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柳真君導遊六殿 段志一初歷冥程
關燈
小
中
大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點絳脣〕〉
奉命臨壇,一鞭飛鞋烏騅馬,手拈梧筆,漫把心情寫。
煮酒論交,好覓知音者。
牢騷也,且權拋下,莫把新愁惹。
〈【對於善壇諸生情真款洽】〉 柳真君降壇詞 〈〔調寄:桂枝香〕〉 臨壇往復,又寶鼎熱檀,沙案燒燭,隻為婆心救世,也甘勞碌。
笑他醉夢癡迷漢,著殘碁未曾收局,儘貪名利,依依不舍,有誰知足? 任若輩中原逐鹿,莫空費心機,戕我同族。
天降真人,始慰萬家屍祝。
人心悔禍幹戈息,免生靈遭彼荼毒,上元當運,那時同享太平清福。
〈【悲天憫人,一片婆心。
於性靈中流露出來,如此之詞,真不易得。
】〉 卻說一連三宵,均到閻羅殿,將獄情一一覽悉,真是歷來遊冥生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此書之特色就在這裏。
)〉今夕應遊六殿,依然大帝鎮壇,柳仙領導,至遊生則新派段生志一前往。
此刻時已屆亥初,大帝與柳仙酒盡三巡,爰喚醒志一起來,亦賜酒三杯,飲訖,出了壇門。
真君跨上仙鶴,志一騎上神馬,直向陰陽界鬼門關而行,一路陰風颯颯,黑霧漫漫,梟鵬哀嗚,野鬼號哭,種種慘狀,入耳驚心。
兼以時值冬令,寒冷異常,志一係初次入冥,在馬上頗形瑟縮,稟真君曰:「冥問景況,如何這般淒涼?弟子心中,殊覺愁悶。
」真君曰:「凡遊生入冥,俱是這般景象,無甚差別;爾初次入冥,故覺詫異耳。
不必愁悶,今晚道途頗遠,吾與師弟一路吟詩,我唱你和,便解愁腸矣。
〈(柳真如此引導遊生,真是循循善誘。
)〉聽吾吟來,吟曰:「為探冥情莫憚勞,師先弟後也逍遙;禦風鶴馬如飛速,纔過長橋又短橋。
」志一和曰:「歷遍山程又水程,冥途苦況不勝情;那堪到處孤魂泣,無限啾啾唧唧聲。
」真君又吟曰:「可憐餓鬼泣荒邱,麥飯殘羹沒處求;想到冥途遭此況,世人何故不回頭?」志一又和曰:「天堂地獄理非訛,底事殘零造孽多;我到黃泉親閱歷,世人不信奈伊何。
」 〈【冥途悽慘悲涼,千秋萬載,俱是此景。
仙凡唱和,即景言情深,寓勸懲非,弄月吟風可比。
】〉 二人在鶴馬背上,沿途唱和,果然忘其辛苦,不覺之間,已過了陰陽界鬼門關,漸次過了一二三四殿城池,又踰了五殿疆域,〈(引人入勝了。
)〉真君曰:「師弟速速策馬,你看前面便是六殿大王所轄之區,執事人員,已前來迎迓矣。
」 方言話間,兩判司帶來許多從人,已到面前,與真君、志一,各相見禮畢,具道奉主人命,歡迎之意。
真君曰:「既是如此,即煩先導。
」於是四人一齊進發,轉瞬間到了六殿城門,門吏恭候,不必細述。
進了城門,片刻之間,又到了宮殿門口,見門上直立一匾,金光炫耀,上書「六殿卞城王宮門」七個大字,真君、志一,下了鶴馬,判司進內通稟,志一見門上書一聯雲: 看眾犯趑趄不前,想是曾經苦楚。
倘諸囚桀騖如故,還須再動非刑。
志一剛將對讀罷,見判司飛步出來,高聲喚道:「大王有請。
」真君、志一,則隨判司進去,連進了數重門,對聯甚多,不暇細閱。
此到了正殿丹墀之下,大王尚未出來,志一擡頭一望,見殿柱上新題一聯,乃大王自撰自書,筆勢飛舞,其文雲:歎開壇闡教,經列聖費盡苦衷,為甚猶多兇惡輩?論酷罰嚴刑,在吾王非其本意,如何克復慈悲心? 〈【任他世上人心險,難逃地府法律嚴。
即是此聯之意,王法如爐,人心似鐵,神聖仙佛徒,呼奈何耳。
唉!】〉 殿上對聯甚多,志一方擬逐一觀覽,忽聽見煖閣門呀的一聲響,大王已步出中庭,下了臺階,請真君、志一上殿,到了庭中,彼此相見禮畢,分賓主坐下。
真君曰:「吾柳特領志一來到寶殿,觀覽獄情,伏望大王賞準。
」大王曰:「小王已奉教主敕命,早知帝君駕臨,已恭候多時矣,焉敢違命。
教主又命撰訓文一篇,日間已草草擬就,惟句語飣餖,擬求帝君先斧正一番,然後煩志一師弟攜回壇內,付入記中,也就算塞責了。
真君曰:「大王過謙,豈敢豈敢,吾柳就要索稿拜讀。
」大王即由袖中,取出稿來,呈與真君,真君雙手接著,默誦一過,喜形於色,將稿轉付志一,命再高聲朗誦一遍,志一接過手來,見上面書道: 六殿卞城王諭重師尊文 「論人本根,報答四恩,君親之外,厥有師尊。
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師以成之,烏可恝置?人當成童,先發其蒙,蒙以養正,乃聖之功。
凡屬幼稚,不教則肆,譬玉於斯,不琢不器。
〈(敬之關係)〉人家生兒,孰不求師,循循善誘,啟其良知。
天資縱慧,亦須教誨,問難質疑,始通文藝。
〈(費多少力)〉學問功名,賴師培成,一生得力,豈可忘情?聰明愚魯,因人鼓舞,成德達材,同沾化雨。
請業請益,朝夕訓迪,坐守青氈,費盡心力。
碩學名儒,教授生徒,泰山北鬥,共仰型模。
古人重義,尊崇師位,事若嚴君,禮節周備,生聚一堂,歿則心喪,聖門子貢,築室於場。
燕昭懇切,擁篲折節,遊楊敬師,程門立雪。
生死患茌,離合聚散,休戚相關,情深函丈。
景彼古人,至性肫誠,隆師重道,不敢疏輕。
胡今世界,將師輕慢,視等傭工,不以禮待。
〈(禮節不講)〉日食三餐,淡漠相看,供奉菲薄,苜蓿登盤。
〈(簡慢飲食)〉束脩之費,先講定例,多寡之間,錙銖必計。
〈(菲薄束脩)〉子弟頑冥,學業無成,滋以溺愛,歸咎先生。
因不進益,屢易西席,還訕前師,教訓不力。
〈(誹謗先生)〉多年及門,一旦負恩,稍有寸進,飲水忘源。
或誇門第,或矜榮貴,輕侮老成,不知罪戾。
〈(雷必殛之)〉青或勝藍,便炫己長,敢揭師短,得意洋洋。
可知句讀,誰為講究,自詡才能,忘其傳授。
今日師生,明日路人,邂逅相遇,弗敬弗親。
師之存歿,亦不相恤,緩急有無,視同秦越。
豈知昔賢,一字為師,當然下拜,感激提撕。
何況就塾,多方教育,朝夕切磋,大器相勗。
乃不思量,恩德全忘,人情似紙,古道淪亡。
籲嗟世道,令我傷悼,不仰高山,何從則傚。
我勸世人,勿昧良心,敬禮師傅,免墮幽陰。
」 〈【師與君親並重,勿得看輕師者之恩,數語已盡,如此之人,而今亡矣。
隆師重道,古人皆然,歐風東漸,自由平等,說出種種,怪象橫生,師道亦遂淪亡,能不悲哉!如此等類,所在多有真堪痛恨之極,今日世上一般人,均是欺師滅祖,令吾老仙痛哭,不禁也。
世間輕師慢長之人,而能讀書成名者,天理在於何處?】〉 志一將文誦畢,真君在旁擊節,稱贊不已。
說道:「大王此文,包羅上下古今,將東家慢師,弟子背師各形狀,一一揭出。
真如秦鏡溫犀,看透世情了。
〈(的是如此)〉況今世道,風俗儇薄,隆師重道,不講久矣。
〈(說來可嘆)〉此文一出,足以維持世道,挽轉澆風。
〈(我再三禱祝惟望如此)〉可喜可賀,今夕時辰不待,吾柳就要告辭,帶領志一觀獄去矣。
」 大王曰:「吾再差一判司上前領導,諸多方便。
」於是真君、志一起身,判司隨之,大王送至階下,
煮酒論交,好覓知音者。
牢騷也,且權拋下,莫把新愁惹。
〈【對於善壇諸生情真款洽】〉 柳真君降壇詞 〈〔調寄:桂枝香〕〉 臨壇往復,又寶鼎熱檀,沙案燒燭,隻為婆心救世,也甘勞碌。
笑他醉夢癡迷漢,著殘碁未曾收局,儘貪名利,依依不舍,有誰知足? 任若輩中原逐鹿,莫空費心機,戕我同族。
天降真人,始慰萬家屍祝。
人心悔禍幹戈息,免生靈遭彼荼毒,上元當運,那時同享太平清福。
〈【悲天憫人,一片婆心。
於性靈中流露出來,如此之詞,真不易得。
】〉 卻說一連三宵,均到閻羅殿,將獄情一一覽悉,真是歷來遊冥生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此書之特色就在這裏。
)〉今夕應遊六殿,依然大帝鎮壇,柳仙領導,至遊生則新派段生志一前往。
此刻時已屆亥初,大帝與柳仙酒盡三巡,爰喚醒志一起來,亦賜酒三杯,飲訖,出了壇門。
真君跨上仙鶴,志一騎上神馬,直向陰陽界鬼門關而行,一路陰風颯颯,黑霧漫漫,梟鵬哀嗚,野鬼號哭,種種慘狀,入耳驚心。
兼以時值冬令,寒冷異常,志一係初次入冥,在馬上頗形瑟縮,稟真君曰:「冥問景況,如何這般淒涼?弟子心中,殊覺愁悶。
」真君曰:「凡遊生入冥,俱是這般景象,無甚差別;爾初次入冥,故覺詫異耳。
不必愁悶,今晚道途頗遠,吾與師弟一路吟詩,我唱你和,便解愁腸矣。
〈(柳真如此引導遊生,真是循循善誘。
)〉聽吾吟來,吟曰:「為探冥情莫憚勞,師先弟後也逍遙;禦風鶴馬如飛速,纔過長橋又短橋。
」志一和曰:「歷遍山程又水程,冥途苦況不勝情;那堪到處孤魂泣,無限啾啾唧唧聲。
」真君又吟曰:「可憐餓鬼泣荒邱,麥飯殘羹沒處求;想到冥途遭此況,世人何故不回頭?」志一又和曰:「天堂地獄理非訛,底事殘零造孽多;我到黃泉親閱歷,世人不信奈伊何。
」 〈【冥途悽慘悲涼,千秋萬載,俱是此景。
仙凡唱和,即景言情深,寓勸懲非,弄月吟風可比。
】〉 二人在鶴馬背上,沿途唱和,果然忘其辛苦,不覺之間,已過了陰陽界鬼門關,漸次過了一二三四殿城池,又踰了五殿疆域,〈(引人入勝了。
)〉真君曰:「師弟速速策馬,你看前面便是六殿大王所轄之區,執事人員,已前來迎迓矣。
」 方言話間,兩判司帶來許多從人,已到面前,與真君、志一,各相見禮畢,具道奉主人命,歡迎之意。
真君曰:「既是如此,即煩先導。
」於是四人一齊進發,轉瞬間到了六殿城門,門吏恭候,不必細述。
進了城門,片刻之間,又到了宮殿門口,見門上直立一匾,金光炫耀,上書「六殿卞城王宮門」七個大字,真君、志一,下了鶴馬,判司進內通稟,志一見門上書一聯雲: 看眾犯趑趄不前,想是曾經苦楚。
倘諸囚桀騖如故,還須再動非刑。
志一剛將對讀罷,見判司飛步出來,高聲喚道:「大王有請。
」真君、志一,則隨判司進去,連進了數重門,對聯甚多,不暇細閱。
此到了正殿丹墀之下,大王尚未出來,志一擡頭一望,見殿柱上新題一聯,乃大王自撰自書,筆勢飛舞,其文雲:歎開壇闡教,經列聖費盡苦衷,為甚猶多兇惡輩?論酷罰嚴刑,在吾王非其本意,如何克復慈悲心? 〈【任他世上人心險,難逃地府法律嚴。
即是此聯之意,王法如爐,人心似鐵,神聖仙佛徒,呼奈何耳。
唉!】〉 殿上對聯甚多,志一方擬逐一觀覽,忽聽見煖閣門呀的一聲響,大王已步出中庭,下了臺階,請真君、志一上殿,到了庭中,彼此相見禮畢,分賓主坐下。
真君曰:「吾柳特領志一來到寶殿,觀覽獄情,伏望大王賞準。
」大王曰:「小王已奉教主敕命,早知帝君駕臨,已恭候多時矣,焉敢違命。
教主又命撰訓文一篇,日間已草草擬就,惟句語飣餖,擬求帝君先斧正一番,然後煩志一師弟攜回壇內,付入記中,也就算塞責了。
真君曰:「大王過謙,豈敢豈敢,吾柳就要索稿拜讀。
」大王即由袖中,取出稿來,呈與真君,真君雙手接著,默誦一過,喜形於色,將稿轉付志一,命再高聲朗誦一遍,志一接過手來,見上面書道: 六殿卞城王諭重師尊文 「論人本根,報答四恩,君親之外,厥有師尊。
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師以成之,烏可恝置?人當成童,先發其蒙,蒙以養正,乃聖之功。
凡屬幼稚,不教則肆,譬玉於斯,不琢不器。
〈(敬之關係)〉人家生兒,孰不求師,循循善誘,啟其良知。
天資縱慧,亦須教誨,問難質疑,始通文藝。
〈(費多少力)〉學問功名,賴師培成,一生得力,豈可忘情?聰明愚魯,因人鼓舞,成德達材,同沾化雨。
請業請益,朝夕訓迪,坐守青氈,費盡心力。
碩學名儒,教授生徒,泰山北鬥,共仰型模。
古人重義,尊崇師位,事若嚴君,禮節周備,生聚一堂,歿則心喪,聖門子貢,築室於場。
燕昭懇切,擁篲折節,遊楊敬師,程門立雪。
生死患茌,離合聚散,休戚相關,情深函丈。
景彼古人,至性肫誠,隆師重道,不敢疏輕。
胡今世界,將師輕慢,視等傭工,不以禮待。
〈(禮節不講)〉日食三餐,淡漠相看,供奉菲薄,苜蓿登盤。
〈(簡慢飲食)〉束脩之費,先講定例,多寡之間,錙銖必計。
〈(菲薄束脩)〉子弟頑冥,學業無成,滋以溺愛,歸咎先生。
因不進益,屢易西席,還訕前師,教訓不力。
〈(誹謗先生)〉多年及門,一旦負恩,稍有寸進,飲水忘源。
或誇門第,或矜榮貴,輕侮老成,不知罪戾。
〈(雷必殛之)〉青或勝藍,便炫己長,敢揭師短,得意洋洋。
可知句讀,誰為講究,自詡才能,忘其傳授。
今日師生,明日路人,邂逅相遇,弗敬弗親。
師之存歿,亦不相恤,緩急有無,視同秦越。
豈知昔賢,一字為師,當然下拜,感激提撕。
何況就塾,多方教育,朝夕切磋,大器相勗。
乃不思量,恩德全忘,人情似紙,古道淪亡。
籲嗟世道,令我傷悼,不仰高山,何從則傚。
我勸世人,勿昧良心,敬禮師傅,免墮幽陰。
」 〈【師與君親並重,勿得看輕師者之恩,數語已盡,如此之人,而今亡矣。
隆師重道,古人皆然,歐風東漸,自由平等,說出種種,怪象橫生,師道亦遂淪亡,能不悲哉!如此等類,所在多有真堪痛恨之極,今日世上一般人,均是欺師滅祖,令吾老仙痛哭,不禁也。
世間輕師慢長之人,而能讀書成名者,天理在於何處?】〉 志一將文誦畢,真君在旁擊節,稱贊不已。
說道:「大王此文,包羅上下古今,將東家慢師,弟子背師各形狀,一一揭出。
真如秦鏡溫犀,看透世情了。
〈(的是如此)〉況今世道,風俗儇薄,隆師重道,不講久矣。
〈(說來可嘆)〉此文一出,足以維持世道,挽轉澆風。
〈(我再三禱祝惟望如此)〉可喜可賀,今夕時辰不待,吾柳就要告辭,帶領志一觀獄去矣。
」 大王曰:「吾再差一判司上前領導,諸多方便。
」於是真君、志一起身,判司隨之,大王送至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