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一
關燈
小
中
大
詩選
辛醜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别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1]
不飲胡爲醉兀兀[2]!此心已逐歸鞍發。
歸人猶自念庭闈[3],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隴隔,但見烏帽出復沒[4]。
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
路人行歌居人樂,童僕怪我苦悽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歲月去飄忽。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5]! [1]嘉祐六年(一〇六一)作。
時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前去赴職。
蘇轍被任爲商州推官,但因父蘇洵在京編修《禮書》,蘇軾又赴外任,故留京侍奉。
他送蘇軾至鄭州折返汴京。
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相攜話别鄭原上”,蘇軾《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二首》其二“鄭西分馬涕垂膺”,皆指此次分别。
但沈欽韓《蘇詩查注補正》卷一引《東京夢華録》、《汴京遺蹟志》等書,謂汴京西城有新鄭門,俗呼鄭門,蘇詩即指此。
又宋刊趙夔等《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目録“鄭州西門”即作“鄭門”,録以備考。
[2]兀兀:昏沉貌。
[3]歸人:指蘇轍。
[4]登高二句:許顗《彥周詩話》:“‘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之子于歸,遠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按,此爲《詩·邶風·燕燕》中句子。
《毛詩序》:“《燕燕》,衞莊姜送歸妾也。
”)此真可泣鬼神矣。
張子野(張先)長短句雲:‘眼力不如人,遠上溪橋去。
’東坡送子由詩雲‘登高回首坡隴隔,惟見烏帽出復沒’,皆遠紹其意。
”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昔人臨歧執别,回首引望,戀戀不忍遽去,而形于詩者,如王摩詰雲‘車徒望不見,時見起行塵’(按,《觀别者》),歐陽詹雲‘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按,《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東坡與其弟子由别雲‘登高回首坡隴隔,但見烏帽出復沒’,鹹紀行人已遠而故人不復可見,語雖不同,其惜别之意則同也。
”吳師道《吳禮部詩話》:“東坡送别子由詩雲‘登高回首坡隴隔,時見烏帽出復沒’,模寫甚工。
異時記淩虛臺,謂‘見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纍纍然如人之旅行于墻外而見其髻也’,蓋同一機軸。
” [5]寒燈四句:蘇軾自注:“嘗有夜雨對床之言,故雲爾。
”唐韋應物《示全真元常》詩雲:“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作者兄弟早年同讀韋應物此詩,“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爲閑居之樂。
”(蘇轍《逍遙堂會宿》詩序)在他倆詩中屢見此意。
如蘇軾《予以事系禦史臺獄……遺子由》“他年夜雨獨傷神”,《初秋寄子由》“雪堂風雨夜,已作對床聲”,《東府雨中别子由》“對床定悠悠,夜雨空蕭瑟”,《滿江紅·懷子由作》“對床夜雨聽蕭瑟”等。
蘇轍《逍遙堂會宿》亦雲“逍遙堂後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舟次磁湖以風浪留二日不得進,子瞻以詩見寄,作二篇答之》“夜深魂夢先飛去,風雨對床聞曉鐘”,《五月一日同子瞻轉對》“對床貪聽連宵雨”,《神水館寄子瞻兄》“夜雨從來相對眠,茲行萬裡隔胡天”等。
參看《王直方詩話》、黃徹《溪詩話》卷六。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起句突兀有意味。
前叙既别之深情,後憶昔年之舊約。
‘亦知人生要有别’,轉進一層,曲折遒宕。
軾是時年甫二十六,而詩格老成如是。
” 紀昀批點《蘇文忠公詩集》卷三(以下簡稱“紀批”):“不飲”句:“起得飄忽”。
“歸人”句:“加一倍法。
”“登高”句:“寫難狀之景”。
“亦知”句:“作一頓挫,便不直瀉;直瀉是七古第一病。
”“君知”句:“收處又繞一波,高手總不使一直筆。
” 和子由澠池懷舊[1]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2]。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3]。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4]。
[1]嘉祐六年(一〇六一)十一月,作者與蘇轍鄭州分手後過澠(miǎn)池(今河南澠池縣西)。
蘇轍有《懷澠池寄子瞻兄》詩,此篇爲和作。
[2]人生四句: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卷三:“《傳燈録》:‘天衣義懷禪師雲:“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若能如是方解向異類中行。
”’先生此詩前四句暗用此語。
”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卷三糾正雲:“此條見《五燈會元》,非《傳燈録》也。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三駁雲:“查注引《傳燈録》義懷語,謂此四句本諸義懷,誣罔已極。
凡此類詩皆性靈所發,實以禪語,則詩爲糟粕,句非語録,況公是時并未聞語録乎?……《合注》不知删駁,反謂義懷語出《五燈會元》,不出《傳燈録》,可謂以五十步笑百步矣。
”按:王説較勝。
蘇轍原詩開頭兩句雲:“相攜話别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蘇軾從“雪泥”引發,變實寫爲虛擬,創造出“雪泥鴻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所留痕迹,以表示人生的偶然、無定之慨,不必拘泥佛典。
又,《詩人玉屑》卷十七引韓駒《陵陽室中語》,把這作爲蘇詩“長于譬喻”的例證。
(蔡正孫《詩林廣記》卷三亦引《淩(陵)陽室中語》此條)。
[3]老僧二句:蘇轍原詩雲:“舊宿僧房壁共題。
”自注雲:“轍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閑之壁。
”時奉閑已死。
[4]往日二句:蘇軾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
”往歲,指嘉祐元年(一〇五六)蘇軾兄弟在蘇洵帶領下第一次由蜀赴汴京。
二陵,即二崤,東崤和西崤,是陝豫間交通要道之一,在澠池縣西。
蹇(jiǎn),跛足。
【評箋】 紀批(卷三):“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本色。
渾灝不及崔司勛《黃鶴樓》詩,而撒手遊行之妙,則不減義山《杜司勛》一首。
”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二十:“此詩人所共賞,然餘不甚喜,以其流易。
” 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書崇壽院壁[1] 馬上續殘夢[2],不知朝日昇。
亂山橫翠幛,落月澹孤燈[3]。
奔走煩郵吏,安閒愧老僧。
再遊應眷眷[4],聊亦記吾曾。
[1]嘉祐七年(一〇六二),蘇軾在鳳翔府簽判任。
是年天旱,作者奉命去太白山禱雨作此。
太白山,一稱太乙山,秦嶺主峯,在陝西周至、眉縣、太白等縣之間。
橫渠鎮,在眉縣東。
[2]馬上句:唐劉駕《早行》:“馬上續殘夢,馬嘶時復驚。
”王世貞《藝苑巵言》卷四:“劉駕‘馬上續殘夢’,境頗佳。
下雲‘馬嘶而復驚’,遂不成語矣。
蘇子瞻用其語,下雲‘不知朝日昇’,亦未是。
至復改爲‘瘦馬兀殘夢’,(按,此爲蘇軾《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復作》中句)愈墜惡道。
”紀批(卷三)卻雲:“首句直寫劉方平(劉駕)之詩,當由偶合,東坡非盜句者也。
” [3]亂山二句: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次聯是早行景色,妙從首句‘殘夢’二字生出,故佳。
”《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二亦雲:“次聯是早行景色,妙從首句‘殘夢’二字生出,故日月字不嫌雜見。
王世貞之論(見上引),似密實疎。
”按此書蘇詩紅色批語,大都爲汪語,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首卻作爲乾隆“禦批”“恭録”,實不確。
[4]再遊:作者于是年二月曾因事過此,三月再過,故雲“再遊”。
郿塢[1] 衣中甲厚行何懼[2],塢裏金多退足憑[3]。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4]。
[1]嘉祐七年(一〇六二)作。
郿塢,故址在今陝西眉縣北。
[2]衣中句:《後漢書·董卓傳》謂董卓作惡多端,怕人行刺,常内穿厚甲;後李肅“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傷臂墮車”,終被呂布殺死。
[3]塢裏句:《後漢書·董卓傳》:“(董卓)築塢于郿,高厚七丈,號曰‘萬歲塢’。
積穀爲三十年儲。
自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塢中珍藏有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錦綺繢縠紈素奇玩,積如丘山。
”又據同傳唐李賢注:“今按:塢舊基高一丈,周迴一裡一百步。
”可見規模之大。
[4]畢竟二句:《後漢書·董卓傳》記董卓被殺後,“屍卓于市,天時始熱,卓素充肥,脂流于地。
守屍吏然火置卓臍中,光明達曙,如是積日。
” 題寶鷄縣斯飛閣[1] 西南歸路遠蕭條,倚檻魂飛不可招[2]。
野闊牛羊同雁鶩,天長草樹接雲霄。
昏昏水氣浮山麓,汎汎春風弄麥苗[3]。
誰使愛官輕去國[4],此身無計老漁樵! [1]嘉祐七年(一〇六二)作。
(王文誥雲:作于嘉祐八年)斯飛閣,在寶鷄縣治西南。
[2]宋玉《招魂》:巫陽“乃下招曰:魂兮歸來!” [3]汎汎:形容春風和暢。
[4]去國:離開家鄉。
承上“西南歸路”,皆指蜀地。
【評箋】 紀批(卷三):“三四寫景自真,五六殊淺弱,結二句更入習徑。
”《昭昧詹言》卷二十:“此思歸作也。
起述作詩本意;中四寫閣下所望之景,奇警如見;收曲折,又應起處不得歸意。
” 石鼓歌[1] 冬十二月歲辛醜,我初從政見魯叟[2]。
舊聞石鼓今見之,文字鬱律蛟蛇走[3]。
細觀初以指畫肚[4],欲讀嗟如箝在口[5]。
韓公好古生已遲[6],我今況又百年後!強尋偏旁推點畫,時得一二遺八九。
“我車既攻馬亦同”,“其魚維鱮貫之柳”[7]。
古器縱橫猶識鼎,衆星錯落僅名鬥[8]。
模糊半已隱瘢胝[9],詰曲猶能辨跟肘[10];娟娟缺月隱雲霧,濯濯嘉木秀稂莠[11]。
漂流百戰偶然存,獨立千載誰與友?上追軒頡相唯諾,下揖冰斯同鷇[12]。
[1]嘉祐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蘇軾到鳳翔簽判任。
十六日,謁孔廟,見石鼓,作此詩。
本篇與下面《王維吳道子畫》、《真興寺閣》皆作者組詩《鳳翔八觀》中作品,組詩應結集于嘉祐七年(一〇六二)。
前有總序,文長不録。
石鼓爲珍貴文物,上有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今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歐陽修《集古録》卷一《石鼓文》條:岐陽石鼓“在今鳳翔孔子廟中,鼓有十,先時散棄于野,鄭餘慶置于廟而亡其一。
皇祐四年,向傳師求于民間得之,十鼓迺足”。
今人馬衡又認爲“石鼓”之名不確:“此正刻石之制,非石鼓也”,“特爲正其名曰‘秦刻石。
’”(《凡將齋金石叢稿》中《石鼓爲秦刻石考》文)石鼓製作年代,諸説紛紜,見附録。
[2]我初句:初從政,開始做官。
魯叟,孔子,這裏指去孔廟謁拜孔子。
[3]文字句:言石鼓文字曲折生動。
鬱律,煙上貌。
郭璞《江賦》:“時鬱律其如煙。
”此喻筆緻之蜿蜒。
[4]以指畫肚:唐虞世南、王紹宗有以指畫肚故事:張懷瓘《書斷》卷三記王紹宗語:吳中陸大夫“將餘比虞七(虞世南),”“聞虞眠布被中,恒手畫腹皮,與餘正同也”。
此指字形難認。
[5]欲讀句:此指字音難讀。
[6]韓公句:韓愈《石鼓歌》:“嗟餘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 [7]我車二句:蘇軾自注:“其詞雲:‘我車既攻,我馬既同。
’又雲:‘其魚維何?維鱮維鯉;何以貫之?維楊與柳。
’惟此六句可讀,餘多不可通。
”此爲十鼓中兩鼓上的文字。
貫,原刻作,前人多謂蘇軾誤讀。
明楊慎《升庵外集》卷八十九《橐魚》條:“橐,包也。
今之漁者多以楊木或箬葉作包覆魚入市易,曰‘包有魚’是也,”并駁蘇軾釋“貫”之誤。
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亦謂橐爲“包裹承藉之義。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亦釋此句爲“可(何)以橐之,”但雲“橐之言罩也,之指汧水,言汧之兩岸有楊柳垂罩也。
宋人多誤橐爲貫,又均從捕魚上着想,如梅聖俞詩‘何以貫之維楊柳’,蘇軾詩‘其魚維鱮貫之柳’,于字形詩意兩失。
” [8]古器二句:謂石鼓文字奇古難識:在衆多字中僅識六句,猶如許多古器中隻識鼎,衆星中隻識鬥星而已。
[9]模糊句:形容鼓石和字體的殘破之狀。
瘢,疤痕,喻石鼓因風雨而剝蝕。
胝(zhī),老繭,喻石鼓被泥沙淤結黏連。
按,石鼓凡十,每鼓各刻四言詩一首,原字數約共六百餘字(楊慎《升庵外集》卷八十九《石鼓文》條:“餘得唐人拓本于李文正〔李東陽〕先生,凡七百二字,蓋全文也。
”前人多指其僞,不可信)。
宋張淏《雲谷雜記》卷三:“予得唐人所録本凡四百九十七字。
”《集古録》卷一《石鼓文》條:“其文可見者四百六十五,磨滅不可識者過半。
”梅堯臣《雷逸老以倣石鼓文見遺因呈祭酒吳公》亦雲:“四百六十飛鳳皇。
”迄今所存尚有三百餘字。
[10]詰曲句:謂石鼓雖模糊殘破,但尚餘跟肘(腳跟、臂肘,喻殘存的筆畫),曲折能辨。
[11]娟娟二句:謂字迹之可見者,猶如雲霧中之缺月,有筆痕而又不明;又如嘉禾凸出稂莠之間,清晰的筆畫又被一片漫漶所包圍。
娟娟,美好貌。
濯濯,光澤清秀貌。
[12]上追二句:謂石鼓字體(籀文),上承黃帝、倉頡(古文),下啓李斯、李陽冰(小篆)。
軒,軒轅,即黃帝。
頡,倉頡,舊傳他是黃帝的史官,漢字創造者。
他“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衆美,合而爲字,是曰古文”(張懷瓘《書斷》卷一)。
斯,李斯,小篆的創立者。
許慎《説文解字》卷十五《叙目》:秦統一後,“(李)斯作《倉頡篇》(今佚,有輯本)……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冰,李陽冰,唐代文字學家、書法家,善小篆,得法于秦《嶧山刻石》,自稱“斯翁(李斯)之後,直至小生。
曹嘉、蔡邕不足言也”。
(《唐國史補》卷上)鷇(kòu),待哺食的雛鳥。
(gòu),乳,引申爲吃奶的小孩。
以上第一段,寫初見石鼓及鼓上刻字情況。
憶昔周宣歌鴻雁[13],當時籀史變蝌蚪[14]。
厭亂人方思聖賢[15],中興天爲生耆耇[16]。
東征徐虜闞虓虎[17],北伏犬戎隨指嗾[18]。
象胥雜沓貢狼鹿[19],方召聯翩賜圭卣[20]。
遂因鼓鼙思將帥,豈爲考擊煩朦瞍[21]!何人作頌比嵩高[22]?萬古斯文齊岣嶁[23]。
勳勞至大不矜伐[24],文武未遠猶忠厚[25]。
欲尋年歲無甲乙,豈有名字記誰某[26]。
[13]鴻雁句:《鴻雁》,《詩·小雅》篇名。
《毛詩序》:“《鴻雁》,美宣王也”。
紀批(卷四):“歌鴻雁與石鼓無涉,隻徒與蝌蚪作對句耳,未免湊泊。
”按,蘇軾承前人之説,認爲石鼓是周代歌頌宣王之物,以下即轉寫宣王時事,此句實爲提筆,并非“無涉”。
[14]籀(zhòu)史:周宣王時的史官,名籀。
他變蝌蚪文爲大篆,亦稱籀文。
《漢書·藝文志》小學家有《史籀》十五篇。
原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
”石鼓文的字體即籀文(大篆)。
[15]厭亂句:厭亂,厭周夷王、厲王之亂。
聖賢,指宣王。
[16]耆耇(qígǒu):老年人,指下文方叔、召虎等人。
[17]東征句:謂周宣王有虎將替他征徐。
徐虜,指周時居于今蘇北、皖北一帶的部族。
闞(hǎn)虓(xiāo)虎:《詩·大雅·常武》:“進厥虎臣,闞如虓虎。
”闞,虎怒貌。
虓虎,亦作“哮虎”,咆哮怒吼的虎。
[18]北伏句:謂周宣王有士兵供其派遣去伐犬戎。
北伏犬戎,《詩·小雅·六月》:“薄伐玁狁,至于大(太)原。
”玁狁(xiǎnyǔn),亦作“獫狁”、“葷粥”,周時居于其西北部的部族。
春秋時稱戎、狄,秦漢時稱匈奴。
[19]象胥句:象胥,古代翻譯并辦外交的官。
《周禮·秋官》:“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説焉,以和親之。
”貢狼鹿,《國語·周語上》: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韋昭注:“白狼、白鹿,犬戎所貢。
” [20]方召句:方召,方叔、召虎,周宣王之臣。
方叔南征荊,召虎東征淮,都有大功。
圭(guī),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禮器。
卣(yǒu),亦古代禮器,可作盛酒用。
《詩經》中有不少記述周宣王賞賜圭卣的詩作,如《詩·大雅·嵩高》:“王遣申伯,……賜爾介圭,”《詩·大雅·江漢》賜召虎“釐爾圭瓚,秬鬯一卣”。
[21]遂因二句:謂周宣王製鼓爲了崇尚武功,推重將帥,而不是爲了自頌。
鼓鼙,《禮記·樂記》:“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衆。
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
”考擊,敲擊樂器。
矇瞍,瞎子,指樂師。
[22]嵩高:《毛詩序》:“《嵩高》,尹吉甫美宣王也。
”詩中有“吉甫作誦,其詩孔碩”等句。
[23]岣嶁(gǒulǒu):岣嶁碑,又稱“禹碑”,凡七十七字,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爲夏禹治水紀功的石刻。
[24]矜伐:居功而驕。
[25]文武:周文王、武王。
[26]豈有句:謂石鼓無作者記載,與《詩經》中頌贊周宣王的詩歌不同。
如《雲漢》,《毛詩序》謂“仍叔美宣王也”,《嵩高》、《烝民》、《韓奕》、《江漢》,《毛詩序》謂“尹吉甫美宣王也”。
以上第二段,追溯石鼓原委,原係記叙周宣王武功而作。
自從周衰更七國,竟使秦人有九有[27]。
掃除詩書誦法律,投棄俎豆陳鞭杻[28]。
當年何人佐祖龍[29]:上蔡公子牽黃狗[30]。
登山刻石頌功烈[31],後者無繼前無偶。
皆雲“皇帝巡四國,烹滅強暴救黔首”[32]。
六經既已委灰塵[33],此鼓亦當遭擊掊。
傳聞九鼎淪泗上[34],欲使萬夫沉水取[35]。
暴君縱欲窮人力,神物義不污秦垢。
是時石鼓何處避,無乃天工令鬼守[36]。
[27]九有:《詩·商頌·玄鳥》:“奄有九有。
”《毛傳》:“九有,九州也。
” [28]掃除二句:謂秦朝焚毀詩書,“以吏爲師”,廢棄禮,專用刑。
杻(chǒu),械具。
[29]祖龍:秦始皇。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有人預言“今年祖龍死”。
裴駰集解引蘇林雲:“祖,始也。
龍,人君象。
謂始皇也。
” [30]上蔡公子:李斯。
他臨刑前對兒子回憶微時情形説:“吾欲與若(你)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史記·李斯列傳》) [31]登山句:《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
”又:“遂上泰山,立石。
”又“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
”又:“南登琅邪,……作琅邪臺,立石刻,頌秦德。
”二十九年,又:“登之罘,刻石。
”三十二年,“刻碣石門”。
三十七年,“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32]皆雲二句:《史記·秦始皇本紀》記其登之罘,刻石,其辭曰:“皇帝東遊,巡登之罘。
……烹滅強暴,振救黔首。
”強暴,指六國。
黔首,黎民。
[33]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34]傳聞句:九鼎,古代傳説,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標志統治天下之權,三代時奉爲傳國之寶。
秦攻西周,取九鼎移置鹹陽,有一鼎飛入泗水。
(見《史記·秦本紀》張守節《正義》)而《史記·封禪書》雲:“秦滅周,周之九鼎入于秦。
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
”《水經·泗水注》亦隻雲:“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
”其説不一。
[35]欲使句:《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八年,“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
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36]無乃句:韓愈《石鼓歌》:“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怒責)。
” 以上第三段,用秦始皇刻石紀功作陪襯,進一步説明周宣王作石鼓“勳大不伐”,并頌贊石鼓不爲秦皇所玷辱。
興亡百變物自閒,富貴一朝名不朽。
細思物理坐嘆息:人生安得如汝壽[37]! [37]興亡四句:此四句爲第四段,感嘆周秦兩朝,無論“忠厚”“暴虐”,皆成陳迹,而石鼓卻永存人間。
王文誥雲:“雖四句煞尾,而‘興亡’分結中二段,‘物閒’收起一段,隻七字了當,故其餘意無窮,詩完而氣猶未盡,此其才局天成,不可以力争也。
”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雄文健筆,句奇語重,氣魄與韓退之作相埒,而研錬過之。
……瀾翻無竭,筆力馳驟,而章法乃極謹嚴,自是少陵嗣響。
” 紀批(卷四):“精悍之氣,殆駕昌黎而上之。
” 施補華《峴傭説詩》:“《石鼓歌》,退之一副筆墨,東坡一副筆墨。
古之名大家必自具面目如此。
” 《昭昧詹言》卷十二:“渾轉溜亮,酣恣淋漓。
……可爲典制之式。
” 吳汝綸雲:“此蘇詩之極整練者。
句句排偶,而俊逸之氣自不可掩,所以爲難。
”(《唐宋詩舉要》卷三引) 【附録】 石鼓製作年代,歷來説法很多,大略有三:(一)周宣王説。
唐人多主此説。
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二《鳳翔府·天興縣》:“石鼓文在縣南二十裡許,石形如鼓,其數有十。
蓋紀周宣王畋獵之事,其文即史籀之跡也。
”貞觀時人蘇勗(《能改齋漫録》卷十五、《雲谷雜記》卷三皆引)、張懷瓘《書斷》卷上《籀文》條(見《法書要録》卷七)、竇蒙注《述書賦》(見《法書要録》卷五)、韋應物《石鼓歌》、韓愈《石鼓歌》等皆謂周宣王時所製。
蘇軾本詩亦從之。
另,董逌《廣川書跋》卷二《石鼓文辯》、程大昌《雍録》卷九、韓元吉(《雲谷雜記》卷三引)等則認爲是周成王時之物。
(二)秦時説。
宋人任汝弼(《雲谷雜記》卷三引)、鄭樵《通志》卷七十三《金石略》“石鼓文”自注、鞏豐(《升庵外集》卷八十九引,楊慎亦稱許“此説有理”)等均斷爲秦物。
(三)北周時説。
金馬定國主此説,見《金石萃編》卷一引《姚氏殘語》。
北周説前人多駁之。
如元陸友仁《研北雜志》卷上引北魏景明三年(五〇二)碑詞中即已追述歧陽石鼓,早在北周之前,駁雲:“石決非宇文周之物也。
”周宣王説雖傳聞較古(唐以前古籍不見關于石鼓的著録),但質疑者不少,如歐陽修《集古録》卷一《石鼓文》條謂“其可疑者三四”;秦時説卻成爲近代和今人一緻公認的定論,但仍有襄公(郭沫若)、文公(馬叙倫)、穆公(馬衡)、靈公(唐蘭)諸説。
王維吳道子畫[1]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2]。
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
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
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3]。
亭亭雙林間[4],彩暈扶桑暾[5]。
中有至人談寂滅[6],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
蠻君鬼伯千萬萬[7],相排競進頭如黿[8]。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9]。
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10]。
祇園弟子盡鶴骨[11],心如死灰不復溫[12]。
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
交柯亂葉動無數[13],一一皆可尋其源。
吳生雖妙絶,猶以畫工論。
摩詰得之于象外[14],有如仙翮謝籠樊[15]。
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16]。
[1]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十:“王維,字摩詰,太原人。
……工畫山水。
”又卷九:“吳道玄,陽翟人。
……初名道子,玄宗召入禁中,改名道玄。
……張懷瓘雲:‘吳生之畫,下筆有神,是張僧繇後身也。
’可謂知言。
” [2]普門、開元:兩寺名。
吳道子在兩寺畫有佛像,王維在開元寺畫有墨竹。
[3]筆所句:《彥周詩話》:“老杜作《曹將軍丹青引》雲‘一洗萬古凡馬空’,東坡觀吳道子畫壁詩雲‘筆所未
歸人猶自念庭闈[3],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隴隔,但見烏帽出復沒[4]。
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
路人行歌居人樂,童僕怪我苦悽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歲月去飄忽。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5]! [1]嘉祐六年(一〇六一)作。
時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前去赴職。
蘇轍被任爲商州推官,但因父蘇洵在京編修《禮書》,蘇軾又赴外任,故留京侍奉。
他送蘇軾至鄭州折返汴京。
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相攜話别鄭原上”,蘇軾《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二首》其二“鄭西分馬涕垂膺”,皆指此次分别。
但沈欽韓《蘇詩查注補正》卷一引《東京夢華録》、《汴京遺蹟志》等書,謂汴京西城有新鄭門,俗呼鄭門,蘇詩即指此。
又宋刊趙夔等《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目録“鄭州西門”即作“鄭門”,録以備考。
[2]兀兀:昏沉貌。
[3]歸人:指蘇轍。
[4]登高二句:許顗《彥周詩話》:“‘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之子于歸,遠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按,此爲《詩·邶風·燕燕》中句子。
《毛詩序》:“《燕燕》,衞莊姜送歸妾也。
”)此真可泣鬼神矣。
張子野(張先)長短句雲:‘眼力不如人,遠上溪橋去。
’東坡送子由詩雲‘登高回首坡隴隔,惟見烏帽出復沒’,皆遠紹其意。
”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昔人臨歧執别,回首引望,戀戀不忍遽去,而形于詩者,如王摩詰雲‘車徒望不見,時見起行塵’(按,《觀别者》),歐陽詹雲‘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按,《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東坡與其弟子由别雲‘登高回首坡隴隔,但見烏帽出復沒’,鹹紀行人已遠而故人不復可見,語雖不同,其惜别之意則同也。
”吳師道《吳禮部詩話》:“東坡送别子由詩雲‘登高回首坡隴隔,時見烏帽出復沒’,模寫甚工。
異時記淩虛臺,謂‘見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纍纍然如人之旅行于墻外而見其髻也’,蓋同一機軸。
” [5]寒燈四句:蘇軾自注:“嘗有夜雨對床之言,故雲爾。
”唐韋應物《示全真元常》詩雲:“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作者兄弟早年同讀韋應物此詩,“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爲閑居之樂。
”(蘇轍《逍遙堂會宿》詩序)在他倆詩中屢見此意。
如蘇軾《予以事系禦史臺獄……遺子由》“他年夜雨獨傷神”,《初秋寄子由》“雪堂風雨夜,已作對床聲”,《東府雨中别子由》“對床定悠悠,夜雨空蕭瑟”,《滿江紅·懷子由作》“對床夜雨聽蕭瑟”等。
蘇轍《逍遙堂會宿》亦雲“逍遙堂後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舟次磁湖以風浪留二日不得進,子瞻以詩見寄,作二篇答之》“夜深魂夢先飛去,風雨對床聞曉鐘”,《五月一日同子瞻轉對》“對床貪聽連宵雨”,《神水館寄子瞻兄》“夜雨從來相對眠,茲行萬裡隔胡天”等。
參看《王直方詩話》、黃徹《溪詩話》卷六。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起句突兀有意味。
前叙既别之深情,後憶昔年之舊約。
‘亦知人生要有别’,轉進一層,曲折遒宕。
軾是時年甫二十六,而詩格老成如是。
” 紀昀批點《蘇文忠公詩集》卷三(以下簡稱“紀批”):“不飲”句:“起得飄忽”。
“歸人”句:“加一倍法。
”“登高”句:“寫難狀之景”。
“亦知”句:“作一頓挫,便不直瀉;直瀉是七古第一病。
”“君知”句:“收處又繞一波,高手總不使一直筆。
” 和子由澠池懷舊[1]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2]。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3]。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4]。
[1]嘉祐六年(一〇六一)十一月,作者與蘇轍鄭州分手後過澠(miǎn)池(今河南澠池縣西)。
蘇轍有《懷澠池寄子瞻兄》詩,此篇爲和作。
[2]人生四句: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卷三:“《傳燈録》:‘天衣義懷禪師雲:“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若能如是方解向異類中行。
”’先生此詩前四句暗用此語。
”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卷三糾正雲:“此條見《五燈會元》,非《傳燈録》也。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三駁雲:“查注引《傳燈録》義懷語,謂此四句本諸義懷,誣罔已極。
凡此類詩皆性靈所發,實以禪語,則詩爲糟粕,句非語録,況公是時并未聞語録乎?……《合注》不知删駁,反謂義懷語出《五燈會元》,不出《傳燈録》,可謂以五十步笑百步矣。
”按:王説較勝。
蘇轍原詩開頭兩句雲:“相攜話别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蘇軾從“雪泥”引發,變實寫爲虛擬,創造出“雪泥鴻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所留痕迹,以表示人生的偶然、無定之慨,不必拘泥佛典。
又,《詩人玉屑》卷十七引韓駒《陵陽室中語》,把這作爲蘇詩“長于譬喻”的例證。
(蔡正孫《詩林廣記》卷三亦引《淩(陵)陽室中語》此條)。
[3]老僧二句:蘇轍原詩雲:“舊宿僧房壁共題。
”自注雲:“轍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閑之壁。
”時奉閑已死。
[4]往日二句:蘇軾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
”往歲,指嘉祐元年(一〇五六)蘇軾兄弟在蘇洵帶領下第一次由蜀赴汴京。
二陵,即二崤,東崤和西崤,是陝豫間交通要道之一,在澠池縣西。
蹇(jiǎn),跛足。
【評箋】 紀批(卷三):“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本色。
渾灝不及崔司勛《黃鶴樓》詩,而撒手遊行之妙,則不減義山《杜司勛》一首。
”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二十:“此詩人所共賞,然餘不甚喜,以其流易。
” 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書崇壽院壁[1] 馬上續殘夢[2],不知朝日昇。
亂山橫翠幛,落月澹孤燈[3]。
奔走煩郵吏,安閒愧老僧。
再遊應眷眷[4],聊亦記吾曾。
[1]嘉祐七年(一〇六二),蘇軾在鳳翔府簽判任。
是年天旱,作者奉命去太白山禱雨作此。
太白山,一稱太乙山,秦嶺主峯,在陝西周至、眉縣、太白等縣之間。
橫渠鎮,在眉縣東。
[2]馬上句:唐劉駕《早行》:“馬上續殘夢,馬嘶時復驚。
”王世貞《藝苑巵言》卷四:“劉駕‘馬上續殘夢’,境頗佳。
下雲‘馬嘶而復驚’,遂不成語矣。
蘇子瞻用其語,下雲‘不知朝日昇’,亦未是。
至復改爲‘瘦馬兀殘夢’,(按,此爲蘇軾《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復作》中句)愈墜惡道。
”紀批(卷三)卻雲:“首句直寫劉方平(劉駕)之詩,當由偶合,東坡非盜句者也。
” [3]亂山二句: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次聯是早行景色,妙從首句‘殘夢’二字生出,故佳。
”《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二亦雲:“次聯是早行景色,妙從首句‘殘夢’二字生出,故日月字不嫌雜見。
王世貞之論(見上引),似密實疎。
”按此書蘇詩紅色批語,大都爲汪語,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首卻作爲乾隆“禦批”“恭録”,實不確。
[4]再遊:作者于是年二月曾因事過此,三月再過,故雲“再遊”。
郿塢[1] 衣中甲厚行何懼[2],塢裏金多退足憑[3]。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4]。
[1]嘉祐七年(一〇六二)作。
郿塢,故址在今陝西眉縣北。
[2]衣中句:《後漢書·董卓傳》謂董卓作惡多端,怕人行刺,常内穿厚甲;後李肅“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傷臂墮車”,終被呂布殺死。
[3]塢裏句:《後漢書·董卓傳》:“(董卓)築塢于郿,高厚七丈,號曰‘萬歲塢’。
積穀爲三十年儲。
自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塢中珍藏有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錦綺繢縠紈素奇玩,積如丘山。
”又據同傳唐李賢注:“今按:塢舊基高一丈,周迴一裡一百步。
”可見規模之大。
[4]畢竟二句:《後漢書·董卓傳》記董卓被殺後,“屍卓于市,天時始熱,卓素充肥,脂流于地。
守屍吏然火置卓臍中,光明達曙,如是積日。
” 題寶鷄縣斯飛閣[1] 西南歸路遠蕭條,倚檻魂飛不可招[2]。
野闊牛羊同雁鶩,天長草樹接雲霄。
昏昏水氣浮山麓,汎汎春風弄麥苗[3]。
誰使愛官輕去國[4],此身無計老漁樵! [1]嘉祐七年(一〇六二)作。
(王文誥雲:作于嘉祐八年)斯飛閣,在寶鷄縣治西南。
[2]宋玉《招魂》:巫陽“乃下招曰:魂兮歸來!” [3]汎汎:形容春風和暢。
[4]去國:離開家鄉。
承上“西南歸路”,皆指蜀地。
【評箋】 紀批(卷三):“三四寫景自真,五六殊淺弱,結二句更入習徑。
”《昭昧詹言》卷二十:“此思歸作也。
起述作詩本意;中四寫閣下所望之景,奇警如見;收曲折,又應起處不得歸意。
” 石鼓歌[1] 冬十二月歲辛醜,我初從政見魯叟[2]。
舊聞石鼓今見之,文字鬱律蛟蛇走[3]。
細觀初以指畫肚[4],欲讀嗟如箝在口[5]。
韓公好古生已遲[6],我今況又百年後!強尋偏旁推點畫,時得一二遺八九。
“我車既攻馬亦同”,“其魚維鱮貫之柳”[7]。
古器縱橫猶識鼎,衆星錯落僅名鬥[8]。
模糊半已隱瘢胝[9],詰曲猶能辨跟肘[10];娟娟缺月隱雲霧,濯濯嘉木秀稂莠[11]。
漂流百戰偶然存,獨立千載誰與友?上追軒頡相唯諾,下揖冰斯同鷇[12]。
[1]嘉祐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蘇軾到鳳翔簽判任。
十六日,謁孔廟,見石鼓,作此詩。
本篇與下面《王維吳道子畫》、《真興寺閣》皆作者組詩《鳳翔八觀》中作品,組詩應結集于嘉祐七年(一〇六二)。
前有總序,文長不録。
石鼓爲珍貴文物,上有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今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歐陽修《集古録》卷一《石鼓文》條:岐陽石鼓“在今鳳翔孔子廟中,鼓有十,先時散棄于野,鄭餘慶置于廟而亡其一。
皇祐四年,向傳師求于民間得之,十鼓迺足”。
今人馬衡又認爲“石鼓”之名不確:“此正刻石之制,非石鼓也”,“特爲正其名曰‘秦刻石。
’”(《凡將齋金石叢稿》中《石鼓爲秦刻石考》文)石鼓製作年代,諸説紛紜,見附録。
[2]我初句:初從政,開始做官。
魯叟,孔子,這裏指去孔廟謁拜孔子。
[3]文字句:言石鼓文字曲折生動。
鬱律,煙上貌。
郭璞《江賦》:“時鬱律其如煙。
”此喻筆緻之蜿蜒。
[4]以指畫肚:唐虞世南、王紹宗有以指畫肚故事:張懷瓘《書斷》卷三記王紹宗語:吳中陸大夫“將餘比虞七(虞世南),”“聞虞眠布被中,恒手畫腹皮,與餘正同也”。
此指字形難認。
[5]欲讀句:此指字音難讀。
[6]韓公句:韓愈《石鼓歌》:“嗟餘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 [7]我車二句:蘇軾自注:“其詞雲:‘我車既攻,我馬既同。
’又雲:‘其魚維何?維鱮維鯉;何以貫之?維楊與柳。
’惟此六句可讀,餘多不可通。
”此爲十鼓中兩鼓上的文字。
貫,原刻作,前人多謂蘇軾誤讀。
明楊慎《升庵外集》卷八十九《橐魚》條:“橐,包也。
今之漁者多以楊木或箬葉作包覆魚入市易,曰‘包有魚’是也,”并駁蘇軾釋“貫”之誤。
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亦謂橐爲“包裹承藉之義。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亦釋此句爲“可(何)以橐之,”但雲“橐之言罩也,之指汧水,言汧之兩岸有楊柳垂罩也。
宋人多誤橐爲貫,又均從捕魚上着想,如梅聖俞詩‘何以貫之維楊柳’,蘇軾詩‘其魚維鱮貫之柳’,于字形詩意兩失。
” [8]古器二句:謂石鼓文字奇古難識:在衆多字中僅識六句,猶如許多古器中隻識鼎,衆星中隻識鬥星而已。
[9]模糊句:形容鼓石和字體的殘破之狀。
瘢,疤痕,喻石鼓因風雨而剝蝕。
胝(zhī),老繭,喻石鼓被泥沙淤結黏連。
按,石鼓凡十,每鼓各刻四言詩一首,原字數約共六百餘字(楊慎《升庵外集》卷八十九《石鼓文》條:“餘得唐人拓本于李文正〔李東陽〕先生,凡七百二字,蓋全文也。
”前人多指其僞,不可信)。
宋張淏《雲谷雜記》卷三:“予得唐人所録本凡四百九十七字。
”《集古録》卷一《石鼓文》條:“其文可見者四百六十五,磨滅不可識者過半。
”梅堯臣《雷逸老以倣石鼓文見遺因呈祭酒吳公》亦雲:“四百六十飛鳳皇。
”迄今所存尚有三百餘字。
[10]詰曲句:謂石鼓雖模糊殘破,但尚餘跟肘(腳跟、臂肘,喻殘存的筆畫),曲折能辨。
[11]娟娟二句:謂字迹之可見者,猶如雲霧中之缺月,有筆痕而又不明;又如嘉禾凸出稂莠之間,清晰的筆畫又被一片漫漶所包圍。
娟娟,美好貌。
濯濯,光澤清秀貌。
[12]上追二句:謂石鼓字體(籀文),上承黃帝、倉頡(古文),下啓李斯、李陽冰(小篆)。
軒,軒轅,即黃帝。
頡,倉頡,舊傳他是黃帝的史官,漢字創造者。
他“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衆美,合而爲字,是曰古文”(張懷瓘《書斷》卷一)。
斯,李斯,小篆的創立者。
許慎《説文解字》卷十五《叙目》:秦統一後,“(李)斯作《倉頡篇》(今佚,有輯本)……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冰,李陽冰,唐代文字學家、書法家,善小篆,得法于秦《嶧山刻石》,自稱“斯翁(李斯)之後,直至小生。
曹嘉、蔡邕不足言也”。
(《唐國史補》卷上)鷇(kòu),待哺食的雛鳥。
(gòu),乳,引申爲吃奶的小孩。
以上第一段,寫初見石鼓及鼓上刻字情況。
憶昔周宣歌鴻雁[13],當時籀史變蝌蚪[14]。
厭亂人方思聖賢[15],中興天爲生耆耇[16]。
東征徐虜闞虓虎[17],北伏犬戎隨指嗾[18]。
象胥雜沓貢狼鹿[19],方召聯翩賜圭卣[20]。
遂因鼓鼙思將帥,豈爲考擊煩朦瞍[21]!何人作頌比嵩高[22]?萬古斯文齊岣嶁[23]。
勳勞至大不矜伐[24],文武未遠猶忠厚[25]。
欲尋年歲無甲乙,豈有名字記誰某[26]。
[13]鴻雁句:《鴻雁》,《詩·小雅》篇名。
《毛詩序》:“《鴻雁》,美宣王也”。
紀批(卷四):“歌鴻雁與石鼓無涉,隻徒與蝌蚪作對句耳,未免湊泊。
”按,蘇軾承前人之説,認爲石鼓是周代歌頌宣王之物,以下即轉寫宣王時事,此句實爲提筆,并非“無涉”。
[14]籀(zhòu)史:周宣王時的史官,名籀。
他變蝌蚪文爲大篆,亦稱籀文。
《漢書·藝文志》小學家有《史籀》十五篇。
原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
”石鼓文的字體即籀文(大篆)。
[15]厭亂句:厭亂,厭周夷王、厲王之亂。
聖賢,指宣王。
[16]耆耇(qígǒu):老年人,指下文方叔、召虎等人。
[17]東征句:謂周宣王有虎將替他征徐。
徐虜,指周時居于今蘇北、皖北一帶的部族。
闞(hǎn)虓(xiāo)虎:《詩·大雅·常武》:“進厥虎臣,闞如虓虎。
”闞,虎怒貌。
虓虎,亦作“哮虎”,咆哮怒吼的虎。
[18]北伏句:謂周宣王有士兵供其派遣去伐犬戎。
北伏犬戎,《詩·小雅·六月》:“薄伐玁狁,至于大(太)原。
”玁狁(xiǎnyǔn),亦作“獫狁”、“葷粥”,周時居于其西北部的部族。
春秋時稱戎、狄,秦漢時稱匈奴。
[19]象胥句:象胥,古代翻譯并辦外交的官。
《周禮·秋官》:“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説焉,以和親之。
”貢狼鹿,《國語·周語上》: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韋昭注:“白狼、白鹿,犬戎所貢。
” [20]方召句:方召,方叔、召虎,周宣王之臣。
方叔南征荊,召虎東征淮,都有大功。
圭(guī),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禮器。
卣(yǒu),亦古代禮器,可作盛酒用。
《詩經》中有不少記述周宣王賞賜圭卣的詩作,如《詩·大雅·嵩高》:“王遣申伯,……賜爾介圭,”《詩·大雅·江漢》賜召虎“釐爾圭瓚,秬鬯一卣”。
[21]遂因二句:謂周宣王製鼓爲了崇尚武功,推重將帥,而不是爲了自頌。
鼓鼙,《禮記·樂記》:“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衆。
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
”考擊,敲擊樂器。
矇瞍,瞎子,指樂師。
[22]嵩高:《毛詩序》:“《嵩高》,尹吉甫美宣王也。
”詩中有“吉甫作誦,其詩孔碩”等句。
[23]岣嶁(gǒulǒu):岣嶁碑,又稱“禹碑”,凡七十七字,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爲夏禹治水紀功的石刻。
[24]矜伐:居功而驕。
[25]文武:周文王、武王。
[26]豈有句:謂石鼓無作者記載,與《詩經》中頌贊周宣王的詩歌不同。
如《雲漢》,《毛詩序》謂“仍叔美宣王也”,《嵩高》、《烝民》、《韓奕》、《江漢》,《毛詩序》謂“尹吉甫美宣王也”。
以上第二段,追溯石鼓原委,原係記叙周宣王武功而作。
自從周衰更七國,竟使秦人有九有[27]。
掃除詩書誦法律,投棄俎豆陳鞭杻[28]。
當年何人佐祖龍[29]:上蔡公子牽黃狗[30]。
登山刻石頌功烈[31],後者無繼前無偶。
皆雲“皇帝巡四國,烹滅強暴救黔首”[32]。
六經既已委灰塵[33],此鼓亦當遭擊掊。
傳聞九鼎淪泗上[34],欲使萬夫沉水取[35]。
暴君縱欲窮人力,神物義不污秦垢。
是時石鼓何處避,無乃天工令鬼守[36]。
[27]九有:《詩·商頌·玄鳥》:“奄有九有。
”《毛傳》:“九有,九州也。
” [28]掃除二句:謂秦朝焚毀詩書,“以吏爲師”,廢棄禮,專用刑。
杻(chǒu),械具。
[29]祖龍:秦始皇。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有人預言“今年祖龍死”。
裴駰集解引蘇林雲:“祖,始也。
龍,人君象。
謂始皇也。
” [30]上蔡公子:李斯。
他臨刑前對兒子回憶微時情形説:“吾欲與若(你)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史記·李斯列傳》) [31]登山句:《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
”又:“遂上泰山,立石。
”又“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
”又:“南登琅邪,……作琅邪臺,立石刻,頌秦德。
”二十九年,又:“登之罘,刻石。
”三十二年,“刻碣石門”。
三十七年,“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32]皆雲二句:《史記·秦始皇本紀》記其登之罘,刻石,其辭曰:“皇帝東遊,巡登之罘。
……烹滅強暴,振救黔首。
”強暴,指六國。
黔首,黎民。
[33]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34]傳聞句:九鼎,古代傳説,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標志統治天下之權,三代時奉爲傳國之寶。
秦攻西周,取九鼎移置鹹陽,有一鼎飛入泗水。
(見《史記·秦本紀》張守節《正義》)而《史記·封禪書》雲:“秦滅周,周之九鼎入于秦。
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
”《水經·泗水注》亦隻雲:“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
”其説不一。
[35]欲使句:《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八年,“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
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36]無乃句:韓愈《石鼓歌》:“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怒責)。
” 以上第三段,用秦始皇刻石紀功作陪襯,進一步説明周宣王作石鼓“勳大不伐”,并頌贊石鼓不爲秦皇所玷辱。
興亡百變物自閒,富貴一朝名不朽。
細思物理坐嘆息:人生安得如汝壽[37]! [37]興亡四句:此四句爲第四段,感嘆周秦兩朝,無論“忠厚”“暴虐”,皆成陳迹,而石鼓卻永存人間。
王文誥雲:“雖四句煞尾,而‘興亡’分結中二段,‘物閒’收起一段,隻七字了當,故其餘意無窮,詩完而氣猶未盡,此其才局天成,不可以力争也。
”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雄文健筆,句奇語重,氣魄與韓退之作相埒,而研錬過之。
……瀾翻無竭,筆力馳驟,而章法乃極謹嚴,自是少陵嗣響。
” 紀批(卷四):“精悍之氣,殆駕昌黎而上之。
” 施補華《峴傭説詩》:“《石鼓歌》,退之一副筆墨,東坡一副筆墨。
古之名大家必自具面目如此。
” 《昭昧詹言》卷十二:“渾轉溜亮,酣恣淋漓。
……可爲典制之式。
” 吳汝綸雲:“此蘇詩之極整練者。
句句排偶,而俊逸之氣自不可掩,所以爲難。
”(《唐宋詩舉要》卷三引) 【附録】 石鼓製作年代,歷來説法很多,大略有三:(一)周宣王説。
唐人多主此説。
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二《鳳翔府·天興縣》:“石鼓文在縣南二十裡許,石形如鼓,其數有十。
蓋紀周宣王畋獵之事,其文即史籀之跡也。
”貞觀時人蘇勗(《能改齋漫録》卷十五、《雲谷雜記》卷三皆引)、張懷瓘《書斷》卷上《籀文》條(見《法書要録》卷七)、竇蒙注《述書賦》(見《法書要録》卷五)、韋應物《石鼓歌》、韓愈《石鼓歌》等皆謂周宣王時所製。
蘇軾本詩亦從之。
另,董逌《廣川書跋》卷二《石鼓文辯》、程大昌《雍録》卷九、韓元吉(《雲谷雜記》卷三引)等則認爲是周成王時之物。
(二)秦時説。
宋人任汝弼(《雲谷雜記》卷三引)、鄭樵《通志》卷七十三《金石略》“石鼓文”自注、鞏豐(《升庵外集》卷八十九引,楊慎亦稱許“此説有理”)等均斷爲秦物。
(三)北周時説。
金馬定國主此説,見《金石萃編》卷一引《姚氏殘語》。
北周説前人多駁之。
如元陸友仁《研北雜志》卷上引北魏景明三年(五〇二)碑詞中即已追述歧陽石鼓,早在北周之前,駁雲:“石決非宇文周之物也。
”周宣王説雖傳聞較古(唐以前古籍不見關于石鼓的著録),但質疑者不少,如歐陽修《集古録》卷一《石鼓文》條謂“其可疑者三四”;秦時説卻成爲近代和今人一緻公認的定論,但仍有襄公(郭沫若)、文公(馬叙倫)、穆公(馬衡)、靈公(唐蘭)諸説。
王維吳道子畫[1]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2]。
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
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
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3]。
亭亭雙林間[4],彩暈扶桑暾[5]。
中有至人談寂滅[6],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
蠻君鬼伯千萬萬[7],相排競進頭如黿[8]。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9]。
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10]。
祇園弟子盡鶴骨[11],心如死灰不復溫[12]。
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
交柯亂葉動無數[13],一一皆可尋其源。
吳生雖妙絶,猶以畫工論。
摩詰得之于象外[14],有如仙翮謝籠樊[15]。
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16]。
[1]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十:“王維,字摩詰,太原人。
……工畫山水。
”又卷九:“吳道玄,陽翟人。
……初名道子,玄宗召入禁中,改名道玄。
……張懷瓘雲:‘吳生之畫,下筆有神,是張僧繇後身也。
’可謂知言。
” [2]普門、開元:兩寺名。
吳道子在兩寺畫有佛像,王維在開元寺畫有墨竹。
[3]筆所句:《彥周詩話》:“老杜作《曹將軍丹青引》雲‘一洗萬古凡馬空’,東坡觀吳道子畫壁詩雲‘筆所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