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燈
小
中
大
作南遷“二友”(《與程全父書》),“細和淵明詩”(黃庭堅《跋子瞻和陶詩》)成了創作的日課。
蘇軾在元祐七年開始和陶,作《和陶〈飲酒二十首〉》,而在這時“盡和其詩”(《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引》),共一百多首。
對于這一我國詩歌史上罕見的特殊現象,前人多從學得“似”或“不似”來品評二人藝術上的高低,意見不一。
其實,學不像固然不能算好,學得可以亂真也未必好。
依照蘇軾自己對陶詩藝術的體會,陶詩境界其高處既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然美和本色美,則從根本上説,是不能也是不必摹擬的。
楊時説:“陶淵明詩所不可及者,沖澹深粹,出于自然。
若曾用力學,然後知淵明詩非着力之所能成。
”(《龜山先生語録》卷一)這些和陶詩的意義在于它是蘇詩藝術風格轉變的確切標志,是探討其晚年風格的有力綫索。
他在揚州所作《和陶〈飲酒〉》實與陶詩風格不侔。
元好問《跋東坡和淵明飲酒詩後》雲“東坡和陶,氣象祗是東坡。
如雲‘三杯洗戰國,一鬥消強秦’(按,此爲蘇《和陶〈飲酒〉》第二十首之句),淵明決不能辦此”,即指豪橫超邁之氣不能自掩。
惠州、儋州和作,力求從神理上逼近陶詩風味。
即以惠州第一次所作《和陶〈歸園田居六首〉》爲例。
第一首雲:“環州多白水,際海皆蒼山。
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
……門生饋薪米,救我廚無煙。
鬥酒與隻鷄,酣歌餞華顛。
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
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
”所用都是淡語、實語,乍讀似覺枯淡,反復吟誦自有深味。
“禽魚”四句純係議論,也能體會其靜思默察、有所了悟的樂趣。
第二首雲:“南池緑錢生,北嶺紫筍長。
提壺豈解飲,好語時見廣。
春江有佳句,我醉墮渺莽。
”對于“春江”兩句,陸遊曾雲:“東坡此詩雲:‘清吟雜夢寐,得句旋已忘’(按,此《湖上夜歸》詩句,作于通判杭州時),固已奇矣。
晚謫惠州,復出一聯雲‘春江有佳句,我醉墮渺莽’,則又加于少作一等。
近世詩人,老而益嚴,蓋未有如東坡者也。
”(《渭南文集》卷二十七《跋東坡詩草》)查慎行亦評爲“句有神助”(《初白菴詩評》卷中),紀昀亦評爲“此種是東坡獨造”(紀批《蘇文忠公詩集》)。
“少作”意謂沉浸創作,夢中得句又忘,雖不愧佳句,但稍見矜持之態;“晚作”則謂春江自藏佳句,隻是醉中墮入一片渾沌之中,沒能也不必去尋覓,更顯妙境偶得,意趣悠遠。
如果再同唐庚的“疑此江頭有佳句,爲君尋取卻茫茫”(《春日郊外》),或陳與義的“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春日》),“佳句忽墮前,追摹已難真”(《題酒務壁》)等來比較,就顯得一自然一安排、一言少意多一意隨語盡的分别了。
“和陶詩”中所表現的美學趣尚,影響到蘇軾嶺海時期的整個創作。
他在北返途中曾説“心閑詩自放,筆老語翻疏”(《廣倅蕭大夫借前韻見贈,復和答之二首》其二),這兩句推美蕭世範的話,實可移評他此時的風格。
他一登瓊島,忽遇急雨,寫詩説“急雨豈無意,催詩走羣龍”,“應怪東坡老,顔衰語徒工。
久矣此妙聲,不聞蓬萊宮”(《行瓊儋間,肩輿坐睡……》),似乎預示着他的詩歌從“語徒工”而追求鈞天廣樂般的“妙聲”。
一般説來,這時期的詩作不弄奇巧,不施雕琢,隨意吐屬,自然高妙。
近體如惠、儋兩地各以《縱筆》爲題的四首詩、《被酒獨行,徧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髮而寢》、《汲江煎茶》,古體如《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吾謫海南,子由雷州……》等,感時觸物,油然興發,一如風吹水面,自然成文。
“用事博”是蘇詩一大特色,此時一般少用或用常見之典,也不像以前那樣過分追求工巧貼切因而常被詩評家所譏訕。
至于像“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爲烏有一先生”(《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之類,諧趣橫生,具見信手偶得的天然之妙,也是以前用典所不經見的。
在詩歌結構上也表現出更爲快利圓轉,生動流走。
有時甚至從個别看不免堆垜闆滯,從全體看卻仍如行雲流水,如彈丸脫手。
如《海南人不作寒食……》詩中間兩聯雲“蒼耳林中太白過,鹿門山下德公回。
管寧投老終歸去,王式當年本不來”,一連排比四個典故,但讀全詩,仍覺爽口,一則典是常典,二則四事分指自己與符林,綰合緊密,因而并無鑲嵌之痕。
又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開頭雲:“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讀來一氣噴出,細看才知前四字都作疊句。
此時詩中用語平實樸素,設色大緻素淡,即使爲數不多的詞作,也大都洗盡鉛華,如《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減字木蘭花》(“春牛春杖”),樸而愈厚,淡而彌麗,無限情思感人肺腑,絢爛春光迎面而來。
隨筆小品也保持他一貫信筆直遂的清新流暢的文風。
蘇轍評此時蘇作爲“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
黃庭堅説他對蘇軾“嶺外文字”“時一微吟,清風颯然,顧同味者難得爾”(《答李端叔》),“使人耳目聰明,如清風自外來也”(《與歐陽元老書》)。
這些評論都説中了蘇軾其時創作中自然平淡的風格。
風格是作家是否成熟的可靠標尺,而任何大作家又總是既有一種基本或主要的風格,又有在此基礎上的風格多樣化。
蘇軾在嶺海時期表現出向自然平淡風格轉化的明顯傾向,這并不否認其時仍有豪健清雄之作。
即如“和陶詩”,前人已指出其“以綺而學質,以腴而學癯”(周錫瓚語,見《楹書偶録》卷五“宋本注東坡先生詩”條下),與陶詩有别。
前面所引他對晁載之賦作的意見,也并不否定“奇麗”,隻是“晁君喜奇似太早”,應先求“平和”而後“溢爲奇怪”;而在此時所作《與侄論文書》,一方面指出“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峥嶸,采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一方面又指出“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叮囑侄輩不要隻見他“而今平淡”而要去學他以前“高下抑揚、如龍蛇捉不住”的文字。
前後兩説對平淡、奇麗孰先孰後的看法有所不同,但都説明蘇軾藝術個性中始終存在崇尚豪健富麗的一面。
然而這不應妨礙我們就其主要或重要傾向作出概括。
前面論及各時期創作風格的特色也應作如是觀。
“秀語出寒餓,身窮詩乃亨。
”(《次韻仲殊雪中西湖》)在四十多年的創作生活中,蘇軾貶居時期的十多年比之任職時期的三十多年,無疑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走向生命旅程終點的時候,他曾説:“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自題金山畫象》)對于興邦治國的“功業”來説,這是一句自嘲的反話;而對于建樹多方面的文學業績而言,這又是自豪的總結。
下面是關于本書的選注工作的説明: 一、本書選詩二百四十多首、詞五十多首、文近三十篇,都按寫作先後排列。
所選的包括蘇氏各體詩文的代表性作品,使沒有機會閲讀蘇軾全集的讀者在這選本中能領略蘇氏作品的大緻風貌。
注釋除了疏通原文外,還在原材料的核對和評論資料的徵引上多做了一些工作,希望能對進一步研究蘇軾的讀者也有所助益。
二、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國内久佚。
復旦大學顧易生副教授于一九八一年二月去日本講學,大阪市立大學西野貞治先生惠贈此書影印本一件,今加以標點,按原式全文印行,作爲本書附録(後又發現日本蓬左文庫藏有此書另一鈔本,取以對勘,作《校補記》)。
對他們的熱情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關于施《譜》的評介,可參看附録中拙著《評久佚重見的施宿〈東坡先生年譜〉》一文。
三、本書在編選過程中,參考和吸取了前人和今人的不少研究成果,未能一一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何滿子同志在審稿過程中,提過很多寶貴意見,並爲本書封面題簽,在此一并深緻謝意。
王水照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 [1]查慎行、馮應榴、王文誥均謂蘇詩最早之作爲嘉祐四年出蜀前的《詠怪石》、《送宋君用遊輦下》兩詩,但有人疑是僞作。
[2]關于蘇軾生平事迹,參看本書附録:施宿《東坡先生年譜》。
[3]參看《容齋三筆》卷五“東坡慕樂天”條:“蘇公責居黃州,始自稱東坡居士。
詳考其意,蓋專慕白樂天然。
” [4]見晁補之《鷄肋集》卷三十三《題淵明詩後》引蘇軾語,參看《東坡題跋》卷二《題淵明飲酒詩後》。
[5]參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評蘇軾“見”字説。
蘇軾在元祐七年開始和陶,作《和陶〈飲酒二十首〉》,而在這時“盡和其詩”(《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引》),共一百多首。
對于這一我國詩歌史上罕見的特殊現象,前人多從學得“似”或“不似”來品評二人藝術上的高低,意見不一。
其實,學不像固然不能算好,學得可以亂真也未必好。
依照蘇軾自己對陶詩藝術的體會,陶詩境界其高處既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然美和本色美,則從根本上説,是不能也是不必摹擬的。
楊時説:“陶淵明詩所不可及者,沖澹深粹,出于自然。
若曾用力學,然後知淵明詩非着力之所能成。
”(《龜山先生語録》卷一)這些和陶詩的意義在于它是蘇詩藝術風格轉變的確切標志,是探討其晚年風格的有力綫索。
他在揚州所作《和陶〈飲酒〉》實與陶詩風格不侔。
元好問《跋東坡和淵明飲酒詩後》雲“東坡和陶,氣象祗是東坡。
如雲‘三杯洗戰國,一鬥消強秦’(按,此爲蘇《和陶〈飲酒〉》第二十首之句),淵明決不能辦此”,即指豪橫超邁之氣不能自掩。
惠州、儋州和作,力求從神理上逼近陶詩風味。
即以惠州第一次所作《和陶〈歸園田居六首〉》爲例。
第一首雲:“環州多白水,際海皆蒼山。
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
……門生饋薪米,救我廚無煙。
鬥酒與隻鷄,酣歌餞華顛。
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
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
”所用都是淡語、實語,乍讀似覺枯淡,反復吟誦自有深味。
“禽魚”四句純係議論,也能體會其靜思默察、有所了悟的樂趣。
第二首雲:“南池緑錢生,北嶺紫筍長。
提壺豈解飲,好語時見廣。
春江有佳句,我醉墮渺莽。
”對于“春江”兩句,陸遊曾雲:“東坡此詩雲:‘清吟雜夢寐,得句旋已忘’(按,此《湖上夜歸》詩句,作于通判杭州時),固已奇矣。
晚謫惠州,復出一聯雲‘春江有佳句,我醉墮渺莽’,則又加于少作一等。
近世詩人,老而益嚴,蓋未有如東坡者也。
”(《渭南文集》卷二十七《跋東坡詩草》)查慎行亦評爲“句有神助”(《初白菴詩評》卷中),紀昀亦評爲“此種是東坡獨造”(紀批《蘇文忠公詩集》)。
“少作”意謂沉浸創作,夢中得句又忘,雖不愧佳句,但稍見矜持之態;“晚作”則謂春江自藏佳句,隻是醉中墮入一片渾沌之中,沒能也不必去尋覓,更顯妙境偶得,意趣悠遠。
如果再同唐庚的“疑此江頭有佳句,爲君尋取卻茫茫”(《春日郊外》),或陳與義的“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春日》),“佳句忽墮前,追摹已難真”(《題酒務壁》)等來比較,就顯得一自然一安排、一言少意多一意隨語盡的分别了。
“和陶詩”中所表現的美學趣尚,影響到蘇軾嶺海時期的整個創作。
他在北返途中曾説“心閑詩自放,筆老語翻疏”(《廣倅蕭大夫借前韻見贈,復和答之二首》其二),這兩句推美蕭世範的話,實可移評他此時的風格。
他一登瓊島,忽遇急雨,寫詩説“急雨豈無意,催詩走羣龍”,“應怪東坡老,顔衰語徒工。
久矣此妙聲,不聞蓬萊宮”(《行瓊儋間,肩輿坐睡……》),似乎預示着他的詩歌從“語徒工”而追求鈞天廣樂般的“妙聲”。
一般説來,這時期的詩作不弄奇巧,不施雕琢,隨意吐屬,自然高妙。
近體如惠、儋兩地各以《縱筆》爲題的四首詩、《被酒獨行,徧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髮而寢》、《汲江煎茶》,古體如《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吾謫海南,子由雷州……》等,感時觸物,油然興發,一如風吹水面,自然成文。
“用事博”是蘇詩一大特色,此時一般少用或用常見之典,也不像以前那樣過分追求工巧貼切因而常被詩評家所譏訕。
至于像“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爲烏有一先生”(《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之類,諧趣橫生,具見信手偶得的天然之妙,也是以前用典所不經見的。
在詩歌結構上也表現出更爲快利圓轉,生動流走。
有時甚至從個别看不免堆垜闆滯,從全體看卻仍如行雲流水,如彈丸脫手。
如《海南人不作寒食……》詩中間兩聯雲“蒼耳林中太白過,鹿門山下德公回。
管寧投老終歸去,王式當年本不來”,一連排比四個典故,但讀全詩,仍覺爽口,一則典是常典,二則四事分指自己與符林,綰合緊密,因而并無鑲嵌之痕。
又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開頭雲:“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讀來一氣噴出,細看才知前四字都作疊句。
此時詩中用語平實樸素,設色大緻素淡,即使爲數不多的詞作,也大都洗盡鉛華,如《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減字木蘭花》(“春牛春杖”),樸而愈厚,淡而彌麗,無限情思感人肺腑,絢爛春光迎面而來。
隨筆小品也保持他一貫信筆直遂的清新流暢的文風。
蘇轍評此時蘇作爲“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
黃庭堅説他對蘇軾“嶺外文字”“時一微吟,清風颯然,顧同味者難得爾”(《答李端叔》),“使人耳目聰明,如清風自外來也”(《與歐陽元老書》)。
這些評論都説中了蘇軾其時創作中自然平淡的風格。
風格是作家是否成熟的可靠標尺,而任何大作家又總是既有一種基本或主要的風格,又有在此基礎上的風格多樣化。
蘇軾在嶺海時期表現出向自然平淡風格轉化的明顯傾向,這并不否認其時仍有豪健清雄之作。
即如“和陶詩”,前人已指出其“以綺而學質,以腴而學癯”(周錫瓚語,見《楹書偶録》卷五“宋本注東坡先生詩”條下),與陶詩有别。
前面所引他對晁載之賦作的意見,也并不否定“奇麗”,隻是“晁君喜奇似太早”,應先求“平和”而後“溢爲奇怪”;而在此時所作《與侄論文書》,一方面指出“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峥嶸,采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一方面又指出“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叮囑侄輩不要隻見他“而今平淡”而要去學他以前“高下抑揚、如龍蛇捉不住”的文字。
前後兩説對平淡、奇麗孰先孰後的看法有所不同,但都説明蘇軾藝術個性中始終存在崇尚豪健富麗的一面。
然而這不應妨礙我們就其主要或重要傾向作出概括。
前面論及各時期創作風格的特色也應作如是觀。
“秀語出寒餓,身窮詩乃亨。
”(《次韻仲殊雪中西湖》)在四十多年的創作生活中,蘇軾貶居時期的十多年比之任職時期的三十多年,無疑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走向生命旅程終點的時候,他曾説:“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自題金山畫象》)對于興邦治國的“功業”來説,這是一句自嘲的反話;而對于建樹多方面的文學業績而言,這又是自豪的總結。
下面是關于本書的選注工作的説明: 一、本書選詩二百四十多首、詞五十多首、文近三十篇,都按寫作先後排列。
所選的包括蘇氏各體詩文的代表性作品,使沒有機會閲讀蘇軾全集的讀者在這選本中能領略蘇氏作品的大緻風貌。
注釋除了疏通原文外,還在原材料的核對和評論資料的徵引上多做了一些工作,希望能對進一步研究蘇軾的讀者也有所助益。
二、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國内久佚。
復旦大學顧易生副教授于一九八一年二月去日本講學,大阪市立大學西野貞治先生惠贈此書影印本一件,今加以標點,按原式全文印行,作爲本書附録(後又發現日本蓬左文庫藏有此書另一鈔本,取以對勘,作《校補記》)。
對他們的熱情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關于施《譜》的評介,可參看附録中拙著《評久佚重見的施宿〈東坡先生年譜〉》一文。
三、本書在編選過程中,參考和吸取了前人和今人的不少研究成果,未能一一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何滿子同志在審稿過程中,提過很多寶貴意見,並爲本書封面題簽,在此一并深緻謝意。
王水照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 [1]查慎行、馮應榴、王文誥均謂蘇詩最早之作爲嘉祐四年出蜀前的《詠怪石》、《送宋君用遊輦下》兩詩,但有人疑是僞作。
[2]關于蘇軾生平事迹,參看本書附録:施宿《東坡先生年譜》。
[3]參看《容齋三筆》卷五“東坡慕樂天”條:“蘇公責居黃州,始自稱東坡居士。
詳考其意,蓋專慕白樂天然。
” [4]見晁補之《鷄肋集》卷三十三《題淵明詩後》引蘇軾語,參看《東坡題跋》卷二《題淵明飲酒詩後》。
[5]參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評蘇軾“見”字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