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楊厥一奉命遊三殿 張大帝臨獄訊諸囚
關燈
小
中
大
柳真君降壇詞
〈〔調寄:好事近〕〉
若箇羨神仙,隨我駕雲驂鶴,海市蜃樓看罷,饒逍遙快樂。
剛從蓬島降香壇酒興尚如昨,老柳多情人也,要諸君同酌。
〈【春風和氣,此詞之得。
】〉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好事近〕〉 一卷洞冥書,不啻寶丹良藥,要把世人醫好。
免同胞零落。
勤君速速早回頭,莫再造諸惡,恐怕後來慘,受多般陵虐。
〈【歌聲激越,胸懷悲憫。
】〉 卻說洱源南鄉七子,東鄉二子,個個俱是有夙慧靈根,本來不昧,聖帝演這部《洞冥記》,所有供職人員,係早經派定的。
〈(為救世而篤生人物因人物,而特頒此書仙佛於此書,何等鄭重。
)〉 〈【敘述書中,各子回顧前文。
】〉 今夕應遊三殿,命楊生厥一前行,鎮壇者柳真君,領導者張大帝,當晚各候駕神祇,早已取齊;大帝性烈如火,到壇後,即催促厥一上馬,自乘烏騅,二馬奔騰迅速,一似足不履地,淩空而行,一霎時間,即飛度過陰陽界、鬼門關,連一二殿大王的地面,也都過去了,看看又到三殿王之疆界,祇覺得一路天氣昏黑,星月無光,颯颯陰風,寒幾透骨。
厥一在馬上心中忐忑,危不自安;耳聽得鬼哭聲,流泉幽咽聲,朔風捲地,飛沙走石,如戰鬥怒號之聲,〈(這般氣象也足驚人)〉稟大帝曰:「弟子今夜初入幽冥,如何景象這般悽慘?」大帝曰:「此地尚不為悽慘,較此悽慘者更多,〈(尚不到凄慘地位也)〉不必酸楚,聽吾吟詩:「重泉月黑路迢迢,馬走長溪也不驕;慘聽荒山悲鳴聲,愁聞老樹泣鴟鴞。
念誠隻在堅心志,膽壯何須豎髮毛;演出洞冥傳世界,移風易俗樂唐堯。
」 〈【文如疾風驟雨而來,寫出大帝成風,厥一畏怯,沈雄排募,即景生情。
】〉 吟畢。
謂厥一曰:「師弟亦隨意和來。
」 厥一和曰:「幽冥路遠景蕭條,愁慘陰風作怒號;堪嘆殘零迷大夢,徒憐鬼魂泣清宵。
豪華結局終衰歇,富貴收場總寂寥;身入黃泉無樂趣。
世人何故不推敲?」 〈【寫景逼真,深情欲訴。
】〉 大帝贊曰:「師弟此詩,好極妙極,可以警世矣。
」二人正言語問,忽見前面旌旗旛幢,結隊而來。
大帝謂厥一曰:「師弟你看判司來迎接我師徒矣。
」言未已,判司已到,彼此問訊,各緻禮畢。
大帝命判司引導上前,行不數步,已抵城門,祇見關門上書「三殿第一闕」五個大字,有幾員關吏,在門外跪接,大帝性情豪爽,在馬上略一欠身,用手一拱,命之曰:「起」。
〈(快人快語)〉示以不必拘禮之意,揮馬一鞭,就進關了。
〈(真真爽快)〉 〈【數句將個大帝活畫出來,真是神筆。
】〉 厥一緊緊跟隨,不暇他顧,已衝過十字大街,耳中聽見有人說:「張大帝到了,各人快快起立,肅恭拱候。
」厥一四面一望,這座城到也遼闊,市人稠密,攘往熙來,其熱鬧與陽間無異。
又見城之正東,有一宮闕,輝煌壯麗,世 間罕有。
判官引導上前,到了宮門之外,祇見上題一匾曰:「三殿宋帝王宮門」七個大字,赤金楷書。
各各下馬,判司進門通稟,大帝與厥一即隨其後,連進數重,未暇細觀對匾,及到了正殿丹墀之下,厥一擡頭一望,見正殿題一匾曰:「善惡分明」四字,左右聯曰:法律如斯,怪世人還不畏懼。
冥司現在,著地獄可是虛誣。
兩廂對匾還多,厥一方欲再看,隻見大王己降階相迎,大帝升階,厥一隨後,到了殿上,賓主序禮安坐畢。
大帝曰:「吾張領厥一到此,縱觀獄情,察其實在,以便垂書警世,未識大王所轄獄內,現在鬼犯多寡,有無重大罪犯,情形若何?請先示知。
」王曰:「吾王司掌大海之底,東南沃憔石下,黑繩大地獄,大帝所稔知也。
此獄縱廣五百由旬,格外另設十六小獄,因近數年來,人心大壞,墮落者多,獄中已充牣無隙,罪孽重大者,不可勝數。
其中有罪狀稱輕,並屢次用刑,稍知悔悟,能痛改前非者亦多,此等罪犯,已蒙教主開恩,準其提出度鬼亭聽講,〈(照顧第九回,不脫前文。
)〉倘再增覺悟,亦可望他們出世投生。
可怪有等窮兇極惡之人,雖用重刑,他還飾非文過,死不改悔,〈(須要如此,他若悔悟,豈不是便宜了他?)〉這等人祇好令他受盡諸獄之苦,永坐幽牢,不準投生,即投生亦打入畜牲道中了。
但不知大帝今夕如可觀法?」大帝曰:「吾老張之意,擬請大王派判司二人,將善惡簿帶去,同吾到了各獄,親自審訊,使他有口難以分辯,〈(這個方法更妙更妙!)〉並飭獄吏,先行用重典刑,要令犯人,自陳罪狀,一則使他自知己過,並非枉法,二則此書傳出,方足以取信世人。
」〈(一舉兩得)〉大王曰:「妙極矣,即便照此辦理。
但吾王尚有四言諭文一篇,擬即錄出,就請厥一師弟帶回壇中,刊出勸世,還乞大帝少坐片刻,即可脫稿矣。
」大帝曰:「甚善。
」大王乃手拈彩毫,寫出題目來。
三殿宋帝王諭奉祖先文: 「人生斯世,受氣於親,血統一脈,傳自先人。
追溯高曾,以迄考妣,蟄蟄繩繩,綿綿葛藟。
燕翼貽謀,子孫蒙庥,簪纓閥閱,世德作求。
〈【推原人,身之所來,乃傳自先祖。
當孝敬,為子孫者,禮當如是。
】〉 所以先王,修其祖廟,序穆序昭,春秋緻孝。
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敬禮弗違。
惟茲臣庶,敢缺禮數,觸目警心,春霜秋露。
崇奉木主,不愆不忘,犧牲酒醴,薦以馨香。
先代靈爽,不隔泉壤,子孫敬誠,來格來享,譬之流水,有泉有源;譬之樹木,有幹有根。
倘無先祖,焉得父母。
既傳雙親,我身始有。
哀哉雙親,生我之身,劬勞養育,費盡苦辛。
在生缺孝,有虧子道,抱恨終天,恩無由報。
一飯一羹,略盡子情,冀邀靈貺,默鑒愚誠,生辰忌日,悽慘哀戚,回想音容,增其怵惕。
伏臘歲時,彌切哀思,愾聞僾見,寤寐通之。
仁人孝子,原應如此,追遠敬宗,古今一理。
奉其祭祀,繼續宗祧,子孫繁衍,門第祟高。
〈【纏綿悱惻,動我哀思,這般做去,定能生為人敬,死受鬼欽。
】〉 胡今之人,數典忘祖,不念先人,忽略輕侮。
逢節逢年,歌舞蹁躚,祖先祭祖,心中漠然。
偶或酬應,不誠不敬,視同虛誣,全無至性。
何不撫衷,祖德宗功,貽留世澤,福及爾躬。
如此憒憒,空生天地,忘卻宗親,不如畜類。
爾祖有靈,痛恨幽冥,若敖鬼餒,後代凋零。
死墮地獄,雷轟誅戮,不孝之愆,罪無從贖,告今降文。
訓世諄諄,所望大眾,念昔先人。
」 〈【報本之孝,良心喪盡,安得雲人?稍有良心者,聞此定然下淚深情難已。
】〉 大王將文錄畢,呈與大帝,大帝捧讀一週,贊曰:「大王此文,至性至情,溢於言表,
剛從蓬島降香壇酒興尚如昨,老柳多情人也,要諸君同酌。
〈【春風和氣,此詞之得。
】〉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好事近〕〉 一卷洞冥書,不啻寶丹良藥,要把世人醫好。
免同胞零落。
勤君速速早回頭,莫再造諸惡,恐怕後來慘,受多般陵虐。
〈【歌聲激越,胸懷悲憫。
】〉 卻說洱源南鄉七子,東鄉二子,個個俱是有夙慧靈根,本來不昧,聖帝演這部《洞冥記》,所有供職人員,係早經派定的。
〈(為救世而篤生人物因人物,而特頒此書仙佛於此書,何等鄭重。
)〉 〈【敘述書中,各子回顧前文。
】〉 今夕應遊三殿,命楊生厥一前行,鎮壇者柳真君,領導者張大帝,當晚各候駕神祇,早已取齊;大帝性烈如火,到壇後,即催促厥一上馬,自乘烏騅,二馬奔騰迅速,一似足不履地,淩空而行,一霎時間,即飛度過陰陽界、鬼門關,連一二殿大王的地面,也都過去了,看看又到三殿王之疆界,祇覺得一路天氣昏黑,星月無光,颯颯陰風,寒幾透骨。
厥一在馬上心中忐忑,危不自安;耳聽得鬼哭聲,流泉幽咽聲,朔風捲地,飛沙走石,如戰鬥怒號之聲,〈(這般氣象也足驚人)〉稟大帝曰:「弟子今夜初入幽冥,如何景象這般悽慘?」大帝曰:「此地尚不為悽慘,較此悽慘者更多,〈(尚不到凄慘地位也)〉不必酸楚,聽吾吟詩:「重泉月黑路迢迢,馬走長溪也不驕;慘聽荒山悲鳴聲,愁聞老樹泣鴟鴞。
念誠隻在堅心志,膽壯何須豎髮毛;演出洞冥傳世界,移風易俗樂唐堯。
」 〈【文如疾風驟雨而來,寫出大帝成風,厥一畏怯,沈雄排募,即景生情。
】〉 吟畢。
謂厥一曰:「師弟亦隨意和來。
」 厥一和曰:「幽冥路遠景蕭條,愁慘陰風作怒號;堪嘆殘零迷大夢,徒憐鬼魂泣清宵。
豪華結局終衰歇,富貴收場總寂寥;身入黃泉無樂趣。
世人何故不推敲?」 〈【寫景逼真,深情欲訴。
】〉 大帝贊曰:「師弟此詩,好極妙極,可以警世矣。
」二人正言語問,忽見前面旌旗旛幢,結隊而來。
大帝謂厥一曰:「師弟你看判司來迎接我師徒矣。
」言未已,判司已到,彼此問訊,各緻禮畢。
大帝命判司引導上前,行不數步,已抵城門,祇見關門上書「三殿第一闕」五個大字,有幾員關吏,在門外跪接,大帝性情豪爽,在馬上略一欠身,用手一拱,命之曰:「起」。
〈(快人快語)〉示以不必拘禮之意,揮馬一鞭,就進關了。
〈(真真爽快)〉 〈【數句將個大帝活畫出來,真是神筆。
】〉 厥一緊緊跟隨,不暇他顧,已衝過十字大街,耳中聽見有人說:「張大帝到了,各人快快起立,肅恭拱候。
」厥一四面一望,這座城到也遼闊,市人稠密,攘往熙來,其熱鬧與陽間無異。
又見城之正東,有一宮闕,輝煌壯麗,世 間罕有。
判官引導上前,到了宮門之外,祇見上題一匾曰:「三殿宋帝王宮門」七個大字,赤金楷書。
各各下馬,判司進門通稟,大帝與厥一即隨其後,連進數重,未暇細觀對匾,及到了正殿丹墀之下,厥一擡頭一望,見正殿題一匾曰:「善惡分明」四字,左右聯曰:法律如斯,怪世人還不畏懼。
冥司現在,著地獄可是虛誣。
兩廂對匾還多,厥一方欲再看,隻見大王己降階相迎,大帝升階,厥一隨後,到了殿上,賓主序禮安坐畢。
大帝曰:「吾張領厥一到此,縱觀獄情,察其實在,以便垂書警世,未識大王所轄獄內,現在鬼犯多寡,有無重大罪犯,情形若何?請先示知。
」王曰:「吾王司掌大海之底,東南沃憔石下,黑繩大地獄,大帝所稔知也。
此獄縱廣五百由旬,格外另設十六小獄,因近數年來,人心大壞,墮落者多,獄中已充牣無隙,罪孽重大者,不可勝數。
其中有罪狀稱輕,並屢次用刑,稍知悔悟,能痛改前非者亦多,此等罪犯,已蒙教主開恩,準其提出度鬼亭聽講,〈(照顧第九回,不脫前文。
)〉倘再增覺悟,亦可望他們出世投生。
可怪有等窮兇極惡之人,雖用重刑,他還飾非文過,死不改悔,〈(須要如此,他若悔悟,豈不是便宜了他?)〉這等人祇好令他受盡諸獄之苦,永坐幽牢,不準投生,即投生亦打入畜牲道中了。
但不知大帝今夕如可觀法?」大帝曰:「吾老張之意,擬請大王派判司二人,將善惡簿帶去,同吾到了各獄,親自審訊,使他有口難以分辯,〈(這個方法更妙更妙!)〉並飭獄吏,先行用重典刑,要令犯人,自陳罪狀,一則使他自知己過,並非枉法,二則此書傳出,方足以取信世人。
」〈(一舉兩得)〉大王曰:「妙極矣,即便照此辦理。
但吾王尚有四言諭文一篇,擬即錄出,就請厥一師弟帶回壇中,刊出勸世,還乞大帝少坐片刻,即可脫稿矣。
」大帝曰:「甚善。
」大王乃手拈彩毫,寫出題目來。
三殿宋帝王諭奉祖先文: 「人生斯世,受氣於親,血統一脈,傳自先人。
追溯高曾,以迄考妣,蟄蟄繩繩,綿綿葛藟。
燕翼貽謀,子孫蒙庥,簪纓閥閱,世德作求。
〈【推原人,身之所來,乃傳自先祖。
當孝敬,為子孫者,禮當如是。
】〉 所以先王,修其祖廟,序穆序昭,春秋緻孝。
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敬禮弗違。
惟茲臣庶,敢缺禮數,觸目警心,春霜秋露。
崇奉木主,不愆不忘,犧牲酒醴,薦以馨香。
先代靈爽,不隔泉壤,子孫敬誠,來格來享,譬之流水,有泉有源;譬之樹木,有幹有根。
倘無先祖,焉得父母。
既傳雙親,我身始有。
哀哉雙親,生我之身,劬勞養育,費盡苦辛。
在生缺孝,有虧子道,抱恨終天,恩無由報。
一飯一羹,略盡子情,冀邀靈貺,默鑒愚誠,生辰忌日,悽慘哀戚,回想音容,增其怵惕。
伏臘歲時,彌切哀思,愾聞僾見,寤寐通之。
仁人孝子,原應如此,追遠敬宗,古今一理。
奉其祭祀,繼續宗祧,子孫繁衍,門第祟高。
〈【纏綿悱惻,動我哀思,這般做去,定能生為人敬,死受鬼欽。
】〉 胡今之人,數典忘祖,不念先人,忽略輕侮。
逢節逢年,歌舞蹁躚,祖先祭祖,心中漠然。
偶或酬應,不誠不敬,視同虛誣,全無至性。
何不撫衷,祖德宗功,貽留世澤,福及爾躬。
如此憒憒,空生天地,忘卻宗親,不如畜類。
爾祖有靈,痛恨幽冥,若敖鬼餒,後代凋零。
死墮地獄,雷轟誅戮,不孝之愆,罪無從贖,告今降文。
訓世諄諄,所望大眾,念昔先人。
」 〈【報本之孝,良心喪盡,安得雲人?稍有良心者,聞此定然下淚深情難已。
】〉 大王將文錄畢,呈與大帝,大帝捧讀一週,贊曰:「大王此文,至性至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