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園

關燈
玉家菜園出白菜,因為種子特别,本地任何種菜人所種的都沒有那種大卷心。

    這原因從姓上可以明白,姓玉原本是旗人,菜種是當年從北京帶來的。

    北京白菜素來著名。

     辛亥革命以前,來城候補的是玉太爺,單名諱瑁當年來這小城時帶了家眷也帶了白菜種籽。

    大緻當時種來也隻是為自己吃。

    誰知太爺一死,不久革命軍推翻了清室,清宗室平時在國内勢力一時失盡,頓呈衰敗景象。

    各處地方都有流落的旗人,貧窮窘迫,無以為生,玉家卻在無意中得白菜救了一家人的災難。

    玉家靠賣菜過日子,從此玉家菜園在本縣成為人人皆知的地方了。

     主人玉太太,年紀五十歲,年青時節應當是美人,所以到老來還可以從餘剩風姿想見一二。

    這太太有一個兒子是白臉長身的好少年,年紀二十一,在家中讀過書,認字知禮,還有點世家風範。

    雖本地新興紳士階級,因切齒過去旗人的行為,極看不起旗人,如今又是賣菜傭兒子,很少同這家少主人來往。

    但這人家的兒子,總仍然有和平常菜販兒子兩樣處。

     雖在當地得不到人親近,卻依然相當受人尊敬。

     玉家菜園園地發展後,母子兩雙手已不大濟事,因此另雇得有人。

    主人設計每到秋深便令長工在園中挖窖,冬天來雪後白菜全入窖。

    從此一年四季,城中人都有大白菜吃。

    菜園廿畝地,除了白菜也還種了不少其他菜蔬,善于經營的主人,使本城人一年任何時節都可得到極新鮮的蔬菜,特别是幾種難得的蔬菜。

    也便因此,收入數目不小,十年來,漸漸成為小康之家了。

     仿佛因為種族不同,很少同人往來的玉家母子,由旁人看來,除知道這家人賣菜有錢以外,其餘一概茫然。

     夏天薄暮,這個有教養又能自食其力的、富于林下風度的中年婦人,穿件白色細麻布舊式衣服,拿把蒲扇,樸素不華的在菜園外小溪邊站立納涼。

    侍立在身邊的是穿白綢短衣褲的年青男子。

    兩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說話,聽柳上晚蟬拖長了聲音飛去,或者聽溪水聲音。

    溪水繞菜園折向東去,水清見底,常有小蝦小魚,魚小到除了看玩就無用處。

    那時節,魚大緻也在休息了。

     動風時,晚風中混有素馨蘭花香茉莉花香。

    菜園中原有不少花木的,在微風中掠鬓,向天空柳枝空處數點初現的星,做母親的想着古人的詩歌,可想不起誰曾寫下形容晚天如落霞孤鹜一類好詩句,又總覺得有人寫過這樣恰如其境的好詩,便笑着問那個兒子,是不是能在這樣情境中想出兩句好詩。

     &ldquo這景象,古今相同。

    對它得到一種澈悟,一種啟示,應當寫出幾句好詩的。

    &rdquo &ldquo這話好象古人說過了,記不起這個人。

    &rdquo &ldquo我也這樣想。

    是謝靈運,是王維,不能記得,我真上年紀了。

    &rdquo &ldquo母親你試作七絕一首,我和。

    &rdquo &ldquo那麼,想想罷。

    &rdquo 做母親的于是當真就想下去,低吟了半天,總象是沒有文字能解釋當前這一種境界。

    一面是文字生疏已久,一面是情境相協,所謂超于言語,正如佛法,隻能心印默契,不可言傳,所以笑了。

    她說:&ldquo這不行,哪裡還會做詩?&rdquo 稍過,又問: &ldquo少琛,你呢?&rdquo 男子笑着說,這天氣是連說話也覺得可惜的天氣,做詩等于糟蹋好風光。

    聽到這樣話的母親莞爾而笑,過了橋,影子消失在白圍牆竹林子後不見了。

     不過在這樣晚涼天氣下,母子兩人走到菜園去,看工人作瓜架子,督促舀水,談論到秋來的菜種、蘿蔔的市價,也是很平常的事。

    他們有時還到園中去看菜秧,親自動手挖泥澆水。

    一切不做作處,較之鬥方詩人在瓜棚下坐一點鐘便拟賦五言八韻田家樂,偶一出城就稱賞獨木橋美不可言,虛僞真實,相去真不可以道裡計。

     冬天時,玉家白菜上了市,全城人都吃玉家白菜。

    在吃白菜時節,有想到這賣菜人家居情形的,贊美了白菜總同時也就贊美了這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