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恺撒 奧古斯都 提比略
關燈
小
中
大
羅馬帝國的北疆曾經受到蠻族的多次侵擾。
有關萊茵河(theRhine)和多瑙河(theDanube)地區蠻夷部落與羅馬軍團交戰的情況已被大量地寫進曆史。
而且,每一位在世界曆史、羅馬曆史和歐洲中世紀史方面有所著述的學者,都會感到有必要對這個曆史階段裡的戰争發生的原因進行闡發。
對蠻族的不斷入侵做出解釋,固然已為世人所公認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為研究這一現象的各種理論也應運而生。
但是,凡此種種之研究,它們所依賴的,都是一些與羅馬曆史有關系的文獻資料。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無論是讨論或者是著述,其得到的結果,全然不出羅馬帝國利益之範圍。
而與此相反,本書則另辟蹊徑,即對各國曆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都加以研究,從而更加有效地審查同時發生于世界不同地區的事件,尤其是通過近東及遠東戰争的起因,更加明确地看到羅馬邊塞戰亂的先導因素。
由是足見,欲研究蠻族侵擾的背景條件,與需要利用羅馬的史料一樣,亦需求助于中國史料。
本書所得出的種種結論正是産生于對歐亞全境内發生的動亂的比較,來自大量的對個别事件的研究和考察,而每一個這樣的個别研究都是由早期到晚期、由東方到西方展現該事件的全貌。
在以下進行的分期研究中,第一個主要的階段包括大約一百年的時間,着眼點則放在羅馬東部的事件和歐洲事件之間的一緻性這個問題上。
(一) 盧古魯斯和龐培在小亞細亞和亞美尼亞 公元前74年 蓬塔斯(Pontus)及博斯普魯斯(Bosporus)王米特拉達悌·尤佩特(MithridatesEupator)(1)占領了比塞尼亞(Bithynia),此地不久以前方被羅馬宣布為自己的一個省份。
元老院決定立即向米特拉達悌開戰,并派M.俄瑞琉斯·柯達(M.AureliusCotta)和L.李西留斯·盧古魯斯(L.LiciniusLucullus)二人擔任指揮。
起初(公元前73年),米特拉達悌擊敗了柯達,将在卡爾西登(Chalcedon)的羅馬艦隊全部擄獲,又圍困了西錫卡斯(Cyzicus)。
但随後盧古魯斯又迫使米特拉達悌放棄了對西錫卡斯的包圍,并且擊潰了蓬塔斯的逃軍;又于公元前72年在卡比拉(Cabira)戰勝了米特拉達悌。
在公元前72~前70年之間,盧古魯斯完成了他對小亞細亞的征服。
順便交代一點。
在公元前72~前71年間,魯西斯·盧古魯斯的兄弟、馬其頓(Macedonia)總督特倫梯亞斯·瓦羅·盧古魯斯(TerentiusVarroLucullus)鎮壓了馬裡查河(theMaritsa)上遊比錫人(theBessi)的起義,并繼續在多布羅加(theDobrudja)和黑海沿岸一帶作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前72年或前71年,阿裡奧維斯塔斯(Ariovistus)帶領一批日耳曼(German)部落人渡過萊茵河去幫助塞闊尼人(theSequani)同埃德維人(theAedui)作戰。
與此同時,米特拉達悌和他的女婿梯格蘭大帝(TigranestheGreat)逃到亞美尼亞(Armenia)避難。
盧古魯斯遂于公元前69年向亞美尼亞進攻,并攻占了梯格蘭羅塞塔(Tigranocerta)新城。
公元前68年,他向北進軍以圖攻占亞美尼亞的古老都城阿塔克薩特(Artaxata),然而由于軍隊中條件艱困,軍士發生了嘩變,他隻得撤軍返回。
不過這一不利的形勢卻由于攻克了尼西比斯(Nisibis)而得到了某些補償。
另一方面由于阻止了羅馬軍隊的進攻,促使米特拉達悌再次進入蓬塔斯。
公元前67年,他在澤拉(Zela)附近擊敗了C.瓦勒裡亞斯(C.Valerius)統帥的羅馬師團,即于同年重新控制了他的大部分國土。
由于其軍隊中的不滿情緒,盧古魯斯隻得一直駐守不戰。
公元前66年,龐培(Pompey)被指定代替盧古魯斯指揮向米特拉達悌作戰。
他立即由西裡西亞(Cilicia)開拔,進入蓬塔斯,并在尼柯波裡斯(Nicopolis)戰役中擊敗了米特拉達悌。
羅馬的勝利是在帕西亞(Parthia)王弗雷茨三世(PhraatesⅢ)的合作下取得的。
他向亞美尼亞的梯格蘭發起進攻,從而使他無法向他的同盟增援。
接着龐培占領了亞美尼亞,毫不費力地奪取了阿塔克薩塔。
其時已是三個月戰争的後期,冬季已到。
他的軍隊進入阿爾巴尼亞(Albania)南部的過冬營地。
公元前66年春,他擊敗了伊比利亞(theIberians)國王阿托斯(Artoces),然後向西進入柯爾奇斯(Colchis)。
在非西斯河(thePhasisR.,即雍河Rion)河口處與塞維琉斯(Servilius)統帥的羅馬艦隊會合。
他令該艦隊窮追蓬塔斯國王,而他本人則掉頭東犯阿爾巴尼亞,但突然又放棄了對黑海東岸這個目标的進攻。
米特拉達悌的冬天是在柯爾奇斯的迪奧斯庫裡亞斯(Dioscurias)度過的(公元前66~前65年)。
可是由于公元前65年龐培的急速推進,迫使他繼續退卻。
他越過了高加索山(theCaucususMountains)撤往博斯普魯斯(Bosporus)(2)。
盡管當他到達他的北部國土時,曾一度受到他兒子馬卡裡斯(Machares)的反對,盡管博斯普魯斯王國的海岸已經被羅馬艦隊團團圍住,米特拉達悌仍然着手準備經由多瑙河向意大利(Italy)進攻,并籌建了一支新軍隊。
可是在公元前63年,他的兒子法拉西斯(Pharnaces)參與了一次反對他的叛亂,米特拉達悌在這次叛亂中喪生。
龐培得悉此事後,便承認法拉西斯為博斯普魯斯王,并作為羅馬的&ldquo朋友和盟邦&rdquo,但卻限制了他的疆域,甚至取消了他對法拉戈裡亞(Phanagoria)市的統治權。
與此同時,龐培吞并了蓬塔斯王國。
盧古魯斯和龐培所進行的戰争,結束了黑海北岸和南岸(博斯普魯斯和蓬塔斯)原先的統一政局。
而且,對博斯普魯斯港口的封鎖也招緻了米特拉達悌帝國經濟體系的崩潰。
這個帝國的解體,為布勒比斯塔(Burebista)提供了一個機會,使他統治下的達西亞(Dacia)成了&ldquo歐洲的一個強大的蠻族國家&rdquo。
他通過對軍隊的有素訓練、冷靜的判斷力及人民對他的順從,僅僅幾年工夫就使他的國家上升到一個相當高的地位。
他建立了一個大帝國,大多數鄰近的部族都成為這個帝國的屬民(3)。
雖然就一個蠻夷人來說,對他這樣的評價未必明智。
羅馬人在叙利亞 公元前64~前58年 米特拉達悌敗亡後,龐培的活動仍然具有重要的影響。
公元前64年,他吞并了塞琉古(Seleucid)王朝最後一個殘餘領地叙利亞。
起初,這位羅馬司令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維持這塊新國土的安定上,但他很快(公元前63年)便繼續向大馬士革(Damascus)進攻,并準備奪取控制着來自紅海(theRedSea)的主要商路的沙漠重鎮皮特拉(Petra)。
由于朱底亞(Judaea)發生了叛亂,他向皮特拉的進軍被中斷了,隻得率軍去解耶路撒冷(Jerusalem)之圍。
龐培本人沒能繼續進行這次中斷了的戰役,但在公元前62年,他派叙利亞第一任羅馬總督M.阿密流斯·斯考魯斯(M.AemiliusScaurus)去占領納巴提亞(Nabataean)的首都。
不過這座城池未被攻陷,因為納巴提亞國王阿裡塔斯三世(AretasⅢ)交出一筆巨款,從而使局勢化險為夷(4)。
公元前62年底,龐培返回意大利,次年凱旋羅馬城。
緊繼斯考魯斯之後的叙利亞總督是L.馬歇斯·菲利浦(L.MarciusPhilippus,公元前61~前60年)和CN.柯勒流斯·倫土魯斯·馬西裡努斯(CN.CorneliusLentulusMarcellinus,公元前59~前58年),這兩個總督都将自己在位的兩年時間全部用于反擊毗鄰的阿拉伯人(theAtabs)的進攻(這些阿拉伯人也許就是納巴提亞人theNabataeans)&mdash&mdash公元前58年,形勢變得十分緊張。
元老院決定&ldquo向叙利亞總督授以征兵大權,并可以在戰争中履行執政官的權力&rdquo(5)。
公元前57年,奧拉斯·伽賓尼阿斯(AulusGabinius)就在這樣的形勢下走馬上任。
歐洲的事态 公元前64~前58年 正當羅馬忙于應付其東方事務之時,多瑙河上遊及下遊地區和日耳曼部落中,戰端頻起。
第一次,馬其頓總督L.曼流斯·托誇土斯(L.ManliusTorquatus)于公元前64年取得赫赫戰功,并獲&ldquo凱旋将軍&rdquo的榮譽(公元前63年)。
接着,公元前62年,安東尼烏斯·海布裡達(C.AntoniusHybrida,亦為馬其頓總督)(6)卷入了在瓦達河(theVardar)上遊和摩拉瓦河(theMorava)上遊地區發生的與達達尼人(theDardani)及其鄰邦的戰争。
根據狄奧(Dio)之說,海布裡達的軍隊被這些部落趕出了國境。
公元前61年,這位羅馬将軍的運氣更糟。
他在黑海(theBlackSea)岸邊的依斯特魯斯(Istrus)被巴斯塔尼人(theBastarnae)擊潰。
巴斯塔尼人渡過多瑙河進入多布羅加。
不久,公元前59年,蓋爾斯·奧克塔維斯(GaiusOctavias)&mdash&mdash公元前60~前58年的馬其頓總督、奧古斯都大帝之父&mdash&mdash在馬其頓邊境與比錫人(theBessi)及其他部落人作戰,并在一次&ldquo偉大的戰役中&rdquo将這些部落人擊敗。
第二次約在公元前62年,由于波依人和陶裡斯奇人(theTaurisci)王克裡塔西魯斯(Critasirus)入侵多瑙河和蒂薩河(theTheiss)之間的達西亞領土,達西亞王布勒比斯塔(7)與之開戰。
公元前61年或公元前60年,他戰勝了波依人和陶裡斯奇人,使這些民族&ldquo徹底地從曆史上消失了&rdquo(8)。
雖然還至少有一部分波依人轉移到諾裡克姆(Noricum),并包圍了羅裡亞城(Noreia,即施蒂裡亞Styria的諾依馬克特Neumarkt)。
同時(約公元前61年或公元前60年)瑞士(Switzerland)的赫爾維蒂人(theHelvetii)預備向西遷徙。
該年,位于依塞爾河(theIsereR.)和羅納河(theRhoneR.)之間的赫爾維蒂人鄰邦阿洛布羅吉斯人(theAllobroges)起兵反抗羅馬政權,但于公元前60年被C.龐姆蒂努斯(C.Pomptinus)(9)平息。
之後,阿裡奧維斯塔斯在馬吉托布裡加(Magetobriga,原址已不可考)擊潰了阿德維人(theAedui),接着又轉而進攻阿德維的盟主塞闊尼人(theSequani),并且準備在阿爾薩斯(Alsace)建立自己永久的王國(10)。
約在公元前59年,有32000個波依人歸入了赫爾維蒂族。
公元前58年初,一支有勞拉西人(theRauraci)、土林吉人(theTulingi)、拉托布裡吉人(theLatobrigi)和波依人在内的赫爾維蒂人(據說有368000人之衆)向高盧(Gaul)進發,企圖在那兒建立新的家園(11)。
正是這次遷徙,遭遇了恺撒(Caesar)在高盧發動的第一次戰争。
恺撒在比布雷克(Bibracte,布夫雷山MontBeuvray附近)一戰大勝,使這些部落的遷徙終于未果。
戰争結束之後,在波依人的要求下,恺撒允許他們留在阿德維人的土地上,但他強令幸存的赫爾維蒂人回到他們離棄了的瑞士本土去。
不到三個月之後(公元前58年),恺撒在維桑提奧(Vesontio)附近擊敗了阿裡奧維斯塔斯。
第三次是在日耳曼,大約是在公元前62~前60年。
當時蘇維比人(theSuebi)進攻烏西皮特人(theUsipetes)和騰克特裡人(theTencteri)。
據恺撒記載,蘇維比人向後者發動了數年的進攻,直到公元前58年才将他們趕走。
公元前58年,有2400個恰魯德人(theCharudes)進入高盧,并劫掠了阿德維人領地。
同年,蘇維比人除了驅走烏西皮特人和騰克特裡人外,還強迫烏比人(theUbii)歸順。
蘇維比人還在納蘇亞(Nasua)和辛伯利烏斯(Cimberius)兄弟的率領下,出現在雷恩河(theLahn)口的萊茵河上,即特雷維裡人(theTreveri)的對岸(12)。
至少從時間的觀點上看,這些戰争說明了龐培的成功以及在近東地區引起的巨大變化,以及他對從亞速海(theMaeotis)到紅海一帶地區的征服(依普林尼Pliny之說),并在中歐引起了戰争。
可以看到,這兩個地區的戰争情況又明顯具有相同的複雜特點,不過目前要指出這些事件之間特定的一緻性尚為時過早。
(二) 羅馬人與帕西亞人 公元前57~前50年 叙利亞,盡管在奧拉斯·伽賓尼阿斯當總督的這個省内,特别是在朱底亞一帶,仍然存在阿拉伯人的敵對情緒,而且嚴重的暴亂此起彼伏,可是伽賓尼阿斯還是準備對帕西亞人發起戰争。
在菲力普斯(Philippus)或倫特魯斯(Lentulus)時代(約公元前58年)的帕西亞,弗雷茨三世為其子米特拉達悌和奧羅德(Orodes)所殺。
雖然J.狄奧·卡西亞斯(J.DioCassius)和阿庇安(Appian)的說法各異,當時的情況很可能是這樣的:米特拉達悌繼承父位,當上了帕西亞的國王。
不久之後他便向亞美尼亞發起了進攻(公元前58年),然而很快就被奧羅德趕下了台。
于是他跑到叙利亞去避難,并請求伽賓尼阿斯幫助他恢複他的王權(13)。
帕西亞的米特拉達悌來到叙利亞避難,這就為伽賓尼阿斯提供了入侵帕西亞的借口。
公元前56年,伽賓尼阿斯渡過了幼發拉底河(theEuphrates)。
但這時他接到了龐培的指示,要他幫助恢複托勒密十一世(PtolemyⅪ)奧來茨(Auletes)的埃及王位。
于是他又将軍隊由帕西亞撤出。
這位叙利亞總督在埃及的活動大約是在公元前55年的上半年。
而當他離開他的省份之後,海盜遍劫了叙利亞,以緻連地方稅都收不上來(14)。
在伽賓尼阿斯向埃及征伐的前後時間中,他還曾進攻了納巴提亞人(theNabataeans)。
雖然米特拉達悌未能得到他所斯望的羅馬軍隊的支援,他還是回到了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并在同他兄弟奧羅德的鬥争中,維持了自己數年王權(公元前56~前54年),但最終還是被帕西亞戰将蘇倫納斯(Surenas)擊敗。
米特拉達悌投降之後,便被奧羅德處死。
公元前54年初,M.李西尼亞斯·克拉蘇(M.LiciniusCrassus)接管了叙利亞省。
這位新總督曾事先聲稱他要同帕西亞作戰。
正如普魯塔克(Plutarch)所說,&ldquo張開了希望的翅膀向巴克特裡亞(Bactria)、印度及更遠的海外飛去&rdquo。
他一刻也沒耽誤地渡過了幼發拉底河,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進到尼斯弗裡姆(Nicephorium)。
這次曆時一個季度的戰争結束了,他對自己的成功洋洋得意,班師返回叙利亞,而未乘勝前進。
公元前53年,他再渡幼發拉底河。
不過這一次他在卡雷(Carrhae)遭到蘇倫納斯率領的帕西亞軍隊的進攻,結果羅馬軍隊全軍覆滅,克拉蘇戰死(15)。
奧羅德在派蘇倫納斯阻擊克拉蘇侵略軍的同時,他也向亞美尼亞的阿塔瓦斯德一世(ArtavasdesⅠ)發起進攻,因為後者曾向羅馬軍隊提供援助。
的确,在卡雷戰役之後,帕西亞占領了幼發拉底河以東的全部領土,包括亞美尼亞,并于公元前52年踏上叙利亞的土地。
這次對叙利亞的初次進犯被C.卡西烏斯·朗吉努斯(C.CassiusLonginus)擊退了。
他在克拉蘇死後接管了這個省份。
公元前51年夏,在奧羅德的兒子帕柯魯斯(Pacorus)和另一位将軍奧撒西斯(Osaces)的指揮下,帕西亞向叙利亞發起大規模進攻,遍劫了這個地區,直至安提俄克(Antioch)城下。
在那兒,他們又被卡西烏斯擊退。
不久,總司令官奧撒西斯被羅馬的伏軍所殺。
該年冬天,帕柯魯斯是在叙利亞度過的。
似乎叙利亞的新總督M.卡爾波紐斯·比布魯斯(M.CalpurniusBibulus)并沒給他帶來什麼麻煩。
公元前50年夏,他撤回了在幼發拉底河彼岸的騎兵(16)。
歐洲的事态 公元前57~前50年 西塞羅(Cicero)對伽賓尼阿斯和比索(Piso)負責的叙利亞和馬其頓的混亂局勢頗多微詞。
這一事實反映出由公元前57~前55年間這兩個省份的形勢的相似性。
公元前57~前55年,即L.卡爾波紐斯·比索(L.CalpurniusPiso,公元前58年馬其頓的執政官)統治期間,比索窮于應付同時發生的達達尼人、比錫人和登提裡特人(theDentheletae)的起義。
起義蔓延到全境,甚至波及塞薩洛尼基(thesslonica)(17)。
掌有伊利裡亞(Illyricum)和高盧兩省大權的朱裡亞·恺撒僅在他任期之内就兩度巡視了伊利裡亞。
第一次在公元前57~前56年的冬天,第二次在公元前55~前54年的冬天。
前一次巡視的原因未見有記載。
但波魯斯泰人(thePirustae)襲擊伊利裡亞,使他的第二次巡視成為必要,因為他也許認為那是馬其頓戰亂的蔓延。
在達西亞,當布勒比斯塔與波依人的戰争結束之後,他的注意力轉向了東方。
公元前55年,他降服了遠至奧爾比亞(Olbia)的黑海(theEuxine)沿岸希臘城邦國家(18)。
這一成功意味着他同時也征服了那一帶的人民,包括喀爾巴阡山(theCarpathians)和黑海之間的巴斯塔尼人。
這時他的勢力已經擴大到由波黑米亞(Bohemia)到第聶伯河(theDnieper)下遊,由卡林西亞(Carinthia)到多瑙河口的遼闊地區。
公元前57年,恺撒在高盧向北進攻比爾及人(theBelgae)(19)。
是年夏,他戰勝了比爾及人中最強大的倍羅瓦西人(theBellovaci),接着戰勝内爾維人(theNervii),最後擊敗阿土阿土西人(theAtuatuci)。
公元前56年,他降服布裡塔尼(Brittany)半島的維内蒂人(theVeneti)。
不過,是年末,他與莫瑞尼人(theMorini)和梅納皮亞人(theMenapii)的戰事卻無卓績。
同時,日耳曼人那邊也并不太平。
公元前56年初,恺撒派鐵塔斯·拉比耶努斯(TitusLabienus)進犯特雷維裡人之地,以備日耳曼人可能渡萊茵河之不測。
公元前56年冬,烏西皮特人和騰克特裡人在下遊渡過萊茵河(20),駐紮于曼納皮人(theMenapii)之地。
公元前58年,他們曾被蘇維比人擊敗,并在&ldquo許多日耳曼部落中&rdquo流竄。
公元前55年,這兩個部落南遷進入埃布羅人(theEburones)和康德魯西人(theCondrusi)之地區,但在那裡又遭到恺撒的追擊。
恺撒利用談判的機會逮捕了部落首領,并将其臣消滅于營寨之中。
也正是在追逐這些殘餘民族之時,恺撒第一次渡過了萊茵河,并于同年(公元前55年)首次向不列颠征戰。
在克拉蘇的活動引起幼發拉底河民族的敵對情緒的同時,歐洲也爆發了起義。
公元前54~前50年這一期間,有關巴爾幹(theBalkans)諸部落活動的情況,僅限于蘇埃托尼亞斯(Suetonius)所做的一般性記載:達西亞人擁入蓬塔斯和色雷斯(Thrace)地區。
此外,斯特拉波(Strabo)也有記載:布勒比斯塔大劫色雷斯以及馬其頓和伊利裡亞(21)。
關于公元前52~前51年薩瓦河(theSave)和亞得裡亞海(theAdriatic)之間地區的情況,則有更多的記述(22)。
公元前52年,雅普德斯人(theIapodes)進攻阿奎利亞(Aquileia),并将特爾捷斯特(Tergeste)的特裡耶斯特(Trieste)城劫掠一空。
阿庇安(Appian)說,&ldquo他們在約二十年時間裡兩次把羅馬人趕了回去&rdquo,時間是在公元前35年以前。
但第二次反擊的具體時間已不可知。
公元前51年,達爾馬特人(theDelmatae)及其他部落從裡波尼人(theLiburni)手中奪得了普羅摩那(Promona)城;裡波尼人訴怨于恺撒,恺撒遂令進攻普城的部落,将城市還給裡波尼人。
當他的命令遭到拒絕後,恺撒便派出一支特别勁旅攻打該城。
可是這支部隊反被伊利裡亞人全殲。
在西部,公元前54~前52年間,爆發了偉大的高盧大起義。
第一次為阿姆比奧裡克斯(Ambiorix)領導。
第二次為維爾琴吉托裡克斯(Vercingetorix)領導。
公元前54年冬,恺撒第二次進攻不列颠返回高盧之後,阿姆比奧裡克斯領導了高盧東北部人民的起義,他是埃布羅(Eburones)部落的首領(該部落位于默茲河theMeuse流域)。
阿姆比奧裡克斯曾在阿土阿土卡重創羅馬軍隊而大獲全勝。
但是在公元前53年夏天之前叛亂便被平息了。
在這次沖突中,特雷維裡人得到萊茵河對岸的日耳曼人的支持。
因此,甚至在阿姆比奧裡克斯被征服之前,恺撒就渡過了萊茵河,雖然第二次出征并未産生什麼重要的結果。
此外,蘇加布裡人(theSugambri,在魯爾河theRuhr流域地區)亦前來搶奪埃布羅人的土地。
他們在阿土阿土卡成功地襲擊了羅馬軍隊的營地,并滿載戰利品而歸。
又,公元前52年初,高盧中部地區人民起義反對羅馬人,領導人是阿維爾尼部落的維爾琴吉托裡克斯。
在這次聲勢浩大的反叛面前,恺撒被弄得焦頭爛額。
他遣兵渡過萊茵河,又招募了日耳曼的騎兵和步兵。
公元前51年,比爾及人又發生起義。
這最後一次反恺撒的行動是由柯來烏斯(Correus)為首的倍羅瓦西人組織的。
可是起義由于柯來烏斯戰死而草草結束。
由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從公元前57年到公元前55年的形勢是這樣的:在叙利亞和幼發拉底河兩岸爆發過大規模的戰亂,而相應的在馬其頓和伊利裡亞邊境也發生過意義重要的起義。
同時,在西方,日耳曼部落頗有亂迹,烏西皮特人和騰克特裡人進犯了高盧,而恺撒則首渡萊茵河。
再者,應注意到,公元前54~前51年間,克拉蘇領導的羅馬軍侵入帕西亞,而帕西亞人則反侵入叙利亞,在馬其頓和伊利裡亞邊境上發生了戰亂。
與此同時,在西部的阿姆比奧裡克斯和維爾琴吉托裡克斯領導的起義大傷了恺撒的元氣。
懾于日耳曼人的勢力,他二渡萊茵河。
公元前52年,由于處境窘困,他不得不為了對付高盧人而向日耳曼人求援。
(三) 羅馬人在東方 公元前49~前47年 恺撒和龐培之間的鬥争席卷了從西班牙(Spain)到叙利亞的羅馬世界。
在叙利亞,Q.卡西流斯·麥特魯斯·皮烏斯·西皮歐(Q.CaeciliusMetellusPiusScipio)利用他作為叙利亞總督的權力為龐培(他的女婿)征集錢财和招募軍隊。
在評述這次内戰時,恺撒曾經提到這一情況,他說,西皮歐&ldquo在阿曼努斯山(theMountAmanus)附近(叙利亞和西裡西亞Cilicia之間)遭受到一些損失之後,又自封為凱旋大将軍&rdquo(23),卻未進一步記述他遇敵的詳情。
還可指出一點,即為了備戰,龐培曾派C.盧西流斯·希諾斯(C.LuciliusHirrus)到奧羅德去為他征募帕西亞軍隊(24)。
這次内戰為另外一個地區的嚴重騷亂開了道。
公元前63年,米特拉達悌·尤佩特死後,龐培讓法拉西斯(米特拉達悌的兒子)當上了博斯普魯斯王,不過大大地限制了他的領地。
于是不久後,當法拉西斯知道&ldquo龐培和恺撒之間的不和時&rdquo,便抓住機會恢複了他父親原先擁有的全部領地(25)。
在奧爾西(theAorsi)王斯帕狄尼斯(Spadines)和塞拉西(theSiraci)王阿比阿庫斯(Abeacus)的支援下,法拉西斯成為密奧梯斯海(theMaeotis,即亞速海theAzov)沿岸的首領,統轄從赤海峽(theStraitsofKerch)東岸的法納戈裡亞(Phanagoria)到頓河(theDon)上的塔拉斯一帶地區。
其後,約在法爾撒路斯(Pharsalus)戰役的那一年(公元前48年),法拉西斯由博斯普魯斯進發,占領了柯爾奇斯,征服了小亞美尼亞、卡帕多西亞(Cappadocia)及蓬塔斯的部分地區,又在尼柯波裡斯擊退恺撒的戰将(太守)CN.多米提烏斯·卡爾維努斯(Cn.DomitiusCalvinus)。
接着,他在擊敗阿米蘇斯(Amisus)之後,便急速進入比塞尼亞(Bithynia)這一亞洲省份。
此時,這位博斯普魯斯王的機遇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首先,他留在潘提卡帕庫姆(Panticapacum)掌管國事的阿桑德(Asander)宣布自己獨立,于是法拉西斯隻得回師去對付他的這個叛徒姐夫。
剛剛到達蓬塔斯,便接到恺撒在由叙利亞向北進攻的情報,法拉西斯又掉過頭來面對這個新的危險。
公元前74年,他終于在澤拉(Zela)被徹底打敗。
澤拉之戰後,法拉西斯重渡黑海,企圖恢複對博斯普魯斯的控制。
在西徐亞人(theScythians)和薩爾馬特人(theSarmatians)的支持下,他在塞奧多西亞(Theodosia)和潘提卡帕庫姆立下足來,可是最後在一次與阿桑德的連續作戰中被殺死。
同時,恺撒将博斯普魯斯王國封給了曾在亞曆山大裡亞頗為他效過勞的波爾伽默姆的米特拉達悌(MithridatesofPergamum)。
後者召集了一支軍隊(公元前47年或公元前46年)企圖控制博斯普魯斯的局勢,然而也是一敗塗地,并在同阿桑德的交戰中喪生(26)。
歐洲的事态 公元前49~前47年 在這次内戰中(公元前49~前48年)馬其頓邊境地區的人民處在紛繁的戰火之中,但很難說清這種狀況是發生在人民被征召入伍之前還是之後,也很難說是因為他們站在恺撒一方造成的還是因為站在龐培一方造成的。
的确,一方面,龐培所處的地位使他必須依靠多瑙河下遊的人民,布勒比斯塔也被拉到他那一方。
另一方面,帕西尼人(theParthini)則是他的對頭。
公元前48年,當龐培從迪爾哈奇亞姆(Dyrrhachium)撤出軍隊以準備進行他最後的一次戰役時,他發現有必要将M.波西烏斯·卡多(M.PorciusCato)留下來牽制帕西尼人(27)。
在伊利裡亞,法爾撒路斯(Pharsalus)戰役前後,恺撒和龐培的部屬一直都在激烈地交戰(28)。
公元前49年,龐培的部下奧克塔維斯擊敗C.安東尼亞斯(C.Antonius)。
這次失敗之後,恺撒派Q.柯尼菲西亞斯(Q.Cornificius)于公元前48年春出戰奧克塔維斯的同盟達爾馬特人,又于該年末向伊利裡亞增兵,由A.伽賓尼阿斯擔任司令。
可能是達爾馬特人在公元前48~前47年的冬天主動向伽賓尼阿斯發起進攻(29),并在辛洛底姆(Synodium)摧毀了其主力。
這位司令曆盡艱辛地逃到薩洛尼(Salonae),不久就死于那裡。
一直到公元前47年春,奧克塔維斯才被P.瓦提尼亞斯(P.Vatinius)逐離這一火并地區。
這數年期間,與萊茵河彼岸民族相關的事件唯有恺撒雇傭了日耳曼騎兵去同龐培作戰。
不過公元前46年初(2月份)發生了一起培羅瓦西人的起義。
這次暴動是被德西姆斯·朱尼尤斯·布魯塔斯(DecimusJuniusBrutus)鎮壓下去的(30)。
除此之外,其他詳情均不得而知。
(四) 羅馬人在東方 公元前46~前42年 龐培在法爾撒路斯的失敗并沒有使他的支持者們的抵抗活動立即停止。
在東方,恺撒在向法納西斯進攻的途中,指定他的一個親戚塞克斯圖斯·朱利尤斯·恺撒(SextusJuliusCaesar)擔任叙利亞總督。
不久之後,龐培手下一幹将Q.凱西流斯·巴蘇斯(Q.CaeciliusBassus)勸降了塞克斯圖斯手下的一個軍團,接着爆發了一場激戰。
這次戰争給叙利亞帶來了嚴重的混亂(公元前46年)(31)。
巴蘇斯得到來自阿拉伯和帕西亞的援軍,從而得以在俄倫特河(theOrontes)上的阿帕米阿(Apamea)堅守并抵抗了恺撒接連派去攻打他的C.安提斯提亞斯·維圖斯(C.AntistiusVetus)、Q.馬西亞斯·克裡斯帕斯(Q.MarciusCrispus)和L.斯坦斯·姆爾庫斯(L.StaiusMurcus)的軍隊。
西塞羅在公元前44年寫給阿梯庫斯(Atticus)的信中曾對這期間的形勢有所記述。
他說,巴爾布斯(Balbus)&ldquo得到一封維圖斯于去年(公元前45年)12月簽署的信,說當凱西流斯被團團圍住受俘在即之時,帕西亞的帕柯魯斯率大軍趕到,不僅使凱西流斯得以解圍,而且使維圖斯的軍隊損失甚重&rdquo(32)。
約公元前44年底,P.柯内流斯·多拉貝拉(P.CorneliusDonabella)受元老院之命前往接管叙利亞省,途中他受到C.卡西烏斯·朗吉納斯(C.CassiusLonginus,刺殺恺撒的兇手之一)的狙擊。
朗吉納斯提前趕到叙利亞,說服了反抗巴蘇斯和姆爾庫斯的軍隊,并得到克雷歐帕特拉(Cleopatra)由埃及派給多拉貝拉的四個軍團援軍的幫助;卡西烏斯還得到帕西亞弓箭手的增援。
這樣,他于公元前43年将多拉貝拉包圍在勞迪西亞(Laodicea)。
多拉貝拉走投無路,自殺身亡(33)。
接着在洗掠了叙利亞和小亞細亞的城市之後,卡西烏斯率軍并入馬爾庫斯·布魯圖斯(MarcusBrutus)的隊伍。
而以後,這兩支隊伍一同在菲力波(Philippi)被安東尼和奧克塔維安(Octavian)擊敗(公元前42年)。
阿庇安記述了公元前42年的一支帕西亞軍隊被派往增援卡西烏斯和布魯圖斯的情況。
他說,這支軍隊&ldquo毀滅了叙利亞的許多鄰近省份,甚至包括愛奧尼亞(Ionia)。
然後該軍便返回了帕西亞&rdquo(34)。
歐洲的事态 公元前46~前42年 在多瑙河下遊地區,布勒比斯塔于公元前49~前48年加入了龐培的陣營。
關于他以後的活動未見有具體的記載。
但他的權力和影響大到使恺撒震懾以緻決定盡早颠覆這個達西亞王國(35)。
他于公元前44年3月派出一支大軍渡過亞得裡亞海(theAdriatic)。
奧克塔維安(Octavian,即後奧古斯都Augustus)率軍先到達馬其頓的阿波羅裡亞(Apollonia)。
達西亞的商人在了解到恺撒的企圖之後,匆匆撤離了這個國家(36)。
此外,在公元前45年末或公元前44年初,有一部分人起來反對布勒比斯塔,并且将他廢黜。
而他的領地則被四五個國王瓜分了(37)。
布勒比斯塔死後,馬其頓邊境地區一再發生起義和騷亂。
似乎可以這樣認為:一個強大的政權統治了多瑙河南北地區,這對羅馬的邊境來說倒是一種保護。
公元前44年,在羅馬紛紛傳說吉提人(達西人)侵入了馬其頓(38)。
而另一件事件則是較為可信的,即在公元前43年,負責馬其頓事務的M.朱尼亞斯·布魯圖斯感到有必要對比錫人發起一次進攻,因為他們經常四處劫掠,犯擾邊塞。
為了這次征戰,朱尼亞斯的兵士們向他山呼統帥(39)。
在伊利裡亞,公元前45年和公元前44年,恺撒任命的該省總督P.瓦提尼亞斯被迫同達爾馬特人交戰。
他的戰績可謂輝煌,被軍士們尊為凱旋大将軍,為此還舉行了慶功大典(40)。
可是在公元前44年,他卻在達爾馬特人的另一次進攻中遭受重大損失。
恺撒死後不久,他的軍團便向M.朱尼亞斯·布魯圖斯投降了。
公元前44年,在遠西地區,雷提人(theRaeti)那邊又起戰端。
L.穆納提亞斯·普蘭庫斯(L.MunatiusPlancus)發兵戰而勝之,因此舉行了凱旋禮。
魯西亞斯·安東尼亞斯(LuciusAntonius)也因戰勝(41)了(公元前42年)&ldquo阿爾卑斯地區的某些民族&rdquo(42)而大肆慶功。
公元前45~前42年間沒有發生什麼戰事,盡管西塞羅曾于公元前44年4月接到過告急的消息。
然而一周以後,他寫信給阿提庫斯(Atticus),信中這樣說:&ldquo巴爾布斯(Balbus)得到關于高盧的佳音。
21天前,他接到一信,說日耳曼人和那裡的部落們聽到恺撒(之死)的消息後,派了使者到希爾提亞斯(Hirtius)任命的俄瑞流斯(Aurelius)那裡,表示他們将聽從調遣。
&rdquo(43)如果将公元前52年以後萊茵河上的平靜安甯直到公
有關萊茵河(theRhine)和多瑙河(theDanube)地區蠻夷部落與羅馬軍團交戰的情況已被大量地寫進曆史。
而且,每一位在世界曆史、羅馬曆史和歐洲中世紀史方面有所著述的學者,都會感到有必要對這個曆史階段裡的戰争發生的原因進行闡發。
對蠻族的不斷入侵做出解釋,固然已為世人所公認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為研究這一現象的各種理論也應運而生。
但是,凡此種種之研究,它們所依賴的,都是一些與羅馬曆史有關系的文獻資料。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無論是讨論或者是著述,其得到的結果,全然不出羅馬帝國利益之範圍。
而與此相反,本書則另辟蹊徑,即對各國曆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都加以研究,從而更加有效地審查同時發生于世界不同地區的事件,尤其是通過近東及遠東戰争的起因,更加明确地看到羅馬邊塞戰亂的先導因素。
由是足見,欲研究蠻族侵擾的背景條件,與需要利用羅馬的史料一樣,亦需求助于中國史料。
本書所得出的種種結論正是産生于對歐亞全境内發生的動亂的比較,來自大量的對個别事件的研究和考察,而每一個這樣的個别研究都是由早期到晚期、由東方到西方展現該事件的全貌。
在以下進行的分期研究中,第一個主要的階段包括大約一百年的時間,着眼點則放在羅馬東部的事件和歐洲事件之間的一緻性這個問題上。
(一) 盧古魯斯和龐培在小亞細亞和亞美尼亞 公元前74年 蓬塔斯(Pontus)及博斯普魯斯(Bosporus)王米特拉達悌·尤佩特(MithridatesEupator)(1)占領了比塞尼亞(Bithynia),此地不久以前方被羅馬宣布為自己的一個省份。
元老院決定立即向米特拉達悌開戰,并派M.俄瑞琉斯·柯達(M.AureliusCotta)和L.李西留斯·盧古魯斯(L.LiciniusLucullus)二人擔任指揮。
起初(公元前73年),米特拉達悌擊敗了柯達,将在卡爾西登(Chalcedon)的羅馬艦隊全部擄獲,又圍困了西錫卡斯(Cyzicus)。
但随後盧古魯斯又迫使米特拉達悌放棄了對西錫卡斯的包圍,并且擊潰了蓬塔斯的逃軍;又于公元前72年在卡比拉(Cabira)戰勝了米特拉達悌。
在公元前72~前70年之間,盧古魯斯完成了他對小亞細亞的征服。
順便交代一點。
在公元前72~前71年間,魯西斯·盧古魯斯的兄弟、馬其頓(Macedonia)總督特倫梯亞斯·瓦羅·盧古魯斯(TerentiusVarroLucullus)鎮壓了馬裡查河(theMaritsa)上遊比錫人(theBessi)的起義,并繼續在多布羅加(theDobrudja)和黑海沿岸一帶作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前72年或前71年,阿裡奧維斯塔斯(Ariovistus)帶領一批日耳曼(German)部落人渡過萊茵河去幫助塞闊尼人(theSequani)同埃德維人(theAedui)作戰。
與此同時,米特拉達悌和他的女婿梯格蘭大帝(TigranestheGreat)逃到亞美尼亞(Armenia)避難。
盧古魯斯遂于公元前69年向亞美尼亞進攻,并攻占了梯格蘭羅塞塔(Tigranocerta)新城。
公元前68年,他向北進軍以圖攻占亞美尼亞的古老都城阿塔克薩特(Artaxata),然而由于軍隊中條件艱困,軍士發生了嘩變,他隻得撤軍返回。
不過這一不利的形勢卻由于攻克了尼西比斯(Nisibis)而得到了某些補償。
另一方面由于阻止了羅馬軍隊的進攻,促使米特拉達悌再次進入蓬塔斯。
公元前67年,他在澤拉(Zela)附近擊敗了C.瓦勒裡亞斯(C.Valerius)統帥的羅馬師團,即于同年重新控制了他的大部分國土。
由于其軍隊中的不滿情緒,盧古魯斯隻得一直駐守不戰。
公元前66年,龐培(Pompey)被指定代替盧古魯斯指揮向米特拉達悌作戰。
他立即由西裡西亞(Cilicia)開拔,進入蓬塔斯,并在尼柯波裡斯(Nicopolis)戰役中擊敗了米特拉達悌。
羅馬的勝利是在帕西亞(Parthia)王弗雷茨三世(PhraatesⅢ)的合作下取得的。
他向亞美尼亞的梯格蘭發起進攻,從而使他無法向他的同盟增援。
接着龐培占領了亞美尼亞,毫不費力地奪取了阿塔克薩塔。
其時已是三個月戰争的後期,冬季已到。
他的軍隊進入阿爾巴尼亞(Albania)南部的過冬營地。
公元前66年春,他擊敗了伊比利亞(theIberians)國王阿托斯(Artoces),然後向西進入柯爾奇斯(Colchis)。
在非西斯河(thePhasisR.,即雍河Rion)河口處與塞維琉斯(Servilius)統帥的羅馬艦隊會合。
他令該艦隊窮追蓬塔斯國王,而他本人則掉頭東犯阿爾巴尼亞,但突然又放棄了對黑海東岸這個目标的進攻。
米特拉達悌的冬天是在柯爾奇斯的迪奧斯庫裡亞斯(Dioscurias)度過的(公元前66~前65年)。
可是由于公元前65年龐培的急速推進,迫使他繼續退卻。
他越過了高加索山(theCaucususMountains)撤往博斯普魯斯(Bosporus)(2)。
盡管當他到達他的北部國土時,曾一度受到他兒子馬卡裡斯(Machares)的反對,盡管博斯普魯斯王國的海岸已經被羅馬艦隊團團圍住,米特拉達悌仍然着手準備經由多瑙河向意大利(Italy)進攻,并籌建了一支新軍隊。
可是在公元前63年,他的兒子法拉西斯(Pharnaces)參與了一次反對他的叛亂,米特拉達悌在這次叛亂中喪生。
龐培得悉此事後,便承認法拉西斯為博斯普魯斯王,并作為羅馬的&ldquo朋友和盟邦&rdquo,但卻限制了他的疆域,甚至取消了他對法拉戈裡亞(Phanagoria)市的統治權。
與此同時,龐培吞并了蓬塔斯王國。
盧古魯斯和龐培所進行的戰争,結束了黑海北岸和南岸(博斯普魯斯和蓬塔斯)原先的統一政局。
而且,對博斯普魯斯港口的封鎖也招緻了米特拉達悌帝國經濟體系的崩潰。
這個帝國的解體,為布勒比斯塔(Burebista)提供了一個機會,使他統治下的達西亞(Dacia)成了&ldquo歐洲的一個強大的蠻族國家&rdquo。
他通過對軍隊的有素訓練、冷靜的判斷力及人民對他的順從,僅僅幾年工夫就使他的國家上升到一個相當高的地位。
他建立了一個大帝國,大多數鄰近的部族都成為這個帝國的屬民(3)。
雖然就一個蠻夷人來說,對他這樣的評價未必明智。
羅馬人在叙利亞 公元前64~前58年 米特拉達悌敗亡後,龐培的活動仍然具有重要的影響。
公元前64年,他吞并了塞琉古(Seleucid)王朝最後一個殘餘領地叙利亞。
起初,這位羅馬司令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維持這塊新國土的安定上,但他很快(公元前63年)便繼續向大馬士革(Damascus)進攻,并準備奪取控制着來自紅海(theRedSea)的主要商路的沙漠重鎮皮特拉(Petra)。
由于朱底亞(Judaea)發生了叛亂,他向皮特拉的進軍被中斷了,隻得率軍去解耶路撒冷(Jerusalem)之圍。
龐培本人沒能繼續進行這次中斷了的戰役,但在公元前62年,他派叙利亞第一任羅馬總督M.阿密流斯·斯考魯斯(M.AemiliusScaurus)去占領納巴提亞(Nabataean)的首都。
不過這座城池未被攻陷,因為納巴提亞國王阿裡塔斯三世(AretasⅢ)交出一筆巨款,從而使局勢化險為夷(4)。
公元前62年底,龐培返回意大利,次年凱旋羅馬城。
緊繼斯考魯斯之後的叙利亞總督是L.馬歇斯·菲利浦(L.MarciusPhilippus,公元前61~前60年)和CN.柯勒流斯·倫土魯斯·馬西裡努斯(CN.CorneliusLentulusMarcellinus,公元前59~前58年),這兩個總督都将自己在位的兩年時間全部用于反擊毗鄰的阿拉伯人(theAtabs)的進攻(這些阿拉伯人也許就是納巴提亞人theNabataeans)&mdash&mdash公元前58年,形勢變得十分緊張。
元老院決定&ldquo向叙利亞總督授以征兵大權,并可以在戰争中履行執政官的權力&rdquo(5)。
公元前57年,奧拉斯·伽賓尼阿斯(AulusGabinius)就在這樣的形勢下走馬上任。
歐洲的事态 公元前64~前58年 正當羅馬忙于應付其東方事務之時,多瑙河上遊及下遊地區和日耳曼部落中,戰端頻起。
第一次,馬其頓總督L.曼流斯·托誇土斯(L.ManliusTorquatus)于公元前64年取得赫赫戰功,并獲&ldquo凱旋将軍&rdquo的榮譽(公元前63年)。
接着,公元前62年,安東尼烏斯·海布裡達(C.AntoniusHybrida,亦為馬其頓總督)(6)卷入了在瓦達河(theVardar)上遊和摩拉瓦河(theMorava)上遊地區發生的與達達尼人(theDardani)及其鄰邦的戰争。
根據狄奧(Dio)之說,海布裡達的軍隊被這些部落趕出了國境。
公元前61年,這位羅馬将軍的運氣更糟。
他在黑海(theBlackSea)岸邊的依斯特魯斯(Istrus)被巴斯塔尼人(theBastarnae)擊潰。
巴斯塔尼人渡過多瑙河進入多布羅加。
不久,公元前59年,蓋爾斯·奧克塔維斯(GaiusOctavias)&mdash&mdash公元前60~前58年的馬其頓總督、奧古斯都大帝之父&mdash&mdash在馬其頓邊境與比錫人(theBessi)及其他部落人作戰,并在一次&ldquo偉大的戰役中&rdquo将這些部落人擊敗。
第二次約在公元前62年,由于波依人和陶裡斯奇人(theTaurisci)王克裡塔西魯斯(Critasirus)入侵多瑙河和蒂薩河(theTheiss)之間的達西亞領土,達西亞王布勒比斯塔(7)與之開戰。
公元前61年或公元前60年,他戰勝了波依人和陶裡斯奇人,使這些民族&ldquo徹底地從曆史上消失了&rdquo(8)。
雖然還至少有一部分波依人轉移到諾裡克姆(Noricum),并包圍了羅裡亞城(Noreia,即施蒂裡亞Styria的諾依馬克特Neumarkt)。
同時(約公元前61年或公元前60年)瑞士(Switzerland)的赫爾維蒂人(theHelvetii)預備向西遷徙。
該年,位于依塞爾河(theIsereR.)和羅納河(theRhoneR.)之間的赫爾維蒂人鄰邦阿洛布羅吉斯人(theAllobroges)起兵反抗羅馬政權,但于公元前60年被C.龐姆蒂努斯(C.Pomptinus)(9)平息。
之後,阿裡奧維斯塔斯在馬吉托布裡加(Magetobriga,原址已不可考)擊潰了阿德維人(theAedui),接着又轉而進攻阿德維的盟主塞闊尼人(theSequani),并且準備在阿爾薩斯(Alsace)建立自己永久的王國(10)。
約在公元前59年,有32000個波依人歸入了赫爾維蒂族。
公元前58年初,一支有勞拉西人(theRauraci)、土林吉人(theTulingi)、拉托布裡吉人(theLatobrigi)和波依人在内的赫爾維蒂人(據說有368000人之衆)向高盧(Gaul)進發,企圖在那兒建立新的家園(11)。
正是這次遷徙,遭遇了恺撒(Caesar)在高盧發動的第一次戰争。
恺撒在比布雷克(Bibracte,布夫雷山MontBeuvray附近)一戰大勝,使這些部落的遷徙終于未果。
戰争結束之後,在波依人的要求下,恺撒允許他們留在阿德維人的土地上,但他強令幸存的赫爾維蒂人回到他們離棄了的瑞士本土去。
不到三個月之後(公元前58年),恺撒在維桑提奧(Vesontio)附近擊敗了阿裡奧維斯塔斯。
第三次是在日耳曼,大約是在公元前62~前60年。
當時蘇維比人(theSuebi)進攻烏西皮特人(theUsipetes)和騰克特裡人(theTencteri)。
據恺撒記載,蘇維比人向後者發動了數年的進攻,直到公元前58年才将他們趕走。
公元前58年,有2400個恰魯德人(theCharudes)進入高盧,并劫掠了阿德維人領地。
同年,蘇維比人除了驅走烏西皮特人和騰克特裡人外,還強迫烏比人(theUbii)歸順。
蘇維比人還在納蘇亞(Nasua)和辛伯利烏斯(Cimberius)兄弟的率領下,出現在雷恩河(theLahn)口的萊茵河上,即特雷維裡人(theTreveri)的對岸(12)。
至少從時間的觀點上看,這些戰争說明了龐培的成功以及在近東地區引起的巨大變化,以及他對從亞速海(theMaeotis)到紅海一帶地區的征服(依普林尼Pliny之說),并在中歐引起了戰争。
可以看到,這兩個地區的戰争情況又明顯具有相同的複雜特點,不過目前要指出這些事件之間特定的一緻性尚為時過早。
(二) 羅馬人與帕西亞人 公元前57~前50年 叙利亞,盡管在奧拉斯·伽賓尼阿斯當總督的這個省内,特别是在朱底亞一帶,仍然存在阿拉伯人的敵對情緒,而且嚴重的暴亂此起彼伏,可是伽賓尼阿斯還是準備對帕西亞人發起戰争。
在菲力普斯(Philippus)或倫特魯斯(Lentulus)時代(約公元前58年)的帕西亞,弗雷茨三世為其子米特拉達悌和奧羅德(Orodes)所殺。
雖然J.狄奧·卡西亞斯(J.DioCassius)和阿庇安(Appian)的說法各異,當時的情況很可能是這樣的:米特拉達悌繼承父位,當上了帕西亞的國王。
不久之後他便向亞美尼亞發起了進攻(公元前58年),然而很快就被奧羅德趕下了台。
于是他跑到叙利亞去避難,并請求伽賓尼阿斯幫助他恢複他的王權(13)。
帕西亞的米特拉達悌來到叙利亞避難,這就為伽賓尼阿斯提供了入侵帕西亞的借口。
公元前56年,伽賓尼阿斯渡過了幼發拉底河(theEuphrates)。
但這時他接到了龐培的指示,要他幫助恢複托勒密十一世(PtolemyⅪ)奧來茨(Auletes)的埃及王位。
于是他又将軍隊由帕西亞撤出。
這位叙利亞總督在埃及的活動大約是在公元前55年的上半年。
而當他離開他的省份之後,海盜遍劫了叙利亞,以緻連地方稅都收不上來(14)。
在伽賓尼阿斯向埃及征伐的前後時間中,他還曾進攻了納巴提亞人(theNabataeans)。
雖然米特拉達悌未能得到他所斯望的羅馬軍隊的支援,他還是回到了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并在同他兄弟奧羅德的鬥争中,維持了自己數年王權(公元前56~前54年),但最終還是被帕西亞戰将蘇倫納斯(Surenas)擊敗。
米特拉達悌投降之後,便被奧羅德處死。
公元前54年初,M.李西尼亞斯·克拉蘇(M.LiciniusCrassus)接管了叙利亞省。
這位新總督曾事先聲稱他要同帕西亞作戰。
正如普魯塔克(Plutarch)所說,&ldquo張開了希望的翅膀向巴克特裡亞(Bactria)、印度及更遠的海外飛去&rdquo。
他一刻也沒耽誤地渡過了幼發拉底河,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進到尼斯弗裡姆(Nicephorium)。
這次曆時一個季度的戰争結束了,他對自己的成功洋洋得意,班師返回叙利亞,而未乘勝前進。
公元前53年,他再渡幼發拉底河。
不過這一次他在卡雷(Carrhae)遭到蘇倫納斯率領的帕西亞軍隊的進攻,結果羅馬軍隊全軍覆滅,克拉蘇戰死(15)。
奧羅德在派蘇倫納斯阻擊克拉蘇侵略軍的同時,他也向亞美尼亞的阿塔瓦斯德一世(ArtavasdesⅠ)發起進攻,因為後者曾向羅馬軍隊提供援助。
的确,在卡雷戰役之後,帕西亞占領了幼發拉底河以東的全部領土,包括亞美尼亞,并于公元前52年踏上叙利亞的土地。
這次對叙利亞的初次進犯被C.卡西烏斯·朗吉努斯(C.CassiusLonginus)擊退了。
他在克拉蘇死後接管了這個省份。
公元前51年夏,在奧羅德的兒子帕柯魯斯(Pacorus)和另一位将軍奧撒西斯(Osaces)的指揮下,帕西亞向叙利亞發起大規模進攻,遍劫了這個地區,直至安提俄克(Antioch)城下。
在那兒,他們又被卡西烏斯擊退。
不久,總司令官奧撒西斯被羅馬的伏軍所殺。
該年冬天,帕柯魯斯是在叙利亞度過的。
似乎叙利亞的新總督M.卡爾波紐斯·比布魯斯(M.CalpurniusBibulus)并沒給他帶來什麼麻煩。
公元前50年夏,他撤回了在幼發拉底河彼岸的騎兵(16)。
歐洲的事态 公元前57~前50年 西塞羅(Cicero)對伽賓尼阿斯和比索(Piso)負責的叙利亞和馬其頓的混亂局勢頗多微詞。
這一事實反映出由公元前57~前55年間這兩個省份的形勢的相似性。
公元前57~前55年,即L.卡爾波紐斯·比索(L.CalpurniusPiso,公元前58年馬其頓的執政官)統治期間,比索窮于應付同時發生的達達尼人、比錫人和登提裡特人(theDentheletae)的起義。
起義蔓延到全境,甚至波及塞薩洛尼基(thesslonica)(17)。
掌有伊利裡亞(Illyricum)和高盧兩省大權的朱裡亞·恺撒僅在他任期之内就兩度巡視了伊利裡亞。
第一次在公元前57~前56年的冬天,第二次在公元前55~前54年的冬天。
前一次巡視的原因未見有記載。
但波魯斯泰人(thePirustae)襲擊伊利裡亞,使他的第二次巡視成為必要,因為他也許認為那是馬其頓戰亂的蔓延。
在達西亞,當布勒比斯塔與波依人的戰争結束之後,他的注意力轉向了東方。
公元前55年,他降服了遠至奧爾比亞(Olbia)的黑海(theEuxine)沿岸希臘城邦國家(18)。
這一成功意味着他同時也征服了那一帶的人民,包括喀爾巴阡山(theCarpathians)和黑海之間的巴斯塔尼人。
這時他的勢力已經擴大到由波黑米亞(Bohemia)到第聶伯河(theDnieper)下遊,由卡林西亞(Carinthia)到多瑙河口的遼闊地區。
公元前57年,恺撒在高盧向北進攻比爾及人(theBelgae)(19)。
是年夏,他戰勝了比爾及人中最強大的倍羅瓦西人(theBellovaci),接着戰勝内爾維人(theNervii),最後擊敗阿土阿土西人(theAtuatuci)。
公元前56年,他降服布裡塔尼(Brittany)半島的維内蒂人(theVeneti)。
不過,是年末,他與莫瑞尼人(theMorini)和梅納皮亞人(theMenapii)的戰事卻無卓績。
同時,日耳曼人那邊也并不太平。
公元前56年初,恺撒派鐵塔斯·拉比耶努斯(TitusLabienus)進犯特雷維裡人之地,以備日耳曼人可能渡萊茵河之不測。
公元前56年冬,烏西皮特人和騰克特裡人在下遊渡過萊茵河(20),駐紮于曼納皮人(theMenapii)之地。
公元前58年,他們曾被蘇維比人擊敗,并在&ldquo許多日耳曼部落中&rdquo流竄。
公元前55年,這兩個部落南遷進入埃布羅人(theEburones)和康德魯西人(theCondrusi)之地區,但在那裡又遭到恺撒的追擊。
恺撒利用談判的機會逮捕了部落首領,并将其臣消滅于營寨之中。
也正是在追逐這些殘餘民族之時,恺撒第一次渡過了萊茵河,并于同年(公元前55年)首次向不列颠征戰。
在克拉蘇的活動引起幼發拉底河民族的敵對情緒的同時,歐洲也爆發了起義。
公元前54~前50年這一期間,有關巴爾幹(theBalkans)諸部落活動的情況,僅限于蘇埃托尼亞斯(Suetonius)所做的一般性記載:達西亞人擁入蓬塔斯和色雷斯(Thrace)地區。
此外,斯特拉波(Strabo)也有記載:布勒比斯塔大劫色雷斯以及馬其頓和伊利裡亞(21)。
關于公元前52~前51年薩瓦河(theSave)和亞得裡亞海(theAdriatic)之間地區的情況,則有更多的記述(22)。
公元前52年,雅普德斯人(theIapodes)進攻阿奎利亞(Aquileia),并将特爾捷斯特(Tergeste)的特裡耶斯特(Trieste)城劫掠一空。
阿庇安(Appian)說,&ldquo他們在約二十年時間裡兩次把羅馬人趕了回去&rdquo,時間是在公元前35年以前。
但第二次反擊的具體時間已不可知。
公元前51年,達爾馬特人(theDelmatae)及其他部落從裡波尼人(theLiburni)手中奪得了普羅摩那(Promona)城;裡波尼人訴怨于恺撒,恺撒遂令進攻普城的部落,将城市還給裡波尼人。
當他的命令遭到拒絕後,恺撒便派出一支特别勁旅攻打該城。
可是這支部隊反被伊利裡亞人全殲。
在西部,公元前54~前52年間,爆發了偉大的高盧大起義。
第一次為阿姆比奧裡克斯(Ambiorix)領導。
第二次為維爾琴吉托裡克斯(Vercingetorix)領導。
公元前54年冬,恺撒第二次進攻不列颠返回高盧之後,阿姆比奧裡克斯領導了高盧東北部人民的起義,他是埃布羅(Eburones)部落的首領(該部落位于默茲河theMeuse流域)。
阿姆比奧裡克斯曾在阿土阿土卡重創羅馬軍隊而大獲全勝。
但是在公元前53年夏天之前叛亂便被平息了。
在這次沖突中,特雷維裡人得到萊茵河對岸的日耳曼人的支持。
因此,甚至在阿姆比奧裡克斯被征服之前,恺撒就渡過了萊茵河,雖然第二次出征并未産生什麼重要的結果。
此外,蘇加布裡人(theSugambri,在魯爾河theRuhr流域地區)亦前來搶奪埃布羅人的土地。
他們在阿土阿土卡成功地襲擊了羅馬軍隊的營地,并滿載戰利品而歸。
又,公元前52年初,高盧中部地區人民起義反對羅馬人,領導人是阿維爾尼部落的維爾琴吉托裡克斯。
在這次聲勢浩大的反叛面前,恺撒被弄得焦頭爛額。
他遣兵渡過萊茵河,又招募了日耳曼的騎兵和步兵。
公元前51年,比爾及人又發生起義。
這最後一次反恺撒的行動是由柯來烏斯(Correus)為首的倍羅瓦西人組織的。
可是起義由于柯來烏斯戰死而草草結束。
由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從公元前57年到公元前55年的形勢是這樣的:在叙利亞和幼發拉底河兩岸爆發過大規模的戰亂,而相應的在馬其頓和伊利裡亞邊境也發生過意義重要的起義。
同時,在西方,日耳曼部落頗有亂迹,烏西皮特人和騰克特裡人進犯了高盧,而恺撒則首渡萊茵河。
再者,應注意到,公元前54~前51年間,克拉蘇領導的羅馬軍侵入帕西亞,而帕西亞人則反侵入叙利亞,在馬其頓和伊利裡亞邊境上發生了戰亂。
與此同時,在西部的阿姆比奧裡克斯和維爾琴吉托裡克斯領導的起義大傷了恺撒的元氣。
懾于日耳曼人的勢力,他二渡萊茵河。
公元前52年,由于處境窘困,他不得不為了對付高盧人而向日耳曼人求援。
(三) 羅馬人在東方 公元前49~前47年 恺撒和龐培之間的鬥争席卷了從西班牙(Spain)到叙利亞的羅馬世界。
在叙利亞,Q.卡西流斯·麥特魯斯·皮烏斯·西皮歐(Q.CaeciliusMetellusPiusScipio)利用他作為叙利亞總督的權力為龐培(他的女婿)征集錢财和招募軍隊。
在評述這次内戰時,恺撒曾經提到這一情況,他說,西皮歐&ldquo在阿曼努斯山(theMountAmanus)附近(叙利亞和西裡西亞Cilicia之間)遭受到一些損失之後,又自封為凱旋大将軍&rdquo(23),卻未進一步記述他遇敵的詳情。
還可指出一點,即為了備戰,龐培曾派C.盧西流斯·希諾斯(C.LuciliusHirrus)到奧羅德去為他征募帕西亞軍隊(24)。
這次内戰為另外一個地區的嚴重騷亂開了道。
公元前63年,米特拉達悌·尤佩特死後,龐培讓法拉西斯(米特拉達悌的兒子)當上了博斯普魯斯王,不過大大地限制了他的領地。
于是不久後,當法拉西斯知道&ldquo龐培和恺撒之間的不和時&rdquo,便抓住機會恢複了他父親原先擁有的全部領地(25)。
在奧爾西(theAorsi)王斯帕狄尼斯(Spadines)和塞拉西(theSiraci)王阿比阿庫斯(Abeacus)的支援下,法拉西斯成為密奧梯斯海(theMaeotis,即亞速海theAzov)沿岸的首領,統轄從赤海峽(theStraitsofKerch)東岸的法納戈裡亞(Phanagoria)到頓河(theDon)上的塔拉斯一帶地區。
其後,約在法爾撒路斯(Pharsalus)戰役的那一年(公元前48年),法拉西斯由博斯普魯斯進發,占領了柯爾奇斯,征服了小亞美尼亞、卡帕多西亞(Cappadocia)及蓬塔斯的部分地區,又在尼柯波裡斯擊退恺撒的戰将(太守)CN.多米提烏斯·卡爾維努斯(Cn.DomitiusCalvinus)。
接着,他在擊敗阿米蘇斯(Amisus)之後,便急速進入比塞尼亞(Bithynia)這一亞洲省份。
此時,這位博斯普魯斯王的機遇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首先,他留在潘提卡帕庫姆(Panticapacum)掌管國事的阿桑德(Asander)宣布自己獨立,于是法拉西斯隻得回師去對付他的這個叛徒姐夫。
剛剛到達蓬塔斯,便接到恺撒在由叙利亞向北進攻的情報,法拉西斯又掉過頭來面對這個新的危險。
公元前74年,他終于在澤拉(Zela)被徹底打敗。
澤拉之戰後,法拉西斯重渡黑海,企圖恢複對博斯普魯斯的控制。
在西徐亞人(theScythians)和薩爾馬特人(theSarmatians)的支持下,他在塞奧多西亞(Theodosia)和潘提卡帕庫姆立下足來,可是最後在一次與阿桑德的連續作戰中被殺死。
同時,恺撒将博斯普魯斯王國封給了曾在亞曆山大裡亞頗為他效過勞的波爾伽默姆的米特拉達悌(MithridatesofPergamum)。
後者召集了一支軍隊(公元前47年或公元前46年)企圖控制博斯普魯斯的局勢,然而也是一敗塗地,并在同阿桑德的交戰中喪生(26)。
歐洲的事态 公元前49~前47年 在這次内戰中(公元前49~前48年)馬其頓邊境地區的人民處在紛繁的戰火之中,但很難說清這種狀況是發生在人民被征召入伍之前還是之後,也很難說是因為他們站在恺撒一方造成的還是因為站在龐培一方造成的。
的确,一方面,龐培所處的地位使他必須依靠多瑙河下遊的人民,布勒比斯塔也被拉到他那一方。
另一方面,帕西尼人(theParthini)則是他的對頭。
公元前48年,當龐培從迪爾哈奇亞姆(Dyrrhachium)撤出軍隊以準備進行他最後的一次戰役時,他發現有必要将M.波西烏斯·卡多(M.PorciusCato)留下來牽制帕西尼人(27)。
在伊利裡亞,法爾撒路斯(Pharsalus)戰役前後,恺撒和龐培的部屬一直都在激烈地交戰(28)。
公元前49年,龐培的部下奧克塔維斯擊敗C.安東尼亞斯(C.Antonius)。
這次失敗之後,恺撒派Q.柯尼菲西亞斯(Q.Cornificius)于公元前48年春出戰奧克塔維斯的同盟達爾馬特人,又于該年末向伊利裡亞增兵,由A.伽賓尼阿斯擔任司令。
可能是達爾馬特人在公元前48~前47年的冬天主動向伽賓尼阿斯發起進攻(29),并在辛洛底姆(Synodium)摧毀了其主力。
這位司令曆盡艱辛地逃到薩洛尼(Salonae),不久就死于那裡。
一直到公元前47年春,奧克塔維斯才被P.瓦提尼亞斯(P.Vatinius)逐離這一火并地區。
這數年期間,與萊茵河彼岸民族相關的事件唯有恺撒雇傭了日耳曼騎兵去同龐培作戰。
不過公元前46年初(2月份)發生了一起培羅瓦西人的起義。
這次暴動是被德西姆斯·朱尼尤斯·布魯塔斯(DecimusJuniusBrutus)鎮壓下去的(30)。
除此之外,其他詳情均不得而知。
(四) 羅馬人在東方 公元前46~前42年 龐培在法爾撒路斯的失敗并沒有使他的支持者們的抵抗活動立即停止。
在東方,恺撒在向法納西斯進攻的途中,指定他的一個親戚塞克斯圖斯·朱利尤斯·恺撒(SextusJuliusCaesar)擔任叙利亞總督。
不久之後,龐培手下一幹将Q.凱西流斯·巴蘇斯(Q.CaeciliusBassus)勸降了塞克斯圖斯手下的一個軍團,接着爆發了一場激戰。
這次戰争給叙利亞帶來了嚴重的混亂(公元前46年)(31)。
巴蘇斯得到來自阿拉伯和帕西亞的援軍,從而得以在俄倫特河(theOrontes)上的阿帕米阿(Apamea)堅守并抵抗了恺撒接連派去攻打他的C.安提斯提亞斯·維圖斯(C.AntistiusVetus)、Q.馬西亞斯·克裡斯帕斯(Q.MarciusCrispus)和L.斯坦斯·姆爾庫斯(L.StaiusMurcus)的軍隊。
西塞羅在公元前44年寫給阿梯庫斯(Atticus)的信中曾對這期間的形勢有所記述。
他說,巴爾布斯(Balbus)&ldquo得到一封維圖斯于去年(公元前45年)12月簽署的信,說當凱西流斯被團團圍住受俘在即之時,帕西亞的帕柯魯斯率大軍趕到,不僅使凱西流斯得以解圍,而且使維圖斯的軍隊損失甚重&rdquo(32)。
約公元前44年底,P.柯内流斯·多拉貝拉(P.CorneliusDonabella)受元老院之命前往接管叙利亞省,途中他受到C.卡西烏斯·朗吉納斯(C.CassiusLonginus,刺殺恺撒的兇手之一)的狙擊。
朗吉納斯提前趕到叙利亞,說服了反抗巴蘇斯和姆爾庫斯的軍隊,并得到克雷歐帕特拉(Cleopatra)由埃及派給多拉貝拉的四個軍團援軍的幫助;卡西烏斯還得到帕西亞弓箭手的增援。
這樣,他于公元前43年将多拉貝拉包圍在勞迪西亞(Laodicea)。
多拉貝拉走投無路,自殺身亡(33)。
接着在洗掠了叙利亞和小亞細亞的城市之後,卡西烏斯率軍并入馬爾庫斯·布魯圖斯(MarcusBrutus)的隊伍。
而以後,這兩支隊伍一同在菲力波(Philippi)被安東尼和奧克塔維安(Octavian)擊敗(公元前42年)。
阿庇安記述了公元前42年的一支帕西亞軍隊被派往增援卡西烏斯和布魯圖斯的情況。
他說,這支軍隊&ldquo毀滅了叙利亞的許多鄰近省份,甚至包括愛奧尼亞(Ionia)。
然後該軍便返回了帕西亞&rdquo(34)。
歐洲的事态 公元前46~前42年 在多瑙河下遊地區,布勒比斯塔于公元前49~前48年加入了龐培的陣營。
關于他以後的活動未見有具體的記載。
但他的權力和影響大到使恺撒震懾以緻決定盡早颠覆這個達西亞王國(35)。
他于公元前44年3月派出一支大軍渡過亞得裡亞海(theAdriatic)。
奧克塔維安(Octavian,即後奧古斯都Augustus)率軍先到達馬其頓的阿波羅裡亞(Apollonia)。
達西亞的商人在了解到恺撒的企圖之後,匆匆撤離了這個國家(36)。
此外,在公元前45年末或公元前44年初,有一部分人起來反對布勒比斯塔,并且将他廢黜。
而他的領地則被四五個國王瓜分了(37)。
布勒比斯塔死後,馬其頓邊境地區一再發生起義和騷亂。
似乎可以這樣認為:一個強大的政權統治了多瑙河南北地區,這對羅馬的邊境來說倒是一種保護。
公元前44年,在羅馬紛紛傳說吉提人(達西人)侵入了馬其頓(38)。
而另一件事件則是較為可信的,即在公元前43年,負責馬其頓事務的M.朱尼亞斯·布魯圖斯感到有必要對比錫人發起一次進攻,因為他們經常四處劫掠,犯擾邊塞。
為了這次征戰,朱尼亞斯的兵士們向他山呼統帥(39)。
在伊利裡亞,公元前45年和公元前44年,恺撒任命的該省總督P.瓦提尼亞斯被迫同達爾馬特人交戰。
他的戰績可謂輝煌,被軍士們尊為凱旋大将軍,為此還舉行了慶功大典(40)。
可是在公元前44年,他卻在達爾馬特人的另一次進攻中遭受重大損失。
恺撒死後不久,他的軍團便向M.朱尼亞斯·布魯圖斯投降了。
公元前44年,在遠西地區,雷提人(theRaeti)那邊又起戰端。
L.穆納提亞斯·普蘭庫斯(L.MunatiusPlancus)發兵戰而勝之,因此舉行了凱旋禮。
魯西亞斯·安東尼亞斯(LuciusAntonius)也因戰勝(41)了(公元前42年)&ldquo阿爾卑斯地區的某些民族&rdquo(42)而大肆慶功。
公元前45~前42年間沒有發生什麼戰事,盡管西塞羅曾于公元前44年4月接到過告急的消息。
然而一周以後,他寫信給阿提庫斯(Atticus),信中這樣說:&ldquo巴爾布斯(Balbus)得到關于高盧的佳音。
21天前,他接到一信,說日耳曼人和那裡的部落們聽到恺撒(之死)的消息後,派了使者到希爾提亞斯(Hirtius)任命的俄瑞流斯(Aurelius)那裡,表示他們将聽從調遣。
&rdquo(43)如果将公元前52年以後萊茵河上的平靜安甯直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