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卷三十五:“濃至之情,偶于所見發露,絶句中幾與劉夢得争衡。
” 紀批(卷十五):“此首較有情緻。
” 俞樾《湖樓筆談》卷五(《第一樓叢書》九):“此詩妙絶。
而明郎仁寶(瑛)以爲既雲‘淡白’,又雲‘一株雪’,恐重言相犯,欲易‘梨花淡白’爲‘桃花爛漫’,此真強作解事者。
首句‘梨花淡白’即本題也,次句‘花滿城’正承‘梨花淡白’而言,若易首句爲‘桃花爛漫’,則‘花滿城’當屬桃花,與‘惆悵東欄一株雪’,了不相屬,且是詠桃花非復詠梨花矣。
此等議論,大是笑柄。
” 韓幹馬十四匹[1] 二馬并驅攢八蹄,二馬宛頸尾齊[2]。
一馬任前雙舉後[3],一馬卻避長鳴嘶。
老髯奚官騎且顧[4],前身作馬通馬語。
後有八匹飲且行,微流赴吻若有聲。
前者既濟出林鶴,後者欲涉鶴俛啄。
最後一匹馬中龍[5],不嘶不動尾搖風。
韓生畫馬真是馬,蘇子作詩如見畫[6]。
世無伯樂亦無韓[7],此詩此畫誰當看? [1]熙寧十年(一〇七七)作。
樓鑰《攻媿集》卷三《題趙尊道〈渥窪圖〉》詩序:“趙尊道制幹以龍眠《渥窪圖》示餘。
餘曰:‘誤矣!本韓幹馬,東坡曾爲賦詩者,此龍眠所臨,而以後爲前,俾易之。
爲書坡詩于後,而次其韻。
馬實十六,坡集詩雲十四匹,豈誤耶?’”録以存疑。
[2]:同“鬃”。
[3]一馬任前句:《韓非子·説林》下記伯樂(或説此伯樂即王良)教兩人到趙簡子廄中去識别能踢的馬。
一人“三撫其尻而馬不踶(踢),此自以爲失相。
其一人曰:‘子非失相也。
此其爲馬也,踒肩而腫膝。
夫踶馬也者,舉後而任前,腫膝不可任也,故後不舉。
’”任前,指馬踢後腳時,全身重量任于前腳。
(此馬因前膝腫,故後腳不能踢)紀批(卷十五)雲“‘任’當作‘在’”,不確。
[4]奚官:養馬小吏。
[5]最後一匹:指“後有八匹”中之一,非累計上數爲第十五匹。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十五:“此用《飲中八仙》法,以其闆滞,特下‘最後一匹’句,變其法也。
” [6]蘇子句:歐陽修《盤車圖》:“古畫畫意不畫形,梅(堯臣)詩詠物無隱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
” [7]伯樂:古代善相馬者。
一説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淮南子·道應》記他認爲相千裡馬必須“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一説春秋末趙簡子之臣,見上引《韓非子·説林》下。
【評箋】 《容齋隨筆·五筆》卷七:“韓公人物《畫記》,其叙馬處雲:‘……凡馬之事二十有七焉。
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秦少遊謂其叙事該而不煩,故仿之而作《羅漢記》。
坡公賦《韓幹十四馬》詩雲:……詩之與記,其體雖異,其爲布置鋪寫則同。
誦坡公之語,蓋不待見畫也。
” 《蘇詩選評箋釋》卷二:“韓子《畫記》隻是記體,不可以入詩;杜子《觀畫馬圖詩》,隻是詩體,不可以當記。
杜韓開其端,蘇乃盡其極。
叙次歷落,妙言奇趣,觸緒橫生,嘹然一吟,獨立千載。
” 紀批(卷十五):“杜公《韋諷宅觀畫馬詩》,獨創九馬分寫之格,此詩從彼處得法,更加變化耳。
” 《昭昧詹言》卷十二:“叙十五馬如畫(應爲十四馬),尚不爲奇,至于章法之妙,非太史公與退之不能知之。
故知不解古文,詩亦不妙。
……起四句分叙寫。
‘老髯’二句,一束夾,此爲章法。
‘微流’句,欲活。
‘前者’二句,總寫八匹。
‘最後’二句補遒足。
‘韓生’句,前叙後議。
收自道此詩。
”“直叙起,一法也。
序十五馬分合,二也。
序夾寫如畫,三也。
分合叙參差入妙,四也。
夾寫中忽入‘老髯’二句議,閒情逸緻,文外之文,弦外之音,五妙也。
夾此二句,章法變化中,又加變化,六妙也。
後‘八匹’,‘前者’二句忽斷,七妙也。
橫雲斷山法,此以退之《畫記》入詩者也。
後人能學其法,不能有其妙。
” 送鄭戶曹[1] 遊遍錢塘湖上山,歸來文字帶芳鮮。
羸童瘦馬從吾飲,陋巷何人似子賢[2]?公業有田常乏食,廣文好客竟無氈[3]。
東歸不趁花時節,開盡春風誰與妍!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鄭僅,字彥能,彭城人。
時赴任大名府司戶參軍。
[2]陋巷句:《論語·雍也》:孔子稱贊顔回雲:“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3]公業二句:承上寫鄭僅貧困。
上句見《後漢書·鄭太傳》:“鄭太字公業,河南開封人。
”“陰交結豪傑。
家富于財,有田四百頃,而食常不足,名聞山東。
”下句見《新唐書·鄭虔傳》:“鄭虔,鄭州滎陽人。
”玄宗“置廣文館,以虔爲博士”,“時號鄭廣文。
在官貧約甚,淡如也。
杜甫嘗贈以詩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雲”。
兩句皆用鄭姓典故,以切被贈詩者之姓,此爲蘇軾擅長之用典常例。
讀孟郊詩二首[1] 夜讀孟郊詩,細字如牛毛,寒燈照昏花,佳處時一遭。
孤芳擢荒穢,苦語餘詩騷;水清石鑿鑿[2],湍激不受篙;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似煑彭,竟日持空螯[3]。
要當鬬僧清[4],未足當韓豪[5]。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何苦將兩耳,聽此寒蟲號[6]。
不如且置之,飲我玉色醪。
我憎孟郊詩,復作孟郊語。
飢腸自鳴喚,空壁轉飢鼠;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
有如黃河魚,出膏以自煮。
尚愛銅鬥歌[7],鄙俚頗近古:桃弓射鴨罷,獨速短蓑舞,不憂踏船翻,踏浪不踏土[8]。
吳姬霜雪白,赤腳浣白紵,嫁與踏浪兒,不識離别苦。
歌君江湖曲[9],感我長覊旅!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2]鑿鑿:鮮明貌。
[3]彭:即蟛,似蟹而小。
以上八句用四種形象來比擬“佳處時一遭”:雖如花朵,卻在荒草中孤獨挺立;水清石白,但流急不能行船;如食小魚,肉少骨多;如食小蟹,整日隻吃無肉之腳。
[4]僧:指賈島。
初爲僧,名無本,詩與孟郊齊名。
蘇軾《祭柳子玉文》提出“郊寒島瘦”之説。
[5]韓:指韓愈。
[6]寒蟲號:蘇軾反對詩歌好作苦語,參看《次韻答劉涇》:“吟詩莫作秋蟲聲。
” [7]銅鬥歌:指孟郊《送淡公詩十二首》其三。
[8]桃弓四句:《送淡公詩十二首》其三雲:“銅鬥飲江酒,手拍銅鬥歌。
儂是拍浪兒,飲則拜浪婆。
腳踏小舡頭,獨速舞短莎。
”其四雲:“不如竹枝弓,射鴨無是非。
”其五雲:“射鴨復射鴨,鴨驚菰蒲頭。
”“儂是清浪兒,每踏清浪遊。
笑伊鄉貢郎,踏土稱風流。
”蘇詩用其詞句或詞意。
[9]歌君句:《送淡公詩十二首》其六雲:“數年伊洛同,一旦江湖乖。
江湖有故莊,小女啼喈喈。
”其七雲:“伊洛氣味薄,江湖文章多。
坐緣江湖岸,意織鮮明波。
銅鬥短簑行,新章其奈何!”按,孟郊詩有硬語盤空、拗折奇險以及多作苦語的一面,又有感情真摯以及吸收樂府民歌優點、運用俚語的一面。
蘇軾分别采取或否定或肯定的分析態度;但對前者的否定也有言過其甚之處(雖也稱贊過孟郊《聞角詩》“似開孤月目,能説落星心”之設想奇特)。
後人對此評論較多。
或誤認蘇軾對孟詩全盤否定而指其不當,如曾季貍《艇齋詩話》:“予舊因東坡詩雲‘我憎孟郊詩’,及‘要當鬬僧清,未足當韓豪’,‘何苦將兩耳,聽此寒蟲號’,遂亦不喜孟郊詩。
五十以後,因暇日試取細讀,見其精深高妙,誠未易窺。
方信韓退之、李習之尊敬其詩,良有以也。
東坡性痛快,故不喜郊之詞艱深。
要之,孟郊、張籍一等詩也。
唐人詩有古樂府氣象者,惟此二人。
但張籍詩簡古易讀,孟郊詩精深難窺耳。
孟郊如《遊子吟》、《列女操》、《薄命妾》、《古意》等篇,精確宛轉,人不可及也。
”(蘇軾對其“有古樂府氣象者”也是肯定的)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也籠統指責蘇軾對孟詩“貶之亦太甚矣!”或誤認蘇軾對孟詩全盤肯定而曲爲解説,如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二:“郊詩佳處,惟此言之親切。
前作‘孤芳’二句,其體質也;‘水清’二句,其格調也;繼乃比之食小魚、煮彭、聽寒號者,軾蓋直以韓豪自居也。
後作……觀《銅鬥歌》全用其語,愛之深矣。
‘郊寒島瘦’,千古奉軾語爲定評,顧島豈得與郊抗衡哉!”此兩説對孟郊詩肯定偏高卻是共同的。
賀裳《載酒園詩話》雲:“宋人多不喜孟詩。
……(引蘇軾此詩)愚意東野實亦訴窮嘆屈之辭太多,讀其集頻聞呻吟之聲,使人不歡。
但跼天蹐地,《雅》亦有之,‘終窶且貧’(《邶風·北門》),《邶風》先有此嘆。
……二蘇皆年少成名,雖有謫遷之悲,未歷飢寒之厄,宜有不知此痛癢之言。
”可供參考。
另紀批(卷十六)雲:“二首即作東野體,如昌黎樊宗師諸例。
意謂東野體,我固能爲之,但不爲耳。
然東坡以雄視百代之才,而往往傷率、傷慢、傷放、傷露,正坐不肯爲郊、島一番苦吟工夫耳。
讀者不可不知。
”所言頗當。
訪張山人得山中字二首[1](選一) 萬木鎖雲龍[2],天留與戴公[3]。
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東[4]。
薺麥餘春雪,櫻桃落晚風[5]。
入城都不記,歸路醉眠中。
[1]原共二首,第一首押“山”韻,此第二首押“中”韻。
張山人,張天驥,字聖塗,居雲龍山,號雲龍山人。
蘇軾《放鶴亭記》:“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元豐元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
”詩作于元豐元年(一〇七八)。
[2]雲龍:蘇軾自注:“山名。
”在徐州南。
[3]戴公:《南史·戴顒傳》:戴顒爲南朝宋時名士,曾住剡縣、桐廬等地名山。
後憩于京口黃鵠山時:“(宋)文帝每欲見之,嘗謂黃門侍郎張敷曰:‘吾東巡之日,當宴戴公山下也。
’”蘇軾《同柳子玉遊鶴林、招隱醉歸,呈景純》詩亦雲:“戴公山下野桃香。
”或説指戴安道、戴符,非。
[4]瀼:陸遊《入蜀記》卷六:“土人謂山間之流通江者曰瀼。
” [5]薺麥二句:紀批(卷十六):“五六自是秀句,然專標此種,則終身不出九僧門戶。
” 【評箋】 紀批(卷十六):“章法從工部《尋張氏隱居二首》得來。
二首篇章字句都入古法,然卻無十分出色處,不善學之,便成空調。
” 續麗人行[1] 深宮無人春日長,沉香亭北百花香[2],美人睡起薄梳洗[3],燕舞鶯啼空斷腸。
畫工欲畫無窮意,背立東風初破睡[4];若教回首卻嫣然,陽城下蔡俱風靡[5]。
杜陵飢客眼長寒[6],蹇驢破帽隨金鞍,隔花臨水時一見,隻許腰肢背後看[7]。
心醉歸來茅屋底,方信人間有西子。
君不見孟光舉案與眉齊,何曾背面傷春啼[8]! [1]詩前有自序雲:“李仲謀家有周昉畫背面欠伸内人極精,戲作此詩。
”李仲謀,不詳。
周昉,字景玄(一説字仲朗),長安人。
唐代畫家,善畫貴族婦女。
内人,宮女。
《麗人行》,杜甫所作,寫楊國忠兄妹及其他貴婦人曲江郊遊情景,蘇軾故意把此幅畫中的“背面欠伸内人”設想爲杜詩中人物,作“續”詩,并語多調侃幽默,故稱戲作。
[2]沉香亭:在唐興慶宮内(今西安興慶公園内)。
玄宗用進貢的沉香木所建,故名。
[3]薄梳洗:淡妝。
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風流薄梳洗。
” [4]初破睡:剛剛睡醒。
[5]若教二句: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謂其東鄰女“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陽城、下蔡,皆楚國城市名。
風靡,傾倒。
[6]杜陵飢客:指杜甫。
[7]隔花二句: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這裏指杜甫窮困落魄,隻能偶而一見宮女背影而已。
意含調侃,并照應題序所謂“背面欠伸内人”畫面。
[8]君不見二句:《後漢書·梁鴻傳》:“(鴻)爲人賃舂,每歸,妻(孟光)爲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有腳的托盤)齊眉。
”兩句以普通人家夫妻相敬如賓,反襯宮女生活的苦悶悲愁。
僕曩於長安陳漢卿家,見吳道子畫佛,碎爛可惜。
其後十餘年,復見之于鮮于子駿家,則已裝褙完好。
子駿以見遺,作詩謝之[1] 貴人金多身復閒,争買書畫不計錢,已將鐵石充逸少[2],更補朱繇爲道玄[3]。
煙薰屋漏裝玉軸[4],鹿皮蒼璧知誰賢[5]。
吳生畫佛本神授,夢中化作飛空仙,覺來落筆不經意,神妙獨到秋毫顛[6]。
昔我長安見此畫,嘆息至寶空潸然。
素絲斷續不忍看,已作蝴蝶飛聯翩。
君能收拾爲補綴,體質散落嗟神全。
誌公彷彿見刀尺[7],修羅天女猶雄妍[8]。
如觀老杜飛鳥句,脫字欲補知無緣[9]。
問君乞得良有意,欲將俗眼爲洗湔。
貴人一見定羞怍,錦囊千紙何足捐[10]!不須更用博麻縷[11],付與一炬隨飛煙[12]。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陳漢卿,字師黯,蜀閬中人,累遷尚書虞部員外郎,愛好古書奇畫。
裝褙,即“裱褙”。
鮮于子駿,即鮮于侁,時任京東西路轉運副使。
米芾《畫史》:“蘇軾子瞻家收吳道子畫佛及侍者誌公十餘人,破碎甚,而當面一手,精彩動人,點不加墨,口淺深暈成,故最如活。
”即此畫。
[2]已將句:蘇軾自注:“殷鐵石,梁武帝時人。
今法帖大王書中,有鐵石字。
”唐李綽《尚書故實》:“《千字文》,梁周興嗣編次,而有王右軍書者,人皆不曉。
其始乃梁武(帝)教諸王書,令殷鐵石于大王書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
武帝召興嗣,謂曰:‘卿有才思,爲我韻之。
’興嗣一夕編綴進上。
” [3]更補句:蘇軾自注:“世所收吳道子畫,多朱繇筆也。
”朱繇,唐長安人,工畫佛道。
兩句謂傳世書畫多爲膺品。
[4]煙薰:米芾《畫史》:“真絹色淡,雖百破而色明白,精神彩色如新。
惟佛像多經香煙薰損本色。
” [5]鹿皮句:《漢書·食貨志》下:“(武帝)以白鹿皮方尺,緣以繢(綉繪),爲皮幣,直四十萬。
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幣薦璧(襯墊玉璧),然後得行。
”“(顔)異曰:‘今王侯朝賀以蒼璧,直數千,而其皮薦反四十萬,本末不相稱。
’”兩句謂“貴人”重裝潢而輕畫本身。
[6]覺來二句:正因不經意得之,故能獨臻神妙。
[7]誌公句:《景德傳燈録》卷二十七:“寶誌禪師,金陵人也,姓朱氏。
宋太始初,忽居止無定,飲食無時,髮長數寸,徒跣執錫。
杖頭擐翦刀、尺、銅鑑,或挂一兩尺帛,數日不食,無飢容。
”梁時聲名大顯,卒,“敕謚妙覺大師”。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志公’句用事精切”,誤,據前引米芾《畫史》,寶誌實畫中人物,并非用典。
[8]修羅句:修羅,阿修羅的略稱,意爲“無端正”(容貌醜惡)或“非天”(與天相似),古印度神話中“與帝釋鬥戰”的神祇。
見《翻譯名義集》卷四《八部篇》。
因阿修羅“男醜女端正”,“雄(醜)妍(端正)”即分别指男女。
兩句均寫畫中人物形象。
[9]如觀二句:歐陽修《六一詩話》:陳從易舍人“偶得杜集舊本,文多脫誤,至《送蔡都尉》詩雲:‘身輕一鳥□。
’其下脫一字。
陳公因與數客各用一字補之,或雲疾,或雲落,或雲起,或雲下,莫能定。
其後得一善本,乃是‘身輕一鳥過’。
陳公嘆服,以爲雖一字諸君亦不能到也。
”這裏借指吳道子此畫殘缺之處已無緣補全。
[10]貴人二句:參看米芾《畫史》:“近世人或有貲力,原非酷好,意作摽韻,至假耳目于人,此謂之好事者。
置錦囊玉軸以爲珍祕,開之或笑倒。
餘輒撫案大叫曰:‘慙惶殺人!’”何足捐,何足算。
[11]不須句:博,換取。
句謂連去換取麻縷也不值;一説,此用《孟子·滕文公上》“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字面,謂不須更論價之輕重,亦可通。
[12]結四句承開端,以“貴人”所藏書畫,大都是不值一錢之膺品,隻配付之一炬而已。
紀批(卷十六)謂結尾“回繳‘貴人’,似是完密,然以此起,仍以此結,似詆説貴人是此篇正意,不如就畫或宕開作結”。
頗爲中肯。
又送鄭戶曹[1] 水繞彭祖樓[2],山圍戲馬臺[3],古來豪傑地,千載有餘哀。
隆準飛上天[4],重瞳亦成灰[5],白門下呂布[6],大星隕臨淮[7],尚想劉德輿[8],置酒此徘徊。
爾來苦寂寞,廢圃多蒼苔。
河從百步響[9],山到九裡回[10],山水自相激,夜聲轉風雷。
蕩蕩清河壖[11],黃樓我所開[12]。
秋月墮城角,春風搖酒杯,遲君爲座客[13],新詩出瓊瑰。
樓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
他年君倦遊,白首賦歸來,登樓一長嘯:“使君安在哉”[14]! [1]題一作《送鄭戶曹》。
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鄭戶曹,鄭僅,見前《送鄭戶曹》詩注。
[2]彭祖樓:在徐州子城東北。
彭祖,傳説是顓頊的玄孫,直到殷時尚在世,時已七百多歲。
堯封他于徐州,爲大彭氏國。
彭城即由他得名。
一作彭城樓。
[3]戲馬臺:在徐州城南,相傳爲項羽所建。
[4]隆準:指漢高祖劉邦。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爲人,隆準(高鼻)而龍顔。
”他是沛豐邑人(屬徐州)。
[5]重瞳:指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説他是“重瞳子(兩個瞳子)”。
他“自立爲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6]白門句:《三國志·魏志·呂布傳》:呂布守徐州,曹操“自征布,至其城下”。
圍之三月,“布與其麾下登白門樓。
兵圍急,乃下降”。
後被曹操縊殺。
白門樓,下邳城的南門。
[7]大星句:大星指李光弼。
《舊唐書·李光弼傳》:李光弼“寶應元年,封臨淮王”,“廣德二年七月,薨于徐州”。
[8]劉德輿:《宋書·武帝本紀》:“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裡人。
” [9]河從句:即謂百步洪。
在銅山縣東南,亦名徐州洪,泗水流經于此。
洪,石堰。
[10]九裡:即九裡山。
在徐州北。
[11]壖(ruán):同“堧”,河邊地。
[12]黃樓:在徐州城東門上,蘇軾所建,見後《九日黃樓作》詩注。
[13]遲:等待。
作動詞用。
[14]他年四句:謂他日鄭僅歸鄉,必登樓懷念自己。
此爲對面寫法,蘇軾詩詞結尾時常用,如前《留别釋迦院牡丹呈趙倅》“去年崔護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裡”,後《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詞“異時對黃樓夜景,爲餘浩嘆!” 【評箋】 紀批(卷十六):“曲折往復,極有情思。
‘遲君’四句,猶是人意所有;‘他年’一轉,匪夷所思。
”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1] 殷勤去年月[2],灧古城東;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徘徊巧相覓[3],窈窕穿房櫳。
月豈知我病?但見歌樓空。
撫枕三嘆息,扶杖起相從。
天風不相哀,吹我落瓊宮[4]。
白露入肺肝,夜吟如秋蟲,坐令太白豪,化爲東野窮。
餘年知幾何?佳月豈屢逢?寒魚亦不睡,竟夕相噞喁[5]。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别[6],歌君别時曲[7],滿座爲凄咽。
留都信繁麗[8],此會豈輕擲。
鎔銀百頃湖,挂鏡千尋闕[9]。
三更歌吹罷,人影亂清樾[10]。
歸來北堂下,寒光翻露葉。
喚酒與婦飲,念我向兒説。
豈知衰病後,空盞對梨栗。
但見古河東,荍麥花鋪雪[11]。
欲和去年曲[12],復恐心斷絶。
舒子在汶上,閉門相對清[13];鄭子向河朔,孤舟連夜行[14];頓子雖咫尺,兀如在牢扃[15];趙子寄書來,水調有餘聲[16]。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裡明[17]。
明月不解老,良辰難合并。
回頭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嘗聞此宵月,萬裡同陰晴[18]。
天公自著意,此會那可輕。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2]去年月:去年(熙寧十年)中秋,作者與蘇轍宿于徐州逍遙堂,兄弟有詩詞唱和。
[3]徘徊:用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字面。
[4]天風二句:張衡《思玄賦》:“叫帝閽使闢扉兮,覿天皇于瓊宮。
”此反用其意,謂被風從月宮吹落。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詞“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謂欲乘風去月宮,亦與此設想相反。
[5]噞喁(yǎnyóng):水中之魚羣出吸氣貌。
[6]六年二句:蘇軾自注:“中秋有月,凡六年矣。
惟去歲與子由會于此。
” [7]别時曲:指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作》詞,今誤入《東坡樂府》卷上。
[8]留都:指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設有留守司,故名。
蘇轍時在南京任簽判。
[9]鎔銀二句:紀批(卷十七):“隻‘鎔銀’二句用體物語,餘皆純以神思鎔鑄,情景相融,妙絶言説。
” [10]樾:樹蔭。
[11]荍麥:即蕎麥。
荍,同“蕎”。
[12]去年曲:即前“别時曲”,蘇轍所作《水調歌頭》。
紀批(卷十七):“仍繳到子由,首尾一綫。
” [13]舒子二句:蘇軾自注:“舒煥試舉人鄆州。
” [14]鄭子二句:蘇軾自注:“鄭僅赴北京戶曹。
” [15]頓子二句:蘇軾自注:“頓起來徐試舉人。
” [16]趙子二句:蘇軾自注:“今日得趙杲卿書,猶記餘在東武中秋所作《水調歌頭》也。
” [17]共此句: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裡兮共明月。
”與《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結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同意。
紀批(卷十七):“一語合併,筆力千鈞。
” [18]嘗聞二句:蘇軾自注:“故人史生爲餘言,嘗見海賈雲:中秋有月,則是歲珠多而圓。
賈人常以此候之。
雖相去萬裡,他日會合,相問陰晴,無不同者。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六引《漫齋詩話》雲:“南唐僧謙明中秋得句雲:‘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先得上句,次年秋方得下句。
嘗見《使燕録》雲:‘惟中秋天色陰晴,與夷狄同。
’”苕溪漁隱曰:蘇軾此詩所説,“與《使燕録》相合”。
九日黃樓作[1] 去年重陽不可説[2],南城夜半千漚發[3],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鞾韈。
豈知還
” 紀批(卷十五):“此首較有情緻。
” 俞樾《湖樓筆談》卷五(《第一樓叢書》九):“此詩妙絶。
而明郎仁寶(瑛)以爲既雲‘淡白’,又雲‘一株雪’,恐重言相犯,欲易‘梨花淡白’爲‘桃花爛漫’,此真強作解事者。
首句‘梨花淡白’即本題也,次句‘花滿城’正承‘梨花淡白’而言,若易首句爲‘桃花爛漫’,則‘花滿城’當屬桃花,與‘惆悵東欄一株雪’,了不相屬,且是詠桃花非復詠梨花矣。
此等議論,大是笑柄。
” 韓幹馬十四匹[1] 二馬并驅攢八蹄,二馬宛頸尾齊[2]。
一馬任前雙舉後[3],一馬卻避長鳴嘶。
老髯奚官騎且顧[4],前身作馬通馬語。
後有八匹飲且行,微流赴吻若有聲。
前者既濟出林鶴,後者欲涉鶴俛啄。
最後一匹馬中龍[5],不嘶不動尾搖風。
韓生畫馬真是馬,蘇子作詩如見畫[6]。
世無伯樂亦無韓[7],此詩此畫誰當看? [1]熙寧十年(一〇七七)作。
樓鑰《攻媿集》卷三《題趙尊道〈渥窪圖〉》詩序:“趙尊道制幹以龍眠《渥窪圖》示餘。
餘曰:‘誤矣!本韓幹馬,東坡曾爲賦詩者,此龍眠所臨,而以後爲前,俾易之。
爲書坡詩于後,而次其韻。
馬實十六,坡集詩雲十四匹,豈誤耶?’”録以存疑。
[2]:同“鬃”。
[3]一馬任前句:《韓非子·説林》下記伯樂(或説此伯樂即王良)教兩人到趙簡子廄中去識别能踢的馬。
一人“三撫其尻而馬不踶(踢),此自以爲失相。
其一人曰:‘子非失相也。
此其爲馬也,踒肩而腫膝。
夫踶馬也者,舉後而任前,腫膝不可任也,故後不舉。
’”任前,指馬踢後腳時,全身重量任于前腳。
(此馬因前膝腫,故後腳不能踢)紀批(卷十五)雲“‘任’當作‘在’”,不確。
[4]奚官:養馬小吏。
[5]最後一匹:指“後有八匹”中之一,非累計上數爲第十五匹。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十五:“此用《飲中八仙》法,以其闆滞,特下‘最後一匹’句,變其法也。
” [6]蘇子句:歐陽修《盤車圖》:“古畫畫意不畫形,梅(堯臣)詩詠物無隱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
” [7]伯樂:古代善相馬者。
一説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淮南子·道應》記他認爲相千裡馬必須“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一説春秋末趙簡子之臣,見上引《韓非子·説林》下。
【評箋】 《容齋隨筆·五筆》卷七:“韓公人物《畫記》,其叙馬處雲:‘……凡馬之事二十有七焉。
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秦少遊謂其叙事該而不煩,故仿之而作《羅漢記》。
坡公賦《韓幹十四馬》詩雲:……詩之與記,其體雖異,其爲布置鋪寫則同。
誦坡公之語,蓋不待見畫也。
” 《蘇詩選評箋釋》卷二:“韓子《畫記》隻是記體,不可以入詩;杜子《觀畫馬圖詩》,隻是詩體,不可以當記。
杜韓開其端,蘇乃盡其極。
叙次歷落,妙言奇趣,觸緒橫生,嘹然一吟,獨立千載。
” 紀批(卷十五):“杜公《韋諷宅觀畫馬詩》,獨創九馬分寫之格,此詩從彼處得法,更加變化耳。
” 《昭昧詹言》卷十二:“叙十五馬如畫(應爲十四馬),尚不爲奇,至于章法之妙,非太史公與退之不能知之。
故知不解古文,詩亦不妙。
……起四句分叙寫。
‘老髯’二句,一束夾,此爲章法。
‘微流’句,欲活。
‘前者’二句,總寫八匹。
‘最後’二句補遒足。
‘韓生’句,前叙後議。
收自道此詩。
”“直叙起,一法也。
序十五馬分合,二也。
序夾寫如畫,三也。
分合叙參差入妙,四也。
夾寫中忽入‘老髯’二句議,閒情逸緻,文外之文,弦外之音,五妙也。
夾此二句,章法變化中,又加變化,六妙也。
後‘八匹’,‘前者’二句忽斷,七妙也。
橫雲斷山法,此以退之《畫記》入詩者也。
後人能學其法,不能有其妙。
” 送鄭戶曹[1] 遊遍錢塘湖上山,歸來文字帶芳鮮。
羸童瘦馬從吾飲,陋巷何人似子賢[2]?公業有田常乏食,廣文好客竟無氈[3]。
東歸不趁花時節,開盡春風誰與妍!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鄭僅,字彥能,彭城人。
時赴任大名府司戶參軍。
[2]陋巷句:《論語·雍也》:孔子稱贊顔回雲:“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3]公業二句:承上寫鄭僅貧困。
上句見《後漢書·鄭太傳》:“鄭太字公業,河南開封人。
”“陰交結豪傑。
家富于財,有田四百頃,而食常不足,名聞山東。
”下句見《新唐書·鄭虔傳》:“鄭虔,鄭州滎陽人。
”玄宗“置廣文館,以虔爲博士”,“時號鄭廣文。
在官貧約甚,淡如也。
杜甫嘗贈以詩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雲”。
兩句皆用鄭姓典故,以切被贈詩者之姓,此爲蘇軾擅長之用典常例。
讀孟郊詩二首[1] 夜讀孟郊詩,細字如牛毛,寒燈照昏花,佳處時一遭。
孤芳擢荒穢,苦語餘詩騷;水清石鑿鑿[2],湍激不受篙;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似煑彭,竟日持空螯[3]。
要當鬬僧清[4],未足當韓豪[5]。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何苦將兩耳,聽此寒蟲號[6]。
不如且置之,飲我玉色醪。
我憎孟郊詩,復作孟郊語。
飢腸自鳴喚,空壁轉飢鼠;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
有如黃河魚,出膏以自煮。
尚愛銅鬥歌[7],鄙俚頗近古:桃弓射鴨罷,獨速短蓑舞,不憂踏船翻,踏浪不踏土[8]。
吳姬霜雪白,赤腳浣白紵,嫁與踏浪兒,不識離别苦。
歌君江湖曲[9],感我長覊旅!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2]鑿鑿:鮮明貌。
[3]彭:即蟛,似蟹而小。
以上八句用四種形象來比擬“佳處時一遭”:雖如花朵,卻在荒草中孤獨挺立;水清石白,但流急不能行船;如食小魚,肉少骨多;如食小蟹,整日隻吃無肉之腳。
[4]僧:指賈島。
初爲僧,名無本,詩與孟郊齊名。
蘇軾《祭柳子玉文》提出“郊寒島瘦”之説。
[5]韓:指韓愈。
[6]寒蟲號:蘇軾反對詩歌好作苦語,參看《次韻答劉涇》:“吟詩莫作秋蟲聲。
” [7]銅鬥歌:指孟郊《送淡公詩十二首》其三。
[8]桃弓四句:《送淡公詩十二首》其三雲:“銅鬥飲江酒,手拍銅鬥歌。
儂是拍浪兒,飲則拜浪婆。
腳踏小舡頭,獨速舞短莎。
”其四雲:“不如竹枝弓,射鴨無是非。
”其五雲:“射鴨復射鴨,鴨驚菰蒲頭。
”“儂是清浪兒,每踏清浪遊。
笑伊鄉貢郎,踏土稱風流。
”蘇詩用其詞句或詞意。
[9]歌君句:《送淡公詩十二首》其六雲:“數年伊洛同,一旦江湖乖。
江湖有故莊,小女啼喈喈。
”其七雲:“伊洛氣味薄,江湖文章多。
坐緣江湖岸,意織鮮明波。
銅鬥短簑行,新章其奈何!”按,孟郊詩有硬語盤空、拗折奇險以及多作苦語的一面,又有感情真摯以及吸收樂府民歌優點、運用俚語的一面。
蘇軾分别采取或否定或肯定的分析態度;但對前者的否定也有言過其甚之處(雖也稱贊過孟郊《聞角詩》“似開孤月目,能説落星心”之設想奇特)。
後人對此評論較多。
或誤認蘇軾對孟詩全盤否定而指其不當,如曾季貍《艇齋詩話》:“予舊因東坡詩雲‘我憎孟郊詩’,及‘要當鬬僧清,未足當韓豪’,‘何苦將兩耳,聽此寒蟲號’,遂亦不喜孟郊詩。
五十以後,因暇日試取細讀,見其精深高妙,誠未易窺。
方信韓退之、李習之尊敬其詩,良有以也。
東坡性痛快,故不喜郊之詞艱深。
要之,孟郊、張籍一等詩也。
唐人詩有古樂府氣象者,惟此二人。
但張籍詩簡古易讀,孟郊詩精深難窺耳。
孟郊如《遊子吟》、《列女操》、《薄命妾》、《古意》等篇,精確宛轉,人不可及也。
”(蘇軾對其“有古樂府氣象者”也是肯定的)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也籠統指責蘇軾對孟詩“貶之亦太甚矣!”或誤認蘇軾對孟詩全盤肯定而曲爲解説,如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二:“郊詩佳處,惟此言之親切。
前作‘孤芳’二句,其體質也;‘水清’二句,其格調也;繼乃比之食小魚、煮彭、聽寒號者,軾蓋直以韓豪自居也。
後作……觀《銅鬥歌》全用其語,愛之深矣。
‘郊寒島瘦’,千古奉軾語爲定評,顧島豈得與郊抗衡哉!”此兩説對孟郊詩肯定偏高卻是共同的。
賀裳《載酒園詩話》雲:“宋人多不喜孟詩。
……(引蘇軾此詩)愚意東野實亦訴窮嘆屈之辭太多,讀其集頻聞呻吟之聲,使人不歡。
但跼天蹐地,《雅》亦有之,‘終窶且貧’(《邶風·北門》),《邶風》先有此嘆。
……二蘇皆年少成名,雖有謫遷之悲,未歷飢寒之厄,宜有不知此痛癢之言。
”可供參考。
另紀批(卷十六)雲:“二首即作東野體,如昌黎樊宗師諸例。
意謂東野體,我固能爲之,但不爲耳。
然東坡以雄視百代之才,而往往傷率、傷慢、傷放、傷露,正坐不肯爲郊、島一番苦吟工夫耳。
讀者不可不知。
”所言頗當。
訪張山人得山中字二首[1](選一) 萬木鎖雲龍[2],天留與戴公[3]。
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東[4]。
薺麥餘春雪,櫻桃落晚風[5]。
入城都不記,歸路醉眠中。
[1]原共二首,第一首押“山”韻,此第二首押“中”韻。
張山人,張天驥,字聖塗,居雲龍山,號雲龍山人。
蘇軾《放鶴亭記》:“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元豐元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
”詩作于元豐元年(一〇七八)。
[2]雲龍:蘇軾自注:“山名。
”在徐州南。
[3]戴公:《南史·戴顒傳》:戴顒爲南朝宋時名士,曾住剡縣、桐廬等地名山。
後憩于京口黃鵠山時:“(宋)文帝每欲見之,嘗謂黃門侍郎張敷曰:‘吾東巡之日,當宴戴公山下也。
’”蘇軾《同柳子玉遊鶴林、招隱醉歸,呈景純》詩亦雲:“戴公山下野桃香。
”或説指戴安道、戴符,非。
[4]瀼:陸遊《入蜀記》卷六:“土人謂山間之流通江者曰瀼。
” [5]薺麥二句:紀批(卷十六):“五六自是秀句,然專標此種,則終身不出九僧門戶。
” 【評箋】 紀批(卷十六):“章法從工部《尋張氏隱居二首》得來。
二首篇章字句都入古法,然卻無十分出色處,不善學之,便成空調。
” 續麗人行[1] 深宮無人春日長,沉香亭北百花香[2],美人睡起薄梳洗[3],燕舞鶯啼空斷腸。
畫工欲畫無窮意,背立東風初破睡[4];若教回首卻嫣然,陽城下蔡俱風靡[5]。
杜陵飢客眼長寒[6],蹇驢破帽隨金鞍,隔花臨水時一見,隻許腰肢背後看[7]。
心醉歸來茅屋底,方信人間有西子。
君不見孟光舉案與眉齊,何曾背面傷春啼[8]! [1]詩前有自序雲:“李仲謀家有周昉畫背面欠伸内人極精,戲作此詩。
”李仲謀,不詳。
周昉,字景玄(一説字仲朗),長安人。
唐代畫家,善畫貴族婦女。
内人,宮女。
《麗人行》,杜甫所作,寫楊國忠兄妹及其他貴婦人曲江郊遊情景,蘇軾故意把此幅畫中的“背面欠伸内人”設想爲杜詩中人物,作“續”詩,并語多調侃幽默,故稱戲作。
[2]沉香亭:在唐興慶宮内(今西安興慶公園内)。
玄宗用進貢的沉香木所建,故名。
[3]薄梳洗:淡妝。
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風流薄梳洗。
” [4]初破睡:剛剛睡醒。
[5]若教二句: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謂其東鄰女“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陽城、下蔡,皆楚國城市名。
風靡,傾倒。
[6]杜陵飢客:指杜甫。
[7]隔花二句: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這裏指杜甫窮困落魄,隻能偶而一見宮女背影而已。
意含調侃,并照應題序所謂“背面欠伸内人”畫面。
[8]君不見二句:《後漢書·梁鴻傳》:“(鴻)爲人賃舂,每歸,妻(孟光)爲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有腳的托盤)齊眉。
”兩句以普通人家夫妻相敬如賓,反襯宮女生活的苦悶悲愁。
僕曩於長安陳漢卿家,見吳道子畫佛,碎爛可惜。
其後十餘年,復見之于鮮于子駿家,則已裝褙完好。
子駿以見遺,作詩謝之[1] 貴人金多身復閒,争買書畫不計錢,已將鐵石充逸少[2],更補朱繇爲道玄[3]。
煙薰屋漏裝玉軸[4],鹿皮蒼璧知誰賢[5]。
吳生畫佛本神授,夢中化作飛空仙,覺來落筆不經意,神妙獨到秋毫顛[6]。
昔我長安見此畫,嘆息至寶空潸然。
素絲斷續不忍看,已作蝴蝶飛聯翩。
君能收拾爲補綴,體質散落嗟神全。
誌公彷彿見刀尺[7],修羅天女猶雄妍[8]。
如觀老杜飛鳥句,脫字欲補知無緣[9]。
問君乞得良有意,欲將俗眼爲洗湔。
貴人一見定羞怍,錦囊千紙何足捐[10]!不須更用博麻縷[11],付與一炬隨飛煙[12]。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陳漢卿,字師黯,蜀閬中人,累遷尚書虞部員外郎,愛好古書奇畫。
裝褙,即“裱褙”。
鮮于子駿,即鮮于侁,時任京東西路轉運副使。
米芾《畫史》:“蘇軾子瞻家收吳道子畫佛及侍者誌公十餘人,破碎甚,而當面一手,精彩動人,點不加墨,口淺深暈成,故最如活。
”即此畫。
[2]已將句:蘇軾自注:“殷鐵石,梁武帝時人。
今法帖大王書中,有鐵石字。
”唐李綽《尚書故實》:“《千字文》,梁周興嗣編次,而有王右軍書者,人皆不曉。
其始乃梁武(帝)教諸王書,令殷鐵石于大王書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
武帝召興嗣,謂曰:‘卿有才思,爲我韻之。
’興嗣一夕編綴進上。
” [3]更補句:蘇軾自注:“世所收吳道子畫,多朱繇筆也。
”朱繇,唐長安人,工畫佛道。
兩句謂傳世書畫多爲膺品。
[4]煙薰:米芾《畫史》:“真絹色淡,雖百破而色明白,精神彩色如新。
惟佛像多經香煙薰損本色。
” [5]鹿皮句:《漢書·食貨志》下:“(武帝)以白鹿皮方尺,緣以繢(綉繪),爲皮幣,直四十萬。
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幣薦璧(襯墊玉璧),然後得行。
”“(顔)異曰:‘今王侯朝賀以蒼璧,直數千,而其皮薦反四十萬,本末不相稱。
’”兩句謂“貴人”重裝潢而輕畫本身。
[6]覺來二句:正因不經意得之,故能獨臻神妙。
[7]誌公句:《景德傳燈録》卷二十七:“寶誌禪師,金陵人也,姓朱氏。
宋太始初,忽居止無定,飲食無時,髮長數寸,徒跣執錫。
杖頭擐翦刀、尺、銅鑑,或挂一兩尺帛,數日不食,無飢容。
”梁時聲名大顯,卒,“敕謚妙覺大師”。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志公’句用事精切”,誤,據前引米芾《畫史》,寶誌實畫中人物,并非用典。
[8]修羅句:修羅,阿修羅的略稱,意爲“無端正”(容貌醜惡)或“非天”(與天相似),古印度神話中“與帝釋鬥戰”的神祇。
見《翻譯名義集》卷四《八部篇》。
因阿修羅“男醜女端正”,“雄(醜)妍(端正)”即分别指男女。
兩句均寫畫中人物形象。
[9]如觀二句:歐陽修《六一詩話》:陳從易舍人“偶得杜集舊本,文多脫誤,至《送蔡都尉》詩雲:‘身輕一鳥□。
’其下脫一字。
陳公因與數客各用一字補之,或雲疾,或雲落,或雲起,或雲下,莫能定。
其後得一善本,乃是‘身輕一鳥過’。
陳公嘆服,以爲雖一字諸君亦不能到也。
”這裏借指吳道子此畫殘缺之處已無緣補全。
[10]貴人二句:參看米芾《畫史》:“近世人或有貲力,原非酷好,意作摽韻,至假耳目于人,此謂之好事者。
置錦囊玉軸以爲珍祕,開之或笑倒。
餘輒撫案大叫曰:‘慙惶殺人!’”何足捐,何足算。
[11]不須句:博,換取。
句謂連去換取麻縷也不值;一説,此用《孟子·滕文公上》“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字面,謂不須更論價之輕重,亦可通。
[12]結四句承開端,以“貴人”所藏書畫,大都是不值一錢之膺品,隻配付之一炬而已。
紀批(卷十六)謂結尾“回繳‘貴人’,似是完密,然以此起,仍以此結,似詆説貴人是此篇正意,不如就畫或宕開作結”。
頗爲中肯。
又送鄭戶曹[1] 水繞彭祖樓[2],山圍戲馬臺[3],古來豪傑地,千載有餘哀。
隆準飛上天[4],重瞳亦成灰[5],白門下呂布[6],大星隕臨淮[7],尚想劉德輿[8],置酒此徘徊。
爾來苦寂寞,廢圃多蒼苔。
河從百步響[9],山到九裡回[10],山水自相激,夜聲轉風雷。
蕩蕩清河壖[11],黃樓我所開[12]。
秋月墮城角,春風搖酒杯,遲君爲座客[13],新詩出瓊瑰。
樓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
他年君倦遊,白首賦歸來,登樓一長嘯:“使君安在哉”[14]! [1]題一作《送鄭戶曹》。
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鄭戶曹,鄭僅,見前《送鄭戶曹》詩注。
[2]彭祖樓:在徐州子城東北。
彭祖,傳説是顓頊的玄孫,直到殷時尚在世,時已七百多歲。
堯封他于徐州,爲大彭氏國。
彭城即由他得名。
一作彭城樓。
[3]戲馬臺:在徐州城南,相傳爲項羽所建。
[4]隆準:指漢高祖劉邦。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爲人,隆準(高鼻)而龍顔。
”他是沛豐邑人(屬徐州)。
[5]重瞳:指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説他是“重瞳子(兩個瞳子)”。
他“自立爲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6]白門句:《三國志·魏志·呂布傳》:呂布守徐州,曹操“自征布,至其城下”。
圍之三月,“布與其麾下登白門樓。
兵圍急,乃下降”。
後被曹操縊殺。
白門樓,下邳城的南門。
[7]大星句:大星指李光弼。
《舊唐書·李光弼傳》:李光弼“寶應元年,封臨淮王”,“廣德二年七月,薨于徐州”。
[8]劉德輿:《宋書·武帝本紀》:“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裡人。
” [9]河從句:即謂百步洪。
在銅山縣東南,亦名徐州洪,泗水流經于此。
洪,石堰。
[10]九裡:即九裡山。
在徐州北。
[11]壖(ruán):同“堧”,河邊地。
[12]黃樓:在徐州城東門上,蘇軾所建,見後《九日黃樓作》詩注。
[13]遲:等待。
作動詞用。
[14]他年四句:謂他日鄭僅歸鄉,必登樓懷念自己。
此爲對面寫法,蘇軾詩詞結尾時常用,如前《留别釋迦院牡丹呈趙倅》“去年崔護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裡”,後《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詞“異時對黃樓夜景,爲餘浩嘆!” 【評箋】 紀批(卷十六):“曲折往復,極有情思。
‘遲君’四句,猶是人意所有;‘他年’一轉,匪夷所思。
”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1] 殷勤去年月[2],灧古城東;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徘徊巧相覓[3],窈窕穿房櫳。
月豈知我病?但見歌樓空。
撫枕三嘆息,扶杖起相從。
天風不相哀,吹我落瓊宮[4]。
白露入肺肝,夜吟如秋蟲,坐令太白豪,化爲東野窮。
餘年知幾何?佳月豈屢逢?寒魚亦不睡,竟夕相噞喁[5]。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别[6],歌君别時曲[7],滿座爲凄咽。
留都信繁麗[8],此會豈輕擲。
鎔銀百頃湖,挂鏡千尋闕[9]。
三更歌吹罷,人影亂清樾[10]。
歸來北堂下,寒光翻露葉。
喚酒與婦飲,念我向兒説。
豈知衰病後,空盞對梨栗。
但見古河東,荍麥花鋪雪[11]。
欲和去年曲[12],復恐心斷絶。
舒子在汶上,閉門相對清[13];鄭子向河朔,孤舟連夜行[14];頓子雖咫尺,兀如在牢扃[15];趙子寄書來,水調有餘聲[16]。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裡明[17]。
明月不解老,良辰難合并。
回頭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嘗聞此宵月,萬裡同陰晴[18]。
天公自著意,此會那可輕。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1]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
[2]去年月:去年(熙寧十年)中秋,作者與蘇轍宿于徐州逍遙堂,兄弟有詩詞唱和。
[3]徘徊:用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字面。
[4]天風二句:張衡《思玄賦》:“叫帝閽使闢扉兮,覿天皇于瓊宮。
”此反用其意,謂被風從月宮吹落。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詞“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謂欲乘風去月宮,亦與此設想相反。
[5]噞喁(yǎnyóng):水中之魚羣出吸氣貌。
[6]六年二句:蘇軾自注:“中秋有月,凡六年矣。
惟去歲與子由會于此。
” [7]别時曲:指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作》詞,今誤入《東坡樂府》卷上。
[8]留都:指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設有留守司,故名。
蘇轍時在南京任簽判。
[9]鎔銀二句:紀批(卷十七):“隻‘鎔銀’二句用體物語,餘皆純以神思鎔鑄,情景相融,妙絶言説。
” [10]樾:樹蔭。
[11]荍麥:即蕎麥。
荍,同“蕎”。
[12]去年曲:即前“别時曲”,蘇轍所作《水調歌頭》。
紀批(卷十七):“仍繳到子由,首尾一綫。
” [13]舒子二句:蘇軾自注:“舒煥試舉人鄆州。
” [14]鄭子二句:蘇軾自注:“鄭僅赴北京戶曹。
” [15]頓子二句:蘇軾自注:“頓起來徐試舉人。
” [16]趙子二句:蘇軾自注:“今日得趙杲卿書,猶記餘在東武中秋所作《水調歌頭》也。
” [17]共此句: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裡兮共明月。
”與《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結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同意。
紀批(卷十七):“一語合併,筆力千鈞。
” [18]嘗聞二句:蘇軾自注:“故人史生爲餘言,嘗見海賈雲:中秋有月,則是歲珠多而圓。
賈人常以此候之。
雖相去萬裡,他日會合,相問陰晴,無不同者。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六引《漫齋詩話》雲:“南唐僧謙明中秋得句雲:‘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先得上句,次年秋方得下句。
嘗見《使燕録》雲:‘惟中秋天色陰晴,與夷狄同。
’”苕溪漁隱曰:蘇軾此詩所説,“與《使燕録》相合”。
九日黃樓作[1] 去年重陽不可説[2],南城夜半千漚發[3],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鞾韈。
豈知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