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竊篆心雖巧 完璧計尤神

關燈
巡道:“不妨,這一定是我衙門中盜去印什文書,追得急反将來毀了,再待一、兩日,他自有。

    ” 等了兩、三日不見動靜,這番真是着急,知是門子、書辦中做的事,一打拷追問,事就昭彰,隻得妝病不出,叫掌案書辦計議。

    書辦聽得也呆了,隻教且在衙門中尋。

    這四個門子,兩個管夫,八個書辦,着鬼的般,在衙門裡哪一處不尋到?還取夫淘井,也不見有。

    尋思無計,内中一個書辦道:“如今尋不出,實是不好,聞得常州府學曾教官,是個舉人出身,極有智謀,不若請他來計議。

    ” 果然小開門請曾教官看病,他是泰和人,極有思算、有手段的。

    曾教官道:“什麼人薦我?我從不知醫。

    ”一到傳鼓,請進川堂相見了,與坐留茶,趕去門子,把這失印一節告訴他。

     那教官也想一會,道:“老大人,計是有一個,也不是萬全;老大人自思,在本府嘗與那個有隙?曾要參何人?”陳代巡也想一想,附耳道:“我這裡要參無錫何知縣。

    ” 曾教官道:“這印八分是他,如今老大人隻問他要。

    ” 陳代巡道:“我問他要,他不認怎生?” 曾教官道:“也隻教他推不得。

    目下他也在這廂問安,明日老大人暗将空房裡放起火來,府、縣畢竟來救,老大人将敕交與别縣,将印竟交與他,他上手料不敢道看一看内邊有關防沒有,他不得已畢竟放在裡。

    他若不還,老大人說是他沒的,也可分過。

    這是萬或可冀之策,還求老大人斟酌行之。

    ” 陳代巡道:“這是絕妙計策,再不消計議得,隻依着做去。

    ” 曾教官道:“教官還有一說,觀此人既能盜印,他把奸人已布在老大人左右了,此事不能中傷,必複尋他事。

    況且今日教官之謀,他也畢竟知道,日後必銜恨教官,這還祈老大人赦他過失,使他自新。

    這在老大人可以免禍,在教官可以不緻取怨。

    ” 代巡點頭道:“他若不害我,我也斷不害他。

    ”留了一杯茶,就送了教官出來,還倚張繼良做個心腹。

    叫與一個掌案書辦行事,在裡邊收拾花園中一間小書房,堆上些柴,燒将起來。

     這邊何知縣自張繼良進了院去,覺得身邊沒了個可意人,心中甚是不快。

    到參谒時,略得一望,相見不相親,越覺懊惱。

    喜得衙門中去了他,且是一清,凡有書信,都托徐炎送與何知縣考察。

    □(過)堂無事,何知縣滿心歡喜,這一定是張繼良的力,□(好)一個能事有情的人。

    這日隻見徐炎悄悄進見。

    何知縣知有密事,趕開人,叫他近來。

    隻見遞出一個信并印,何知縣見了訪款,倒也件件是真,條條難解。

    又見關防,笑道:“這白頭本也上不成!”收了,重賞徐炎。

    打聽甲首報:按院有病不坐。

     他又笑道:“是病個沒得出手!”也思量要似薛嵩送金盒與田承嗣般驚他一個,兩邊解交,恐怕惹出事來,且自丢起,将關防密密随着身子。

     此時也隻因問代巡安,來到府中。

    這日正值張知縣來拜,留茶,兩個閑談。

    隻見一個甲首汗雨淋淋趕來,道:“禀老爺,察院裡火起,太爺去救去了!”這知縣連忙起身,何知縣打轎相随。

     那知府已帶了火鈎、火索,趕入後園去了。

    這兩個趕到,卻早代巡立在堂上,在那裡假慌,見他兩個道:“不要行禮,不要行禮!不知怎麼,空屋裡着起來,多勞二位!”忙取過敕寄與張知縣,把印匣遞與何知縣,道:“賢大尹且為我好收。

    ”遞得與他,自折身裡面去了: 煙火暗庭除,奔赴急吏胥。

     片時令璧返,劃策有相知。

     頂臾火熄,吩咐道:“一應官員,晚堂相見。

    ” 那張繼良見何知縣接了印匣,已自跌腳道:“你是知道空的,怎麼收他的,如今怎處?” 這何知縣掇了個空印,到下處好生狐疑,道:“這印明明在我這裡,他将印匣與我,我又不好當面開看,如今還了印,空費了張繼良一番心。

    若不還時,他賴我盜印,再說不明,如何是好?”想了半日,道:“沒印,兩個一争就破臉,不好收拾;有印,或者他曉得我手段,也不敢難為我;究竟還的是。

    ”特印放在匣内,送到院前。

     先是知府進見,問慰了留茶;次得張知縣交敕,何知縣交印,就問候,代巡也留茶、送出。

    這班書辦,曉得匣裡沒印,不敢拿文書過來用印,倒是代巡叫:“連日不曾佥押用印,文書拿過來!”衆人倒驚道:“印沒了,難道押下寫一‘印’字的理?把什麼搭?難道這兩日那裡弄得方假印來?被人辨認出也不像!”都替代巡踟蹰。

     隻見文書取到,批佥了,叫張繼良開匣取印,隻見一顆印宛然在裡邊,将來印了。

    書辦們已□(曉):“這印如何在何知縣身邊?周德原是何知縣送來(的)人,一定是他弄手腳了!” 次日何知縣辭回,巡按留飯道:“賢大尹好手段!” 何知縣道:“不敢!”便謅一個謊道:“知縣未第時,寄居在本地能仁寺讀書,鄰房有一人,舉止奇秘,知縣知他異人,着實加禮。

    一日在家,他薄晚扣門,攜着一人首,道在此有仇已報,有恩未酬。

    問知縣借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