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楊定一補遊諸獄 張大帝重到森羅
關燈
小
中
大
柳真君降壇詞
〈〔調寄:驀山溪〕〉
三期末劫,好覓桃源路。
胡九二殘零,墮泥塗,茫無覺悟。
慈航久艤,終不見原人來問渡,詢其故,總為多迷誤。
善途坦坦,不走將何去?隻恐孽根深,到黃泉無安身處。
沈淪永久,儘受盡淒涼,難超度。
將誰訴,吾為君危懼。
〈【度人心切,憂世情深,信口歌來,中含妙諦。
】〉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河滿子〕〉 昨夕森羅折獄,迴思尚覺心寒。
無奈世人偏膽大,為非作惡多端。
試把遊生來問?誅心果是難堪。
任彼狂徒逆豎,嚴刑決不姑寬。
舉念切防欺暗室,神天鑒察難瞞。
倘若意存姦詐,終須割取心肝。
〈【將冥刑揭出,懲警世人,詞真絕妙。
】〉 卻說張大帝昨宵引導定一子,赴五殿親見閻羅審判,將誅心獄中要犯,提訊一週,因時刻耽閣已久,尚有數獄未曾觀覽;已約定天子,準於今夕重遊,就便帶回天子勸世文一篇,刊入記中。
時近初更,大帝與柳仙攜手來壇,即喚醒定一,料理起程。
大帝曰:「昨宵師弟將明珠帶去,不曾用著,今晚仍須帶去,卻有用他之處。
」定一道:「弟子遵命。
」於是二人出了壇門,大帝乘起烏騅,定一上了神馬,仍由陰陽界鬼門關,直抵五殿,一路景緻,照常悽慘,不在話下。
將行近五殿宮闕大門之外,大帝曰:「師弟到了到了,判司已在門外拱候矣,快快下馬。
」於是二人齊下了馬匹,判司進內通稟,少刻判司奉天子命,請大帝與定一,仍到內客廳請坐。
二人隨判司進去,連越數重,將到客廳,已見天子在廳門外拱候,左右侍者高捲珠簾,三人進去,相見禮畢。
大帝笑曰:「不速之客,又重來矣。
」〈(神仙契洽如此)〉天子道:「難得大帝玉趾重臨,吾包不勝欣慰。
」彼此分賓主坐定,天子曰:「吾包今早起來,草草撰了一篇醒世文,雖已脫稿,總覺詞不達意。
」將稿遞與大帝,說道:「還望大帝斧削。
」大帝曰:「且敢,豈敢。
」乃將文從頭捧讀一遍,隻見上面書道: 五殿閻羅天子諭守王法文 「粵稽往古,帝王禦宇,創制顯庸,國家安撫。
立為法度,與民共由,五教以弼,萬民以糾。
虞廷政簡,五刑分辨,周禮秋官,掌邦三典。
三代以還,象魏書懸,各以其法,禁暴緝姦。
漢唐以後,宋元明繼,法律修明,各有比例,迄於清朝,立法尤超,大清律例,定有專條,一代帝王,制定憲章,經持秩序,大典煌煌。
立法之意,以警狂悖,〈(古今中外立法之意,悉本斯旨。
)〉朝野守之,天下平治。
憲法所垂,損益鹹宜,誰敢藐視,不守倫彜。
〈(法之精義在此。
)〉胡為末世,詆為專制,妄作妄為,越禮放肆。
〈(狂悖之極)〉或講自由,或尚平權,綱常廢棄,上下倒顛。
〈(無禮義則上下亂矣)〉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婦殺其夫,兄為弟侮。
〈(五倫掃地)〉倫理一變,犯上作亂,盜賊橫行,生民塗炭。
〈(無法無王之弊,豈小也哉。
)〉溯厥由來,誰為罪魁?祗緣藐法,釀成禍胎。
豈知有國,無法不立,法令嚴明,辟以止辟。
濟猛濟寬,此理不刊,法立能守,長治久安。
世間匪類,國法不畏,斬絞徒流,死無葬地。
或陷大獄,桁楊桎梏,縲絏幽囚,罪無從贖。
〈(昧良忘八之徒,非刑罰不足以治之。
)〉是以聖人,教以懷刑,守身如玉,守口如瓶。
動靜舉止,率由正軌,遵道遵路,非禮物履,〈(如此行去法將如我何)〉曾子大賢,時懍冰淵,膚髮不毀,子道克全,守身檢束,免於刑戮,是能孝親,不虧不辱。
凡屬臣民,一體鹹遵,人無犯法,世界同春。
〈(如此方是真正自由)〉國法所在,各宜自愛,誤觸網羅,嚴懲不貸。
不遭夏楚,不入囹圄,地闊天寬,晏居安處,〈(我不犯法、法其奈我何哉?)〉吾降此篇,各其勉旃,立身之道,此為真詮。
」 〈【法制之重要,如此何代、何時,無憲法乎。
國無王法,民將誰守。
老仙看今日,倡乎權自由的,盡是些猛浪糊塗蟲,不知憲法二字怎講,可笑!國家之治,亂以司法令之,得人與否為轉移,歷有明驗。
子曰:為政在人,立法者,其知之我願大家,束身自飭。
法網雖密,於我何加哉!哈哈!】〉 大帝將文讀畢,說道:「天子此文,深得立法之意,夫聖人立法,原不得已,所以安民,非以箝制吾民也。
〈(聖人立法至意,二語盡之。
)〉自古迄今,未有廢法而能立國者,特因革損益,輕重不同而已,使人人能守法,天下何自而亂?〈(上下一心,遵守法制,則一姓相傳一世以至萬世,何嘗不可呢。
)〉 可恨後世之人,誣君主國為專制,倡自由平權之說以亂法,法紀一亂,人人離經叛道,不可收拾矣。
此文定一師弟,好好帶回,刊入記中,用以醒世,實有裨於當世人心。
〈(有王者起,必來取法。
)〉 〈【國無統紀,民無依歸,乾坤混沌,正是斯時。
】〉 定一曰:「弟子謹誌之矣。
」大帝曰:「昨晚誅心各獄,承蒙天子當面審訊,已知大概。
今夕所觀者,不過數獄,亦不敢再勞天子親鞫,吾張即欲領定一前去一遊,就要告辭也。
」天子曰:「吾還有要言囑咐定一師弟,昨宵所訊諸囚,其中赫赫有名者數人,吾包不便明言,〈(不言言之觀
胡九二殘零,墮泥塗,茫無覺悟。
慈航久艤,終不見原人來問渡,詢其故,總為多迷誤。
善途坦坦,不走將何去?隻恐孽根深,到黃泉無安身處。
沈淪永久,儘受盡淒涼,難超度。
將誰訴,吾為君危懼。
〈【度人心切,憂世情深,信口歌來,中含妙諦。
】〉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河滿子〕〉 昨夕森羅折獄,迴思尚覺心寒。
無奈世人偏膽大,為非作惡多端。
試把遊生來問?誅心果是難堪。
任彼狂徒逆豎,嚴刑決不姑寬。
舉念切防欺暗室,神天鑒察難瞞。
倘若意存姦詐,終須割取心肝。
〈【將冥刑揭出,懲警世人,詞真絕妙。
】〉 卻說張大帝昨宵引導定一子,赴五殿親見閻羅審判,將誅心獄中要犯,提訊一週,因時刻耽閣已久,尚有數獄未曾觀覽;已約定天子,準於今夕重遊,就便帶回天子勸世文一篇,刊入記中。
時近初更,大帝與柳仙攜手來壇,即喚醒定一,料理起程。
大帝曰:「昨宵師弟將明珠帶去,不曾用著,今晚仍須帶去,卻有用他之處。
」定一道:「弟子遵命。
」於是二人出了壇門,大帝乘起烏騅,定一上了神馬,仍由陰陽界鬼門關,直抵五殿,一路景緻,照常悽慘,不在話下。
將行近五殿宮闕大門之外,大帝曰:「師弟到了到了,判司已在門外拱候矣,快快下馬。
」於是二人齊下了馬匹,判司進內通稟,少刻判司奉天子命,請大帝與定一,仍到內客廳請坐。
二人隨判司進去,連越數重,將到客廳,已見天子在廳門外拱候,左右侍者高捲珠簾,三人進去,相見禮畢。
大帝笑曰:「不速之客,又重來矣。
」〈(神仙契洽如此)〉天子道:「難得大帝玉趾重臨,吾包不勝欣慰。
」彼此分賓主坐定,天子曰:「吾包今早起來,草草撰了一篇醒世文,雖已脫稿,總覺詞不達意。
」將稿遞與大帝,說道:「還望大帝斧削。
」大帝曰:「且敢,豈敢。
」乃將文從頭捧讀一遍,隻見上面書道: 五殿閻羅天子諭守王法文 「粵稽往古,帝王禦宇,創制顯庸,國家安撫。
立為法度,與民共由,五教以弼,萬民以糾。
虞廷政簡,五刑分辨,周禮秋官,掌邦三典。
三代以還,象魏書懸,各以其法,禁暴緝姦。
漢唐以後,宋元明繼,法律修明,各有比例,迄於清朝,立法尤超,大清律例,定有專條,一代帝王,制定憲章,經持秩序,大典煌煌。
立法之意,以警狂悖,〈(古今中外立法之意,悉本斯旨。
)〉朝野守之,天下平治。
憲法所垂,損益鹹宜,誰敢藐視,不守倫彜。
〈(法之精義在此。
)〉胡為末世,詆為專制,妄作妄為,越禮放肆。
〈(狂悖之極)〉或講自由,或尚平權,綱常廢棄,上下倒顛。
〈(無禮義則上下亂矣)〉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婦殺其夫,兄為弟侮。
〈(五倫掃地)〉倫理一變,犯上作亂,盜賊橫行,生民塗炭。
〈(無法無王之弊,豈小也哉。
)〉溯厥由來,誰為罪魁?祗緣藐法,釀成禍胎。
豈知有國,無法不立,法令嚴明,辟以止辟。
濟猛濟寬,此理不刊,法立能守,長治久安。
世間匪類,國法不畏,斬絞徒流,死無葬地。
或陷大獄,桁楊桎梏,縲絏幽囚,罪無從贖。
〈(昧良忘八之徒,非刑罰不足以治之。
)〉是以聖人,教以懷刑,守身如玉,守口如瓶。
動靜舉止,率由正軌,遵道遵路,非禮物履,〈(如此行去法將如我何)〉曾子大賢,時懍冰淵,膚髮不毀,子道克全,守身檢束,免於刑戮,是能孝親,不虧不辱。
凡屬臣民,一體鹹遵,人無犯法,世界同春。
〈(如此方是真正自由)〉國法所在,各宜自愛,誤觸網羅,嚴懲不貸。
不遭夏楚,不入囹圄,地闊天寬,晏居安處,〈(我不犯法、法其奈我何哉?)〉吾降此篇,各其勉旃,立身之道,此為真詮。
」 〈【法制之重要,如此何代、何時,無憲法乎。
國無王法,民將誰守。
老仙看今日,倡乎權自由的,盡是些猛浪糊塗蟲,不知憲法二字怎講,可笑!國家之治,亂以司法令之,得人與否為轉移,歷有明驗。
子曰:為政在人,立法者,其知之我願大家,束身自飭。
法網雖密,於我何加哉!哈哈!】〉 大帝將文讀畢,說道:「天子此文,深得立法之意,夫聖人立法,原不得已,所以安民,非以箝制吾民也。
〈(聖人立法至意,二語盡之。
)〉自古迄今,未有廢法而能立國者,特因革損益,輕重不同而已,使人人能守法,天下何自而亂?〈(上下一心,遵守法制,則一姓相傳一世以至萬世,何嘗不可呢。
)〉 可恨後世之人,誣君主國為專制,倡自由平權之說以亂法,法紀一亂,人人離經叛道,不可收拾矣。
此文定一師弟,好好帶回,刊入記中,用以醒世,實有裨於當世人心。
〈(有王者起,必來取法。
)〉 〈【國無統紀,民無依歸,乾坤混沌,正是斯時。
】〉 定一曰:「弟子謹誌之矣。
」大帝曰:「昨晚誅心各獄,承蒙天子當面審訊,已知大概。
今夕所觀者,不過數獄,亦不敢再勞天子親鞫,吾張即欲領定一前去一遊,就要告辭也。
」天子曰:「吾還有要言囑咐定一師弟,昨宵所訊諸囚,其中赫赫有名者數人,吾包不便明言,〈(不言言之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