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四

關燈
‘目瞤得酒食,燈花得錢財,乾鵲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小既有徵,大亦宜然。

    ’”此爲反用,謂燈花徒結,并無喜事來報,我猶在夢中。

     [4]香篆:盤香的喻稱。

    也指盤香的煙縷。

     [5]搔首二句:元祐八年(一〇九三)上元節蘇軾任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時,曾侍宴端門,有《上元侍飲樓上三首呈同列》其三:“歸來一點殘燈在,猶有傳柑遺細君。

    ”細君,妻的代稱。

    《漢書·東方朔傳》:“歸遺細君,又何仁也!”顔師古注:“細君,朔妻之名。

    一説:細,小也。

    朔輒自比于諸侯,謂其妻曰小君。

    ”此指蘇軾繼室王閏之,原配王弗之妹。

    結兩句因上元節而懷念六年前(詩中言“十年”,係泛語)的往事。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攜一瓢酒,尋諸生,皆出矣,獨老符秀才在,因與飲至醉,符蓋儋人之安貧守靜者也[1] 老鴉銜肉紙飛灰[2],萬裡家山安在哉?蒼耳林中太白過[3],鹿門山下德公回[4]。

    管寧投老終歸去[5],王式當年本不來[6]。

    記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開。

     [1]紹聖五年(一〇九八)作。

    上巳,古時以陰曆三月上旬巳日爲“上巳”,魏晉後改爲三月三日。

    老符,符林。

     [2]老鴉句:見前《寒食雨》詩注。

     [3]蒼耳句:指李白及其《尋魯城北範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範置酒摘蒼耳作》。

    此以李白自喻。

     [4]鹿門句:《後漢書·逸民傳》:“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

    居峴山之南,未嘗入城府”,“後遂攜其妻子登鹿門山,因采藥不反”。

    唐李賢注引《襄陽記》曰:“(司馬)德操年少德公十歲,兄事之,呼作龐公,故俗人遂謂龐公是德公名,非也。

    ”此以德公喻符林。

     [5]管寧句:見前《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詩注。

    此以管寧自喻。

     [6]王式句:《漢書·王式傳》王式被任爲博士,“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勞式”,獨有博士江公妬忌王式,故意令人演奏《驪駒》表示逐客。

    王式不快,“讓諸生曰:‘我本不欲來,諸生強勸我,竟爲豎子所辱!’遂謝病免歸”。

    此以王式喻符林,謂是蘇軾主動找符林會飲。

     【評箋】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六:“坡詩間架宏大,不可步驟,豈許用晦(許渾)四句裝景所可及與?此詩首尾四句言景,中四句用事,又未若移易中間四句、兩用事兩言景爲佳也。

    ” 馮舒駁雲:“第二句亦不專景。

    詩本隨人作,隻要文理通耳,何嘗有情景硬局。

    ”(《瀛奎律髓》批語) 馮班駁雲:“東坡無所不可,如此便闆斂。

    ”(同上) 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十六駁雲:“前後景而中言情,正是變化。

    此以闆法律東坡,與前後所説自相矛盾。

    ”又雲:“四句古人名,礙格。

    ”(又見紀批《蘇文忠公詩集》卷四十二) 和陶擬古九首[1](選一) 有客叩我門,繫馬門前柳[2]。

    庭空鳥雀散,門閉客立久。

    主人枕書卧[3],夢我平生友。

    忽聞剝啄聲[4],驚散一杯酒。

    倒裳起謝客,夢覺兩愧負。

    坐談雜今古,不答顔愈厚[5]。

    問我何處來,我來無何有[6]! [1]蘇軾在元祐七年于揚州始作《和陶飲酒二十首》,後在惠州、儋州“盡和其詩”(《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小引),共一百多首。

    今選《和陶擬古九首》其一,以見一斑。

    黃庭堅《跋子瞻和陶詩》雲:“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

    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

    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出處雖不同,風味乃相似。

    ”關于“和陶詩”的評價,歷來亦有不同。

    蘇轍《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獨喜爲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

    是時轍亦遷海康,書來告曰:‘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則始于東坡。

    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

    ……吾前後和其詩,凡百數十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

    ’”又雲,蘇軾貶後,“其學日進,然如川之方至,其詩比杜子美、李太白爲有餘,遂與淵明比轍”。

    洪邁《容齋隨筆·三筆》卷三《東坡和陶詩》條引本詩,謂與陶潛原作,“二者金石合奏,如出一手,何止子由所謂遂與比轍者哉!”王若虛《滹南詩話》卷中:“東坡和陶詩,或謂其終不近,或以爲實過之,是皆非所當論也。

    渠亦因彼之意以見吾意雲爾,曷嘗心競而較其勝劣邪!故但觀其眼目旨趣之何如,則可矣。

    ”王説持平有據。

    他又批評蘇軾“集中次韻者幾三之一,雖窮極技巧,傾動一時,而害于天全者多矣。

    使蘇公而無此,其去古人何遠哉!”亦擊中要害。

     [2]繫馬句:用白居易《留李固言詩》“繫馬門前柳”成句。

     [3]枕書卧:白居易《秘書後廳》:“白頭老監枕書眠。

    ”蘇軾《孔毅父以詩戒飲酒,問買田且乞墨竹,次其韻》:“枕書睡熟呼不起。

    ” [4]剝啄聲:敲門聲。

    韓愈《剝啄行》:“剝剝啄啄,有客至門,我不出應,客去而嗔。

    ”蘇軾《次韻黃魯直寄題郭明父府推潁州西齋二首》其一:“樹頭啄木常疑客。

    ” [5]不答句:《詩·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顔之厚矣。

    ”此反用其意。

     [6]問我二句:無何有,典出《莊子·應帝王》,見前《次韻王定國南遷回見寄》詩注。

    紀批(卷四十二):“結二句調用劉隨州。

    然劉語覺峭拔,此覺近佻,非古人淳厚氣象。

    由全篇體格不同也。

    ” 【評箋】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四十一:“在《文選》諸賦奪胎,脫浄《客嘲》《賓戲》之跡。

    ” 被酒獨行,徧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1](選二) 半醒半醉問諸黎[2],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尋牛矢覓歸路[3],家在牛欄西復西。

     總角黎家三四童[4],口吹蔥葉送迎翁。

    莫作天涯萬裡意,谿邊自有舞雩風[5]。

     [1]原共三首,選第一、二首。

    元符二年(一〇九九)作。

     [2]諸黎:即指子雲、威、徽、先覺四位黎姓友人。

     [3]牛矢:牛糞。

    紀批(卷四十二):“牛矢字俚甚。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四十二駁雲:“此儋州記事詩之絶佳者,要知公當此時必無‘令嚴鐘鼓三更月’(蘇軾《次韻穆父尚書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慶引滿醉吟》詩句)之句也。

    曉嵐不取此詩,其意與不喜‘鴨與豬’、‘命如鷄’等句相似,皆囿於偏見,不能自廣耳。

    《左傳·文公十八年》‘埋之馬矢之中’,《史記·廉頗傳》‘一飯三遺矢’,凡此類古人皆據事直書,未嘗以‘矢’字爲穢,代之以文言也。

    記事詩與史傳等,當據事直書處,正復以他字替代不得。

    ”所駁甚是。

     [4]總角:古代兒童髮式,左右兩邊各紮一小髻,略如今之小而短。

     [5]舞雩:《論語·先進》記曾點以“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爲志向。

    舞雩,古代祭天求雨之處(祭雨時因有樂舞,故名)。

     倦夜[1]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2]! [1]元符二年(一〇九九)作。

     [2]荒園二句:庾信《奉和賜曹美人》:“絡緯無機織。

    ”孟郊《古樂府雜怨三首》其三:“暗蛩有虛織。

    ”絡緯,羅願《爾雅翼·釋蟲二》:“莎鷄……一名‘絡緯’,今俗人謂之‘絡絲娘’,蓋其鳴時又正當絡絲之候。

    ”結兩句寄寓作者一生無所成就之慨。

     【評箋】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通首俱得少陵神味。

    ” 紀批(卷四十二):“結有意緻,遂令通體俱有歸宿,若非此結,則成空調。

    ” 縱筆三首[1]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鬚蕭散滿霜風[2],小兒誤喜朱顔在,一笑那知是酒紅[3]! 父老争看烏角巾,應緣曾現宰官身[4]。

    溪邊古路三叉口[5],獨立斜陽數過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

    明日東家當祭竈,隻鷄鬥酒定膰吾[6]。

     [1]元符二年(一〇九九)底作。

    七集本《續集》重收此三詩,爲《儋耳四絶句》的第四、二、一首。

     [2]白鬚句:此用惠州所作《縱筆》詩“白頭蕭散滿霜風”成句,改“頭”爲“鬚”。

    一本即作“頭”。

    蘇軾因該詩觸犯當權者而貶海南島;此時再用,可見其倔強。

     [3]小兒二句:《冷齋夜話》卷一引黃庭堅論奪胎法,即舉此例:“樂天詩曰:‘臨風杪秋樹,對酒長年身。

    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

    ’東坡南中作詩雲:‘兒童誤喜朱顔在,一笑那知是醉紅。

    ’……皆奪胎法也。

    ”《詩人玉屑》卷十八引《王直方詩話》雲:“鄭谷有詩雲:‘衰鬢霜供白,愁顔酒借紅。

    ’老杜有詩雲:‘髮少何勞白,顔衰肯更紅!’無己詩雲:‘髮短愁催白,顔衰酒借紅。

    ’”皆語句“相類”。

    紀批(卷四十二):“嘆老意如此出之,語妙天下。

    ” [4]應緣句:謂做官不過是偶然因緣而已。

    宰官身,有官職的人。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爲諸衆生,説是經典。

    ……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

    ”《彥周詩話》:“李太白詩雲:‘問餘何事栖碧山……’東坡嶺外詩雲:‘老父争看烏角巾……’賀知章呼李白爲謫仙人,世傳東坡是戒禪師後身,僕竊信之。

    ”宋何薳《春渚紀聞》卷一《坡谷前身》條雲:“山谷初與東坡先生同見清老者。

    清語:坡前身爲五祖戒和尚。

    ”查慎行注本卷四十二引此,雲:“故嶺外詩雲:‘應緣曾現宰官身’,豈真戒禪師後身耶!”又參看《冷齋夜話》卷七。

     [5]溪邊句: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四十二:“此三首之第三句,皆于極平淡中,陡然而出,而此句尤奇突,殊不知‘争看’二字,已安根矣。

    三首皆弄此手法。

    ” [6]膰(fán):舊時祭祀用的烤肉。

    這裏作動詞用。

     【評箋】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四十二:“此三首平淡之極,卻有無限作用在内,未易以情景論也。

    ” 庚辰歲人日作,時聞黃河已復北流,老臣舊數論此,今斯言乃驗二首[1](選一) 老去仍棲隔海村,夢中時見作詩孫[2]。

    天涯已慣逢人日,歸路猶欣過鬼門[3]。

    三策已應思賈讓[4],孤忠終未赦虞翻[5]。

    典衣剩買河源米[6],屈指新蒭作上元[7]。

     [1]原共二首,選第一首。

    元符三年(一一〇〇)作。

    人日,陰曆正月初七。

    熙寧十年,黃河決口,水退後黃河改道北流,原東流填淤。

    元祐時,朝廷討論治河法,有“塞”“疏”兩派:塞派主張仍讓黃河東流;疏派主張讓黃河北流。

    蘇軾主張“疏”,他在元祐三年九月任翰林學士、朝奉郎、知制誥兼侍讀,上《述災沴論賞罰及修河事繳進歐陽修議狀劄子》:“黃河自天禧(宋真宗年號)已來,故道漸以淤塞,每決而西,以就下耳。

    熙寧中,決于曹村,先帝(神宗)盡力塞之;不及數年,遂決小吳。

    先帝聖神,知河之欲西北行也久矣,今強塞之,縱獲目前之安,而旋踵復決,必然之勢也,故不復塞。

    ”反對修復東流故道。

    但當時“塞派”占優勢,強使黃河東流。

    元符二年六月,黃河又在内黃決口,東流又斷,後復北流,故謂“斯言乃驗”。

     [2]作詩孫:蘇軾族孫蘇符,字仲虎,能詩。

     [3]鬼門:鬼門關,舊址在廣西北流縣西,界于北流、玉林兩縣間。

    古代爲通德欽、廉、雷、瓊和交趾的要衝,因多瘴癘,舊諺有“若度鬼門關,十去九不回”之稱。

     [4]三策句:賈讓,漢哀帝時任待詔,曾上書言“治河有上中下策”。

    (《漢書·溝洫志》)紀批(卷四十三)雲:“詩題中“‘時聞’以下十九字,應注在‘三策’句下,若標于題中,則似爲此事而作,題與詩不相應矣。

    ”(又見《瀛奎律髓刊誤》卷十六) [5]孤忠句:《三國志·吳志·虞翻傳》,虞翻“性疎直,數有酒失”。

    孫權“積怒非一,遂徙翻交州(廣州)。

    雖處罪放,而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

    又爲《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于世”。

    紀批:“五句非自譽語,乃冀幸語也。

    故不失忠厚之旨。

    ” [6]河源:河源縣屬惠州,當時産稻區。

    海南島無米。

     [7]屈指句:謂準備新酒,迎接元宵節。

    蒭,濾酒的竹器,見前《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讀書》詩注。

     【評箋】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六:“前輩論詩文,謂子美夔州後詩,東坡嶺外文,老筆愈勝少作,而中年亦未若晚年也。

    ”此詩“人日、鬼門之對固工,兩篇首尾雄渾”。

     汲江煎茶[1] 活水還須活火烹[2],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3],松風忽作瀉時聲[4]。

    枯腸未易禁三椀[5],坐聽荒城長短更[6]。

     [1]元符三年(一一〇〇)作。

     [2]活火句:《施注蘇詩》卷三十八有蘇軾自注雲:“唐人雲:茶須緩火炙,活火煎。

    ”(此條自注又見《東坡七集本·後集》卷七,有的注本脫漏)按,此“唐人”,指李約。

    見趙璘《因話録》卷二:兵部員外郎李約“天性唯嗜茶,能自煎。

    謂人曰:‘茶須緩火炙,活火煎。

    ’活火謂炭火之焰者也”。

    但《陳輔之詩話》、《溪詩話》卷七引《因話録》,作“茶須緩火炙,活水煎”,把“活火”誤成“活水”;且謂“坡有‘活水還須緩火烹’,恐亦用此”,則又將蘇詩“活火”誤成“緩火”。

    活火,旺火。

    蘇軾《試院煎茶》“貴從活火發新泉”,即此句意。

     [3]雪乳:一作“茶雨”。

    查慎行謂:“别本作‘茶乳’,不如‘雨’字更與‘煎處腳’有關會。

    ”〔腳〕茶腳。

     [4]松風句:《試院煎茶》“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松風喻水沸聲。

     [5]枯腸句:盧仝《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一椀喉吻潤,二椀破孤悶。

    三椀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椀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椀肌骨清,六椀通仙靈。

    七椀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極寫新茶之美,蘇軾另有《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且盡盧仝七椀茶”亦此意;此詩卻謂如此佳茗卻喝不了三碗,乃因身居異鄉的貶謫之感所緻。

     [6]長短更:王十朋注本卷十三引趙次公注:“言其撾數之寡者爲短,多者爲長也。

    ” 【評箋】 楊萬裡《誠齋詩話》:“東坡煎茶詩雲:‘活水還將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處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釣石,非尋常之石,四也;東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狀水之清美極矣,‘分江’二字,此尤難下。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仍作瀉時聲’,此倒語也,尤爲詩家妙法,即少陵‘紅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也。

    ‘枯腸未易禁三椀,卧聽山城長短更’,又翻卻盧仝公案。

    仝吃到七椀,坡不禁三椀,山城更漏無定,長短二字,有無窮之味。

    ”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六:“舒促離合,若風湧雲飛,楊萬裡輩曲爲疏解,似反失其趣詣。

    ”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下:“貯月分江,小中見大。

    ”“第六句對法不測。

    ” 紀批(卷四十三):“細膩而出于脫灑。

    細膩詩易于黏滯,如此脫灑爲難。

    ” 儋耳[1] 霹靂收威暮雨開[2],獨憑闌檻倚崔嵬。

    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3]。

    野老已歌豐歲語,除書欲放逐臣回。

    殘年飽飯東坡老[4],一壑能專萬事灰[5]。

     [1]元符三年(一一〇〇)正月,哲宗死,徽宗即位。

    五月,蘇軾改移廉州(今廣西合浦縣)安置。

    詩作于離儋州前。

     [2]霹靂句:《新唐書·吳武陵傳》:吳武陵與工部侍郎孟簡書曰:“古稱一世三十年,子厚之斥十二年,殆半世矣。

    霆砰電射,天怒也,不能終朝。

    聖人在上,安有畢世而怒人臣邪?”此句暗用其意。

     [3]垂天二句:雌霓,即霓,亦名副虹,雙虹中色彩淺淡的虹。

    《爾雅·釋天》邢昺疏:“虹雙出,色鮮盛者爲雄,雄曰虹;暗者爲雌,雌曰霓。

    ”這裏即指虹,以與下“雄風”相對。

    雄風,語出宋玉《風賦》“大王之雄風”,引申爲涼爽之風,與“雌風”(溫濕之風)相對。

    《昭昧詹言》卷二十:“三四奇警。

    ” [4]殘年飽飯:用杜甫《病後過王倚飲贈歌》“但使殘年飽吃飯”句。

     [5]一壑句:陸雲《逸民賦序》:“古之逸民,或輕天下,細萬物,而欲專一丘之歡,擅一壑之美,豈不以身重于宇宙,而恬貴于紛華者哉?” 澄邁驛通潮閣二首[1](選一) 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2]。

    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3]。

     [1]原共二首,選第二首。

    元符三年(一一〇〇)六月,蘇軾離儋州赴廉州,途經澄邁縣時所作。

    通潮閣,一名通明閣,在澄邁縣西,爲澄邁驛之閣。

     [2]帝遣句:《楚辭·招魂》:“帝告巫陽(女巫名)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

    魂魄離散,汝筮予之。

    ’”巫陽“乃下招曰:‘魂兮歸來!’”此以天帝喻朝廷,以招魂喻召還。

     [3]杳杳二句:《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澄邁驛通潮閣》詩雲:‘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

    ’《伏波將軍廟碑》有雲:‘南望連山,若有若無,杳杳一髮耳。

    ’皆兩用之,其語倔奇,蓋得意也。

    ”紀批(卷四十三):“神來之筆。

    ” 【評箋】 施補華《峴傭説詩》:“東坡七絶亦可愛,然趣多緻多,而神韻卻少。

    ‘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緻也。

    ‘小兒誤喜朱顔在,一笑那知是酒紅’,趣也。

    獨‘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

    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則氣韻兩到,語帶沉雄,不可及也。

    ”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虞伯生題畫詩雲‘青山一髮是江南’,全套此詩。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 參橫鬥轉欲三更[2],苦雨終風也解晴[3]。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4]。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5]。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絶冠平生。

     [1]元符三年(一一〇〇)蘇軾渡瓊州海峽時所作。

    七集本《續集》重收此詩,題作《過海》。

    自《行瓊儋間,肩輿坐睡……》至本篇,皆作于海南島。

     [2]參(shēn)橫句:參、鬥,兩星宿名,皆屬二十八宿。

    橫、轉,指星座位置的移動。

    此句點出深夜時分。

     [3]苦雨:久雨。

     終風:終日刮的風,語出《詩·邶風·終風》:“終風且暴。

    ”《毛傳》曰:“終日風爲終風。

    ”但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五引王念孫説,解爲“既風且暴”,是。

    蘇軾用《毛傳》訓義。

     [4]雲散二句:《晉書·謝重傳》:“(謝重)爲會稽王道子驃騎長史。

    嘗因侍坐,于時月夜明浄,道子嘆以爲佳。

    重率爾曰:‘意謂乃不如微雲點綴。

    ’道子因戲重曰:‘卿居心不浄,乃復強欲滓穢太清邪?’”《東坡志林》卷八:“青天素月,固是人間一快。

    而或者乃雲:不如微雲點綴。

    乃知居心不浄者,常欲滓穢太清。

    ”可互參。

    此喻作者本來清白,政敵之誣陷猶如蔽月之浮雲,終已消散。

     [5]空餘二句:上句語出《論語·公冶長》,見前《龜山》詩注;下句見《莊子·天運》記黃帝“張(演奏)《鹹池》之樂于洞庭之野”,并借音樂説了一番老莊玄理。

    兩句意謂,現已渡海北返,不必嗟嘆“道”之不行,又從波濤聲聯想及黃帝奏樂,粗識老莊忘得失、齊榮辱的哲理。

    引起下句曠達語。

     【評箋】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下:“前半四句,俱用四字作疊而不覺其闆滯,由于氣充力厚,足以陶鑄鎔冶故也。

    ” 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四十三:“前半純是比體,如此措辭,自無痕迹。

    ” 贈嶺上老人[1] 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

    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箇回? [1]元符三年(一一〇〇)七月,蘇軾抵廉州。

    八月遷舒州圑練副使、永州安置。

    途中又復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在外州軍任便居住。

    蘇軾後擬住常州。

    建中靖國元年(一一〇一)正月度大庾嶺作此詩。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二:“東坡還至庾嶺上,少憇村店,有一老翁出問從者曰:‘官爲誰?’曰:‘蘇尚書。

    ’翁曰:‘是蘇子瞻歟?’曰:‘是也。

    ’乃前揖坡曰:‘我聞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歸,是天祐善人也。

    ’東坡笑而謝之,因題一詩于壁間雲。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須溪評雲:‘不知是去時是歸時?’按子由和詩,知是歸時作。

    ”蘇轍《子瞻贈嶺上老人次韻代老人答一絶》雲:“嶺頭盧老一爐灰,長短根莖各自栽。

    輕賤已消先世業,知君海上去仍回。

    ” 次韻江晦叔二首[1](選一) 鐘鼓江南岸,歸來夢自驚。

    浮雲時事改[2],孤月此心明。

    雨已傾盆落,詩仍翻水成[3]。

    二江争送客[4],木杪看橋橫。

     [1]原共二首,選第二首。

     江公著,字晦叔,桐廬人。

    建中靖國初爲虔州(今江西贛州)知州。

    蘇軾北歸經此,作此詩,時在建中靖國元年(一一〇一)。

     [2]浮雲句:杜誦《哭長孫侍禦》:“流水生涯盡,浮雲世事空。

    ” [3]詩仍句: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文如翻水成,初不用意爲。

    ”此用其字面;急雨催詩之意境在蘇詩中屢見,參看《有美堂暴雨》詩注。

     [4]二江:指江公著兄弟二人。

     【評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六:蘇軾“後自嶺外歸,次韻江晦叔詩雲:‘浮雲時事改,孤月此心明。

    ’語意高妙,有如參禪悟道之人,吐露胸襟,無一毫窒礙也”。

     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八:“‘更無柳絮隨風舞,惟有葵花向日傾’,可以見司馬公之心;‘浮雲世事改,孤月此心明’,見東坡公之心”。

    另一條又引“浮雲”二句,謂“坡公晚年所造深矣”。

     詞選 行香子 丹陽寄述古[1]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

    情何限、處處銷魂。

    故人不見[2],舊曲重聞。

    向望湖樓[3],孤山寺[4],湧金門[5]。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6]。

    别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7]。

     [1]題一作《冬思》。

    熙寧六年(一〇七三)十一月,蘇軾以杭州通判赴潤州(今江蘇鎮江)等地賑飢,元日過丹陽,此詞雲“梅雪”,當是熙寧七年正月所作。

    南宋傅藻《東坡紀年録》謂作于“自京口還”時,則在是年六月,所説不確。

    陳襄,字述古,時爲杭州知州。

     [2]故人:指蘇軾。

    此詞上片設想陳襄在杭州西湖冬遊并懷念自己。

    亦對面寫法。

     [3]望湖樓:見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絶》詩注。

     [4]孤山寺:見前《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詩注。

     [5]湧金門:杭州西門,通向西湖。

     [6]繡羅衫句: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六:“世傳魏野嘗從萊公(寇準)遊陝府僧舍,各有留題。

    後復同遊,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獨否,塵昏滿壁。

    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

    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

    ’萊公大笑。

    ”此指蘇軾在西湖各處的留題。

     [7]湖中月三句:湖,西湖;江,錢塘江;隴,同壟,岡壟,指孤山。

     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1] 誰作桓伊三弄[2],驚破緑窗幽夢。

    新月與愁煙,滿江天[3]。

     人欲去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

    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1]題一作《送别》。

    熙寧七年(一〇七四)作。

    柳瑾,字子玉,吳人(一説丹徒人),蘇軾的親戚。

     [2]桓伊三弄:《晉書·桓伊傳》:“(桓伊)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爲江左第一。

    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王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