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拈花笑佛自逍遙(2)
關燈
小
中
大
憑欄遠眺,看星羅棋布的田埂阡陌,看重巒疊嶂的煙樹雲海,看風雲浩蕩的大江激流。
一縷遊走的閑雲自身邊飄過,這如夢如幻之境會讓你忘記身在何處,忘記了先人的背影足迹,忘記了塵世所給你的一切。
許多行客在塔頂的木欄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亦有一些多情的人刻下了地老天荒的諾言,人情百态,盡現其間。
不免想起了慈壽塔外花牆上刻着的&ldquo天地同庚&rdquo四個大字,據說是清代光緒年間湖南一位八歲兒童李遠安所寫。
當年慈禧太後六十壽辰,兩江總督劉坤一特地進京為慈禧賀壽,而其壽禮就是在鎮江金山修建了一座寶塔,取名慈壽塔,祝慈禧長壽萬歲。
慈禧聽後不由心喜,卻問道:&ldquo你祝我長壽,看我能活多大?&rdquo而劉坤一卻無言以對,正為難之時,一小孩卻敏捷地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着&ldquo天地同庚&rdquo四個大字。
慈禧看後喜笑顔開,後來這四個字便刻于慈壽塔下,供後人瞻仰。
攜帶着故事去看風景,多了一層華美與内蘊,而思想也在故事的趣味中得以升騰。
暫别了樓台古塔,讓記憶引領着步履去追尋另一處情境。
在煙火裡悟禅味,于流水中聽梵音,穿過紅塵紫陌,夢一段西竺遺風,喚醒迷失在俗世的靈魂。
妙高台 遊金山寺 宋·蘇轼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随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栖鳥驚。
怅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細碎的陽光從禅房兩兩相望的瓦檐遺漏下來,像是抖落一束束經年的舊事。
尋覓妙高台,亦是尋覓普照在廟宇間的佛法,還有沉沒于流光中的古韻。
妙高台又名曬經台,是宋朝金山寺高僧佛印鑿崖建造,高逾十丈,上有閣。
想象當年衆多僧侶從藏經閣取經書到此台晾曬也禅韻萬種,也許這兒并不曾曬過經書,而賞月的閑情卻是存在的。
那些寺中的僧人,在明月霜天的夜晚,于妙高台賞月品茗,參悟佛學的精深空遠。
相傳當年蘇轼遊金山古刹,便在此處賞月吟詩,臨着月光俯仰古今,感慨宇宙浩瀚,沐浴千秋佛光。
當夜色悠然來臨之際,還有誰在明月下唱一阕乘風歸去,今夕何年的歌? 妙高台不僅收存着詩意的風雅,亦記載過豪情的氣勢。
傳說&ldquo梁紅玉擊鼓戰金山&rdquo的故事也發生在此處。
南宋名将韓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幾萬入侵的金兵圍困在金山附近,其夫人梁紅玉登上妙高台親擂戰鼓,為将士壯氣助威,成功擊退金兵。
這段曆史故事從此登上了中國傳統的戲劇舞台,唱遍大江南北,英風千載,流芳百世。
妙高台幾經興廢,一種滄桑在時光裡彌漫。
世事遠去,風雲已改,隻有晝夜流淌不息的揚子江水沉澱着曆史的重量,漂浮着歲月的馨香。
白龍洞 遊金山登頭陀岩 宋·範仲淹 空半簇樓台,紅塵安在哉? 山分江色破,潮帶海聲來。
煙景諸鄰斷,天光四望開。
疑師得仙去,白日上蓬萊。
一波一波的夢境沖洗着浮世的心,沉醉在金山悠然的禅意裡,忘卻了凡塵的聚散悲歡。
行走在蓮荷綻開的湖畔,不問歸期,想着水中浮現過許多行客的影子,而你又會與哪個影子有着一段濕潤的交集。
佛家講究緣分,與景物的邂逅也需要緣分,也許是百年,也許是千年的一次輾轉才能換取今生的一次相逢。
許多情緣淡然如水,隻是在生命中悄然走過,不留薄淺的回憶,也不留深沉的糾纏。
邂逅白龍洞,也牽引出一段沉積在歲月深處的凄美傳說。
白龍洞裡并沒有白龍,隻是塑有
一縷遊走的閑雲自身邊飄過,這如夢如幻之境會讓你忘記身在何處,忘記了先人的背影足迹,忘記了塵世所給你的一切。
許多行客在塔頂的木欄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亦有一些多情的人刻下了地老天荒的諾言,人情百态,盡現其間。
不免想起了慈壽塔外花牆上刻着的&ldquo天地同庚&rdquo四個大字,據說是清代光緒年間湖南一位八歲兒童李遠安所寫。
當年慈禧太後六十壽辰,兩江總督劉坤一特地進京為慈禧賀壽,而其壽禮就是在鎮江金山修建了一座寶塔,取名慈壽塔,祝慈禧長壽萬歲。
慈禧聽後不由心喜,卻問道:&ldquo你祝我長壽,看我能活多大?&rdquo而劉坤一卻無言以對,正為難之時,一小孩卻敏捷地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着&ldquo天地同庚&rdquo四個大字。
慈禧看後喜笑顔開,後來這四個字便刻于慈壽塔下,供後人瞻仰。
攜帶着故事去看風景,多了一層華美與内蘊,而思想也在故事的趣味中得以升騰。
暫别了樓台古塔,讓記憶引領着步履去追尋另一處情境。
在煙火裡悟禅味,于流水中聽梵音,穿過紅塵紫陌,夢一段西竺遺風,喚醒迷失在俗世的靈魂。
妙高台 遊金山寺 宋·蘇轼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随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栖鳥驚。
怅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細碎的陽光從禅房兩兩相望的瓦檐遺漏下來,像是抖落一束束經年的舊事。
尋覓妙高台,亦是尋覓普照在廟宇間的佛法,還有沉沒于流光中的古韻。
妙高台又名曬經台,是宋朝金山寺高僧佛印鑿崖建造,高逾十丈,上有閣。
想象當年衆多僧侶從藏經閣取經書到此台晾曬也禅韻萬種,也許這兒并不曾曬過經書,而賞月的閑情卻是存在的。
那些寺中的僧人,在明月霜天的夜晚,于妙高台賞月品茗,參悟佛學的精深空遠。
相傳當年蘇轼遊金山古刹,便在此處賞月吟詩,臨着月光俯仰古今,感慨宇宙浩瀚,沐浴千秋佛光。
當夜色悠然來臨之際,還有誰在明月下唱一阕乘風歸去,今夕何年的歌? 妙高台不僅收存着詩意的風雅,亦記載過豪情的氣勢。
傳說&ldquo梁紅玉擊鼓戰金山&rdquo的故事也發生在此處。
南宋名将韓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幾萬入侵的金兵圍困在金山附近,其夫人梁紅玉登上妙高台親擂戰鼓,為将士壯氣助威,成功擊退金兵。
這段曆史故事從此登上了中國傳統的戲劇舞台,唱遍大江南北,英風千載,流芳百世。
妙高台幾經興廢,一種滄桑在時光裡彌漫。
世事遠去,風雲已改,隻有晝夜流淌不息的揚子江水沉澱着曆史的重量,漂浮着歲月的馨香。
白龍洞 遊金山登頭陀岩 宋·範仲淹 空半簇樓台,紅塵安在哉? 山分江色破,潮帶海聲來。
煙景諸鄰斷,天光四望開。
疑師得仙去,白日上蓬萊。
一波一波的夢境沖洗着浮世的心,沉醉在金山悠然的禅意裡,忘卻了凡塵的聚散悲歡。
行走在蓮荷綻開的湖畔,不問歸期,想着水中浮現過許多行客的影子,而你又會與哪個影子有着一段濕潤的交集。
佛家講究緣分,與景物的邂逅也需要緣分,也許是百年,也許是千年的一次輾轉才能換取今生的一次相逢。
許多情緣淡然如水,隻是在生命中悄然走過,不留薄淺的回憶,也不留深沉的糾纏。
邂逅白龍洞,也牽引出一段沉積在歲月深處的凄美傳說。
白龍洞裡并沒有白龍,隻是塑有