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四

關燈
之赴召京師,泊舟青溪側。

    素不與徽之相識。

    伊于岸上過,船中客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

    ’徽之便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爲我一奏。

    ’伊是時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爲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

    客主不交一言。

    ”(又見《世説新語·任誕》)三弄,原義指全曲主題出現三次(但可有高低音等變化);“桓伊三弄”即指“三調”,指吹了三個曲調。

    蘇詞僅謂聽見笛聲。

     [3]新月二句: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意境相類。

     蝶戀花 京口得鄉書[1] 雨後春容清更麗。

    隻有離人,幽恨終難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2],碧瓊梳擁青螺髻[3]。

     一紙鄉書來萬裡。

    問我何年,真箇成歸計?回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1]題一作《送春》。

    熙寧七年(一〇七四)作。

    京口,今江蘇鎮江。

    孫權曾在此建都,後遷建康,改設京口鎮。

     [2]北固山:在鎮江東北,面臨長江。

     [3]碧瓊句:碧瓊謂江水如櫛,青螺髻指山。

    唐陶雍《題君山》:“應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亦用女子髮髻喻山。

     少年遊 潤州作,代人寄遠[1]。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2]。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3]。

     對酒捲簾邀明月[4],風露透窗紗。

    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5]。

     [1]題一本無“代人寄遠”四字。

    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十一謂“寄遠”隻是託詞,實寫作者“行役未歸”之感,是。

    熙寧七年(一〇七四)作。

     [2]去年三句:指熙寧六年十一月蘇軾離杭去潤州等地賑飢事。

    餘杭門,宋時杭州北門之一。

     [3]猶不見以上六句:《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蘇詞亦仿此對比,但用意不同。

     [4]邀明月: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5]恰似三句:姮娥,嫦娥。

    照畫梁,語出宋玉《神女賦》:“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李白因寂寞而邀明月作伴,蘇詞亦邀明月,卻説嫦娥獨憐雙燕,用光照它,而不憐自己,寫孤寂更深一層。

     醉落魄 離京口作[1] 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

    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2]。

     巾偏扇墜藤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説。

    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别[3]。

     [1]熙寧七年(一〇七四)作。

     [2]不記句:李白《魯中都東樓醉起作》:“昨日東樓醉,還應倒接。

    阿誰扶上馬?不省下樓時。

    ”晏幾道《蝶戀花》起句亦雲:“醉别西樓醒不記。

    ”蘇詞構思與此相類。

     [3]家在二句:蘇軾故鄉在四川,卻在杭州做官,由西南而東南,此爲一别;在東南三、四年(自熙寧三年至今)中,又常因事離杭去外地,此又别中有别。

     虞美人 有美堂贈述古[1] 湖山信是東南美[2],一望彌千裡。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裏燈初上[3],水調誰家唱[4]?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5]。

     [1]題一作《爲杭守陳述古作》。

    熙寧七年(一〇七四)七月,陳襄離杭州知州任,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詞即作于此時。

    傅榦《注坡詞》雲:“《本事集》雲:陳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數日,宴寮佐于有美堂。

    侵夜月色如練,前望浙江,後顧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陳公慨然,請貳車蘇子瞻賦之,即席而就。

    ”(轉引自《東坡樂府箋》卷一)有美堂,見前《有美堂暴雨》詩注。

     [2]湖山句:魏萬《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湖山信爲美,王屋人相待。

    ” [3]沙河塘:在杭州城南,通錢塘江,宋時爲杭州繁華地區。

     [4]水調:原爲唐代大曲。

    段安節《樂府雜録》:“洎漁陽之亂,六宮星散,永新爲一士人所得。

    韋青避地廣陵,因月夜憑欄於小河之上,忽聞舟中唱《水調》者,曰:‘此永新故歌也。

    ’”是《水調》唐時能傳唱。

    此即指《水調歌頭》,有蘇軾《南歌子》(山與欹眉斂)“誰家水調唱歌頭”句可證。

     [5]琉璃:玻璃,喻水月交映的江面。

     菩薩蠻 西湖送述古[1] 秋風湖上蕭蕭雨,使君欲去還留住。

    今日謾留君[2],明朝愁殺人。

     佳人千點淚,灑向長河水。

    不用斂雙蛾,路人啼更多[3]。

     [1]題一作《西湖》。

    熙寧七年(一〇七四)作。

     [2]謾留君:謂欲留而無法留住。

    謾,徒然。

     [3]路人句:謂杭州人民哭送陳襄去任。

    言外贊美陳襄政績。

     南鄉子 送述古[1]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祇見城[2]。

    誰似臨平山上塔[3],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

    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1]熙寧七年(一〇七四)七月,蘇軾送陳襄至臨平(今杭州東北),舟中相别,詞即作于此時。

     [2]不見句: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謂城、人皆不見,此謂見城不見人,稍作曲折。

     [3]臨平山上塔:蘇軾《次韻杭人裴惟甫》:“餘杭門外葉飛秋,尚記居人挽去舟。

    一别臨平山上塔,五年雲夢澤南州(即黃州)。

    ”臨平塔時爲送别的標誌。

     永遇樂 孫巨源以八月十五日離海州,坐别於景疏樓上;既而與餘會于潤州,至楚州乃别。

    餘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與太守會于景疏樓上,作此詞以寄巨源[1]。

     長憶别時,景疏樓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裡[2]。

    别來三度[3],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捲珠簾、凄然顧影,共伊到明無寐。

     今朝有客,來從濉上,能道使君深意[4]。

    憑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

    而今何在?西垣清禁[5],夜永露華侵被。

    此時看、回廊曉月,也應暗記[6]。

     [1]孫洙,字巨源,揚州人。

    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請求外任,知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

    熙寧七年(一〇七四)八月十五日離海州赴京任修起居注、知制誥。

    時蘇軾離杭州赴密州知州任,兩人會于潤州,蘇軾有《采桑子》詞(詞序謂“潤州甘露寺多景樓,天下之殊景也。

    甲寅〔熙寧七年〕仲冬,餘同孫巨源、王正仲〔王存〕參會于此”);同至楚州(今江蘇淮安)相别,蘇軾有《更漏子·送孫巨源》詞。

    十一月蘇軾至海州,與海州知州陳某(名失考,蘇軾有《次韻陳海州書懷》、《次韻陳海州乘槎亭》詩)會于景疏樓,作此詞寄孫洙。

    則此詞應作于熙寧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十三謂作于八年正月,不確。

    景疏樓,在海州東北。

    宋葉祖洽因景仰漢人二疏(疏廣、疏受,皆東海人),建此樓。

    蘇軾《次韻孫巨源寄漣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見寄五絶》其二:“高才晚歲終難進,勇退常年正急流。

    不獨二疏爲可慕,他時當有景孫樓。

    ”蘇軾自注:“巨源近離東海,郡有景疏樓。

    ” [2]長憶六句:設想孫洙當時離海州時情景。

     [3]别來三度:指三次月圓。

    詞序中説,八月十五日孫洙“坐别于景疏樓上”,至十一月十五日蘇軾又在此樓作詞以寄,恰經三月。

     [4]今朝三句:指有客從孫洙處來。

    濉(suī),水名,宋時自河南經安徽、入江蘇蕭縣流入泗水。

    使君,原作“史君”,指孫洙。

     [5]西垣清禁:西垣,中書省(中央行政官署)别稱西臺、西掖、西垣。

    (門下省稱東臺,禦史臺稱南臺)清禁,宮中。

    孫洙任修起居注、知制誥,在宮中辦公。

     [6]此時看三句:設想孫洙在宮中月夜懷念自己。

    亦對面寫法。

     蝶戀花 密州上元[1] 燈火錢塘三五夜[2]。

    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3]。

     寂寞山城人老也。

    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4]。

    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5]。

     [1]熙寧八年(一〇七五)正月十五日作。

     [2]燈火句:上片回憶杭州上元節的繁華情景。

    蘇軾于熙寧七年九月離杭州。

    三五,十五,即指正月十五日。

     [3]更無句:寫街道清潔。

    反用蘇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句。

     [4]擊鼓二句:寫社祭,求豐年。

    《周禮》卷三《地官司徒·鼓人》:“以靈鼓(鼓名,有六面;一説指鼓數有六)鼓社祭。

    ”(參看《周禮》卷六《春官宗伯·籥章》) [5]昏昏句:謂天氣陰霾欲雪。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1] 十年生死兩茫茫[2]。

    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粧。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3]。

     [1]乙卯,熙寧八年(一〇七五)。

    作于密州。

     [2]十年:蘇軾妻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一〇六五),至作此詞時,正十年。

     [3]料得三句:孟棨《本事詩·徵異》:“開元中,有幽州衙將姓張者,妻孔氏,生五子,不幸去世。

    ”五子受後母虐待,孔氏“忽于塚中出”,題詩贈張,其中有“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之句。

    短松崗,承前“千裡孤墳”,指王弗墓地。

    蘇軾《亡妻王氏墓誌銘》:“明年(治平三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裡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 江城子 密州出獵[1]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2]。

    錦帽貂裘[3],千騎卷平崗[4]。

    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5]。

     酒酣胸膽尚開張[6]。

    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7]?會挽彫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8]。

     [1]題一作《獵詞》。

    傅藻《東坡紀年録》:“乙卯(熙寧八年)冬,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

    ”蘇軾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後果得雨,再往常山祭謝。

    歸途中與同官梅戶曹會獵于鐵溝。

    蘇軾另有《祭常山回小獵》詩。

     [2]左牽黃二句:牽犬擎鷹,古人常用以表達打獵時的豪邁和快意。

    如《太平禦覽》卷九二六《羽族部·鷹》引《史記》:“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不可得矣。

    ”(今《史記·李斯列傳》無“臂蒼鷹”句)崔駰《與竇憲牋》:“今旦漢陽太守稜率吏卒數十人,皆臂鷹牽狗。

    ”《梁書·張充傳》記張充“出獵,左手臂鷹,右手牽狗。

    ”蘇軾《祭常山回小獵》詩亦有“趁兔蒼鷹掠地飛”句。

     [3]錦帽貂裘:錦蒙帽、貂鼠裘,原爲漢羽林軍的裝束,此指蘇軾隨從。

     [4]千騎(jì):暗示知州身分,因古代“諸侯千乘”,知州略等于諸侯。

    騎,一人一騎的合稱。

    下“卷”,席卷,即圍獵之意。

    參看《祭常山回小獵》:“青蓋前頭點皂旗,黃茅岡下出長圍。

    ” [5]爲報三句:傾城,全城的人。

    《詩·鄭風·叔于田》:“叔于田,巷居無人”,亦言因畋獵而萬人空巷。

    此寫隨觀者之多。

    孫郎,指孫權。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庱亭(今江蘇丹陽東)。

    馬爲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倒退),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此以孫權(郎爲少年男子的美稱)自比,承前“少年狂”。

    報,聯繫全句,有兩説:一、報答,爲報答全城人追隨盛意,看我親自射虎;二、報説,聽到報説,全城人皆跟隨來看我射虎。

    兩説均可通。

     [6]尚:更加。

     [7]持節二句:《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載漢文帝時魏尚爲雲中太守,抵禦匈奴,頗有戰功。

    卻因“坐上功首虜差六級(多報六個殺敵人數)”,被“下之吏,削其爵,罰作之”。

    馮唐向文帝勸諫,“文帝説(悅)。

    是日令馮唐持節赦魏尚,復以爲雲中守,而拜唐爲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

    ”節,符節,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信。

    雲中,古郡名,治所在雲中(今内蒙古托克托東北)。

    此以魏尚自喻,希望得到朝廷信用,効力疆場。

    《祭常山回小獵》詩亦雲:“聖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

    ”《烏臺詩案》記蘇軾自雲:“意取西涼主簿謝艾事。

    艾本書生也,善能用兵,故以此自比。

    若用軾爲將,亦不減謝艾也。

    ”(謝艾事,詳見《晉書·張重華傳》)與蘇詞以魏尚自比同意。

     [8]天狼:星名,主侵掠等。

    《楚辭·九歌·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

    ”從“西北望”看,指西夏;從寫作時間和地點看,此年七月,宋朝割地于遼,密州又處宋遼邊地,則天狼亦可兼指遼國。

     【附録】 蘇軾《與鮮于子駿(侁)書》:“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永)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指密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爲節,頗壯觀也。

    寫呈取笑。

    ”所雲殆即此詞。

     望江南 超然臺作[1]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2]。

    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3],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4],且將新火試新茶[5]。

    詩酒趁年華。

     [1]題一作《暮春》。

    蘇軾于熙寧七年十一月至密州,據其《超然臺記》,“處之期年”即八年底對園北舊臺“稍葺而新之”,并由蘇轍命名“超然”。

    此詞寫超然臺春景,當作于九年(一〇七六)。

     [2]壕:指護城河。

     [3]寒食:見前《寒食雨二首》詩注。

    寒食節與清明節相連,是舊俗掃墓之時,極易牽動鄉思。

     [4]故國:指故鄉。

     [5]新火:舊俗,寒食節不舉火,節後再舉火稱新火。

    杜甫《清明》:“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浄客船。

    ”蘇軾《徐使君分新火》:“臨臯亭中一危坐,三見清明改新火。

    ”下“新茶”,《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六引《學林新編》雲:“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則火前,謂寒食前也;其下則雨前,謂穀雨前也。

    ”此處新茶即指寒食前所采製的火前茶。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1]。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2]。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3]。

    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4]。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5]!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6]。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8],千裡共嬋娟[9]。

     [1]丙辰,熙寧九年(一〇七六)。

     [2]明月二句:屈原《天問》:“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此用屈原之意,李白之語。

     [3]今夕句:託名牛僧孺(或雲,實韋瓘所作)《周秦行紀》:“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地雲階拜洞仙。

    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洪邁《容齋隨筆·續筆》卷十五《注書難》條,記紹興初,有傅洪秀才注蘇軾詞,不知此句出自《周秦行紀》。

    按,此句在中晚唐詩人中亦不少見,如戴叔倫《二靈寺守歲》“不知今夕是何年”,呂巖《憶江南》(瑤池上)詞“不知今夕是何年”等。

    此承上“明月幾時有”之提問,進而問天上爲“何年”。

     [4]我欲三句:瓊樓玉宇,指月宮。

    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二:“翟天師名乾祐,峽中人。

    ……曾于江岸與弟子數十玩月。

    或曰:‘此中竟何有?’翟笑曰:‘可隨吾指觀。

    ’弟子中兩人見月規半天,瓊樓金闕滿焉。

    數息間,不復見。

    ”另周密《癸辛雜識·前集》“遊月宮”條記唐明皇遊月宮事,亦可參看。

    不勝,禁受不住。

    此謂欲去月宮而畏寒不去,而其《念奴嬌·中秋》謂“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裏,一聲吹斷橫笛”,則寫飛入月宮;其《中秋月寄子由三首》之一謂“天風不相哀,吹我落瓊宮”,則寫從月宮降落。

     [5]起舞二句: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參看前《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詩注、《少年遊·潤州作,代人寄遠》詞注。

    何似在人間,謂月下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不像在人間了。

    即《鐵圍山叢談》所記:“坡爲起舞而顧問曰:‘此便是神仙矣!’”《蓼園詞選》所説“彷彿神魂歸去,幾不知身在人間也”之意,詳見〔評箋〕。

     [6]轉朱閣三句:寫月光移動照射,與其《中秋月寄子由三首》之一“徘徊巧相覓,窈窕穿房櫳”同意。

    低綺戶,指月光低射進雕花的門窗。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九:“先君嘗雲:柳詞‘鰲山綵構蓬萊島’,當雲‘綵締’,坡詞‘低綺戶’,當雲‘窺綺戶’。

    兩字既改,其詞益佳。

    ”其實蘇軾《洞仙歌》“綉簾開,一點明月窺人”,已用“窺”字。

    照無眠,照無眠之人。

    一説照人無眠,照着有心事之人,使其不能入睡,亦可通。

     [7]不應二句:司馬光《溫公詩話》:“李長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爲奇絶無對。

    曼卿對‘月如無恨月長圓’,人以爲勍敵。

    ” [8]但願句:趙彥衞《雲麓漫鈔》卷四,謂曾見蘇軾真蹟,此句作“但得人長久”,并雲:“以此知前輩文章爲後人妄改亦多矣。

    ” [9]千裡句:參看前《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詩注。

    此意在抒寫相思的古詩賦中常見,除前引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裡兮共明月”外,還有如孟郊《古怨别》“别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許渾《懷江南同志》“唯應洞庭月,萬裡共嬋娟”,《秋霽寄遠》“唯應待明月,千裡與君同”等。

    蘇軾《十二月十七日夜坐達曉寄子由》亦雲:“雷州别駕應危坐,跨海清光與子分。

    ” 【評箋】 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歌者袁綯,乃天寶之李龜年也。

    宣和間,供奉九重,嘗爲吾言:東坡公昔與客遊金山,適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無際,加江流澒湧。

    俄月色如晝,遂共登金山山頂之妙高臺,命綯歌其《水調歌頭》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歌罷,坡爲起舞,而顧問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謂文章人物,誠千載一時,後世安所得乎!”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 張炎《詞源》卷下:此詞“清空中有意趣,無筆力者未易到”。

     《坡仙集外紀》:“蘇軾于中秋夜,宿金山寺,作《水調歌頭》寄子由雲……神宗讀至‘瓊樓玉宇’二句,乃嘆曰:‘蘇軾終是愛君’,即量移汝州。

    ”(《歷代詩餘》卷一一五引。

    此條又見楊湜《古今詞話》引《歲時廣記》) 董毅《續詞選》卷一:“忠愛之言,惻然動人。

    神宗讀‘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句,以爲終是愛君,宜矣。

    ” 李冶《敬齋古今黈》卷八:“東坡《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隻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一時詞手,多用此格。

    如魯直雲:‘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蜺。

    隻恐花深裏,紅露濕人衣。

    ’蓋效坡語也。

    近世閒閒老人(指趙秉文)亦雲:‘我欲騎鯨歸去,隻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

    笑拍羣仙手,幾度夢中身。

    ’” 卓人月《古今詞統》卷十二評此詞:“畫家大斧皴,書家擘窠體也。

    ” 劉熙載《藝概》卷四:“詞以不犯本位爲高。

    東坡《滿庭芳》‘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語誠慷慨,然不若《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尤覺空靈藴藉。

    ” 先著《詞潔》卷三:“凡興象高即不爲字面礙。

    此詞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筆,惟後半‘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等字,苛求者未免指此爲累。

    然再三讀去,摶捖運動,何損其佳?少陵《詠懷古迹》詩雲:‘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未常以‘風塵’、‘天地’、‘西南’、‘東北’等字窒塞,有傷是詩之妙。

    詩家最上一乘,固有以神行者矣,于詞何獨不然?” 黃蓼園《蓼園詞選》:“按通首隻是詠月耳。

    前闋是見月思君,言天上宮闕,高不勝寒,但彷彿神魂歸去,幾不知身在人間也。

    次闋言月何不照人歡洽,何似有恨,徧(偏)于人離索之時而圓乎?復又自解,人有離合,月有圓缺,皆是常事,惟望長久共嬋娟耳。

    纏綿惋惻之思,愈轉愈曲,愈曲愈深,忠愛之思,令人玩味不盡。

    ” 王闓運《湘綺樓詞選》:“‘人有’三句,大開大闔之筆,亦他人所不能。

    ”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發端從太白仙心脫化,頓成奇逸之筆。

    湘綺(王闓運)誦此詞,以爲此‘全’字韻可當三語掾(即“人有”三句),自來未經人道。

    ”(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卷一引,下同) 張德瀛《詞徵》卷一:“蘇子瞻《水調歌頭》前闋雲‘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後闋雲‘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按,二句誤倒),宇、去、缺、合均葉短韻,人皆以爲偶合”,然經檢核韓無咎、蔡伯堅兩首詞,“乃知《水調歌頭》實有此一體也”。

     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上:“《水調歌頭》間有藏韻者。

    東坡明月詞‘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後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謂之偶然暗合則可;若以多者證之,則問之箋體家,未曾立法于嚴也。

    ” 江城子 東武雪中送客[1] 相從不覺又初寒。

    對樽前,惜流年。

    風緊離亭,冰結淚珠圓。

    雪意留君君不住,從此去,少清歡。

     轉頭山上轉頭看[2]。

    路漫漫,玉花翻。

    雲梅光寬[3],何處是超然[4]?知道故人相念否,攜翠袖,倚朱欄。

     [1]熙寧九年(一〇七六)冬作。

    東武,密州。

    據《東坡紀年録》,客指章傳,字傳道,閩人。

    蘇軾在密州時,與章唱和,有《遊盧山次韻章傳道》、《次韻章傳道喜雨》等詩。

     [2]轉頭山:在諸城縣南。

     [3]雲海:一作“銀海”。

    前選《雪後書北臺壁》有“光搖銀海眩生花”句,作“銀海”亦有據。

     [4]超然:超然臺。

     陽關曲 中秋作[1]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2]。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題一本在《中秋作》後有“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十一字。

    熙寧十年(一〇七七)作,時蘇軾任徐州知州。

    蘇軾《書彭城觀月詩》(《東坡題跋》卷三):“餘十八年前中秋夜,與子由觀月彭城作此詩,以《陽關》歌之。

    今復此夜,宿于贛上,方遷嶺表,獨歌此曲,聊復書之,以識一時之事,殊未覺有今夕之悲,懸知有他日之喜也。

    ”朱弁《風月堂詩話》卷下亦引蘇軾此跋,并雲“紹聖元年,自録此詩,仍題其後雲”,考之蘇軾生平,是。

    則上推十八年,爲熙寧十年。

    《陽關曲》共三首,除本首外,尚有《贈張繼願》(下面已選)、《答李公擇》,亦見詩集。

    其平仄四聲與王維《渭城曲》(即《送元二使安西》)幾乎盡合(僅第二句第一字平仄與王維詩不同,王文誥《蘇詩編注集成》卷十五引江藩雲:蘇軾三首與王維詩平仄“毫髮不爽”,不甚確),後兩句失黏,與七絶格律不合,故依諸本《東坡樂府》録入詞選。

    王十朋《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卷十八引趙次公曰:“三詩各自説事,惟是皆可歌之,故曰‘陽關三絶’。

    ”又引無名氏按語雲:“《王立之詩話》雲:‘先生作彭門守時,過齊州李公擇中秋席上賦一絶雲雲(即本篇),其後山谷在黔南,令以《小秦王》歌之。

    ’次公謂先生名之爲‘陽關三絶’,則必用‘西出陽關無故人’之聲歌之矣,王立之説恐非也。

    蓋贈張繼願言‘戲馬臺’,則在徐州所贈也;答李公擇雲‘濟南春好雪初晴’,則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