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二
關燈
小
中
大
復有今年,把盞對花容一呷[4];莫嫌酒薄紅粉陋,終勝泥中千柄鍤。
黃樓新成壁未乾,清河已落霜初殺[5]。
朝來白霧如細雨,南山不見千尋刹;樓前便作海茫茫,樓下空聞櫓鴉軋[6]。
薄寒中人老可畏,熱酒澆腸氣先壓。
煙消日出見漁村,遠水鱗鱗山齾齾[7]。
詩人猛士雜龍虎,楚舞吳歌亂鵝鴨[8]。
一杯相屬君勿辭:此景何殊泛清霅[9]。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秦觀《黃樓賦·引》:“太守蘇公守彭城之明年(元豐元年),既治河決之變,民以更生;又因修繕其城,作黃樓于東門之上。
以爲水受制于土,而土之色黃,故取名焉。
”蘇軾《答範淳甫》“惟有黃樓臨泗水”句自注:“郡有廳事,俗謂之霸王廳,相傳不可坐。
僕拆之以蓋黃樓。
” [2]去年句:去年重陽,恰逢水災,無心過節。
熙寧十年七月,蘇軾到徐州任不及三月,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清豐西)曹村之黃河大堤決口;八月,水淹徐州城下;十月始退。
[3]漚(ōu):水泡。
[4]呷:吸。
[5]霜初殺:霜初降。
[6]朝來四句:紀批(卷十七):“查(慎行)雲:陰陽晦明,攝向毫端,作大開合,淺人但見寫景耳。
” [7]齾齾(yàyà):形容山峯參差貌。
齾,缺齒。
[8]詩人句:蘇軾自注:“坐客三十餘人,多知名之士。
”《宋詩精華録》卷二:“以‘鵝鴨’對‘龍虎’,所謂嘻笑成文章也。
” [9]此景句:謂賞節佳趣,不亞江南。
霅,霅溪。
東苕溪、西苕溪等水在浙江吳興匯合後,稱霅溪,流入太湖。
【評箋】 《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六:“去年今年,雨夕晴朝,各寫得淋漓盡緻,驅濤湧雲,夐出千古。
”紀批(卷十七):“筆筆作龍跳虎卧之勢。
” 送頓起[1] 客路相逢難,爲樂常不足。
臨行挽衫袖,更賞折殘菊[2]。
佳人亦何念,悽斷陽關曲。
酒闌不忍去,共接一寸燭。
留君終無窮,歸駕不免促。
岱宗已在眼[3],一往繼前躅。
天門四十裡[4],夜看扶桑浴[5]。
回頭望彭城,大海浮一粟[6]。
故人在其下,塵土相豗蹴[7]。
惟有黃樓詩,千古配淇澳[8]。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頓起,鄆城人。
時來徐州考試徐沂舉人後離去。
[2]更賞句:因在重陽節後,故雲“折殘菊”。
[3]岱宗:即泰山。
頓起時赴兗州,詩即推測他往遊泰山。
[4]天門:指南天門,在泰山頂。
四十裡:約指從泰山腳至南天門之距離。
[5]夜看句:指拂曉看日出。
扶桑,見前《王維吳道子畫》詩注。
[6]大海句:指登高鳥瞰下之彭城。
後《前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則喻人類之渺小,用法有别。
[7]豗蹴(huīcù):形容塵土混雜相擊貌。
[8]惟有二句:蘇軾自注:“頓有詩記黃樓本末。
”《淇澳(yù)》,《詩·衞風》篇名,《詩序》以爲此詩是衞人“美武公(周平王卿士)之德”而作。
自“岱宗”句以下,言頓起從泰山之巔回望徐州,隻見俗塵紛紜,惟有《黃樓詩》足以名垂千古。
【評箋】 紀批(卷十七):“從對面一邊着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將兩地兩人,鎔成一片,筆力奇絶。
末兩句收得少促,與上文亦不甚貫,遂爲白璧之瑕。
” 李思訓畫長江絶島圖[1]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2]。
崖崩路絶猿鳥去[3],惟有喬木攙天長。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4]。
峩峩兩煙鬟,曉鏡開新妝。
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5]。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李思訓,唐著名畫家,善山水樹石,是我國山水畫“北宗”創始人。
曾官左(一作右)武衞大將軍,世稱李將軍。
[2]大孤小孤:大孤山在江西九江市東南鄱陽湖中,四面洪濤,一峯獨峙;小孤山在江西彭澤縣北、安徽宿松縣東南,屹立江中,與大孤山遙遙相對。
[3]崖崩句:謂山峻路險,連猿鳥也不能停留。
[4]沙平二句:參看前《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詩注。
[5]峩峩四句:前二句以女子髮髻比喻大小孤山的峯巒(小孤山又俗名髻山),又以曉鏡比喻江面和湖面;後二句更利用民間傳説,用諧聲雙關的手法,把比喻再加引申。
小姑,指小孤山;彭郎,指澎浪磯。
歐陽修《歸田録》卷二:“世俗傳訛,惟祠廟之名爲甚”,“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獨立,而世俗轉‘孤’爲‘姑’。
江側有一石磯,謂之澎浪磯,遂轉爲彭郎磯,雲彭郎者,小姑壻也。
”(又見宋袁文《甕牖閒評》卷三。
另《能改齋漫録》卷五引《歸田録》後,又引南唐陳緻雍《曲臺奏議集》中請改大姑、小姑廟之婦女神像疏。
) 【評箋】 紀批(卷十七):“綽有興緻。
惟末二句佻而無味,遂似市井惡少語,殊非大雅所宜。
”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神完氣足,遒轉空妙。
” 百步洪二首[1](選一) 長洪鬥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水師絶叫鳧雁起,亂石一綫争磋磨。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絃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2]。
四山眩轉風掠耳,但見流沫生千渦。
嶮中得樂雖一快,何異水伯誇秋河[3]。
我生乘化日夜逝[4],坐覺一念逾新羅[5]。
紛紛争奪醉夢裏,豈信荊棘埋銅駝[6]。
覺來俛仰失千刼,回視此水殊委蛇[7]。
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
但應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如吾何!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譊譊師所呵[8]。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詩前有自序雲:“王定國(王鞏)訪餘于彭城。
一日,棹小舟與顔長道(顔復)攜盼、英、卿三子(皆歌妓)遊泗水,北上聖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飲酒,乘月而歸。
餘時以事不得往,夜著羽衣,佇立于黃樓上,相視而笑,以爲李太白死,世間無此樂三百餘年矣。
定國既去,逾月,餘復與參寥師放舟洪下,追懷曩遊,已爲陳迹,喟然而嘆!故作二詩,一以遺參寥,一以寄定國,且示顔長道、舒堯文,邀同賦雲。
”現選第一首,即送參寥者。
參寥,僧道潛,字參寥,於潛人。
能詩文。
時從餘杭來徐州探訪蘇軾。
(舒煥,字堯文,時爲徐州教授。
) [2]有如四句:《容齋隨筆·三筆》卷六《韓蘇文章譬喻》條:“韓蘇兩公爲文章,用譬喻處,重復聯貫,至有七八轉者。
韓公《送石洪序》雲:‘論人高下,事後當成敗,若決江河下流東注;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爲之先後也;若燭照、數計而龜蔔也。
’……蘇公《百步洪》詩雲:‘長洪鬥落生跳波……’之類是也。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聯用比擬,局陣開拓,古未有此法,自先生創之。
”紀批(卷十七):“隻用一‘有如’貫下,便脫去連比之調;一句兩比,尤爲創格。
”趙翼《甌北詩話》卷五:“東坡大氣旋轉,雖不屑屑于句法、字法中别求新奇,而筆力所到,自成創格。
”此四句“形容水流迅駛,連用七喻,實古所未有。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兔走’四句,從六如來,從韓文‘燭照’、‘龜蔔’來,此遺山所謂‘百態妍’也。
”此用博喻法喻輕舟在急流中飛駛之疾。
又,“駿馬下注”句,《王直方詩話》雲:“東坡作《百步洪》詩雲:‘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當在黃時,有人雲:‘千丈坡豈注馬處?’及還朝,其人雲:‘惟善走馬,方能注坡。
’聞者以爲注坡(爲蘇詩作注解)。
”按,“注坡”實爲軍中用語。
周必大《益公題跋》卷十二《書東坡宜興事》:“軍中謂壯士馳駿馬下峻坂爲注坡。
詞雲:‘船頭轉,長風萬裡,歸馬注平坡。
’(此蘇詞《滿庭芳》〔歸去來兮〕之句)蓋喻歸興之快如此,印本誤以‘注’爲‘駐’。
”《宋史·嶽飛傳》:“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
子雲嘗習注坡,馬躓,怒而鞭之。
” [3]何異句:《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
”參見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絶》詩注。
[4]乘化:順隨自然的運轉變化,語本陶潛《歸去來兮辭》:“聊乘化以歸盡(死亡)。
”下“日夜逝”,指世間一切事物都像流水一樣永遠奔駛、消失,語本《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坐覺句:《景德傳燈録》卷二十三:“有僧問(從盛禪師):‘如何是覿面事?’師曰:‘新羅國去也。
’”句謂一念之間已過新羅國。
[6]豈信句:《晉書·索靖傳》:“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喻世事巨變。
此反用其意,謂世變雖巨,并不足道。
[7]委蛇(yí):此處作從容自得貌解。
[8]師:指參寥。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二:“用譬喻入文,是軾所長。
此篇摹寫急浪輕舟,奇勢疊出,筆力破餘地,亦真是險中得樂也。
後幅養其氣以安舒,猶時見警策,收煞得住。
” 紀批(卷十七):“語皆奇逸,亦有灘起渦旋之勢。
”“後半全對參寥下語,詩須如此,用意方不浮泛。
”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惜抱先生曰:‘此詩之妙,詩人無及之者也,惟有《莊子》耳。
’餘謂此全從《華嚴》來。
”“餘喜説理,談至道,然必于此等閒題出之,乃見入妙。
若正題實説,乃爲學究傖氣俗子也。
” 《宋詩精華録》卷二:“坡公喜以禪語作達,數見無味。
此詩就眼前‘篙眼’指點出,真非鈍根人所及矣。
” 送參寥師[1] 上人學苦空[2],百念已灰冷,劍頭惟一吷[3],焦穀無新穎[4]。
胡爲逐吾輩,文字争蔚炳[5]?新詩如玉屑[6],出語便清警。
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嘗屏,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7];頗怪浮屠人,視身如邱井,頽然寄淡泊,誰與發豪猛[8]?細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9],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羣動[10],空故納萬境[11]。
閲世走人間,觀身卧雲嶺。
鹹酸雜衆好,中有至味永[12]。
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13]。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參寥,見前首詩注。
[2]苦空:佛教基本教義,以人生爲苦,又以一切皆虛無,并非實體。
《維摩詰所説經》卷上《弟子品第三》:“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大乘義章》卷三:“逼惱名苦,苦法遷流,説爲無常,苦非我所,故名爲空。
” [3]劍頭句:《莊子·則陽》:“惠子曰:‘夫吹筦(管)也,猶有嗃(管聲)也;吹劍首者,吷而已矣。
’”劍首,指劍環頭,隻有小孔。
吷(xuè),象聲詞,如風過之聲。
[4]焦穀句:《維摩詰所説經》卷中《觀衆生品第七》:“色如燋穀芽。
”色,佛教把有形質、能使人感觸到的東西稱色,與“心”相對,包括語言、文字。
[5]胡爲二句:兩句意指佛教禪宗是主張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
參看蘇軾《參寥子真贊》:“惟參寥子,身寒而道富,辯于文而訥于口,外尫柔而中健武,與人無競而好刺譏朋友之過,枯形灰心而喜爲感時玩物不能忘情之語:此予所謂參寥子有不可曉者五也。
” [6]玉屑:喻文詞的佳美。
元許有孚《十二月廿又二日,觀雪泠然臺》:“坡詩誦得聚星堂,字字珠璣飛玉屑。
”(見《圭塘欸乃集》) [7]退之四句:韓愈《送高閑上人序》:“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伎,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
……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
”此四句言張旭草書。
[8]頗怪四句:韓愈上文又雲:“今閑師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膠,是其爲心,必泊然無所起;其于世,必淡然無所嗜;泊與淡相遭,頽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則其于書,得無象之然乎?然吾聞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閑如通其術,則吾不能知矣!”此四句言高閑草書。
視身句,《維摩詰所説經》卷上《方便品第二》:“是身如邱井,爲老所逼。
”誰與句,謂高閑“淡泊”不能發爲“豪猛”。
韓愈推許張旭草書因“憂愁不平”而“騁”于“筆”,而對高閑有微詞;蘇軾反之,認爲應從高閑之“淡泊”中求詩書之道。
[9]幻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 [10]靜故句:僧肇《物不遷論》:“必求靜于諸動,故雖動而常靜。
”言必須在一切變動中去認識“靜”,反言之,“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于前”(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幽居默處,而觀萬物之變,盡其自然之理”(《上曾丞相書》),詩即申此意。
[11]空故句:即佛教所謂“空大”:虛空之體性廣大,周徧于一切處。
[12]鹹酸二句:蘇軾《評韓柳詩》:“所貴乎枯澹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
”“若中邊皆枯澹,亦何足道。
佛雲:‘如人食蜜,中邊皆甜。
’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邊者,百無一二也。
”(《東坡題跋》卷二)意謂鹹酸甘苦之于食,各不勝于味,要者在于能分别“中邊”,得其至味。
中邊,佛教名詞,謂中道(指不離兩邊、不即兩邊之中正絶對之理)和邊見(偏于一邊之見、妄見)。
[13]詩法句:指詩不礙禪。
此詩爲宋人以禪説詩之一例,表現蘇軾文藝思想的一個方面。
“上人”以下八句,謂參寥學佛,百念皆滅,何必好作詩歌;“退之”以下八句,以張旭和高閑之草書作對比,一爲筆騁不平,一爲寄寓淡泊;“細思”以下直至結尾,提出詩歌與佛法并不相妨的觀點:統一于“空靜”,并由此而獲得“淡泊”、“至味”和“妙”的境界。
【評箋】 《蘇詩選評箋釋》卷二:“取韓愈論高閑上人草書之旨而反其意以論詩,然正得詩法三昧者。
其後嚴羽遂專以禪喻詩,至爲分别宗乘,此篇早已爲之點出光明。
王士禛嘗謂李杜如來禪、蘇黃祖師禪,不妄也。
” 紀批(卷十七):“查(慎行)雲:‘公與潛以詩友善,譽潛以詩,潛止一詩僧耳。
尋出“空靜”二字,便有主腦,便是結穴處。
’餘謂潛本僧而公之詩友,若專言詩,則不見僧;專言禪,則不見詩。
故禪與詩併而爲一,演成妙諦。
結處‘詩法不相妨’五字,乃一篇之主宰,非專拈‘空靜’也。
”又雲:“上人”八句,“直涉理路而有揮灑自如之妙,遂不以理路病之,言各有當,勿以王孟一派概盡天下古今之詩”。
石炭[1] 君不見前年雨雪行人斷,城中居民風裂骭[2]。
濕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門無處換[3]。
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萬車炭[4],流膏迸液無人知,陣陣腥風自吹散[5]。
根苗一發浩無際,萬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潑水愈光明,爍玉流金見精悍[6]。
南山栗林漸可息,北山頑鑛何勞鍛[7]。
爲君鑄作百鍊刀,要斬長鯨爲萬段[8]!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詩前有自序雲:“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于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以冶鐵作兵(武器),犀利勝常雲。
”石炭,即煤。
[2]骭(gàn):小腿骨。
[3]濕薪二句:杜甫《秋雨嘆三首》其二:“城中鬥米換衾裯,相許寧論兩相直。
”此謂用一床衾裯換半束濕薪,都無處換得。
[4]:黑色美石。
[5]流膏二句:寫煤礦藏數量之多。
[6]投泥二句:寫煤質量之精美。
[7]南山二句:謂今已得煤,則不必伐木制炭,也不愁鍊鐵無火。
[8]爲君二句:參看蘇軾《田國博見示石炭詩,有“鑄劍斬佞臣”之句,次韻答之》:“楚山鐵炭皆奇物,知君欲斫姦邪窟。
” 【評箋】 紀批(卷十七):“微嫌其剽而不留。
” 臺頭寺步月得人字[1] 風吹河漢掃微雲,步屧中庭月趁人[2]。
浥浥爐香初泛夜,離離花影欲搖春[3]。
遙知金闕同清景,想見氊車輾暗塵[4]。
回首舊遊真是夢,一簪華髮岸綸巾[5]。
[1]元豐二年(一〇七九)作。
[2]月趁人:月隨人走。
李白《把酒問月》:“月行卻與人相隨。
” [3]浥浥二句: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詩下雙字極難。
須使七言五言之間,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興緻全見于兩言,方爲工妙。
唐人記‘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爲李嘉祐詩,王摩詰竊取之,非也。
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四字,此乃摩詰爲嘉祐點化,以自見其妙。
如李光弼將郭子儀軍,一號令之,精彩數倍。
……蘇子瞻‘浥浥爐香初泛夜,離離花影欲搖春’,皆可以追配前作也。
” [4]遙知二句:紀批(卷十八):“五六拓得開,才不順筆滑下。
此處最忌順筆直寫,如人腰間無力,通身骨節都散緩。
”金闕,指京城。
[5]岸綸(guān)巾:表示態度灑脫、不拘束。
岸,露額。
綸巾,用絲帶做的頭巾。
月夜與客飲杏花下[1] 杏花飛簾散餘春,明月入戶尋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2]。
花間置酒清香發,争挽長條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
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
明朝捲地春風惡,但見緑葉棲殘紅[3]。
[1]元豐二年(一〇七九)作。
《東坡志林》卷一《黃州憶王子立》條:“僕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王適、王遹兄弟)皆館于官舍,而蜀人張師厚來過,二王方年少,吹洞簫飲酒杏花下。
” [2]炯如句:炯,光明貌。
參看後《記承天寺夜遊》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宋方嶽《深雪偶談》:“‘流水青蘋’之喻,景趣盡矣,前人未嘗道也。
獨‘杏花影下’、‘洞簫聲’中着此句,辱爾。
”清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二駁雲:“清幽超遠,乃姜堯章所謂自然高妙者。
方嶽妄以‘杏花影下’着此爲辱,真是囈語,觀其所作《感舊詩》改爲‘蘋藻涵清流’,工拙之間,何止百具廬舍。
” [3]蘇詩以用典博爲特色,此篇純係直寫,反見新穎。
【評箋】 王十朋注本卷十引趙次公雲:“此篇不使事,語亦新造,古所未有,殆涪翁所謂不食煙火食人之語也。
” 紀批(卷十八):“有太白之意。
”“三四寫景入微。
”“結乃勸今日之飲,非傷春意也。
”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1](選二) 父老何自來?花枝裊長紅[2]。
洗盞拜馬前,請壽使君公[3]:“前年無使君,魚鼈化兒童[4]!”舉鞭謝父老:“正坐使君窮。
窮人命分惡,所向招災兇。
水來非吾過[5],去亦非吾功!” 古汴從西來,迎我向南京。
東流入淮泗,送我東南行。
暫别復還見,依然有餘情。
春雨漲微波,一夜到彭城。
過我黃樓下,朱欄照飛甍。
可憐洪上石[6],誰聽月中聲! [1]原共五首,選第二、三首。
元豐二年(一〇七九)三月,蘇軾改任湖州知州,離徐州作此。
自《和孔密州五絶·東欄梨花》至本篇,皆作于徐州。
[2]長紅:舊俗,送官罷任以花枝掛綵稱長紅。
[3]使君公:《演繁露續集》論此用語雲:“君即公也,語似重出。
今見《白樂天集·送劉江州》曰:‘遙見朱輪來出郭,相迎勞動使君公’,東坡蓋用白語雲。
”紀批(卷十八)卻雲:“疊得不妥。
” [4]魚鼈句:爲“兒童化魚鼈”之倒裝句。
《左傳·昭公元年》引劉子(劉夏)語:“微禹,吾其魚乎!”郭祥正《徐州黃樓歌寄蘇子瞻》詩:“斯民囂囂坐恐化魚鼈,刺史當分天子憂。
”“匪公何以全吾州”,亦寫此事。
[5]水來句: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二:“‘水來非吾過’句,或以爲當作‘水來是吾過’,如此方與上句相合,且更得體;然即不引爲己過,亦適見其樸誠。
” [6]洪:指百步洪。
【評箋】 紀批(卷十八):“此首氣局渾成,文情亦極宛轉。
” 舟中夜起[1] 微風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2],舟人水鳥兩同夢[3],大魚驚竄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4],我獨形影相嬉娛。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掛柳看懸蛛[5]。
此生忽忽憂患裏,清境過眼能須臾?鷄鳴鐘動百鳥散,船頭擊鼓還相呼[6]。
[1]元豐二年(一〇七九)赴湖州途中作。
[2]微風二句:紀批(卷十八):“初聽風聲,疑其是雨;開門視之,月乃滿湖。
此從‘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按,此釋無可《秋寄從兄島》詩句)化出。
查(慎行)雲:極常極幻極遠極近境界,俱從靜中寫出。
”前《雪後書北臺壁二首》其一:“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
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
”亦同用“錯覺法”。
[3]舟人句:謂人鳥相忘,同爲一夢。
[4]人物:指人和物。
[5]暗潮二句:上句謂潮水暗漲,其聲低咽,似如寒蚓蠕動之音;下句寫落月掛在柳條之下,猶如懸在絲端的蜘蛛。
[6]鷄鳴二句:鷄鳴鐘動,用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猿鳴鐘動不知曙”語,指天亮。
紀批結二句雲:“有日出事生之感,正反託一夜之清吟。
” 【評箋】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極奇極幻極遠極近境界,俱從靜中寫出。
”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空曠奇逸,仙品也。
”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水宿風景如畫。
” 大風留金山兩日[1] 塔上一鈴獨自語:“明日顛風當斷渡[2]。
”朝來白浪打蒼崖,倒射軒窗作飛雨。
龍驤萬斛不敢過,漁舟一葉從掀舞[3]。
細思城市有底忙,卻笑蛟龍爲誰怒?無事久留童僕怪,此風聊得妻孥許。
潛山道人獨何事[4],夜半不眠聽粥鼓。
[1]元豐二年(一〇七九)赴湖州途中過金山作。
[2]顛風:狂風。
[3]龍驤二句:《冷齋夜話》卷四:“對句法,詩人窮盡其變,不過以事、以意、以出處具備謂之妙”,“不若東坡微意奇特,如曰‘見説騎鯨遊汗漫,亦曾捫虱話辛酸’(按,此《和王斿二首》詩句)……又曰‘龍驤萬斛不敢過,漁舟一葉縱掀舞’,以鯨爲虱對,以龍驤爲漁舟對,大小氣焰之不等,其意若玩世,謂之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者,此類是也。
”龍驤,大船。
[4]潛山道人:即參寥。
蘇軾自徐州移湖州,過高郵時與他相會,并與之同行。
黃樓新成壁未乾,清河已落霜初殺[5]。
朝來白霧如細雨,南山不見千尋刹;樓前便作海茫茫,樓下空聞櫓鴉軋[6]。
薄寒中人老可畏,熱酒澆腸氣先壓。
煙消日出見漁村,遠水鱗鱗山齾齾[7]。
詩人猛士雜龍虎,楚舞吳歌亂鵝鴨[8]。
一杯相屬君勿辭:此景何殊泛清霅[9]。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秦觀《黃樓賦·引》:“太守蘇公守彭城之明年(元豐元年),既治河決之變,民以更生;又因修繕其城,作黃樓于東門之上。
以爲水受制于土,而土之色黃,故取名焉。
”蘇軾《答範淳甫》“惟有黃樓臨泗水”句自注:“郡有廳事,俗謂之霸王廳,相傳不可坐。
僕拆之以蓋黃樓。
” [2]去年句:去年重陽,恰逢水災,無心過節。
熙寧十年七月,蘇軾到徐州任不及三月,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清豐西)曹村之黃河大堤決口;八月,水淹徐州城下;十月始退。
[3]漚(ōu):水泡。
[4]呷:吸。
[5]霜初殺:霜初降。
[6]朝來四句:紀批(卷十七):“查(慎行)雲:陰陽晦明,攝向毫端,作大開合,淺人但見寫景耳。
” [7]齾齾(yàyà):形容山峯參差貌。
齾,缺齒。
[8]詩人句:蘇軾自注:“坐客三十餘人,多知名之士。
”《宋詩精華録》卷二:“以‘鵝鴨’對‘龍虎’,所謂嘻笑成文章也。
” [9]此景句:謂賞節佳趣,不亞江南。
霅,霅溪。
東苕溪、西苕溪等水在浙江吳興匯合後,稱霅溪,流入太湖。
【評箋】 《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六:“去年今年,雨夕晴朝,各寫得淋漓盡緻,驅濤湧雲,夐出千古。
”紀批(卷十七):“筆筆作龍跳虎卧之勢。
” 送頓起[1] 客路相逢難,爲樂常不足。
臨行挽衫袖,更賞折殘菊[2]。
佳人亦何念,悽斷陽關曲。
酒闌不忍去,共接一寸燭。
留君終無窮,歸駕不免促。
岱宗已在眼[3],一往繼前躅。
天門四十裡[4],夜看扶桑浴[5]。
回頭望彭城,大海浮一粟[6]。
故人在其下,塵土相豗蹴[7]。
惟有黃樓詩,千古配淇澳[8]。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頓起,鄆城人。
時來徐州考試徐沂舉人後離去。
[2]更賞句:因在重陽節後,故雲“折殘菊”。
[3]岱宗:即泰山。
頓起時赴兗州,詩即推測他往遊泰山。
[4]天門:指南天門,在泰山頂。
四十裡:約指從泰山腳至南天門之距離。
[5]夜看句:指拂曉看日出。
扶桑,見前《王維吳道子畫》詩注。
[6]大海句:指登高鳥瞰下之彭城。
後《前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則喻人類之渺小,用法有别。
[7]豗蹴(huīcù):形容塵土混雜相擊貌。
[8]惟有二句:蘇軾自注:“頓有詩記黃樓本末。
”《淇澳(yù)》,《詩·衞風》篇名,《詩序》以爲此詩是衞人“美武公(周平王卿士)之德”而作。
自“岱宗”句以下,言頓起從泰山之巔回望徐州,隻見俗塵紛紜,惟有《黃樓詩》足以名垂千古。
【評箋】 紀批(卷十七):“從對面一邊着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將兩地兩人,鎔成一片,筆力奇絶。
末兩句收得少促,與上文亦不甚貫,遂爲白璧之瑕。
” 李思訓畫長江絶島圖[1]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2]。
崖崩路絶猿鳥去[3],惟有喬木攙天長。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4]。
峩峩兩煙鬟,曉鏡開新妝。
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5]。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李思訓,唐著名畫家,善山水樹石,是我國山水畫“北宗”創始人。
曾官左(一作右)武衞大將軍,世稱李將軍。
[2]大孤小孤:大孤山在江西九江市東南鄱陽湖中,四面洪濤,一峯獨峙;小孤山在江西彭澤縣北、安徽宿松縣東南,屹立江中,與大孤山遙遙相對。
[3]崖崩句:謂山峻路險,連猿鳥也不能停留。
[4]沙平二句:參看前《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詩注。
[5]峩峩四句:前二句以女子髮髻比喻大小孤山的峯巒(小孤山又俗名髻山),又以曉鏡比喻江面和湖面;後二句更利用民間傳説,用諧聲雙關的手法,把比喻再加引申。
小姑,指小孤山;彭郎,指澎浪磯。
歐陽修《歸田録》卷二:“世俗傳訛,惟祠廟之名爲甚”,“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獨立,而世俗轉‘孤’爲‘姑’。
江側有一石磯,謂之澎浪磯,遂轉爲彭郎磯,雲彭郎者,小姑壻也。
”(又見宋袁文《甕牖閒評》卷三。
另《能改齋漫録》卷五引《歸田録》後,又引南唐陳緻雍《曲臺奏議集》中請改大姑、小姑廟之婦女神像疏。
) 【評箋】 紀批(卷十七):“綽有興緻。
惟末二句佻而無味,遂似市井惡少語,殊非大雅所宜。
”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神完氣足,遒轉空妙。
” 百步洪二首[1](選一) 長洪鬥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水師絶叫鳧雁起,亂石一綫争磋磨。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絃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2]。
四山眩轉風掠耳,但見流沫生千渦。
嶮中得樂雖一快,何異水伯誇秋河[3]。
我生乘化日夜逝[4],坐覺一念逾新羅[5]。
紛紛争奪醉夢裏,豈信荊棘埋銅駝[6]。
覺來俛仰失千刼,回視此水殊委蛇[7]。
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
但應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如吾何!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譊譊師所呵[8]。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詩前有自序雲:“王定國(王鞏)訪餘于彭城。
一日,棹小舟與顔長道(顔復)攜盼、英、卿三子(皆歌妓)遊泗水,北上聖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飲酒,乘月而歸。
餘時以事不得往,夜著羽衣,佇立于黃樓上,相視而笑,以爲李太白死,世間無此樂三百餘年矣。
定國既去,逾月,餘復與參寥師放舟洪下,追懷曩遊,已爲陳迹,喟然而嘆!故作二詩,一以遺參寥,一以寄定國,且示顔長道、舒堯文,邀同賦雲。
”現選第一首,即送參寥者。
參寥,僧道潛,字參寥,於潛人。
能詩文。
時從餘杭來徐州探訪蘇軾。
(舒煥,字堯文,時爲徐州教授。
) [2]有如四句:《容齋隨筆·三筆》卷六《韓蘇文章譬喻》條:“韓蘇兩公爲文章,用譬喻處,重復聯貫,至有七八轉者。
韓公《送石洪序》雲:‘論人高下,事後當成敗,若決江河下流東注;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爲之先後也;若燭照、數計而龜蔔也。
’……蘇公《百步洪》詩雲:‘長洪鬥落生跳波……’之類是也。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聯用比擬,局陣開拓,古未有此法,自先生創之。
”紀批(卷十七):“隻用一‘有如’貫下,便脫去連比之調;一句兩比,尤爲創格。
”趙翼《甌北詩話》卷五:“東坡大氣旋轉,雖不屑屑于句法、字法中别求新奇,而筆力所到,自成創格。
”此四句“形容水流迅駛,連用七喻,實古所未有。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兔走’四句,從六如來,從韓文‘燭照’、‘龜蔔’來,此遺山所謂‘百態妍’也。
”此用博喻法喻輕舟在急流中飛駛之疾。
又,“駿馬下注”句,《王直方詩話》雲:“東坡作《百步洪》詩雲:‘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當在黃時,有人雲:‘千丈坡豈注馬處?’及還朝,其人雲:‘惟善走馬,方能注坡。
’聞者以爲注坡(爲蘇詩作注解)。
”按,“注坡”實爲軍中用語。
周必大《益公題跋》卷十二《書東坡宜興事》:“軍中謂壯士馳駿馬下峻坂爲注坡。
詞雲:‘船頭轉,長風萬裡,歸馬注平坡。
’(此蘇詞《滿庭芳》〔歸去來兮〕之句)蓋喻歸興之快如此,印本誤以‘注’爲‘駐’。
”《宋史·嶽飛傳》:“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
子雲嘗習注坡,馬躓,怒而鞭之。
” [3]何異句:《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
”參見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絶》詩注。
[4]乘化:順隨自然的運轉變化,語本陶潛《歸去來兮辭》:“聊乘化以歸盡(死亡)。
”下“日夜逝”,指世間一切事物都像流水一樣永遠奔駛、消失,語本《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坐覺句:《景德傳燈録》卷二十三:“有僧問(從盛禪師):‘如何是覿面事?’師曰:‘新羅國去也。
’”句謂一念之間已過新羅國。
[6]豈信句:《晉書·索靖傳》:“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喻世事巨變。
此反用其意,謂世變雖巨,并不足道。
[7]委蛇(yí):此處作從容自得貌解。
[8]師:指參寥。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二:“用譬喻入文,是軾所長。
此篇摹寫急浪輕舟,奇勢疊出,筆力破餘地,亦真是險中得樂也。
後幅養其氣以安舒,猶時見警策,收煞得住。
” 紀批(卷十七):“語皆奇逸,亦有灘起渦旋之勢。
”“後半全對參寥下語,詩須如此,用意方不浮泛。
”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惜抱先生曰:‘此詩之妙,詩人無及之者也,惟有《莊子》耳。
’餘謂此全從《華嚴》來。
”“餘喜説理,談至道,然必于此等閒題出之,乃見入妙。
若正題實説,乃爲學究傖氣俗子也。
” 《宋詩精華録》卷二:“坡公喜以禪語作達,數見無味。
此詩就眼前‘篙眼’指點出,真非鈍根人所及矣。
” 送參寥師[1] 上人學苦空[2],百念已灰冷,劍頭惟一吷[3],焦穀無新穎[4]。
胡爲逐吾輩,文字争蔚炳[5]?新詩如玉屑[6],出語便清警。
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嘗屏,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7];頗怪浮屠人,視身如邱井,頽然寄淡泊,誰與發豪猛[8]?細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9],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羣動[10],空故納萬境[11]。
閲世走人間,觀身卧雲嶺。
鹹酸雜衆好,中有至味永[12]。
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13]。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參寥,見前首詩注。
[2]苦空:佛教基本教義,以人生爲苦,又以一切皆虛無,并非實體。
《維摩詰所説經》卷上《弟子品第三》:“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大乘義章》卷三:“逼惱名苦,苦法遷流,説爲無常,苦非我所,故名爲空。
” [3]劍頭句:《莊子·則陽》:“惠子曰:‘夫吹筦(管)也,猶有嗃(管聲)也;吹劍首者,吷而已矣。
’”劍首,指劍環頭,隻有小孔。
吷(xuè),象聲詞,如風過之聲。
[4]焦穀句:《維摩詰所説經》卷中《觀衆生品第七》:“色如燋穀芽。
”色,佛教把有形質、能使人感觸到的東西稱色,與“心”相對,包括語言、文字。
[5]胡爲二句:兩句意指佛教禪宗是主張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
參看蘇軾《參寥子真贊》:“惟參寥子,身寒而道富,辯于文而訥于口,外尫柔而中健武,與人無競而好刺譏朋友之過,枯形灰心而喜爲感時玩物不能忘情之語:此予所謂參寥子有不可曉者五也。
” [6]玉屑:喻文詞的佳美。
元許有孚《十二月廿又二日,觀雪泠然臺》:“坡詩誦得聚星堂,字字珠璣飛玉屑。
”(見《圭塘欸乃集》) [7]退之四句:韓愈《送高閑上人序》:“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伎,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
……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
”此四句言張旭草書。
[8]頗怪四句:韓愈上文又雲:“今閑師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膠,是其爲心,必泊然無所起;其于世,必淡然無所嗜;泊與淡相遭,頽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則其于書,得無象之然乎?然吾聞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閑如通其術,則吾不能知矣!”此四句言高閑草書。
視身句,《維摩詰所説經》卷上《方便品第二》:“是身如邱井,爲老所逼。
”誰與句,謂高閑“淡泊”不能發爲“豪猛”。
韓愈推許張旭草書因“憂愁不平”而“騁”于“筆”,而對高閑有微詞;蘇軾反之,認爲應從高閑之“淡泊”中求詩書之道。
[9]幻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 [10]靜故句:僧肇《物不遷論》:“必求靜于諸動,故雖動而常靜。
”言必須在一切變動中去認識“靜”,反言之,“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于前”(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幽居默處,而觀萬物之變,盡其自然之理”(《上曾丞相書》),詩即申此意。
[11]空故句:即佛教所謂“空大”:虛空之體性廣大,周徧于一切處。
[12]鹹酸二句:蘇軾《評韓柳詩》:“所貴乎枯澹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
”“若中邊皆枯澹,亦何足道。
佛雲:‘如人食蜜,中邊皆甜。
’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邊者,百無一二也。
”(《東坡題跋》卷二)意謂鹹酸甘苦之于食,各不勝于味,要者在于能分别“中邊”,得其至味。
中邊,佛教名詞,謂中道(指不離兩邊、不即兩邊之中正絶對之理)和邊見(偏于一邊之見、妄見)。
[13]詩法句:指詩不礙禪。
此詩爲宋人以禪説詩之一例,表現蘇軾文藝思想的一個方面。
“上人”以下八句,謂參寥學佛,百念皆滅,何必好作詩歌;“退之”以下八句,以張旭和高閑之草書作對比,一爲筆騁不平,一爲寄寓淡泊;“細思”以下直至結尾,提出詩歌與佛法并不相妨的觀點:統一于“空靜”,并由此而獲得“淡泊”、“至味”和“妙”的境界。
【評箋】 《蘇詩選評箋釋》卷二:“取韓愈論高閑上人草書之旨而反其意以論詩,然正得詩法三昧者。
其後嚴羽遂專以禪喻詩,至爲分别宗乘,此篇早已爲之點出光明。
王士禛嘗謂李杜如來禪、蘇黃祖師禪,不妄也。
” 紀批(卷十七):“查(慎行)雲:‘公與潛以詩友善,譽潛以詩,潛止一詩僧耳。
尋出“空靜”二字,便有主腦,便是結穴處。
’餘謂潛本僧而公之詩友,若專言詩,則不見僧;專言禪,則不見詩。
故禪與詩併而爲一,演成妙諦。
結處‘詩法不相妨’五字,乃一篇之主宰,非專拈‘空靜’也。
”又雲:“上人”八句,“直涉理路而有揮灑自如之妙,遂不以理路病之,言各有當,勿以王孟一派概盡天下古今之詩”。
石炭[1] 君不見前年雨雪行人斷,城中居民風裂骭[2]。
濕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門無處換[3]。
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萬車炭[4],流膏迸液無人知,陣陣腥風自吹散[5]。
根苗一發浩無際,萬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潑水愈光明,爍玉流金見精悍[6]。
南山栗林漸可息,北山頑鑛何勞鍛[7]。
爲君鑄作百鍊刀,要斬長鯨爲萬段[8]!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詩前有自序雲:“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于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以冶鐵作兵(武器),犀利勝常雲。
”石炭,即煤。
[2]骭(gàn):小腿骨。
[3]濕薪二句:杜甫《秋雨嘆三首》其二:“城中鬥米換衾裯,相許寧論兩相直。
”此謂用一床衾裯換半束濕薪,都無處換得。
[4]:黑色美石。
[5]流膏二句:寫煤礦藏數量之多。
[6]投泥二句:寫煤質量之精美。
[7]南山二句:謂今已得煤,則不必伐木制炭,也不愁鍊鐵無火。
[8]爲君二句:參看蘇軾《田國博見示石炭詩,有“鑄劍斬佞臣”之句,次韻答之》:“楚山鐵炭皆奇物,知君欲斫姦邪窟。
” 【評箋】 紀批(卷十七):“微嫌其剽而不留。
” 臺頭寺步月得人字[1] 風吹河漢掃微雲,步屧中庭月趁人[2]。
浥浥爐香初泛夜,離離花影欲搖春[3]。
遙知金闕同清景,想見氊車輾暗塵[4]。
回首舊遊真是夢,一簪華髮岸綸巾[5]。
[1]元豐二年(一〇七九)作。
[2]月趁人:月隨人走。
李白《把酒問月》:“月行卻與人相隨。
” [3]浥浥二句: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詩下雙字極難。
須使七言五言之間,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興緻全見于兩言,方爲工妙。
唐人記‘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爲李嘉祐詩,王摩詰竊取之,非也。
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四字,此乃摩詰爲嘉祐點化,以自見其妙。
如李光弼將郭子儀軍,一號令之,精彩數倍。
……蘇子瞻‘浥浥爐香初泛夜,離離花影欲搖春’,皆可以追配前作也。
” [4]遙知二句:紀批(卷十八):“五六拓得開,才不順筆滑下。
此處最忌順筆直寫,如人腰間無力,通身骨節都散緩。
”金闕,指京城。
[5]岸綸(guān)巾:表示態度灑脫、不拘束。
岸,露額。
綸巾,用絲帶做的頭巾。
月夜與客飲杏花下[1] 杏花飛簾散餘春,明月入戶尋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2]。
花間置酒清香發,争挽長條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
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
明朝捲地春風惡,但見緑葉棲殘紅[3]。
[1]元豐二年(一〇七九)作。
《東坡志林》卷一《黃州憶王子立》條:“僕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王適、王遹兄弟)皆館于官舍,而蜀人張師厚來過,二王方年少,吹洞簫飲酒杏花下。
” [2]炯如句:炯,光明貌。
參看後《記承天寺夜遊》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宋方嶽《深雪偶談》:“‘流水青蘋’之喻,景趣盡矣,前人未嘗道也。
獨‘杏花影下’、‘洞簫聲’中着此句,辱爾。
”清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二駁雲:“清幽超遠,乃姜堯章所謂自然高妙者。
方嶽妄以‘杏花影下’着此爲辱,真是囈語,觀其所作《感舊詩》改爲‘蘋藻涵清流’,工拙之間,何止百具廬舍。
” [3]蘇詩以用典博爲特色,此篇純係直寫,反見新穎。
【評箋】 王十朋注本卷十引趙次公雲:“此篇不使事,語亦新造,古所未有,殆涪翁所謂不食煙火食人之語也。
” 紀批(卷十八):“有太白之意。
”“三四寫景入微。
”“結乃勸今日之飲,非傷春意也。
”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1](選二) 父老何自來?花枝裊長紅[2]。
洗盞拜馬前,請壽使君公[3]:“前年無使君,魚鼈化兒童[4]!”舉鞭謝父老:“正坐使君窮。
窮人命分惡,所向招災兇。
水來非吾過[5],去亦非吾功!” 古汴從西來,迎我向南京。
東流入淮泗,送我東南行。
暫别復還見,依然有餘情。
春雨漲微波,一夜到彭城。
過我黃樓下,朱欄照飛甍。
可憐洪上石[6],誰聽月中聲! [1]原共五首,選第二、三首。
元豐二年(一〇七九)三月,蘇軾改任湖州知州,離徐州作此。
自《和孔密州五絶·東欄梨花》至本篇,皆作于徐州。
[2]長紅:舊俗,送官罷任以花枝掛綵稱長紅。
[3]使君公:《演繁露續集》論此用語雲:“君即公也,語似重出。
今見《白樂天集·送劉江州》曰:‘遙見朱輪來出郭,相迎勞動使君公’,東坡蓋用白語雲。
”紀批(卷十八)卻雲:“疊得不妥。
” [4]魚鼈句:爲“兒童化魚鼈”之倒裝句。
《左傳·昭公元年》引劉子(劉夏)語:“微禹,吾其魚乎!”郭祥正《徐州黃樓歌寄蘇子瞻》詩:“斯民囂囂坐恐化魚鼈,刺史當分天子憂。
”“匪公何以全吾州”,亦寫此事。
[5]水來句: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二:“‘水來非吾過’句,或以爲當作‘水來是吾過’,如此方與上句相合,且更得體;然即不引爲己過,亦適見其樸誠。
” [6]洪:指百步洪。
【評箋】 紀批(卷十八):“此首氣局渾成,文情亦極宛轉。
” 舟中夜起[1] 微風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2],舟人水鳥兩同夢[3],大魚驚竄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4],我獨形影相嬉娛。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掛柳看懸蛛[5]。
此生忽忽憂患裏,清境過眼能須臾?鷄鳴鐘動百鳥散,船頭擊鼓還相呼[6]。
[1]元豐二年(一〇七九)赴湖州途中作。
[2]微風二句:紀批(卷十八):“初聽風聲,疑其是雨;開門視之,月乃滿湖。
此從‘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按,此釋無可《秋寄從兄島》詩句)化出。
查(慎行)雲:極常極幻極遠極近境界,俱從靜中寫出。
”前《雪後書北臺壁二首》其一:“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
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
”亦同用“錯覺法”。
[3]舟人句:謂人鳥相忘,同爲一夢。
[4]人物:指人和物。
[5]暗潮二句:上句謂潮水暗漲,其聲低咽,似如寒蚓蠕動之音;下句寫落月掛在柳條之下,猶如懸在絲端的蜘蛛。
[6]鷄鳴二句:鷄鳴鐘動,用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猿鳴鐘動不知曙”語,指天亮。
紀批結二句雲:“有日出事生之感,正反託一夜之清吟。
” 【評箋】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極奇極幻極遠極近境界,俱從靜中寫出。
”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空曠奇逸,仙品也。
”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水宿風景如畫。
” 大風留金山兩日[1] 塔上一鈴獨自語:“明日顛風當斷渡[2]。
”朝來白浪打蒼崖,倒射軒窗作飛雨。
龍驤萬斛不敢過,漁舟一葉從掀舞[3]。
細思城市有底忙,卻笑蛟龍爲誰怒?無事久留童僕怪,此風聊得妻孥許。
潛山道人獨何事[4],夜半不眠聽粥鼓。
[1]元豐二年(一〇七九)赴湖州途中過金山作。
[2]顛風:狂風。
[3]龍驤二句:《冷齋夜話》卷四:“對句法,詩人窮盡其變,不過以事、以意、以出處具備謂之妙”,“不若東坡微意奇特,如曰‘見説騎鯨遊汗漫,亦曾捫虱話辛酸’(按,此《和王斿二首》詩句)……又曰‘龍驤萬斛不敢過,漁舟一葉縱掀舞’,以鯨爲虱對,以龍驤爲漁舟對,大小氣焰之不等,其意若玩世,謂之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者,此類是也。
”龍驤,大船。
[4]潛山道人:即參寥。
蘇軾自徐州移湖州,過高郵時與他相會,并與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