾皮西烏斯·伽爾巴在西班牙被擁立為帝,尼祿自殺于公元68年6月。
在這&ldquo四帝之年&rdquo(公元68年)中,獲得羅馬最高權力的伽爾巴死于1月,M.薩爾維亞斯·鹗圖(M.SelviusOtho)死于4月,奧魯斯·維特留(AulusVitellius)死于12月。
(七) 羅馬東方 公元69年 公元69年夏,T.福雷維亞斯·韋斯巴芗(T.FlaviusVespasianus)(60)在埃及和叙利亞被擁立為皇帝(61)。
在蓬塔斯,阿尼塞圖斯(Anicetus)&mdash&mdash&ldquo他曾是個權力極大的人&rdquo,曾擔任過蓬塔斯波萊摩二世的艦隊司令&mdash&mdash領導了一次反對韋斯巴芗的起義。
起義軍占領了特拉布松。
他們擁有一支&ldquo絕不容忽視&rdquo的力量。
後來這支軍隊被沃迪亞斯·傑明努斯(VirdiusGeminus)擊破。
阿尼塞圖斯也被這個羅馬軍司令官俘獲(62)。
多瑙河和萊茵河 公元69~70年 公元69年末(11月),達西亞人&ldquo搗毀了羅馬步兵和騎兵的冬季營地,并占據了多瑙河兩岸&rdquo。
這些達西亞人被前往意大利增援韋斯巴芗而途經密西亞的叙利亞總督C.林西紐斯·穆西阿努斯(C.LinciniusMucianus)擊敗(63)。
公元69~70年冬,薩爾馬特人渡過多瑙河,擊敗并殺死密西亞總督F.阿格裡帕,并将這個省洗劫一空。
可是這些入侵者又被魯布裡亞斯·加魯斯(RubriusGallus)趕走(公元70年)(64)。
公元69年,在多瑙河上遊,韋斯巴芗的擁護者将賈齊格人的頭領及斯維比國王西多和依塔裡庫斯拉入同盟(65)。
&ldquo同時在日耳曼也的确出了亂子,&rdquo塔西圖繼續說,&ldquo由于将軍們的疏懶、軍隊的思變、帝國外部的騷擾,以及聯盟内部的争權奪利,羅馬的事業幾乎面臨滅頂之災。
&rdquo(66)公元69年,一個長期服務于羅馬軍隊的巴塔維人朱利亞斯·西維裡斯(JuliusCivilis)領導了一次起義。
起義開始是打着韋斯巴芗的旗号。
他得到卡甯法人和弗裡西人、布魯克特裡人和騰克特裡人的支持。
後來&ldquo整個日耳曼&rdquo,包括恰提人、烏西皮特人和馬特雅契人(theMattiaci)都響應了他的起義。
除了日耳曼增援部隊以外,羅馬軍團的士兵紛紛棄戈倒旗。
後來羅馬向高盧派了八個軍團的增兵,才将西維裡斯擊敗。
他退到巴塔維島上,于公元70年,向Q.佩梯流斯·塞裡亞裡斯投降。
在不列颠,布裡甘特人内部兩派發生了内讧。
一派由&ldquo仇恨羅馬這個名字&rdquo的文魯梯烏斯(Venutius)為首,另一派由将卡拉塔庫斯交給克勞狄烏斯的卡梯曼杜阿領導。
王後向維梯烏斯·波拉努斯(VettiusBolanus)要求派兵幹涉。
羅馬軍隊于是卷入了這場戰争(67)。
帕西亞和中國 公元34年至公元63年間,由于亞美尼亞和博斯普魯斯的戰亂,在歐洲引起了蠻族的暴亂。
而如前所述,這一時期裡亞美尼亞的戰亂,是與帕西亞的内戰同時發生的。
這次内戰波及到希爾卡尼亞、帝國東部各省以及美索不達米亞。
此外,在公元前6年到公元18年之間,奧古斯都出兵幹涉的亞美尼亞動亂同樣也可和幼發拉底河東岸的内戰相呼應。
由此可見,在這兩個時期内,繼亞美尼亞的動亂之後,歐洲發生了蠻族起義,而同時帕西亞境内也出現了鬥争和不穩定局面。
當把這種事件的比較範圍擴大到中亞地區時,便會發現,上述兩個時期也正是中國突厥人的戰亂時期。
因而要真正了解歐洲不同地區發生暴亂的根源,就有必要對包括中國史籍在内的東方史料作一番研究。
塔裡木盆地諸國(中國的突厥民族)的狀況與中國的政局,尤其是與中國政府的邊域政策息息相關。
本書旨在對蠻族的入侵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但有關邊塞戰争的論述還是稍有限制,雖然在以後講到3世紀的情況時,對導緻東漢王朝滅亡的條件作了較為詳細的讨論和比較。
(一) 喀什噶爾、大夏和帕西亞的事态 公元前60~前57年 對衆多曆史事件的研究都必須從這個事件本身開始,然而要研究本書所讨論的這一階段(公元前58年~公元107年)的中亞地區的曆史,那麼,以公元前60年漢朝的社會狀況為出發點,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當時漢朝經過長期的鬥争,終于戰勝了蒙古一帶的匈奴人,并控制了塔裡木南北的商業要道。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子、呼延部落王先賢撣背叛了匈奴單于而歸降漢西域騎尉将軍鄭吉,并得到漢宣帝授給的勳位。
在此之前,中國曾經控制了大漠的南道,而匈奴則控制了天山南部綠洲諸國。
當時日逐王子還留下了一批他的官員以收這些國家的貢稅。
由于先賢撣的歸降,中國取代匈奴而控制了北道。
公元前59年,鄭吉被任命為西域都護,他的轄區遠至伊犁河畔的烏孫和錫爾河(theJaxartes)的康居(68)。
塔裡木北道控制權的這一變化,引起了帕米爾以遠的俄羅斯突厥、阿富汗和北印度地區的局勢動蕩。
這條北道(69)始于甘肅,經吐魯番到喀什噶爾,再由喀什,西過蔥嶺(70)至大宛(費爾幹那Ferghana)抵阿姆河畔的康居。
南道(71)亦由甘肅始,經莎車過帕米爾人月氏境,南北兩道均經由巴裡黑(Balkh)和謀夫(Merv)進入帕西亞境。
公元前60~前59年,在塔裡木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之後,(從時間上看)西印度也發生了一些重大的事件。
公元前58年,塞族人(theSacas)被印度烏健(Ujjain)的烏賈因王毗訖羅摩阿疊多(Vikramaditya,即日超王)擊敗。
為紀念這一勝利,創立了印度的毗克羅摩紀元(theVikramaera,公元前58年)(72)。
前已指出(本書第一章第二節)在帕西亞,弗雷茨三世約在公元前58年被其子米特拉達悌和奧羅德所殺。
其後,這兩兄弟之間又爆發了戰争。
米特拉達悌逃往叙利亞避難,并在叙利亞得到伽賓留斯的同情。
起初,他于公元前56年攻入帕西亞,但兩年後即戰敗身死。
同年,M.李西留斯·克拉蘇首次侵入帕西亞。
喀什噶爾、巴克特裡亞和帕西亞的事态 公元前56~公元6年 在中國控制了喀什噶爾地區後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通往西方的道路一直保持暢通,唯有一次暴
而瓦當斯并不退卻,一直堅持到公元58年中期。
其後,希爾卡尼亞人要求獨立,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這個政權至少存在了一個世紀(41)。
他們還立即派出使團去見尼祿,要求與羅馬人結盟。
公元59年,柯布羅(多米提亞斯)将這個使團打發回國。
直到公元58年,亞美尼亞的戰争才進入激烈時期。
對各次戰役的具體時間,塔西圖并未留下準确的記載。
不過他既然将記叙分為四部分,可見事件發生的順序是不會錯的了。
第一階段(42),塔西圖談到柯布羅如何進軍亞美尼亞(公元57年底),如何将軍隊化整為零去對付梯裡代茨的遊擊戰。
最後還談到他如何攻陷并搗毀阿塔克薩塔。
這一部分是以一段卡布羅勝利的消息在羅馬激起的高昂熱情的記叙來結束的。
第二階段(43),寫關于柯布羅如何向南進軍梯格蘭羅塞塔(公元59年)并收降了這座城市,如何(在公元60年)打擊重新發動戰争的梯裡代茨,以及如何将梯格蘭扶為亞美尼亞王,而後他返回叙利亞任總督。
與柯布羅的勝利相反,塔西圖記載的第三階段(44)寫到了恥辱的一面。
首先是關于梯格蘭,其次是在柯布羅被任命為叙利亞總督之後接替他擔任指揮官的L.凱森紐斯·派圖斯(L.CaesenniusPaetus)。
曾經當了國王的梯格蘭侵入帕西亞的阿狄亞賓省。
沃羅吉斯因而撤出希爾卡尼亞的戰争去同他交戰。
梯格蘭被迫退到梯格蘭羅塞塔,并在此遭到包圍。
最後柯布羅與沃羅吉斯達成了諒解,和平得以恢複。
公元61年,派圖斯被任命為亞美尼亞前線軍隊的指揮。
他宣布&ldquo要立即實行課稅、法律和羅馬的行政,以代替國王的空缺&rdquo(45)。
公元62年,他率軍開進亞美尼亞,卻在沃羅吉斯的打擊之下,被迫在蘭地亞(Rhandeia)簽訂了恥辱的投降書。
這次失敗後,柯布羅與沃羅吉斯達成了一項協議,規定羅馬軍和帕西亞軍同時撤出亞美尼亞。
最後塔西圖以描述為了展望勝利而建立在卡皮托萊恩(Capitoline)山上的紀念碑來結束他有關公元62年戰局的記載。
第四階段(46)談到尼祿決定繼續進行戰争,并任命柯布羅為東方最高軍事長官;談到柯布羅(公元63年)的備戰及率大軍進入亞美尼亞;最後是梯裡代茨的投降,并在尼祿的塑像前放下了王冠。
在關于戰争結束的總論中,塔西圖還記叙了梯格裡茨在羅馬被授予亞美尼亞王的稱号(47)。
公元62年或公元63年,博斯普魯斯王柯提斯被廢,其國并歸羅馬管轄(48)。
多瑙河下遊、北歐及萊茵河 公元58~63年 約在公元58年,密西亞總督T.普勞梯烏斯·西爾萬努斯·阿依裡阿努斯(TiberiusPlautiusSilvanusAelianus)接納了十多萬多瑙河彼岸的人民進入他的省份避難。
這一史實源自為普勞梯烏斯·西爾萬努斯建立的一座紀念碑的碑文。
該碑文還記叙了他曾平定一次剛剛爆發的薩爾馬特人的起義,降服了許多為羅馬所未聞的小國。
他還保護了巴斯塔尼人、諾克索蘭尼人和達西亞人。
顯然,一定是因為這些部落受到了某些敵人的侵犯。
碑文還提到在切森内蘇斯(在克裡米亞)受到西徐亞人攻擊時他曾給這個城市以支援。
碑文沒有提到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但可以肯定是在若幹年之内發生的事情。
有理由相信多瑙河流域人民的遷徙是在公元58年,而其他事件則發生在這一年和公元63年之間(49)。
公元58年,赫爾門杜裡人和恰提人之間發生了一次&ldquo大戰&rdquo(50)。
同年弗裡西人(51)在其首領維裡圖斯(Verritus)和馬洛裡克斯(Malorix)率領下遷移到羅馬的軍事地區&mdash&mdash留供軍隊使用的無居民地帶&mdash&mdash萊茵河下遊東岸;經長期談判,因L.杜比烏斯·阿維圖斯(L.DubiusAvitus)始終不同意,他們隻得撤出這一地區。
同年,阿姆普西瓦裡人被喬西人由他們的故土埃姆斯河畔趕走,他們也跑到這塊無居民的土地上去。
他們的首領波依奧卡魯斯(Boiocalus)向L.杜比烏斯·阿維圖斯提出留居的要求。
當這一要求尚在考慮之時,波依奧卡魯斯怒不可遏了,于是煽動布魯克特裡人、騰克特裡人和其他部落一起發動了戰争。
但杜比烏斯·阿維圖斯和T.柯梯裡亞斯·曼西亞(T.CurtiliusMancia)率領的大軍渡過了萊茵河。
這些部落為之大駭。
阿姆普西瓦裡人遂向烏西皮提人和圖班特人處退卻。
但&ldquo又被這些人趕走,于是又退到恰提人處,再退到切魯西人處,以求避難。
經過長期的遊蕩,他們就像乞丐一樣,一時受到友善的同情,一時又被當成仇敵。
他們的年輕人全部葬身異鄉,其他所有不能作戰的人則盡遭俘獲,成了對方的戰利品&rdquo(52)。
在不列颠也爆發了起義。
迪迪烏斯·伽魯斯的繼任人D.維拉尼亞斯·奈波斯(D.VeraniusNepos)企圖平息西盧爾人的一次起義,但因戰争中他們傷亡過重而未得逞(53)。
公元58年或公元59年接管權力的C.蘇冬尼亞斯·包裡努斯(C.SuetoniusPaulinus)(54)&ldquo不得不花了兩年時間去降服這些部落并加強他的衛戍力量&rdquo。
之後,他向莫納(Mona)發起進攻。
&ldquo這個國家民強勢大,也是流亡民族的一個庇護所&rdquo。
正當蘇冬尼亞斯同莫納人作戰時,依塞尼王普拉蘇塔古斯(Prasutagus)的遺孀布迪卡(Boudicca)在不列颠東部沿海地區領導了一次起義(55)。
特裡諾萬特人加入了依塞尼人,一齊摧毀了卡姆洛杜努姆(Camlodunum,今柯爾切斯特Colchester)。
第九軍團司令官Q.皮梯裡亞斯·塞裡阿魯斯(Q.PetiliusCerialis)急忙從林杜姆(Lindum,即林肯Lincoln)趕去,但被擊敗,他隻身逃脫。
蘇冬尼亞斯得到這一反叛的消息後,立即率軍南下。
但他也未能保衛龍迪紐姆(Londinium,即倫敦London)和維魯拉米姆(Verulamium,即聖·阿爾班斯St.Albans)。
這些城市均遭不列颠人洗劫一空。
在最後一仗中(地點不詳),布迪卡遭慘敗,随即服毒自殺。
(六) 羅馬對裡海通路的征伐 公元67~68年 公元64年或公元65年,蓬塔斯王國,包括柯爾奇斯,被并入羅馬帝國(56)。
公元67年(也可能是在公元66年),尼祿開始向伊伯利亞發兵,同時又在準備征戰阿爾巴尼亞(依塔西圖之說)或占領&ldquo由伊伯利亞通往薩爾馬特的路口&rdquo(依普林尼之說)。
公元68年,各路軍隊被召回,以對付高盧的C.朱利亞斯·文德克斯(C.JuliusVindex)(57)。
歐洲的事态 公元67~68年 公元67~68年冬,羅克索蘭尼人消滅了多瑙河下遊的兩個羅馬步兵隊。
由于羅馬方面沒有什麼反應,他們便進而以一支九千騎兵的大軍,于公元68~69年冬侵入密西亞。
在滿載戰利品返回的途中,他們受到密西亞軍的襲擊。
其時正值雨天,羅克索蘭尼的馬匹連連陷入融化的雪水中。
他們&ldquo就像被縛住了雙手般的被消滅了&rdquo(58)。
當尼祿還在希臘時(公元67年),不列颠的高盧居民&ldquo變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易于激怒&rdquo(59)。
在高盧,伽利亞·路格杜倫西斯(GalliaLugdunensis)總督C.朱利亞斯·文德克斯起兵反叛尼祿(公元68年初)。
其後,Ser.薩爾皮西烏斯·伽爾巴在西班牙被擁立為帝,尼祿自殺于公元68年6月。
在這&ldquo四帝之年&rdquo(公元68年)中,獲得羅馬最高權力的伽爾巴死于1月,M.薩爾維亞斯·鹗圖(M.SelviusOtho)死于4月,奧魯斯·維特留(AulusVitellius)死于12月。
(七) 羅馬東方 公元69年 公元69年夏,T.福雷維亞斯·韋斯巴芗(T.FlaviusVespasianus)(60)在埃及和叙利亞被擁立為皇帝(61)。
在蓬塔斯,阿尼塞圖斯(Anicetus)&mdash&mdash&ldquo他曾是個權力極大的人&rdquo,曾擔任過蓬塔斯波萊摩二世的艦隊司令&mdash&mdash領導了一次反對韋斯巴芗的起義。
起義軍占領了特拉布松。
他們擁有一支&ldquo絕不容忽視&rdquo的力量。
後來這支軍隊被沃迪亞斯·傑明努斯(VirdiusGeminus)擊破。
阿尼塞圖斯也被這個羅馬軍司令官俘獲(62)。
多瑙河和萊茵河 公元69~70年 公元69年末(11月),達西亞人&ldquo搗毀了羅馬步兵和騎兵的冬季營地,并占據了多瑙河兩岸&rdquo。
這些達西亞人被前往意大利增援韋斯巴芗而途經密西亞的叙利亞總督C.林西紐斯·穆西阿努斯(C.LinciniusMucianus)擊敗(63)。
公元69~70年冬,薩爾馬特人渡過多瑙河,擊敗并殺死密西亞總督F.阿格裡帕,并将這個省洗劫一空。
可是這些入侵者又被魯布裡亞斯·加魯斯(RubriusGallus)趕走(公元70年)(64)。
公元69年,在多瑙河上遊,韋斯巴芗的擁護者将賈齊格人的頭領及斯維比國王西多和依塔裡庫斯拉入同盟(65)。
&ldquo同時在日耳曼也的确出了亂子,&rdquo塔西圖繼續說,&ldquo由于将軍們的疏懶、軍隊的思變、帝國外部的騷擾,以及聯盟内部的争權奪利,羅馬的事業幾乎面臨滅頂之災。
&rdquo(66)公元69年,一個長期服務于羅馬軍隊的巴塔維人朱利亞斯·西維裡斯(JuliusCivilis)領導了一次起義。
起義開始是打着韋斯巴芗的旗号。
他得到卡甯法人和弗裡西人、布魯克特裡人和騰克特裡人的支持。
後來&ldquo整個日耳曼&rdquo,包括恰提人、烏西皮特人和馬特雅契人(theMattiaci)都響應了他的起義。
除了日耳曼增援部隊以外,羅馬軍團的士兵紛紛棄戈倒旗。
後來羅馬向高盧派了八個軍團的增兵,才将西維裡斯擊敗。
他退到巴塔維島上,于公元70年,向Q.佩梯流斯·塞裡亞裡斯投降。
在不列颠,布裡甘特人内部兩派發生了内讧。
一派由&ldquo仇恨羅馬這個名字&rdquo的文魯梯烏斯(Venutius)為首,另一派由将卡拉塔庫斯交給克勞狄烏斯的卡梯曼杜阿領導。
王後向維梯烏斯·波拉努斯(VettiusBolanus)要求派兵幹涉。
羅馬軍隊于是卷入了這場戰争(67)。
帕西亞和中國 公元34年至公元63年間,由于亞美尼亞和博斯普魯斯的戰亂,在歐洲引起了蠻族的暴亂。
而如前所述,這一時期裡亞美尼亞的戰亂,是與帕西亞的内戰同時發生的。
這次内戰波及到希爾卡尼亞、帝國東部各省以及美索不達米亞。
此外,在公元前6年到公元18年之間,奧古斯都出兵幹涉的亞美尼亞動亂同樣也可和幼發拉底河東岸的内戰相呼應。
由此可見,在這兩個時期内,繼亞美尼亞的動亂之後,歐洲發生了蠻族起義,而同時帕西亞境内也出現了鬥争和不穩定局面。
當把這種事件的比較範圍擴大到中亞地區時,便會發現,上述兩個時期也正是中國突厥人的戰亂時期。
因而要真正了解歐洲不同地區發生暴亂的根源,就有必要對包括中國史籍在内的東方史料作一番研究。
塔裡木盆地諸國(中國的突厥民族)的狀況與中國的政局,尤其是與中國政府的邊域政策息息相關。
本書旨在對蠻族的入侵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但有關邊塞戰争的論述還是稍有限制,雖然在以後講到3世紀的情況時,對導緻東漢王朝滅亡的條件作了較為詳細的讨論和比較。
(一) 喀什噶爾、大夏和帕西亞的事态 公元前60~前57年 對衆多曆史事件的研究都必須從這個事件本身開始,然而要研究本書所讨論的這一階段(公元前58年~公元107年)的中亞地區的曆史,那麼,以公元前60年漢朝的社會狀況為出發點,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當時漢朝經過長期的鬥争,終于戰勝了蒙古一帶的匈奴人,并控制了塔裡木南北的商業要道。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子、呼延部落王先賢撣背叛了匈奴單于而歸降漢西域騎尉将軍鄭吉,并得到漢宣帝授給的勳位。
在此之前,中國曾經控制了大漠的南道,而匈奴則控制了天山南部綠洲諸國。
當時日逐王子還留下了一批他的官員以收這些國家的貢稅。
由于先賢撣的歸降,中國取代匈奴而控制了北道。
公元前59年,鄭吉被任命為西域都護,他的轄區遠至伊犁河畔的烏孫和錫爾河(theJaxartes)的康居(68)。
塔裡木北道控制權的這一變化,引起了帕米爾以遠的俄羅斯突厥、阿富汗和北印度地區的局勢動蕩。
這條北道(69)始于甘肅,經吐魯番到喀什噶爾,再由喀什,西過蔥嶺(70)至大宛(費爾幹那Ferghana)抵阿姆河畔的康居。
南道(71)亦由甘肅始,經莎車過帕米爾人月氏境,南北兩道均經由巴裡黑(Balkh)和謀夫(Merv)進入帕西亞境。
公元前60~前59年,在塔裡木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之後,(從時間上看)西印度也發生了一些重大的事件。
公元前58年,塞族人(theSacas)被印度烏健(Ujjain)的烏賈因王毗訖羅摩阿疊多(Vikramaditya,即日超王)擊敗。
為紀念這一勝利,創立了印度的毗克羅摩紀元(theVikramaera,公元前58年)(72)。
前已指出(本書第一章第二節)在帕西亞,弗雷茨三世約在公元前58年被其子米特拉達悌和奧羅德所殺。
其後,這兩兄弟之間又爆發了戰争。
米特拉達悌逃往叙利亞避難,并在叙利亞得到伽賓留斯的同情。
起初,他于公元前56年攻入帕西亞,但兩年後即戰敗身死。
同年,M.李西留斯·克拉蘇首次侵入帕西亞。
喀什噶爾、巴克特裡亞和帕西亞的事态 公元前56~公元6年 在中國控制了喀什噶爾地區後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通往西方的道路一直保持暢通,唯有一次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