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五
關燈
小
中
大
,其寓意爲朝雲作也。
” 《耆舊續聞》卷二謂聞陸辰州子逸言,陸嘗于晁以道家,見東坡真蹟,晁氏雲:“東坡有妾名曰朝雲、榴花。
朝雲死于嶺外,東坡嘗作《西江月》一闋,寓意于梅,所謂‘高情已逐曉雲空’是也。
” 《甕牖閒評》卷五:“此二詞(指秦觀《南歌子·靄靄迷春態》及蘇軾本篇)皆朝雲死後作,其間言語亦可見。
而《藝苑雌黃》乃雲‘《南歌子》者,東坡令朝雲就少遊乞之,《西江月》者,東坡作之以贈焉’,恐非也。
” 《野客叢書》卷六《東坡梅詞》條:“東坡在惠州,有梅詞《西江月》,末雲‘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蓋悼朝雲而作。
” 【附録二】 《王直方詩話》:“(晁)以道雲:‘初見東坡詞雲:“素面常嫌粉涴,洗粧不退唇紅”,便知此老須過海。
’餘問何耶?以道曰:‘隻爲古今人不曾道到此,須罰教遠去。
’”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一引《王直方詩話》此語後駁雲:“此言鄙俚,近于忌人之長,幸人之禍,直方無識,載之《詩話》,寧不畏人之譏誚乎?” 《野客叢書》卷六《東坡梅詞》條又爲晁以道辯護雲:“僕謂晁以道此言,非忌人之長,幸人之禍也。
蓋以坡公道人所不能到之妙,奪天地造化之巧,故有謫罰之語。
直方所載,當有所自;而漁隱至以無識譏之,是不思之過也。
” 減字木蘭花 己卯儋耳《春詞》[1] 春牛春杖[2],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3],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4]。
[1]題一作《立春》。
元符二年(一〇九九,己卯)立春日作。
[2]春牛春杖:古時習俗,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後漢書·禮儀志上》)。
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杖侍立。
青幡即下文的“春幡”,指旗幟。
[3]春勝:古有剪紙以迎春的習俗,又稱剪勝、綵勝,剪成圖案或文字。
蘇軾《浣溪沙》(雪頷霜髯不自驚):“更將翦綵發春茶。
” [4]捲起句:海南地暖,立春日已見楊花。
文選 刑賞忠厚之至論[1]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
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2];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
故其籲俞之聲[3],歡忻慘戚,見于虞夏商周之書。
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4]。
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謹刑也[5]。
” 當堯之時,臯陶爲士[6]。
將殺人,臯陶曰:“殺之”,三。
堯曰:“宥之”,三[7]。
故天下畏臯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嶽曰:“鯀可用[8]!”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9]。
”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臯陶之殺人,而從四嶽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10]。
”嗚呼!盡之矣! 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
過乎仁,不失爲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于忍人[11]。
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
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
賞以爵祿,是賞之道行于爵祿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祿之所不加也[12]。
刑以刀鋸,是刑之威施于刀鋸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鋸之所不及也。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于仁。
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于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13]。
”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制其喜怒[14],而不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
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15]!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九。
嘉祐二年(一〇五七)作。
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嘉祐二年,歐陽文忠公考試禮部進士,疾時文之詭異,思有以救之。
梅聖俞時與其事,得公《論刑賞》,以示文忠。
文忠驚喜,以爲異人。
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爲。
子固,文忠門下士也,乃置公第二。
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
以書謝諸公。
文忠見之,以書語聖俞曰:‘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士聞者始譁不厭,久乃信伏。
”蘇軾《太息送秦少章》亦雲:“昔吾舉進士,試于禮部,歐陽文忠公見吾文,曰:‘此我輩人也,吾當避之。
’”(參看歐陽修《與梅聖俞》、朱弁《風月堂詩話》卷上、《曲洧舊聞》等) [2]懲創:懲戒。
創,懲。
[3]籲:表示不以爲然的嘆聲。
俞:表示贊許、應允的聲音。
[4]呂侯:即甫侯,周穆王時司寇,穆王“用呂侯之言,訓暢夏禹贖刑之法。
呂侯稱王之命而布告天下,史録其事作《呂刑》。
”(《書·呂刑》孔穎達疏。
祥刑:善于用刑。
祥,善。
《呂刑》:“王曰:籲,來,有邦有土,告爾祥刑。
”孔安國傳曰:“告汝以善用刑之道。
” [5]《傳》曰至謹刑也:《書·大禹謨》“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句孔安國傳雲:“刑疑附輕,賞疑從重,忠厚之至。
”意謂欲罰有疑,寧可從輕,欲賞有疑,寧可從厚,以見出“忠厚”之旨。
[6]臯陶(yáo):亦作咎繇,舜任爲掌管刑法之官。
《書·舜典》:“帝曰:‘臯陶……汝作士,五刑(墨、劓、剕、宮、大辟)有服。
’”蘇軾誤爲堯臣。
[7]三:三次。
《老學庵筆記》卷八:“東坡先生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有雲:‘臯陶爲士,將殺人,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梅聖俞爲小試官,得之以示歐陽公。
公曰:‘此出何書?’聖俞曰:‘何須出處!’公以爲皆偶忘之,然亦大稱嘆。
初欲以爲魁,終以此不果。
及揭牓,見東坡姓名,始謂聖俞曰:‘此郎必有所據,更恨吾輩不能記耳。
’及謁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
’乃與聖俞語合。
公賞其豪邁,太息不已。
”敖英《緑雪亭雜言》引此,并雲:“愚按東坡斯言,非無稽臆斷也。
在《文王世子》(按,《禮記》篇名)曰:‘公族有罪,有司讞於公。
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辟。
”公曰:“宥之。
”有司又曰:“在辟。
”公又曰:“宥之。
”有司又曰:“在辟。
”三宥不對,走出,緻刑于甸人。
’即此而觀東坡之意,得非觸類于此乎?”龔頤正《芥隱筆記》中《殺之三宥之三》條則雲:“此語蘇蓋宗曹孟德問孔北海:‘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出何典?’答曰:‘以今準古,想當然耳。
’一時猝應,亦有據依。
”原注:“據《東漢·孔融傳》:融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楊萬裡《誠齋詩話》記歐陽修問蘇軾:“‘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此見何書?’坡曰:‘事在《三國志·孔融傳》注。
’歐退而閲之無有。
他日再問坡,坡雲:‘曹操滅袁紹,以袁熙妻賜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操驚問何經見?融曰:以今日之事觀之,意其如此。
堯、臯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
’歐退而大驚曰:‘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然予嘗思之:《禮記》雲:‘獄成,有司告于王,王曰宥之;有司曰在辟,王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三宥不對,走出,緻刑于甸人。
’坡雖用孔融意,然亦用《禮記》故事,其稱王謂王三皆然,安知此典故不出堯?” [8]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實爲四方部落的首領。
鯀(gǔn):帝禹之父,被四嶽推舉,奉堯命治水。
未成,被舜殺死于羽山。
《書·堯典》:“殛鯀于羽山。
” [9]方命圮族:語出《書·堯典》。
方命,違命。
(一説放棄教命)圮,毀,絶。
圮族,殘害同類。
[10]罪疑四句:見《書·大禹謨》。
經,常規。
[11]忍人:殘忍之人。
[12]賞以三句:意謂僅以爵祿爲賞,則其作用隻局限于爵祿所加的範圍内,而不及其他更廣泛的方面。
以下“刑以三句”語意仿此。
[13]《詩》曰幾句:《詩·小雅·巧言》:“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
”蘇軾所引句序顛倒,意謂君子如喜納賢人之言,怒責讒人之言,則亂事庶幾可止。
祉,喜歡。
沮,終止。
[14]制:掌握,控制。
一作“時”,通“伺”,從旁觀察。
[15]《春秋》之義數句:歸有光《文章指南》:“題意止此,而于結末,復因類以及其餘,謂之推廣法。
如蘇子瞻《刑賞忠厚之至論》謂‘《春秋》因褒貶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是也。
” 【評箋】 羅大經雲:“莊子之文,以無爲有,東坡平生極熟此書,故其爲文駕空行危,惟意所到。
其論刑賞也,曰‘殺之,三’等議論,讀者皆知其所欲出,推者莫知其所自來,將無作有,是古今議論之傑然者。
”(楊慎選、袁宏道參閲《三蘇文範》卷五引) 楊慎雲:“此東坡所作時論也。
天才燦然,自不可及。
”又雲:“每段述事,而斷以婉言警語,且有章調。
”(同上) 王世貞雲:“此篇隻就本旨從疑上全寫其忠厚之至,一意翻作三段,非長公筆力不能如此敷暢。
”(同上) 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十七:“東坡試論文字,悠揚宛宕,于今場屋中極利者也。
”又引唐順之曰:“此文一意翻作數段。
”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東坡集録》卷一:“風氣將開,拔此大才,以奏掃蕩廓清之烈,歐陽公力也。
”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以‘罪疑惟輕,功疑惟重’二語作主,文勢如川雲嶺月,其出不窮。
”又雲:“以長公之高才,歐文忠之巨眼,而闈中遇合之文,圓熟流美如是,宜後世墨卷不矜高格也。
爲之三嘆!”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東坡自謂文如行雲流水,即應試論可見,學者讀之,用筆自然圓暢。
中間‘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一段,議論極有至理。
” 【附録】 李廌《師友談記》:“王仲薿承事,字豐甫,相國郇公之子也。
昔爲廌言:東坡自蜀應進士舉到省,時郇公以翰林學士知舉,得其論與策二卷稿本,論即《刑賞忠厚之至》也。
凡三次起草,雖藁亦結塗注,其慎如此。
”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九引“潁濱嘗語陳天倪雲:亡兄子瞻及第調官,見先伯父,問所以爲政之方。
伯父曰:‘如汝作《刑賞忠厚論》。
’子瞻曰:‘文章固某所能,然初未嘗學爲政也,奈何?’伯父曰:‘汝在場屋,得一論題時,即有處置,方敢下筆,此文遂佳。
爲政亦然。
有事入來,見得未破,不要下手,俟了了而後行,無有錯也。
’至今以此言爲家法。
伯父即提刑渙字文甫者,事見語録”。
上梅直講書[1] 某官執事:某每讀《詩》至《鴟鴞》[2],讀《書》至《君奭》[3],常竊悲周公之不遇。
及觀《史》,見孔子厄于陳、蔡之間,而絃歌之聲不絶[4]。
顔淵、仲由之徒,相與問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5]’,吾道非耶?吾何爲於此?”顔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6]:“回!使爾多財,吾爲爾宰[7]。
”夫天下雖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貴,有不如夫子之貧賤。
夫以召公之賢,以管、蔡之親[8],而不知其心,則周公誰與樂其富貴?而夫子之所與共貧賤者,皆天下之賢才,則亦足與樂乎此矣[9]! 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
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其爲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從之遊,而與之上下其議論[10]。
其後益壯,始能讀其文詞,想見其爲人,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也。
方學爲對偶聲律之文,求升鬥之祿,自度無以進見于諸公之間。
來京師逾年[11],未嘗窺其門。
今年春,天下之士,羣至于禮部[12],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誠不自意,獲在第二。
既而聞之人,執事愛其文,以爲有孟軻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爲世俗之文也而取焉。
是以在此,非左右爲之先容[13],非親舊爲之請屬,而嚮之十餘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爲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14],有大賢焉而爲其徒,則亦足恃矣!苟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觀而贊嘆之,亦何以易此樂也!《傳》曰:“不怨天,不尤人[15]”,蓋“優哉遊哉,可以卒歲。
[16]”執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此必有所樂乎斯道也。
軾願與聞焉!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一。
此爲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蘇軾中進士後緻梅堯臣信。
梅時任國子監直講,爲此次考試之編排評定官。
[2]《鴟鴞》:《詩·豳風》篇名。
《毛詩序》:“《鴟鴞》,周公救亂也。
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爲詩以遺王,名之曰《鴟鴞》焉。
”詩託鳥言志,訴説其處境之難。
[3]《君奭》:《書》篇名。
《書·君奭》序雲:“召公爲保(太保),周公爲師(太師),相成王爲左右。
召公不悅,周公作《君奭》。
”召公奭誤信周公篡位之流言,周公作此文以自辯,兼以互勉。
[4]《史》:孔子困陳事,見《史記·孔子世家》。
[5]匪兕二句:見《詩·小雅·何草不黃》,言身非野獸卻行于曠野。
兕,一種野牛。
[6]油然:自然而然貌。
(亦作盛興貌)一作“猶然”,溫和貌。
[7]宰:掌管。
此二句爲戲笑語,以見孔子師徒雖處困境而仍“相樂”。
[8]管、蔡:周公之弟管叔(名鮮)、蔡叔(名度),他們散布周公將要篡位的流言。
[9]以上謂周公雖富貴而不樂,不如孔子之雖貧賤而足樂。
金聖嘆雲:“空中忽然縱臆而談,劣周公,優孔子,豈不大奇?”(《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四)吳楚材等雲:“雙收周公、孔子,暗以孔子比歐梅,以其徒自比,意最高而自處亦高。
”(《古文觀止》卷十一) [10]上下:原義增減,此謂互相討論,或發揮,或商榷。
[11]來京師:蘇軾于嘉祐元年五月抵京師(開封);九月參加舉人考試,獲中;次年春再參加進士考試。
[12]禮部:《資治通鑑》卷二一四:“舊制,考功員外郎掌試貢舉人。
……(開元二十四年)三月,壬辰,敕自今委禮部侍郎試貢舉人。
”(又見《唐摭言》卷一《進士歸禮部》條)宋朝亦承此制。
[13]左右:指歐、梅身邊親近之人。
下“先容”,先爲推薦、關説。
[14]不可以徒貧賤:不可徒然安于一般庸碌的貧賤處境。
應上“貧賤而足樂”。
[15]《傳》曰數句:見《論語·憲問》:“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 [16]優哉遊哉二句:《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引“《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按,今《詩·小雅·采菽》僅“優哉遊哉”一句) 【評箋】 楊慎選、袁宏道參閲《三蘇文範》卷十三引楊慎雲:“此書叙士遇知己之樂,遂首援周公有蔡管之流言,召公之不悅,乃不能相知,以形容其樂,而自比于聖門之徒。
”又眉批(疑袁宏道語)雲:“此書本叙遇知己之樂,末復以樂乎斯道爲梅公頌,通篇不脫一樂字貫串,意高詞健。
” 唐順之《文編》卷四十九:“以樂字相喚應。
” 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九:“文瀟灑而入思少吃緊。
” 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九:“先將聖賢師友相樂立案,因説己遇知梅公之樂,且欲聞梅公之所以樂乎斯道者,最占地步,最有文情。
” 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四:“文態如天際白雲,飄然從風,自成卷舒。
人固不知其胡爲而然,雲亦不自知其所以然。
”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見富貴不足重,而師友以道相樂,乃人間之至樂也。
周公孔顔,憑空發論;以下層次照應,空靈飄灑。
東坡文之以韻勝者。
” 教戰守策[1]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
今不爲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2],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
秋冬之隙,緻民田獵以講武[3],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4];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
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爲王者之盛節[5],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弊[6],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卒有盜賊之警[7],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
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樂,豢於遊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消耗鈍眊[8],痿蹶而不復振[9]。
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爲囚虜之不暇[10];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
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於多疾[11]。
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
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衝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爲之毒。
今王公貴人處於重屋之下[12],出則乘輿,風則襲裘[13],雨則禦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
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14]。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門。
論戰鬭之事,則縮頸而股慄;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願聽。
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爲生事擾民,漸不可長[15]: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爲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16]。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於戰。
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於我,則先於彼,不出於西,則出於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於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17],則其爲患必有不測。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18],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19],授以擊刺之術。
每歲終則聚於郡府,如古都試之法[20],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
然議者必以爲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21],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爲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22]?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23]?此其心以爲天下之知戰者,惟我而已。
如使平民皆習於兵,彼知有所敵,則固己破其姦謀而折其驕氣。
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十七。
嘉祐六年(一〇六一)蘇軾應“制科”,作《進策》二十五篇(包括《策略》五篇、《策别》十七篇、《策斷》三篇),本文爲《策别》中《安萬民》之五。
原題無“策”字,據通行選本加。
蘇軾《辯試館職策問劄子》雲:“臣昔于仁宗朝舉制科所進策論……大抵皆勸仁宗勵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斷而力行也”,是爲這組策論的主旨。
[2]先王:指三代(夏商周)時期的帝王。
[3]秋冬之隙二句:古時秋冬農閒時節,招民練武。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陳。
”“中冬,教大閲”。
[4]教之句:《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教坐(跪下)作(起立)、進退、疾徐、疏數之節。
”鄭玄注:“習戰法。
” [5]盛節:美盛的法度。
[6]頓:通“鈍”,不鋒利。
[7]卒:同“猝”。
[8]鈍眊(mào):動作遲鈍,視物模糊。
[9]痿(wěi蹶):委縮殭仆。
[10]四方之民三句:《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七: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反于範陽”,“時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範陽兵起,遠近震駭。
河北皆祿山統内,所過州縣,望風瓦解。
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爲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11]平居:平日。
[12]重(chóng)屋:《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殷人重屋”。
指重檐之屋,亦可解爲層疊之屋。
[13]襲:重衣,加穿衣服。
[14]“天下之勢,譬如一身”一段:明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五引錢文登曰:“以譬喻爲正論。
”又引李九我曰:“此段以養身喻治國,明悉婉至,神流詞王(旺),如疊嶂層巒,種種争麗。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二評“農夫小民,盛夏力作”一段雲:“樂天詩,東坡文,雖庸夫婦竪讀之亦當首肯,此種是也。
” [15]漸不可長:露出擾民的苗頭不能讓它發展。
[16]今國家句:西、北之虜,指西夏和遼國(契丹族)。
宋真宗景德元年,與契丹訂澶淵之盟,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曆二年,又“歲增銀、絹各十萬匹、兩”(《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一)。
慶曆四年,歲輸西夏“銀、綺、絹、茶二十五萬五千”(同上卷三十)。
此言“百萬”,係約數。
[17]出身:投身。
下“死地”,危地,指戰場。
[18]庶人之在官者:在官府服役的一般平民。
[19]役民之司盜者:從民間抽調來負責捕盜的差役。
[20]古都試之法:《漢書·韓延壽傳》載韓爲東郡太守時,行都試之法:“及都試講武,設斧鉞旌旗,習射禦之事。
”都,郡府所在地;試,指演習武事。
[21]撓:困擾。
一作“悚”。
[22]一旦之危:指上句“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的危險。
[23]邀:要挾。
【評箋】 李覯雲:“二十五策,霆轟風飛,震伏天下。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十五引) 王守仁雲:“宋嘉祐間,海内狃于晏安,而恥言兵。
長公預知北狩事,故發此議論。
”(《三蘇文範》卷九引) 宗臣雲:“此篇文字絶好,詞意之玲瓏,神髓之融液,勢態之翩躚,各臻其妙。
”(同上。
《蘇長公合作》卷五引此,作呂雅山語。
) 唐文獻雲:“坡翁此策,説破宋室膏肓之病,其後靖康之禍,如逆睹其事者,信乎有用之言也。
至其文閎衍浩大,尤不可及。
”(同上。
《蘇長公合作》卷五引此,作錢文登語。
) 王槐野雲:“通篇是大文字,一筆寫成,不加點竄。
”(《蘇長公合作》卷五引) 李贄雲:“北狩之事,公已看見,時不用公,可奈之何?”(同上) 陳繼儒雲:“見析懸鏡,機沛湧泉。
至于兵弱必亡,暗指宋家時事。
而語語警策,可垂不朽之文。
”(同上)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二:“隻是安不忘危意,一用引喻,便覺切理厭情。
中一段,可悟卻疾,可悟防亂。
” 留侯論[1]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2]。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鬭,此不足爲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3],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4],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5],其事甚怪[6];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爲鬼物[7],亦已過矣。
且其意不在書[8]。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9],無所復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10]。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11]。
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哉?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爲伊尹、太公之謀[12],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13],以僥倖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爲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14],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15]。
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16]
” 《耆舊續聞》卷二謂聞陸辰州子逸言,陸嘗于晁以道家,見東坡真蹟,晁氏雲:“東坡有妾名曰朝雲、榴花。
朝雲死于嶺外,東坡嘗作《西江月》一闋,寓意于梅,所謂‘高情已逐曉雲空’是也。
” 《甕牖閒評》卷五:“此二詞(指秦觀《南歌子·靄靄迷春態》及蘇軾本篇)皆朝雲死後作,其間言語亦可見。
而《藝苑雌黃》乃雲‘《南歌子》者,東坡令朝雲就少遊乞之,《西江月》者,東坡作之以贈焉’,恐非也。
” 《野客叢書》卷六《東坡梅詞》條:“東坡在惠州,有梅詞《西江月》,末雲‘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蓋悼朝雲而作。
” 【附録二】 《王直方詩話》:“(晁)以道雲:‘初見東坡詞雲:“素面常嫌粉涴,洗粧不退唇紅”,便知此老須過海。
’餘問何耶?以道曰:‘隻爲古今人不曾道到此,須罰教遠去。
’”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一引《王直方詩話》此語後駁雲:“此言鄙俚,近于忌人之長,幸人之禍,直方無識,載之《詩話》,寧不畏人之譏誚乎?” 《野客叢書》卷六《東坡梅詞》條又爲晁以道辯護雲:“僕謂晁以道此言,非忌人之長,幸人之禍也。
蓋以坡公道人所不能到之妙,奪天地造化之巧,故有謫罰之語。
直方所載,當有所自;而漁隱至以無識譏之,是不思之過也。
” 減字木蘭花 己卯儋耳《春詞》[1] 春牛春杖[2],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3],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4]。
[1]題一作《立春》。
元符二年(一〇九九,己卯)立春日作。
[2]春牛春杖:古時習俗,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後漢書·禮儀志上》)。
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杖侍立。
青幡即下文的“春幡”,指旗幟。
[3]春勝:古有剪紙以迎春的習俗,又稱剪勝、綵勝,剪成圖案或文字。
蘇軾《浣溪沙》(雪頷霜髯不自驚):“更將翦綵發春茶。
” [4]捲起句:海南地暖,立春日已見楊花。
文選 刑賞忠厚之至論[1]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
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2];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
故其籲俞之聲[3],歡忻慘戚,見于虞夏商周之書。
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4]。
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謹刑也[5]。
” 當堯之時,臯陶爲士[6]。
將殺人,臯陶曰:“殺之”,三。
堯曰:“宥之”,三[7]。
故天下畏臯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嶽曰:“鯀可用[8]!”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9]。
”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臯陶之殺人,而從四嶽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10]。
”嗚呼!盡之矣! 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
過乎仁,不失爲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于忍人[11]。
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
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
賞以爵祿,是賞之道行于爵祿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祿之所不加也[12]。
刑以刀鋸,是刑之威施于刀鋸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鋸之所不及也。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于仁。
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于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13]。
”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制其喜怒[14],而不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
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15]!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九。
嘉祐二年(一〇五七)作。
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嘉祐二年,歐陽文忠公考試禮部進士,疾時文之詭異,思有以救之。
梅聖俞時與其事,得公《論刑賞》,以示文忠。
文忠驚喜,以爲異人。
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爲。
子固,文忠門下士也,乃置公第二。
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
以書謝諸公。
文忠見之,以書語聖俞曰:‘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士聞者始譁不厭,久乃信伏。
”蘇軾《太息送秦少章》亦雲:“昔吾舉進士,試于禮部,歐陽文忠公見吾文,曰:‘此我輩人也,吾當避之。
’”(參看歐陽修《與梅聖俞》、朱弁《風月堂詩話》卷上、《曲洧舊聞》等) [2]懲創:懲戒。
創,懲。
[3]籲:表示不以爲然的嘆聲。
俞:表示贊許、應允的聲音。
[4]呂侯:即甫侯,周穆王時司寇,穆王“用呂侯之言,訓暢夏禹贖刑之法。
呂侯稱王之命而布告天下,史録其事作《呂刑》。
”(《書·呂刑》孔穎達疏。
祥刑:善于用刑。
祥,善。
《呂刑》:“王曰:籲,來,有邦有土,告爾祥刑。
”孔安國傳曰:“告汝以善用刑之道。
” [5]《傳》曰至謹刑也:《書·大禹謨》“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句孔安國傳雲:“刑疑附輕,賞疑從重,忠厚之至。
”意謂欲罰有疑,寧可從輕,欲賞有疑,寧可從厚,以見出“忠厚”之旨。
[6]臯陶(yáo):亦作咎繇,舜任爲掌管刑法之官。
《書·舜典》:“帝曰:‘臯陶……汝作士,五刑(墨、劓、剕、宮、大辟)有服。
’”蘇軾誤爲堯臣。
[7]三:三次。
《老學庵筆記》卷八:“東坡先生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有雲:‘臯陶爲士,將殺人,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梅聖俞爲小試官,得之以示歐陽公。
公曰:‘此出何書?’聖俞曰:‘何須出處!’公以爲皆偶忘之,然亦大稱嘆。
初欲以爲魁,終以此不果。
及揭牓,見東坡姓名,始謂聖俞曰:‘此郎必有所據,更恨吾輩不能記耳。
’及謁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
’乃與聖俞語合。
公賞其豪邁,太息不已。
”敖英《緑雪亭雜言》引此,并雲:“愚按東坡斯言,非無稽臆斷也。
在《文王世子》(按,《禮記》篇名)曰:‘公族有罪,有司讞於公。
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辟。
”公曰:“宥之。
”有司又曰:“在辟。
”公又曰:“宥之。
”有司又曰:“在辟。
”三宥不對,走出,緻刑于甸人。
’即此而觀東坡之意,得非觸類于此乎?”龔頤正《芥隱筆記》中《殺之三宥之三》條則雲:“此語蘇蓋宗曹孟德問孔北海:‘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出何典?’答曰:‘以今準古,想當然耳。
’一時猝應,亦有據依。
”原注:“據《東漢·孔融傳》:融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楊萬裡《誠齋詩話》記歐陽修問蘇軾:“‘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此見何書?’坡曰:‘事在《三國志·孔融傳》注。
’歐退而閲之無有。
他日再問坡,坡雲:‘曹操滅袁紹,以袁熙妻賜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操驚問何經見?融曰:以今日之事觀之,意其如此。
堯、臯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
’歐退而大驚曰:‘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然予嘗思之:《禮記》雲:‘獄成,有司告于王,王曰宥之;有司曰在辟,王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三宥不對,走出,緻刑于甸人。
’坡雖用孔融意,然亦用《禮記》故事,其稱王謂王三皆然,安知此典故不出堯?” [8]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實爲四方部落的首領。
鯀(gǔn):帝禹之父,被四嶽推舉,奉堯命治水。
未成,被舜殺死于羽山。
《書·堯典》:“殛鯀于羽山。
” [9]方命圮族:語出《書·堯典》。
方命,違命。
(一説放棄教命)圮,毀,絶。
圮族,殘害同類。
[10]罪疑四句:見《書·大禹謨》。
經,常規。
[11]忍人:殘忍之人。
[12]賞以三句:意謂僅以爵祿爲賞,則其作用隻局限于爵祿所加的範圍内,而不及其他更廣泛的方面。
以下“刑以三句”語意仿此。
[13]《詩》曰幾句:《詩·小雅·巧言》:“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
”蘇軾所引句序顛倒,意謂君子如喜納賢人之言,怒責讒人之言,則亂事庶幾可止。
祉,喜歡。
沮,終止。
[14]制:掌握,控制。
一作“時”,通“伺”,從旁觀察。
[15]《春秋》之義數句:歸有光《文章指南》:“題意止此,而于結末,復因類以及其餘,謂之推廣法。
如蘇子瞻《刑賞忠厚之至論》謂‘《春秋》因褒貶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是也。
” 【評箋】 羅大經雲:“莊子之文,以無爲有,東坡平生極熟此書,故其爲文駕空行危,惟意所到。
其論刑賞也,曰‘殺之,三’等議論,讀者皆知其所欲出,推者莫知其所自來,將無作有,是古今議論之傑然者。
”(楊慎選、袁宏道參閲《三蘇文範》卷五引) 楊慎雲:“此東坡所作時論也。
天才燦然,自不可及。
”又雲:“每段述事,而斷以婉言警語,且有章調。
”(同上) 王世貞雲:“此篇隻就本旨從疑上全寫其忠厚之至,一意翻作三段,非長公筆力不能如此敷暢。
”(同上) 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十七:“東坡試論文字,悠揚宛宕,于今場屋中極利者也。
”又引唐順之曰:“此文一意翻作數段。
”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東坡集録》卷一:“風氣將開,拔此大才,以奏掃蕩廓清之烈,歐陽公力也。
”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以‘罪疑惟輕,功疑惟重’二語作主,文勢如川雲嶺月,其出不窮。
”又雲:“以長公之高才,歐文忠之巨眼,而闈中遇合之文,圓熟流美如是,宜後世墨卷不矜高格也。
爲之三嘆!”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東坡自謂文如行雲流水,即應試論可見,學者讀之,用筆自然圓暢。
中間‘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一段,議論極有至理。
” 【附録】 李廌《師友談記》:“王仲薿承事,字豐甫,相國郇公之子也。
昔爲廌言:東坡自蜀應進士舉到省,時郇公以翰林學士知舉,得其論與策二卷稿本,論即《刑賞忠厚之至》也。
凡三次起草,雖藁亦結塗注,其慎如此。
”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九引“潁濱嘗語陳天倪雲:亡兄子瞻及第調官,見先伯父,問所以爲政之方。
伯父曰:‘如汝作《刑賞忠厚論》。
’子瞻曰:‘文章固某所能,然初未嘗學爲政也,奈何?’伯父曰:‘汝在場屋,得一論題時,即有處置,方敢下筆,此文遂佳。
爲政亦然。
有事入來,見得未破,不要下手,俟了了而後行,無有錯也。
’至今以此言爲家法。
伯父即提刑渙字文甫者,事見語録”。
上梅直講書[1] 某官執事:某每讀《詩》至《鴟鴞》[2],讀《書》至《君奭》[3],常竊悲周公之不遇。
及觀《史》,見孔子厄于陳、蔡之間,而絃歌之聲不絶[4]。
顔淵、仲由之徒,相與問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5]’,吾道非耶?吾何爲於此?”顔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6]:“回!使爾多財,吾爲爾宰[7]。
”夫天下雖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貴,有不如夫子之貧賤。
夫以召公之賢,以管、蔡之親[8],而不知其心,則周公誰與樂其富貴?而夫子之所與共貧賤者,皆天下之賢才,則亦足與樂乎此矣[9]! 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
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其爲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從之遊,而與之上下其議論[10]。
其後益壯,始能讀其文詞,想見其爲人,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也。
方學爲對偶聲律之文,求升鬥之祿,自度無以進見于諸公之間。
來京師逾年[11],未嘗窺其門。
今年春,天下之士,羣至于禮部[12],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誠不自意,獲在第二。
既而聞之人,執事愛其文,以爲有孟軻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爲世俗之文也而取焉。
是以在此,非左右爲之先容[13],非親舊爲之請屬,而嚮之十餘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爲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14],有大賢焉而爲其徒,則亦足恃矣!苟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觀而贊嘆之,亦何以易此樂也!《傳》曰:“不怨天,不尤人[15]”,蓋“優哉遊哉,可以卒歲。
[16]”執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此必有所樂乎斯道也。
軾願與聞焉!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一。
此爲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蘇軾中進士後緻梅堯臣信。
梅時任國子監直講,爲此次考試之編排評定官。
[2]《鴟鴞》:《詩·豳風》篇名。
《毛詩序》:“《鴟鴞》,周公救亂也。
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爲詩以遺王,名之曰《鴟鴞》焉。
”詩託鳥言志,訴説其處境之難。
[3]《君奭》:《書》篇名。
《書·君奭》序雲:“召公爲保(太保),周公爲師(太師),相成王爲左右。
召公不悅,周公作《君奭》。
”召公奭誤信周公篡位之流言,周公作此文以自辯,兼以互勉。
[4]《史》:孔子困陳事,見《史記·孔子世家》。
[5]匪兕二句:見《詩·小雅·何草不黃》,言身非野獸卻行于曠野。
兕,一種野牛。
[6]油然:自然而然貌。
(亦作盛興貌)一作“猶然”,溫和貌。
[7]宰:掌管。
此二句爲戲笑語,以見孔子師徒雖處困境而仍“相樂”。
[8]管、蔡:周公之弟管叔(名鮮)、蔡叔(名度),他們散布周公將要篡位的流言。
[9]以上謂周公雖富貴而不樂,不如孔子之雖貧賤而足樂。
金聖嘆雲:“空中忽然縱臆而談,劣周公,優孔子,豈不大奇?”(《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四)吳楚材等雲:“雙收周公、孔子,暗以孔子比歐梅,以其徒自比,意最高而自處亦高。
”(《古文觀止》卷十一) [10]上下:原義增減,此謂互相討論,或發揮,或商榷。
[11]來京師:蘇軾于嘉祐元年五月抵京師(開封);九月參加舉人考試,獲中;次年春再參加進士考試。
[12]禮部:《資治通鑑》卷二一四:“舊制,考功員外郎掌試貢舉人。
……(開元二十四年)三月,壬辰,敕自今委禮部侍郎試貢舉人。
”(又見《唐摭言》卷一《進士歸禮部》條)宋朝亦承此制。
[13]左右:指歐、梅身邊親近之人。
下“先容”,先爲推薦、關説。
[14]不可以徒貧賤:不可徒然安于一般庸碌的貧賤處境。
應上“貧賤而足樂”。
[15]《傳》曰數句:見《論語·憲問》:“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 [16]優哉遊哉二句:《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引“《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按,今《詩·小雅·采菽》僅“優哉遊哉”一句) 【評箋】 楊慎選、袁宏道參閲《三蘇文範》卷十三引楊慎雲:“此書叙士遇知己之樂,遂首援周公有蔡管之流言,召公之不悅,乃不能相知,以形容其樂,而自比于聖門之徒。
”又眉批(疑袁宏道語)雲:“此書本叙遇知己之樂,末復以樂乎斯道爲梅公頌,通篇不脫一樂字貫串,意高詞健。
” 唐順之《文編》卷四十九:“以樂字相喚應。
” 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九:“文瀟灑而入思少吃緊。
” 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九:“先將聖賢師友相樂立案,因説己遇知梅公之樂,且欲聞梅公之所以樂乎斯道者,最占地步,最有文情。
” 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四:“文態如天際白雲,飄然從風,自成卷舒。
人固不知其胡爲而然,雲亦不自知其所以然。
”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見富貴不足重,而師友以道相樂,乃人間之至樂也。
周公孔顔,憑空發論;以下層次照應,空靈飄灑。
東坡文之以韻勝者。
” 教戰守策[1]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
今不爲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2],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
秋冬之隙,緻民田獵以講武[3],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4];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
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爲王者之盛節[5],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弊[6],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卒有盜賊之警[7],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
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樂,豢於遊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消耗鈍眊[8],痿蹶而不復振[9]。
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爲囚虜之不暇[10];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
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於多疾[11]。
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
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衝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爲之毒。
今王公貴人處於重屋之下[12],出則乘輿,風則襲裘[13],雨則禦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
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14]。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門。
論戰鬭之事,則縮頸而股慄;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願聽。
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爲生事擾民,漸不可長[15]: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爲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16]。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於戰。
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於我,則先於彼,不出於西,則出於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於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17],則其爲患必有不測。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18],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19],授以擊刺之術。
每歲終則聚於郡府,如古都試之法[20],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
然議者必以爲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21],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爲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22]?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23]?此其心以爲天下之知戰者,惟我而已。
如使平民皆習於兵,彼知有所敵,則固己破其姦謀而折其驕氣。
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十七。
嘉祐六年(一〇六一)蘇軾應“制科”,作《進策》二十五篇(包括《策略》五篇、《策别》十七篇、《策斷》三篇),本文爲《策别》中《安萬民》之五。
原題無“策”字,據通行選本加。
蘇軾《辯試館職策問劄子》雲:“臣昔于仁宗朝舉制科所進策論……大抵皆勸仁宗勵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斷而力行也”,是爲這組策論的主旨。
[2]先王:指三代(夏商周)時期的帝王。
[3]秋冬之隙二句:古時秋冬農閒時節,招民練武。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陳。
”“中冬,教大閲”。
[4]教之句:《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教坐(跪下)作(起立)、進退、疾徐、疏數之節。
”鄭玄注:“習戰法。
” [5]盛節:美盛的法度。
[6]頓:通“鈍”,不鋒利。
[7]卒:同“猝”。
[8]鈍眊(mào):動作遲鈍,視物模糊。
[9]痿(wěi蹶):委縮殭仆。
[10]四方之民三句:《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七: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反于範陽”,“時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範陽兵起,遠近震駭。
河北皆祿山統内,所過州縣,望風瓦解。
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爲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11]平居:平日。
[12]重(chóng)屋:《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殷人重屋”。
指重檐之屋,亦可解爲層疊之屋。
[13]襲:重衣,加穿衣服。
[14]“天下之勢,譬如一身”一段:明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五引錢文登曰:“以譬喻爲正論。
”又引李九我曰:“此段以養身喻治國,明悉婉至,神流詞王(旺),如疊嶂層巒,種種争麗。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二評“農夫小民,盛夏力作”一段雲:“樂天詩,東坡文,雖庸夫婦竪讀之亦當首肯,此種是也。
” [15]漸不可長:露出擾民的苗頭不能讓它發展。
[16]今國家句:西、北之虜,指西夏和遼國(契丹族)。
宋真宗景德元年,與契丹訂澶淵之盟,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曆二年,又“歲增銀、絹各十萬匹、兩”(《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一)。
慶曆四年,歲輸西夏“銀、綺、絹、茶二十五萬五千”(同上卷三十)。
此言“百萬”,係約數。
[17]出身:投身。
下“死地”,危地,指戰場。
[18]庶人之在官者:在官府服役的一般平民。
[19]役民之司盜者:從民間抽調來負責捕盜的差役。
[20]古都試之法:《漢書·韓延壽傳》載韓爲東郡太守時,行都試之法:“及都試講武,設斧鉞旌旗,習射禦之事。
”都,郡府所在地;試,指演習武事。
[21]撓:困擾。
一作“悚”。
[22]一旦之危:指上句“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的危險。
[23]邀:要挾。
【評箋】 李覯雲:“二十五策,霆轟風飛,震伏天下。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十五引) 王守仁雲:“宋嘉祐間,海内狃于晏安,而恥言兵。
長公預知北狩事,故發此議論。
”(《三蘇文範》卷九引) 宗臣雲:“此篇文字絶好,詞意之玲瓏,神髓之融液,勢態之翩躚,各臻其妙。
”(同上。
《蘇長公合作》卷五引此,作呂雅山語。
) 唐文獻雲:“坡翁此策,説破宋室膏肓之病,其後靖康之禍,如逆睹其事者,信乎有用之言也。
至其文閎衍浩大,尤不可及。
”(同上。
《蘇長公合作》卷五引此,作錢文登語。
) 王槐野雲:“通篇是大文字,一筆寫成,不加點竄。
”(《蘇長公合作》卷五引) 李贄雲:“北狩之事,公已看見,時不用公,可奈之何?”(同上) 陳繼儒雲:“見析懸鏡,機沛湧泉。
至于兵弱必亡,暗指宋家時事。
而語語警策,可垂不朽之文。
”(同上)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二:“隻是安不忘危意,一用引喻,便覺切理厭情。
中一段,可悟卻疾,可悟防亂。
” 留侯論[1]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2]。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鬭,此不足爲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3],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4],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5],其事甚怪[6];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爲鬼物[7],亦已過矣。
且其意不在書[8]。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9],無所復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10]。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11]。
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哉?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爲伊尹、太公之謀[12],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13],以僥倖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爲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14],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15]。
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