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五
關燈
小
中
大
。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夫老人者,以爲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鋭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平生之素[17],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18]。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19]? 太史公疑子房以爲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是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20],而愚以爲此其所以爲子房歟[21]!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七。
嘉祐六年(一〇六一)蘇軾應“制科”時所上《進論》之一。
張良(?——前一八六),字子房,輔助劉邦滅秦、破項羽,建立漢朝,封于留(今江蘇沛縣東南),稱留侯。
見《史記·留侯世家》。
[2]節:節操、操守。
[3]卒:通“猝”。
[4]挾持:指抱負。
[5]受書:原作授書,據别本改。
圯上老人:指黃石公。
《史記·留侯世家》:“良嘗閒從容步遊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圯上(橋上)。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愕)然,欲毆之。
爲其老,彊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業爲取履,因長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驚,隨目之。
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但張良前兩次均遲到,受老人責備,第三次提前于半夜等在橋上,老人大喜,送他一部《太公兵法》,“讀此則爲王者師矣”。
[6]其事甚怪:《史記·留侯世家》謂圯上老人即黃石化身,其記圯上老人對張良雲:“(後)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指精怪)。
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
’” [7]以爲鬼物:王充《論衡·自然》:“或曰……張良遊泗水之上,遇黃石公,授太公書。
蓋天佐漢誅秦,故命令神石爲鬼書授人。
”又曰:“黃石授書,亦漢且興之象也。
妖氣爲鬼,鬼象人形,自然之道,非或爲之也。
” [8]且其意不在書:呂祖謙《古文關鍵》卷二:“立一句斡旋。
”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十四:“空中下拳。
”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四:“至此别作深筆發議,此一句乃一篇之頭也。
”又總評雲:“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書’一句起,掀翻盡變,如廣陵秋濤之排空而起也。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一:“‘其意不在書’一語,空際掀翻,如海上潮來,銀山蹴起。
”汪武曹曰:“撇開授書一句,即起警戒意,翻盡舊案,若不撇開授書,則前授書句便無着落。
”(《唐宋文舉要》甲編卷八引) [9]賁(bēn)、育:孟賁、夏育,傳説中古代勇士。
[10]而其末可乘:别本作“而其勢未可乘”。
[11]子房不忍數句:《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原係韓國貴族,韓亡後,“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爲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得力士,爲鐵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今河南原陽東南),誤中副車。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爲張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12]伊尹:名伊,尹是官名(一説名摯),商朝開國功臣。
〔太公〕呂尚(太公望),周朝開國功臣。
[13]荊軻句:荊軻爲燕太子丹謀刺秦王,聶政爲嚴仲子刺殺韓相俠累,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14]鮮腆(tiǎn):無禮、厚顔。
下“折”,摧折,侮辱。
[15]楚莊王至遂舍之:《左傳·宣公十二年》載楚莊王攻鄭,“克之,入自皇門,至于逵路(四通八達之大路)。
鄭伯(鄭襄公)肉袒牽羊以逆(迎),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冀,冀幸得其地)乎?’退三十裡,而許之平。
”又見《史記·楚世家》。
三十裡爲一舍。
[16]勾踐三句:《左傳·哀公元年》:吳王夫差攻入越國,“越子(勾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山),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
……越及吳平。
”《國語·越語下》記越與吳議和後,“令大夫種守于國,與範蠡入官(臣隸)于吳,三年而吳人遣之。
”臣妾,《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勾踐派文種去吳求和,“膝行頓首曰:‘君王亡臣勾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勾踐請爲臣,妻爲妾。
’”此即臣服、投降之意。
[17]非有平生之素:指向來不熟悉。
[18]觀夫高祖三句:唐順之雲:“萬派飛流,注在一壑。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十四引) [19]當淮陰破齊至全之:《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四年,韓信破齊,向劉邦請封“假王”,“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于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駡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爲王!’”張良等躡劉邦足,并耳語提醒他不能得罪韓信,“漢王亦悟,因復駡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爲真王耳,何以假爲!’乃遣張良往立信爲齊王,徵其兵擊楚”。
[20]太史公疑子房三句:《史記·留侯世家》:“太史公曰:‘……餘以爲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留侯亦雲。
’”稱(chèn),相稱,符合。
[21]此其所以爲子房:意謂張良外形柔弱,正是能“忍”的“豪傑之士”的狀貌。
【評箋】 呂祖謙《古文關鍵》卷二:“格製好。
”又雲:“先説忍與不忍之規模,方説子房受書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僕妾之役,使之忍不(小)恥就大謀,故其後輔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又雲:“一篇綱目在‘忍’字。
” 謝枋得《文章軌範》卷三:“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
”又《三蘇文範》卷七引謝枋得雲:“主意謂子房本大勇之人,惟少年氣剛,不能涵養忍耐,以就大功名,如用力士提鐵鎚擊始皇之類,皆不能忍;老父之圯下,始命取履納履,與之期五更相會,數怒駡之,正以折其不能忍之氣,教之以能忍也。
” 楊慎《三蘇文範》卷七:“東坡文如長江大河,一瀉千裡,至其渾浩流轉,曲折變化之妙,則無復可以名狀,而尤長于陳述叙事。
留侯一論,其立論超卓如此。
” 鄭之惠等《蘇長公合作》卷六:“發得圯上老人意思徹,亦是磨礲千古英雄型範。
”又引錢文登雲:“一意反覆到底,中間生枝生葉,愈出愈奇。
” 歸有光《文章指南》:“作文須尋大頭腦,立得意定,然後遣詞發揮,方是氣象渾成。
如韓退之《代張籍與李浙東書》以‘盲’字貫説,蘇子瞻《留侯論》以‘忍’字貫説是也。
” 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十四:“此文隻是一意反覆,滾滾議論。
然子瞻胸中見解,亦本黃老來也。
”又引王慎中雲:“此文若斷若續,變幻不覊,曲盡文家操縱之妙。
”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二:“博浪沙擊秦,一事也;圯橋進履,又一事也。
于絶不相蒙處,連而合之,可以開拓萬古之心胸。
”其《唐宋八大家類選》卷五:“擊秦納履,串兩事如貫珠。
”又曰:“子房不能忍,老人教之能忍,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文至此,真如獨繭抽絲。
” 《禦選唐宋文醇》卷四十二引清聖祖玄燁雲:“以‘忍’字作骨,而出以快筆。
豈子瞻胸中先有此一段議論,乃因留侯而發之耶?” 徐乾學等《古文淵鑒》卷五十:“意實翻空,辭皆徵實。
讀者信其證據,而不疑其變幻。
” 呂留良、呂葆中《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此篇善于用虛,都是將無作有,空中結撰,文情縹緲,千丈遊絲。
至其引合着實處,亦如雄搏鷙擊。
”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論子房生平以能忍爲高,卻從老人授書、橋下取履一節説入,乃是無中生有之法,其大旨則本于《老子》柔勝剛、弱勝強意思,非聖賢正經道理。
但古來英雄才略之士,多用此術以制人。
” 劉大櫆雲:“忽出忽入,忽主忽賓,忽淺忽深,忽斷忽接。
而納履一事,止隨文勢帶出,更不正講,尤爲神妙。
”(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四引)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一:“老人教子房以能忍,是正義;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是餘意。
作文必如此推論。
”(按,呂祖謙《古文關鍵》卷二評“觀夫高祖之所以勝”句雲:“餘意。
”清徐樹屏按雲:“此亦不可謂之餘意,作此文先有此主張。
子房之生,自當爲漢輔,能忍不能忍,豈以子房一身言則爲正意、以相漢祖言則爲餘意耶?”) 齋藤鑾江雲:“前冒提出不能忍一語,是探源;後繳言高帝、項籍之能忍不能忍,是餘波。
看來能忍不能忍是立論主腦,而中段本論,卻形寫影過,不肯復著,此行文巧處。
”(石村貞一《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六引) 汪武曹雲:“一意反覆,説者須曉得逆順法,又須曉得虛實法。
‘子房以蓋世之才’一段,從子房説到老人,‘夫老人者’一段,從老人説到子房,此順逆法也。
虛實法者,即《高帝篇》荊川所謂藏露也。
得此二法,便能一意翻爲兩層。
又須曉得急脈緩受法。
前‘千金之子’雲,此以譬喻爲緩受法也;後引鄭伯、勾踐事,是引古爲緩受法也。
且一路皆説子房不能忍,而譬喻及引古,皆是能忍者,乃反正相間法也。
又須曉得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理。
後幅項籍之不能忍,觀起高帝之能忍,而以爲子房教之,又言高帝猶有忿忿不能忍,而非子房不能全之,如此方滾滾不窮。
”(同上) 喜雨亭記[1]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書[2];漢武得鼎,以名其年[3];叔孫勝狄,以名其子[4];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餘至扶風之明年[5],始治官舍,爲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爲休息之所。
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6],其占爲有年。
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爲憂。
越三月乙卯乃雨[7],甲子又雨[8],民以爲未足;丁卯大雨[9],三日乃止。
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10],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
”無麥無禾,歲且薦飢[11],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
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而樂于亭者,皆雨之賜也。
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
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爲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爲粟。
一雨三日,繄誰之力[12]?民曰太守[13],太守不有。
歸之天子,天子曰不。
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爲功,歸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八。
蘇軾于嘉祐六年十二月到鳳翔簽判任,本篇雲“餘至扶風之明年”,當作于嘉祐七年(一〇六二)。
喜雨亭,在鳳翔府城東北。
[2]周公得禾二句:《尚書·微子之命》:“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異株而合爲一個稻頭),獻諸天子。
王命唐叔,歸周公于東,作《歸禾》。
周公既得命禾,旅(宣揚)天子之命,作《嘉禾》。
” [3]漢武得鼎二句:《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汾陰巫錦得寶鼎,奏聞,“迎鼎至甘泉”。
改年號爲元鼎。
[4]叔孫勝狄二句:《左傳·文公十一年》載狄人侵魯,魯文公使叔孫得臣擊敗狄軍,獲僑如,因“以命(名)宣伯(叔孫得臣之子)”。
杜預注:“因名宣伯曰僑如,以旌其功。
” [5]扶風:舊郡名,即指鳳翔府。
[6]雨麥:天上落下麥子。
一説播種麥子。
[7]越三月:因乙卯爲三月八日,故“越”作“至”解。
[8]甲子:三月十七日。
[9]丁卯:三月二十日。
[10]屬(zhǔ)客:向客人敬酒。
[11]薦(jiàn)飢:《左傳·僖公十三年》:“冬,晉薦飢。
”孔穎達疏引李巡曰:“連歲不熟曰薦。
” [12]繄(yī):語助詞,近“維”字義。
[13]太守:郎曄《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八注雲:“時陳希亮公弼守鳳翔。
”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四,謂嘉祐八年正月“宋選罷鳳翔任,陳希亮自京東轉運使來代”。
則太守應指宋選(字子才,滎陽人)。
王説是。
【評箋】 樓昉雲:“蟬脫汙濁之中,浮遊塵埃之外,所謂以文爲戲者。
”(《三蘇文範》卷十四引) 虞集雲:“此篇題小而語大,議論幹涉國政民生大體,無一點塵俗氣,自非具眼者未易知也。
”(同上。
《蘇長公合作》卷一引作姜寶語) 王世貞雲:“凡人作文字,須是筆頭上擇(攑)得數百鈞起。
此篇與範文正公《嶽陽樓記》看來筆力有千鈞重。
”(同上。
《蘇長公合作》卷一引作茅坤語)又雲:“看來東坡此篇文字,胸次灑落,真是半點塵埃不到。
”(《蘇長公合作》卷一引) 林次崖雲:“説喜雨處,切當人情;末雖似戲,然自太守而歸功天子、造化,亦是實理,非虛美也。
”(《蘇長公合作》卷一) 錢文登雲:“一反一正,説盡喜雨之情。
”(同上) 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五:“公之文好爲滑稽。
”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五:“淺製耳。
”但其《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二卻雲:“從亭上看出喜雨意,掩映有情。
” 《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亭與雨何與,而得以爲名?然太守、天子、造物既俱不與,則即以名亭固宜。
此是特特算出以雨名亭妙理,非姑涉筆爲戲論也。
” 《禦選唐宋文醇》卷四十四:“天固妙萬物而不有者也,軾故曰‘造物不自以爲功,歸之太空也’。
雖然,妙萬物而不有,萬物是以大有,人人不自有其善,天下于是大善,而豈區區焉,斤斤焉,飾貌矜情,以諧媚君父,矯誣上天雲爾哉?軾斯記也,幾于道矣。
而茅坤謂之滑稽,儲欣謂之淺製,洵乎高言不入于衆人之心也。
” 淩虛臺記[1] 國于南山之下[2],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3],莫近于扶風。
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
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4],此淩虛之所爲築也。
方其未築也,太守陳公[5],杖屨逍遙于其下。
見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墻外而見其髻也。
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爲方池,以其土築臺,高出于屋之危而止。
然後人之至于其上者,怳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爲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淩虛。
”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爲記。
軾復于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
方是時,豈知有淩虛臺耶?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6];則臺之復爲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嘗試與公登臺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7],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8],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9]。
計其一時之盛,宏傑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于臺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彷彿,而破瓦頽垣,無復存者。
既已化爲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于此臺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10]”既已言于公,退而爲之記。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八。
《蘇詩總案》卷四:嘉祐八年(一〇六三)“陳希亮于後圃築淩虛臺以望南山,屬公爲記,公因以諷之”。
[2]國:郡國,指州地或府地。
南山:即下文終南山,其主峯在陝西西安市南。
[3]麗:附着,靠近。
[4]雖非二句:大意謂太守居所未利用終南山天然景色,雖于人事非有所以損益之處(如有礙於起居之類),然以情理言之(近山而不知觀山),則不當如此。
[5]太守陳公:陳希亮。
[6]相尋于無窮:謂由興及廢、復由廢及興,交互回環,永無窮盡。
[7]祈年、橐(tuó)泉:《漢書·地理志上》“右扶風·雍”下雲:“橐泉宮,孝公起;祈年宮,惠公起。
”秦穆公墓在此。
蘇軾《秦穆公墓》詩(《鳳翔八觀》之一):“橐泉在城東,墓在城中無百步。
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識公墓。
”《詛楚文》詩序:“秦穆公葬于雍橐泉祈年觀下。
” [8]長楊、五柞:漢宮名,皆在盩厔,長楊宮爲校獵處,五柞宮爲祀神處。
[9]仁壽:宮名,楊素爲隋文帝建,見《隋書·楊素傳》。
九成:《新唐書·地理志一》“鳳翔府扶風郡·麟遊”下雲:“西五裡有九成宮,本隋仁壽宮。
” [10]李塗《文章精義》評結句雲:“子瞻《喜雨亭記》結雲:‘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是化無爲有。
《淩虛臺記》結雲:‘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是化有爲無。
” 【評箋】 鍾惺雲:“後段説理,反不精神。
”(《三蘇文範》卷十四引) 《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讀之如有許多層節,卻隻是興成廢毀二段,一寫再寫耳。
” 賴山陽雲:“此篇自歐公《峴山亭記》、《真州東園記》等立思,而别出一機軸駕上之。
子瞻此時二十七八,而波瀾老成如此,宜乎老歐畏之,所謂自今廿餘年後人不復説老夫者,真矣。
”(《纂評唐宋八大家讀本》卷七引) 【附録】 關于本篇主旨,前人多謂有譏刺陳希亮之意。
邵博《邵氏聞見後録》卷十五:“陳希亮,字公弼,天資剛正人也。
嘉祐中知鳳翔府,東坡初擢制科,簽書判官事,吏呼蘇賢良。
公弼怒曰:‘府判官,何賢良也。
’杖其吏不顧,或謁入不得見。
……東坡作府齋醮禱祈諸小文,公弼必塗墨改定數往反。
至爲公弼作《淩虛臺記》曰……公弼覽之笑曰:‘吾視蘇明允猶子也,某猶孫子也。
平日故不以辭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懼夫滿而不勝也。
乃不吾樂邪?’不易一字,亟命刻之石。
”(又見《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八引《遺事别録》)《三蘇文範》卷十四楊慎亦雲:“《喜雨亭記》,全是贊太守;《淩虛臺記》,全是譏太守。
《喜雨亭》直以天子造化相形,見得有補于民;《淩虛臺》則以秦漢隋唐相形,見得無補于民,而機局則一也。
”同書引李贄雲:“太難爲太守矣。
一篇駡太守文字耳。
文亦好,亦可感。
”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五亦雲:“蘇公往往有此一段曠達處,卻于陳太守少回護。
”同書引唐順之雲:“此處似少回護。
”但有持異議者,如《蘇長公合作》卷二引陳元植雲:“登高感慨,寫出傑士風氣,卓老謂駡非也。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内外篇》雲:“臺方成而所言皆頽廢之景,别是世味外一種文字。
若在後世,掾屬敢以此等言論進乎?然文忠當日尚相傳有傲上之謗,甚矣,筆墨之難也。
”(後半段文,萬曆本《蘇長公合作》無)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二雲:“登高望遠,人人具有此情。
惟公能發諸語言文字耳。
‘世有足恃’雲雲,自是宋人習氣,或雲自負所有、揶揄陳太守者,非也。
”至沈德潛對儲欣“宋人習氣”之説并緻不滿:“發明廢興成毀,湍瀾洄洑,感慨歔欷,後歸于不朽之三,不止作達觀曠識,齊得喪、忘古今也。
楊升庵謂是譏太守文,儲在陸又謂是宋人習氣,俱未必然。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 祭歐陽文忠公文[1] 嗚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
民有父母[2],國有蓍龜[3],斯文有傳[4],學者有師,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爲;譬如大川喬嶽[5],不見其運動,而功利之及於物者,蓋不可以數計而周知。
今公之沒也,赤子無所仰芘,朝廷無所稽疑,斯文化爲異端,而學者至于用夷[6],君子以爲無爲爲善,而小人沛然自以爲得時;譬如深淵大澤,龍亡而虎逝,則變怪雜出,舞鰌鱓而號狐狸[7]。
昔其未用也,天下以爲病[8];而其既用也,則又以爲遲[9];及其釋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復用[10];至其請老而歸也,莫不惆悵失望[11],而猶庶幾於萬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謂公無復有意於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遺[12]!豈厭世溷濁,絜身而逝乎?將民之無祿[13],而天莫之遺[14]?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緻[15],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16],受教於門下者,十有六年於茲[17]。
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救,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18],緘詞千裡[19],以寓一哀而已矣!蓋上以爲天下慟,而下以哭其私。
嗚呼哀哉!尚享! [1]録自《東坡七集·前集》卷三十五。
熙寧五年(一〇七二)九月,歐陽修死,蘇軾作此文,時任杭州通判。
[2]民有父母:《詩·小雅·南山有臺》:“樂隻(哉)君子,民之父母。
”此贊美歐陽修做官愛民如子。
[3]蓍龜:蓍草和龜甲,古時用以占蔔。
此贊美歐陽修政見卓越,爲國決疑定策。
[4]斯文:《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
”斯文,原指禮樂制度,此指儒道和文章。
〔斯文有傳〕蘇軾《六一居士集序》謂宋開國以來,“斯文終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舊,論卑而氣弱。
自歐陽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經學古爲高。
” [5]喬嶽:高山。
[6]赤子四句:分承上面“民有父母”四句。
芘,同“庇”。
夷,指外來之佛教。
歐陽修曾作《本論》三篇,申斥佛教。
《六一居士集序》:“歐陽子沒十有餘年,士始爲新學,以佛、老之似,亂周、孔之實,識者憂之。
” [7]鰌:同“鰍”,俗稱泥鰍。
鱓:同“鱔”,黃鱔。
[8]昔其未用也以下數句:《蘇長公合作》卷八:“此下凡五轉,波洄曲折,一轉一淚。
” [9]而其既用也二句:嘉祐五年十一月,歐陽修始任樞密副使。
六年閏八月,轉參知政事,時已五十五歲。
[10]及其釋位而去也二句:治平四年三月,歐陽修罷參知政事,出知亳州(今安徽亳縣)。
[11]至其請老而歸也二句:熙寧四年六月,歐陽修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緻仕,退居潁州,時年六十五歲。
[12]奄:忽。
[13]將:還是。
[14]天莫之遺:《左傳·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公(魯哀公)誄之曰:‘昊天不吊(憐),不憖(願)遺一老。
’” [15]昔我先君二句:蘇洵于嘉祐元年攜蘇軾兄弟入京,曾以所作文二十篇(《宋史·蘇洵傳》作二十二篇)獻歐陽修,歐“大愛其文辭,以爲賈誼、劉向不過也”(《東都事略·蘇洵傳》),薦爲祕書省校書郎。
懷寶避世,謂滿腹經綸,避世不用。
[16]因緣:機緣,機會。
[17]十有六年:蘇軾于嘉祐二年(一〇五七)中進士,主考官即歐陽修,至此時正十六年。
[18]忸怩:慚愧。
《書·五子之歌》:“顔厚有忸怩。
”古人有棄官奔師喪之例。
[19]緘詞:封寄祭文。
【評箋】 樓昉雲:“模寫小人情狀,極其底藴,介甫門下觀之,能無怒乎?(按,樓批“學者至于用夷”句雲:“此説王介甫。
”批“小人沛然自以爲得時”句雲:“此説章子厚、呂惠卿輩,下得言語好。
”)然歐陽之存亡,其關于否泰消長之運如此,非坡公筆力不能及也。
”(《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引,《三蘇文範》卷十六引此段,作羅洪先語) 楊廷和雲:“前二段見歐公之存亡,關係朝廷國家否泰消長之運。
第三段倒説轉來,自未用而既用,即釋位而請老,直至于死。
第四段知兩世通家之好,卻兩句括世道之感,朋友之懷。
”(《三蘇文範》卷十六引)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八:“善用長句,是太白歌行體。
”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歐陽文忠公知子瞻最深,而子瞻爲此文以祭之,涕入九原矣。
” 《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隻言世之不可無公,而天不憗遺,以緻其哀悼之意,依倣尼父誄,其尊歐陽也至矣。
今人爲之,必將稱述道德功勛,何異佛頭着穢?”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四:“朝無君子,斯文失傳,爲天下慟也;叙兩世見知于公,哭其私也。
末語收拾通體,而情韻幽咽,自然惻惻感人。
” 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七十四:“大處落墨,勁氣直達,讀之想見古大臣之概。
”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夫老人者,以爲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鋭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平生之素[17],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18]。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19]? 太史公疑子房以爲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是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20],而愚以爲此其所以爲子房歟[21]!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七。
嘉祐六年(一〇六一)蘇軾應“制科”時所上《進論》之一。
張良(?——前一八六),字子房,輔助劉邦滅秦、破項羽,建立漢朝,封于留(今江蘇沛縣東南),稱留侯。
見《史記·留侯世家》。
[2]節:節操、操守。
[3]卒:通“猝”。
[4]挾持:指抱負。
[5]受書:原作授書,據别本改。
圯上老人:指黃石公。
《史記·留侯世家》:“良嘗閒從容步遊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圯上(橋上)。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愕)然,欲毆之。
爲其老,彊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業爲取履,因長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驚,隨目之。
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但張良前兩次均遲到,受老人責備,第三次提前于半夜等在橋上,老人大喜,送他一部《太公兵法》,“讀此則爲王者師矣”。
[6]其事甚怪:《史記·留侯世家》謂圯上老人即黃石化身,其記圯上老人對張良雲:“(後)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指精怪)。
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
’” [7]以爲鬼物:王充《論衡·自然》:“或曰……張良遊泗水之上,遇黃石公,授太公書。
蓋天佐漢誅秦,故命令神石爲鬼書授人。
”又曰:“黃石授書,亦漢且興之象也。
妖氣爲鬼,鬼象人形,自然之道,非或爲之也。
” [8]且其意不在書:呂祖謙《古文關鍵》卷二:“立一句斡旋。
”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十四:“空中下拳。
”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四:“至此别作深筆發議,此一句乃一篇之頭也。
”又總評雲:“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書’一句起,掀翻盡變,如廣陵秋濤之排空而起也。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一:“‘其意不在書’一語,空際掀翻,如海上潮來,銀山蹴起。
”汪武曹曰:“撇開授書一句,即起警戒意,翻盡舊案,若不撇開授書,則前授書句便無着落。
”(《唐宋文舉要》甲編卷八引) [9]賁(bēn)、育:孟賁、夏育,傳説中古代勇士。
[10]而其末可乘:别本作“而其勢未可乘”。
[11]子房不忍數句:《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原係韓國貴族,韓亡後,“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爲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得力士,爲鐵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今河南原陽東南),誤中副車。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爲張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12]伊尹:名伊,尹是官名(一説名摯),商朝開國功臣。
〔太公〕呂尚(太公望),周朝開國功臣。
[13]荊軻句:荊軻爲燕太子丹謀刺秦王,聶政爲嚴仲子刺殺韓相俠累,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14]鮮腆(tiǎn):無禮、厚顔。
下“折”,摧折,侮辱。
[15]楚莊王至遂舍之:《左傳·宣公十二年》載楚莊王攻鄭,“克之,入自皇門,至于逵路(四通八達之大路)。
鄭伯(鄭襄公)肉袒牽羊以逆(迎),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冀,冀幸得其地)乎?’退三十裡,而許之平。
”又見《史記·楚世家》。
三十裡爲一舍。
[16]勾踐三句:《左傳·哀公元年》:吳王夫差攻入越國,“越子(勾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山),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
……越及吳平。
”《國語·越語下》記越與吳議和後,“令大夫種守于國,與範蠡入官(臣隸)于吳,三年而吳人遣之。
”臣妾,《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勾踐派文種去吳求和,“膝行頓首曰:‘君王亡臣勾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勾踐請爲臣,妻爲妾。
’”此即臣服、投降之意。
[17]非有平生之素:指向來不熟悉。
[18]觀夫高祖三句:唐順之雲:“萬派飛流,注在一壑。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十四引) [19]當淮陰破齊至全之:《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四年,韓信破齊,向劉邦請封“假王”,“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于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駡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爲王!’”張良等躡劉邦足,并耳語提醒他不能得罪韓信,“漢王亦悟,因復駡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爲真王耳,何以假爲!’乃遣張良往立信爲齊王,徵其兵擊楚”。
[20]太史公疑子房三句:《史記·留侯世家》:“太史公曰:‘……餘以爲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留侯亦雲。
’”稱(chèn),相稱,符合。
[21]此其所以爲子房:意謂張良外形柔弱,正是能“忍”的“豪傑之士”的狀貌。
【評箋】 呂祖謙《古文關鍵》卷二:“格製好。
”又雲:“先説忍與不忍之規模,方説子房受書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僕妾之役,使之忍不(小)恥就大謀,故其後輔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又雲:“一篇綱目在‘忍’字。
” 謝枋得《文章軌範》卷三:“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
”又《三蘇文範》卷七引謝枋得雲:“主意謂子房本大勇之人,惟少年氣剛,不能涵養忍耐,以就大功名,如用力士提鐵鎚擊始皇之類,皆不能忍;老父之圯下,始命取履納履,與之期五更相會,數怒駡之,正以折其不能忍之氣,教之以能忍也。
” 楊慎《三蘇文範》卷七:“東坡文如長江大河,一瀉千裡,至其渾浩流轉,曲折變化之妙,則無復可以名狀,而尤長于陳述叙事。
留侯一論,其立論超卓如此。
” 鄭之惠等《蘇長公合作》卷六:“發得圯上老人意思徹,亦是磨礲千古英雄型範。
”又引錢文登雲:“一意反覆到底,中間生枝生葉,愈出愈奇。
” 歸有光《文章指南》:“作文須尋大頭腦,立得意定,然後遣詞發揮,方是氣象渾成。
如韓退之《代張籍與李浙東書》以‘盲’字貫説,蘇子瞻《留侯論》以‘忍’字貫説是也。
” 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十四:“此文隻是一意反覆,滾滾議論。
然子瞻胸中見解,亦本黃老來也。
”又引王慎中雲:“此文若斷若續,變幻不覊,曲盡文家操縱之妙。
”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二:“博浪沙擊秦,一事也;圯橋進履,又一事也。
于絶不相蒙處,連而合之,可以開拓萬古之心胸。
”其《唐宋八大家類選》卷五:“擊秦納履,串兩事如貫珠。
”又曰:“子房不能忍,老人教之能忍,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文至此,真如獨繭抽絲。
” 《禦選唐宋文醇》卷四十二引清聖祖玄燁雲:“以‘忍’字作骨,而出以快筆。
豈子瞻胸中先有此一段議論,乃因留侯而發之耶?” 徐乾學等《古文淵鑒》卷五十:“意實翻空,辭皆徵實。
讀者信其證據,而不疑其變幻。
” 呂留良、呂葆中《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此篇善于用虛,都是將無作有,空中結撰,文情縹緲,千丈遊絲。
至其引合着實處,亦如雄搏鷙擊。
”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論子房生平以能忍爲高,卻從老人授書、橋下取履一節説入,乃是無中生有之法,其大旨則本于《老子》柔勝剛、弱勝強意思,非聖賢正經道理。
但古來英雄才略之士,多用此術以制人。
” 劉大櫆雲:“忽出忽入,忽主忽賓,忽淺忽深,忽斷忽接。
而納履一事,止隨文勢帶出,更不正講,尤爲神妙。
”(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四引)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一:“老人教子房以能忍,是正義;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是餘意。
作文必如此推論。
”(按,呂祖謙《古文關鍵》卷二評“觀夫高祖之所以勝”句雲:“餘意。
”清徐樹屏按雲:“此亦不可謂之餘意,作此文先有此主張。
子房之生,自當爲漢輔,能忍不能忍,豈以子房一身言則爲正意、以相漢祖言則爲餘意耶?”) 齋藤鑾江雲:“前冒提出不能忍一語,是探源;後繳言高帝、項籍之能忍不能忍,是餘波。
看來能忍不能忍是立論主腦,而中段本論,卻形寫影過,不肯復著,此行文巧處。
”(石村貞一《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六引) 汪武曹雲:“一意反覆,説者須曉得逆順法,又須曉得虛實法。
‘子房以蓋世之才’一段,從子房説到老人,‘夫老人者’一段,從老人説到子房,此順逆法也。
虛實法者,即《高帝篇》荊川所謂藏露也。
得此二法,便能一意翻爲兩層。
又須曉得急脈緩受法。
前‘千金之子’雲,此以譬喻爲緩受法也;後引鄭伯、勾踐事,是引古爲緩受法也。
且一路皆説子房不能忍,而譬喻及引古,皆是能忍者,乃反正相間法也。
又須曉得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理。
後幅項籍之不能忍,觀起高帝之能忍,而以爲子房教之,又言高帝猶有忿忿不能忍,而非子房不能全之,如此方滾滾不窮。
”(同上) 喜雨亭記[1]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書[2];漢武得鼎,以名其年[3];叔孫勝狄,以名其子[4];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餘至扶風之明年[5],始治官舍,爲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爲休息之所。
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6],其占爲有年。
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爲憂。
越三月乙卯乃雨[7],甲子又雨[8],民以爲未足;丁卯大雨[9],三日乃止。
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10],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
”無麥無禾,歲且薦飢[11],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
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而樂于亭者,皆雨之賜也。
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
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爲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爲粟。
一雨三日,繄誰之力[12]?民曰太守[13],太守不有。
歸之天子,天子曰不。
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爲功,歸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八。
蘇軾于嘉祐六年十二月到鳳翔簽判任,本篇雲“餘至扶風之明年”,當作于嘉祐七年(一〇六二)。
喜雨亭,在鳳翔府城東北。
[2]周公得禾二句:《尚書·微子之命》:“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異株而合爲一個稻頭),獻諸天子。
王命唐叔,歸周公于東,作《歸禾》。
周公既得命禾,旅(宣揚)天子之命,作《嘉禾》。
” [3]漢武得鼎二句:《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汾陰巫錦得寶鼎,奏聞,“迎鼎至甘泉”。
改年號爲元鼎。
[4]叔孫勝狄二句:《左傳·文公十一年》載狄人侵魯,魯文公使叔孫得臣擊敗狄軍,獲僑如,因“以命(名)宣伯(叔孫得臣之子)”。
杜預注:“因名宣伯曰僑如,以旌其功。
” [5]扶風:舊郡名,即指鳳翔府。
[6]雨麥:天上落下麥子。
一説播種麥子。
[7]越三月:因乙卯爲三月八日,故“越”作“至”解。
[8]甲子:三月十七日。
[9]丁卯:三月二十日。
[10]屬(zhǔ)客:向客人敬酒。
[11]薦(jiàn)飢:《左傳·僖公十三年》:“冬,晉薦飢。
”孔穎達疏引李巡曰:“連歲不熟曰薦。
” [12]繄(yī):語助詞,近“維”字義。
[13]太守:郎曄《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八注雲:“時陳希亮公弼守鳳翔。
”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四,謂嘉祐八年正月“宋選罷鳳翔任,陳希亮自京東轉運使來代”。
則太守應指宋選(字子才,滎陽人)。
王説是。
【評箋】 樓昉雲:“蟬脫汙濁之中,浮遊塵埃之外,所謂以文爲戲者。
”(《三蘇文範》卷十四引) 虞集雲:“此篇題小而語大,議論幹涉國政民生大體,無一點塵俗氣,自非具眼者未易知也。
”(同上。
《蘇長公合作》卷一引作姜寶語) 王世貞雲:“凡人作文字,須是筆頭上擇(攑)得數百鈞起。
此篇與範文正公《嶽陽樓記》看來筆力有千鈞重。
”(同上。
《蘇長公合作》卷一引作茅坤語)又雲:“看來東坡此篇文字,胸次灑落,真是半點塵埃不到。
”(《蘇長公合作》卷一引) 林次崖雲:“説喜雨處,切當人情;末雖似戲,然自太守而歸功天子、造化,亦是實理,非虛美也。
”(《蘇長公合作》卷一) 錢文登雲:“一反一正,説盡喜雨之情。
”(同上) 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五:“公之文好爲滑稽。
”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五:“淺製耳。
”但其《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二卻雲:“從亭上看出喜雨意,掩映有情。
” 《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亭與雨何與,而得以爲名?然太守、天子、造物既俱不與,則即以名亭固宜。
此是特特算出以雨名亭妙理,非姑涉筆爲戲論也。
” 《禦選唐宋文醇》卷四十四:“天固妙萬物而不有者也,軾故曰‘造物不自以爲功,歸之太空也’。
雖然,妙萬物而不有,萬物是以大有,人人不自有其善,天下于是大善,而豈區區焉,斤斤焉,飾貌矜情,以諧媚君父,矯誣上天雲爾哉?軾斯記也,幾于道矣。
而茅坤謂之滑稽,儲欣謂之淺製,洵乎高言不入于衆人之心也。
” 淩虛臺記[1] 國于南山之下[2],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3],莫近于扶風。
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
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4],此淩虛之所爲築也。
方其未築也,太守陳公[5],杖屨逍遙于其下。
見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墻外而見其髻也。
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爲方池,以其土築臺,高出于屋之危而止。
然後人之至于其上者,怳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爲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淩虛。
”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爲記。
軾復于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
方是時,豈知有淩虛臺耶?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6];則臺之復爲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嘗試與公登臺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7],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8],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9]。
計其一時之盛,宏傑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于臺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彷彿,而破瓦頽垣,無復存者。
既已化爲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于此臺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10]”既已言于公,退而爲之記。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八。
《蘇詩總案》卷四:嘉祐八年(一〇六三)“陳希亮于後圃築淩虛臺以望南山,屬公爲記,公因以諷之”。
[2]國:郡國,指州地或府地。
南山:即下文終南山,其主峯在陝西西安市南。
[3]麗:附着,靠近。
[4]雖非二句:大意謂太守居所未利用終南山天然景色,雖于人事非有所以損益之處(如有礙於起居之類),然以情理言之(近山而不知觀山),則不當如此。
[5]太守陳公:陳希亮。
[6]相尋于無窮:謂由興及廢、復由廢及興,交互回環,永無窮盡。
[7]祈年、橐(tuó)泉:《漢書·地理志上》“右扶風·雍”下雲:“橐泉宮,孝公起;祈年宮,惠公起。
”秦穆公墓在此。
蘇軾《秦穆公墓》詩(《鳳翔八觀》之一):“橐泉在城東,墓在城中無百步。
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識公墓。
”《詛楚文》詩序:“秦穆公葬于雍橐泉祈年觀下。
” [8]長楊、五柞:漢宮名,皆在盩厔,長楊宮爲校獵處,五柞宮爲祀神處。
[9]仁壽:宮名,楊素爲隋文帝建,見《隋書·楊素傳》。
九成:《新唐書·地理志一》“鳳翔府扶風郡·麟遊”下雲:“西五裡有九成宮,本隋仁壽宮。
” [10]李塗《文章精義》評結句雲:“子瞻《喜雨亭記》結雲:‘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是化無爲有。
《淩虛臺記》結雲:‘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是化有爲無。
” 【評箋】 鍾惺雲:“後段説理,反不精神。
”(《三蘇文範》卷十四引) 《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讀之如有許多層節,卻隻是興成廢毀二段,一寫再寫耳。
” 賴山陽雲:“此篇自歐公《峴山亭記》、《真州東園記》等立思,而别出一機軸駕上之。
子瞻此時二十七八,而波瀾老成如此,宜乎老歐畏之,所謂自今廿餘年後人不復説老夫者,真矣。
”(《纂評唐宋八大家讀本》卷七引) 【附録】 關于本篇主旨,前人多謂有譏刺陳希亮之意。
邵博《邵氏聞見後録》卷十五:“陳希亮,字公弼,天資剛正人也。
嘉祐中知鳳翔府,東坡初擢制科,簽書判官事,吏呼蘇賢良。
公弼怒曰:‘府判官,何賢良也。
’杖其吏不顧,或謁入不得見。
……東坡作府齋醮禱祈諸小文,公弼必塗墨改定數往反。
至爲公弼作《淩虛臺記》曰……公弼覽之笑曰:‘吾視蘇明允猶子也,某猶孫子也。
平日故不以辭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懼夫滿而不勝也。
乃不吾樂邪?’不易一字,亟命刻之石。
”(又見《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八引《遺事别録》)《三蘇文範》卷十四楊慎亦雲:“《喜雨亭記》,全是贊太守;《淩虛臺記》,全是譏太守。
《喜雨亭》直以天子造化相形,見得有補于民;《淩虛臺》則以秦漢隋唐相形,見得無補于民,而機局則一也。
”同書引李贄雲:“太難爲太守矣。
一篇駡太守文字耳。
文亦好,亦可感。
”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五亦雲:“蘇公往往有此一段曠達處,卻于陳太守少回護。
”同書引唐順之雲:“此處似少回護。
”但有持異議者,如《蘇長公合作》卷二引陳元植雲:“登高感慨,寫出傑士風氣,卓老謂駡非也。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内外篇》雲:“臺方成而所言皆頽廢之景,别是世味外一種文字。
若在後世,掾屬敢以此等言論進乎?然文忠當日尚相傳有傲上之謗,甚矣,筆墨之難也。
”(後半段文,萬曆本《蘇長公合作》無)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二雲:“登高望遠,人人具有此情。
惟公能發諸語言文字耳。
‘世有足恃’雲雲,自是宋人習氣,或雲自負所有、揶揄陳太守者,非也。
”至沈德潛對儲欣“宋人習氣”之説并緻不滿:“發明廢興成毀,湍瀾洄洑,感慨歔欷,後歸于不朽之三,不止作達觀曠識,齊得喪、忘古今也。
楊升庵謂是譏太守文,儲在陸又謂是宋人習氣,俱未必然。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 祭歐陽文忠公文[1] 嗚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
民有父母[2],國有蓍龜[3],斯文有傳[4],學者有師,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爲;譬如大川喬嶽[5],不見其運動,而功利之及於物者,蓋不可以數計而周知。
今公之沒也,赤子無所仰芘,朝廷無所稽疑,斯文化爲異端,而學者至于用夷[6],君子以爲無爲爲善,而小人沛然自以爲得時;譬如深淵大澤,龍亡而虎逝,則變怪雜出,舞鰌鱓而號狐狸[7]。
昔其未用也,天下以爲病[8];而其既用也,則又以爲遲[9];及其釋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復用[10];至其請老而歸也,莫不惆悵失望[11],而猶庶幾於萬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謂公無復有意於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遺[12]!豈厭世溷濁,絜身而逝乎?將民之無祿[13],而天莫之遺[14]?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緻[15],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16],受教於門下者,十有六年於茲[17]。
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救,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18],緘詞千裡[19],以寓一哀而已矣!蓋上以爲天下慟,而下以哭其私。
嗚呼哀哉!尚享! [1]録自《東坡七集·前集》卷三十五。
熙寧五年(一〇七二)九月,歐陽修死,蘇軾作此文,時任杭州通判。
[2]民有父母:《詩·小雅·南山有臺》:“樂隻(哉)君子,民之父母。
”此贊美歐陽修做官愛民如子。
[3]蓍龜:蓍草和龜甲,古時用以占蔔。
此贊美歐陽修政見卓越,爲國決疑定策。
[4]斯文:《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
”斯文,原指禮樂制度,此指儒道和文章。
〔斯文有傳〕蘇軾《六一居士集序》謂宋開國以來,“斯文終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舊,論卑而氣弱。
自歐陽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經學古爲高。
” [5]喬嶽:高山。
[6]赤子四句:分承上面“民有父母”四句。
芘,同“庇”。
夷,指外來之佛教。
歐陽修曾作《本論》三篇,申斥佛教。
《六一居士集序》:“歐陽子沒十有餘年,士始爲新學,以佛、老之似,亂周、孔之實,識者憂之。
” [7]鰌:同“鰍”,俗稱泥鰍。
鱓:同“鱔”,黃鱔。
[8]昔其未用也以下數句:《蘇長公合作》卷八:“此下凡五轉,波洄曲折,一轉一淚。
” [9]而其既用也二句:嘉祐五年十一月,歐陽修始任樞密副使。
六年閏八月,轉參知政事,時已五十五歲。
[10]及其釋位而去也二句:治平四年三月,歐陽修罷參知政事,出知亳州(今安徽亳縣)。
[11]至其請老而歸也二句:熙寧四年六月,歐陽修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緻仕,退居潁州,時年六十五歲。
[12]奄:忽。
[13]將:還是。
[14]天莫之遺:《左傳·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公(魯哀公)誄之曰:‘昊天不吊(憐),不憖(願)遺一老。
’” [15]昔我先君二句:蘇洵于嘉祐元年攜蘇軾兄弟入京,曾以所作文二十篇(《宋史·蘇洵傳》作二十二篇)獻歐陽修,歐“大愛其文辭,以爲賈誼、劉向不過也”(《東都事略·蘇洵傳》),薦爲祕書省校書郎。
懷寶避世,謂滿腹經綸,避世不用。
[16]因緣:機緣,機會。
[17]十有六年:蘇軾于嘉祐二年(一〇五七)中進士,主考官即歐陽修,至此時正十六年。
[18]忸怩:慚愧。
《書·五子之歌》:“顔厚有忸怩。
”古人有棄官奔師喪之例。
[19]緘詞:封寄祭文。
【評箋】 樓昉雲:“模寫小人情狀,極其底藴,介甫門下觀之,能無怒乎?(按,樓批“學者至于用夷”句雲:“此説王介甫。
”批“小人沛然自以爲得時”句雲:“此説章子厚、呂惠卿輩,下得言語好。
”)然歐陽之存亡,其關于否泰消長之運如此,非坡公筆力不能及也。
”(《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引,《三蘇文範》卷十六引此段,作羅洪先語) 楊廷和雲:“前二段見歐公之存亡,關係朝廷國家否泰消長之運。
第三段倒説轉來,自未用而既用,即釋位而請老,直至于死。
第四段知兩世通家之好,卻兩句括世道之感,朋友之懷。
”(《三蘇文範》卷十六引)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八:“善用長句,是太白歌行體。
”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歐陽文忠公知子瞻最深,而子瞻爲此文以祭之,涕入九原矣。
” 《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隻言世之不可無公,而天不憗遺,以緻其哀悼之意,依倣尼父誄,其尊歐陽也至矣。
今人爲之,必將稱述道德功勛,何異佛頭着穢?”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四:“朝無君子,斯文失傳,爲天下慟也;叙兩世見知于公,哭其私也。
末語收拾通體,而情韻幽咽,自然惻惻感人。
” 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七十四:“大處落墨,勁氣直達,讀之想見古大臣之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